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

胸口發紅結痂不會痛 婦上山染恙蟲病

胸口發紅結痂不會痛 婦上山染恙蟲病#婦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天氣回暖,出外踏青或掃墓民眾應小心蟲蟲危機。日前,一名婦人前往山區,返家數日後出現發燒、全身痠痛、倦怠及紅疹等症狀而就醫,並提及胸前出現一個約一元硬幣大小、周圍發紅但不痛的黑色結痂,但是並不記得最近該處皮膚有受傷。經醫師詢問病史,抽血送疾病管制署進行檢驗後,證實為恙蟲病感染,患者的發燒不適與紅疹也在給予抗生素治療後顯著改善。無痛性焦痂 嚴重恐引發肺炎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感染科黃于珊醫師表示,恙蟲病為台灣花東地區、離島常見之蟲媒傳染病,根據疾病管制署統計資料,2015年全台累計495例。此病症並不會經由人傳人,主要由感染立克次體的恙螨幼蟲叮咬人類時,透過叮咬部位的傷口將立克次體傳入人體而造成感染。黃于珊醫師指出,恙螨幼蟲體積極小,肉眼幾乎難見,因此患者常沒有被蟲咬的印象。自恙螨幼蟲叮咬至宿主出現症狀的潛伏期約為9到12天,常見症狀包含高燒、頭痛、淋巴結腫大、一週後皮膚出現紅疹。約50~80%的患者在恙蟎叮咬處會出現無痛性的焦痂,抽血檢查可見肝功能異常。感染者的症狀輕重不一,輕微者可自行痊癒,嚴重者則可能併發肺炎、急性呼吸窘迫、腎衰竭、心肌炎等,需住院治療。預防恙蟲病 避免暴露於草叢、花園黃于珊醫師表示,預防恙蟲病最好的方式為避免暴露於恙蟎孳生的草叢環境。恙蟎多分布於樹叢、草叢、草地、花園、果園等,因此若至上述地區活動,應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適當於衣物及皮膚裸露部位塗抹衛生福利部核可之蚊蟲忌避劑或防蚊藥劑。離開草叢後,儘快沐浴及更換衣物以減少感染的機會。若出現疑似症狀或皮膚病灶,應盡早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史,包含是否有至草叢地區活動,以供醫師參考。

婦手臂出現大片紅點 竟是種花草招來皮膚炎

婦手臂出現大片紅點 竟是種花草招來皮膚炎#婦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在家拈花惹草也會陷入蟲蟲危機。一名40歲的女子日前肩膀、手臂突然出現大片紅點,紅點持續蔓延且越抓越癢,就醫檢查才發現,女子在住家陽台種植花草,隨之而來的毛毛蟲其刺毛引發過敏反應,導致毛毛蟲皮膚炎。醫師提醒,春夏兩季毛毛蟲皮膚炎病患會明顯增加,若有類似症狀務必盡速就醫。接觸性過敏 常出現在肩頸、手臂收治病患的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王國憲指出,這名女子在陽台、屋頂種植不少花草,日前一次例行性修剪花草後,她的肩膀、手臂出現一堆紅點,癢到受不了又找不出原因,只好趕緊就診,經以外用類固醇藥膏及口服抗組織胺治療後,症狀已大幅改善。王國憲醫師解釋,毛毛蟲皮膚炎未必是毛毛蟲爬過皮膚才會出現症狀,只要皮膚接觸到毛毛蟲的刺毛,都可能引發過敏反應,例如刺毛飄散到衣物上,皮膚接觸到衣物,或是空氣中飄散著刺毛,皮膚都會產生接觸性的過敏反應,最常出現症狀的部位是肩頸、背部及手臂。2~3天後才出現症狀 冰敷可止癢王國憲醫師表示,毛毛蟲皮膚炎不一定會在當下出現症狀,有可能是2~3天後才有紅癢不適,病患一開始也不知道與毛毛蟲有關;他建議,症狀輕微者可以止癢藥膏及冰敷處理,若未改善且範圍擴大,務必就醫,避免併發嚴重過敏性反應或因抓破皮膚引起細菌感染,導致蜂窩性組織炎。王國憲醫師提醒,春夏戶外活動多,且是毛毛蟲的繁殖季節,民眾若到郊外、公園等處活動,最好穿著長袖衣褲,頭戴帽子,避免皮膚接觸到毛毛蟲,返家後盡速洗澡、更衣。若毛毛蟲在皮膚上,先以清水沖洗,不要用手直接拍打,減少接觸範圍,一旦皮膚出現紅癢,先以冰敷止癢。醫師也強調,只要做好防範措施,戶外活動就能開心又安心。

左臉像被電到 六旬婦三叉神經痛5年

左臉像被電到 六旬婦三叉神經痛5年#婦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家住高雄的65歲蔡姓婦人,5年來一直有三叉神經痛的問題,嚴重時不斷放電,連吃東西、觸摸到自己就痛到喘不過氣,屢次尋醫無效讓她非常沮喪,所幸並沒有因此放棄希望,她求診台中榮總,經手術治療後,總算能鬆口氣重拾笑容。吃東西、摸臉頰都痛季節交替時好發的三叉神經痛,發作起來簡直要人命!蔡姓婦人的三叉神經痛於99年始發作,一開始忍耐,愈來愈嚴重時,她形容「左臉就像不停被幾百度的電流電個不停」,吃東西會痛,只能吸一點湯汁,自己摸到自己也彷彿有磁性,把電牽過來,實在痛得受不了,持續幾年下來未能改善,讓他痛不欲生。蔡婦說自己原本是個很能忍耐的人,從不叫苦,但神經痛發作時,忍住不叫出來,閉氣忍痛,痛過才想喘個氣,馬上又痛起來,痛到讓人喘口氣的機會都沒有,連給醫師檢查、觸診都感覺痛不欲生。血管減壓 手術治療重拾笑容收治個案的台中慈濟醫院外科林英超醫師表示,當三叉神經痛保守治療無效時,可考慮手術治療,透過「顯微血管減壓手術」,從耳後進去,直接到三叉神經隔開血管,手術治療可有80%的效果,疼痛在手術後數日內就有改善,蔡婦則是術後醒來完全不痛,至今恢復良好。易與牙痛混淆 常發生於年長者林英超醫師指出,三叉神經從腦幹發出,在臉的兩側各有一條,分掌各半邊臉的感覺,林英超醫師指出,三條大分支從上到下分布在前額、臉頰及下巴區塊,負責運動與感覺功能,一旦受損主要影響臉部感覺功能,通常發生在單側,不正常放電會讓人感到麻、痛、電、熱,有時跟牙痛容易混亂,診斷方式是依疼痛部位、型態及對止痛藥的反應判定,神經如果是由血管振動受刺激,用核磁共振可發現血管緊靠三叉神經造成壓迫。造成三叉神經痛的原因,通常是隨年紀增長,血管受血壓撞擊,導致延長、彎曲,而靠上神經造成壓迫於是感到疼痛。特色是想痛就痛,有些人洗臉、刷牙、說話或吃個飯咀嚼等,動到就會誘發疼痛,劇烈疼痛像是用針或刀在割,讓人不勝其擾,伴隨而來的往往是憂鬱症和生活上的痛苦。

膝蓋痛非退化 婦髕骨症候群走路「卡卡」

膝蓋痛非退化 婦髕骨症候群走路「卡卡」#婦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53歲的廖女士,年輕時就很喜歡爬山、運動,近幾年,每次下山或運動後,膝蓋總是隱隱作痛,隨著年紀增長,疼痛感加劇。有次參加志工營隊活動,連續兩天不斷上下樓梯、忙進忙出,活動結束隔天,廖女士的右膝嚴重腫痛,完全無法走路,就醫也找不出原因,照了X光,醫師說膝關節一切正常,然而,此後無論爬山或騎腳踏車,只要腳使力,膝蓋仍舊有卡住、疼痛的感覺,也常常腫脹難以行走。極度困擾的廖女士,於是求診於台北慈濟醫院,經骨科醫師周博智診斷為「髕骨症候群」,隨即進行微創髕骨減壓手術。術後當天即可下床行走,配合復健動作,大約三個月的時間,已經可以輕鬆上下樓梯、騎著腳踏車到處走。蹲下起立讓髕骨提早退化 女比男多2倍周博智醫師表示,髕骨位在膝蓋前方,俗稱膝蓋骨。腳部用力時,髕骨和大腿骨會產生壓力與摩擦;而蹲下去站起來的力量,可以達到體重的8倍,長時間磨損會造成髕骨提早退化;60歲以上婦女,發生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比例,約為男性的2倍。髕骨壓迫或磨損會讓患者膝蓋不舒服,尤其是上下樓梯,或是蹲、坐要站起來,膝蓋需要彎曲用力時,膝蓋的前面,就會感覺酸軟無力且疼痛。平常持續運動 氣功、游泳鍛鍊肌力周博智醫師提到,髕骨手術若針對外傷誘發的病況,多採用關節內視鏡手術,適合連帶處理半月板(介於大腿骨與小腿骨間的韌帶纖維軟骨)等相關病灶。而對中老年族群,肇因於髕骨磨損退化,則適合進行「微創髕骨減壓手術」。透過微創手術器械,僅須約1公分的單一傷口,不刺激關節滑囊,就能緩解膝蓋髕骨的壓力和疼痛。周博智醫師說,這個手術,打破傳統認為退化後就只能等著換人工關節的論點,且整體手術時間大幅縮短,傷口小、無血腫、組織破壞少,術後能立刻行走。周博智醫師說,長青族群平日應持續非衝擊性的運動,如氣功、游泳、快走,鍛鍊腿部肌力,對關節功能都有加強效果。同時呼籲民眾,只要有膝關節卡卡,上下樓梯或蹲坐困難,務必盡早尋求醫療協助,以有效改善活動和生活品質。

婦大量喝水只吃青菜 竟疲倦、頭痛酮酸中毒

婦大量喝水只吃青菜 竟疲倦、頭痛酮酸中毒#婦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一位60歲婦女因患結石,上網蒐尋相關資訊以為只要多喝水即可,因此每天猛灌水,以求可以將結石自然排出,經過一段時間後,發覺經常感到疲倦、沒有食慾、時常頭痛,有一天因為嘔吐、不能呼吸而送急診。日飲5000毫升水 驗尿發現大量酮酸收治個案的書田診所新陳代謝科醫師洪建德問診得知,患者沒有肝腎心臟病史、也無糖尿病,也沒有使用利尿劑,但檢驗發現血鈉低到119mEq/ml,比正常人少了20,診斷為水中毒,緊急治療後,轉門診追蹤。婦人表示自己每天喝超過5000cc的水,早餐吃生菜沙拉不加鹽,中餐吃燙青菜,晚餐吃蔬菜捲,偶爾才吃一點肉,飲食力行無醣(碳水化合物)、無油、無鹽,持續一年,經驗尿發現大量的酮酸。長期低熱量、身體挨餓所致洪建德醫師表示,酮酸血症是一種代謝現象,通常正常人一天沒有攝取75~100公克以上足量的澱粉;或是糖尿病人,沒有治療或未按醫囑用藥,飲食毫無節制等因素容易發生。此案例的日常飲食極低熱量、極低醣、極低鹽,一年來身體處於挨餓的狀態,呈現類似飢荒時的生理反應。沒有醣類分解成大腦所需的葡萄糖,只好分解肌肉與脂肪組織來促成葡萄糖新生,但伴隨著的是極大量的酮酸生成,產生酮酸血症。天天無醣無油無鹽 當心慢性自殺當不均衡的飲食造成酮酸血症時,易引起滲透壓性利尿,流失鈉鉀氯等電解質,倘再加上大量喝水稀釋,使得體內電解質不平衡加劇,更容易引起水中毒;且長時間鈣質負平衡,會加速骨質疏鬆症,長期下來形成慢性自殺。洪建德提醒,有疾病時應尋求正規治療方式,遵從醫囑治療追蹤,勿道聽途說,或嘗試偏方;日常飲食均衡,攝取適量的油、鹽、醣、蛋白質與維生素、礦物質,才是維持健康的不二法門。長期無醣無油無鹽不均衡的飲食,會使得體內酮酸增加,提高水中毒機會,另外,糖尿病患倘未適時控制血糖,也易引起酮酸血症,產生滲透壓性利尿,稍稍不留意,增加喝水,中毒風險也容易發生,需特別留意。

壓力大狂吃又不運動 婦體重飆升還罹癌

壓力大狂吃又不運動 婦體重飆升還罹癌#婦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55歲從事零售業的姚小姐,因為業績壓力大,心情不好就靠吃「減壓」,櫃子翻開也是滿滿的零食,毫不忌口,加上因為討厭流汗,所以也沒有規律運動習慣,體重一度飆高至90公斤,BMI高達35,兩年前淋浴時發現乳房有不明腫塊,經醫師診斷為二期乳癌,所幸在丈夫支持下,積極接受治療,術後恢復良好,但已經對她的生活造成諸多不便。BMI大於25 增17%罹乳癌風險肥胖是現代文明社會普遍的問題,也是婦女朋友要戰勝的敵人,近年來國人飲食西化,偏好高熱量高油脂食物,造成體內脂肪細胞堆積,漢堡、炸雞、蛋糕等高油脂食物不僅會讓體重上升,也會增加體內的雌激素濃度,進而刺激乳房細胞生長,增加罹患乳癌的機率。研究指出,婦女BMI如果大於25,罹患乳癌風險就會增加17%,而BMI越高,風險越高,當BMI大於30,風險就會增加37%;BMI大於35,風險將增加近6成!國民健康署呼籲,婦女朋友應均衡飲食,維持健康體位(18.5≦BMI<24),遠離肥胖,就是遠離乳癌!低脂減糖、規律運動 預防乳癌找上門研究顯示,有規律運動習慣的女性,其罹患乳癌的機率比不愛運動者降低2至4成,女性每週多運動1小時,約可降低6%罹患乳癌的機率,即便已經罹患乳癌,肥胖的病人亦被發現比身材苗條的病人預後更差,復發機率也較高,國民健康署呼籲,肥胖是婦女健康大敵,低脂減糖、規律運動,就是最有效預防乳癌的方法。二防一要 幫助人生逆轉勝防治乳癌三要素,不外乎二防一要,年輕時就要預「防」,飲食均衡,維持健康體位;此外,45歲起開始攝「防」,45~69歲婦女每2年接受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有助發現微小病灶,把握黃金治療時間接受治療;篩檢結果為陽性者則「要」速速回診、定期追蹤,切勿諱疾忌醫。癌症登記數據顯示,乳癌終生累積發生風險高達7.5%,位居女性癌症首位,表示約每13位女性即有1位終其一生會罹患乳癌,而這一位婦女可能就在你我身邊,國民健康署提醒婦女朋友,「及早預防、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謹記口訣,立即行動,戰勝乳癌不是夢。

打牌突暈倒 婦主動脈剝離險喪命

打牌突暈倒 婦主動脈剝離險喪命#婦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春節期間很多人通宵打麻將,64歲林女士打牌打到一半突然暈倒,牌友嚇得趕緊送醫急救,竟是罹患死亡率極高的主動脈剝離,好不容易從死神手中搶回一條命,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插管的林婦,鬼門關前走一遭,直說不敢再玩。如未馬上開刀 死亡率達50%冬季溫度遽降,本來就是心肌梗塞、腦中風好發季節,血管剝離的心血管疾病也不少。大年初二清晨,林姓婦人被送到醫院急診時,已呈現休克狀態,血壓收縮壓只有50毫米汞柱,舒張壓只有35毫米汞柱,檢查結果顯示為情況非常的危急的主動脈剝離,造成急性主動脈瓣逆流,頸動脈及腎動脈剝離。收致個案的臺中慈濟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余榮敏醫師指出,主動脈剝離發病的前48小時中,如果不開刀,死亡率達50%以上,是非常危險的疾病,緊急手術修補主動脈瓣,並置換主動脈人工血管及支架,避免重大器官受損與血管破裂。抽菸、三高是危險因子 氣溫變化易誘發余榮敏醫師表示,誘發主動脈剝離的原因包括:抽菸、高血壓、高血脂或糖尿病等危險因子,造成動脈粥狀硬化,或本身具有一些結締組織疾病的家族史,再加上天氣變化誘發疾病,因為部份血管內膜變脆弱,一旦血壓沒有控制好,氣溫變化大,就很容易裂開形成假腔,血液積卡在假腔裡,造成血液流不過去,導致器官壞死,動脈剝離到哪裡就可能造成該部位的損壞。正在插管中的林女士,目前情況穩定,加護病房觀察期間平均血糖高於標準,但她並不知道自己血糖有問題,只表示平時打牌也有節制,只是偶爾會熬夜,可能生活作息比較不規律,想不到突發重病,直說下次不敢再玩了。

塞車、追劇忘上廁所 婦憋到膀胱炎尿出血

塞車、追劇忘上廁所 婦憋到膀胱炎尿出血#婦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春節期間,憋尿族出籠!45歲張太太,與家人開車返鄉團圓,仍然躲不過塞車的情況,由於返鄉心切,路途中休息站皆未下車,一進家門又趕緊進廚房幫忙,等到可以上廁所時才發現小便疼痛而且一片鮮紅。醫師提醒,人體膀胱有一定的容量,長時間憋尿可能引起泌尿方面疾病。年後膀胱炎患增2成 憋尿釀禍書田診所院長蔡培斌指出,年節假期後,急性膀胱炎及泌尿道感染的患者增加1至2成。每個人多少都有憋尿的經驗,甚至會變成習慣,特別在年假期間,有太多原因讓人憋尿,如塞車、打牌、打電動、看電視追劇等,但是憋尿可以說是泌尿系統的慢性殺手,可能會引起許多泌尿疾病。蔡培斌表示,人體膀胱有一定的容量,當膀胱壁上的壓力增加時就會產生尿意,當尿量愈來愈多,尿意也就愈強烈。若憋著不去疏解,膀胱功能就會受到影響,自然容易引起感染。反覆感染會使膀胱功能變差,導致病患頻尿、尿急、解尿困難、持續有尿意的症狀更明顯,進而影響日常生活,需要就醫治療。有時感染會上行至腎臟,造成腎臟發炎、腎功能受損,長期下來,還可能有尿毒的可能。每日喝水1500毫升、勿憋尿年長男性因常有攝護腺肥大的問題,特別不可憋尿。蔡培斌醫師說明,攝護腺肥大的病人原本就會有頻尿、小便細且慢的現象,若再經長時間憋尿,會使症狀更嚴重,甚至尿不出來,這時只好用導管將尿液排出,以解除病患的不適。最後,蔡培斌提醒,經常憋尿,又有頻尿、尿急、下腹疼痛,甚至有血尿、小便解不出的情形時,就應小心可能是泌尿疾病找上門。日常預防之道就是多喝水、別憋尿,一天至少要喝1000~1500c.c.的水,維持每日排尿量1500c.c.左右,讓尿保持清澈,淡黃色狀,養成良好的飲食及排尿習慣才是最佳的保養之道。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