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

響應「全球抗痛年」 疼痛列入第五生命徵象

響應「全球抗痛年」 疼痛列入第五生命徵象#癌症

『當身體不適時或開刀後令人感到疼痛難耐、痛澈心扉、痛不欲生時,您一定要忍受嗎?』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麻醉科龔家騏主任表示,基於尊重生命及重視人權,該院自今年起將『疼痛』視為繼體溫、脈搏、呼吸、血壓之後的第五個生命徵象,並將疼痛強度正式納入監測人體生命徵象的一部份。換言之,住院病人每天都可獲得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疼痛等生命徵象的持續性評估,護理人員會將每天評估的疼痛分數記錄在『生命徵象紀錄單』上,如此一來,當醫師查房檢視病歷時,對於疼痛處理的情況便能瞭若指掌,進而得知是否需調整藥物或改變處置方法。疼痛評估的工具是以0-10分的數學法併用六個臉部表情來分類,分數1-3分屬於輕度疼痛,4-6分屬於中度疼痛,7-10分屬於重度疼痛。在今年疼痛治療的情況調查結果顯示,住院期間病人的疼痛問題經治療後,疼痛分數由最高痛不欲生、嚴重疼痛的9分降至輕度疼痛的2分,整體治療後疼痛分數的平均值是3分,屬於偶爾會忘了疼痛存在的輕度疼痛,顯示病人的疼痛問題在住院期間都可以獲得緩解。根據統計,12歲以上、超過20%的成人在三個月內都曾出現過各種身體上的疼痛,而且女性的發生率比男性高,疼痛不僅是大部份疾病伴隨的症狀,也常是病患求診的原因。疼痛不僅在生理上會讓身體分泌過多的腎上腺素使心跳、血壓上升,嚴重時更會造成心肌缺氧,也會影響呼吸、使腸胃蠕動變慢、排氣時間延長,甚至會減低免疫力,增加感染機會、影響身體復原。研究指出,五分之一的成人有慢性疼痛的問題,32%-96%的病患在手術後都經歷過疼痛,其中70%的病人會覺得非常痛;至於癌症後期造成的疼痛更是高達80-90%。在慢性疼痛的長時間影響下,更會有引發憂鬱症的疑慮。 龔家騏主任指出,早在1990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就宣佈『免於疼痛是一種基本人權』,而自2004年起每年10月國際疼痛醫學會(IASP)都會選定一個主題,發起為期12個月的『全球抗痛年』(Global year against pain)活動,要求正視疼痛醫療,除了呼籲醫護人員要積極評估疼痛與治療疼痛,也希望病人能主動參與疼痛問題的處理。因此,民眾切勿有『疼痛忍一忍就會過去』的想法,另外,一些錯誤的觀念也應該被導正,如:50%的病人認為止痛藥會影響傷口瘉合,22%的病人認為使用病患自控式止痛給藥會有造成藥物過量或上癮的問題。 龔家騏主任表示,除了將疼痛列入第五個生命徵象外,也重視疼痛治療與止痛服務,除了一般常態性的疼痛治療、疼痛會診外,也提供手術後病患自控式止痛、無痛性腸胃鏡檢、減痛分娩等服務;更開設『疼痛門診』,提供介入性疼痛治療,利用各種方式的注射或神經阻斷術以治療各種急慢性或神經性疼痛。期盼透過各類的疼痛治療與止痛服務,協助民眾向疼痛說不!

DIY自我檢查 口腔癌不上身

DIY自我檢查 口腔癌不上身#癌症

口腔癌對國人健康威脅日益嚴重,尤其以25至64歲青壯年人口佔大多數,這是生產力最高,發展事業黃金時刻,對家庭和國家、社會而言都造成莫大損失,所以口腔癌防治工作實為公共衛生重要課題。牙醫師提醒,民眾可DIY自我檢查,讓口腔癌不上身。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牙科主任黃麗珠表示,衛生署近年來積極推動「檳榔族口腔癌篩檢」工作,因為許多科學證據顯示,同時咀嚼檳榔和抽菸,會引起多種口腔黏膜癌前病變、牙齒破壞性磨損,及導致口腔、咽喉和食道癌等。檳榔對健康危害相當大,若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提高治癒率,相對也能減少病人痛苦與社會損失。為了社區民眾健康著想,仁愛院區自96年起,即參與推動衛生署「全國無檳榔醫院」行列,並積極投入相關防制宣導活動。黃麗珠指出,口腔的各種癌前病變包括有紅白斑、口腔黏膜下纖維化及疣狀增生:1. 白斑、紅斑、紅白斑-口腔黏膜之白色或紅色斑塊,一般無自覺症狀。2. 口腔黏膜下纖維化-黏膜失去彈性,並有纖維化帶,多發生於頰部、軟顎、唇部等。口腔有灼熱感或刺痛,對3. 辛辣食物敏感,張口受限,嘴巴打不開。4. 疣狀增生-突出於口腔黏膜上之粗糙增生病變或腫塊。口腔癌病變症狀與特徵有下列4種狀況:大多有長期使用檳榔、菸、酒或其中一、二項。黏膜上皮不完整,形成潰瘍或糜爛表面,超過二、三週仍未痊癒。突出黏膜表面腫塊,容易出血或成長快速、明顯。病變周圍有相當程度硬結,顎下或頸部有淋巴結腫大,硬度高,可動性低。一般民眾平時可以自己多注意口腔黏膜變化,包括顏色及表面狀況,依下述5項重點進行自行檢查。1. 口內病變部位大小、顏色改變、上皮完整性、有無破壞、出血。2. 注意顏面及頸部對稱性,有無腫脹、開口度大小、舌頭自由運動度。3. 可疑部位是否有硬結、局部淋巴結是否腫大、壓痛或知覺障礙等。4. 檢查依一定順序,以提高效率和正確度,避免遺漏。顏面、頸部、口內部都需檢查。5. 例如:由右側頰黏膜開始,沿著上下唇黏膜,到左側頰黏膜,硬顎、軟顎,再檢查舌背、側緣和口底,做完整檢查。黃麗珠呼籲,檳榔是屬於全身性致癌物質,不僅會引發口腔癌、食道癌等,對於其他癌症罹病風險都會大幅增加,為了您與家人健康著想,請大家一起響應戒菸戒檳榔,讓您生活更健康!

預防心臟病猝死 須檢測動脈「軟斑塊」

預防心臟病猝死 須檢測動脈「軟斑塊」#癌症

心臟病長期居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二位,光在2006年,便有一萬三千人因心臟病死亡,如何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成為日益重要的課題。心臟病中最常見的是冠狀動脈心臟病,成因為脂肪和鈣質沈積在心臟的冠狀動脈管壁內,形成動脈硬化斑塊,使血管狹窄,當動脈鈣化與斑塊太過嚴重時,心臟肌肉便會缺氧、壞死,稱為狹心症或心肌梗塞。天主教耕莘醫院永和分院放射診斷科-林哲弘醫師指出,要找出心臟冠狀動脈的問題,以往多半依賴心導管檢查,但在64切面立體電腦斷層攝影問世後,無需插管、住院,只要閉氣一次(約15秒),即可掃描完心臟,成為除了心導管外,唯一可以看清楚冠狀動脈的檢查方式。電腦斷層的心臟檢查分兩類,可同時進行,一是冠狀動脈鈣化指數檢查,不須注射顯影劑,非侵襲性,可以迅速了解冠狀動脈血管鈣化的狀況,藉以判斷未來心臟病發的危險。第二種心臟檢查須施打顯影劑,進行冠狀動脈顯影,準確度和傳統心導管一樣,而其優點可以評估冠狀動脈狹窄程度,偵測動脈內含脂肪的「軟斑塊」,這往往是心臟病猝死的元兇,早期診斷治療,有助於控制不確定的發病風險。另外,癌症已多年蟬連十大死因首位,肺癌則是最常見的癌症之一,2006年便奪走全台約五千人生命。以往的肺癌篩檢多依賴胸部X光,但受限於肋骨、心臟的阻礙,僅能偵測約一公分的病灶,而與油煙有關的肺腺癌,相當比例在此時已轉移,治療效果有限。林哲弘醫師表示,利用64切面電腦斷層進行肺部檢查,不但輻射劑量低,無侵襲性,只需閉氣不到10秒鐘即完成掃描,可偵測微小病灶,是目前早期發現肺癌最有效的方法;且透過電腦處理,可產生立體的肺部影像,提高肺癌偵測,方便日後追蹤。

三癌三高免費篩檢

三癌三高免費篩檢#癌症

聞癌色變,惡性腫瘤已持續蟬聯臺北市主要死因首位26年。從民國96年臺北市主要癌症死亡原因統計資料顯示,女性乳癌、子宮頸癌及口腔癌,分別位居臺北市主要癌症死因之第4位、第9位及第12位。上述3項癌症均具有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預後良好等特性。心臟病、糖尿病及腎臟病名列前十大死因此外,依據臺北市96年死因統計顯示,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等分別佔死因之第1、2、3、4、11位,共有8,596人死亡,約占所有死亡人數的59.34%。此類慢性疾病透過定期篩檢,可達到預防保健效果。因此,加強民眾癌症及慢性病防治,是極重要的醫療與公共衛生課題。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將於97年10月9日(星期四)上午8時至11時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4個院區及門診部(和平院區、忠孝院區、中興院區、婦幼院區、文山門診部及石牌保健站)舉辦『三癌三高免費篩檢大放送』活動,請民眾把握難得機會。歡迎北市市民朋友踴躍參加,相關訊息請參閱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頁http://www.health.gov.tw/ 或洽詢臺北市民當家熱線1999。■ 篩檢對象&篩檢項目18-29歲成人:口腔癌篩檢30-39歲女性:乳房檢查、子宮頸抹片檢查、口腔癌篩檢30-39歲男性:口腔癌篩檢40歲(含)以上女性:乳房檢查、子宮頸抹片檢查、口腔癌篩檢、血壓、血糖、血膽固醇三合一篩檢40歲(含)以上男性:口腔癌篩檢、血壓、血糖、血膽固醇三合一篩檢註:口腔癌篩檢:以抽菸、嚼檳榔者為優先檢查。

《醫點通》罹患癌症,關鍵5大問

《醫點通》罹患癌症,關鍵5大問#癌症

一旦被診斷罹患癌症,正確的心態除了正向思考外,還須冷靜下來充分瞭解自我疾病的真正狀況,把握治療良機,以取得最好的治療成效。光田綜合醫院腫瘤內科郭集慶醫師提醒,務必珍惜自己「知的權利」和自主原則,讓自己參與治療決策的過程,而有能力決定治療的方式,不至於陷入沮喪及憂鬱當中。郭集慶醫師表示,若不幸罹癌,以下五點是在就診時應該詢問醫師的關鍵問題。原發的部位是在什麼器官或組織呢?目前有無淋巴的轉移?有無轉移至遠處器官?癌症分期屬第幾期?抗癌計畫的順序如何?需不需要「前導型」治療(如根治性手術切除或放射治療前的事先治療)?需不需要手術前化療或放射治療呢?不同的治療模式其利弊何在?器官保留手術是否可行呢?例如乳房保留手術,能免於乳房全切除又能得到相同療效。

貫穿過去與未來的健康好滋味

貫穿過去與未來的健康好滋味#癌症

「毒奶風波」帶來全球恐慌,一夕之間,消費者驚覺遭波及的食品項目竟如此之廣;主食、零食、飲品……竟沒什麼食物可以安心吃下肚。我們享受文明進化帶來的便利生活,以往卻很少想到該付出什麼代價。早在大家警覺到溫室效應危機之前,高糖、高脂肪、高膽固醇、低纖維的現代人飲食型態所帶來的肥胖問題與各種文明病,便已敲醒了第一記警鐘。而當人們想藉活得自然、吃得健康來當成「樂活」的出發點時,這才發現:在世界每一個角落,人類都早已製造出「不健康」的環境。僅就乳品而言,無論是近來添加三聚氰胺的奶粉,或像1986年車諾比核變事件後的輻射牛奶,或是各類來自於環境的含氯污染物(如農藥、多氯聯苯、戴奧辛)的威脅,都不是戒慎恐懼的消費者端詳食品標示就能完全免除。過去傳統時代,在選購食品時,幾乎不用擔心不良添加物的問題,但曾幾何時,人們活得連吃得安心的基本保障也沒有?啜飲著香濃豆奶是許多民眾兒時的記憶,那股溢滿胸腹的暖流,貫穿了今日與過往,甚至還流向未來。豆奶以含有35%植物性蛋白質的黃豆為原料,本就有「綠色牛奶」的美稱,更富含早經實證具人體保健作用的異黃酮、卵磷脂等特殊成份。黃豆與豆奶的發源地都在中國,此後傳向朝鮮半島與日本。美國從1920年代開始推廣黃豆與黃豆製食品;1999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已正式肯定黃豆植物性蛋白在降低心血管疾病機率上的益處。時至今日,豆奶等黃豆製食品,在心血管疾病、癌症、更年期症狀,甚至肥胖與體重過重等疾病上能起的防治作用,皆廣受全球研究且肯定。平日喜歡喝飲料的民眾不妨可以考慮用營養健康的豆奶作為諸多選擇之一。

預防攝護腺肥大 多吃含茄紅素蔬果

預防攝護腺肥大 多吃含茄紅素蔬果#癌症

許多上了年紀的男性常見攝護腺肥大的問題,容易因此解尿不順,想尿卻尿不出來,或是滴滴答答、老是解不乾淨,成為難以啟齒的困擾。攝護腺又名前列腺,屬於男性生殖系統的一部分,位於膀胱正下方,圍繞著尿道,在性興奮時會伴隨射精分泌攝護腺液,約佔精液的三、四成,一旦攝護腺出現病變,可能引發排尿異常。天主教耕莘醫院永和分院泌尿科-楊登凱醫師表示,受到男性賀爾蒙影響,攝護腺會隨年紀慢慢發育,在四、五十歲以後,有些人的攝護腺開始肥大、壓迫尿道,引起頻尿、夜尿、解尿困難等障礙,即良性攝護腺肥大,但每個人症狀不同,且不一定與肥大程度有關,也有人完全沒有症狀。造成良性攝護腺肥大的原因很多,據調查,可能與人種、飲食、年齡、喝酒等有關。楊醫師建議,預防方法應從飲食及運動著手,例如,多吃富含茄紅素的蔬菜水果及含豐富鋅的南瓜子,避免咖啡和濃茶等刺激性飲料,多運動、少菸酒等。診斷攝護腺肥大,可利用尿液、血液檢查、肛門指診、經直腸超音波、以及尿流速檢查等,評估其肥大程度,並及早篩檢有無癌症的傾向。良性攝護腺肥大可採取藥物治療,包括α1交感神經阻斷劑、抗男性賀爾蒙藥物等;手術治療則有傳統開腹式攝謢腺切除術,以及經尿道內視鏡攝謢腺刮除術,手術原理是將壓迫尿道的攝護腺組織切除,解除膀胱出口的阻塞,使症狀緩解、尿流速增加。隨著科技進步,各種新式手術設備陸續問世,像是近年來當紅的綠光雷射及銩雷射治療,相較於傳統手術,具有低風險、低出血、低住院天數、及恢復時間快等優勢,雖然花費較昂貴,但病患普遍相當滿意,應是未來治療的趨勢。良性攝護腺肥大並不可怕,病人不應諱疾忌醫,楊醫師提醒只要儘早就醫,醫病相互信任與充分合作,多半能進行適當處置,解決這男人專屬的煩惱。

擺脫老煙槍 藥物輔助成功率高

擺脫老煙槍 藥物輔助成功率高#癌症

香菸存在人類的生活已經有很長的歷史,早在公元前一世紀的記載,人類就開始使用菸草了。在當時人們使用菸草有吸煙、嚼煙甚至菸草肛塞,隨著時代演進,菸草從人類當成玩賞植物進而成為大量種植的經濟作物。台灣接觸菸草可追朔1575年時西班牙人將菸草運到菲律賓種植,中國福建的航運人員將菸草從呂宋島傳至中國,爾後台灣經常成為中途轉運站而接觸菸草。目前為止,吸煙人口在全球屢創新高,吸煙對人體的危害也幾經醫學報導證實,戒菸和創造無菸環境已是不可擋的全民運動。所有癌症死亡人口中,為恭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湯夢彬醫師指出,約有30% 和抽菸有關,雖然大部分的致癌物是燃燒以後產生的,但無煙菸草仍然會導致口腔癌和胰臟癌。肺癌是最早被發現與吸煙相關的癌症,現在也證實所有細胞種類肺癌都與香菸有關。但是不同的器官對香菸有不同的反應,例如子宮頸癌中主要的鱗狀細胞癌與吸煙有關,其他種類則沒有相關。根據2004年一份研究指出,與吸煙有關的癌症有:肺癌、肝癌、大腸直腸癌、膽囊癌、腎上腺癌、小腸癌、鼻竇癌、睪丸癌…等。不少的吸煙族群有喜好淡菸的迷思,認為香菸內的焦油量低對身體的傷害小,不過依據Cancer Prevention study II大型研究的結果,低焦油(8-14mg)或極低焦油(<8mg)的菸,與中度焦油的菸(15-21mg)相比,並不能減少肺癌發生的機率,市面上也很少有高焦油的菸。當吸煙族享用淡菸時,會增加吸入深度、停留肺部時間等來維持對尼古丁的依賴,最終造成有害物質比預期的吸收量高很多。吸菸除了增加癌症的機會外,亦會造成身體其他面的病變。湯醫師強調,目前已明顯證實心臟病、腦血管疾病、粥狀動脈硬化、肺部疾病等與吸煙有相關,吸煙也會增加糖尿病、格雷氏症、不孕症、男性勃起障礙、乾癬、消化性潰瘍、骨質疏鬆症、白內障、口腔癌、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等的發生率或嚴重度。針對戒菸有不少理論在討論其行為科學,綜觀改變的階段可分為:1. 懵懂期:未來六個月不考慮戒菸。2. 沉思期:未來六個月內考慮戒菸。3. 準備期:計畫一個月內要戒菸。4. 行動期:已戒菸,尚不滿六個月。5. 維持期:已戒菸超過六個月。6. 終止期:永久戒除吸煙。一般吸煙民眾若未進入沉思期或準備期,規勸戒菸的成效是很差的,主要還是衛教的宣導能夠讓吸煙人口有趨動力去戒菸,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戒菸是不容易的,吸煙族群對尼古丁的依賴常常是不斷增加,以意志力來對抗尼古丁戒斷的戒菸合併症成功的人實在不多,以藥物輔助戒菸是目前能夠增加成功率的方法之一。湯夢彬醫師表示,目前戒菸的藥物可簡單的分類為:■ 尼古丁替代療法(NRT):如嚼錠(口香糖)、貼片、鼻噴劑、吸入劑等。使用尼古丁嚼片要定時給予,比有需要時給予有效,但偶有苦味、氣脹等副作用。尼古丁貼片在身體同一個部位上使用要間隔七天以上,以減輕皮膚過敏機會,少數人使用貼片會有睡眠障礙的問題,可試著在睡前撕下貼片來改善。但心臟病患者是使用尼古丁替代療法的禁忌,還有孕婦若要使用尼古丁替代療法則要在醫師的指導下進行,以免造成胎兒畸形。■ 非尼古丁藥物:如bupropion、varenicline、clonidine、nortryptline。Bupropion是美國FDA於1997年通過的第一種口服戒菸藥,根據其藥物的作用機轉,特別適用於憂鬱症病史,及害怕肥胖的病人。醫學研究指出尼古丁貼片與口服bupropion共用,效果比單一使用其一種方法來的好。睡眠障礙亦是常見的副作用之一。目前第一線的戒菸治療是尼古丁替代療法和口服bupropion,使用藥物加上對菸害認知的意志力,能使戒菸效果達到最高境界。湯醫師鼓勵吸煙族群,不要太早認定戒菸一定會失敗,長期吸菸導致對尼古丁的依賴,的確很難說戒就戒,倘若自己對菸害的認知有進入沉思期或準備期,就去尋求家庭醫師或胸腔科醫師的協助,成功戒菸就不是夢想。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