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

吃素易缺鐵?營養師:黑芝麻+維生素C效果佳!

吃素易缺鐵?營養師:黑芝麻+維生素C效果佳!#素食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如果有頭暈目眩的症狀,一定要先去檢查,大多數人頭暈都會以為是貧血,但是經過檢查後發現,其實鐵質沒缺,反而是肉吃太多不愛吃青菜,缺葉酸或是缺維生素B群。其實現在貧血的人口不多,想要補鐵的人,除了可以從動物性的鐵:如紅肉、牛肉等肉品中獲得,若是擔心吃紅肉可能會造成心血管的疾病,專家也建議從平常食材可搭配綠色蔬菜,就能預防紅肉的飽合脂肪酸造成心血管問題。從植物中也有鐵質可以幫助攝取,例如:黑芝麻、杏仁、腰果、紫米或是紅豆等,但是在攝取這些植物性的鐵時,跟鈣質一樣要同時搭配一些維生素C高的柳橙汁或芭樂汁,才能幫助植物性食材裡的鐵吸收率增加。另外,就營養價值來看,鴨血跟豬肝這兩個的鐵含量的確很高,對於有些無法吃鐵劑又患有缺鐵性貧血的人,營養師也會建議在兩個禮拜內請患者多食用鴨血跟豬肝,它改善的效果很快,但是對於膽固醇過高的人,還是要避免比較好。(本文摘自/請你跟我這樣過3+安心食:學專家正確挑菜、煮水、烹魚肉、無毒健康開心吃!/三采文化出版)

研究:素食搭配海鮮 可降低43%腸癌風險

研究:素食搭配海鮮 可降低43%腸癌風險#素食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近年來,隨著養生風潮的盛行,有多數民眾紛紛跑去食用素食,為的就是希望能藉由大量蔬果,來減少身體的負擔、增加健康,而日前有項最新研究也證實了這種說法,研究表示攝取素食可降低少部分的罹癌風險,舉例來說,食用素食的人若與一般人相比,罹患直腸癌的風險少於22%,如果又將素食與海鮮做搭配,罹患直腸癌的風險將會減少至43%,由此可見,素食與海鮮的結合,在預防癌症方面的效果更為顯著。Ω-3脂肪酸、維生素D 降低罹癌發生率該研究主要是由美國加州洛瑪林達大學醫學和公共健康Michael Orlich教授共同針對77,659名基督教教友,進行長達7年多的研究,結果在所有的受測者中,有380人罹患直腸癌、110名罹患結腸癌,經過分析研究後發現,食用素食及魚肉者罹患直腸癌的風險降低了43%;食用素食者與肉食組降低了22%;食用素食和蛋奶製品者,則降低了18%。對此研究人員表示,雖然目前尚未不清楚魚肉及海鮮為什麼能預防直腸癌,但這可能與魚肉中含有豐富的Ω-3脂肪酸、維生素D有關,因為過去曾有研究發現,這兩者都有助於降低癌症發生率,而目前此研究刊登於《美國醫學會雜誌內科學》上。

食用素食要注意 4大營養易忽略

食用素食要注意 4大營養易忽略#素食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春節腳步逐漸到來,家家戶戶已開始準備預定年菜,或是規劃菜單,但營養師表示,傳統年菜高油、高糖、高熱量,整個過年吃下來,肯定會增加數公斤,且對平時肉類攝取過多、工作緊張的現代人來說,還會增加許多腸胃負擔。因此,建議民眾在今年過年時,以蔬食取代魚肉,不僅可降低熱量,近年來更有許多研究指出,蔬食中含大量抗氧化物質,均衡攝取有助於保護心血管、預防大腸癌等慢性疾病等。選擇「奶蛋素」 可攝取到足夠營養台大醫院鄭金寶營養師表示,衛服部公布的素食種類,有全素、蛋素、奶素、奶蛋素及植物五辛素5種,但依照素食飲食指南建議,均衡攝取各類食物,同一類食物應經常變換,盡量選擇不過度加工的食物,才能得到均衡飲食,因此,建議民眾以「奶蛋素」為宜,才可以攝取到足夠的營養,進而避免、治療某些慢性疾病。坊間素食為增加美味 往往都用過多調味料但現在坊間有些標榜素食、蔬食的料理,為了增加美味、增添外觀,往往使用過多加工品與調味料,不但油脂過多,也在不知不覺下吃進了高鹽份、高熱量,反而造成身體負擔。所以,台大醫院游雅婷營養師提醒民眾,在食用素食時,除了應盡量避免攝取高油炸、加工品外,也要多注意鈣、蛋白質、鋅、鐵等的攝取,以免過度缺乏,造成營養不均,因此,營養師提供4種容易忽略的營養素物質,幫助民眾在食用的同時,也能多加留意,避免飲食不均。1)鈣質/每天半~1個蛋、1~2杯低脂牛奶、乾豆類、芝麻等,都有助於補充鈣質,且一般植物性食品,無法提供維生素B12,因此,藉由乳品、蛋類,也能提升維生素B12,否則當缺乏的話,恐會造成巨紅血球性貧血。2)蛋白質/是一般素食者容易忽略掉的營養,因此,民眾可藉由黃豆、黑豆、毛豆、豆腐、豆干、麵筋等,搭配食用。3)鋅/吃堅果類,有助於補充鋅,增強抵抗力,只不過要適量攝取,以免熱量過高。4)鐵質/雖然蔬菜中含有鐵質,但植物性吸收較差,一般素食者也容易缺乏,因此,建議民眾可多利用維生素C加強鐵質吸收,例如:飯後喝檸檬汁、柳橙汁;並且少喝影響鐵質吸收的咖啡、茶葉。

吃素比較健康? 當心熱量過高、營養不均

吃素比較健康? 當心熱量過高、營養不均#素食

不吃肉類、家禽和乳製品,卻大啖麵包、義大利麵、椒鹽脆餅、貝果、米糕和餅乾的人,脂肪攝取量雖低,卻也缺乏維生素、礦物質、植物營養素、重要的必需脂肪酸和纖維,顯然不能算是健康飲食,更不能達到抗癌效果。再說,精緻穀物缺乏纖維,不能帶來飽足感,吃飽的同時,熱量早已過剩。也就是說,這種飲食的營養熱量比例和營養纖維比例通通過低。容我再強調一次:吃純素,不如多吃蔬菜水果。一個常吃精製穀物、早餐穀片、加工保健食品、素食快餐、白飯和義大利麵的素食者,健康程度還比不上大量攝取水果青菜、豆類,偶爾吃雞肉或雞蛋的人。許多研究證實,素食者的確比葷食者長壽。不過如果再多看一眼資料,就會發現有些人雖然沒有嚴格吃素,但只要天然蔬食吃得夠豐富,他們的長壽程度絲毫不遜於素食者。別忘了,長期茹素的人(全素食,不包含蛋奶素)幾乎沒有心臟病發的病例。如果你有心臟疾病,或者家族病史,應該認真考慮吃全素。威廉‧卡斯特利(William Castelli)醫生是一位備受推崇的心臟權威,也是麻省著名的「佛萊明罕心臟研究」(Framingham Heart Study)主持人。據他表示:我們常嘲諷吃素的人,但他們的身體狀況實在比我們好太多了。素食者的膽固醇很低,幾乎沒有心臟病。我們在佛萊明罕做研究的時候,發現膽固醇低於150的受試者均無心臟病發的案例,而素食者的血清膽固醇含量平均只有125。研究結果告訴我們,不吃肉類和乳製品可以降低心臟病、癌症、高血壓、糖尿病和肥胖症的機率。證據擺在眼前,美國素食者活得比一般人久,而且可以說活得非常久。(本文摘自/傅爾曼醫生教你真正吃出健康/遠流出版)

素食水餃大賽 節能減碳多蔬食

素食水餃大賽 節能減碳多蔬食#素食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現代人為了健康養身、提倡環保等因素,開始食用素食的民眾日益增加,因此,花蓮慈濟醫院特地舉辦素食水餃大賽,用最誘人的健康美味,宣導低碳飲食、減碳救地球的觀念。素食除可維持體內環保外 也能為地球盡一份心力花蓮慈院許文林副院長表示,素食飲食不僅能維持體內環保,更能為地球環境的永續與健康付出一份心力,所以,讓慈濟醫院同仁們發揮專業與創意,以低碳低油的調味方式,加入各自的獨家配方,製作出具有獨特口味的美味素食水餃,與所有人分享。高麗菜、紅蘿蔔、木耳等水餃常用的内餡備料通通擺上桌,為了嚴格管控食品衛生及營養美味,材料通通由營養組準備,再由參加素食水餃大賽的參賽隊伍,使出渾身解數,一展私藏的內餡功力,再加入素蠔油、香油等調味。除了醬油、鹽、糖、胡椒等常見調味料,營養組更用心安排多道健康飲食有獎徵答題目,讓參賽隊伍有機會贏得香椿醬、泡菜、猴頭菇等特選食材,增加水餃餡料的香氣與風味,為這熱鬧好玩的包水餃活動增添以一股趣味。健康新選擇 掌握當季食材、多選用植物性蛋白營養師張慧芳表示,許多人對素食的印象就是許多加工品,但是其實素食可以吃得很簡單又美味,所以,這次比賽的水餃內餡材料,是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所頒布的素食飲食指標條件的食材,以天然蔬食為主,選用當令、當地、低碳的高麗菜、紅蘿蔔、木耳等高纖、低油、低鹽、低糖的蔬食食材,另外,還準備了富含多糖體,具有抗氧化、抗癌功效的鴻喜菇、杏鮑菇、猴頭菇等菇類,當作今日的秘密武器。且隨著國人飲食生活習慣的改變,多以外食為主,簡易方便的水餃,是外食族的另一項健康新選擇,只要掌握當季食材、少加工多原味、購買適當份量、多選植物性蛋白等低碳飲食原則,人人都能成為體能環保的高手。 

三大夏季水果分類法 惱人過敏不找碴

三大夏季水果分類法 惱人過敏不找碴#素食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隨著夏天的到來,水果成為大家解渴、消暑的最佳聖品,除此之外,許多特色水果僅出現於夏季,所以,不管是民眾還是店家都會充份運用,以致開始出現食用過量、過敏等問題產生。水果依照中醫性味的不同而所有區分,大致上是分為溫熱性、平性、寒涼性三種,雖然在飲食上講求的是均衡,但民眾可以透過了解自己的體質,來了解適合的水果及注意事項,如此一來,就可以降低食用後所造成的不適。體質不同 適合食用的水果也有所不同一般來說體質簡單分為熱性、寒性兩種,胡心瀕中醫師表示,燥熱體質的人,容易出現口乾舌燥、便秘、怕熱,皮膚容易長青春痘等明顯特色,所以,這類型的民眾較不適合食用溫熱性的水果;另外,虛寒體質的人,容易出現怕冷、腸胃不好、易拉肚子,所以,這類的人不適合食用寒涼性的水果。在水果方面主要也是為溫熱性、平性、寒涼性三種做為區分,且同性味的水果,依個人體質的不同也有所差異,若是一個不小心可能誘發出某些病症,所以,再食用之前盡可能的了解它,以避免產生任何問題:1)溫熱性水果/像是荔枝、龍眼、桃類等。2)平性水果/像是葡萄、香蕉、蘋果、木瓜、李子、鳳梨、芭樂等。3)寒涼性水果/像是瓜類、水梨、椰子、奇異果、櫻桃、芒果等。什麼體質吃什麼水果 3種人應多加留意除了,體質與性味上的安全性要注意之外,胡心瀕中醫師更表示,有三種人在食用水果的過程中,應該加以留意,因為這些人比一般人更容易誘發出病症,在此提醒民眾,對於不適應的水果而言,盡量能不食用就不食用,若真的想品嘗的話,淺嚐即可,以避免造成身體上的不適。1)過敏體質者/像是有蕁麻疹、異位性皮膚炎、氣喘、過敏性鼻炎等,有六成的人體質較為虛寒,所以建議少食用寒涼性水果。此外也提醒民眾,鳳梨、芒果、奇異果為容易誘發過敏反應的水果,所以,對於過敏體質的人而言少食用為佳。2)腸胃容易不適者/像是容易脹氣、消化不順等,較不建議食用涼性水果,因為容易產生不舒服的現象,另外,像是香蕉也不建議腸胃不好的食用,雖然它是平性,但也容易造成消化不順暢等。3)皮膚易長痘、粉刺者/還有容易被蚊蟲叮咬的人,這類型的人體質皆屬於躁熱型的,所以建議少吃溫性水果。

樂閱讀/吃素很健康?小心隱藏的毒素危機

樂閱讀/吃素很健康?小心隱藏的毒素危機#素食

素食的人吃很多豆類,以此為蛋白質來源。黃豆是基因改造極多的作物,常被加工再製,例如放入添加物以便塑形,或把煙燻味道加重,做成豆干、豆腐、豆皮、素雞、素鵝等,其危機在於業者可能添加人工甘味劑、人工色素、漂白劑、消泡劑等。素食者常吃的蒟蒻,是以蒟蒻芋的地下塊莖磨粉所製作,屬於水溶性纖維,本該無色無味;但為了求變化,業者添加色素和香料,就變成有色的素花枝、素魷魚。至於素腸、麵筋、麵輪、素肚、烤麩,如果選擇的原始材料是有機麵粉或無毒的新鮮雞蛋,自然再好不過,否則也難逃基因改造和毒素。另外,由於台灣不適合種植小麥,麵粉幾乎都仰賴進口,因輸入國不同,價格非常分歧,市面上一袋25公斤的麵粉,售價從600元、800元到1000元不等。我找到的有機麵粉是以有機小麥來製作,分為做麵包的德國麵粉、做麵條的美國麵粉,每袋需要1600元,雖然較貴,但為了製作無毒麵包和麵條給孩子吃,我就當做是投資健康吧!(本文作者/白佩玉)(摘自/真食物這樣選!這樣吃!/蘋果屋出版)

吃素較易罹癌?可能是誤會一場

吃素較易罹癌?可能是誤會一場#素食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日前有國外研究直指,素食者反而較易罹癌,但這篇研究報告,經過台灣媒體報導之後,似乎漏掉了研究中的幾項更重要的「前提」,所以素食者罹癌風險較常人高,恐怕只是誤會一場!近期國外一份最新研究發現素食者的就醫頻率不但比葷食者高,而且罹患癌症、心肌梗塞、心理疾病以及過敏比率是重度肉食者的2至2.5倍,對此,台灣素食營養學會秘書長邱雪婷營養師表示,研究中有強調,無法釐清這些自稱是素食者的人是否因為生病以後才改吃素,所以無從判定吃素是否會導致疾病,所以「素食者較不健康」的推論其實是誤會一場。 研究報告有疏漏之處今年2月發表在《PLOS ONE期刊》的奧地利研究發現素食者比葷食者不健康。台灣素食營養學會秘書長邱雪婷營養師深入了解研究內容,發現作者在研究報告中強調以下三點: 1) 這個結果很可能是因為很多人在生病後才改成素食,因此無法證明素食導致疾病。 2) 這個研究沒有詢問受訪者詳細的飲食習慣,完全是受訪者自我歸類為「純素者、奶蛋素、魚素者、高蔬果葷食者、低肉葷食者和高肉葷食者」其中一組,未來需要詳細的飲食問卷才能確定飲食與疾病的關係。 3) 研究裡超過一半的「素食者」都有吃魚,這些「素食者」其實是葷食者。 台灣研究 吃素者反較健康此外,邱雪婷營養師另有一篇研究論文和這篇奧地利的文章幾乎同時發表在《PLOS ONE期刊》,從4,384名台灣人中,做了詳細的健康檢查與飲食調查,發現台灣男性素食者罹患糖尿病的機率只有葷食者的一半,女性更只有四分之一!在這項研究中,所有素食者完全不吃任何肉類至少一年以上,所有的糖尿病檢查都經過嚴謹的抽血檢驗及病歷判定。研究發現,食用少量的肉類和魚類,即與糖尿病的罹患率有很大的關聯!    邱雪婷營養師表示,這篇奧地利研究中的素食者大部份有吃魚,無法排除可能因為魚吃太多而導致重金屬殘留體內所造成的傷害。目前大部分設計完善的研究,都一致認為多吃蔬果少吃肉才有益健康。吃素會健康?但有前提《優活》提醒/ 雖有研究報告認同素食者,對於身體較為健康,但台灣有許多素食餐廳其販賣的餐飲,業者為了增加食材的口味層次,往往會加入過多的油鹽,由其實精緻過的素肉、素火腿等等加工精緻食品,熱量與脂肪含量更是高得嚇人!因此,吃素雖較為健康,但若吃素的民眾,吃得是高脂高鹽的素食加工品,恐怕會招來三高與肥胖的問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