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

中西醫整合治療 對癌症化療病人更有效

中西醫整合治療 對癌症化療病人更有效#癌症

放射線、化學治療產生的副作用,經常導致癌症患者不得不中斷治療,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戴承杰主任、血液腫瘤科戴承正主任最新研究-「併用中藥對接受化療癌症病人肝臟保護及完成化療之成效」結果顯示:中西醫整合治療對癌症化療病人更有效,且併用中藥可保護化療期間的肝功能。此研究於今年10月為美國實證醫學期刊(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接受。 此項研究歷時一年完成,為病例對照研究設計,調查對象年齡皆大於20歲,經專科醫師診斷為癌症的病例,自2004年1月1日至2004年12月31日接受癌症治療的研究個案共89位,並參與184次化學療程。其中42次的化學療程為『併用中藥治療』,意指癌症病人化療期間在傳統醫學科門診依照病人之血液檢查值使用保肝或加強造血的中藥,保肝之中藥以小柴胡湯、黃連解毒湯,或五苓散為主。收集資料包含四部份:基本屬性因素:性別、年齡與高血壓、糖尿病、病毒性肝炎帶原帶原之其他疾病史。疾病及治療因素:癌症診斷、癌症分期和狀態(初診斷或復發)、化療時機(術前或術後)、腹部放療或非腹部放療。是否取消或延遲化療。化療評估期(執行化療之前一週)、化療治療期(化療療程之最後一次化療前一週)及化療恢復期(完成化療之後兩週)的SGOT(麩草酸轉氨脢)、SGPT(丙胺酸轉胺?)檢驗值。戴承杰表示,本研究結果顯示,當控制年齡、性別、癌症分期、放射線治療部位、癌症診斷等變項之後,併用中藥之病例組在化療期間之SGOT(麩草酸轉氨脢)值較未併用中藥之對照組低,顯示對癌症化療病人的肝臟有保護作用。控制病毒性肝炎、初診斷或復發、放射線治療部位等變項之後,併用中藥之病例組與未併用中藥之對照組,兩者相對照之下,併用中藥之病例組於化療期間並無危險值存在,且可保護化療期間病患之肝功能,所以本研究支持中西醫整合性醫療對於接受化學治療癌症病人具有成效。

數位化X光系統 病灶無處躲

數位化X光系統 病灶無處躲#癌症

近年來,癌症與腦血管病變已成為國人主要死因,澄清醫院為提供大台中民眾更精準的醫療檢查服務,特引進Toshiba Ultimax新款檢查系統提供多用途的數位化X射線系統。澄清醫院平等院區放射線技術組 李勝旭組長說明,除了一般放射線診斷外,還可應用於臨床上介入性放射線診斷。這個系統可以用於下列應用:消化道檢查,內視鏡檢查。血管攝影檢查。介入性血管攝影檢查。頭部 、頸部、 腹部、下肢末端 等顯影劑血管攝影檢查。李組長表示,該儀器具備多功能C臂可縱向移動;且診斷床除可橫向移動外,還可以上下移動。且在X光劑量上也有效的減少,除了一般透視照相功能以外,為減少長時間透視時X光曝射劑量。配備高對比的影像倍增管,對病人進行檢查時使用不同尺寸的影像倍增管可以方便對檢查部位搜索及定位放大,如此可增加醫師使用的便利性,也因為使用高解析度的影像倍增管,所以能夠很輕易的看見很小的物體,無論使用何種攝影方式包含血管攝影,多功能的影像處理系統能夠在極短之時間內處理影像。疾病治療重點最重要在於透過預防或及時性的處置,迅速提供到院民眾完善的醫療照護,使民眾重新獲得健康的生活,澄清醫院持續引進新款檢查儀器,乃是希望提供民眾最適宜的照護服務,滿足社區民眾對於健康照護的需求。

你聽過「非24小時睡醒症候群」嗎?!

你聽過「非24小時睡醒症候群」嗎?!#癌症

很多人都知道,地球自轉一圈是24小時。我們的體內也有個生物時鐘,隱藏在大腦內,叫做下視丘,負責指揮我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多人卻不知道,有些睡眠障礙是因為下視丘出了問題。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 睡眠中心醫師徐崇堯舉例,王同學每隔一陣子就不能來學校上課,起先是上午的課來不了,原因是他睡過頭了,即使勉強來學校,也只是趴在桌上睡一整堂課而已。後來王同學連下午的課也無法出席,室友以為他得了嗜睡症,仔細詢問,他反而告訴同學是晚上睡不著,必須到天亮時分才能入睡,一睡就睡過頭了,一陣子之後,王同學又恢復正常上下課。室友決定幫他掛號求診,經過詳細詢問病史,並且讓王同學記錄一段時間的睡眠日記,以及施行兩次睡眠多項生理檢查和白日入睡時間測定之後,才確定他得的是「非24小時睡醒症候群」,也就是他大腦內的生物時鐘,是以約莫25小時的週期運行,然而生活在一天24小時的地球上,造成每天自然晚睡約1小時,約莫一周後,王同學到天快亮才能睡得著,患了失眠症,但是一睡就睡到下午,白天到了學校又被當成嗜睡症。入睡時間繼續往後延,又過了三周左右,才能回復到正常的作息。從這個例子我們知道,原來失眠症和嗜睡症可以發生在同一個人的身上。「非24小時睡醒症候群」的病人往往每天自然入睡的時間延後1到2個小時。其實人體內的生物時鐘並非24小時,如果把一個人關在與外界日出日落隔絕的環境裡,讓他按照自己的意思作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便發生了,他的生物時鐘約莫25小時。生活在地球上,我們的大腦是很有彈性的,可以自動調整配合環境24小時的節律,如果你的生物時鐘很固執,堅持維持原狀,那就是得了「非24小時睡醒症候群」,這就是「大家都變你不變」的下場。得了這種睡眠障礙的人,較不容易生活在現實的環境當中,學業或者工作也會造成困擾,因為社會對這樣的疾病的認知有限,往往得不到父母,師長或老闆的諒解。少數這樣的病人被發現原來是腦下垂體或下室丘長了腦瘤,而大部分的人並無明顯的腦部病變。徐崇堯醫師提醒民眾,為確保自己的健康,如果懷疑自己得了這樣的睡眠障礙,請盡速就醫;醫師會請你記錄一段時間的睡眠日記,並協助安排神經學與睡眠生理檢查,才能得到正確的診斷和治療。

健康A更多 一起加入「市民健康卡」集點行列

健康A更多 一起加入「市民健康卡」集點行列#癌症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為鼓勵市民培養自我健康管理之嶄新醫療觀念, 98年下半年度市民健康卡的集點項目除原有的預防注射、癌症篩檢、三高篩檢、健康講座或健康促進活動、擔任衛生保健志工及辦理器官捐贈卡外,自10月1日起,新增攝護腺癌篩檢、戒菸服務計畫及至市立聯合醫院各院區使用網路或語音預約掛號等多項集點方式;並在集點活動方面提供市立動物園及天文教育館的門票折價本換取服務,期能提供更多彈性及多元化之活動內容,吸引更多市民加入「市民健康卡」集點行列。衛生局表示,自96年7月推出「市民健康卡」集點活動,至98年8月31日止總發卡量已突破22萬張、累積點數則高達570,513點,期許每一位善用「市民健康卡」的市民朋友們,皆成為自身健康最佳的守護者。想進一步瞭解「市民健康卡」活動詳情,請瀏覽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http://www.health.gov.tw),或逕洽各區健康服務中心、臺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及其院外門診部或臺北市立萬芳醫院。

酒喝多!當心消化器官的癌症找上門

酒喝多!當心消化器官的癌症找上門#癌症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詩仙李白在酒宴中,酣暢淋漓地譜下這首「將進酒」。多少騷人墨客酒後豪興,留下千古絕唱。但以健康的觀點,淺酌低嚐可能保護心血管,過量飲酒卻反受其害。除了腦神經退化、心臟肥大、骨頭缺血性壞死、胃腸黏膜損傷、肝硬化、胰臟炎等病變,飲酒還與許多癌症有關。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謝清睿,將就以下幾點,探討飲酒與消化器官癌症的關係。 一、口腔、咽喉、食道癌這些部位的癌症,多為扁平細胞癌。流行病學顯示,罹癌的危險性和飲酒量及期間成正比。而抽煙及嚼檳榔,也是獨立的危險因子,並且有加成的作用。至於較少見的食道腺癌,有些報告指出和飲酒有關,但也有相反的結論,須進一步釐清。 二、大腸直腸癌多個報告的合併分析,發現其危險性和飲酒有關,而且和飲酒量成正相關。甚至有報告指出,飲酒增加罹患腺瘤(息肉)的機率,而大腸直腸癌就是由腺瘤轉變而來的。飲食缺乏葉酸,會增加大腸直腸癌的風險,而酒精影響到葉酸的代謝,可能因此增加罹癌的危險性。三、肝癌大多數發生在已有肝硬化的病患,經由肝細胞發炎、壞死與再生,逐步形成纖維化、硬化、及肝癌。國內的肝硬化多為慢性B或C型肝炎患者,飲酒為另一獨立的原因,並可加強慢性B或C型肝炎轉變為肝癌的機會。四、胰臟癌少數報告認為和飲酒有關。因為抽煙是胰臟癌強烈的危險因子,煙酒之間與胰臟癌的相互關係,尚須進一步研究。飲酒可能造成慢性胰臟炎,久之轉變為癌症。飲酒如何導致癌症?謝清睿醫師表示,目前的研究指出幾種可能的機轉:酒精的代謝物乙醛破壞核酸(DNA)、酒精做為其他致癌物的溶劑、產生自由基、改變葉酸的代謝、降低身體的免疫力、酒類飲料中其他的致癌物等。而個體代謝酒精的基因變異性,可能影響致癌的程度。確實的致癌機轉,尚待努力研究。謝清睿醫師提醒,健康的角度,節制飲酒是必要的。因此,奉勸諸君莫貪杯,醒來追悔已太遲。

艷陽夏比基尼正妹當道 做好小紅管理不怕大姨媽壞事

艷陽夏比基尼正妹當道 做好小紅管理不怕大姨媽壞事#癌症

年度暑假盛事貢寮音樂祭剛做完熱身,少男少女們無不蜂湧到海邊當起衝浪客,想像如果這時三五好友約妳去衝浪,好巧不巧碰到大姨媽來拜訪,或是穿上比基尼後一照鏡子才發現,「天啊! 臉上冒起生理痘,連水桶腰都跑出來了」,這可多掃興。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婦產科林姿吟醫師說,暑假一向是旅遊旺季,無論海邊嬉水或是出國旅遊,女生最怕就是「大姨媽」也來參一咖,不但遊玩過程要提心吊膽是否有經血外露,甚至連經前症狀也可能使旅遊品質大打折扣。像是多數女生在生理週期前會出現水腫、痘痘,體態改變也影響鏡頭上的美觀。甚至產生情緒低落或易怒等症狀直接影響到旅遊心情。林姿吟醫師分享,其實只要能把月經報到的時間往後調整到假期結束,就不用擔心月經來掃興的問題。目前調整生理週期的方法有許多種,採用以生理週期為設計的口服避孕藥做為「小紅管理工具」是一種安全及方便的做法。一般口服避孕藥的服用周期為21天,當服用完一個週期後,月經約莫在停藥後的一周內報到。如果要做到延長生理週期來臨的時間,只要在服用完當次週期的最後一顆時,繼續於隔天開始服用下一份,一直到旅遊假期結束即可,就可以簡單避開生理周期來臨前後的不適。林醫師說明,口服避孕藥不但可以達到避孕的效果,也可以用來調控內方泌和荷爾蒙波動,臨床上就發現,將傳統口服避孕藥的停藥天數從7天縮短為為3-4天,可以降低荷爾蒙波動,也可以降低生理期來臨時的經前症候群造成身體不適的現象。目前市面上已經有「24+4」劑型配置的超低劑量口服避孕藥,將停用天數縮短為4天,同時透過降低劑量與延長三天活性錠服用天數,讓調節體內荷爾蒙的效果延續一整個月。除了能改善身體水分逗留而產生的「水桶腰」,對於雄性素分泌過旺所產生的痘痘問題也有幫助,還能改善情緒低落、易怒、缺乏活力等心理上的症狀。如此一來,無論是戲水、拍照以及穿上比基尼,都不怕在鏡頭與好友前出現NG表現!年輕的女性朋友們,醫師也提醒千萬不要忘了暑假也是意外懷孕的旺季喔!口服避孕藥的避孕效果可達99%以上,是女性可以自主使用的避孕選擇,適合沒有心血管疾病、血栓及肝腎功能代謝異常等禁忌症的健康女性使用。建議有需求的女性可向婦產科專業醫師諮詢相關知識,增加自己對於自我健康的掌握度吧!延伸閱讀:http://www.wewomen.com.tw/blog/doctor_article.asp?dataId=611

「姐姐的守護者」陪伴癌症家庭共享溫馨的夜晚

「姐姐的守護者」陪伴癌症家庭共享溫馨的夜晚#癌症

癌症希望協會在台北信義威秀影城與龍祥育樂多媒體(股)公司的盛情邀請下,8月3日與癌症家庭們ㄧ起分享「凱特」的生命故事,度過一個特別的盛夏夜晚。電影從開始到結束,劇情的發展讓人忍不住流淚;莎拉為了救罹患急性前骨髓性白血病的女兒凱特,利用醫學科技生下與凱特有完美基因配型的安娜。十三年來,安娜不斷地供應凱特血液、白血球、骨髓、幹細胞,現在輪到了她的腎臟。無法忍受再被當成藥糧的安娜決定反擊她的父母,控告父母奪走她的身體使用權。看完電影的病友秀秀說:「看到影片中的凱特因化療掉髮、嘔吐,我就想起,這段路我也曾這麼走過…雖然我沒有吐,但是那過程中的痛苦,我真的經歷過,也曾經想放棄,當朋友在和我說加油時,我真的已經很努力了,到底要加多少油、要多努力我才能戰勝癌症!? 」走過抗癌路的病友,在看完電影後,也許曾經經歷過,他們除了深受電影內容的感動外,更比一般人擁有更多深刻的感受。感動影片中的凱特在上天給他這麼大的考驗下,她的笑容依然這麼燦爛;感動他的家人,面對癌症,總是無怨無悔、永不放棄;感動他們是這麼勇敢地守護這個上天給的禮物;筱雯回憶起當時罹患舌癌的爸爸治療時的情景:「我爸爸在手術切除口腔腫瘤後,無法用言語表達,但是他很努力地寫了一張字條給在病床旁陪伴的我們,字條的內容很簡單,『謝謝你們,沒有你們,我沒辦法走到這裡』雖然是張很簡單的字條,但是它對我們來說有著不同的意義」。抗癌的路不好走,不僅僅要醫療團隊的努力、病友本身不能放棄外,家屬的陪伴更是不能缺少的支持,癌症希望協會希望所有癌症家庭們都能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所以以全方位的服務,提供癌症家庭資訊、支持與資源,也希望社會大眾加入抗癌的行列,給予所有正在面對癌症挑戰的朋友們更多支持的力量,一起陪伴他們,走過生命的低潮、看見生命的希望。癌症希望協會愛心專線:(02)3322-6286

癌症飲食合併療法 讓癌症消失

癌症飲食合併療法 讓癌症消失#癌症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2008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惡性腫瘤連續27年蟬聯榜首,平均每13分30秒就有一人因癌症而亡。這個數字看起來很可怕,但其實世界衛生組織曾經強調,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透過健康的飲食習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來加以預防,透過均衡飲食、適度運動、遠離菸酒,及保持身心愉快,以維持免疫系統正常運作,已經成為最廣泛且完全無副作用的抗癌之道。已經罹癌了該怎麼辦?不妨參考一下日本消化系外科名醫濟陽高穗所提出的「癌症飲食合併療法」,這套震驚全日本的療法,已確定將癌症的有效治癒率,從低於50%,提升到66.3%!濟陽高穗在日本已懸壺近40年,年輕時即立志成為治療癌症的醫師。由於有三分之一的日本人死於「癌症」,而所有疾病中,又有一半的病症發生在消化器官,其中癌症尤其如此。當時觀念認為,癌症必須動手術切除,消化外科因而成為治療癌症的首要科別,也促使他投身其中。但2002年一份癌症患者追蹤調查報告改變了他的信念,報告中指出,患者術後的五年生存率只有52%,這個結果使他震驚,於是驅策他一定要設法提昇治癒率。之後,一份從1994年開始備受注目的「癌症與飲食」的相關報告,抓住了他的視線。接著他讀遍國內外相關文獻,效法這個領域的先進們的做法,漸進式的在癌症治療中納入飲食療法,最後發展成「濟陽氏癌症飲食合併療法」。根據其治療結果顯示,即使是癌症末期,在這套飲食療法的治療下,有六到七成都獲得了改善,而對於乳癌和攝護腺癌的療效更顯著,改善率可達到七至八成。那到底何謂「濟陽氏癌症飲食合併療法」?即是將三大醫學療法(手術、抗癌劑、放射線),搭配改善營養狀態、調整新陳代謝、提高免疫力的飲食療法,如此合併治療,不但可突破醫學療法所遇到的瓶頸,患者的生活品質也會隨之提昇。例如書中的一個病例,氏居容子在1994年6月因卵巢癌切除了兩邊的卵巢和子宮, 2005年6月又被診斷出「S狀結腸癌」,7月手術後,醫生為她裝上了人工肛門。但沒想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到11月的檢查,又發現卵巢位置清楚照出一顆四公分大的腫瘤,12月結束抗癌劑治療後,她開始積極進行飲食療法,嚴格遵守濟陽醫師定的8大項目:盡量不攝取任何鹽分;限制動物性蛋白質、脂肪;大量攝取蔬菜水果;攝取胚芽成分和豆類;攝取乳酸菌、菇類、海藻;攝取蜂蜜、檸檬、啤酒酵母;食用活性橄欖油和芝麻油;飲用良質好水並禁菸酒。2007年9月本來預計進行手術,結果在手術前檢查中,發現腹部腫瘤已經完全消失!不但卵巢癌消失,人工肛門也拆除了,讓她整個人輕快起來。《這樣做,讓癌症消失》中除了一個個被飲食合併療法治癒的癌症患者現身說法,濟陽醫師更從癌症的產生開始說起,解釋為何罹癌需要手術、抗癌劑、放射線和飲食療法,並詳細說明消除體內癌細胞的飲食法要如何進行,他還特別強調,即使是末期癌症也別輕言放棄。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濟陽醫師是消化系外科權威,所以對於胃癌、大腸癌、肝癌、消化器官癌等都非常專精,而且多年來,「濟陽氏癌症飲食合併療法」也已沿用到乳癌、肺癌、攝護腺癌、惡性淋巴瘤等患者,即使是末期癌症,經過精密的飲食指導和細心的治療,有六到七成都獲得了改善。飲食療法對於乳癌和攝護腺癌的療效更是顯著,改善率可達到七到八成。大腸直腸癌、肺癌、乳癌一直是台灣十大癌症死亡排名名列前矛者,「濟陽氏癌症飲食合併療法」彷如為癌症患者們注入一強心劑!好書推薦 》這樣做,讓癌症消失:日本外科名醫的飲食合併療法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