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

小兒尿床體虛冷 中藥補腎可改善

小兒尿床體虛冷 中藥補腎可改善#中醫

一位9歲仍每日尿床的王小弟(化名),經就診各大醫院後,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接受治療,經服用中藥持續六週後,已由每日尿床變為一週三次,目前仍持續治療中。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中醫科中醫師申一中表示,門診中常被家長問到:「我家小朋友到現在還在尿床,這樣算不算正常?」 「到什麼時候沒有尿床才算正常?」。在醫學上的定義,如果男生在六歲,女生在五歲以後(通常小女孩會比小男孩較早能控制排尿機制動作),仍然持續每個月有兩次或兩次以上會在夜間尿床的話,才稱為「小兒夜尿症」,也就是尿床。申一中說,尿床治療首先要過濾出是不是由其他疾病所引起?例如泌尿道感染或先天腦部病變等。若屬於功能性失調的尿床,中醫分為腎氣不足、脾肺氣虛、肝經濕熱等三種類型論治。一、腎氣不足型:經常尿床且每次尿量多,一夜數次,尿色白而清,面色蒼白,平時易怕冷,四肢容易冰冷,發育較差,脈沉無力,舌質淡紅,舌苔薄白。二、脾肺氣虛型:睡中遺尿但是尿量少,容易疲倦,不喜歡說話,食慾差,大便稀軟,容易腹瀉,脈多濡,舌苔多白膩。三、肝經濕熱型:睡中遺尿但尿色深黃且有腥臊臭味,平常脾氣差,性情急躁容易發怒,可能伴有咬牙、說夢話的情形。申一中指出,王小弟的病例是使用補腎氣的「濟生腎氣丸」、補心血的「天王補心丹」、疏肝理氣的「柴胡疏肝散」再加上溫腎陽的淫羊藿、肉蓯蓉。王小弟因為尿床困擾打擊他的自信心,同時家長因為擔心王小弟而質疑是不是故意不起床尿尿,如此也可能讓王小弟感覺被誤會而更難過,當然會對其病情有影響,因此再加入「溫膽湯」在上述藥方之中。同時在就診過程中使用同理心與王小弟溝通,加強他的自我認同感,讓他停止自我否定與自我責備。另一方面也跟家長溝通,期待家長的擔心能夠以關心態度取代質疑口氣,讓王小弟能夠感受家長的愛又不至於有受傷感覺。申一中還說,中醫藥的「補養」是其一大特色,例如在本病例中使用補腎氣的藥物,就是針對中醫理論中,腎主生長、生殖、發育的理論做為處方用藥,臨床上也常將該理論應用在門診當中的轉骨、調經、改善更年期等調理。但小兒尿床是否代表小兒體質虛冷一定要進補呢?臨床上小兒尿床可大分為虛實兩種,虛者主要為腎氣不足或脾肺氣虛造成,實者主要是肝經濕熱造成,若未分清寒熱驟然進補,很可能愈補愈糟。申一中建議,平日在家中可選擇適合的藥膳食療方提供小孩食用:1﹒歸地腎氣湯:藥材包括:當歸15公克、熟地15公克、紅棗8顆、女貞子10公克、菟絲子10公克、枸杞子10公克、益智仁10公克,將諸藥與雞肉一起放置鍋內,炖熟後即可食用。適用於腎氣不足型。2﹒加味四神湯:藥材包括:黨參、茯苓、山藥、芡實、薏苡仁各25公克,燉小排骨或豬小肚。適用於肺脾氣虛型。3﹒去濕除熱湯:補骨脂10公克、柴胡5公克、知母5公克、甘草5公克,加入適量水煎服。適用於肝經濕熱型。申一中提醒尿床的小朋友,平時要保持心情愉快,避免緊張或焦慮。

對抗春天「後母臉」 喝水養生好「鹼」單

對抗春天「後母臉」 喝水養生好「鹼」單#中醫

春天「後母臉」,使得最近氣候經常忽冷忽熱、反覆無常,在冷暖交替之際,想要調節氣溫變化所引起的不適,最簡單的方式,是從「喝水」下手。從中醫的養生觀點來看,春季宜養護肝臟,養肝首先必須要調適情緒,由於人的腦細胞中有85%是水,若供水不足,大腦生成的能量會減少、效率下降,容易產生抑鬱症狀,要改善脫水引起的抑鬱狀態,方法之一就是多喝水。根據英國倫敦大學聖瑪麗醫學院專家研究發現,在餐前喝水確實能刺激神經生成抗鬱物質。此外,多喝水還可幫助身體提高免疫力、預防胃潰瘍等疾病,日本醫學專家研究也指出,當水的pH值介於9.0~9.5之間,是最適合人體的鹼性水,經實驗證實,長期飲用可適度調整體質,幫助維持消化道機能,像是消化不良、胃酸過多、慢性下痢等症狀,皆可獲得改善。若是不習慣喝水的民眾,也可運用在泡茶上,特別是春天時,人體正處於舒緩狀態,喝點玫瑰花茶、菊花茶等,皆可幫助提振精神,祛除體內寒氣。且經過電解處理的鹼性水,分子團較小、滲透力較佳,因此泡茶萃取出來的成份與風味也會比較高,在東京帝國飯店,村上料理顧問甚至運用在烹調料理上,像是洗米煮飯,據說可加快煮熟時間,且口感更佳。至於體質較弱、容易感冒的人也可多吃大棗、山藥、小米等健脾益氣的食物,適當攝取如蔥、蜂蜜及含豐富的維生素的新鮮蔬菜、水果等。同樣能達到提高免疫力的作用,但最好避免太冷、太鹹、太辣等刺激性食物,以減少對支氣管的刺激。

中醫婦科住院照護 媽媽調養好安心

中醫婦科住院照護 媽媽調養好安心#中醫

許多婦科疾病雖然都有對應的婦產科照護,但對於治療後療效欠佳或仍有諸多不舒服症狀的婦女而言,雖不致於危及生命,但是這些症狀卻嚴重影響婦女生活品質。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中醫科開辦中醫婦科住院服務,提供民眾另一種選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中醫科醫師卓雨青說,為了服務深受疾病困擾的婦女另一種醫療選擇,該院區特別開辦中醫婦科住院服務,在賴榮年主任領導下,提供自費住院服務,住院期間運用中醫的各種療法(如:中藥粉,飲片,針灸,拔罐,藥薰,熱療…等),幫助患者緩解症狀以提高生活品質,並預防疾病惡化。卓雨青表示,懷孕期安胎非常重要,有併發症孕婦尤其造成胎不安或身體不舒服等困擾,例如:妊娠高血壓的準媽媽,若持續高血壓容易有蛋白尿或是水腫等併發症,甚至發展成子癲前症、子癲症等,是危及媽媽及寶寶生命的高危險妊娠疾病。若能及早讓中醫介入合併治療,可以減少惡化,直到需要提早終止妊娠機率,也可以提高懷孕媽媽生活品質。她還說,曾有習慣性流產病史的懷孕婦女,再次懷孕後通常都會格外小心,中醫在安胎及產後調理方面的專長,一直是為社會大眾所信賴,以前礙於環境限制,中醫對於孕婦安胎的幫助僅止於藥物調劑,且每次開方多為一星期或更久之後才回診,媽媽還得在需要靜躺安胎狀況下來回奔波,增加流產機率,而且對於不喜歡服用過多藥物的媽媽們,這種安胎方式多少會有一種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矛盾心情。若可以暫時住院療養,不僅媽媽可以安心靜養,隨時在中西婦科醫師雙重監控下服用藥物,並隨時視病情調整藥方內容,相信可以讓媽媽更安心、寶寶更安全。卓雨青提醒民眾,若對於中醫婦科住院有興趣或是不了解的地方,歡迎至陽明院區中醫科洽詢。

改善更年期抑鬱 需配合運動、調整飲食

改善更年期抑鬱 需配合運動、調整飲食#中醫

女性隨著年齡的增長,腎虛的狀態日益明顯,導致調控月經與生育的沖、任二脈經氣衰退,再加上此階段的婦女正處於空巢期,面臨著子女成長離家或從職場工作退休等等事件,情緒更容易受到外界事物與環境的影響而時常起伏不定,如此會帶給周遭家人和朋友諸多困擾,面對這種情緒的變化,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中醫部 - 黃慧君醫師表示,中醫向來認為與肝氣鬱結有關。 在中醫文獻上並無此病症之名稱,依臨床表現應歸屬於古代中醫之“臟躁”、“鬱證”等病的範疇,對於此病症的治療大多使用補腎調肝的方法,但是並非每一個人都適合這種治法,黃慧君醫師指出,有些人反而要用寧心安神或是補養脾胃來作調理,像是加味逍遙散、六味地黃丸及天王補心丹等都是常用的方劑,中醫師會依據個別的體質與所表現的症狀,經過整體的考量評估來制定處方,這便是中醫辨證論治的精神。此外,不喜歡服用藥物的婦女,也可以藉由穴位的指壓或針灸,調暢全身的氣血,進而舒緩部分身體的不適。 中醫的治療著重於症狀的緩解,因此服用藥物一段時間之後即可減量或是停服。黃慧君醫師建議各位婦女,不論您使用何種方法來治療,一定要配合均衡的飲食與適當的運動,這才是平順度過更年期的不二法門。

更年期發病主因:腎氣衰退導致

更年期發病主因:腎氣衰退導致#中醫

更年期綜合症是婦科常見疾病,發病率高。目前現代醫學對本病的治療,除一般性治療外,多採用小劑量雌、孕激素聯合作用,其副作用有所減少,但對服藥時限、服藥禁忌有較高要求。中醫則立足於整體治療,調節臟腑功能,副作用少,長期服用安全可靠。北醫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 - 劉雅菁醫師說,中醫更年期治療可分為幾大類: 1.補腎為主,調整陰陽:造成更年期綜合症發病的根本原因在於腎氣衰退引起全身功能失調。補腎重在調補腎陰腎陽,使之恢復相對平衡是治法的關鍵。劉雅菁醫師舉列,如王紀元以五子衍宗丸為主(枸杞子、覆盆子、菟絲子、五味子、淫羊藿、川芎、丹參、白芍、澤瀉)治療42例,結果治癒15例,好轉26例,無效1例。2.調補心肝,改善症狀:此類治法認為,腎氣衰弱在更年期婦女為正常現象,陰陽失調才是治病的根本原因。3.衷中参西,化瘀消痰:婦女更年期後體內能抑制血小板附著血管壁和調節脂肪代謝的雌激素水平下降。所以婦女更年期後常出現明顯的脂肪代謝紊亂和謝意黏稠度增高,屬於中醫的痰、瘀之證。故許多醫家採用活血化瘀、消痰的方法治療本病。如戚翠萍採用口服血府逐瘀湯加減治療本病40例,總有效率95%。劉雅菁醫師指出,加味逍遙散又名丹梔消遙散、八味逍遙散,由柴胡、當歸、白芍、白朮、茯苓、炙甘草、牡丹皮、梔子所組成,功用在於舒肝健脾、和血調經。當歸則可補血以鎮靜,凡有心悸、健忘、不眠、精神不安等心血虛症狀。柴胡、白芍常配合使用,能加強疏肝鎮痛的作用。當歸和白芍配合使用能加強補陰、補血效能。白朮補脾益氣,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和中、寧心安神,牡丹皮及梔子清肝瀉火,加強清肝熱。加味逍遙散全方疏肝解鬱,健脾和營,養血止血,寧心安神,對更年期陰肝氣鬱結引起的症狀療效顯著。

黑眼圈跟過敏有關?電腦分析告訴你

黑眼圈跟過敏有關?電腦分析告訴你#中醫

這幾年過敏性疾病逐年增加,已經成為國民健康上最大的威脅。而長久以來黑眼圈一直被認為與過敏疾病有關,過敏免疫科醫師也經常被問到「我們小朋友有明顯的黑眼圈是否有過敏?」,長期以來一直無法得到真正的解答。為了真正了解此一問題,台大小兒過敏科醫師,陳建翰(目前在敏盛醫院小兒科服務)、林于粲醫師、江伯倫主任與中央警察大學溫哲彥教授、台灣科技大學的邱士軒教授一同開發出一個新的電腦評估方法,可以用來客觀地測定黑眼圈的顏色深度和範圍。我們的研究結果發現黑眼圈的顏色深度和範圍與過敏性鼻炎罹病時間長短、眼部和鼻子症狀都有相關性。此一研究結果已經發表國際上過敏學研究方面排名第一的期刊【過敏及臨床免疫學】所接受,顯示受到國際上相當大的重視。也因為此一研究受到國際研究的重視,所以被美國過敏免疫及氣喘學會的通訊特別撰文介紹。此一研究成果的主要意義在於:(1) 這是第一篇利用電腦定量的方法來研究黑眼圈,同時明確地證明黑眼圈的深度和範圍與過敏性鼻炎的嚴重度和罹病時間長短的確有關。(2) 未來可以利用此一客觀的評估方法來分析黑眼圈,並用來作為治療是否有效的重要臨床參考。(3) 這是結合不同領域和校際合作的一個重要例子,結合各種研究技術應用到生物醫學疾病上,將是未來的趨勢。這是第一篇利用定量的方法來研究過敏性鼻炎患者的黑眼圈嚴重度,結合電腦科技評估的方式可以測定黑眼圈與過敏性鼻炎之間的關連性。未來,結合生物科技與國內已經很有基礎的IT和工程來發展,應是一個重要的方向。

新竹醫院全方位中醫診療 提供完善醫療服務

新竹醫院全方位中醫診療 提供完善醫療服務#中醫

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昨天(3/24)假該院二樓中醫科門診區舉辦「中醫全方位診療」記者會,由張景年院長、新竹市衛生局姚克武局長、大聖會莊鍊雄會長、西北扶輪社陳和順社長以及中醫科彭姵綸主任等人共同剪綵。會中,張景年院長期勉中醫科能善加運用該院的西醫資源,提供民眾全方位、更完善的優質中醫診療服務。中醫科彭姵綸主任表示,自89年開始該院提供內、婦、兒科的服務,為了因應病患的需求,提供更全面性的服務,在張院長的指示下,發展全方位中醫治療,涵蓋中醫內科、婦兒科、針灸科、傷科;同時,為擴大門診空間,該院排除萬難,增建空橋,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間,提供民眾舒適的看診環境;並且增聘新進傷科醫師,有別於ㄧ般多使用傷科推拿師的診所,該院特別聘請具有合格中醫師執照的傷科醫師,依病人體質辯證論治,配合中藥內服、膏布外敷、薰洗或藥洗、推拿以及針灸等達到全人治療的目的。彭姵綸主任指出,新竹醫院之中醫發展優勢除了上述聘請合格傷科醫師,提供全方位診療外,另配合醫院既有的西醫資源,如現代理學檢查、神經學功能檢查、放射線診斷與實驗室檢驗,可大幅增加診斷的準確性,這樣在進行治療時,除了能更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症狀,同時在治療過程中也能讓患者的痛苦降到最低。彭姵綸主任表示,為了提昇服務品質,中醫科特引進最新的電針機以提供高品質的電針治療服務,就是希望能讓患者在舒適的治療過程中改善軟組織不適的症狀。配合外治法的需要,中醫科與中藥局配合進行研究開發,對於針傷科最常見的各種酸痛問題,以中藥薰洗設備搭配精心配製的酸痛貼布,針對不同症型的酸痛提供個人化的舒適服務,讓辛苦堅守工作崗位的您能在優質中醫服務環境中擺脫惱人的酸痛。最後,張景年院長表示,期望未來能藉由中西醫的整合及合作,提供癌症病患及急診病患另一種治療方式的選擇;同時,將深入社區推廣中醫預防醫學及中醫老人醫學的理念,相信對於逐漸高齡化的社會,這方面的發展是個趨勢;更期盼該院中醫科秉持著「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提供全人、全方位更完善的醫療照護服務。

治療小兒腦性麻痺 ”針灸配合復健”成效高

治療小兒腦性麻痺 ”針灸配合復健”成效高#中醫

腦性麻痺為一種非進行性的腦部病變,是指大腦在發育未成熟前,因任何原因造成控制動作的某些腦細胞受到傷害或發生病變,所引起的運動機能障礙。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估計,腦性麻痺的發生率為千分之二~五,一般估計每三百個新生兒中就有一個腦性麻痺兒童。腦性麻痺是較嚴重的殘性疾病,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改善腦性麻痺患兒的生活品質,降低致殘率,提高治療的好轉率,積極開闢新的更有效的治療方法,成為當今腦性麻痺醫療研究者的重要任務。天主教聖功醫院中醫部 - 鄭芳騏醫師表示,目前中外的醫學界都有許多證據顯示,中西醫合併的整合復健治療,對腦性麻痺的患者的療效比傳統的治療方法更好。腦性麻痺在中醫屬於「五遲」、「五軟」、「五硬」的範疇,又名「胎弱」、「胎怯」。中醫認為此症發生是早產兒或低體重兒,由於先天胎稟不足,肝腎虧損,髓海失養;或難產、外傷、腦髓受損,導致智力低下、癡呆、語言不清。肝腎不足,筋失濡養,引起肢體痿軟無法作用;或脾氣虛弱,氣血生化乏源,氣血不達於四肢,出現手足抽動、筋脈痙攣,而後肌肉萎縮,無法行走、動作或成剪刀狀步態,甚至角弓反張。鄭芳騏醫師指出,治療方式有「頭皮針」。可針對不同功能障礙進行的針刺,如語言障礙、視力障礙、智能低下、共濟失調、四肢拘孿或癱瘓。針灸治療係以頭針為主,根據患兒運動障礙的部位及類型,結合大腦皮層功能在頭皮表面的投影,分別選用運動區、感覺區、暈聽區、語言區、平衡區。 此外,「體針半刺(不留針)」,可同時根據病情配合體針。除針灸外尚可依據病情給予中醫內服藥、穴位推拿治療等。根據統計報告,腦性麻痺兒在三歲以前的運動發育平均較正常人慢六~十八個月,尤其是爬行動作最明顯。一般認為超過五歲若還不能走路,以後會走的機會就大大的減少了;同樣的若在三歲以前頸部仍無法直立者,大概需終身臥床。因此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影響癒後甚大。腦性麻痺,針灸配合復健是主要治療方法,患兒的受治年齡越小越好,一般五歲以下者療效較明顯。鄭芳騏醫師說,治療的目標是在可能的限度內使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最大的發展。中醫裡的針灸療法對於減輕腦性麻痺病童的臨床症狀,具有一定的效果,特別是能夠解除或緩解由於肌肉痙攣造成的疼痛。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