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疾病

香港腳治療到不癢就好,是易復發的主因

香港腳治療到不癢就好,是易復發的主因#皮膚疾病

【許明隆 醫師表示,皮膚黴菌的難治性主要原因】1. 治療根本無效的主要是足癬(香港腳)與甲癬(灰指/趾甲),往往是濕疹或甲乾癬及甲床剝離誤診成黴菌感染,用藥根本錯誤造成。2. 無法完全根除較主要的原因是外用藥穿透力不足-對病灶處厚角質(如厚皮型香港腳)及硬角質感染(如毛髮及指甲)藥效不夠;治療觀念不正確-不願易接受口服藥治療,用複方外用藥,治療不夠(只治療到不癢就好的觀念),自己不當處理(局部刺激性處理),併發其他皮膚病,或職業工作環境無法改善(如魚肉販養殖業者潮濕的指縫,及職業軍人汗臭脫皮的腳底)等。3. 易復發者有的是正常菌叢不可能完全消除(如汗斑)或環境中傳染媒介多加上汗多的腳提供黴菌生長的環境,或病人本身有未診斷出的潛藏感染(如頭癬或甲癬)造成身上腳上的復發性癬,或養小寵物(貓,狗,兔)造成親動物性皮癬菌傳染。至於黴菌本身有抗藥性如紅色毛癬菌抗灰黴素或需治療較久的犬小芽胞菌,及少見的甲癬致病菌等的確也是對許多抗黴藥物都有抗藥性,但因少見問題不大。免疫力低下造成黴菌感染主要是伺機性感染或全身性感染,不在本次皮膚黴菌為主的範圍內。綜合言之,難治的表淺皮膚黴菌症主要是診斷不正確及用藥觀念不足所致,至於易復發的現象在真正治癒後,對傳染性皮屑的預防,如鞋襪換新,保持皮膚乾爽減少黴菌發芽滋生的環境應是可改善的。

打死飛上身的小蟲,竟然會造成皮膚病!

打死飛上身的小蟲,竟然會造成皮膚病!#皮膚疾病

隱翅蟲皮膚炎,是一種很有特色的皮膚病,是由於隱翅蟲體液內的一種刺激性物質,在蟲體被壓死時放出的,會引起皮膚發紅,皮膚壞死或產生膿皰反應。因這種液體刺激性極高,壓死蟲的手碰觸到的地方都會發生,因此會留下不規則的形狀,有時從形狀還可判斷出當時是怎麼揉死隱翅蟲又接觸到哪些地方的。隱翅蟲最常出沒的時期是每年的四月至十月間,棲息於水田、草地及樹林中,因具有趨光性,常在晚上飛入有燈火的地方,因此住在郊區或稻田附近的民眾,較常接觸到隱翅蟲。至於治療只需支持性療法,避免細菌感染,不需用太多外用藥,1-2週內皮膚會自然痊癒。【診斷重點】突然出現一處或少數幾處會刺痛形狀不規則的紅疹,較中間嚴重處會脫皮時或有膿皰潰爛產生,發病前一兩天內病史有接觸隱翅蟲,或打死小蟲於病灶部位者。【隱翅蟲】體長約1公分,寬約2公釐,身體看起來是兩截(頸部,腹部)橘黃色外,其頭、胸及尾部為鐵青色。黑黃相間的小蟲(隱翅蟲)停在身上,請趕走它就好,一巴掌打死會留下厲害的皮膚腐蝕。

念珠菌感染,男女性伴侶需同時治療

念珠菌感染,男女性伴侶需同時治療#皮膚疾病

念珠菌是一種酵母菌,其實將近八成的人身上都有,只是多數人都能與此種酵母菌相安無事,並無明顯症狀,此菌正常存在於口咽部、腸道及陰道,有時因長期服用抗生素,干擾微妙的微生物生態平衡,會導致念珠菌增生,造成疾病,如婦女的白帶增多。至於在皮膚上,最常出現念珠菌感染處,則是嘴角〈形成口角炎〉、指間、指甲、股溝、腋下、乳房下方、肛門口及生殖器等部位。潮溼、磨擦,導致表層皮膚損傷是主要的原因,另外糖尿病、免疫力下降或類固醇的使用,則會加重疾病的嚴重度。不同部位的念珠菌感染,有不同的臨床風貌,女性的感染,表現是以白帶呈現;腹股溝的感染,狀似一般股癬,但在較外圈處,可以見到小點狀獨立的丘疹。典型的病灶會伴隨小圈狀脫皮,至於在指間、嘴角的感染,則呈現白色膜狀糜爛,中央則露出鮮紅的小潰瘍。念珠菌感染的治療十分容易,多數抗黴菌藥使用一至二周均有不錯效果,嚴重時也可考慮口服治療。蔡呈芳 醫師指出,念珠菌感染最難控制的是如何預防復發,生殖器感染,多數源自性接觸,因此男女性伴侶同時治療是絕對必要的。另外,由於潮溼是促成念珠菌增生的主要因素,因此隨時保持患部乾爽,例如洗後以吹風機吹乾,使用含滑石粉的爽身粉,也有些幫助。最後控制體重,以避免局部密不透風,並治療糖尿病、貧血等潛在疾病,也是控制念珠菌感染不可或缺的一環。

「陰蝨」也會經由衣服傳染

「陰蝨」也會經由衣服傳染#皮膚疾病

陰蝨是一種體長不到○‧五公分的透明小蟲,靠著吸食人血過活,多數由性交時皮膚密切接觸而傳染,不過也可以經由衣服、床單及毛巾等傳染。在人體有三種蝨種,分別感染頭部、身體及陰部,除第二種的體蝨是以衣物為寄生處外,頭蝨及陰蝨都是寄生在毛髮上。陰蝨的生存空間,其實不限在肛門及陰部,下腹部多毛處,乃至胸毛、腋毛、鬍、髭、睫毛都可能感染。陰蝨外型較寬扁,而頭蝨最細長,不同蝨子都是以血為生,至於蝨子的不同分布疆界,一般相信來自其不同的爪子構造。蝨蟲口有中空刺物,可穿破皮膚而吸血,其唾液內成分則會引起發炎反應,形成小出血丘疹。蝨蟲壽命約一個月,每天均可產卵,而卵則黏附在毛髮上,約一周孵化。蟲體因呈扁平透明,且緊貼毛髮根部,較不易觀察,但飽食人血後的蝨子,則呈淡紅色。至於蟲卵,則呈灰白色,乍看之下像是斷裂分叉的毛髮,或是黏附的皮屑,但仔細觀察下,這些蝨卵呈膠狀黃白色,且固定在毛髮上,無法移動。蔡呈芳醫師建議在治療上,傳統上採剃毛處理,讓陰蝨無處藏身,並去除蟲卵,但捨不得剃毛者也可採外用藥,二十四小時後除去,或口服磺胺藥,但需注意的是這些治療對蟲卵效果不佳,因此一周後需再重複治療一次,這樣就可以免去「剃度」的尷尬。至於殘留的蟲卵,則可以密齒梳子去除。

找對方法揮別「胯下癢」

找對方法揮別「胯下癢」#皮膚疾病

股癬是指大腿內側,即鼠蹊部的黴菌感染。股癬也常會侵犯到陰毛部位及臀部,或擴展到下腹部,不過俗稱的「胯下癢」,最常見的是股癬,但一些溼疹也同樣會癢,治療不當,病情常會向外擴大,甚至侵犯整個大腿、軀幹。蔡呈芳 醫師指出患者常會自行買藥來用,然而這些藥往往會含有中到強效的皮質素,使用於大腿內側,會產生明顯的皮膚萎縮,形成萎縮紋〈俗稱裂縫〉、血管擴張,也容易瘀血。而慢性發炎的結果,則是形成色素沈著,經年不消,尤其到夏天,奇癢難當,但又不便搔抓。有不少患者,在當兵感染,到了五、六十歲仍深受其苦。在各種癬中,算是最容易治療的,初期幾乎任何外用抗黴菌藥都有效,但由於患者不便啟口,在臨床問診上雖然常與足癬相伴,患者常不會主動告知有股癬。而在繁忙的門診量下,往往錯失治療時機,而導致患者自行用藥,引起皮膚永久傷害,或導致黴菌性毛囊炎。到此階段,須改以長期口服療法。【股癬早期治療雖然容易,但也容易復發,要防止復發,以下事項則應加以注意】‧避免穿著牛仔褲、束褲等厚重不通風的緊身衣物。‧男性宜儘可能選擇較為寬鬆的棉質四角褲。‧保持乾爽,除預防感染,也可減少汗水刺激。‧耐心並且按時擦抗黴菌藥膏,擦到病灶完全消失後再擦兩周。

浮肉 98%出現在女性

浮肉 98%出現在女性#皮膚疾病

浮肉,其實是蜂窩組織炎,這是指皮膚表面出現如彈簧床墊或海蝕平臺般線形凹紋,以及因毛孔粗大、角化而出現如橘子皮般外觀。浮肉部位在觸摸時會呈顆粒狀,並可能伴有壓痛感。患者除有緊繃、沉重感外,也可能有自發性疼痛。然而所謂浮肉,並非一種發炎現象,但至於為何形成此一現象,則在各研究中有不同的推論。而主要發生在臀部及大腿,另外在下腹、後頸及上臂也會發生。由於這些部位也正是女性容易有皮下脂肪沉積的地方。美國食品及藥品局﹝FDA﹞在1997年底核准了第一臺可「暫時減輕浮肉外觀」的機器Endermologie,這是一臺外觀有如吸塵器的機器,藉著兩個滾筒按摩及負壓吸引而達到其效果。原本此機器於70年代被發明用來作為物理治療,改善疤痕,偶然被發現具有改善浮肉的效果。主要機轉似乎是藉改善局部血液及淋巴循環,而在超音波檢測下,可見到皮膚與皮下脂肪交界處變得較為平坦了。在臺灣目前則仍雖仍無此機器,但以「推脂機」為名,宣稱可將脂肪推走的機器卻早已到處充斥。除此之外,市面上則還有如高頻率透熱電流、微波、超音波、紅外線、低周波等各式各樣儀器,宣稱可將脂肪震碎、加熱。另一項引起普遍重視的則是「燃脂丸」。醫療上其實不乏相對安全有效的瘦身口服藥,如最近因眾多演藝人員服用而聲名大噪的Xenical﹝讓你酷﹞,這是一種可以抑制胰臟脂肪分解酵素的藥品,今年五月才在美國核准上市。目前國外研究結果顯示服用一年後,約兩成肥胖患者可減重10%以上,但也非人人有效,此外對肥胖型糖尿病患還可能降低血壓、血脂及血糖控制。除此之外,稍早另一種原先用來抗憂鬱症的Meridia﹝Knoll藥廠﹞也被發現可抑制食慾而達減肥效果,並在美國核准上市,而另有如「瘦蛋白」﹝leptin﹞等等藥品正在開發當中。然而「燃脂丸」要賣的好,嚴謹的醫學測試還是比不上煽動式的廣告。最為國人耳熟能詳的「燃脂丸」,大概要算是一種義大利製造的燃脂紅色膠囊﹝含草木樨、銀杏、葡萄子、海藻、月見草油、魚油、卵磷脂﹞。兩年前美國一家最知名的直銷廠商因販售含鉻減肥口香糖被罰款百萬美元,而不久前另一種美國施樂美藥廠製造的「超級方程式」的減肥藥也因誇大而被判八百三十萬美元賠償。臺灣媒體在這方面的自由度恐怕是世界第一。浮肉其實不等於肥肉,雖然浮肉常伴隨局部肥胖,但肥胖不一定伴隨浮肉。要瘦身,飲食及運動仍是正途,而Meridia及Xenical兩種藥丸則具輔助效果,目前抽脂術雖可一次抽取超過10公升的脂肪,但仍有安全上顧忌。至於局部肥胖的處理,往往僅管拼命運動、節食,仍頑強如故,但使用抽脂卻是立竿見影。而浮肉則可靠按摩稍加改善,至於抽脂雖可能也能改善,但也不乏抽脂後反而惡化之病例。瘦身在今日已成為新的時尚,正統醫藥界也已正式介入,提供了更安全有效的治療。然而真正需要改變的,也許並非身材,而是您對肥胖的想法!

菜瓜布刷背,易造成類澱粉沈積

菜瓜布刷背,易造成類澱粉沈積#皮膚疾病

類澱粉沈積症,在臺灣有著高流行率,有些呈現一顆顆突起的丘疹,排列如波浪紋路,有些則只是黑色的小斑點,一般分布於小腿前方或前臂外側,而上背部及肛門附近也是好發部位。另外,也有罕見案例以臉上黑斑或是四肢梅花鹿斑、脫色斑表現。所謂類澱粉,是因為在切片組織染色體下,呈現如澱粉樣均勻物質而得名,其成分主要是角蛋白,也就是表皮細胞受傷後的殘骸掉落到皮膚內,再經過皮膚內消化分解及重組而形成。這些物質一旦形成就不易排除,而在皮膚內形成搔癢物質。治療類澱粉沈積,可利用磨皮去除沈積的類澱粉,對於奇癢無比的患者,能夠達到數年的痊癒,但多數仍會復發。而傳統上治療類澱粉沈積是以外用類固醇或塗抹止癢物質來處理,也有用角質溶解劑或塗抹維生素A酸來改善外觀或減輕症狀。除此以外,也有人嘗試以一種稱為DMSO的溶劑來塗抹,部分患者有不錯的效果;再者,口服維生素A酸約三個月,對丘疹樣突起的病灶,也可改善達半年以上。不管是哪一種的類澱粉沈積,搔抓或磨擦都會使症狀惡化,有些類澱粉沈積更可能是因單純性的磨擦而引起,例如有人習慣性以粗布、菜瓜布用力擦背,久而久之,累積性的刺激就形成了類澱粉沈積,如果因為外觀骯髒,而更用力搓洗,那只會雪上加霜。類澱粉沈積是在真皮內的,表面的搓洗,只會更糟!

「痣」顏色不一致,惡性黑色素瘤的特徵

「痣」顏色不一致,惡性黑色素瘤的特徵#皮膚疾病

惡性黑色素瘤,是黑色素細胞所形成的惡性肉瘤,是皮膚惡性腫瘤中的頭號殺手。由外形來看,惡性黑色素瘤可分為四型:《結節狀黑色素瘤》病灶呈現半球狀隆起,一般進展快速,在數個月到一、二年內形成,癒後不佳。《表面擴散型黑色素瘤》進展較慢,外型有如一塊不規則的扁平黑痣,好發在上背部。《小痣樣黑色素瘤》發在慢性日曬部分,外觀上像是形狀奇特不規則的黑斑。《小痣黑色素瘤》這是指任何發在足底、手掌及指甲周圍的黑色素瘤。一般惡性黑色素瘤表現不規則的黑色斑塊或凸出,但有些則呈現紅色的凸出腫塊,被錯認為慢性發炎。蔡呈芳 醫師表示可以發生在全身任何一塊皮膚及黏膜,發生在手掌及腳底,在中國人約占所有惡性黑色素瘤的百分之五十,而在白種人則不到百分之五。這些肢端型惡性黑色素瘤在中國人,其實癒後並不比其他部位惡性黑色素瘤來的差,影響癒後的因素,主要還是發現的早晚有別。另外的統計則指出:在小腿,女性患者多;而在身上,則男性患者多。多數是自發性產生,與外傷無關,僅有少數真正是由原本的痣變來。目前不認為一般原本良性的痣會因刺激而轉變成惡性,但大形的先天性痣,的確有較高惡性化可能。治療上進展不多,早期開刀仍是最佳選擇,錯過早期開刀時機,即使使用各種化療或生物療法、免疫療法,也只是暫時使腫瘤變小,或是暫時延後死亡,對於存活時間幫助不大。因此每個月定期的檢查一下自己身上的皮膚,看看黑痣有沒有變化,早期發現加以切除,是避免惡性黑色素瘤日後奪走我們寶貴生命的唯一方法。痣,要如何與惡性黑色素瘤分別呢?惡性黑色素瘤一般有以下四大特徵:《Asymmetry》不對稱,把痣分成四等分,左半邊和右半邊,或上半部與下半部看起來不一樣。《Border》邊緣有不規則突出或是毛毛的、凹陷等情況。《Color》顏色不一致,內有黑色、棕色、紅色和咖啡色交錯的小斑點或斑紋,顏色越多越不好。《Diameter》統計上,多數惡性黑色素瘤是大於○.六公分。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