#全榖

小孩吃全穀類好處多 防蛀牙還能變聰明

小孩吃全穀類好處多 防蛀牙還能變聰明#全榖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又硬、又乾,食之無味,比起許多精緻食物,全榖類就比較不受小朋友的喜愛,但新年新希望,如果作為家長的你,準備擬個全新計畫與目標,不妨能將全家都養成吃全榖類食物的習慣,納入願望清單之中,因為吃全榖類好處多,不僅能減少孩子發胖長歪的機率,更可促進唾液分泌,預防蛀牙!每日吃全穀類 有助減少發胖機率根據美國塔夫斯大學的研究,研究人員觀察近八百位國小學童的飲食狀況,發現每天吃全榖類的孩童,比起不吃的孩童,肥胖機率低上四成之多。董氏基金會營養組主任許惠玉表示,全穀類富含膳食纖維、維生素、礦物質及植物植化素等,有助於增加及延長飽足感、維持與控制體重、降低心血管疾病及腸道癌症發生率、預防第二型糖尿病。 她進一步說明,現代孩子飲食過於精製,習慣吃軟不吃硬,剛接觸全穀時確實常覺得吃起來「乾乾的、較硬、難咬」等,但家長千萬不要完全停止供應,因為飲食口味與喜好可從小養成。 從小養成吃全穀類 可刺激口腔健全發育家長不妨從少量開始慢慢增加全穀比率,讓孩子漸漸習慣全穀較有嚼勁的口感,而且多咀嚼可增加唾液分泌幫助消化、按摩牙齦有助牙周健康,還能刺激腦部發育,提升孩子的學習力,而學齡前的咀嚼還會影響口腔齒顎發展、舌頭與嘴唇等口腔器官靈活度,甚至會影響未來說話能力的發展。董氏基金會建議,改吃糙米飯最好,簡單又無油無糖,也可將紫米、全小米、全燕麥等入飯;點心可選擇紫米紅豆湯、糙薏仁湯等,而全麥、全榖麵包則要注意其全穀比例及油糖含量。

從「原始」吃起 營養跟著「全榖」來

從「原始」吃起 營養跟著「全榖」來#全榖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現代飲食問題多,要怎麼吃,才能吃出健康呢?其實,只要從「原始」的食物吃起,便可以吃到許多意想不到的營養,並可預防現代三高的文明病。根據研究指出,每天只要攝取至48克以上未經精製的「全穀」,可幫助降低心血管疾病、第二型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罹患率,還可預防骨質疏鬆產生,也有助控制體重。而「全榖」指的是什麼呢?董氏基金會許惠玉主任表示,全榖食物,大多人會想到全麥麵包、全麥餅乾或糙米飯,但其實還有糙薏仁、全大麥、全蕎麥、全小米、全玉米、全燕麥等;然而,其實可以善加利用這些全榖食物,來為平常的飲食健康加分!他說,像是澱粉來源,可以改吃糙米飯或紫米飯、地瓜飯來代替白飯,讓食物來源更加多元,還可以將全榖食物,加到麵包、饅頭、粽子、蘿蔔糕等,均可以讓平常吃得營養更加完整。但是許惠玉提醒,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吃全榖食物,例如,腸胃不好、腸躁症患者,或是嬰幼兒等腸胃功能尚未健全者,由於麩皮富含膳食纖維,較粗糙,食用上可能需注意,而對麥類麩皮麩質過敏者,仍可攝取糙米、全小米等以獲得全穀類營養。

「穿衣服」的穀類最健康!你挑對了嗎?

「穿衣服」的穀類最健康!你挑對了嗎?#全榖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吃全穀食物好營養,可以防止三高控制體重,好處多多,但是你以為的全穀,是真正的全穀食物嗎?台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江文章教授說,全穀的「全」含有完整的意思,也就是指未經過精製,含有麩皮、胚乳以及胚芽等構造的完整穀粒。江文章說明,含有麩皮的穀類,最常見就是糙米與白米的關係,糙米精製過後成為白米,就不算是全穀類了。而除了常見的「糙米」、「全小麥」等,在穀類名稱前有「全」或「糙」字者大多是全穀類,如,糙薏仁、全大麥、全蕎麥、全小米、全玉米、全燕麥等。除了糙米與白米容易判斷,較少消費者可以清楚分辨買到的穀類是不是全穀。然而,其實市面上有許多很像全穀食物,但不是全穀食物的產品,例如一般市售常見的白色薏仁其實不是全穀,而是從原先紅色或褐色的「糙薏仁」經過精製後的樣子,因為已沒有完整穀粒成分,不能再算為全穀類。另外也會發生穀類的販售名稱和實際種類不一致的情形,比如常見的洋薏仁、小薏仁、珍珠薏仁其實不是薏仁,而是精製後的大麥仁,因為精緻大麥仁跟薏仁很像,所以會導致消費者誤認。對此,江文章呼籲,為了讓消費者能夠清楚明瞭的辨認所謂全穀食物,希望廠商只有全穀成分達51%以上的製品,品名前才能標示「全」或「糙」字者,以方便民眾辨認選購。(圖片來源:由董氏基金會提供)

穀類不脫光!吃全穀有什麼好處呢?

穀類不脫光!吃全穀有什麼好處呢?#全榖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依衛生署公告新版飲食指標,國人每天主食至少應有1/3來自全穀類,但究竟吃全穀類有什麼好處呢?董氏基金會說,吃全穀有助膳食纖維的攝取,且改善控制多種慢性病症狀,也富含許多維生素營養,可為身體健康加分許多。董氏基金會表示,現代人的飲食過於精緻,所以很少民眾能夠吃到足夠的蔬果,來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而全穀類富含膳食纖維,若主食改吃全穀,便可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取,膳食纖維同時可增加咀嚼次數、減少熱量攝取、延長飽足感,幫助體重控制。同時,全穀類富含維生素E、鈣、鐵、鉀、鎂等礦物質,以及木酚素、谷維素等,升糖指數也較精製穀類低,有助控制及預防第二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癌症等多種慢性病發生。然而,據最新國民營養調查,約兩到三成的19到70歲成人有維生素B1、B2、B6攝取不足的情形,而全穀是這些營養素良好來源之一;如全大麥的維生素B2平均比精製後的大麥仁高三倍,糙薏仁的維生素B6平均也比精白薏仁高3倍,而全小米、全蕎麥一般來說不會再精製,其維生素B1、B2、B6含量也相當豐富。但是,全穀要怎麼選擇才能吃得安心呢?董氏基金會指出,品質較好的全穀粒顆粒較完整、質實飽滿、大小均勻,且顏色均勻有光澤,選購時應注意是否多雜質或是穀粒破碎。如果,包裝上有濕氣產生或是具有油耗味,則別選購,也要記得儲存在常溫、乾燥、通風的環境中。(圖片來源:由董氏基金會提供)

研究指出天天吃全榖 可降低罹患大腸直腸癌機率

研究指出天天吃全榖 可降低罹患大腸直腸癌機率#全榖

隨著醫療科技進步,人類壽命延長,飲食走向精緻的現代,伴隨而來是慢性病病患增加,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國民營養狀況變遷調查結果指出,國人維生素B1、B2攝食不足,飲食型態明顯顯示蔬果類、全榖類、奶類攝取不足,而空熱量食物、總脂肪攝取增加、肉魚豆蛋類攝取過量等問題,飲食型態又在在影響身體外在及內在表現。因此,培養好的飲食型態是國人刻不容緩的一大課題。很多研究指出,攝取富含鉀、鎂、鈣、膳食纖維豐富的食物,有助於血壓控制,另外,膳食纖維也有利於血糖穩定、調整血脂肪及促進腸道健康,進而降低罹患大腸直腸癌的機率。而全榖類則含有這些維生素、礦物質及纖維質,更含有對人體有益的植化素。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營養科營養師林詠霈表示,以每100公克為例,一般糙米含膳食纖維(約3.3克)約為白米10倍(約0.3~0.4克),維生素B1約為白米4~5倍。行政院衛生署新版國民飲食指南草案建議「全榖雜糧當主食,營養升級質更優」,即是三餐以全榖為主食,至少應有1/3為糙米、胚芽米或雜糧等,而美國農業部更建議主食類有一半來源要來自於全榖類。林詠霈解釋,全榖類是指未加工精製的穀物。一般白米是稻米去除外殼、麩皮、胚芽後,只剩下胚乳部分,加工過程若保存麩皮、胚芽及胚乳,就稱為全穀類,如:糙米、紫米、大麥。麩皮含有豐富纖維質、維生素B群、礦物質及植化素。胚芽則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及E、鐵、鎂、銅、鋅礦物質。胚乳除了含有碳水化合物及少量蛋白質外,其他營養素含量很少。因此,林詠霈建議民眾,平時可以多選擇全榖類及其製品代替精緻澱粉類。為了方便民眾平時就可以攝取到全榖類,中興院區營養科提供2種簡易全榖食譜供民眾參考。其一為:「十榖漿」,有別於一般五榖漿,食材選用上更豐富多元,糙米、燕麥粒、黑糯米、大薏仁、小薏仁、蕎麥、紅豆、麥角、小米、玉米粒,富含維生素B群、礦物質及膳食纖維,也可以依各人口味加入核桃、腰果等堅果類。堅果類含豐富的維生素E、不飽脂肪酸、鎂離子等礦物質。其二為:「養生雜糧餅乾」,全榖雜糧粉佔麵粉比例約60%,減少砂糖並以芥花油取代無鹽奶油,提供優質油脂,降低反式脂肪酸的含量,吃起來更多了一股淡淡榖香,更可隨個人喜好添加蔓越莓乾、葡萄乾、堅果類等。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營養科提醒您,如果心有餘而力不足,沒有時間DIY時,建議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將平日攝取的主食,如:白飯、白麵條、白吐司等,換成纖維質、維生素較高的全榖類及其製品,並搭配天天五蔬果及均衡飲食,更有利於身體健康。延伸閱讀「雜糧食譜」: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9439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