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

心臟健康、快樂生活 心血管疾病的預防

心臟健康、快樂生活 心血管疾病的預防#心臟

心血管疾病是國人主要死亡原因之一,99年國人的十大死因中,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與腎臟病分別居第2、3、5、9、10名,而上述的五種死因都是心血管疾病或與心血管疾病有著密切關聯,提醒您重視心血管疾病的威脅。馬偕紀念醫院院長蔡正河教授表示,大家都知道預防勝於治療,但要如何才能預防心血管疾病呢?許多的研究已經反覆證明心血管疾病是可以預測的,也就是說,只要能杜絕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心血管疾病當然是可以預防的。至於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有哪些?包括年齡、性別、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吸煙與家族史,其中年齡、性別與家族史是無法改變的,而其它幾項則可以用生活方式或藥物加以控制。然而這些危險因子的影響又是如何呢?國民健康局在92年公布的台灣人口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簡稱三高)的盛行率報告中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報告顯示,不論性別只要隨著年齡增長,高血壓的盛行率皆明顯增加。而女性在60歲以前罹患高血壓的比率明顯比男性少,過了60歲後就和男性相當,至於女性在高血壓的認知、治療與控制上,依近10年來的研究顯示皆優於男性;即便如此,也只有近三成的高血壓婦女將血壓控制良好。蔡正河教授說,糖尿病的盛行率與高血壓類似,未滿60歲者,女性罹患率較男性低,但60歲以上則比例差不多。目前國際上一致認為,罹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度和得曾有心肌梗塞的患者相當。此外,糖尿病的人口比例目前在世界各國都持續上升,值得大家重視。高血脂的發生則可從一些健康指數觀察,一般而言,總膽固醇在50歲以前男女的差異不大,過了50歲以後,女性明顯比男性來的高。然而膽固醇有不同的成分,其中高密度膽固醇具有保護心血管防止動脈粥狀硬化的作用,也就是所謂「好的膽固醇」;而低密度膽固醇則是一般所稱的「壞的膽固醇」。女性的高密度膽固醇在各年齡層都高於男性,而低密度膽固醇在50歲以後則比男性略高。血脂的另一成分是三酸甘油脂,研究指出,未滿60歲的女性,三酸甘油脂比男性低,過了60歲以後就高於男性了。有了以上的認識,那麼大家要如何預防自己及家人遠離心血管疾病威脅呢?蔡正河教授指出,教大家一個簡單又有效的方法,就是從您每天的日常生活做起。由於三高的發生與日常中攝取的鹽分、卡洛里和脂肪有密切的關係,加上許多的研究證明鹽分、卡洛里和脂肪攝取量愈多,則血壓、血糖和血脂就會分別上升,所以建議您三餐多吃蔬菜水果,減少鹽分、澱粉類與脂肪的比重。除了注意飲食之外,運動能擴張血管降低血壓,增加糖分的代謝與高密度膽固醇,且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防止骨質疏鬆,還可增進體能和抗老化,是十分值得我們去推廣。蔡正河教授說,至於吸煙的問題則要從各方面著手,根據多年的看診經驗發現,許多人吸煙的習慣都是在30歲以前養成,因此只要能針對求學期間與踏入職場的前幾年推廣不吸煙運動,相信可以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遺愛人間 助人再現「心」人生

遺愛人間 助人再現「心」人生#心臟

台東卑南鄉歐姓男子於8月13日騎機車返家,因會車不慎而摔倒,由於未戴安全帽,致使頭部受到重創,到院時已陷入昏迷,緊急進行腦部手術後仍未見改善。經醫療團隊向家屬說明病情後,家屬於8月23日表示願意捐贈其全身可用器官組織。答應捐贈器官後,遂於24日上午由北部兩大醫學中心器官移植小組前來進行摘取,歐姓男子捐出了心臟與腎臟兩枚,將幫助多人及其家庭,讓這些病人因歐先生捐出的器官組織而再現「心」人生。歐先生現年51歲,遺留兩名仍在學的稚女,平時以打零工為業,家境並不寬裕,其弟表示,兄長生前未享受美好的生活,但以基督愛人之心,將可用之器官組織捐贈予有需要的人,幫助更多人恢復健康與延續生命,這是一項美好的遺願。醫院牧師與其他同工更藉由詩歌與上帝的話語,讚揚其無私的奉獻,亦保守其家屬平安,現場充滿不捨之情。歐先生無私付出,除了幫助多個家庭,更在女兒的心靈上播撒愛的種子,讓女兒們遵行父親偉大的事蹟而更加茁壯成長。

注意!服用抗凝血劑 易因外力撞擊造成腹部出血不止

注意!服用抗凝血劑 易因外力撞擊造成腹部出血不止#心臟

55歲黃女士是一位職業婦女,五年前因心臟冠狀動脈疾病放置一支血管內支架,故服用口服抗凝血藥物並於心臟內科門診固定追蹤。某日突發性左下腹痛,起初不以為意且至民間推拿按摩,但因疼痛加劇而前往北市聯醫中興院區急診求診。經理學檢查左下腹可觸摸一具壓痛性腫塊,電腦斷層檢查為左側腹直肌鞘膜血腫約14x7公分,因此入院經由保守治療後門診追蹤。另一位67歲魏先生,七年前因心臟冠狀動脈疾病放置血管內支架,且合併心律不整情形,故服用口服抗凝血藥物並於心臟內科門診固定追蹤。近日自南京返台後第二天發生急性下腹痛合併腹脹情形,至某醫學中心急診就診,但因症狀未改善且疼痛加劇而轉至該院中興院區急診求診。急診理學檢查發現有腹膜炎傾向,且實驗室檢查顯示敗血症情形,經電腦斷層檢查為疑似腸阻塞併腸壞死,因此進行緊急剖腹探查手術,術中可見腸系膜血腫導致腸阻塞併壞死,經手術切除壞死腸道併吻合後,現已順利出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消化外科醫師陳建成表示,急性腹痛約佔急診病患5~10%,其中約20~25%病患需要住院或手術治療,在接受進一步診察治療病患中,約40%為原因不明急性腹痛,需要手術病人以急性闌尾炎及腸阻塞占大多數。陳建成說,近年來國人罹患心血管疾病人數增加,因治療技術進步,故服用口服抗凝血劑病人增多。但口服抗凝血劑除了治療心血管疾病外,同時會導致程度不一的凝血時間延長,常容易因外傷或外力造成出血不止。上述兩案例病患皆因心血管疾病服用抗凝血藥物,且突發性急性腹痛卻無外傷或外力撞擊。因此他提醒病患,除了應固定至心臟內科門診追蹤監測凝血功能外,平日亦須格外小心,勿輕忽急性腹痛,一但有突發性、持續且加劇急性腹痛應盡早就醫,以免延誤診斷與治療。延伸閱讀「案例X光片」: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0920

吃魚有益健康! 研究:常吃「炸魚」反易中風

吃魚有益健康! 研究:常吃「炸魚」反易中風#心臟

很多人都知道,吃魚有益心臟健康,然而據美國《循環‧心臟衰竭》雜誌刊登一項新研究發現,常吃烤魚具有防止心臟衰竭的功效,但是經常吃油炸魚會增加中風危險。美國西北大學費恩柏格醫學院的研究團隊,對參與美國「婦女健康倡導」研究的84493名50到79歲停經婦女進行分析。研究人員對這些婦女進行平均為期10年的追蹤調查,結果發現,與每月吃烤魚不足1次的婦女相比,每周吃烤魚5次以上的婦女,心臟衰竭危險降低30%。該團隊最新研究發現,經常吃油炸魚會增加中風危險,即使每周吃1次,中風危險也會增加48%。另外研究發現,深色肉魚比白色肉魚更能有效降低心臟病與中風危險。研究表示,魚肉中富含的Omega-3不飽合脂肪酸能改善血壓及心血管功能,進而降低心血管疾病危險。

一年有3成因心臟衰竭死亡 你的心臟健康嗎?

一年有3成因心臟衰竭死亡 你的心臟健康嗎?#心臟

氣候只要異常寒冷,急診室就會多了因心臟衰竭惡化而喘不過氣來的病患。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周玉蘭表示,氣溫寒冷可誘發冠狀動脈收縮,導致心臟血流供應不足,進而產生心肌缺氧現象,甚至心肌梗塞使心臟功能受損。她說,低溫也容易使周邊血管收縮造成血壓升高、誘發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疾急性發作、增加感冒或感染肺炎機會,這些都會造成心臟負荷增加,導致心臟衰竭惡化。周玉蘭說,心臟衰竭以老年人居多(65歲以上盛行率6~10%),屬於高死亡率的疾病,在2000年以前的統計數據顯示:心衰竭病人一年死亡率約25~30%,五年死亡率則高達50%,甚至比許多癌症都還可怕。周玉蘭指出,心臟衰竭是心臟因結構或功能異常,造成心臟輸出量不足以供應身體細胞需求時所產生的症候群。症狀可以是由心輸出量不足所引發的疲勞虛弱、手腳冰冷、尿量減少、頭暈昏厥,或由鬱血所造成的運動耐受力下降、呼吸困難、端坐呼吸、陣發性夜間呼吸困難、下肢水腫、腹水、黃疸、右上腹疼痛(肝鬱血腫大)等症狀。心臟衰竭的患者在病情惡化時症狀可以嚴重至第四級,但如果治療得當,可以恢復至無症狀或維持在第一至二級的輕症。周玉蘭提醒患者應留心症狀的變化,適時就醫,以免延誤治療。她進一步說明,心衰竭的成因以冠狀動脈缺血性心臟病、高血壓、心瓣膜疾病、心肌病變(肥厚型,擴張型,局限型)為最常見,其他如:心肌炎、心律不整、心臟毒素(酒,藥物)、先天性心臟病等,也是心臟衰竭常見病因。她說,心衰竭診斷除了臨床表現外,還可由胸部X光、心電圖、心臟超音波、核子醫學檢查、或心導管檢查來確立診斷及病因。目前亦可藉由測得血漿中原生B型利鈉利尿胜肽(NT-pro-BNP)的濃度作為診斷參考及治療成效評估工具。心臟衰竭的治療,必須先找出病因及其加重因子(如冠狀動脈心臟病、高血壓、心肌症、瓣膜性心臟病、貧血、甲狀腺功能異常、感染症、心律不整、肺栓塞、過勞、情緒激動、懷孕等)治療病因,同時修正加重因子。而藥物在舒張性心衰竭的病人上雖能控制症狀,但未達到明確降低死亡率的效果。因此對於舒張性心衰竭的病人的治療,仍需進一步的發展突破。周玉蘭強調,心臟只有一個,它很辛苦每天要跳動約十萬次。如果你的心臟很健康,請好好愛護它。如果你的心臟已經有衰竭現象,請善待它,除了生活方式調整,非藥物與藥物的治療,請規則服藥並定期回診由專業醫師幫你追蹤評估以作最佳藥物調整,避免走向心臟功能持續惡化的不歸路喔!延伸閱讀「心臟衰竭依症狀嚴重程度分成四級/表」: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0179

內臟完全相反?6旬嬤罹患罕見「完全性器官轉位」

內臟完全相反?6旬嬤罹患罕見「完全性器官轉位」#心臟

心臟是人體重要的器官,施行心臟外科手術更是一門精密的學問,但如果患者器官位置與常人完全相反時,醫師必須像開倒車一般進行手術,治療的難度更是加倍。家住大甲的66歲的熊陳寶玉女士去年12月因持續性心絞痛而至光田醫院心臟內科夏治平主任的門診就醫。照完胸部X光後,院方竟發現患者心臟在胸腔的中間偏右,經詳細檢查後確認陳女士是極為罕見的「完全性器官轉位」病患,發生率只有萬分之一。接受心導管檢查後,夏治平主任診斷出患者心臟最重要的一條血管──左前下降枝(這時候在心臟的右側)有80%的阻塞。但因為病人器官解剖構造上的異常,無法透過心導管手術打通阻塞的動脈,因此立即會診心臟血管外科郭達智主任,研議是否可進行心臟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經醫師團隊與病患及家屬溝通後,郭達智主任於兩天後為器官「顛倒併」的患者進行了極為困難且罕見的的右內乳動脈與冠狀動脈左前下降枝的吻合術,解除了患者心肌梗塞的危險。患者陳女士回憶自己三十幾歲時曾照X光檢查,就發現胸腔的器官位置顛倒,當時某醫院的醫護人員還一度以為是機器故障,花了不少時間檢查機器。不過自己活到六十幾歲,器官位置的問題從來沒困擾過她,所以這次來看診時還一時忘了這回事,沒事先告知醫師,她也特別要感謝光田的心臟科醫療團隊妙手回春,讓她重獲心生。心臟血管外科郭達智主任表示,器官轉位(situ s inversus)是指身體的內臟器官如心臟、血管、肺臟、肝臟、脾臟、胃腸消化道等胸、腹腔內的器官不是在正常的位置,而是左右顛倒。這是一種自體隱性遺傳的疾病,發生率约為1/10,000。郭達智主任進一步指出,一般內臟正常的位置是:心臟在胸腔的中間偏左、肝臟在腹腔的右上方、胃在腹腔的左上方、脾臟在腹腔的左上方而盲腸在腹腔的右下方。而在器官轉位的人身上,心臟在胸腔的中間偏右,心臟本身的冠狀動脈也與一般人冠狀動脈位置剛好相反。肝臟和脾臟的位置對調,盲腸在左下方,其他器官如肺臟、大血管等位置也會對調。一般民眾在做胸部X光如果發現心臟跑到右邊,主動脈弓及主動脈圓突(knob)也在右邊,胃內空氣的影像也在右邊,那麼有完全性內臟轉位的機率就很高了。依據統計,完全性的內臟異位約有3%~5%的個案合併先天性心臟病,熊陳寶玉女士經術前檢查未發現有先天性心臟病。反而是因為心臟的冠狀動脈左前下降枝在於右胸,右心房在左胸,主動脈卻又偏向左邊,造成施行手術者宛如要倒著開車般,增加了手術的困難度。而遍查國內外醫學文獻,亦發現此種為完全性器官轉位病患實施心臟動脈繞道手術的案例只可以用「極為罕見」來形容,討論重點也皆聚焦於如何以最佳的手術臺配置以及手術者位置來突破因患者心臟及血管異常而帶來的問題,並於最短時間內完成手術。在光田綜合醫院心臟科團隊的全力搶救下,陳寶玉女士手術後恢復良好,目前已返家生活如常。

男子無緣由的腹背疼痛 竟是腹部主動脈瘤作祟

男子無緣由的腹背疼痛 竟是腹部主動脈瘤作祟#心臟

55歲的張先生日前突然覺得肚子很脹,而且連背部也十分疼痛,他以為是吃壞肚子導致腸胃不適,到醫院掛急診。急診醫師以超音波檢查時,赫然發現竟是腹部主動脈病變、脹大,形成了巨大的腹部主動脈瘤,隨時都可能破裂大出血,危及生命。光田醫院急診部緊急會診心臟血管外科郭達智主任以及蘇銓男醫師,並在最短時間之內完成電腦斷層掃瞄,並為患者施行微創腹部主動脈支架置放術,才讓張先生撿回一命。術後當天即能下床行走,三天後就出院返家。光田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郭達智主任表示,腹部主動脈瘤的成因是腹部動脈血管肌肉層細胞退化造成管壁失去彈性,使得血管會像氣球般向外鼓漲,如果血管破造裂成患者腹內大出血,屆時即使緊急手術死亡率仍高達八成以上,可說是體內的不定時炸彈。而從血管攝影影像中可見這位張先生的主動脈瘤應該已經養了數年以上,體積甚至比左右兩側的腎臟都還大,令人怵目驚心。郭達智主任進一步指出,腹部主動脈瘤好發於60歲以上之病患,男性的罹患率是女性的四倍。尤其常見於高血壓、糖尿病患者及抽菸者,當患者主動脈瘤直徑達到4~6公分時,則有隨時破裂引起大出血的危險。傳統外科手術治療腹部主動脈瘤雖然成功率可達九成,但病患必須接受深度麻醉及剖腹手術,手術時間長,併發症多,且由於傷口疼痛及腸道排氣不順等因素,導致恢復很慢,常須住院半個月以上。尤其是高齡或併有慢性肺部疾病及心臟功能不佳的高危險群患者,傳統手術導致倂發症的風險極高。但現在透過微創腹部主動脈支架置放手術,將能大幅降低手術的風險。該技術只要在局部或半身麻醉下,由患者兩側鼠蹊部切開約三公分的小切口,在X光透視下,將支架植入主動脈瘤血管內,有效地將病變的血管瘤與主動脈的血流阻隔開來,如此一來血流將被限制在支架內,不會流到血管瘤中,因而去除了主動脈瘤繼續漲大或破裂大出血的風險。手術時間也僅需2~3小時,患者在術後當天即可下床。郭達智主任解釋,腹部主動脈瘤於老年人的發生率約為4~5%左右。主動脈瘤支架治療動脈瘤技術在國外發展至今已超過15年。國內也已應用在臨床上數年。健保局更於去年開始針對此項微創手術提供給付,患者不須再承擔動輒四、五十萬台幣的費用,80、90歲的高齡老人也同樣可以接受此項手術。醫師也呼籲腹部主動脈瘤的高危險群病患,如果發現無緣由的腹、背部疼痛,必須盡速就醫,透過簡易的腹部超音波檢查,即可作出正確的鑑別診斷。同時也建議之前因懼於剖腹手術而對治療卻步的腹部主動脈瘤患者,可考慮相對安全且少併發症的微創主動脈瘤支架置放手術,以摘除體內的這枚不定時炸彈。

4成民眾每日有兩餐外食 該如何遠離心臟病?

4成民眾每日有兩餐外食 該如何遠離心臟病?#心臟

現代人對飲食很講究,美食人人愛,但品嚐美食要注意這些食物是否伴隨著高油、高鹽、高糖,不當飲食將提高罹患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風險,這類疾病為國人十大死因排行榜的前五名。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營養科營養師黃萾芬指出,根據2004~2008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NAHSIT)發現:成人男性體位過胖(BMI>24)比率高達51%,女性則佔了36.1%。與前次調查(1993~1996)相比較則發現,無論男性或女性,與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關係密切的糖尿病及代謝症候群盛行率皆有顯著增加;此外,在飲食型態攝取結果也發現,只有20%的國人蔬果攝取有達建議量,且40.6%的國人每日外食兩餐或兩餐以上。黃萾芬表示,心臟是供給身體血液的重要中樞,如何保持血管暢通?油脂選用是一大關鍵。媽媽們炒菜烹調用油以植物油為主要選擇,烹調方式多以蒸煮、涼拌、燉滷,避免油煎、油炸及減少動物油、奶油等飽和脂肪的使用。製造過程以氫化油(人造奶油、酥油)或回鍋油做為烹調用油的食物,例如薯條、麵包、洋芋片、鹽酥雞、糕餅點心…等,可能含高量的反式脂肪酸,將增加血液中低密度膽固醇濃度,造成血管阻塞、提高心臟疾病的罹病率。黃萾芬說,其實飲食方面只要把握「用好油、多蔬果、多纖維」的均衡飲食原則,配合良好生活型態,也可以擁有健康心臟!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營養科一直努力推展健康飲食,配合9月26日世界心臟日護心主題,特地選用可作為單元不飽和脂肪酸來源的「酪梨」,設計清爽酪梨蔬果捲及優酪醬,讓民眾吃美食健康無負擔!延伸閱讀「好心情食譜」: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9236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