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腎

女長期吃不明減肥藥 換來洗腎人生

女長期吃不明減肥藥 換來洗腎人生#洗腎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根據研究,女性慢性腎病平均發病率為14%,高於男性的12%。一名腹膜透析多年的女性腎友小時候很在意身材,高中開始吃來路不明、中藥的減肥藥,身材不但沒有變好,反倒更憂鬱。期間儘管出現泡泡尿與腰痛等腎臟病警訊,仍繼續服用藥物,直到某天頭痛掛急診,才知道自己得了尿毒症,踏上洗腎之路。腹膜透析自行決定時間地點 減少來往不便羅東博愛醫院腎臟科主任陳俊達表示,過去血液透析腎臟病友一個星期要跑3次醫院,每次4小時,不但要忍受扎針之苦,透析中與結束後常發生掉血壓、抽筋及頭暈等不適。腹膜透析除了可以讓腎友自己決定洗腎地點時間,減少來往醫院的支出,也解決腎友工作問題。根據羅東博愛醫院內腎友病人統計,病人選擇腹膜透析的前3大原因,工作與上學考量、家庭主婦接送小孩、方便照顧者不用來回奔波,可見腹膜透析時間與地點的優勢。泡泡尿、水腫、腰痛 恐是腎臟病徵兆羅東博愛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林恩慈表示,腹膜透析是在腹腔植入一條永久性導管,經由導管將透析液灌入腹腔,以天然的腹膜作為透析,將體內毒素移除至腹腔內的透析液中,再引流出來。只要護理人員教導與重複練習,就可以讓病人執行腹膜透析治療。陳俊達主任提醒民眾腎臟病並不可怕,只要隨時注意身體狀況,若身體出現泡泡尿、水腫、腰痛,至腎臟科就診。腎臟治療的方式因人而異,建議與自己的主治醫師溝通,才能迎向腎利人生。

嬤突胸悶、盜汗 就醫才知末期腎衰竭

嬤突胸悶、盜汗 就醫才知末期腎衰竭#洗腎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76歲的劉阿嬤有糖尿病、高血壓病史,近幾周腸胃不適、看到食物就噁心、食慾不振、肚子脹氣。直到某天半夜盜汗、畏寒、胸悶、喘個不停及意識不清,緊急送急診,進行抽血、驗尿及X光檢查,發現阿嬤的血液肌酸酐高達10mg/dl,尿素氮130mg/dl,有代謝性酸中毒及貧血情形,轉入加護病房,經評估確診為末期腎衰竭,嚴重到必須開始血液透析治療(洗腎)。腎臟功能末期病變 可能產生5大類症狀烏日林新醫院腎臟內科主任陳燕蘭說明,慢性腎臟病指腎臟因各種疾病或自體產生抗體,導致受到慢性傷害(例如糖尿病、高血壓、腎絲球腎炎等),或是反覆尿路感染、腎結石,造成腎功能漸漸變差。腎臟內科陳燕蘭主任表示,腎臟功能好壞可透過綜合年齡、性別及血清肌酸酐來計算出腎絲球過濾率來判斷。正常腎絲球濾過率為120 ml/min/1.73m2,當腎絲球過濾率持續小於35ml /min /1.73m2,為中重度慢性腎功能障礙,不適症狀隨著腎功能惡化加劇;當腎絲球過濾率小於15ml/min /1.73m2,為末期腎臟病變。如果出現末期腎臟病變,可能產生以下症狀:1)腸胃道問題/脹氣、噁心、食物帶苦澀味、嘔吐、食慾不振等。2)神經學症狀/四肢顫抖、四肢酸痛、失眠、頭暈、頭痛、意識不清、昏迷甚至死亡。3)心肺血管症狀/胸悶、胸痛、喘、心律不整、肺水腫、心胞膜積水甚至出現尿毒性心胞膜炎等。4)血液學/血色素下降(貧血)、代謝性酸中毒、高血鉀症、高血磷症、低血鈣症等電解質不平衡,可能因長期食慾不振導致營養不良(低白蛋白血症),高血清肌酸酐及尿素氣等。5)皮膚問題/某些患者會皮膚搔癢、皮膚暗沉,色素沉著。家族病史、慢性病、長期服藥為高危險族群台灣引起腎衰竭導致洗腎的主因,是糖尿病腎病變及慢性腎絲球腎炎。由於劉阿嬤是糖尿病病患,當腎絲球過濾率小於15 ml /min /1.73m2 時,會出現嚴重尿毒症狀,持續噁心、嘔吐,更可能因尿毒性腦病變而意識混亂或不清,再加上嚴重代謝性的酸中毒、高血鉀症可能誘發致命性心律不整,必須開始接受血液透析治療。陳燕蘭主任提醒,有腎臟病家族史、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長期服藥(例如止痛藥等等)、抽菸,及65歲以上的民眾,是慢性腎臟病的高危險族群,必須定期回診追蹤腎臟功能。一般民眾發現排尿時有久未散去的泡泡尿,建議可至腎臟內科門診進一步評估治療。也可從健康檢查報告中的尿液檢查,尿蛋白、尿液潛血反應、尿糖、尿膽素是否正常,早期發現問題,是避免終身洗腎。

洗腎病患注意!廔管破裂3分鐘內休克

洗腎病患注意!廔管破裂3分鐘內休克#洗腎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近日新聞報導中,1名腎友洗腎後,在回家途中發生廔管大出血,造成旁人恐慌,緊急協助處理。如何保護廔管,以及緊急處理方式,每位腎友都應該了解。廔管不慎撞破 恐3分鐘內休克衛福部桃園醫院護理長連麗芬表示,洗腎病人經常發生廔管出血,甚至有腎友在工作時,廔管(人造血管)疑似不慎撞破,大量鮮血瞬間噴濺,止不住血當場昏迷,送醫搶救仍因失血過多宣告不治。「廔管」是洗腎時為了將血液引出來,先用外科手術將動脈、靜脈連接起來所建立的對外通路,萬一受外力破裂,出血量每分鐘可達300-500C.C.,一旦沒有立刻止血,3分鐘內可能就會休克。不碰觸廔管、不提重物 降低破裂風險出血發生原因很多,如體質、透析瘻管或是人工血管受到每週3次扎針造成破洞(常有人因為怕痛,而習慣要求打同一位置)、傷口癒合不良等因素,而導致瘻管的動脈血不斷流出,形成皮下的摶動性腫塊,或是血管上不正常的「擴大、膨脹」,可能是「假性動脈瘤」合併症。連麗芬護理長提醒,腎友一定要好好保護廔管,盡量不要碰觸廔管或提重物,夏天時也應穿薄長袖遮蔽,或用保護套保護,萬一不慎破裂噴血,應立即用布或徒手加壓止血,立刻回醫院處置。

洗腎患者注意!血管鈣化成死亡主因

洗腎患者注意!血管鈣化成死亡主因#洗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慢性腎臟病患者(CKD)容易腎功能降低,導致礦物質與骨骼代謝異常,使得骨骼代謝轉換、礦物化,進而導致血管鈣化、骨質流失等病況;主要原因是鈣、磷、維生素D3、副甲狀腺素等代謝異常所致,而鈣、磷等異常所導致的血管鈣化,正是造成長期透析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年來,擬鈣劑(calcimimetics)藥物的問市,由於可有效抑制副甲狀腺素上升,同時降低血鈣、血磷的數值、減緩血管鈣化、避免開刀切除副甲狀腺,因而大幅提高病人存活率。第2屆全球華人腎臟病學術大會在台舉辦第2屆全球華人腎臟病學術大會及2017台灣腎臟醫學年會日前於台北萬豪酒店舉辦,亞太地區的腎臟科菁英們群聚交流腎臟醫學新知;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盧國城強調,華人人口眾多,醫師們在會中針對華人體質出現的疾病變化進行討論,並提出治療方法;其中對於不少透析病人容易罹患次發性副甲狀腺機能亢進(SHPT),傳統的治療無法改善病人血管鈣化的問題,讓許多病人因為併發症死亡,所幸出現新藥「擬鈣劑」,可有效治療SHPT,減緩血管鈣化,提升病人存活率。洗腎病人易罹次發性副甲狀腺機能亢進盧國城理事長指出,慢性腎臟病患者因為腎功能降低,會導致體內的礦物質、骨骼代謝異常,副甲狀腺負責鈣、磷、維生素D等礦物質的代謝,因為患者腎臟代謝出問題,副甲狀腺也連帶受到影響。當副甲狀腺異常時,身體會發出「缺鈣」的警訊,轉由尋求骨頭中的鈣來補充,長此以往就會造成血磷、血鈣數值過高,造成血管鈣化、骨質流失。血管鈣化嚴重恐致命盧國城理事長解釋,當身體認為體內鈣不足時,就會拼命在體內尋找鈣,進而出現副甲狀腺機能亢進的情況,從骨頭中析出的鈣散佈在血液中,造成血管鈣化。「血管鈣化會使得血管變得脆弱,發生在腦就可能會發生腦中風、發生在下肢就可能因為血液循環不良截肢,這也是造成長期透析病患死亡的主因。」盧國城說。擬鈣劑解決血管鈣化問題對於血管鈣化,以往的治療方式會開維他命D給病人服用,但維他命D僅能抑制副甲狀腺亢進的情形,無法解決血管鈣化的問題。盧國城指出,擬鈣劑的原理是讓身體認為體內的鈣已經足夠,不用再析出骨頭中的鈣來補充,如此一來就能避免病人骨質流失的問題;此外,也能讓散佈在血液中的鈣回到骨頭中,減少鈣附著在血管中的機會,不僅可調節副甲狀腺的功能,也能解決血管鈣化的問題。高磷食物負擔大 醫籲食藥署增列食品標示台灣腎臟醫學會秘書長陳金順指出,不少加工食品中會添加磷酸鹽作為防腐劑,造成食物中磷含量增加,但我國食品標示中卻未將磷列在食品包裝上,讓不少腎臟病患者無所適從,甚至在不自覺的情形下吃進過量的磷,對腎體造成負擔,陳金順表示腎臟醫學會正在努力推動,呼籲食藥署在食品標示的項目中增列磷含量;此外他也提醒,湯品經過烹調後,食材中的磷會流入湯水中,建議病人少喝湯,並可多補充維他命D。(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及早發現糖尿病 注意「三多」徵兆

及早發現糖尿病 注意「三多」徵兆#洗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糖尿病是現在全世界的流行病,在台灣,有將近二百萬人罹患糖尿病,其中有95%的患者是第二型糖尿病。糖尿病年輕化趨勢 你我不可忽視糖尿病的年輕化與日常追蹤照護也是需要被重視的議題,陳宏麟院長表示,根據健保署資料統計,台灣糖尿病人口,在過去10年中,20歲以下及20至40歲患者人數增加11%及32%;飲食習慣及生活作息不正常,都是造成腎臟病變甚至糖尿病的因素之一。慢性病症狀發生緩慢,開始的時候總是不易覺察,日常的自我健康管理及定期健康檢查更顯得非常重要。吃多、喝多、尿多 建議及早注意血糖控制糖尿病的可怕之處在於後期可能出現的慢性合併症,包括視網膜病變、腎臟病變、神經病變以及動脈硬化症;一旦病情控制不佳,易引起心臟病、中風,還會造成眼睛、腎臟、下肢血管等併發症,甚至造成失明、洗腎和截肢。糖尿病前兆包含吃多、喝多、尿多等症狀,除此以外,若莫名感到疲勞、倦怠、體重不明原因下降,建議及早尋求專業醫療協助並注意血糖控管。自我血糖監測 選擇血糖機精準最重要對於選購血糖機,陳宏麟醫師強調,除了必須要有衛福部的醫療器材許可證外,最重要的就是精準度,可參考全球業界指標ISO 15197:2013標準;醫師也提醒,方便使用、數字清楚、採血量少、檢測快速、可二次採血等指標,也是選購血糖機的可參考條件。糖尿病需要全家人一起對抗,家人的關心與陪伴,是患者很重要的力量。只要調整好心態,樂觀面對,聽從醫師指示接受治療,定期自我血糖監測,患者也可以與糖尿病和平共處,並擁有良好生活品質。(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想脫離洗腎人生 腎臟移植存活率更高

想脫離洗腎人生 腎臟移植存活率更高#洗腎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37歲的吳小姐是嫁來台灣的印尼人,因慢性腎絲球腎炎、高血壓、慢性腎臟病,長期生活壓力與作息不正常,造成末期腎臟病變及尿毒症。採用腹腔鏡手術進行腎臟移植,手術傷口小,術後疼痛減少,復原迅速、提早進食,前後住院6天,無併發症,吳小姐度過人生難關。腎臟活體移植 脫離洗腎命運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院長吳麥斯指出,腎臟的來源可分活體捐贈與屍體捐贈兩種,一般來說,接受活體捐贈移植的腎臟比屍體捐贈移植腎的存活率高。腎臟移植是目前脫離洗腎的唯一方法,術後對飲食的限制少,病人較能回歸日常生活,也對長期醫療的成本負擔較低,但術後須按時服用免疫抑制藥物和定期回診。腎臟移植的成功率視腎臟的來源和基因配對的多寡而定,如果是健康親屬捐贈,術後1年和3年的成功率均大於9成以上。腎臟移植評估須確認捐腎的人符合資格,例如年齡在20至60歲間、兩側腎臟功能正常,不能有糖尿病、高血壓、肺結核、動脈硬化等慢性病、惡性腫瘤、傳染性疾病或是藥物成癮。等候腎臟移植逾7千人 不妨考慮活體移植依據統計,腎病病人進行器官移植後,身體康復狀況較透析治療好,5年存活率更高達94.9%。陳信安主任指出,捐贈腎臟是安全、成熟的手術,根據國外統計,手術後的死亡率為0.02%、併發症大概僅有0.1%至1.6%。吳麥斯院長表示,腎臟在我國等候移植器官中比例最高,截至2017年12月11日,仍有逾7千人在等待腎臟移植,占等候器官移植病人的76.7%。國內腎臟移植技術成熟,但等待腎臟移植人數過多,需求者不妨考慮親屬活體移植。

暴飲暴食吃到飽 慢性腎臟病死亡風險高

暴飲暴食吃到飽 慢性腎臟病死亡風險高#洗腎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慢性腎臟病最重要就是飲食及血壓控制。慢性腎臟病最忌暴飲暴食,而國人喜歡吃到飽的BUFFET及火鍋,短時間內吃下大量蛋白質及蔬菜水果,造成慢性腎臟病患極大風險。中、重度易貧血、水腫 末期甚至猝死慢性腎臟病第1、2期病患還是正常及輕度,較無明顯症狀。第3期中度病患,可能出現輕微貧血症狀。第4期重度病患,不僅輕微或中度貧血,也會水腫、感到疲累。第5期末期病患,不僅中、重度貧血,也會水腫、疲累,甚至還會呼吸困難、食慾不振、嗜睡,嚴重時會昏迷,甚至猝死。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腎臟內科主任陳達隆表示,慢性腎臟病已成為世界流行的疾病之一,但是慢性腎臟病通常症狀不明顯,將近8至9成的病人未受診斷。台灣慢性腎臟病的盛行率為9.8至11.9%,表示台灣有170到200萬的慢性腎臟病患,但認知率卻僅3.5%。第3至5期病患 應控制蛋白質攝取量陳達隆主任表示,第3期至第5期慢性腎臟病患,應在不會營養不良的前提下,採用低蛋白飲食法。每日攝取量應控制在每公斤每體重0.8克蛋白質以下,依病情分期不同,建議攝取量也不同,須接受完整的飲食衛教,確保營養攝取均衡。每隔一段時間在門診即可發現病人因為倦怠就醫,經抽血檢驗,腎指數已達尿毒洗腎或接近洗腎的程度。提醒民眾疲倦時,尤其是長期異常的疲倦,伴隨有高血壓、水腫、泡沫尿或腰痛,一定要到醫院接受檢查。

洗腎患者呼吸急促 竟是急性心肌梗塞

洗腎患者呼吸急促 竟是急性心肌梗塞#洗腎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63歲的邱先生,患有糖尿病腎病變合併慢性腎衰竭,長期接受洗腎治療。某天覺得胸口不適、呼吸急促、冒冷汗,家人緊急送至醫院急診室,檢查發現急性心肌梗塞,立刻進行氣球擴張術,將患者冠狀動脈狹窄處撐開並置放支架,隨後接受緊急血液透析,病患狀況獲得改善,出院後繼續門診追蹤。尿毒症患者 罹心血管疾病機率高開業診所腎臟內科醫師廖宸甫表示,尿毒症(洗腎)病人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比率高達5成,約為一般人的20至30倍,慢性腎臟病患罹患冠狀動脈疾病、周邊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鬱血性心衰竭的盛行率也較高。國外研究統計指出,25至40%的慢性腎臟疾病患者有冠狀動脈疾病,25至35%有充血性心臟衰竭,60至85%有左心室肥大或心室功能減損問題。直接或間接影響腎友心血管疾病的原因,除了常見的年齡、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飲酒、抽菸、肥胖、家族病史之外,尿毒素、體液過多、營養不良、貧血、慢性發炎、氧化壓力、鈣磷異常及次發性副甲狀腺機能亢進造成的異位性鈣化與腎臟疾病相關。控制血中磷濃度 減心血管疾病風險廖宸甫醫師強調,其中高血磷造成的影響最大。由於慢性腎臟病患排除磷的功能較差,過多的磷刺激副甲狀腺機能亢進,導致心血管壁增厚、鈣化、硬化,是腎臟病患罹患心血管疾病的主因。想要降低慢性腎臟病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要減少或戒除菸酒、控制三高(血壓、血糖、血脂)、維持正常體重。尿毒症患者,則需嚴格控制血中鈣磷濃度,避免次發性副甲狀腺機能亢進,並按時服用葉酸與B群,改善營養不良與慢性貧血,亦考量自我需要,配合醫師指示使用低劑量阿斯匹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