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

中西醫教妳超實用!懷孕初期養胎祕笈

中西醫教妳超實用!懷孕初期養胎祕笈#中西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懷孕初期要注意哪些事情?何時可以驗孕?懷孕初期可以做運動嗎?需要吃中藥進補嗎?孕期營養如何攝取?孕吐較嚴重,該如何緩解?是否可以吃紅棗?要吃哪些種類的魚比較好?一起聽聽看專家怎麼說。 婦產科醫師怎麼說? 婦產科醫師提醒注意事項 吳文毅主任表示,大致上的注意原則其實整個孕期皆大同小異:懷孕不能抽菸、喝酒、不吃不明藥物、不能使用毒品、不建議染髮、不能用含有A酸的化妝品(例如:退斑膏)、也不建議在孕期做醫美或整型,例如:雷射、脈衝光、電波拉皮等。此外,也避免過度照射X光與電腦斷層掃描,如果要照X光與電腦斷層掃描,應先告知醫師自己已有身孕。 懷孕初期,胸部大多會變大一點,胸部變大的速度比肚子變大來得快,建議不要穿太緊的內衣,可改穿孕哺內衣(但即使懷孕初期胸部已變大,通常要到懷孕中後期才會開始脹奶,後期也可能產生初乳)。此外,因為荷爾蒙改變,膚色也可能會變深、黑色素沉澱,可用傘和帽子來防曬;有些孕婦也會感覺到頻尿,建議不要憋尿、也不要因此而少喝水。 許多孕婦在懷孕初期會孕吐,應少量多餐。如果孕吐嚴重,醫師會給予維生素B6來改善(但並非所有孕婦皆必須服用B6,孕吐嚴重者才需要)。另外,懷孕初期因荷爾蒙改變,許多孕婦會比較想睡覺,建議多休息。   懷孕初期出血,會流產嗎? 吳文毅主任表示,懷孕初期萬一下體出血,應盡快就醫找原因。大致上來說,如果胚胎已有心跳後出血,大多為先兆性流產,如果依據醫囑多休息與服用黃體素,胎兒有可能保得住;如果沒有心跳、醫師判定為空包彈(萎縮卵),也會流血,但這種狀況卻無法保住胎兒。 一般來說,大約6週可觀察到胎兒心跳,最慢8週必須有心跳。一旦有心跳,即可發孕婦手冊。   何時可以驗孕? 吳文毅主任建議,月經該來時沒來,即可驗孕。如果驗了沒懷孕,大約2天後可以再驗一次孕。   懷孕初期可以運動嗎? 吳文毅主任表示,如果在懷孕前已有運動的習慣、而且在沒有出血或特別醫囑的情況下,可以適當做運動。但不要貿然比懷孕前增加過多運動量。在做運動時,應穿防滑平底鞋,避免跌倒;但如果胚胎著床不穩、有出血或有特殊醫囑,則不宜做運動。 此外,孕期做運動時,不建議舉重,應避免腹部用力(腹部用力可能會引起子宮收縮)。而且做運動應視身體可以負擔的範圍,不要過於勉強。   中醫師怎麼說? 若無特殊狀況,不需要進補或吃中藥 楊佩鈺醫師表示,根據中醫古籍《內經》所言:「兩神相摶,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類似現代授精的概念;「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幹,脈為營,筋為剛,肉為墻,皮膚堅而毛髮長」。人的「先天」稟受於父母,父母的身體狀況對寶寶的體質會造成影響,懷孕前最好能維持較佳的身體健康狀況。另外,俞橋《廣嗣要語》:「苟無胎痛、胎動、漏血、瀉病及風寒外邪,不可輕易服藥。」其中「胎痛、胎動、漏血」類似於現今先兆性流產的概念,「瀉病及風寒外邪」則指腹瀉、生病或感冒。因此孕期如果沒有流產或感冒、生病等狀況,則不需要吃藥。懷孕初期不需要特別進補。 中醫師提醒注意事項 北齊徐之才《逐月養胎方》針對懷孕前三個月,有詳細的說明與提醒:「妊娠一月,名始胚。飲食精熟酸美,受禦宜食大麥,無食腥辛,是謂才正。妊娠一月,足厥陰脈養,不可針灸其經。足厥陰內屬於肝,肝主筋及血。一月之時,血行痞澀,不為力事,寢必安靜,無令恐畏。妊娠二月名始膏,無食辛臊,居必靜處,男子勿勞,百節皆痛,是為胎始結。妊娠二月,足少陽脈養,不可針灸其經。足少陽內屬於膽,膽主精,二月之時,兒精成於胞裏,當慎護勿驚動也。妊娠三月名始胎,當此之時,未有定儀,見物而化,欲生男者,操弓矢,欲生女者,弄珠璣,欲子美好,數視璧玉,欲子賢良,端坐清虛,是謂外角而內感者也。妊娠三月,手心主脈養,不可針灸其經。手心主內屬於心。毋悲哀思慮驚動。」 楊佩鈺醫師從以上的中醫經典論述、結合現代社會的觀念,大致整理出懷孕初期應注意的養胎原則如下所示: 懷孕一到三個月胚胎正在發育,母體的血液比較集中在下腹腔,因此易倦怠乏力。建議多休息、保有充足的睡眠,不搬重物與過度勞動,可多吃大麥、全穀雜糧,此時期不必食用過多補品、也不要吃太多肉,亦不要過度擔心憂慮、或處在易受驚嚇的環境,盡量讓心情保持平和,讓胚胎平穩的發育。 楊佩鈺醫師說明,由於此時期有些孕婦孕吐症狀明顯,建議多食用醋薑或生薑,可以溫胃止嘔;而且,此時期孕婦可吃有酸味的食物,倘若食慾不振、一吃就吐,應少量多餐,餐前可食用一兩片生薑或醋薑,也可食用陳皮梅、紫蘇梅、金桔來開胃,降低嘔吐的頻率和強度。孕吐若體重降低5%、食量僅剩不到原本的1/3,建議盡快就醫治療(或是慎重起見,體重下降就可就醫諮詢),中藥在治療孕吐反胃、嘔吐酸水的效果不錯。此外,孕婦雖然可以吃紅棗,但在孕吐嚴重時若吃紅棗,可能會加重嘔吐症狀,因此並無建議食用。 有些人在懷孕初期吃較多肉或補品,例如:十全大補湯、羊肉爐、薑母鴨、四物飲,其實不建議在懷孕初期吃,因為懷孕初期的胃腸較虛弱、吸收不佳,氣血積聚在子宮內養胎,吃太補或太多肉可能會使身體更燥熱,也可能加重孕吐症狀(不過葉酸仍建議服用)。   營養師怎麼說? 施淑梅營養師建議: 1.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孕婦吃的東西都會影響到自己和寶寶,所以須留意飲食是否均衡。建議吃新鮮、衛生、當季在地的食物。 2.熱量:懷孕初期體重只要增加1~2公斤即可,飲食著重均衡,不需額外多攝取熱量。 3.蛋白質:自懷孕初期開始,孕婦每日需額外增加10公克的蛋白質。不過孕婦也不用因此而吃過多蛋白質。其實10公克蛋白質,大約可換算為3湯匙的魚或肉、或是3/4盒的盒裝豆腐、或是大約1個半的蛋。 4.全素食者注意:需要補充富含維生素B12的食物,例如:紫菜、海藻類、強化維生素B12的營養酵母等食物或服用維生素B12補充劑。整個孕期建議每天攝取2.6μg。 5.魚的選擇:如果要從魚來攝取蛋白質,對於重金屬(甲基汞)濃度偏高的大型魚類(例如:鯊魚、旗魚、長鰭鮪、油魚等),建議應減量攝取;建議孕婦可適量攝取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魚類(例如:鮭魚、鯖魚等),有利於胎兒腦神經發育,並降低重金屬汙染的風險。 6.多吃綠色蔬菜:綠色蔬菜中含有有助於寶寶神經發育的葉酸。孕婦如果缺乏葉酸,可能會引發自發性流產及胎兒神經管缺陷。葉酸攝取不足,也會使孕婦本人感到疲倦、情緒低落、暈眩,也可能貧血。建議攝取量:整個孕期建議每天攝取600μg的葉酸,另如柑橘類水果與全穀雜糧類食物也富含葉酸。 7.攝取維生素D:適度日曬,且多食用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例如:魚類、雞蛋、乳製品、菇蕈類(黑木耳、香菇)等。攝取足夠維生素D有助於使胎兒的骨骼正常生長,同時亦為出生後幾個月的所需做好儲存與準備。建議攝取量:整個孕期建議每天攝取10μg。 8.攝取富含鎂的食物,有助於減少子癇前症的發生率:萬一孕婦嚴重缺鎂,則容易發生胎兒子宮內發育不全的狀況。而且除了鈣以外,充足的鎂也能預防孕期抽筋的狀況。適量攝取含鈣、鎂食物,有助於安定心神、幫助放鬆,緩和懷孕期間可能的緊張、焦慮心情。建議攝取量:整個孕期建議每天攝取355mg。富含鎂的食物例如:全穀類、堅果類、一般瘦肉類、深綠色蔬菜、香蕉等。 9.攝取含鋅食物:孕期適量攝取含鋅食物,可改善孕婦精神倦怠及避免影響生長發育。缺鋅對胎兒影響較大,可能會使胎兒生長遲緩、畸形、神經管缺損、體重不足等。建議攝取量:整個孕期建議每天攝取15mg。主要營養來源:海鮮類(牡蠣、甲殼類)、全穀類、堅果類…等,其中以甲殼類等海鮮含鋅量最多。 10.選用加碘鹽及適量攝取含碘食物:懷孕時,若碘嚴重不足,可能會影響胎兒腦部發育,甚至增加嬰兒的死亡率。建議孕婦應選擇添加碘的碘鹽來取代一般鹽(但甲狀腺病人應先諮詢醫師的意見),並多吃含碘食物,例如:海帶、紫菜等海藻類食物,額外補充身體所需的碘。建議攝取量:整個孕期建議每天攝取200μg。 11.改善孕吐的方法:可在醒來起床前,先吃一些全榖雜糧類食物,如全麥餅乾、全麥饅頭…等以改善孕吐,但不要與水或液體一起吃(建議將液體及固體食品分開進食)。應少量多餐、少吃刺激性食物。   吳文毅 學歷:臺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碩士 經歷:臺大醫院婦產部住院醫師            臺大醫院婦產部總醫師            臺大醫院婦產部研修醫師 現任:亞東紀念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暨病房主任            臺大醫院婦產部兼任主治醫師            臺大醫學院醫學系兼任講師   楊佩鈺 學歷: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系畢業 經歷: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住院醫師            台灣中醫皮膚科醫學會會員            韓國慶熙大學韓醫學院臨床交流 現任: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主治醫師   施淑梅 學歷: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研究所 現任:亞東紀念醫院營養科營養師 (文章授權提供/嬰兒與母親)

長期吃進口鹽碘攝取不足 恐增甲狀腺癌風險

長期吃進口鹽碘攝取不足 恐增甲狀腺癌風險#中西醫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近年來,因生活習慣的改變,讓整體癌症病例數,較十年前激增1.6倍以上,同時也掀起癌症排名大風吹!過去較少被人談到的甲狀腺癌,在國民健康署癌登最新資料中,首度擠進十大癌症中的第九名,醫師指出,甲狀腺癌的發生,除了輻射汙染、食安問題外,國人碘攝取不足也是主因之一。輻射汙染是甲狀腺癌主因三軍總醫院正子造影中心主任諶鴻遠指出,全世界都有甲狀腺癌發生率增加之趨勢,其中又以韓國最為顯著,普遍的說法認為健康檢查普及是導致甲狀腺癌發生人數大幅增加的原因之一,其次遺傳基因或基因突變、環境輻射線或化學汙染、飲食加工品,也都有很大的關係。他說,相關研究發現幼年時輻射暴露造成甲狀腺癌發生最為顯著,過去蘇聯車諾比核電事故的輻射污染食物的確讓許多該地區8~12歲的孩童因輻射污染,導致十年內罹患甲狀腺癌的比例快速上升。臨床上也常見到幼年因頸部輻射照射後成年時發生甲狀腺癌的案例,不過在非因輻射污染的其他因子,遺傳也頗為常見,在門診常有不少兄弟姊妹檔或父母親子檔的家族甲狀腺案例。長期吃進口鹽 身體恐缺碘台大醫學院榮譽教授黃天祥醫師也說,預防甲狀腺癌,更應注意碘的攝取量,攝取量不足或是過量都是不合適。像是玫瑰鹽、海鹽等進口鹽類,大多都是未經人工添加碘的,不過國產一般食鹽中,過去因為台灣有地區流行的缺碘甲狀腺腫問題故而添加碘。所以建議民眾,購買鹽巴時,能夠購買碘鹽,以防甲狀腺疾病發生。

研究:中西醫合併治療糖尿病 降三成洗腎風險

研究:中西醫合併治療糖尿病 降三成洗腎風險#中西醫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在過去,向來壁壘分明的中醫與西醫,因為癌症治療,逐漸產生交集,現今,不難發現許多醫院的癌症治療上,都以西醫為主,中醫為輔的方式,試圖讓患者在各項藥物治療的副作用,能夠因此大幅下降,而根據國內的最新研究,又再度開啟新的中西醫合併治療里程碑,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若能中西醫合併治療,洗腎的風險,將降低三成以上。糖尿病中西醫合併 有效降低洗腎風險此研究來自聯合醫院中醫婦科主任賴榮年,於「台北國際中醫藥學術論壇」所發表。研究共蒐集數萬名糖尿病未洗腎病患與千餘名糖尿病洗腎病患的病歷,進行對照。分析後發現,高齡糖尿病患者,其洗腎的風險,將是中壯年糖尿病患的三倍以上,進一步分析,當中有近八成以上的患者,在看西醫時,同時也會藉助中醫,來合併治療。賴榮年指出,中醫針對糖尿病所開立的藥物,以「六味地黃丸」為主,用於改善糖尿病的口渴、視力模糊、頭暈等症狀。研究發現,像較於單獨服用降血糖藥物,曾以中西醫合併治療的患者,洗腎的風險將比單獨吃降血糖藥的病患,降低約三成左右。

中西醫聯手 心血管治療雙管齊下

中西醫聯手 心血管治療雙管齊下#中西醫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冬天是好發心肌梗塞、中風的季節,因此,對於心血管疾病患者來說,除了要做好預防措施外,還需長年服用抗凝血藥物來預防血管栓塞,只不過,國人的體質特性與飲食習慣,使得幾十年來,患者即使固定服藥,仍未能確保可降低風險。日前,有位蔡同學,因嬰幼兒時期罹患先天性二尖瓣閉鎖不全,接受了人工瓣膜置換手術,需終身服用抗凝血藥物(Warfarin),但就在2011年時,他突然感到異常頭暈,就醫檢查後才發現,右側大腦血管梗塞,造成視野遮蔽感,後來在高雄榮總醫院邱鎮添中醫師的針灸治療下,他的遮蔽感已完全消除。服用Warfarin要注意 易與食物產生衝突對新血管疾病患者而言,血液凝固指數INR值,應維持在2.0至3.0為佳,因為當INR少於2時,就表示血液太濃,有增加中風栓塞的風險,反之若大於3.9時,就表示血液太稀,會有腦出血的風險。且根據2010年,國際權威醫學期刊《刺針》指出,中港台三地服用Warfarin患者,其凝血指數不能維持在安全水平的時間較西方患者為多,且Warfarin容易與生活中的食物或藥物相互衝突,以致影響藥效,也因此醫管局已將Warfarin列入高風險藥物之一。中西醫互補治療 使得病情達到穩定狀態然而,邱鎮添中醫師表示,蔡同學在2012年時被兒童心臟科醫師發現,使用抗凝血劑量已達上限,加上Aspirin輔助後,仍無法穩定控制,因此,建議患者採用中西醫互補治療方式,使用活血化瘀科學中藥與水煎藥後,長期追蹤並調整用藥,至今除了少數特殊狀況外,病情控制相較過去長年服用抗凝血劑,已達到穩定狀態。

中西醫合作 意外損傷治療更完整

中西醫合作 意外損傷治療更完整#中西醫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對意外造成的急性損傷病人,西醫與中醫治療是可以互補的。一名20多歲的張先生發生急性上背部酸痛,脖子僵硬疼痛,無法轉動,痛還牽引頭部,經診斷為急性落枕,經由中西醫合作模式,安排掛中醫門診,經排班中醫師施予針灸治療而獲得良好療效。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劉三榮醫師說,對於扭傷、挫傷或是撞傷的治療,中西醫各有所長,西醫有精密的儀器可以作確診,排除嚴重需要開刀的病人。同時對於損傷,西醫所開立的消炎止痛藥也有不錯的效果,但對於處理瘀血、減少後遺症、局部的外敷及針灸治療則是中醫的特色。中醫+西醫 提供完整治療照護劉三榮醫師表示,像以中醫來說,乳香、沒藥、桃仁與紅花是常用的活血化瘀藥,止血藥可加側柏葉、蒲黃,用茯苓利水消腫,再加上適當的引經藥,像如果傷在胸脅,加柴胡,腰部加狗脊,下肢加牛膝等,最後加上大黃加速瘀血的排出,就是一張中醫在處理損傷急性期的方子。經由外敷內服同時治療,再加上針灸可加速損傷的康復。劉三榮醫師表示,對急性損傷病人,西醫與中醫治療兩者的合作是最佳的治療照護。先用西醫儀器檢查,排除需要開刀病人,以西藥來止痛消炎減少疼痛,再加上中藥的活血化瘀藥來排瘀血,加速修復,減少沾粘,可以說是最完整的治療方式。 

甲狀腺疾病中西醫合併治療 助減少副作用

甲狀腺疾病中西醫合併治療 助減少副作用#中西醫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甲狀腺亢進或低下,特別容易找上女性朋友,尤其好發於三十到五十歲的婦女,在治療期間,藥物的副作用恐怕會讓身體產生極大的不適,對此,中醫師就表示,甲狀腺疾病的治療,可運用中西醫合併的方式,減緩西醫對於身體的副作用,同時還可降低復發的可能性。西醫治療甲狀腺疾病 副作用多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西醫結合科主治醫師黃國欽指出,自體免疫性甲狀腺疾病起因於免疫系統異常,導致身體產生甲狀腺自體抗體,是引起甲狀腺功能亢進或是低下最常見的主因。它和家族史有密切關係,中年婦女尤其要提高警覺。  西醫處理有兩大方向,或以抗甲狀腺藥物來抑制甲狀腺功能;或透過開刀和放射線碘,去除甲狀腺組織,削弱甲狀腺功能。臨床經驗顯示,服藥雖可抑制甲狀腺功能,但停藥後復發率高,副作用如出現皮疹、搔癢、肝指數上升等,也是一大困擾。開刀還會影響脖子美觀此外,開刀可能傷及聲帶和副甲狀腺,脖子上的疤痕則讓美觀減分。至於放射線碘,往往讓患者有輻射線安全性的疑慮。最重要的,開刀及放射碘兩者均為不可逆療法,可能導致甲狀腺功能低下,須終身補充甲狀腺素。 中醫治療的核心策略,則是針對腺體功能異常,而非調理免疫系統。黃國欽說,氣機逆亂和先天、飲食、環境,以及憂愁憤怒等情緒因素都可能有關,因體質不同,發展成氣鬱痰阻、心肝火旺、脾腎陽虛等不同型態。像是痰火交結形成眼突頸腫,火熱傷陰導致燥熱心悸、身體消瘦;陽虛不運引發水腫、肥胖、便秘。設法調整免疫系統與內分泌功能的紊亂,為患者在理氣開鬱、化痰軟堅、清熱養陰、溫補脾腎等各個方向中找到定位。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