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

天氣冷颼颼 最忌一早出門運動

天氣冷颼颼 最忌一早出門運動#肥胖

時序進入冬季,寒冬氣溫驟降、溫差變化大,會使心臟負荷增大,而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在這冷颼颼的季節,更是容易發作。天主教聖功醫院成人加護中心 - 張士琨主任醫師提醒,有心血管疾病(冠狀動脈心臟病)的病人,尤其是上了年紀的人,在天氣驟變時應特別注意保暖;而平時素有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症狀的病人,更須按時服藥,定期至門診追蹤,嚴格控制血壓、血脂及血糖於正常範圍,則較不易誘發心血管疾病;如產生胸悶、胸痛的狹心症或致命性的急性心臟梗塞之突然發作。張士琨醫師表示,寒冬時期最忌一大早就出門運動;但平時仍需維持規律的運動習慣,運動可以讓人控制體重,讓心肌更強健,同時也可增加腦內啡的分泌,讓心情變好、全身充滿活力。通常的運動是指每週至少三次、每次至少三十分鐘的運動,而運動量應採循序漸進的方式,切忌平日不運動而心血來潮時猛做劇烈運動;養成規則的運動習慣,才能買來好健康。平日生活緊張、事業繁忙的人,更應注意保養身體,張醫師建議,盡量減少不必要之應酬,減少攝取高熱量、高脂肪之食物,以避免肥胖;若有抽煙習慣者,則更應儘早戒煙,以減少血管硬化、阻塞及減輕心臟負荷,同時也降低了二手煙對家人的傷害。

睡眠衣改變睡姿 失眠、打鼾症狀不再

睡眠衣改變睡姿 失眠、打鼾症狀不再#肥胖

許先生(化名)年齡約50歲,身材瘦,多年來皆有打鼾問題,長期睡眠品質不佳,也嚴重影響了日常的生活品質,甚至上班上到一半會突然腦中一片空白,精神狀況很糟糕,為此他困擾許久。經睡眠中心長期追蹤、檢查了一段時間,當初進來檢查時,睡眠呼吸中止次數多達每小時25.5次,屬於中度的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OSA), 去年1月份,許先生至光田綜合醫院睡眠障礙科門診就診,醫師為其安排睡眠多項生理檢查(PSG)後,才真正發現許先生睡眠品質不佳的問題所在。洪敏德醫師表示,阻塞型睡眠呼吸終止症的原因包括肥胖、舌頭大、上呼吸道軟組織腫大、下巴後縮等,而許先生就是因為下巴後縮的關係。呼吸中止症通常都伴隨會打鼾,這些患者有些人在年輕的時候易入睡,但年紀大時卻有時會變成失眠,很多人都有錯誤的觀念,以為打鼾就是很好睡,但往往不知道這正是疾病表現的方式之一。醫師表示,在診斷出許先生的睡眠障礙問題後,也嘗試過多種的解決方法,包括試戴正壓型的睡眠呼吸機,但因為許先生對配帶呼吸器感到不適應,所以效果也不顯著。根據他的檢查報告中顯示他側睡時睡眠呼吸中止次數比正躺時好很多,因此洪醫師特別建議針對許先生的狀況量身打造一件睡眠衣。這件睡眠衣最大的功能即在預防呼吸中止症的人正躺,製作方式為在衣服後面縫製一顆高爾夫球或是保麗龍球,這樣可以訓練患者採用側臥的姿勢睡覺。後來使用後持續睡了將近1年的時間,中間陸陸續續回來追蹤3次,如今檢查值都降至輕度以下,如今已不再需要使用睡眠衣入睡,睡覺時也不會打鼾,睡眠品質令他十分滿意。洪敏德醫師強調,打鼾是一個會讓人產生許多誤解及偏見的症狀,其實背後常常隱藏讓人必須正視的疾病,如睡眠呼吸中止症即是其中之一。嚴重度不高的患者可以選擇一些改善方式,例如減重、戒菸、酒、以及生活作息正常等都有助於改善症狀,但對於嚴重度高的患者還是需要至醫院睡眠障礙門診接受檢查與治療,並採行適當的治療方式。這是一個高度重視睡眠的時代,有很多人常常為睡眠障礙所苦惱,若能找對方法對症下藥,仍可擁有高品質、健康的睡眠。

右睡姿勢好入眠 還可預防心血管疾病

右睡姿勢好入眠 還可預防心血管疾病#肥胖

冬天即將來臨,是心血管疾病好發時節,天氣轉冷,血管容易收縮,血壓容易上升,血液循環變差,一些心血管相關的疾病問題發生的機率增加,尤其是原本已經有腦血管硬化的病人,可能會增加腦中風的機率,澄清醫院平等院區護理部藉由簡單的心血管疾病預防,期望大家都能平安度過寒冬。內科加護病房許琦珍護理長指出,許多心血管危險因子之間是互相有關聯的,如肥胖、吸菸、缺乏運動等,因血壓升高,並會使血中膽固醇的值升高。另外,二手菸、壓力、過量飲酒都是助長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而原本有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壓、抽煙、缺乏運動或是老年人,更是心血管疾病好發的對象。所以,在冬天要特別注意心血管方面的疾病,而對心血管疾病患者來說,平日就應做好自我保養的工作,有助於減少患病及復發的機會,但主要仍應針對危險因子來預防最有效。許琦珍護理長建議,可另外補充維他命C、E或是抗氧化保健食品,並要特別注意四肢及頭部保暖,另外,根據研究指出,睡姿採右睡者,心跳會趨於緩慢,全身會容易放鬆,可幫助入睡又可預防心血管疾病,您不妨試試看囉!在冬天冷颼颼的低溫下,吃個麻油雞、薑母鴨、羊肉爐及麻辣火鍋等,是冬天一大暖爐!許護理長提醒,為了自己的健康,也可以自己在家中烹調,可以人蔘、當歸、枸杞、紅棗或黑棗等作為湯的藥材,以香菇、海帶或香菜來增添食物的美味,利用蒜、醋、薑、香草片、檸檬、蕃茄或鳳梨等來調味,並以烤、蒸、燉的烹調方式來保持食物的鮮味,不僅低油、低鹽、新鮮又美味,減少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還可以降低癌症的發生,真是一舉數得!

冬天不想積肥肉 可善用生理時鐘減重法

冬天不想積肥肉 可善用生理時鐘減重法#肥胖

當天氣越來越冷,就會讓人更「懶」得去動,而且古諺有云:「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也因為人類在冬天都只想窩在暖暖的被窩中,開始讓體內的脂肪不斷堆積,因此,有醫師提倡「生理時鐘減重法」,讓大家在冬季之後,體重不增反減。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 整形外科 - 蔡豐州醫師表示,所謂的「生理時鐘減重法」是讓身體習慣性自然減少對食物的需求,減緩胃部的吸收,即使沒有很大的活動量,也能保持身體良好新陳代謝,若有按照醫師指示執行,掌握冬天的生理時鐘變化,平均每月可減4~5公斤。提出生理時鐘減重法的醫師認為,肥胖根本原因,在於生理時鐘錯亂,若是未經調整回正常運作的狀態,即使吃再少,運動再多也瘦不下來,即使瘦下來,又很快的胖回去;生理時鐘就像時差一樣,時差沒調好時,一般人可以自我發現,但生理時鐘不正常,卻不易發現,只會覺得自己胖,即使使用各種減肥方法,只是短暫性,而且容易復胖。蔡豐州醫師指出,民眾想要減重念頭最大的動力是來自報章媒體的報導,但就在減重成為全民運動的同時,民眾許多錯誤觀念也令人憂心不已,包括大多民眾對減重的期待是急切且無耐性、減重行為竟是以向藥房拿藥居多等等,醫師呼籲民眾仍應按照正常方式減肥,千萬不要相信坊間過於誇大的減肥效果。根據北醫一份報告「國內成人肥胖問題和減重行為調查」發現,民眾有想減重念頭,來自媒體的影響最大,其次是另一半的要求,覺得促使自己發胖最主要的原因竟然有44.5%民眾不曉得,而難以控制的食慾則以37.5%排名在後,顯見民眾對於發胖原因無法有深刻了解,不過,可喜的是,民眾仍是多半相信多運動、多吃水果蔬菜是最有效的減重方法,不過有五分之一受訪者認為西藥減肥有效,可見仍存在不少追求速效,求助藥物的減肥族群。這份調查中也指出,民眾對於減肥的期待是急切沒有耐性,問卷中顯示,多數人期望可以在10至15天內可以看到減肥效果,而1個月減少5至7公斤是他們覺得滿意的數字。然而,醫師強調,對肥胖者而言,減肥要持續1個月以上,每月下降2至3公斤最合理,同時維持減肥時的生活習慣,達到理想體重,才可稱為減肥成功,顯見民眾對於減重觀念仍有誤解。此外,令人憂心的是,民眾減肥的行為竟以向藥房拿藥居排名第一,對坊間宣稱1次可減1至2公斤或3至5公斤的宣傳手法,大多數消費者會考慮業者的保證及產品的價格,才會去嚐試。如何引導國人減重正確觀念,分享良好減重經驗和觀念是當務之急,彈減重措施是綜合性的,若不運動而僅限制飲食,強制性的節食雖然能降低體重,但精神與肉體卻難以忍受,雖然減肥成功卻成了病人,失去減肥原有的意義。(本文由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 整形外科 - 蔡豐州提供,uho編輯部整理)

全新概念的金字塔飲食 吃出健康不肥胖

全新概念的金字塔飲食 吃出健康不肥胖#肥胖

很多人不想嘗試素食,是因為覺得吃素太單調,或認為素食口味不佳,還有人認為吃素營養不夠,其實這些都是對素食有所誤解。素食不是只有青菜豆腐,除了奶類和肉類外,我們一樣可以搭配其他五大類食物作變化;至於口味不合問題,很大原因出在坊間素食店多採用大量油炸豆製品作為肉類替代品,而且經常放很多油去炒以增加香味,這種油膩素食當然令人反胃又增肥。臺安醫院營養課營養師提醒,吃素不能隨便亂吃,否則很可能越吃越胖。在下面的全新金字塔飲食圖中,我們將告訴你什麼是健康的素食。你會發現,這樣全新概念的飲食方式,同樣可以讓身體攝取充分的醣類、蛋白質、脂肪、維生素與礦物質,而且美味一點都不打折哦! 「新起點」金字塔飲食指南【五穀根莖類】包括有米、麵、玉米、地瓜、馬鈴薯、南瓜等五穀雜糧。而所謂「全榖類」是指未加工精製的穀物,包括:全麥麵包、糙米飯、小麥、大麥、燕麥、蕎麥、小米、薏仁等,它們富含澱粉、膳食纖維、維生素B群(B1、B2、菸鹼酸等)、維生素E、礦物質、微量元素及植物化合物。營養師們建議,每天最好選用2~3種全穀或根莖類的食物,如果再搭配1、2種豆類一起食用,即可提供身體所需的蛋白質。【蔬菜類】儘量食用各式各樣新鮮蔬菜,而且每天至少含1份以上深綠色或深黃色的蔬菜,如:菠菜、空心菜、綠花椰菜、胡蘿蔔、甜椒、瓜類、蕃茄等,可提供豐富的維生素C、β-胡蘿蔔素、類胡蘿蔔素、葉酸、核黃素、多種礦物質(如:鐵、鈣、鎂、鉀等)、膳食纖維及植物化合物等營養素。【水果類】每天食用2-3份新鮮水果,且至少有1份是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如柑橘類、奇異果、芭樂、蕃茄等;但不要喝含糖量高又缺乏膳食纖維的果汁,也不要吃加糖或罐裝的加工水果。【豆類及其豆製品、豆奶】包括黃豆、雪蓮子豆、扁豆、紅腰子豆、黑眼豆、黑豆…等,富含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鐵、鈣、鋅、維生素B群、卵磷脂、膳食纖維等營養成份。此外,更含有豐富的植物性化合物--異黃酮素,具有植物性荷爾蒙的天然療效,多選用各種豆類及其豆製品、豆奶取代蛋、奶、肉類,不僅可獲得身體所需的蛋白質,還可降低飽和脂肪酸及膽固醇的攝取,有助預防心血管疾病、增強骨質、抑制肝癌、肝硬化及降低乳癌的罹患。【核果、種子類】低油飲食,可適度減輕體重,改善血脂異常。烹調時,除應避免使用動物性油脂外,亦建議儘量減少提煉油( 如:大豆沙拉油、玉米油、葵花油、橄欖油、芥花子油等)的食用,可多選用少量含豐富不飽和脂肪酸的核果類( 如:腰果、杏仁豆、核桃等 ),或種子類 (如:芝麻、葵花子仁、南瓜子仁等)替代提煉油,加入菜餚或作成醬料與食物搭配一起食用,不僅可提供身體所需的油脂,亦可獲得許多其它維生素、礦物質及微量元素。臺安醫院營養課營養師指出,健康飲食原則有以下幾點:1.拒吃精製食品天然食物經過精製後,不但營養成分流失,還會產生一些不好的化學物質,引發許多健康問題,所以「新起點」主張不吃精製食品。除了建議大家以五穀根莖類取代白米飯、白麵包等作為主食,也請儘量減少使用精製糖或其他精製澱粉類(例如玉米糖漿或玉米粉)。2.少用提煉油市售提煉油易氧化,產生自由基,還會增加肝臟負擔,使血管泥濘化、血壓上升,並與高膽固醇血症、心臟病息息相關;而且提煉油營養素損失很多,95%是令人肥胖的脂肪,健康的維生素還不到1%。因此,最好改變傳統炒菜用油的習慣,儘量不用植物油、人造奶油、動物油(如:牛油、豬油等)等任何精製提煉油,而是以含油脂的天然食材來取代提煉油(例如將核果及種子作成醬汁)。這樣不但可以提供人體所需的脂肪,還能獲得許多其他營養素,降低血膽固醇及LDL(壞膽固醇),減少油脂產生氧化的機會及自由基的毒素,從而減少癌症、心血管疾病及其他慢性疾病的發生。3.避免食用加工或醃製食品加工或醃製食品的油份或鹽分都很高,而過多的脂肪和鈉對人體都是有害的,所以別貪一時方便,而吃下貢丸、香腸等加工肉品,或麩狀物、麵筋、素肉品或黃豆粉精製品;另外,含鹽分高的泡菜或醃漬蔬果也不宜多吃。4.使用天然調味料現代人喜歡重口味,覺得又鹹又辣才過癮,其實這都在不知不覺中增加身體負擔;而且吃得太鹹,也會使減肥者減緩體重下降。想要健康,飲食一定要清淡,如果希望口味有點變化,不妨多使用天然調味料如:青蔥、洋蔥、蒜、九層塔、香菜、檸檬、韭菜、及溫和香料(迷迭香、蒔蘿草、鬱金香粉、巴西里、薄荷葉、甜羅勒等),不僅可添加菜餚的香味、顏色、保存,同時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纖維素及植物性化合物,以增強新陳代謝及免疫能力。5.掌握三餐的份量與變化其實,我們不但要吃得清淡,也應吃得簡單,同一餐的食物不要太複雜,但不同的餐次可多作變化,例如:全穀類食物,搭配煮熟或生的蔬菜、豆類或其豆製品、再加上少量核果或種子類調成的醬料,就可以達到一餐營養的需求。臺安醫院營養課營養師表示,早餐是一天活力的來源,但忙碌的現代人也最容易忽略早餐。其實,早上起床時血糖值偏低,如果不吃早餐,腦細胞和肌肉活動都會欠缺能量,這樣不但注意力很難集中,也很容易感到疲勞,工作和學習效率都會降低。因此每天最好早睡早起,為自己準備一份健康早餐,以1~2種全穀類食物、2-3種水果、少許的核果或果醬,搭配1杯豆漿或豆奶,就可以攝取豐富的營養,讓你的身體充滿能量。到了午餐時間,也要吃得豐富,並注意營養均衡,才能讓你整天持續活力滿滿。午餐以1~2種全穀類食物、3~5種蔬菜(最好生吃,否則略燙一下),搭配適量的豆類或豆製品、以及少量的核果或種子調成的醬料,以供應一天活動所需。至於一般人最愛大吃大喝的晚餐,反而應該吃得最少,因為夜間活動量通常較少,熱量消耗減低,這時如果吃了過多的食物,很容易在體內轉換成脂肪儲存,而且增加腸胃負擔。因此,建議晚餐要吃得簡單,以適量的五穀根莖類食物、水果或蔬菜(但兩種最好不要同一餐吃),搭配少許核果或種子醬料即可。而且,一定在睡前2~3小時以前用餐,也絕不能吃宵夜,這樣才能控制體重並讓胃充份休息。

吃火鍋祭五臟廟 身體健康要顧到

吃火鍋祭五臟廟 身體健康要顧到#肥胖

氣溫驟降,除了出門多加幾件保暖衣物外,天冷也讓民眾食慾大開,尤其熱呼呼的火鍋更成為祭祭五臟廟的最佳選擇,因此這幾天各大火鍋店皆高朋滿座,除了一般火鍋外、麻辣鍋、牛奶鍋、豆漿鍋或巧克力鍋等特色鍋品也讓人食指大動,生意好得不得了。不過台中縣一名中年男子這幾天都和親朋好友到火鍋店吃飯,想趁機會把幾家知名火鍋店吃透透,沒想到半夜睡覺時,卻被腳指突來的劇痛痛醒,痛得他站也不是,躺也不是,無奈之下只好連夜到醫院掛急診。經檢查後,發現男子原來是犯了痛風。男子後悔的表示,這幾天吃太多火鍋,沒想到把健康也賠進去了。光田綜合醫院家庭醫學科暨健康檢查中心醫師王牧群指出,痛風以單一關節發作為主,痛風跟尿酸雖不能畫為等號,但尿酸高的人比較有機會出現痛風問題,有許多人是在吃完大餐後,造成身體尿酸波動而引發痛風。而火鍋由湯底到部份食材中,都含有高普林,許多家庭或火鍋店為求美味,用大骨、雞骨、魚頭來熬煮湯底,也因此普林含量很高。而動物內臟、肥肉、菇類、蘆筍、豆類製品如豆腐、豆皮、豆漿等素食食材都含有普林,食用過量很可能造成痛風的發作。王牧群醫師建議民眾吃火鍋時不要喝太多湯底,食材方面多以天然蔬果取代,而肉類則以瘦肉為主,對健康會比較好。尤其本身已經有尿酸過高、尿酸波動大的毛病的民眾,更需要控制飲食。另外,患有高血脂、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的民眾,則要減少動物油脂、肥肉、魚頭等高膽固醇食材的添加,還有許多民眾吃火鍋時喜歡加入雞蛋或者以雞蛋作為沾醬食用,這樣都會造成膽固醇攝取過多的問題。王牧群建議中年以上的民眾,每週不要食用超過兩個雞蛋。而火鍋裡常放的鵪鶉蛋體積雖小,但膽固醇含量其實比雞蛋黃更高,許多人一次就吃好幾顆,對身體也造成負擔。另外,牛奶鍋為了讓口味更加濃郁,常使用大量全脂牛奶,在食用上也需要控制。醫師也提醒,心肌梗塞、心臟病比較容易在餐後、激烈運動中、情緒激動時發作,所以若有親友在餐後出現胸口悶痛的症狀,一定要趕快送醫接受檢查。而糖尿病患者在吃火鍋時,需要計較的是「總熱量」,火鍋中的油脂、肉類、甜品等任何含熱量的食物別攝取過多,而飯後水果也要控制,一天大概兩顆柳丁的量比較剛好。光田綜合醫院營養室也特別為民眾準備了健康吃火鍋的幾項撇步,供大家作參考:沾醬:沙茶醬1大匙(15克)約100大卡,且鹽分含量高,建議以蔥薑蒜代替,沙茶醬則去油或以開水稀釋再使用。湯頭:大骨或雞骨熬湯油脂含量高,且普林、鉀、鈉、磷含量也高,不適用於痛風、腎功能不佳及肥胖者,建議使用大白菜、大番茄、海帶、白蘿蔔、高麗菜、洋蔥為湯底,高湯則去浮油後再使用。火鍋食材( 1 ) 肉類:一般常用加工品如餃類、貢丸、魚丸、蝦丸或梅花肉片、三層肉含有高鹽、高脂,最好以瘦肉片、魚肉、海鮮、豆腐取代。( 2 )主食類:如芋頭、米血糕、冬粉、麵條、山藥、白飯,可改搭配糙米飯、全麥麵條來增加纖維攝取。( 3 )蔬菜類:蔬菜類以高麗菜、大白菜、茼蒿、金針菇、紅蘿蔔、白蘿蔔、蒟蒻為佳,熱量低,還可飽足感。( 4 )飲料:宜選用開水、茶、麥茶,不宜喝酒、汽水、沙士。

調味料「鈉」離子高 易對腎臟負荷過重

調味料「鈉」離子高 易對腎臟負荷過重#肥胖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97年9月及10月份分別至轄內各大超商、各大賣場、學校鄰近雜貨店進行市售包裝「休閒食品」及「調味料」營養成分及含量的稽查,分別檢查「休閒食品」食品共計457種品項。共查獲「調味料」食品有2項產品(純白胡椒粉、胡椒鹽粉)未標示「營養標示」,與食品衛生管理法之規定不符,已依行政程序調查中,而「休閒食品」標示查核均符合規定。市面上銷售的「休閒食品」琳瑯滿目,酥脆口感的點心、人造奶油的麵包或使用氫化植物油炸過的鹹酥雞雖然好吃,這些產品的「反式脂肪」含量高,反式脂肪在人體體內不易分解,容易堆積在血管壁,增加罹患心臟病的機會,所以應盡量減少食用,尤其是高血脂者、心臟病患、心血管疾病病患、糖尿病患、新陳代謝症候群者、肥胖者、幼童、孕婦、哺乳產婦,盡量限制攝取反式脂肪食物,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每天反式脂肪的攝取量不應超過總熱量的百分之一,所以成人每天反式脂肪攝取量應不超出2.2公克。「調味料」,也稱佐料,是被用來少量加入食物中用來改善味道的食品成分,所添加的味道可分為酸、甜、苦、辣、鹹、鮮及添加香氣等以提升食物的美味與香味,常見的調味料有食鹽、白糖、味精、白醋、番茄醬、蠔油、XO醬、沙茶醬、芝麻醬、料酒、酒釀、紅麴、味醂、釀造醋…等,是家庭主婦的好幫手。但這些調味料皆含有鈉,每日成人攝取量(包括食鹽、醬油、味精等調味品、醃漬物及加工食品中的含鈉量),以不超過2400毫克為原則。罹有高血壓、腎臟病民眾除避免食用醃漬食品外,調味料如:沙茶醬、豆瓣醬、辣椒醬等,鈉離子含量較高,應小心食用。如何吃得均衡、營養又方便,衛生局建議除了認清標示外,大家一起來認識「營養標示」,標示項目包括有熱量、蛋白質、脂肪、飽和脂肪、反式脂肪及碳水化合物、鈉、其他出現於營養宣稱中的營養素含量(例如:宣稱「高鈣」即需標示鈣質含量)及廠商自願標示之其他營養素含量,只要在選購包裝食品時多花點時間,認清「營養標示」,瞭解食品中含有的營養成分,作為選購的參考,以減少營養素不均衡及慢性疾病發生的風險。如有相關問題可撥打市民熱線1999(1999熱線,以撥打市話費率計算,外縣市民眾撥打02-2720-8889)轉7110將有專人為您服務、民眾亦可上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查詢相關訊息。

醫師呼籲:預防兒童糖尿病 家長最重要

醫師呼籲:預防兒童糖尿病 家長最重要#肥胖

自從四歲那年醫師診斷孩子罹患了『第一型糖尿病』起,趙小姐(化名)開始積極了解糖尿病,透過醫院的衛教資訊,才知道除了施打胰島素之外,控制熱量攝取並保持規律的運動習慣,是遠離糖尿病併發症的不二法門!趙小姐(化名)的孩子現在已經是個五年級的小大人了,也開始了解媽媽的用心,在想吃甜食卻不能如願的時候,心裡還是懂得感激總是叮囑他少吃多運動的母親,平常也養成固定騎腳踏車、搖呼拉圈的習慣,還拉著學校裡的好朋友跟著一起做運動。趙小姐(化名)說,儘管時常對孩子耳提面命均衡飲食的重要,但每當看到剛放學的小朋友們圍著雞排攤搶著購買這些香噴噴的高熱量食物,除了為必須戒口腹之慾的孩子感到心疼,也不免為這些小朋友未來的健康狀況感到憂心!臺北榮總新陳代謝科暨糖尿病健康促進機構主任,台灣糖尿病協會理事長林宏達醫師表示,過去的流行病觀點認為,兒童糖尿病皆以第一型糖尿病居多,但近年來,隨著飲食西化、運動不足與生活型態的改變,兒童肥胖人數急速增加,全球皆呈現第二型糖尿病盛行率逐年上升的趨勢;根據資料顯示,目前台灣平均每100位糖尿病人中就有1位是學童或青少年糖尿病友,也就是說全台120萬糖尿病患者,其中就有高達1萬個孩子得到糖尿病;當大多數人的觀念還停留在糖尿病是中老年人慢性病的同時,兒童及青少年糖尿病已逐漸威脅到我們下一代的健康,因此,預防兒童糖尿病是家長不容忽視的重要課題。■預防兒童糖尿病 家長最重要根據資料顯示,台灣6至18歲的兒童及青少年族群中最胖的5%,幾乎都已罹患第二型糖尿病,而評量顯示為過重的兒童,得到糖尿病的機率遠比一般兒童高出10倍,評量顯示為肥胖的兒童,得到糖尿病的機率甚至比一般兒童高出19倍,由此可知「肥胖」是導致兒童及青少年罹患糖尿病極為重要的因素。林宏達醫師指出,只要針對飲食習慣進行積極管理、並且控制體重,是可以有效預防第二型糖尿病的,只不過孩子的自制力通常較差,此時家長的態度及作為就顯得非常重要。林宏達醫師說,父母親有責任從小開始培養孩子健康生活的概念,臨床上常見同一個家族中有數位第二型糖尿病病患一起來掛門診的情形,這是因為飲食失當加上缺乏運動習慣,導致全家陷入糖尿病風暴的危機。他建議,家中已有肥胖兒童的父母應參考行政院衛生署發布之7-12歲兒童每日飲食建議攝取量表,為孩子設計每餐菜單並照表操課,同時避免高油、高鹽、高糖分的食物,這樣不但能提供發育中的兒童各種營養成分,也能有效控制熱量的攝取,杜絕偏食習慣。另外,家長應加強對孩子飲食的引導,在家裡不放置誘惑的食物,按照擬定之清單採購食物避免亂買,平日盡量減少孩子食用油炸物、速食、碳酸飲料的機會等方式,都能有效降低兒童的零食攝取量。此外,家長也應培養孩子定時規律的運動習慣,每週至少應運動3天,每天至少30分鐘,這樣不僅可有效控制體重,還能促進骨質的健康。另一方面,也可積極規劃全家共同進行的活動,如爬山、騎腳踏車等等,而非放任孩子在電腦、電視機、或書桌前一坐不起,如此不但能增加運動量,還能夠促進親子關係,讓孩子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下,潛移默化地養成管理自我健康的好習慣。 ■預防勝於治療 防治『糖糖危機』要從小開始「每一位孩子都不想得到糖尿病!」,這是聯合國呼籲全球配合2008年世界糖尿病日「重視兒童及青少年糖尿病問題」的口號,林宏達醫師表示,由於糖尿病初期症狀十分不明顯,孩童或家長很容易就會忽略,倘若未能及早發現、給予療護控制糖尿病,這些兒童糖尿病患將有可能在三、四十歲正值青壯年時期就需面臨可怕的「糖糖危機」,發生失明、腎衰竭、心肌梗塞、腦中風、甚至截肢等可怕的併發症,不僅威脅個人健康、增加家庭醫療費用支出、影響生活品質;對國家、社會經濟的發展也有嚴重的衝擊。目前全球對於兒童及青少年糖尿病問題皆十分重視,聯合國已經連續兩年將世界糖尿病日的主題關注在「兒童及青少年糖尿病的預防」上。林宏達醫師認為,『預防勝於治療』是兒童第二型糖尿病最重要的防治概念,孩童的父母、老師、校護對於糖尿病警訊應有充分的認識,從小培養孩童均衡健康的飲食概念,養成規律運動的健康生活型態;台灣糖尿病協會多年來舉辦兒童及青少年糖尿病演講比賽的宗旨就是要把「遠離肥胖」與「改變生活習慣」的預防觀念傳播出去,並深植孩童及家長心中,藉由孩童分享糖尿病衛教知識,鼓勵其他小朋友注意自己的飲食習慣,並齊力呼籲全國民眾防治糖尿病要「從小開始」。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