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

飲食『聰明分配法』 健康享瘦五管齊下

飲食『聰明分配法』 健康享瘦五管齊下#高血壓

根據1993至1996國民營養調查得知,三大營養素中的醣類平均攝取量佔總熱量的50.5%(衛生署建議量58-63%);蛋白質平均攝取量15.5%(衛生署建議量12-14%);脂肪平均攝取量34%(衛生署建議量25-30%)。由此可知,醣類攝取量普遍不足,蛋白質和脂肪又攝取過多。此外,大家也在一昧追求「天然」、「健康」的食品,反而忽略了唾手可得的各類新鮮食物,其反映出,國人對飲食錯誤的認知。在第三次國民營養調查及衛生署日前公布國人肥胖新標準BMI(BMI=體重(公斤)÷身高(公尺)的平方)大於24為過重,大於27為肥胖,臺安醫院營養師李祥瑞表示,如依照此標準,國內成人有三分之一的人『過重』或『肥胖』。再加上這些年來,國人十大死亡原因的排名與肥胖有密切相關性的慢性疾病便佔了其中的七項,可見得如果身體肥胖便容易誘發出8大疾病(糖尿病、膽囊疾病、高血壓、冠心病、骨關節炎、乳腺癌、子宮癌、結腸癌)。雖然如此,也有很多疾病是相互關聯的,也就是說當你過胖時,絕對不會只有引發一種疾病,可能是3、4種疾病纏身,且隨著時間增長,其它疾病也會陸續報到。現代人生活在物資豐富、不虞匱乏的時代中,不再像從前生活只求溫飽,覺得能吃飽已是不易,何況要吃的好,甚至還吃的巧?! 如今在擁有充分的物質供應之後,人們卻又因肥胖所苦!因此李營養師提醒,要避免肥胖才能擁有健康,讓您健康生活。而為了避免肥胖應多方面一同著手。一、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依流行病的調查發現,影響健康的因素中有50%取決於生活型態;而各種慢性疾病或肥胖症其實與自身的生活方式是有極大的相關性,在適當的生活方式下可以使人獲得最佳的健康並延長壽命。所以,養成每天規律的三餐且不吃零食、充足的睡眠、不吸煙、不喝酒,保持愉快的心情(舒緩壓力所帶來的不適),從身心靈多方一同豐富您健康的人生。二、進行適度、規律運動俗語說運動不一定能減肥,但減肥一定要搭配運動,運動可改善細胞活力、增強心肺功能、提高體內新陳代謝率。而依據近年來哈佛大學研究顯示,維持健康的體能活動(並不需要很激烈)或累積適當的體能活動量也可以降低疾病的罹患。因此,平日沒有規律運動的民眾,可從生活形態的活動做起(如:步行、快走、溜狗、園藝…等,全身大肌肉群的活動),再逐漸增加體能活動量,也能達到減重、預防慢性疾病、維持健康的效果。李營養師強調,要把運動融入到生活中才能隨時隨地的動一動,使運動健身「知易行易」。也請切記,運動非勞動,每日應有三十分鐘的運動。三、堅持正確減重觀念、保持樂觀積極的態度來面對它。四、結合家人、朋友的力量一同來幫您或尋求減重同伴,相互鼓勵,分享喜悅及心得,不致半途而廢。五、健康飲食萬病起於攝食不當,要供身體各部機能維持正常健康狀況,不是藥品、補品、營養品可奏效,而必須在每日三餐飲食的種類做適當的選擇、調理,以求均衡為原則,過與不足、調配組成不妥都是健康之大忌。李祥瑞營養師建議,每日三餐飲食都應當『六類俱全』(五穀根莖類、蔬菜類、水果類、蛋豆魚肉類、奶類及油脂類),適當的攝取六類食物,以獲得所有食物完整的營養素(六大營養素:醣類、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礦物質、水)。還要遵循『聰明分配法』,在搭配食物時要像金字塔般,以五穀根莖類為主要基礎、多吃蔬菜水果、適量攝食蛋豆魚肉和奶類。選擇每一類食物時,都要多樣選擇來彼此搭配,以提高各營養素的質與量。此外,選擇各類食物時,請『節制糖、油、鹽,多多增加纖維質的攝取』。如此,可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及高血壓等文明病的機率。現代都會人外食比例增加,不妨『健康飲食彈性調整』。就是遵循均衡飲食、彈性搭配的藝術!例如,午餐吃了豐盛的一餐(蛋白質含量豐富的一餐),但無法攝取充足的蔬菜,此時晚餐記得要多吃蔬菜、少吃點蛋白質含量豐富的食物,才能彈性調整,均衡一下!美食盛行的當下,別忘了節制飲食。減少出入吃到飽的餐廳及避免到處品嚐美食,以免攝取過多熱量及不好的油脂種類,而造成健康的危害。在健康享瘦法的五管齊下,不但能夠達到瘦身的效果,還能吃喝享瘦又健康!

預防腦中風 定期檢查”頸動脈硬化”程度

預防腦中風 定期檢查”頸動脈硬化”程度#高血壓

腦中風一直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的前三名,除了控制大家耳熟能詳的血壓、血糖、血脂等心血管危險因子,可以減少腦中風外,「頸動脈狹窄」也是缺血性腦中風的重要原因。要有效地預防腦中風,檢查必須包括頸動脈硬化程度評估。為恭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外科-李志賢醫師表示,頸動脈狹窄可分症狀性與無症狀性兩種,症狀性頸動脈狹窄是指近期內發生過頸動脈狹窄側的缺血性腦神經症狀;而無症狀性頸動脈狹窄則是指頸動脈狹窄側沒有任何局部腦神經症狀,絕大多數是在腦血管疾病篩檢時發現。一般而言,無症狀者每年約有2%-5%中風機會,而有症狀病人則高達6%-12%,其中頸動脈狹窄程度愈高,發生缺血性腦中風的機會當然也愈大。至於頸動脈血管的檢查與評估,除了中風患者外,對於慢性頭暈或有陣發性局部腦神經症狀者,以及中老年、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有吸菸史等具有心血管危險因子者,都應定期做頸動脈超音波掃描。專科醫師指出,若發現血管已有狹窄,但程度未達50%,應考慮接受內科抗血栓藥物治療,降低發生腦栓塞的危險。當頸動脈狹窄超過50%時,必須進一步接受較具侵入性的腦血管攝影檢查,更精準地確立血管狹窄的部位和程度,狹窄程度達70%以上的患者,內科療法無法有效地預防中風,往往必須仰賴外科療法。外科治療大致可分頸動脈內膜切除術和頸動脈成型併支架置放術,兩者皆較藥物治療更能減少中風的發生,但也都伴有小比例的手術危險性和併發症。 至於頸動脈的狹窄程度介於50%-70%的患者,則必須根據診斷為症狀性或無症狀性、年齡、體能狀況、心血管危險因子等,考量日後中風的危險性來決定採用藥物或手術治療。

冬天「泡湯注意十三事」

冬天「泡湯注意十三事」#高血壓

寒意漸濃,民眾已開始計畫泡湯計劃。臺北市衛生局希望提供市民衛生、安全又愉快的泡湯體驗,除了加強稽查溫泉場所的水質抽驗、PH值、水溫標示之外,另外更加強管理人員之設置、泡澡注意事項公告、現場環境衛生與緊急鈴設置、溫泉浴室的通風檢查及二氧化碳濃度監測等,並要求業者注意溫泉個人浴池通風維護。消費者在享受泡湯時,亦請保持空氣流通,放鬆心情的享受一趟身心靈的溫泉之旅。營業場所應懸掛「泡澡注意十三事」:一、患有傳染性疾病者禁止入浴。二、飲酒過量顯有醉態者禁止入浴。三、攜帶寵物者禁止入浴。四、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者,不宜入浴。五、惡性腫瘤及多發性硬化症病患不宜入浴。六、血友病患及皮膚敏感度差、感覺障礙病患不適合入浴。七、飽餐及空腹不宜入浴。八、入浴前請澈底淋浴及卸粧。九、泡浴時間每次以不超過10至15分鐘為原則。十、年長及年幼者請由親人陪伴入浴。十一、現場標示水溫、酸鹼值及緊急狀況之處理方式。十二、泡浴中若有任何不適,請立即離池並通知服務人員。十三、本場所若有任何待改進事項,歡迎立即向服務人員反映(並標示服務人員姓名聯絡方式)。建議市民朋友上衛生局網站查詢,點選網址步驟:www.health.gov.tw→資訊公告→營業場所水質檢測

補冬養生避「四高」 呷補!呷巧!不三高!

補冬養生避「四高」 呷補!呷巧!不三高!#高血壓

「立冬」是農曆冬季開始,依習俗立冬日是要進補,坊間對於進補不外乎麻油雞、薑母鴨、羊肉爐、藥燉排骨、十全及八珍等補品。但營養師提醒說,這些補冬補品容易含有四高:「高熱量」、「高蛋白」、「高油脂」、「高膽固醇」,主要原因是因為進補食材使用上偏重於油、高湯、肉類及內臟類。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營養科營養師吳雅惠表示,國人飲食在油脂與蛋白質比例上已較偏高,在立冬這個節氣的補品,對於已是有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慢性病患或者是欲要體重控制者,在飲食上是ㄧ大挑戰。吳雅惠說,古云:「健康之道,在於養生,養生之本,在於飲食」,所以針對慢性病患補冬藥膳飲食,她有一些小撇步要告訴大家,讓大家在冬令進補時也可以吃的很健康、無負擔。對於已是「三高」的人要做到:一、肉類選擇要適當:捨棄內臟類、大塊含肥肉及皮的肉,改選擇帶骨肉類,如小排骨,如此不但可使膽固醇、飽和脂肪酸攝取量減少,連帶肉類攝取量也下降,而在視覺效果上份量也較多。二、 份量選擇要計畫:肉類份量對於控制「三高」有絕大關係,所以可以將補品肉類當正餐主菜,且要按照平時份量食用,如此肉類才不會吃過量。三、 用油控制要得宜:油量太多是一般進補常見到問題。要降低用油量,可將肉類用熱水先煮至半熟,鍋內放少量油將辛香料爆香,再放入半熟肉類拌勻,如此可減少用油去拌炒肉類到沒有血水。四、 蔬菜纖維不可少:進補之餘不要忘了纖維對慢性病的好處,另外要補充或添加進補品內1-2份蔬菜,或是可添加低卡路里高纖食材來增加食物豐富性及飽足感,如菇類、蒟蒻製品等。五、 油炸食品要止步:對於油炸製品儘量少使用,或是以相似品來替代,如油豆包或油豆皮,以新鮮豆腐或凍豆腐來替代。六、 湯水適量少浮油:藥膳煮好時要將浮油去除,避免喝湯時,喝下太多飽和脂肪酸及熱量,對於痛風患者,肉類藥膳湯內含有較多普林,不宜大量喝藥膳湯汁。七、 沾醬宜少不宜多:一般沾醬大多屬重鹹,如豆腐乳沾醬等,對於要控制血壓的人使用沾醬可加少許熱開水稀釋使用、少量沾取食用或者可利用蔥、薑、蒜、辣椒、適量醬油等來調味,避免鈉鹽攝取過多。進補時若能充分運用以上小撇步,方能養生與健康兼顧。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營養科,為使慢性疾病病患在這冬令時節也能輕鬆進補,特與中醫科設計一個冬令進補藥膳~益氣補血鴨。將可清虛熱、滋陰、補血、補氣及降血脂藥膳與鴨肉一起熬煮,此藥膳藥性為平性,對於健康的人也可食用。作法是將熬煮好的藥膳為湯底,加入金針菇、袖珍菇等菇類、蒟蒻製品、玉米筍、綠色蔬菜及適量豆腐或凍豆腐。除增加纖維攝取外,更能減少肉類中飽和脂肪攝取的量。搭配淋上益氣補血鴨湯汁的白麵線,再加上一份水果,即成一份養生套餐。讓冬令進補飲食也可以吃得很均衡,讓大家在補冬養生時可避「四高」~呷補呷巧不三高!【益氣補血鴨】一、 主材料當歸三錢、白芍三錢、黨參三錢、玉竹三錢、何首烏三錢、黑棗三錢、甘草二錢、枸杞三錢、赤芍二錢、丹參二錢及1斤-1斤半的母鴨、米酒100-200cc、鹽巴適量。二、 其他材料金針菇、袖珍菇、高麗菜、玉米筍、蒟蒻小捲及凍豆腐3小塊(人)、白麵線75公克(人)三、 作法:母鴨切塊去頭、脖、腳、屁股後洗淨,汆燙去血水。藥材快速沖洗,除枸杞、黑棗外,包入藥包。將汆燙過的鴨肉塊、藥材和酒適量放進燉鍋中,水加至淹過食材一倍,煮開後改小火燉煮約1~2小時至肉爛即可食用。煮好鴨肉鍋底加入其他材料(除白麵線外)一起烹調。白麵線在水滾後放入煮約2-3分鐘,撈起淋上益氣補血鴨湯汁即可。

治療心臟衰竭:結合「藍芽」技術導入救心

治療心臟衰竭:結合「藍芽」技術導入救心#高血壓

心臟有如汽車引擎,車子若要快要靈活,引擎必須要好。心臟科醫師說,新式心臟節律器導入藍芽科技,可以及時救命。充血性心臟衰竭是病人心臟無法正常幫浦打出血液,因此無法提供人體新陳代謝需要,同時造成水份積留在體內,如肺部、手腳、和皮膚,它會造成不舒服症狀,如呼吸急促、喘、全身虛弱、腳踝和腹部腫脹。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心臟內科醫師江碩儒指出,這十年來,心臟衰竭治療重大進展和突破,除了藥物種類增加以外,就屬心臟移植發展和新心臟衰竭節律器出現。心臟移植可以幫病人換一個新心臟,但由於手術風險、病人年紀、捐贈來源不易、術後抗排斥藥長期服用,限制了心臟移植大量推廣。江碩儒說,故近年來節律器在心臟衰竭治療進展,以雙心室同步調律器為代表。藉由置入到左右心室和右心房電導線,可以將左右心室同步協調化,因此可以改善病人症狀,降低住院率和死亡率。【藍牙和心臟病診斷治療的結合】江碩儒說,相信很多人對於新科技“藍芽”並不陌生。藍芽讓人開車講電話不用手持聽筒,讓電腦傳輸資料更方便,隨身手機可以下載歌曲和影片。可是,你知道把藍芽技術運用在心臟心律不整診斷和治療,更可以拯救不少生命。想想看,我們如果把藍芽技術裝置在心臟節律器上,如果病人發生心律不整,訊息透過無線傳輸,馬上傳到醫院裏給醫生和護士,這樣一來醫生對這個心律不整情形就能掌握,可以馬上做一些建議或連絡病人立刻到醫院做及時治療。江碩儒強調,目前藍芽技術和心律不整診斷治療結合,是在植入型電擊去顫器和雙心室同步調律器心臟節律器。植入型電擊去顫器是裝置在心臟病病人,這些病人發生致命性心律不整機會比較高,當心律不整發生時,去顫器就會電擊心臟回復正常心跳,可以大大降低心臟病人死亡率。另一方面,雙心室同步調律器是用在嚴重心臟衰竭病人,透過左右心室同步化,可以改善病人症狀,降低住院率和死亡率。現在把這兩種節律器和藍芽技術結合,可以讓醫療人員完全掌握病人心律不整情形,若病人出現無症狀心律不整,它可以提早警示病人和醫生,在致命心律不整出現前,趕快到醫院就醫,降低心臟病人死亡危險性。它也可以隨時傳送病人血壓,心臟內壓力,病人體內液體動力平衡狀況到醫院,可以警示病患在症狀出來之前或病況惡化之前,趕快到醫院就診。傳統治療心臟衰竭,是以藥物、心導管治療和生活改善為主。江碩儒提醒,治療心臟衰竭,生活習慣方面,食物要低鹽清淡為主,減重和戒菸,避免過量油膩和高脂肪類食物,要有均衡飲食和營養,適當運動,工作要適度放鬆自己。藥物方面,要積極治療高血壓,冠狀動脈心臟病,和心律不整,積極控制高血脂和高膽固醇。心導管治療方面,包括冠狀動脈支架置放和心律不整電燒治療。若因心臟衰竭造成喘和腫脹症狀,在醫師指示下可以適時適量服用利尿劑以排出鬱積水份。這些也都可以治療改善心臟衰竭症狀。

中醫治療冠心病採「寓藥於食」

中醫治療冠心病採「寓藥於食」#高血壓

根據衛生署的統計,心臟疾病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的第四位,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簡稱冠心病)又是心臟疾病中發病率最高者。隨著現代化的腳步逼近,生活壓力日益增加,再加上肥胖缺乏運動、抽煙及偏好高熱量飲食的結果,都使心臟病的好發率往上提升,而發作年齡也有愈來愈年輕的傾向,使得心臟病的預防,變得日益迫切且重要。冠心病的危險因子包括性別(男性大於女性)、年齡(年老大於年輕)及家族史、抽煙、肥胖、高血壓、糖尿病、膽固醇過高、生活壓力過重及缺乏運動等,對於這些危險因子,我們要了解它並及早警覺其危險性、改變它,進而控制它。除了上述必須注意的危險因子之外,奇美醫院中醫部-郭世芳醫師表示,中醫對於預防冠心病的方法也值得推廣,因為中醫可以根據每位冠心病,心絞痛患者體質上的不同,來診斷用藥或者製作適合不同患者的中藥藥膳,幫助患者降低危險因子以及發作機率。■ 冠心病中醫治療:分成心脈瘀阻、痰濁閉阻、寒凝氣滯、心氣虛、心陰虛、肝腎陰虛等型。臨床多見本虛標實夾雜,如僅治其標而忘其本,則虛者愈虛。所以冠心病心絞痛的治療,郭醫師指出,關鍵在處理好通與補,即治標與治本的關係,不可單靠一方一藥。◎ 常用中藥:丹參、遠志、葛根、赤芍、薤白、菖蒲、延胡索等。◎ 中藥用藥注意:由於中醫治療冠心病多會使用活血化瘀中藥,因此要注意中、西藥併用問題,如果西藥已使用抗血小板製劑或使用抗凝血藥物,中醫藥物要適度減少,避免副作用產生。另外懷孕或經期期間的婦女應避免使用。◎ 飲食宜忌:患者應注意調攝情志,避免強烈的精神刺激,已發作過心絞痛,特別要消除緊張恐懼心理。飲食宜清淡,不宜過飽,切忌暴飲暴食,肥胖者應控制攝入飲食的熱量。◎ 高血壓患者要進低鹽飲食。吸煙者應堅決戒煙,不宜勞累,但可適當參加力所能及的活動。此外,季節變換時,應注意保暖,平時應適當多吃蔬菜、水果,以保持大便通暢,有助於預防心絞痛的發作。■ 藥膳療法:1. 芹菜紅棗湯:芹菜根5個,紅棗10個,水煎服,食棗飲湯。每日2次。2. 菊花山楂飲:菊花、生山楂各15~20克,水煎或開水沖浸。3. 海藻黃豆湯:昆布、海藻各30克,黃豆150~200克,煮湯後加適量調味品服食,適用于冠心病並高脂血症、高血壓者食用。4. 大蒜粥:紫皮蒜30克,置沸水中煮1分鐘後撈出蒜瓣,再將粳米100克煮粥,待粥煮好後,將蒜再放入粥中略煮。可早晚食用。5. 葛根丹參茶:生葛根18克,丹參18克,茯苓9克,甘草6克。悶泡2O分鐘即可,代茶飲用。中醫在冠心病上的治療其實不是只有藥物,郭世芳醫師強調,藥膳也是重點,藥膳的好處是「寓藥於食」,讓患者覺得是在品嘗美食之餘又可以養生治病,讓患者在保養身體上除了服藥之外有更多的選擇。

中西醫聯手!治療心腎臟衰竭 藥物、飲食加運動

中西醫聯手!治療心腎臟衰竭 藥物、飲食加運動#高血壓

一位70多歲10年以上高血壓、糖尿病史患者,約八年前發現腎功能不全及蛋白尿,兩年前因心律過緩、心臟衰竭及腎臟衰竭兩度入住加護病房,經建議中西醫結合運動處方、藥物與飲食後,兩年來均達到良好控制。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腎臟內科主任鍾炫光說,糖尿病在21世紀裡,可以稱得上是國際流行病,每個地方都在盛行,尤其在新興國家。糖尿病病人會產生心臟衰竭、心肌病變、高血壓及腎臟病等問題,每年有許多人因糖尿病腎病變所造成末期腎病而接受血液透析治療,此類病患約佔新透析病患三分之一以上。鍾炫光指出,心臟衰竭症狀包括:無法平躺易呼吸困難,只能採坐姿;會咳出泡沬血絲痰;易焦慮不安及躁動;食慾不振、噁心及脹滿感;下肢水腫及肺水腫。心臟衰竭診斷依據包括臨床症狀、胸部X光、心電圖及心臟超音波。一般對於防止心臟衰竭發生,首先要防止復發,解決辦法有以下幾點:(1)應控制血壓和服用阿斯匹靈及利尿劑;(2)禁止吸煙、減輕體重及運動;(3)禁止喝酒。有些因重度水腫對利尿劑無效的嚴重心臟衰竭患者,必須依靠血液透析把多餘水份排除。這些末期腎病患者為維持其生命,必須風雨無阻每週二至三次,至透析單位接受長期血液透析治療。如果能有效延緩心臟及腎臟惡化,患者將可免於每週二至三次洗腎痛苦且可改善病人生活品質。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腎臟內科,針對此心腎衰竭患者,設計了藥物、飲食及簡易運動計劃,成功改善糖尿病、心臟衰竭、腎臟衰竭和水腫,患者兩年來皆不用再住院,且免於洗腎困擾。鍾炫光主任表示‧藥物計劃包括糖尿病藥物、降血壓藥物、心臟衰竭藥物、護腎藥物及利尿劑‧飲食計劃包括低蛋白質、低磷、低鉀、低鹽及適當的卡路里。 ‧運動計劃包括簡易雙拳尾互擊運動、立式扶牆挺身運動。 1. 簡易雙拳尾互擊運動‧全身放鬆、雙手握拳、兩手分開比肩寬半倍、與肩同高、肩略上舉、肩胛骨略為靠近。‧雙拳略用力向兩乳中心線前30-40公分處,拳尾互擊即可。從中醫經絡理論,拳尾內側屬手少陰心經所行經,當雙拳尾互擊時可刺激心經所循行路徑:「起於心中→出下腋→至肘→抵掌中→入小指之內」。而運動上可收縮(下位)胸大肌及前鋸肌,可改善局部胸部循環,即心肺循環。2. 立式扶牆挺身運動‧全身放鬆站立,腳尖離牆約20-30公分;雙掌舉起與肩同高比肩寬半倍,平貼牆壁。‧胸部向牆壁靠、頭向一側轉略向上看即可。從中醫經絡理論,立式扶牆挺身可刺激肺俞(膀胱經;定位:第三胸椎棘突下,督脈旁開1.5寸),而可改善肺部功能,肺屬金,金生水,水屬腎,可改善腎臟循環,而可利尿。而運動上可收縮(中位)斜方肌,大菱形肌等,可改善上肺部循環,即肺循環。鍾炫光強調,糖尿病心腎衰竭病患治療計劃應包含藥物、飲食及運動三者併用。應該就能有效改善腎功能、減輕蛋白尿,將可延緩必須接受血液透析治療時程。除此之外,高血壓用藥減少、糖尿病完全不需要用藥、只須使用較少量利尿劑,可完全控制水腫,而且患者感覺症狀改善無不舒服感受。

美麗”蟹”逅的後遺症 膽固醇檢測破表

美麗”蟹”逅的後遺症 膽固醇檢測破表#高血壓

38歲的傅先生(化名)在太太的安排下,第一次到聯安診所做全身健康檢查,身型體態保持良好的他,除了胃部偶有不適,對自己的健康狀況頗為自豪。沒想到,檢查結果膽固醇數值為270mg/dL,超過正常值50 mg/dL之多。營養師追究發現,原來是因為擋不住肥美秋蟹的誘惑,近一個月內只要聽聞哪個餐廳有螃蟹大餐就號召同好前往品嚐,不論是大閘蟹、毛蟹、紅蟳或處女蟳等一隻隻送入口,雖然滿足了口慾,卻換來膽固醇檢測破表成績。美食背後的健康陷阱肥美的螃蟹總讓人食指大動,不論是清蒸、鮮炸、鹽烤或佐奶油等醬料熱炒,各有不同風味,也因此不少民眾和傅先生一樣,每到秋天總想來一場美麗的”蟹”逅,只是若對這個邂逅對象了解不夠深入即一股腦的栽進去,就得要有心理準備面對享受美味後的可怕後遺症,如膽固醇急速攀升、痛風及過敏發作等症狀發生。螃蟹的膽固醇含量相當驚人,每100克的蟹肉含有100 毫克的膽固醇,蟹黃部分更高達200-466毫克。根據衛生署的飲食建議,成人每日膽固醇攝取量應低於300毫克,患有心血管疾病者應低於200毫克。一般來說,一隻蟹約300克,扣除不可食用的肺部等部位,品嚐一隻螃蟹,每日膽固醇攝取量即超過標準,若是一隻接著一隻吃不停,不僅使膽固醇數值飆高,更可能加重動脈硬化、冠心病、中風、高血壓、高血脂等健康問題。此外,螃蟹屬高普林食物,尿酸偏高的民眾食用過量即可能促使痛風發作而寸步難行,對海鮮過敏者也可能引起紅腫,陷入這裡也癢那裡也癢的窘境。找對方法 享受“蟹”逅的幸福其實螃蟹並非吃不得,因蟹肉的脂肪含量不高、營養很豐富,其蛋白質含量高於豬肉及魚肉,另外含有菸鹼酸、維生素B12、維生素A、 維生素C、鐵及磷等營養素,但建議老饕們,金黃的蟹膏與鮮嫩的蟹肉雖然美味,還是要依照自己的健康狀況酌量淺嚐,一般建議吃半隻至一隻滿足口感最好。此外,挑選蟹時要注意新鮮度,避免選購死蟹以免將細菌一併吞下肚;烹煮的方式以清蒸為佳,最能品嚐蟹的鮮美,也可避免熱炒等方式攝取過多的油脂,並可沾薑醋一起食用,因為醋能延緩血糖上升的速度避免身體負擔,且有改善酸性體質的效果。“蟹”逅是美麗而幸福的,但不要因為一時衝動、無法節制而引發健康的後遺症,使快樂的“蟹”逅成為一種遺憾!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