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腰圍過大,代謝症高危險群

腰圍過大,代謝症高危險群#糖尿病

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日前對於國人進行「防治代謝症候群的理想腰圍值」認知調查顯示,僅四成民眾知道健康腰圍:男性應小於90公分、女性應小於80公分,而專業的醫事人員認知率也只有五成。顯示國人對於腰圍警戒值與代謝症候群之認知明顯不足。腰圍過大表示腹部脂肪不當堆積,是代謝症候群五項檢測指標中,最重要且最容易自我檢測的,其他指標包含:血壓偏高、空腹血糖偏高、三酸甘油酯偏高、好的膽固醇偏低,總共有五大危險因子,國人若符合其中一項,即為高危險群,若符合三項以上,就是代謝症候群患者,日後罹患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是一般人之2~6倍。根據衛生署95年統計國人十大死因,代謝症候群所衍生的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症、心臟病及腦中風等五項疾病死亡人數就佔了30.4%,遠超過十大死因中第一名癌症的28.1%,顯示代謝症候群已是現代人不容忽視的健康議題。為擴大民眾對於代謝症候群的認知,由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承辦,國健局主辦之代謝症候群宣導網站,已正式上線,更於9 月10日前,舉辦「標創意、拿獎金」網路標語競賽活動。第一名將可獨得獎金三萬元,活動尚有其他豐富獎項。而得獎作品將做為日後國健局宣導代謝症候群活動使用。 《代謝症候群宣導網站》http://www.1000-love-ms.org.tw/《代謝症候群標語競賽》http://www.1000-love-ms.org.tw/Active/Index.asp#start

淺談中風的危險因子

淺談中風的危險因子#糖尿病

簡述預防中風要特別注意的危險因子:1. 高血壓的控制:在腦中風中,約百分之四十是因高血壓引起的,過高的血壓會引起腦血管的破裂,大動脈粥狀硬化的進行而使血管狹窄,及小動脈的梗塞,增加中風的相對危險性約三到四倍。我們可用藥物的控制、運動、減肥及戒菸使我們的血壓維持在正常範圍內。2. 心臟病的控制:根據國外大型的研究指出,尤其是心房顫動的患者,更是會增加中風的相對危險性五倍之多,所以必須選擇適當的藥物來預防治療,並且預防中風的發生。3. 糖尿病的控制:糖尿病本身就會產生血管的病變並加速動脈硬化,控制糖尿病不僅是為了預防中風,也可預防許多糖尿病的後遺症。4. 抽菸:抽菸會加速動脈硬化,增加蜘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機率,導致腦中風,而其危險性亦與抽煙的數量有關,戒菸就可以降低中風的危險性。5. 高脂血症:高膽固醇會加速動脈壁上硬塊的產生,我們的目標是要降低低密度膽固醇而提高高密度膽固醇;採取低脂飲食、運動是第一步,如果效果不理想則必須使用降血脂藥物。6. 無症狀性頸動脈狹窄:根據醫學研究指出,若是頸動脈狹窄的程度大於75%,則每年產生腦中風的機率將相對的提高約10%,而何時中風症狀會發生,則要看血管狹窄進行的速度和程度,以及其他側支血流的情形而定,不可輕忽!7. 暫時性腦缺血:係指突發性缺血造成的神經症狀,在24小時之內即恢復正常,且不留下任何後遺症,事實上,多數患者通常在30分鐘內即完全恢復正常,但它常常是腦中風的前兆。根據文獻,一些有缺血性腦中風之患者,之前即有過“暫時性腦缺血”之癥兆,而由“暫時性腦缺血”演變成真正的腦中風,中間復發次數會由少成多,有的人甚至經過幾年反覆發作後才真的中風,如果這些患者當時能了解並做正確處理,或許就可以降低腦中風之發生的機率。新店耕莘醫院神經內科 蔡忠芬醫師建議預防腦中風,最重要的就是要良好的控制以上所提的各項中風危險因子,另外,在日常生活中還要注意均衡飲食、減少膽固醇脂肪的攝取、避免過度肥胖、生活要規律、充份的睡眠,並且有適度的運動。

口腔中的沈默殺手

口腔中的沈默殺手#糖尿病

牙周病是口腔中最沈默的一個殺手!靜靜慢慢一點一滴地蠶食您的齒槽骨,等到發現不對時,經常已經齒牙動搖。發炎疼痛之外,掉幾顆牙可能也不是少見的狀況呢!更糟的是,牙周病並不只影響口腔,其實還深深戕害著全身。黃怡豪醫師指出,根據美國一項18年來一千多名牙周病患者的資料,發現他們死於心臟病的機率是常人的兩倍,而死於中風的則是三倍;另外,牙周病也會加重糖尿病的病情及增加胎兒早產的風險。黃醫師也表示,牙周病口腔中的慢性發炎,造成細菌在全身血液中流竄,引發身體各處的免疫及炎性反應,是加重系統性疾病風險的罪魁禍首。在醫師的臨床案例中,某位病人同時患有糠尿病與嚴重的牙周病,長期的慢性發炎造成其糖尿病的病情難以控制。然而經過專科醫師細密的牙周病治療後,同時個人也做好居家的口腔護理,讓他找回了健康,也使得原本的糖尿病病況變得更容易控制與維持;爾後每三個月定期做一次檢查及保養,讓他至今不再有牙周病的復發。口腔健康是身心健康之始,同時也與全身健康息息相關,醫師呼籲大眾,千萬別輕忽了牙周健康的重要性!黃醫師建議,定期牙周病篩檢及治療,加上確實的居家口腔衛生照護,不但可以維持口腔健康,更可以降低罹患特定全身系統性疾病的風險,盼國人能夠更加重視口腔衛生習慣。

小心脂肪肝導致糖尿病

小心脂肪肝導致糖尿病#糖尿病

脂肪肝俗稱「肝包油」,一般人常誤以為是肝臟被一層油包裹著,但實際上則是肝細胞內的脂肪空泡「浸潤」整個細胞的5%以上。引起脂肪肝的原因有許多種,在台灣,脂肪肝大部分是因為「肥胖」或「喝酒」所造成的。目前針對國內成年人口脂肪肝的盛行率調查顯示,約有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的成年人有代謝性脂肪肝,由此可知,脂肪肝已漸成國人常見的肝臟疾病。蘇景傑醫師表示在脂肪肝的診斷並不困難,在「腹部超音波」的檢查下,脂肪堆積過多的肝臟在超音波下比起其他的臟器會呈現較白的顏色,因此簡單的腹部超音波檢查即可診斷脂肪肝。有脂肪肝的病人,大部分不會有什麼不舒服的感覺,在血液的生化檢查上,脂肪肝病患血清中之肝功能指數可能正常,也可能升高。由此可知單從抽血是無從診斷脂肪肝的。至於糖尿病,在台灣目前盛行率約為6%,換算成全國人口,約有一百多萬的國人患有糖尿病。其在民國92年的十大死因中排行第四位,雖然與91年排行相同,但死亡數增幅卻是超過一成。目前在耕莘醫院所作的一項初步研究發現,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病人,在經過耐糖試驗後,其血糖耐受性會有影響。發現同樣是脂肪肝,合併有肝功能異常的病人比起肝功能正常的病人,雖然其空腹血糖沒有太大差異,但在作了耐糖試驗後,有肝功能異常的病人較易出現耐糖不良,而這些耐糖不良的病人,根據研究,日後變成糖尿病的機會會大大地增加。因此,傳統上大家認為脂肪肝並沒什麼,但實際上它可能已經影響正常身體中的糖份代謝。由於這些病人在普通的空腹血糖檢查並沒有太大問題,因此對於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必須加以口服耐糖試驗,才能提早發現糖份代謝的異常。當然如果早期發現有異常,為了預防其日後變成糖尿病,最好的辦法並不是吃藥,根據最近在美國所作的一項預防糖尿病的研究顯示,飲食控制加上規律的運動,可以使得已出現早期糖份代謝異常的病患,日後變成糖尿病的機會減少58%。

造成胃下垂主因「糖尿病」

造成胃下垂主因「糖尿病」#糖尿病

胃輕癱這種疾病,類似老一輩醫師口中所指的胃下垂,係指在沒有機械性阻塞的情形下,食物在胃中停留過久,造成不適的一種疾病。患有糖尿病的人,大約30~50%會有這種情形,而其本身也是造成胃輕癱主要原因,糖尿病性胃輕癱的致病因可能和慢性自主神經病變或高血糖有關。糖尿病患長期處於高血糖狀態下會使得胃蠕動減緩、消化不良,同時造成胃部蠕動障礙。臨床症狀較輕者為容易飽漲,嚴重者則包括噁心、嘔吐,甚至體重減輕、營養不良、電解質不平衡或昏迷。當糖尿病患感覺腸胃不適時,均應就醫檢查,由醫師決定是否要做胃鏡檢查,先排除胃部毛病,例如消化性潰瘍或胃癌的可能性。新店耕莘醫院胃腸肝膽科 葉錦龍醫師表示在診斷方面,大部份的胃輕癱病人會先安排抽血檢查,項目有血色素、血糖、白蛋白、甲狀腺等等,另外還會安排鋇劑上消化道造影、胃排空核子閃爍攝影檢查以及胃十二指腸壓力檢查來確定胃排空時間延長。在治療方面,第一步就是要將血糖控制好。症狀輕微者在飲食方面盡可少量多餐、食用易消化食物、避免高纖食物及飯後適度運動,均可減輕腸胃不適等症狀。若症狀無明顯改善可服用促進胃腸蠕動的藥物。病情嚴重者必須住院治療,其中包括靜脈補充水份、促進胃腸蠕動藥物。若仍無法進食,可考慮靜脈給予營養或使用胃管灌食。若上述方法均無效,就必須考慮手術治療。俗話說「預防勝於治療」。嚴格的血糖控制、良好飲食習慣、不抽煙不喝酒,再加上適度的運動是預防糖尿病性胃輕癱的最好方法。

慢性腎衰竭

慢性腎衰竭#糖尿病

腎臟的主要功能是淨化血液,每天過濾兩百公升血液,把資源回收、把廢物排泄,形成約兩公升尿液。腎衰竭分成急性和慢性兩種。急性腎衰竭就像是垃圾處理場一時故障,無法清除廢物,可能的原因是尿路阻塞、感染、休克等,通常可以找到致病原因並加以治療,讓腎臟恢復原本功能。但慢性腎衰竭則是腎功能無法再恢復到原本的效率,也就是腎臟有一部份永久受損。這一部份也許是一小部份,病患不會有症狀,也不會造成尿毒的堆積,也不用擔心需要洗腎;但也許是一大部份受損,剩餘的腎功能無法處理掉全身上下的廢物(尿毒),因而產生種種尿毒症狀,這時是沒有藥物能幫忙的,必須長期洗腎或接受腎臟移植。初期或輕微的腎衰竭不會有症狀,大多數患者是由體檢時驗血發現肌酸酐異常;而晚期腎衰竭患者常因尿毒症狀而就醫,例如:食慾差、水腫、疲憊、貧血而頭昏、蒼白等,這時剩餘的腎功能往往不到20%。腎功能是否健全可由簡單的抽血來篩檢,一旦發現異常,可藉由核醫掃瞄或抽血驗尿來計算腎功能還剩多少。台東基督教醫院內科 類成運醫師指出,在台灣以慢性腎絲球炎和糖尿病造成的比例最高,其他如高血壓,多囊腎,不當使用成藥、中藥、止痛藥等,都可能是造成慢性腎衰竭的原因。和糖尿病一樣,慢性腎衰竭目前無法治癒,但可以積極控制,控制惡化的速度、控制並治療其併發症。切忌聽信熱心親友報的祕方或昂貴的電台成藥,因服用來路不明的偏方導致腎功能急速敗壞而提前進入洗腎。唯有配合醫師處方,控制好血壓、血糖、血脂,配合飲食衛教並定期追踨,才能有效延緩甚至避免洗腎。

糖尿病足的預防與治療

糖尿病足的預防與治療#糖尿病

糖尿病是全身性的慢性病變,患者及家屬除了要密切控制患者的血糖外,更要著重於併發症的預防及照護,糖尿病的併發症包括:高血壓、心臟血管、眼睛視網膜、腎臟及末梢神經等方面的病變。心臟血管方面的病變,最普遍的是腦血管病變導致中風的發作及致命,再其次是源於糖尿病造成的心肌病變或冠狀動脈病變導致的心肌梗塞,卻往往最令照護的醫師束手無策的就是所謂的『糖尿病足』周邊血管的病變,若是延誤醫治或是迷信偏方,則有敗血症瀰漫全身而致死的可能!『糖尿病足』發生的原因,主要是糖尿病會造成末稍神經血管的病變,造成病患肢體感覺遲鈍,並合併血液循環不足的病況下,肢體組織養分失調而導致脆弱病變;因此,糖尿病患者的足部變得容易受損,而且,一旦受傷,血液循環不足的傷口就更不易癒合,一旦淺層傷口逐漸惡化至深層壞疽,更嚴重到侵蝕骨頭,甚至,造成蜂窩組織炎,引發全身性敗血症,導致多重器官衰竭時,病患的生命就垂危了!新店耕莘醫院 盧崇弘醫師建議為了防治糖尿病足的產生及惡化,須讓病患及家屬對糖尿病足的病變有所了解及警覺,平日應保持足部的清潔。儘量避免自行處理病患腳上的雞眼,無論是塗抹藥膏或是切削表皮。病患穿著的鞋子,鞋底要夠厚夠軟,不可有粗糙面的產生,造成皮膚磨損傷口感染細菌。更要避免讓病患穿著拖鞋,減少被周遭環境的創傷,形成傷口感染。更要留意的是,遠離任何不正確的足部保暖熱源,以免造成燙傷引發感染。若是糖尿病足部傷口潰瘍已產生,要儘速就醫,防止感染。進一步清除壞死組織,或可配合高壓氧的治療,有助於傷口癒合。若是患肢末梢的動脈血管萎縮不嚴重,在適合動脈繞道手術的情況下,可截取患者本身的周邊靜脈或植入人工血管,為患肢的末梢組織重建傷口修護所需要的血流及養分,讓傷口有機會癒合。若傷口的皮膚已無法復原,在末梢組織血流改善下,經由整形植皮可恢復皮膚覆蓋的成功機率就大大提升了,也因此,讓糖尿病患有機會遠離面臨截肢的夢魘。若是患肢的壞疽已嚴重到無可挽回的情形,為了防止壞疽所產生的敗血物質回流全身,造成腎功能及肺功能的衰竭,在考量優先保住病患生命的前提下,必須斷然及早採取截肢的手術,讓傷口在較健康的肢體獲得恢復痊癒的機會。

糖尿病引起的皮膚問題

糖尿病引起的皮膚問題#糖尿病

糖尿病會引起很多併發症,包括腎臟病變、神經病變、眼睛的眼底病變、冠狀血管病變以及皮膚病變。新店耕莘醫院 楊志雄醫師表示,糖尿病的皮膚異常原因大多和高血糖、胰島素的缺乏或過多有關,以下介紹一些與糖尿病人有關的常見皮膚表徵:1. 黑色棘皮症:常見於脖子後外側、腋下、跨下、肚子的皺摺部位,呈現灰黑色,如骯髒黑色絲絨般的粗糙硬皮,常兩側對稱出現。2. 厚皮:皮膚會有變厚的緊繃感及蠟狀表面,以手背與手指最常見,症狀類似硬皮症患者,嚴重時,關節活動甚至會變得不靈活,雙手因而無法彼此完全對掌貼緊,導致原因與高血糖有關。3. 成年型的硬皮腫:中年、肥胖、糖尿病控制不良的病人,在其上背部及脖子後端,皮膚會有明顯、不痛而且對稱的一整坨變厚硬皮,有點像皮膚水腫,此類的病人皮膚治療效果通常不好。4. 黃斑瘤:通常米粒大小,紅到黃色的小丘疹,以臀部及四肢的伸側為常見部位,跟胰島素的缺乏或抗性而引起脂質代謝異常有關。5. 脂質壞死:最常見於腿部,尤其小腿前側,皮膚疹子中央為下陷、蠟狀、黃棕色、表皮萎縮且有微血管擴張,外面包有一圈紫紅色的扁皮皮膚硬塊。目前尚無確切有效的治療方式,只能局部注射類固醇於外圈阻止它的擴散,或是有些可以口服一些藥物改善。6. 感染:因高血糖引起的免疫功能異常,尤其是白血球,進而導致抵抗力下降,使皮膚容易產生細菌、黴菌、念珠菌、病毒的感染。7. 難癒合的傷口:因為神經感覺變差,病人容易碰撞,比一般民眾容易造成傷口,況且加上血管病變,皮膚局部循環不良及免疫功能異常,容易有細菌、黴菌、念珠菌、病毒的感染,常常會使傷口癒合時間更加拉長,嚴重有時肢端會缺血壞死而要截肢。8. 其他:諸如手腳的水泡、小腿前側的凹陷、環狀肉芽腫、甚至白斑等,也都曾有醫學報告過與糖尿病有關。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