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困難

壓力大?身體警訊可自我檢測

壓力大?身體警訊可自我檢測#呼吸困難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王小姐是一位年約40歲、有2名小孩的職業婦女,因為工作和家庭兩頭燒,某日就寢前,她突然感到頭暈、胸悶、手腳發麻、呼吸困難、喘不過氣來,經精神科醫師評估,王小姐罹患了恐慌症,由於她長期處在快速、緊繃壓力狀態下,醫師建議她學習放鬆來改善恐慌症狀,後來王小姐學習生理回饋治療,以放鬆取代緊繃,情緒有顯著改善。偵測身體訊號 血壓、心跳、指溫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精神科臨床心理師彭鍾伃表示,生理回饋治療是利用一套可以偵測身體訊號的儀器,包括血壓、心跳、指溫、肌肉張力、腦波等和自律神經系統有關的生理功能,並以影像或聲音的方式呈現出來,讓我們即時可以看或聽到身體內部活動的情形。學習放鬆 掌握自己的情緒狀態藉由這些訊號可以認識壓力、情緒與生理反應之間的關係,在治療師協助下,學習放鬆技巧來操控這些生理反應,進而學習控制與掌握自己的情緒狀態,經過反覆練習後,最終也能不需依靠儀器,自己覺察生理反應與情緒變化,且有能力自己調控壓力反應。長期壓力大 免疫力降低彭鍾伃醫師表示,現今快速忙碌與超重負荷的生活型態似乎已成為常態,過去研究已證實長期處在壓力狀態下,身體狀態會從最初的警覺對抗慢慢消耗殆盡,造成免疫力降低,各種疾病出現,任何人想要增加自我狀態的覺察、提升自我調控或對抗困境的能力,都可以藉由生理回饋的幫助達到目標。 

腹脹難呼吸 貪杯喝出霸王瘤

腹脹難呼吸 貪杯喝出霸王瘤#呼吸困難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67歲羅先生好酒貪杯40幾年,長出23公分「霸王級」肝癌腫瘤,影響進食與呼吸,破裂後嚴重內出血,有生命危險,醫師研判肝功能與肝臟大小足夠支撐,手術4小時成功切除腫瘤。食不下嚥、手腳無力、腎衰竭羅先生平時從無健檢,也沒有肝臟帶原病史,40多年來天天喝酒,今年初,上腹痛近2個月,先是食不下嚥接著進展到手腳無力,連機車都牽不動,就近看診,影像檢查發現,腹痛病因肝腫瘤破裂,家人緊急將他送醫,到院時內出血超過1000毫升,出現急性腎衰竭,抽血發現胎兒蛋白高達4000多,配合影像學確診為肝癌。頂住橫膈膜 呼吸窘迫臺中慈濟醫院一般外科主任余政展指出,羅先生腫瘤太大,壓迫腸胃道以致吃不下東西,還頂住橫膈膜引發呼吸窘迫問題,術前進食狀況很差,更糟的是,腫瘤壓扁下腔大靜脈與肝靜脈,導致血液無法正常回流回心臟,破裂的地方出血太快,腫瘤切除恐面臨大出血風險,手術中也小心避免傷及重要血管。肝臟右葉切除 保留1/3肝癌患者如果已經轉移、肝功能不夠或是肝臟切除後大小不足,根本沒辦法開刀,幸好術前評估,羅先生肝功能、心肺功能正常,即使肝臟右葉全部切除,還能保留1/3肝臟足夠使用,雖然腫瘤大如排球,仍順利切除「霸王級肝癌」,癌細胞也侷限在右肝葉,沒有轉移,術中也順便修復十二指腸穿孔。B、C肝帶原 應半年1次追踨余政展主任指出,肝癌是國人十大死因中排行前2名,一年新增2萬名病患,主要族群是男性、肝帶原病史者,他強調,肝臟內部沒有痛覺神經,需成長到一定的大小或侵犯肝臟表面包膜,才會感到不適,本身有B、C肝帶原的民眾應透過腹部超音波、胎兒蛋白進行半年1次的定期追踨。

冷氣團到!流感高峰 危險徵兆胸痛難呼吸

冷氣團到!流感高峰 危險徵兆胸痛難呼吸#呼吸困難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本周又有冷氣團來襲,溫度驟降,而流感是冬季重要的傳染病,通常每年12月底至隔年2至3月是流行高峰期。新竹市衛生局提醒,如出現呼吸急促、呼吸困難、發紺、血痰、胸痛、意識改變、低血壓等危險徵兆,應戴口罩儘速就醫。老人幼童、慢性病 高危險族群要留意衛生局表示,流感症狀比感冒嚴重,病程也長,尤其對老年人、幼童、孕婦、免疫功能不全以及患有心血管疾病、慢性肺病、腎臟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病史的高危險族群,可能引起嚴重併發症,甚至造成死亡。而流感流行季到來,民眾平時應養成勤洗手、良好的呼吸道衛生及咳嗽禮節外, 預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按時接種流感疫苗,加上本年度疫苗株目前與流行病毒株吻合,保護效果良好,但由於疫苗接種後2週才能產生有效保護力,衛生局呼籲,符合公費條件的民眾,請儘速接種流感疫苗,以及早獲得完整保護。

呼吸困難、咻咻聲 竟是抽菸引發COPD

呼吸困難、咻咻聲 竟是抽菸引發COPD#呼吸困難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呼吸時有「咻咻」聲、呼吸困難、濃痰、運動時容易喘,當心是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上身!一位80歲男性病患,年輕就吸菸,因呼吸困難至醫院檢查才發現已經是慢性阻塞性肺炎,罹病後還是忍不住菸癮繼續吸菸,直到半年之後,他因為呼吸困難住進加護病房,才知道吸菸傷害有多大,也終於下定決心戒菸。國健署邱淑媞署長表示,COPD主要是由吸菸或是二手菸引起,是一種慢性發炎所造成的呼吸道阻塞疾病,初期常出現的症狀包括慢性咳嗽、呼吸困難、濃痰、喘鳴聲、運動時容易喘等,隨著病情逐漸惡化,患者可能連爬一小段樓梯,都會氣喘如牛,隨著病程進展,每次急性惡化期的間隔時間會愈來愈短,可能會產生很多共病,如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糖尿病、肺癌、憂鬱症、貧血及營養不良等,且嚴重影響肺部的健康,經年累月下來就足以致命。戒菸可預防COPD 吸菸者多意志力不足雖然COPD無法完全治癒,然而其實可以透過停止吸菸,防止慢性阻塞性肺病惡化,且能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邱署長指出大部分的吸菸者其實都有想戒菸的經驗,但常常功敗垂成,再度破功而失去戒菸意願。根據國健署調查顯示,有37.7%的吸菸者在過去一年曾嘗試戒菸卻戒菸失敗,其中65.8%的受訪者表示戒菸維持時間不到1個月。深入探究戒菸失敗原因,主要為自我意志力不足以及家屬及朋友等他人吸菸影響。感冒恐加重COPD 籲民眾立即戒菸防範邱署長進一步說明,整體而言有86.1%可以具體回答出吸菸會引起病症,這其中只有25.1%的吸菸者有戒菸意願。然而,有意願戒菸者有9成了解吸菸危害,無戒菸意願者只有7成6了解吸菸危害,因此,充分地告訴吸菸者菸品危害,可協助吸菸者強化戒菸意願。台安醫院吳憲林醫師表示,COPD早期不會有症狀,有症狀時都已經不算太輕了,且大多人不知道呼吸困難與吸菸有關。國民健康署邱淑媞署長表示,冬季氣溫低且溫差大容易感冒,若是COPD患者,病情恐更嚴重,只要戒菸,就可以有效減輕COPD及其併發症。拒絕吸菸是有效益的長期健康投資,呼籲民眾立即戒菸,遠離菸害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威脅。

黑心竹笙添加漂白劑 食用過多恐引發呼吸困難

黑心竹笙添加漂白劑 食用過多恐引發呼吸困難#呼吸困難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日前,新北市政府衛生局12月抽驗年節產品包含金針、竹笙、其他脫水蔬菜,共計80件,其中包含11件「竹笙」、7件「金針」及1件「高麗菜干」共19件二氧化硫超量,衛生局已要求立即下架,對於不合格產品供應商將依法處新臺幣3萬元以上300萬元以下罰鍰。食入過多亞硫酸鹽 恐會造成腹瀉、嘔吐衛生局提醒民眾,二氧化硫可使食材不易褐變,因此,常被用來作為漂白劑,但會以亞硫酸鹽存在食品中,食入過量的亞硫酸鹽則可能會造成呼吸困難、腹瀉、嘔吐等症狀,特別是氣喘病的患者,可能會產生不同程度之過敏反應,引發哮喘與呼吸困難。因此,為維護民眾健康,衛生局即日起免費提供過氧化氫、皂黃、二氧化硫、亞硝酸鹽等4種試劑各3,000份,讓民眾可以在家自行DIY篩檢。浸泡冷水1小時 有助於降低含量最後,衛生局提醒民眾,若擔心食品含有二氧化硫,建議可利用冷水浸泡,來降低含量,舉例來說,一根竹笙約加一碗水,以冷水浸泡1小時(每30分鐘換一次水),或以45℃溫水浸泡半小時,二氧化硫會減少97%,若再以熱水煮5分鐘,可減少99%,使用流動水沖1小時則完全消失。

吃海魚要當心!誤食毒魚恐四肢麻痺、呼吸困難

吃海魚要當心!誤食毒魚恐四肢麻痺、呼吸困難#呼吸困難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民眾們在吃魚要當心,日前在台南有2戶民眾向朋友購買俗稱土赤海的魚,並將它烹煮成味增魚湯,7人食用後,便陸續出現下痢、嘔吐、口喉麻痺感、心搏徐緩及呼吸困難等症狀,所幸緊急就醫後症狀改善,目前已無大礙。對此,食藥署研究檢驗組陳惠芳組長表示,買衛生局將魚塊檢體寄送至食藥署進行檢驗,因該分切魚塊之檢體外觀已無法進行食材辨識,食藥署立即以分子生物檢驗技術進行DNA物種鑑別後,確認民眾誤食了容易累積毒素的大型魚類雙斑笛鯛 (Lutjanus bohar)而引發中毒。熱帶性海魚毒分布全身 即使高溫烹飪也不會被破壞雙斑笛鯛,又稱白斑笛鯛、海豚哥、紅魚曹、花臉等,是許多海岸國家重要之大型食用魚,最大體長可達90公分。一般小型熱帶珊瑚礁魚類攝食到有毒藻類後,毒素便開始在魚體中累積,再經由大魚吃小魚的食物鏈蓄積,因此魚體愈大,可能積累的毒素會愈高。熱帶性海魚毒可分布於魚體全身,但以肝臟及內臟的含量較高,主要毒素類型是脂溶性的雪卡毒,此毒素穩定性高,即使經過高溫加熱或烹煮也不會被破壞。若誤食含熱帶性海魚毒的魚類,會出現口腔和四肢麻痺、嘔吐、腹瀉、眩暈等腸胃及神經系統等症狀,嚴重時出現心搏徐緩及呼吸困難等病狀而危及生命。食用大型海魚 應先試吃確認無誤從魚體外觀、氣味或肉質無法分辨是否含有毒素,即便是同種的魚類,也會因從不同的海域所捕獲,導致魚體內所含的毒素有很大的差異,因此,食藥署提醒民眾,切勿食用來路不明的魚類,且食用大型海魚時,應先試吃一、兩口,如果舌頭感覺異味或有麻痺感,須立即停止食用,以免造成身體健康上無法挽回的傷害。若出現生理不適的症狀時,應儘速就醫並保留食餘檢體,以利正確診斷與治療。

女子呼吸困難無解 竟是罕見「肺高壓」所致

女子呼吸困難無解 竟是罕見「肺高壓」所致#呼吸困難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郭姓婦女,三年前因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難而四處求醫,診斷為原發性肺動脈高壓,期間多次因病況惡化住進加護病房搶救。所幸成大醫院心臟及重症專科醫師許志新改以注射藥物,終於狀況好轉,現在郭媽媽也成為肺高壓團隊的愛心媽媽。  早期診斷用藥 可改善預後許志新醫師說,肺動脈高壓是個罕見而棘手的疾病。據統計,肺動脈高壓發生率為百萬分之15。在過去因缺乏有效的藥物幫忙,原發性肺動脈高壓病患的一年存活率約68%;隨著醫療進部,新型的藥物出現,只要早期診斷並適當用藥,就有機會改善預後。新一代藥物主要包括前列腺環素類似物、內皮素受體拮抗劑以及磷酸二酯酵素抑制劑三大類。醫師也提到,去年更持續有新的藥物被證實對肺高壓有所助益,被美國衛生管制局核可為肺動脈高壓用藥。   

女子呼吸困難就診 竟是先天性心臟病在作祟

女子呼吸困難就診 竟是先天性心臟病在作祟#呼吸困難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有位45歲田小姐,日前因運動性呼吸困難至醫院就診,在初步胸部X光檢查時,發現有心臟擴大及肺部血流增多情形,且在左側第2肋間胸骨邊緣,有連續性心雜音,但沒有唇色發紺、呼吸窘迫或肝脾腫大之現象。後來,經過心臟超音波檢查後,竟發現有3.5mm開放性動脈導管,且併有右心室擴大,最後透過心導管放置安普拉茲關閉器進行治療,除了可避免面臨胸前長長的疤痕、全身麻醉及漫長的復原期間外,效果跟開心手術一樣好。開放性動脈導管是成人先天性心臟病的一種衛福部豐原醫院心臟科曹承榮醫師表示,開放性動脈導管是最常見的成人先天性心臟病之一,因胎兒在母體時血流需求與出生後不同,在主動脈與肺動脈間有一相通之血管稱為動脈導管,若在出生後2~3天內沒有關閉則稱為開放性動脈導管,而於成年後才發現則是因先天性心臟病因缺損較小,以致於兒童時期沒有發現。此外,先天性心臟病患者,會隨著年齡的增加,使得先天性心臟病加重及次發病變明顯外,就是在中老年人時將影響先天性心臟病與大血管畸形的過程,且細菌性心內膜炎多發生於未治療的先天性心臟病,所以,成人先天性心臟病患者感染機會多於兒童。成人先天性心臟病 較有嚴重次發性問題最後,曹承榮醫師提醒,成人先天性心臟病的特點常因兒童時期漏診或其家屬拒絕手術,直至中年後才被發現,雖然對壽命無明顯影響,但若為較嚴重之先天性心臟病,且未於兒童期手術根治,即使活到成年,也會有較嚴重的次發性問題產生,如嚴重的肺動脈高壓、心室肥厚及日益嚴重的心臟衰竭,屆時即已失去手術機會。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