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近視的矯正法是靠有框眼鏡或隱形眼鏡,但是有框眼鏡不但不方便而且又重,無論是在打球、運動或游泳都相當不方便,而隱形眼鏡則是易導致感染或過敏等情形。其實近視手術與隱形眼鏡在差不多時期被發明,最早的近視手術是所謂的鑽石刀切割術(Radia Keratotomy,簡稱RK),由蘇聯的眼科醫師開始大量的臨床運用,之後在美國及全世界廣為流行。由於主要以鑽石刀來切割角膜,再加上效果不錯,安全性也相當高,因此接受度不錯,其對象主要是以低度數近視之矯正為主,高度數近視之矯正效果較差。在1964年後經過一、二十年的演進,這一類統稱為層狀角膜手術由原先的「冷凍式」進步到「非冷凍式」,「手動式」再改良成「全自動式」,最後更結合了準分子雷射的精確性,而成為現代近視手術的主流──「雷射原位層狀角膜重塑術」(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簡稱LASIK)。主要是運用高精確度的「準分子雷射」來改變角膜的弧度。這類手術可追溯至15年前,美國醫師卓克爾(Trokel)等人運用IBM公司發明用以切割晶片的「準分子雷射」於眼角膜上,開啟了近代雷射近視手術之先河。美國衛生署(FDA)經過六年多的臨床評估,終於在1995年開放了常規使用,台灣也在1999年7月全面開放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地區醫院及個人開業醫師合法使用。至於目前最新的近視雷射手術是「飛秒無刀手術」(IntraLASIK),是過去20年間由雷射科學發展起來的新工具之一,由亞米德.齊威爾 ,以高速雷射技術研究基本化學反應,還獲頒1999年諾貝爾化學獎。此外,水晶體手術或眼內隱形眼鏡植入等亦具備矯正度數之效果。近視手術之種類相當多,其演變也各有其歷史淵源,每種手術也都有其優缺點,需評估患者的狀況再給予適當之建議。※將常見近視雷射手術介紹羅列如下:一、雷射屈光角膜切削術(PRK)直接以雷射照射角膜表面,將組織氧化,較為簡單,一眼手術時間約5分鐘。因為它同時也將角膜前面的表皮層及鮑曼氏層切除,故術後傷口的復原較慢,約3、4天,並需戴上隱形眼鏡來降低不適感,且若切除過多組織,易留下疤痕,故一般建議使用在800度以下的中低度數。二、雷射角膜層狀重塑術(LASlK)由PRK改良而來,自動層狀角膜整形術(ALK)所用的細微角膜切刀,將角膜表面重要的表皮層及鮑曼氏層掀起形成俑膜瓣,再以雷射切削下面的角膜基質層。它具有恢復快(術後只有46小時的不適),效果穩定(術後第二天就可穩定視力,甚至可上班工作),矯正度數高(可達1000多度)且不會留疤痕。而手術時間也僅有510分鐘而已。三、角膜皮下近視雷射手術(LASEK)LASEK為LASIK及PRK之改良版,手術方法是使用酒精浸敷角膜40秒,使角膜上皮與基質鬆開,再以特定器械將角膜上皮輕輕掀起來,施行準分子雷射後,再將角膜上皮覆蓋回去,然後裝戴高透氧特殊保護膜片;七天後新生的上皮會取代原來的表皮層,視力即可恢復。LASEK一般是針對近視1000度以下,且角膜厚度不夠而無法施行LASIK手術之患者,醫師才會建議採用此方法。四、角膜上皮削切雷射手術(Epi-LASIK)Epi-LASIK為新一代改良型的表面手術,它不像PRK直接削除角膜上皮層,也不像LASEK用酒精傷害到角膜表皮層,而是利用鈍刀片切割一個完整的,不包含角膜間質層的上皮瓣。Epi-LASIK的發展初期,因為不確定切割層是不是穩定,尤其在角膜表皮沾黏較緊的角膜上,變數可能會較多。然而在累積更多臨床經驗後發現,不管在任何眼睛上它都可以成功地分離表皮層(包含基底層),它的表皮瓣非常平整,很容易復位。術後的結果,不管在病患的舒適性,復原時間或是視力上都相當好。Epi-LASIK手術後試圖留下角膜表皮層,而它對表皮層的保留比LASEK好,因此可能成為幾種表面手術中最為大眾所接受的術式。然而Epi-LASIK術後會比較不舒服,視力的復原也比較慢一些。不過,Epi-LASIK和PRK相同,術後的視力有優於LASIK的潛能。五、飛秒無刀手術(IntraLASIK)IntraLASIK是無刀雷射也稱為飛秒雷射,為目前衛生署最新核准的無刀近視雷射手術。係利用紅外雷射通過光爆破的方式,精確的進行角膜瓣切割,過程中不會熱傳遞或產生衝擊波影響周邊組織,安全、低併發症、無動刀壓力,復原速度快,適用於角膜特殊以及瞳孔過大或是眼睛太小,無法施行傳統LASIK手術的患者。相較於過去傳統的LASIK雷射手術,IntraLASIK即是以「雷射」來取代刀片,全程由電腦操控不用手術刀,用比頭髮直徑還要小的10微米雷射光點,在眼角膜上打出平整的氣泡,將這些氣泡從點連成線,製造出細緻無皺褶的角膜瓣,不同過去以板層刀切開角膜的方式,可提高精準度,所使用的撐眼器也較傳統的小很多,對於瞇瞇眼的小眼患者而言,不必剪開眼皮,承受額外的眼部傷害。六、前導波雷射雷射近視手術自從1997年在美國FDA通過準分子雷射角膜層狀切除弧度重塑術(LASIK)的技術後,美國年約有一百萬人接受這項手術,台灣在1999年衛生署也同意開放醫院及基層眼科對屈光不正(近視、遠視、散光)的病人實施矯正,每年約五萬人接受這項手術,雖然85%的病人對手術結果堪稱滿意,然而有些患者多多少少都會抱怨術後有眩光、光暈、重影、夜視力下降的問題。據統計,約有30%以上近視族有不規則散光問題,並不適合以傳統近視雷射手術矯正;而前導波技術配合雷射手術的技術,自從2002年同樣由美國FDA通過後,漸漸改善了傳統雷射手術所造成的視覺品質的問題。何謂前導波前導波技術由美國太空總署(NASA)所研發,原本應用在太空科技,天文學家利用前導波分析處理由大氣層造成的像差,以得到銀河系更精準的數據及影像。而在最近幾年,這項劃時代的技術被應用在我們的視覺上。我們的眼球猶如一個小宇宙,光線進入眼球後,還要經過重重構造才能到達視網膜形成視覺影像;然而,眼球內部各構造的折射率皆有所差異,而它們的形狀也影響到光線進入眼球後行徑的狀態。這種種的原因,造成了我們眼球裡所謂的「高階像差」。在正常眼睛的光學系統中,光線平行進入眼睛後,若為完美眼球的屈光狀態,則反射出的光和入射光一樣為平行;在這樣的情況下可測得清晰的影像。而在有像差的眼睛中,光線平行進入後,遇到不規則的表面,則反射出來的光線就會變形,而產生模糊、散開、拖曳等等的影像。在作眼球檢查時,運用前導波高階像差檢查儀,利用光波反彈數據,選擇出光學路徑之差異,並平均出光學路徑至根部的不一致或錯誤,形容出針對一個光點的擴散程度,清楚偵測眼角膜、水晶體、玻璃體、視網膜等,對各項影響眼睛屈光度之因素做整體的分析測量,再以3D立體圖描繪出眼球狀況,給予角膜各部位最精準的個別測量。何謂高階像差一般而言,我們的眼睛之所以有視力的缺陷,是因為有85%的低度像差及15%的高度像差;依照荷蘭數學家Frits Zernike的說法,像差可分為二十級,低度像差為第一級和第二級,也就是我們熟知的近視、散光及對焦的問題,第三級以上的像差皆稱之高度像差,其中包含彗星差(Coma)、球面差(Spherical Aberration)、三箔差(Trefoil)等等,傳統雷射近視手術只能解決約85%的低度像差;但對有高度像差的人來說,即使雷射術後能達到1.0到1.2的視力,但15%高度像差未被解決的部分,卻會造成術後眩光等視覺不良的後遺症,而影響到視力品質。因此,利用前導波來測量高度像差,解決傳統雷射所遺留下來的問題,正是目前近視雷射手術的新趨勢。自動智慧型光斑準分子雷射儀VISX–STAR S4之簡介VISX–STAR S4是目前美國VISX光學製造之最新一代全自動智慧型光斑準分子雷射儀,於2000年底在美國發表,並於2001年正式在臺灣上市,為目前世界最進步之一的準分子雷射系統。VISX S4可將大光斑與小光斑的優點攫取出來並加以整合,它同時擁有大、小光斑的共同優點及飛點式掃描之優點,採用七道可調式大小雷射光束,使雷射能量輸出精確更快速;智慧型光斑掃描,可調整小至0.65mm雷射光點,比傳統飛點式掃描雷射1.2mm還小,因此更能精確雕琢出完美視力。有效治療光學區,可達直徑9mm,可大幅降低夜間視力不良的問題,大幅提高手術結果的準確度,有效提升患者視力。除此之外,VISX S4採用全球唯一專利三度空間全自動眼球追蹤定位系統;在手術過程中,人的眼球會因為不自覺轉動而導致雷射光束偏離中心,可能會影響矯正視力療效,使用三度空間全自動眼球追蹤定位系統,可以直接鎖定眼球X軸、Y軸與Z軸動向,跟蹤眼球極細微快速移動,令雷射光投射更加準確,因而提高視力矯正的效果。前導波高階像差分析儀除了可分析高階像差外,連接飛點式小光斑雷射機器,配合眼球自動追蹤、3D自動定位,可更精準地打造為個人量身訂做的雷射手術。另外,前導波的診斷也可指出具有像差的人,在做完雷射手術後是否會使像差更嚴重而引起視覺上的問題,進一步地篩選出不適合接受近視雷射的患者。為什麼要選擇前導波雷射?大部分的人接受傳統的近視雷射手術即可得到滿意的結果,那究竟什麼樣的人應該要接受前導波雷射呢?●追求高視力品質的人:前導波可消除高階像差,進一步改善夜視力品質、夜間眩光和明暗對比敏感度,可使術後視力品質超越原本戴眼鏡的最佳矯正視力。 ● 夜間瞳孔大於6.5mm者:傳統屈光雷射治療的光學區域為6mm,若要加大光學區域時通常需要用到較多厚度。而前導波雷射所治療的光學區域可到達9mm,並且因為對角膜有精確的測量,進行點對點的雷射切削,也能改善夜間眩光與夜視力降低的問題。 ● 散光度數大於150度及不規則散光者:透過前導波的分析,可提高散光軸度的準確性;並且在有不規則散光的患者,可進行更精密的雷射雕琢。可大幅度的降低術後產生重影的情形,且同樣對夜間視力也會有所改善。 ● 最佳矯正視力在1.0以下者:若是因高階像差所引起的視力問題,可經檢查後由醫師評估再接受前導波雷射。改善像差問題後,術後視力可提高到1.0以上。然而,前導波雷射也是有所限制的;近視度數超過1200度的患者可能含有較多由視網膜所引起的像差;而視網膜的像差並無法以雷射消除,因此較不建議接受前導波的雷射。另外,前導波在檢查先前已接受過近視雷射的患者方面,目前FDA仍在評估的階段。因此對於雷射術後有度數回歸的病人而言,前導波的數據只能當參考用。利用前導波檢查出高低像差的數據,再配合新型的準分子雷射對屈光不正的患者手術,能夠幫助術後視力標準的提升及視覺品質的改善;美國威斯康辛州立大學臨床教授John A. Vukich也引用美國海軍醫院的臨床數據,指出前導波雷射近視手術對術後夜間眩光、夜間視力降低的改善相對於傳統雷射近視手術最為顯著。這個結果,對於很多害怕雷射手術導致夜視力不良而影響行車安全的近視族而言不啻是個福音。本文擷取自 『眼睛保健聖經』一書,由圓神出版社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