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臟

心律不整恐致腎臟中風!婦「腰子劇痛」驚為右腎血栓

心律不整恐致腎臟中風!婦「腰子劇痛」驚為右腎血栓#腎臟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常聽到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常造成腦中風、耳中風等病症,但你有聽過腎臟也會中風嗎?苗栗一位65歲陳姓婦人,因腰痛到多家醫院診所就診,皆被告知是腎結石,但服藥後仍未改善且有劇烈疼痛感,檢查後才發現婦人原本就有心律不整問題,導致右邊腎臟的血管阻塞,俗稱腎中風。腎中風發生僅1~2% 婦被誤診為腎結石大千綜合醫院泌尿科主任吳亞伸表示,腎結石是屬於阻塞性的疼痛,會造成腎臟痙攣,讓病人痛到全身冒冷汗;而腎中風是缺氧性的疼痛,會產生劇烈又有撕裂的疼痛感,但因為腎中風發生率只有1~2%,在臨床上不易診斷,因此仍需透過精密的檢查才能確認。吳亞伸進一步說明,腎臟有1條主要的腎動脈,再分成2條大血管及3條小血管,只要任一個地方被阻塞,血流進不去腎臟,就會造成缺氧現象而產生劇烈疼痛。心律不整、高血壓、糖尿病族群患腎臟血栓風險高腎臟血管阻塞的原因有2個:1. 血栓阻塞,與心肌梗塞及腦中風的道理相同2. 在劇烈運動後造成血管內壁破損,也會造成阻塞。若是血栓阻塞,就需透過血管攝影及施打血栓溶解劑治療,而內壁破損只需透過血管攝影將內壁打開即可。腎中風一般好發於年長、長期患有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心律不整與糖尿病族群等。此次病患是屬於本身有心律不整問題而導致血栓形成,因此也會協同心臟內科醫師共同診治,預防下次可能因血栓造成腎中風的現象。最後,吳亞伸提醒,當發生腎中風時,若能及早確診治療,病人的腎臟功能都能完全恢復正常、且無後遺症,因此建議民眾務必把握治療黃金時機,也能有效降低腎中風再次發生的風險。

低蛋白搭配酮酸胺基酸 迎接腎利人生

低蛋白搭配酮酸胺基酸 迎接腎利人生#腎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位年過七旬的阿伯過去長時間服用止痛藥,導致腎功能受到嚴重損害,當時腎絲球過濾率只剩一般人的15%,與接受透析治療(洗腎)只差一步之隔。一開始他聽到這消息很緊張,決定聽醫師的話嚴格執行飲食控制,採用低蛋白、低磷、低鉀等飲食策略,也搭配攝取足夠的酮酸胺基酸,守護腎臟健康。經過長久努力,他的腎功能不再惡化,始終維持平穩,至今已五年,阿伯自制力之強大,連醫師都表示佩服。阻止腎病惡化,各個環節皆關鍵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腎臟科主任張浤榮為上述阿伯的主治醫師,他分析對於慢性腎臟病病友而言,腎功能惡化的原因很多,從長期使用消炎止痛藥或傷腎藥物,到血糖、血壓、血脂等三高指數失控、抽菸、蛋白尿過重等,都可能讓腎功能逐漸衰退,門診中因服用止痛藥而導致腎受損的病例不勝枚舉,但很少人像阿伯一樣自制,所以十分難能可貴。張浤榮主任表示,腎友想阻止慢性腎臟病惡化,需從多方面著手,包含遠離前面所提的危險因子,像三高控制、慎選藥物、戒菸與控制體重等都非常重要,飲食當中,蛋白質的攝取更是關鍵。低蛋白飲食+酮酸胺基酸,轉化尿毒成養分不少臨床證據顯示,當腎友的腎功能衰退到一般健康成年人的六成以下,便需要採用低蛋白飲食,才能減輕腎臟負擔。一般健康成年人一天的蛋白質攝取量為每一公斤體重需攝取一公克蛋白質。當腎功能衰退到一般人的60%以下,蛋白質攝取量要降到一般人八成,若衰退到45%,蛋白質攝取就得下降到一般人的六成。一旦腎功能惡化到45%以下,蛋白質攝取可能需減少至一般人的六成以下。然而過度嚴格的蛋白質限制,肌肉容易分解影響健康,因此便需要考慮搭配攝取酮酸胺基酸,以維持足夠營養。張浤榮主任解釋,酮酸胺基酸是一種特殊胺基酸,以藥物劑量來說,每六顆酮酸胺基酸大約有一公克的蛋白質。其特別之處在於,這種胺基酸可發揮「轉胺作用」,與尿毒物質結合後,將尿毒轉為可用胺基酸。簡單說,就是把體內部分尿毒垃圾轉化成身體可用養分,這有兩個好處:第一,身體可以補充蛋白質養分;第二,這樣做可減少尿毒傷害,腎臟、全身健康自然受到保護。諮詢營養師建議,打造適合飲食計畫張浤榮主任也提醒,前述蛋白質攝取建議是一個原則,事實上每個人的蛋白質攝取量會依年齡、體重、活動量與共病狀況而有變動,腎友一定要諮詢專業營養師,才能量身打造適合飲食計畫。另外,當腎友產生會喘、水腫、貧血、噁心想吐等現象,很可能是尿毒症,務必盡快回診,接受進一步診斷、救治。呼籲民眾有任何疾病及相關症狀,一定要去醫院就診,尋求醫生的建議治療。

導管治療高血壓 有望終生免吃藥

導管治療高血壓 有望終生免吃藥#腎臟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採訪報導)國人平均四人就有一人患有高血壓,僅半數患者血壓獲得良好控制。過去控制血壓主要是採取藥物治療,現可經由高血壓導管治療,有效降低血壓。61歲羅先生患有高血壓及第二型糖尿病,每餐必須吃19顆藥,但血壓仍控制的不甚理想,經醫師建議接受高血壓導管治療,現在每天僅需服用5顆藥,收縮壓也從180降到130毫米汞柱。抑制腎臟交感神經活性 達到降血壓效果新竹馬偕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林柏霖表示,高血壓口服藥物治療,往往需要合併多種藥物,才能將血壓下降約10至20毫米汞柱,但許多患者遵從性不高,血壓難以穩定控制。經高血壓導管治療可降低20至30毫米汞柱的收縮壓,並減少用藥,有些人甚至可以不再吃降血壓藥。導管治療是從腎臟著手控制血壓,林柏霖指出,由於腎臟在血壓調控扮演重要角色,若腎臟交感神經過度活化,導致腎素分泌增加,血管收縮,使血壓升高。高血壓導管則是從鼠蹊部以微創導管方式進到腎臟動脈,燒灼腎動脈旁的交感神經,降低交感神經活性,達到降血壓的效果。5種患者適用 可24小時穩定控制血壓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王宗道指出,過去高血壓導管用於吃多種降血壓藥仍無法控制的難治型患者,以及併發器官受損、用藥服從性低、服藥有副作用及次發性高血壓治療血壓仍不可控制等五種患者。美國心臟學院年會今年發布最新大型臨床研究顯示,在330名受試者沒有服用降血壓藥物狀況下,高血壓導管治療可以使患者於診間血壓平均下降9.2毫米汞柱。台灣目前也已執行約250例的高血壓導管治療,部分患者甚至下降20至30毫米汞柱。王宗道表示,高血壓導管治療手術僅需1到1.5小時,傷口小復原快,最重要的是,有別於藥物會被代謝,高血壓導管能24小時穩定血壓,避免血壓波動。

多元營養補充法 遠離洗腎及併發症

多元營養補充法 遠離洗腎及併發症#腎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近期新冠肺炎疫情嚴重,為了降低感染風險,一般民眾儘量避免前往醫院,但對於必須至醫院洗腎的腎友們來說,到醫院洗腎變成他們不得不背負的風險,如何減少洗腎併發症成為洗腎患者的健康重點。高雄長庚醫院鄭本忠醫師表示,統計顯示洗腎族群中百分之四十為糖尿病患者。另外,高血壓、遺傳性多囊腎症或不當用藥者,也可能是洗腎原因之一。腎病患者著重攝取營養素嚴重慢性腎臟疾病或已經洗腎的民眾,常容易出現蛋白質熱量耗損(Protein-energy wasting)之營養不良狀態,此種併發症可能會造成慢性腎臟患者體重及肌肉流失,增加心血管鈣化、動脈粥狀硬化及死亡率的風險。鄭醫師表示發生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許多患者對於營養觀念不正確,認為只要少吃或不吃便可遠離洗腎,但這種犧牲營養的方式反而使腎功能更劇烈惡化。二是腎病患者容易因身體累積的尿毒素造成食慾不振與味覺改變而導致厭食,加上洗腎過程中蛋白質及營養素流失,易出現肌肉衰弱、免疫力下降、感染或多重器官受損等併發症。由於營養不良是腎病患者極需改善之處,從營養方面提升免疫力,降低併發症風險的方法,鄭醫師認為,治療時可遵從營養師建議,以天然食品或口服營養配方為輔,另外微量元素、胺基酸或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如鋅、牛磺酸、魚油等,都是腎病患者需著重攝取的營養素。提升身體免疫力 營養攝取是關鍵鄭醫師提醒,腎病患者的營養素攝取是治療關鍵,若無法以口服補充所需營養,短暫以靜脈注射補充也是患者可考慮的選項之一,血液透析患者常需限制水份攝取,所以水份含量較少的靜脈注射營養補充是較為符合病患需求的選擇。鄭醫師分享曾有一位72歲糖尿病的女性來求診,患者洗腎前的活動力及健康程度尚可,但由於在她洗腎時,家人給予她的營養方式錯誤,使她的尿毒素上升,營養流失快速,肌肉衰弱無法起身,健康狀況非常不好。後來經醫師建議,在接受血液透析同時使用靜脈注射營養補充,不到三個月,她的活動力及精神狀態明顯改善許多,且進食量與睡眠質量也顯著改善,健康狀況的回復,不只患者自身的生活品質提升,更減低家人照護的負擔。營養狀況是洗腎患者是否會產生併發症的關鍵原因,鄭醫師呼籲,洗腎患者一定要遵循醫師與營養師的建議,攝取完整營養不可有偏食或減少進食,若感覺身體有任何異樣,一定要第一時間諮詢並就診,以免憾事發生。

腎臟長泡泡?多囊腎有新藥可助控制

腎臟長泡泡?多囊腎有新藥可助控制#腎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41歲王先生因腰痛看腎臟科門診,雖然臨床上許多腰痛是來自肌肉骨骼,醫師為求謹慎還是安排了腹部超音波,他表示自己的母親是慢性腎臟病患者,而祖父生前曾經接受過血液透析治療,所以格外擔心自己的腎臟狀況。腎臟超音波發現王先生左右兩側腎臟皆長了許多囊泡,根據病史、年紀、和影像診斷,王先生是一位「體顯性多囊腎」患者。多囊腎與遺傳有關要診斷「體顯性多囊腎」,除了特定家族曾做過基因檢測,可用驗血的方式得知,目前腎臟超音波是最方便、便宜,沒有輻射量且不具侵襲性的檢查。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腎臟內科徐萱竹主治醫師指出,多囊腎是一種跟家族遺傳性有關的腎臟疾病,其他大多數的慢性腎臟病是由於糖尿病、高血壓、高尿酸血症等等所引發。單一偶發的良性水泡在臨床上很常見,多半是因為健檢才偶然發現,原則上每年追蹤腎功能,每3年追蹤一次腎臟超音波即可,不用過份緊張焦慮。但多囊腎的病人,腎功能會逐漸惡化,通常在50-60歲左右,必須開始接受血液透析,大約佔目前臺灣洗腎人口的5%。平常可能會因為大大小小的囊泡造成有高血壓、血尿、泌尿道感染和結石、腰痛等症狀。健保通過有條件給付「身舒康」 有效減緩水泡生長速度傳統上對於多囊腎的治療是以控制血壓為主,行低蛋白、低鹽飲食,但沒有根治的方法,囊泡體積將隨時間日漸變大,腎功能逐漸變差。現在終於有新藥發明,Tolvaptan(身舒康,Samsca 15mg),有效減緩水泡生長的速度。這個藥品在臺灣已經上市了,以前用來治療特殊的低血鈉症,今年健保已經通過有條件的給付此藥物,這對發現病情逐漸惡化至慢性腎臟衰竭第三期,自體顯性多囊腎的患者來說,真是一個好消息、新希望!若有腰部酸痛、發燒或血尿情形,則應到醫院就診,因為這可能代表患者腎臟的囊泡有出血或是感染的情形,醫師可及時投與適當藥物以防止腎臟功能衰退,使用時病患要遵從醫師指示,多補充水份,追蹤肝功能及尿酸濃度。對於多囊腎患者的家人則應定期追蹤腎功能、血壓和腎臟超音波以期達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目的。

驚!腎臟也會中風!腎動脈阻塞5症狀

驚!腎臟也會中風!腎動脈阻塞5症狀#腎臟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長期患有高血壓、有陣發性心悸及陣發性心房撲動的62歲王先生,某天右下腹部突然劇烈疼痛,急診就醫後,經腹部電腦斷層影像檢查,確診為「右側腎動脈梗塞」(俗稱「腎臟中風」),血栓疑似是因心律不整造成,當血栓在心臟處形成後,再經由主動脈、腹主動脈,打到右側腎動脈的分支後釀禍。幸好因腎動脈阻塞處為分支處,影響右腎整體血流不大,不需緊急進行心導管打通。經服用抗凝血藥物住院觀察,待病情穩定後,轉介至心臟科安排心律不整電燒,所幸及時搶救,腎臟功能未受損,追蹤恢復狀況也十分良好。腎動脈阻塞的5種症狀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陳虹志表示,腎動脈梗塞在臨床上不易診斷,發生率約1%至2%,好發於年長、長期患有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心律不整與糖尿病族群,有些人會出現持續性腰痛或下背痛、血壓突然飆高、反覆尿道感染、身體浮腫、尿中帶血等症狀,但多數患者都不自覺。腎動脈梗塞不易診斷陳虹志醫師解釋,因為腹部內臟較多,且造成右側腹痛的常見原因十分多元,包括膽囊炎、急性腎臟炎、大腸憩室炎、胰臟炎或胃十二指腸潰瘍等等,且因腎動脈梗塞發生的機率較低,另往往需要透過血管攝影或電腦斷層才能確診,故腎動脈梗塞通常很難在第一時間診斷與治療。經評估後,決定先透過抗凝血劑治療,直到病情與腎功能穩定後,即轉介到心臟科進行心律不整電燒,預防血栓再度形成,避免腎臟二度中風,或其他器官中風(如腦中風)等情形,如無及時治療或預防再發生,往往會造成慢性腎臟病,長期下來造成末期腎病,提高洗腎的機率。陳虹志醫師提醒,對一般人而言,若是腎臟超音波影像出現邊緣不規則,或缺損情形、腎功能惡化速度較快,反覆腰痛排除一般細菌感染情形,又有年長、心血管疾病、心律不整等危險因子時,建議都需由醫師進行評估、治療與預防。

血糖與腎臟有關 糖尿病是洗腎主因!

血糖與腎臟有關 糖尿病是洗腎主因!#腎臟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什麼!罹患糖尿病會引起腎臟病變,甚至還要洗腎?」烏日林新醫院腎臟內科邱智弘醫師表示,在診間遇到不少民眾都不知道,其實血糖與腎臟健康是息息相關的,根據統計目前在接受洗腎的病人中,其中竟有25-45%是因為罹患糖尿病而走上洗腎之路,可見得糖尿病是國人最常見的洗腎主因!血糖與腎臟健康 息息相關一般民眾因老化而導致腎功能下降的速度,每年約為0.8 ml/min;但因糖尿病腎病變而導致腎功能下降的速度,每年竟約有12 ml/min,因此與非糖尿病患者的腎功能退化相比較,糖尿病患者提早洗腎的機率高上許多。因此糖尿病患者應定期檢查抽血、驗尿,來檢查腎功能與蛋白尿的程度。其中,腎絲球過濾率(eGFR)的數值可顯示出腎臟的功能,正常的腎絲球過濾率為120 ml/min,如果腎絲球過濾率小於15 ml/min為末期腎臟衰竭。慢性腎臟病分期飲食應採低鈉、避免蛋白質攝取過量邱智弘醫師提醒,良好的血壓及血糖控制尤其重要,一般糖尿病人血壓建議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內;血糖方面建議空腹血糖值應維持在90-130 mg/dl,糖化血色素(HbA1c)在7%,此外也要注意血脂控制。不僅可以延緩糖尿病腎病變的進行,甚至可以恢復回正常蛋白尿;另外,飲食採用低鈉及避免大魚大肉攝取過量蛋白質。在用藥方面,避免腎毒性藥物、非類固醇抗炎藥等,皆可以有效的減緩腎功能的喪失。依據美國腎臟資料系統(USRDS)的年報中,台灣無論是洗腎的發生率或盛行率都是世界最高;而今年9月衛健保署公布的數據中,顯示台灣洗腎醫療費約為449億元,是「最燒錢疾病」第一名。糖尿病患者避免洗腎的不二法門,正是隨時把關腎臟健康,尤其是同時擁有蛋白尿和視網膜病變的病人更要注意,這樣的病人幾乎皆伴隨糖尿病腎病變,更容易加速腎臟的惡化,平常更要留意治療及預防糖尿病腎病變惡化的重要性。

C肝治療一舉兩得 降末期腎病變風險

C肝治療一舉兩得 降末期腎病變風險#腎臟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C型肝炎病毒感染會造成全身性疾病,不但傷肝導致肝硬化、肝癌,還有腎臟病、糖尿病、中風等肝臟外病變風險。另外,台灣腎病患者多,若同時染C型肝炎,將使腎臟功能雪上加霜。台灣消化系醫學會名譽理事長暨輔仁大學醫學院院長林肇堂團隊過去國內研究發現,比起未治療的C型肝炎患者,已治癒的C型肝炎患者追蹤8年,末期腎病變風險大幅降低85%。清除C型肝炎病毒可穩定腎臟功能,肝、腎健康一舉兩得。健保治療C型肝炎條件放寬 給付6款C型肝炎全口服新藥政府今年加碼C型肝炎治療預算與人數,全面放寬健保治療條件,不分肝纖維化程度,只要確認慢性C型肝炎感染,即給付6款C型肝炎全口服新藥,療程8至24週,包括5款治療特定基因型,與1款針對泛基因型(涵蓋1至6型)。病情較嚴重的慢性腎臟病患者,以及容易貧血、不適合使用雷巴威林的長者,都有新藥可以治療。工作繁忙的勞工族群、交通不便、高盛行區的偏鄉,治療也更加簡便。林肇堂院長帶領的國內大型研究發現,相較於未治療的C型肝炎病患,已治癒的患者追蹤8年後,整體存活率較高,末期腎病變風險更大幅降低85%,缺血性中風的風險降低38%,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的風險也降低23%。參與此研究的輔大醫院醫學研究部主任暨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許耀峻表示,透過有效根除C型肝炎病毒,穩定腎功能、避免腎衰竭,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整體降低肝外病變與相關的死亡。C型肝炎全口服新藥治療8至12週不中斷 清除病毒林肇堂院長表示,輔大醫院和嘉義基督教醫院臨床治療數據,本次收案98位罹患C型肝炎的洗腎病患,其中多位患者合併腎功能障礙或者有肝硬化。這群病患經過8至12週的C型肝炎全口服新藥治療後回診追蹤,療程中沒有人中斷治療,所有病患療程結束時血中的C型肝炎病毒完全被清除,停藥後已追蹤12周的患者也無人復發,治癒率高達100%。72歲的張女士便為一例。張女士罹患肝癌多年,近年又合併晚期腎臟病,如果病情持續惡化,恐怕須終身洗腎。所幸張女士治療後徹底清除體內C型肝炎病毒,大幅降低腎病惡化風險。雲嘉南為C型肝炎高盛行區 篩檢、治療需注意嘉義基督教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陳啟益表示,台灣C型肝炎患者確診與治療有南北與城鄉差異。北部患者常因其它疾病就醫,間接發現感染並透過其他科別醫師轉介、接受治療。而雲嘉南地區是C型肝炎高盛行地區,由於地域幅員廣闊、交通不便,且中老年人口對於篩檢治療較為被動,更需要醫療團隊主動出擊。嘉義基督教醫院長期與當地衛生所安排外展門診,和當地衛生單位、村里長、教會等單位合作,以最簡便「一條龍」方式,讓民眾同時進行肝炎、肝纖維化與肝癌檢查,期盼帶給民眾最好醫療資源,真正落實根治C型肝炎!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