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迫症

狂洗手、開關門數十次 強迫症該如何治療?

狂洗手、開關門數十次 強迫症該如何治療?#強迫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一名年輕有為的保險業務員,平時工作認真負責與同事相處也融洽,但是大概在一年前,開始覺得家裡以外的環境都充滿了細菌,每次出門也會覺得自己家裡門鎖沒鎖好,且這幾個月症狀越變越嚴重,每天洗手都要洗十幾次,洗到手都乾澀脫皮了;更常常利用跑業務的時候繞回家去鎖門,還要反覆開關、開關整整十次,她才放心。這些事情除了讓她心情煩躁之外,也嚴重的佔用她的時間,讓她真的不知該如何是好。高雄凱旋醫院精神科醫師王智仁指出,強迫性疾患一般通稱為強迫症,它的症狀琳琅滿目,可分為強迫性意念(心中有自己不想要的重複想法或衝動﹔或是超乎尋常的將事情做得完美﹔持續害怕自己或親友會受到傷害或危險。)與強迫性行為(最常見的為檢查與清洗,其他的包括數數字、在確認、排列整齊等),共通點就是造成患者顯著的痛苦與干擾其日常正常的生活。強迫症終生盛行率約2~3%,英國足球金童貝克漢與奧斯卡影后莎麗賽隆均深受其苦。王智仁醫師表示,強迫症是個容易復發、症狀煩人的疾病,且治療需要時間和耐心。常用的「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治療強迫症所需的劑量是治療抗憂鬱症劑量的好幾倍,治療時間也比較長,再加上噁心嘔吐的副作用經常在治療前期發生,因此病患中斷藥物治療是經常發生的事情,但是如果度過治療前期的不適,藥物治療強迫症的效果可達50%~70%。除了藥物治療外,合併行為治療中的「暴露」與「反應抑制」在臨床上也可以得到不錯的效果。總而言之,強迫症光靠意志力去控制往往是徒勞無功的,求助專業的醫療團隊,並且配合醫師的治療計畫才能控制強迫症不去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

怕老鼠也怕滑鼠 別讓強迫症影響生活

怕老鼠也怕滑鼠 別讓強迫症影響生活#強迫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強迫症是一個很讓人困惑的疾病,到甚麼程度「強迫」才算是病呢?每天強迫自己舉啞鈴一百下、跑操場十圈,是不是強迫症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醫務長湯華盛表示,強迫症必須每天重複做一些動作,主觀上覺得已經太超過了,極其荒謬無聊,但是又不得不做,因為會不放心,只要重複做了之後,心中就比較舒坦。湯華盛醫務長說,一般人多少都會有強迫想法或行為,若時間一天不超過一小時,且強迫症狀不影響人際關係或工作表現,那就不是強迫症,而只是強迫症狀而已。他進一步解釋,強迫症的種類以強迫清洗或檢查為主,強迫清洗主要是怕髒或怕感染,如怕髒方面包括:怕人或動物的排泄物、怕廚房油污。病人會盡量避免接觸這些害怕的東西,因為怕路上有狗屎所以不敢外出;不敢下廚房,因為油污很可怕;有些病人只是單純的強迫思考而已,並沒有強迫行為,例如有人認為只要想到不幸事件,事情就已經發生了,所以驚恐萬分,不如何是好。有人怕老鼠,連帶著也怕「滑鼠」,因為他們都是鼠輩,也怕麥當勞,因為他們都是M開頭的!湯華盛醫務長表示,這些病人是因為腦中的額葉與基底核發生問題,所以會不斷地檢查、清洗。基底核的尾狀核是資訊篩選守門員,一般正常人只檢查大項而忽略小項目。但是強迫症的尾狀核已經壞掉,所以大小項目都檢查,以致資訊流通緩慢。並且尾核通知腦額葉,加緊手腳神經系統重複檢查的動作,所以強迫行為就出現了。研究顯示,若藥物加上認知行為治療,症狀可以減少八成左右。其實一般人多少都有強迫想法或行為,但是不會太在意,一切都順其自然,不求太完美,即使有症狀也可帶著症狀去做當下該做的事。找到對的醫師,做對的診斷,然後持續正確治療,強迫症就不會影響生活。

過度美容恐傷膚質 醫生:可能造成毀容!

過度美容恐傷膚質 醫生:可能造成毀容!#強迫症

夏天炙熱的陽光加上潮濕、污濁的空氣,讓許多愛美的女性更加注重臉部的清潔工作。香港皮膚科醫生表示,患有「護膚強迫症」的女性恐由於過分勤於洗臉護膚,而導致「毀容危機」。醫生預估,每年會增加約莫15%「護膚強迫症」患者,並以20至40歲者居多,其中女性患者占患病比例的四分之三。「護膚強迫症」患者在照鏡子後常會心緒不寧,經常找尋臉上的粉刺或暗瘡,每天必定留意最新的護膚資訊並勤於反復使用洗面乳洗臉,更甚者每星期使用面膜4次以上,或選用超越實際年齡的護膚產品。皮膚科醫生表示,過度清潔或保養皮膚可能惡化膚質,進而造成有些人情緒崩潰,導致無法正常上班遭到解雇。醫生建議,每天不宜洗臉超過3次,油脂分泌過多者則可選用去油力強的洗面乳凈膚,並盡可能選用固定品牌的護膚品以免換用品牌時引起皮膚過敏,也要注意避免自行擠壓毛孔粉刺痘痘以防止發炎。愛美的女性可在飲食上作調整,一天至少要喝2000至2500cc的水,如果水份攝取不足,就不容易排除身體新陳代謝的毒素。另外可多補充富含維他命C的水果,如檸檬、草莓、西瓜、柳橙等,在中藥方面,也可多食用具有美白滋潤效果的玉竹、麥門冬、天門冬、黃精等。此外,養成運動習慣,並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不熬夜、不抽煙,不喝過多的茶、咖啡、酒等容易讓神經緊張或興奮的飲料,並保持心情愉快,自然可以擁有好膚質。

整型整上癮 可能罹患”身體畸形性疾患”

整型整上癮 可能罹患”身體畸形性疾患”#強迫症

國內美容整形的風氣愈來愈盛,不少影視名人甚至不忌諱公開其整形經驗,有人更是一整再整,全身上下幾乎都動過刀;愛美是人的天性,為美整形無可厚非,但若過度、重複接受整形手術,就可能罹患了「身體畸形性疾患(Body dysmorphic disorder),簡稱BDD」。天主教耕莘醫院永和分院-心理衛生科-張傑文醫師表示,這種疾病的患者強烈認為,自己身上有一處或多處器官長得不好看,經常花許多時間在鏡子前檢查自己的缺陷,甚至可能一找整形外科醫師矯治這些所謂的缺陷,卻在手術後更不滿意,或是抱怨手術失敗,要求重新來過,或是把目標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其實,這些都屬於心理疾病,就算手術做得再精良,也不能解決心裡的問題。怎樣判斷是否是身體畸形性疾患?張傑文醫師指出,這種病與正常的對外表關心是有所區別的,大部分人都對自己的外表有些不滿意,但不會造成過度反應,甚至影響生活功能;強迫症也與這種疾病不同,二者雖都可能出現一些固執的擔心及儀式化行為,不過身體畸形性疾患的病識感較差,而且對於別人的看法較易產生過度敏感。此外,有些身體畸形性疾患會因此造成社會互動焦慮與隔離,而被誤判為社交畏懼症;還有憂鬱症也常和身體畸形性疾患合併出現,必須特別注意鑑別診斷。要治療身體畸形性疾患,如果只是向患者保證他們的擔心是過度、無謂的,通常不會有什麼效果。一般認為,「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是目前效果最好的治療方式,但可能需要較長的治療時間,所需劑量也可能比一般治療憂鬱症的劑量更高。而在藥物之外,合併心理治療也會有更好的效果。現代人對整形已司空見慣,如果是為矯正先天畸形或因外傷造成的疤痕,整形除可重建患者的功能,對恢復自尊心、自信心,也有很大的幫助,值得鼓勵;若為追求美麗、改運而整形,就應適可而止,張醫師提醒,如果對自己外表過度否定,一再整形,最好趕快尋求精神科醫師協助,以免沈淪在無止盡的整形夢魘中,身心同受煎熬。

兩岸深部腦刺激術高峰會

兩岸深部腦刺激術高峰會#強迫症

花蓮慈濟醫院舉辦「兩岸深部腦刺激術高峰會」,來自中國大陸北京宣武等七家醫院神經內科、神經外科醫師與花蓮慈濟神經醫學科學團隊、門諾醫院神經外科醫師等二十多位醫師與會,透過討論會雙向溝通,了解兩岸深部腦刺激述的現況與發展,以及在動作障礙、疼痛、癲癇、中風等疾病的治療與相關研究成果與計畫。此次高峰會,由花蓮慈院神經醫學科學中心主任陳新源主持。有來自中國大陸北京宣武醫院、天壇醫院、北醫三院、齊魯醫院、上海華山醫院、廣東中山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等神經內科、神經外科醫師等一行八人,及花蓮門諾醫院神經外科醫師陳逸文、花蓮神經醫學團隊及護士等近三十人參加。近十年來,北京宣武醫院功能神經外科研究所在深部腦刺激術已累積個案經驗已達五百二十例,主任醫師李勇杰教授指出,目前多用在巴金森病以及戒毒、精神疾病的治療,已有相當的成效。天壇醫院副主任醫師張建國教授也分享腦深部刺激術在該院的發展;中山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陳玲副教授則提出深部腦刺激述個案研討,希望透過各院的經驗,改善個案術後遇到的問題。花蓮慈院是台灣單一醫學中心巴金森深腦部刺激手術量最多的醫院:2002年2月至2008年6月深腦部刺激術共手術99例,佔全國手術人次的46%。深腦部刺激術的成功有賴於精準的將晶片植入視丘下核,並以全身麻醉取代國外的半身麻醉模式進行手術,這項結果已獲得國際上的肯定。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聖皇在簡報這項全身麻醉的手術個案分析後,立即獲得熱烈討論,因為目前在國際神經醫學雜誌上僅有三篇論文,相關資訊有限。花蓮慈院神經外科哈鐵木爾醫師分享近年他與神經內科主任辛裕隆、慈濟大學醫學資訊研究所合作運用資訊科學的方法在癲癇醫學臨床實務上的突破與成果,以及運用在癲癇治療的多點軟腦膜下分隔術。發現多點軟腦膜下分隔術治療後腦皮質區,不僅放電減少,手術後的局部腦神經代謝也獲改善了,臨床上痙攣次數減少,連合併發生的局部癲癇也顯著改善。陳新源主任指出,這次的兩岸深部腦刺激術交流非常難得,因為中國大陸約有七成的個案是在這幾家醫院完成,當地不僅運用巴金森病、肌張力不全等疾病的治療,運用在戒毒及精神疾病的個案及經驗也很豐富,很值得慈濟神經醫學團隊學習;花蓮慈院也自今年起開始進行頑固型強迫症的深部腦刺激術人體實驗,目前已完成兩例,病人都有獲得不錯的改善。張建國教授表示,很感動慈濟人在全球的奉獻,也認為慈濟神經醫學團隊在深腦部刺激術的細緻與精進,以及未來將運用幹細胞治療、再生醫學新療法在腦中風、脊髓損傷、腎衰竭、心臟衰竭、肌肉疾病等疾病治療的相關研究計畫,都很值得兩岸持續交流與學習。

正負面情緒的黃金比例

正負面情緒的黃金比例#強迫症

幾十年來,心理學家們致力於研究人類的「不好」的問題,例如憂鬱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強迫症卻很少研究人們「對的」地方。正向心理學正代表著這樣的反思,許多聰明的心理學家們正努力研究人們到底「做對」了哪些事情。心理師 邱永林表示,正向心理學中有一個很基本的隱喻,叫做「水桶與水杓」。意思是說當我們的水桶是滿的,我們會充滿活力,幾乎可以適應任何事情,可以完成許多工作,這個時候別人跟我們在一起也會感到很愉快。 相反的是,當我們的水桶是空的時候,我們感覺消沉沮喪,這個時候別人跟我們在一起也會感到不愉快。我們的空水桶投射出去的負面能量,其他人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也會受到影響。 2001年的一項重要研究叫做「修女研究」,探討早年正面情緒與我們整體壽命之間的關係。研究人員找了180名修女,(修女是很好的研究對象,因為他們生活在比較規律的環境裡)。心理學家研究這180名修女在20幾歲時所寫的日記,一一找出裡頭所透露出來的正面情緒的線索。他們把修女分成兩組:一組正面情緒比較多,以及另一組正面情緒比較少。然後比較年輕時的正面情緒以及60年後的死亡率,這時還活著的修女們大約是80到90歲。研究人員發現,正面情緒比較少的那組修女,只有10人還活著;但是正面情緒比較多的那組修女,還活著的人高達25人!當比較全部180名修女時,正面情緒比較多的修女比一組平均多活10歲! 如果跟其他有害健康的因素作一個比較,我們知道吸煙大概會減少10年的壽命,肥胖會縮短大約7到10年的壽命。由此可大致推論「負面情緒」對人的壽命的影響有多麼鉅大!  想想看,只要觀察一對夫妻15分鐘的談話,就能預測10年後他們倆會繼續在一起還是會離婚,就知道這些正、負情緒互動比率,對人類行為有多麼深遠的影響!不只是對婚姻或戀愛關係,對一般人際關係也一樣。而且這個原則對於職場人際關係也一樣適用。 我們很幸運,增加生活中的正面情緒,並不像減肥或戒煙那麼困難。只是需要一點正確的努力,而且從此時此刻每個人就可以開始做起。

不停減肥,小心!強迫症候群

不停減肥,小心!強迫症候群#強迫症

許多人認為強迫症是一種少見的疾病,但因為病人會隱瞞病情不承認是病而不尋求治療所以被低估了,事實上,在所有人口中一罹患強迫症的機率是100人中有2-3位,推論全台灣大約40有萬~60萬左右的病人,不但高於精神疾病中的精神分裂症,躁鬱症或恐慌症,也比氣喘或糖尿病還平常。但更廣大的一群和強迫症有共同主題或核心的臨床症狀被稱之為強迫症候群,保守估計約有100萬~150萬的人受苦於除典型強迫症外的其他三大類疾病。《以身體外觀或感受偏見為主的疾病典型》這群主要特徵是重覆且固執於外貌及體型,甚至有人是認為自我感消失,因而反覆作整型手術,不停減肥或一再身體檢查。《衝動控制疾病》這類患者症狀是在沒有合理的動機下會重覆出現自己不能控制而傷害他人或自己利益的行為。《神經性疾病》主要常見於孩童,如自閉症的侷限,重覆而一成不變的興趣或活動,有些是妥瑞氏症集中於抽搐或舞蹈動作的運動性強迫行為。臺安醫院 許正典醫師指出,強迫症候群的核心症狀就是強迫性思考或強迫性行為,是一個在生理上及行為上與上癮有關連的綜合精神神經疾病,最新研究顯示和大腦前額葉一尾狀核活動異常及血清強力素的分泌不平衡影響最大,由腦掃描圖片可看出治療前後腦結構活動變化愈大的,臨床的治療反應也愈明顯。也證明以思想和行為可以改變基本的腦功能運作,在UCLA的史華滋(Jeffrey M.Schwartz)醫師將傳統的行為治療修正,結合暴露與不反應法,在不用藥物的情況下使參與治療的十八位強迫症病患,有十二位有明顯的改善,這就是在專業醫師指導下的「四步驟認知行為自我治療法」(4Rs-CBT),而四步驟治療法的4R四步驟是指再確認(Relabel);再歸因(Reattribute);再轉移(Refocus);再評價(Revalue)。運用四步驟自我治療可協助病患瞭解強迫性想法和行為的由來,學習如何處理症狀所導致的焦慮和害怕,可避免習慣性強迫性行為,進一步以新而健康的行為取代。另外,在藥物治療上,由於新一代選擇性血清強力素回收抑制劑的開發,臨床應用上可有效改善血清張力素的不平衡分泌,治療效果和四步驟治療不相上下,(約50%~60%),最近研究顯示Luvox可有效改善半數的成人型自閉症,超過5成的身體外形不良症,及高達7成的病性賭博。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