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

定期大腸癌篩檢 「腸」保健康一輩子

定期大腸癌篩檢 「腸」保健康一輩子#癌症

臺中市十大癌症發生率及死亡率的排行和數據,其十大癌症發生率男性癌症第一名是肝癌,第二名是結腸直腸癌。女性癌症第一名乳癌,第二名和男性一樣是結腸直腸癌,其結腸直腸癌死亡率18.5%,這個排名公佈出來代表罹結腸直腸癌人數飆新高!癌症已成為近年來國人主要死因之首,而大腸癌佔所有癌症死因中的第3位,隨著台灣民眾飲食西化,高脂肪、過度加工精緻化的飲食,以及生活步調緊湊疏於運動,導致罹患大腸癌的危險性增加。    臺中市衛生局為市民的健康加強把關,自即日起至12月5日止,提供中市50-69歲(28-48年次)民眾, 每兩年1次且去年沒有做過篩檢的民眾進行糞便潛血免疫檢查,凡符合年齡層民眾請就近至所轄衛生所領取採便管接受檢查,並請把訊息告訴您身邊的親朋好友,定期檢查讓您「腸」保健康一輩子喔!臺中市各區衛生所結合各醫療院所、共同辦理「整合性預防保健服務」98年度預計辦理64場,主要喚起市民健康篩檢、預防保健觀念的建立、自我健康照護行為模式的提昇,養成每年定期健康檢查觀念,提昇優質確切的健康篩檢模式。如有任何疑問,可電洽臺中市各區衛生所及衛生局承辦人。

防治結腸直腸癌 大腸鏡篩檢要趁早

防治結腸直腸癌 大腸鏡篩檢要趁早#癌症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資料,95年結腸直腸癌新增病例己經超過一萬例,結直腸癌「首度」超越肝癌,成為國人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同時95 年結腸直腸癌死亡率較86年增加47.7%。這應該是國人生活及飲食西化的結果,因此結腸直腸癌的防治顯得日趨重要。結腸直腸癌的發生和高脂低纖的飲食、缺乏運動、肥胖等都有關係,但卻不像抽煙容易造成肺癌的產生或肝炎和肝癌的關係那麼密切,因此結腸直腸癌的防治比較難從遠離危險因子的方法上達目的,不過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方式倒是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絕大部份的結腸直腸癌是從正常的腸道黏膜經過腺性瘜肉的階段最後才變成癌症,除此之外,雖然有三分之二的結腸直腸癌發生在乙狀結腸附近,但仍然有部份是發生在離肛門較遠的近端結腸,所以目前認為要達到結腸直腸癌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目標,大腸鏡檢查是最好的方式。它一方面可以將瘜肉(癌症的前身)切除並檢驗,另一方面可以到達近端結腸做完整的結直腸評估。一般民眾達到50歲時就可以考慮做第一次的檢查,而一級血親內有結腸直腸癌病史的民眾可以提前至40歲,如果個性上較容易緊張也可以選擇無痛的大腸鏡檢查,這樣便可達到早期診斷及治療的好處。北醫附醫健康管理中心統計近幾個月接受大腸鏡檢查的健檢個案626例,發現痔瘡與大腸息肉是最常見的異常項目,罹患率分別為93%、21%。且受檢者約5個人就有1人有大腸息肉,男性多於女性,50歲以上者多於50歲以下者。雖然息肉絕大多數是屬於良性病灶,但大多數大腸癌卻往往是從息肉演變而來,患有息肉者不必驚慌,但務必徵詢專業醫師的意見,依據息肉大小、細胞型態、過去病史與家族史,規劃好後續追蹤處置工作。

打敗淋巴瘤的不二法門(下)

打敗淋巴瘤的不二法門(下)#癌症

近年來,也發展出一種生物製劑治療(就是所謂的標靶治療),因為90%的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B細胞上會有CD-20表面抗原的表現,所以用一種抗CD-20的單株抗體製劑 Rituximab  (商品名:Mabthera莫須瘤)與CD-20表面抗原結合,以引起體內免疫反應,消滅淋巴瘤細胞。因為這種標靶治療是針對CD-20表面抗原的細胞,所以不會像化學治療一樣傷及正常細胞,病人的用藥後的副作用也會少一些。 淋巴癌分為B細胞與T細胞兩大類,其中B細胞占80%,它又分為高惡性度、低惡性度與中惡性度淋巴癌。 其中,中低惡性度淋巴癌約占70%,而莫須瘤又對中低惡性度淋巴癌有療效,也就是約有六至七成淋巴癌患者會用到莫須瘤。根據國外文獻資料顯示,合併使用化療與莫須瘤, 約可增加15%完全緩解率,兩年無病存活率增加四至六成,三年存活率至少增加10%。研究報告中指出,傳統化學處方合併標靶治療,可以大幅提高整體緩解率、存活率及延長存活期。在合併使用之下,第一期或第二期淋巴瘤患者的五年存活率可以有80~90%,第三期或是第四期的五年存活率則有30~50%。健保局2月1日起核准標靶治療藥物-莫須瘤(rituximab)用在「維持性治療」的健保給付,讓更多使用莫須瘤治療有療效的病患,減少復發時間。也就是在化療之後,再進行兩年只有單獨注射莫須瘤的治療,即每三個月注射一次,一年注射四次,兩年共注射八次,病患在門診即可接受注射。而健保給付的部分是針對濾泡性淋巴癌,在第一、二線治療有療效者,給予接續兩年的維持性治療健保給付。有些患者並非屬於濾泡性淋巴癌,不符合健保給付條件,但若是屬於低惡性度淋巴癌,如果經濟能力許可,建議自費使用標靶藥物用在維持性治療,減少復發機率。總之,早期發現、早期積極治療、持續追蹤,是打敗淋巴瘤的不二法門。當您出現「燒(發燒)、腫(淋巴腫大)、癢(皮膚癢)、汗(夜間盜汗)、咳(咳嗽)、瘦(體重減輕)」等症狀時,也應注意是否是「淋巴癌」找上門了。(本文作者/奇美醫院血液腫瘤科 - 陳威宇醫師)打敗淋巴瘤的不二法門(上)

醫師建議:影像醫學有風險不適合當做每年健檢

醫師建議:影像醫學有風險不適合當做每年健檢#癌症

現代民眾已有「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觀念,對健康檢查的認知及需求也愈來愈普及,除了基礎全身健康檢查之外,也透過影像醫學檢測,輔助診斷癌症等重大疾病。近幾年來很多醫院重金買下高階影像儀器,並以政商名流使用經驗來吸引民眾檢測。不過,部分民眾對高階影像醫學趨之若鶩,誤以為一項影像醫學檢查,即可取代基礎健康檢查,卻並不清楚影像醫學有一定風險存在。■ 影像醫學非萬能 小心輻射及過敏風險日前衛生署考慮放寬基層診所購置電腦斷層掃描儀,並會同專家提供意見,不少醫界人士提出對於此政策憂心萬分。根據原子能委員會建議,健康成人每年的輻射最好不要超過1毫西弗,一般胸部正面x光射影的輻射量約0.1毫西弗,而一次正子斷層造影檢查(PET/CT)則高達10毫西弗,相當於照了一百次的X光。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副院長曾碧娟進一步表示,部分影像醫學檢查需要注射顯影劑輔助清楚掃描,必須審慎評估是否有過敏體質,避免造成過敏反應。曾碧娟表示,檢查的項目愈多、死角愈少,影像醫學檢查雖有輻射及過敏的風險,但仍具有早期診斷的醫療價值,能精準找出0.1-0.4公分的微小病灶,提高及早治癒的機會。不過,健康檢查的主要目的在於了解健康狀況、預防疾病發生,而影像醫學檢查僅能針對已經成形的癌症及心血管疾病做篩檢,對於早期的腸胃疾病、代謝症候群及慢性疾病,則無法直接判讀。■ 量身訂作健診項目 全面掌握健康狀況曾碧娟指出,高階影像醫學健檢有它的功效,但也有它的限制,且動輒數萬元,並非每位受檢者都需要,應透過專業人員綜合評估其必要性,包括年齡、身體不適的主訴、個人及家族疾病史,並且比較先前的健診項目等,為受檢者量身訂作完整、適當的健檢項目,才能保障受檢者的健康又不花冤枉錢。曾碧娟說,日前一位34歲女性,在親人安排下前來進行全身健檢,透過超音波及血液檢查,發現有嚴重甲狀腺機能亢進問題,但受檢者表示並無不適,也沒有眼凸、大脖子等明顯病徵,難以相信檢查結果。在聯安醫師抽絲剝繭詢問下,發現她已經出現大腿肌肉無力的症狀,只是受檢者難以自行判斷與甲狀腺有關。這樣的案例,若僅藉由昂貴的高階影像儀器,也無法及早發現。曾碧娟強調,所有的檢查項目都有其篩檢限制,影像醫學的發展協助提高疾病的篩檢率,然而並非萬能,也不能完全取代傳統全身健檢的項目。民眾在為自己安排健檢時要有正確的觀念,應從個人固定健康檢查做起,將高階影像健檢當作進階輔助工具,畢竟價格不斐,在不景氣的時代,不只為受檢者把關健康,也要為受檢者守住荷包。延申閱讀:預防醫學院

”燒腫癢汗咳瘦” 淋巴癌警訊

”燒腫癢汗咳瘦” 淋巴癌警訊#癌症

惡性淋巴瘤是原發於淋巴結及其它器官中淋巴組織的惡性腫瘤,是癌症的一種,它又分為何杰金氏症及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淋巴癌的發生率,在台灣約占所有癌病的 2%。男性發生的機會比女性稍多,發生年齡從小孩到老年皆可能罹患。在美國,40%以上的淋巴癌是何杰金氏病;但台灣地區,則以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較常見。 依據台灣癌症登記資料顯示,淋巴瘤為所有癌症發生率的第11位,但若與十年前相比,發生人數約成長了兩倍,這可能與醫療診斷進步及民眾對於此病的警覺度提高有關。雖然,因為目前此病致病明確原因仍不清楚,較無法有效的預防及篩檢,但民眾若能瞭解淋巴瘤的徵兆,於疾病發生時早期發現,它是少數能治癒的癌症之一。 奇美醫院血液腫瘤科 - 陳威宇醫師指出,淋巴瘤最常見的症狀為淋巴結突然腫大,它常是無痛性的,它可能出現在看得到的頸部、腋下、腹股溝的淋巴結,也可能是身體內部的淋巴結,如胸部縱隔腔或腹部;有些則會有發燒、夜間盜汗、體重減輕、疲倦、皮膚搔癢等症狀。醫師如果懷疑有淋巴瘤的問題時,會需要問詳細的病史及做身體檢查,並做血液檢查、胸部X光超音波或電腦斷層攝影及骨髓檢查等來協助診斷;但要確定淋巴瘤的診斷必須切取部份腫大的淋巴結送病理組織切片化驗。一旦淋巴瘤的診斷確立時,接著就要確認疾病類型(何杰金氏或非何杰金氏)及分期。淋巴瘤的分期分為一到四期:第一期:局限於單一淋巴區。 第二期:有兩個或多處淋巴區受侵犯,但都在橫膈膜的同一側。 第三期:橫膈膜上下兩側都有淋巴區的侵犯,或脾臟被侵犯。 第四期:非淋巴器官已被侵犯,如骨髓、肝、肺等。 陳威宇醫師表示,知道分期後,為瞭解疾病預後及選擇適當的治療,醫師會再依淋巴瘤的免疫、形態、分子生物等資料將之區分為低、中、高惡性度三大類型。低惡性度淋巴瘤的生長及分裂緩慢,初次診斷常為晚期但症狀輕微,後期常發生細胞的轉變而急速惡化,而中惡性度和高惡性度淋巴瘤,生長及分裂快速且易引發嚴重的症狀,若未經治療只有6個月至2年之壽命,但積極治療則可達 5年之緩解期;且有30%至40%的患者可能痊癒。 近年來,淋巴瘤的治療已有顯著的進展,醫師會依疾病的分期及細胞的型態,選擇化學治療搭配放射線治療、標靶治療、及手術治療。目前,何杰金氏淋巴瘤的五年存活率約90%,10年存活率已增至80%,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完全緩解機率也可提高到約七成。不過有些病人只是長期的緩解,有時會在多年以後再發疾病,所以要長時間的追蹤,以早期監測有無次發的惡性病發生。 陳威宇醫師強調,早期發現、早期積極治療、持續追蹤,是打敗淋巴瘤的不二法門。當您出現「燒(發燒)、腫(淋巴腫大)、癢(皮膚癢)、汗(夜間盜汗)、咳(咳嗽)、瘦(體重減輕)」等症狀時,也應注意是否是「淋巴癌」找上門了。

攝護腺癌

攝護腺癌#癌症

隨著國民的人口老化,患攝護腺癌的病患在近年有快速增加的趨勢。可能造成國內攝護腺癌發生率遽增的原因包括:飲食習慣的改變、健康檢查的普及,此外廣泛使用血液攝護腺特定抗原檢查及肛門指診等,也對醫師在判別攝護腺癌時有很大的幫助。為了早期發現攝護腺癌,現時的共識為50歲以上的男性每年需測量血中攝護腺特定抗原值及肛門指診檢查,若民眾若有攝護腺癌的家族史則須提前於40歲時接受檢查。除了作一般攝護腺特定抗原的檢查外;我們還可以測量血中游離攝護腺特定抗原,對於攝護腺特定抗原介於4與10的患者,我們可以利用血中游離攝護腺特定抗原與攝護腺特定抗原的比率來增加診斷的準確度。

市民健康卡 樂活集點換好康

市民健康卡 樂活集點換好康#癌症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為鼓勵市民積極及持續參與各項公共衛生預防保健活動,促進民眾自我健康管理意識,以預防疾病發生, 98年擴大「市民健康卡」申辦地點及集點方式,除臺北市十二區健康服務中心(原衛生所)及臺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發卡單位外,更新增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各院區及其院外門診部、臺北市立萬芳醫院,提供更多可近性及多元化的活動內容。集點方式除行政院衛生署規定之預防注射項目、五大癌症篩檢、三高篩檢、衛生保健志工服務及健康講座或健康促進活動外,更可透過參加本局公告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臺北市立萬芳醫院及本局各處室辦理之預防保健與健康促進相關活動或辦理器官捐贈卡,享有集健康點數及兌換為個人量身打造之健康服務。截至98年2月28日,「市民健康卡」總發卡量計156,511張、累積點數高達300,337點,並有2,967人持健康點數換取健康服務,其中免門診掛號費2,578人;健康教室65人;初階健康檢查97人;進階健康檢查119人;高階健康檢查108人。為方便市民查詢自身累積之點數,衛生局建置「市民健康卡」點數查詢系統,民眾上網即可查詢自身健康累計點數。此外,提醒每一位臺北市民朋友,自97年9月15日起,每集2點健康點數,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及其16處院外門診部就醫,可免「門診掛號費」乙次(價值50元),臺北市立關渡醫院、萬芳醫院自97年10月1日開始加入提供限量的「市民健康卡」集點後健康檢查服務,期許每一位市民朋友「一卡在手,健康樂活」,以健康點數換取適合個人的健康服務,為自身的健康權益把關。「市民健康卡」活動詳情請瀏覽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或洽各行政區健康服務中心、臺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及其院外門診部或臺北市立萬芳醫院。

男性頻尿、夜尿…應盡快檢查 預防攝護腺癌

男性頻尿、夜尿…應盡快檢查 預防攝護腺癌#癌症

攝護腺癌為最常見的男性生殖泌尿癌症,在近年有快速增加的趨勢。如何早期診斷及有效治療是醫療上的重要課題。光田醫院泌尿科嚴允和醫師指出,可能造成國內攝護腺癌發生率遽增的原因包括:飲食習慣的改變、健康檢查的普及。此外廣泛使用血液攝護腺特定抗原檢查及肛門指診等也對醫師在判別攝護腺癌時有很大的幫助。為了早期發現攝護腺癌,嚴允和醫師表示,50歲以上的男性每年需測量血中攝護腺特定抗原值及肛門指診檢查,若民眾若有攝護腺癌的家族史則須提前於40歲時接受檢查。除了作一般攝護腺特定抗原的檢查外;我們還可以測量血中游離攝護腺特定抗原,對於攝護腺特定抗原介於4與10的患者,我們可以利用血中游離攝護腺特定抗原與攝護腺特定抗原的比率來增加診斷的準確度。  關於攝護腺癌症的預防,泌尿科鄭柏樹醫師也提出以下幾點供民眾參考:1.飲食上儘量攝取低脂肪食物多食用高纖維蔬菜水果。2.50歲以上男性每年接受攝護腺腫瘤的篩檢、肛門指診及超音波掃描等。3.有頻尿、夜尿、排尿不順等症狀時必須立即接受檢查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