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

找出危險因子 有效預防女性乳癌

找出危險因子 有效預防女性乳癌#癌症

至今,醫師們仍然很難解釋為何有人會得乳癌,而有的人卻不會得,但清楚的是,乳癌並不是由撞擊或接觸乳房而來,也不是傳染性的疾病,不過卻也是容易早期發現的癌症,因此認識乳癌與自我檢查方法就顯得特別重要。光田綜合醫院外科醫師 劉榮興指出,乳癌的危險因子包括:1、年齡:50歲以上的女性,若超過60歲危險性更高。2、家族史:當母親、姐妹或女兒有罹患乳癌的女性們得到乳癌的危險性會增加。3、個人史:有乳小葉性原位癌的婦女得乳癌的危險性較高。4、月經史及懷孕史:乳房受女性荷爾蒙刺激時間越長,其罹患乳癌率越大,所以初經年齡較早(12歲以前)或停經較晚(55歲以後),罹患乳癌的危險性越高。5、生活型態:研究指出飲酒的婦女會增加罹患乳癌的危險性。6、體重過重及高脂肪飲食:體重過重的年老婦人也較容易罹患乳癌。劉榮興醫師表示,乳癌是早期治療率高的癌症,因此定期乳房超音波檢查或乳房X光攝影,是可協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檢查利器。建議於年齡35-39歲之間作一次;40-49歲之間每兩年作一次;50歲以上每一年作一次。若處於高危險群,則建議35-39歲之間作一次;40歲以上每年作一次。

飲食精緻化 大腸癌莫輕忽

飲食精緻化 大腸癌莫輕忽#癌症

國人飲食日益精緻化,導致罹患大腸癌人數逐年增加,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統計目前國人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均高居癌症的第三位。大腸癌早期發生時不易有自覺症狀,但當有自覺症狀,如血便、排便異常、腹漲感、貧血,甚至觸摸到腹部硬塊時,都已不是早期癌的階段。光田綜合醫院大腸直腸外科 陳壽星醫師表示,早期發現大腸癌的唯一途徑是定期作大腸癌篩檢,篩檢方式包括:1.大便潛血檢查。2.直腸指診檢查。3.乙狀結腸直腸鏡檢查。4.大腸鋇劑 X光檢查。5.大腸內視鏡檢查。大腸癌不分性別,年齡層分佈是以60歲至70歲為最高峰,70歲至80歲次之,此外40歲以內之年輕大腸直腸癌患者較少見。根據統計年輕人之大腸直腸癌較好發於右側大腸,因處於大腸深部,通常需利用大腸鋇劑 X光攝影或大腸內視鏡檢查才能診斷。有鑑於大腸直腸癌對國人健康的威脅,因此陳醫師呼籲民眾,不僅要重視與力行有助早期發現與預防的大腸直腸癌定期篩檢外,也要多吃高纖維的新鮮蔬果、少攝取高脂肪的食物、戒菸戒酒、適度運動與保持正常大便習慣等,如此才能遠離大腸直腸癌風暴。

腎臟癌治療新曙光

腎臟癌治療新曙光#癌症

腎細胞癌是一種難治且十分惡性的癌症,由於初期症狀不明顯,因此當出現血尿、腫塊及疼痛等症狀時,都已是腎癌第三或第四期,且常為多處轉移,所以治療非常棘手,五年存治率只為10﹪。光田綜合醫院血液腫瘤科 柯萬盛醫師指出,在腎臟癌的治療上,以前是以第二型介白素及干擾素為主,其治療效果只有5 %~20﹪,且會伴隨嚴重的副作用,並易復發。所幸最近國內衛生署已經通過一種多重標靶的口服腎癌藥物-紓癌特 (sutent),此新藥比起現存療法而言,可大幅延長存活率,並增加生活品質,因此對於患者來說,無異是一道新曙光。柯萬盛醫師表示,此藥作為第一線治療的第三期研究顯示,患者疾病無惡化存活期可達11個月,明顯高於干擾素的5個月,且在降低死亡風險及疾病復發上,較干擾素高出58.5%,且用於第二線治療上其無病存活期亦提升為8.2個月。除此之外,此藥不僅也可以應用於惡性胃腸道基質瘤外,目前醫學界更已經在進行多項臨床實驗,包括使用於非小細胞肺癌,轉移性結腸直腸癌,轉移性乳癌及肝癌等治療,其結果亦令人期待。

罕見的縱膈腔腫瘤-胸腺瘤

罕見的縱膈腔腫瘤-胸腺瘤#癌症

胸腺瘤是罕見的縱膈腔腫瘤,僅佔所有惡性腫瘤的0.2~1.5 %。前縱隔腔原發性腫瘤最常見於大人。發生率男女相同,一般發生在40-60歲。光田綜合醫院胸腔外科 江友馨醫師表示,胸腺瘤與多種不同的自體免疫疾病有關,分化良好的胸腺癌,很少合併有重症肌無力。臨床表現有1/3到1/2的病人以沒有症狀的前縱隔腫瘤來表現,另外3/1的病患則有局部症狀(胸痛和咳嗽最常見),其他1/3的病人在對重症肌無力做評估時被發現。胸腺瘤臨床上的診斷,最初的懷疑大部分是依據電腦斷層發現前縱隔腫塊。對典型的、有包膜的、臨床上判斷能完全切除的腫瘤,不要施行穿刺切片,直接手術切除是合理的;若是不典型的表現或侵犯性的、臨床上判斷適合先做前導性治療的腫瘤,則宜先做手術前的切片。江友馨醫師指出,在治療方面,大多數的胸腺瘤是有包膜且非侵犯性的,如此手術切除是足夠的。但有1/3的病人表現出局部侵犯或轉移,此時需合併化學治療及放射線治療。綜合而言,民眾應該定期健康檢查胸部X光以及尋求專科的治療,不諱疾忌醫才能早期發現,儘早治療。

大腸直腸癌

大腸直腸癌#癌症

大腸屬下消化道,長約150公分(5~6呎),直徑約21/2吋。大腸分為三部分:盲腸(Cecum):2~3吋。結腸(Colon):又分為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及乙狀結腸。直腸(Rectum):7~8吋。大腸之主要功能為吸收水分、交換電解質、貯存和排泄糞便。在台灣,據近日行政院衛生署統計報告,91年大腸直腸癌之發生率佔各種癌症之第三位。大腸直腸癌之流行病學及病因,大致可歸納為:(一)基因之影響:少數之大腸癌有家族遺傳史,如家族性大腸瘜肉症:透克氏症(Turcot Syndrome)、嘉得氏症(Gardner Syndrome),這些病人不受環境及食物之影響,而隨年齡之增加逐漸發生大腸癌。大約10%的大腸直腸癌是和遺傳基因有關。(二)環境因素:不同地區的發生率不同,其差別可到數十倍之多。非洲之卡達地區發生率為0.6/100,000;美國有些州為32.4/100,000。這些不同並非種族基因不同之影響,不同種族之移民到一新地區,其大腸癌之發生率也會隨之改變。(三)性別:性荷爾蒙可能與大腸癌有關,因更年期前之女性比同年齡男性有較高發生率,其後兩性差不多。(四)大腸炎症: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及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兩者均易有惡性變化。前者發病後,每多治一年,癌之發生率便多1~2%;後者惡性變化為一般人的20倍以上。(五)膽囊切除後之影響:膽囊為儲存濃縮之膽汁,而膽汁之分泌最後大部分由小腸末端吸收。當膽囊被切除後,膽汁直接經總膽管流入腸道,而膽汁中之次級膽汁(secondary bile)因含致癌物質,進而影響大腸粘膜,增加大腸直腸癌之發生,特別是右側大腸癌。(六)水質之影響:加氯消毒處理後之自來水,因某些氯化物有致癌作用。同時氯會干擾食物中硒元素之吸收,而後者可以減少大腸直腸癌之發生。(七)食物之影響:食物中脂肪或膽固醇增多時,腸中脂肪酸、膽酸及中性膽固醇皆增加,腸道細菌會將其分解產生致癌物質。油炸食物,脂肪含量愈高、溫度愈高、時間愈長,則突變愈強。另外發現素食者有較低之發生率。約二十年前,讀者文摘即曾報導安息日會之教友較少發生乳房、胰臟及大腸等癌症,此與水煮及素食有關。(八)其他癌症之影響:據統計,乳癌、子宮內腫瘤及卵巢癌患者,亦較易得大腸直腸癌,可能與肥胖及雌激素(Estrogen)有關。大腸直腸癌的症狀:解便習慣之改變。大便出血或糞便潛血。貧血。黏性分泌物。直腸疼痛。腹部疼痛。腹部腫塊。體重減輕。腸阻塞或穿孔。急性闌尾炎病徵。其他較少發生的症狀如淋巴腺侵犯引起下肢水腫、血栓靜脈炎、皮下轉移引起肌皮炎、腸道與鄰近器官間的管及因絨毛腺瘤引起低血鉀症等。大腸直腸癌之診斷:病史。指診檢查。各式腸鏡檢查:肛門鏡、乙狀結腸鏡及大腸鏡。糞便潛血試驗。放射線攝影:大腸鋇劑攝影。超音波。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核磁共振(MRI)。腫瘤血清檢查(CEA)。病理切片、細胞學檢查。愈早期發現的癌症,治療的效果愈好,預後也愈佳。大腸直腸癌的治療:以外科手術切除為主,即使將整段大腸直腸全部切除,通常亦不危及生命,但肛門括約肌的功能關係著正常的社交生活,當面臨要犧牲它時,人生觀也可能隨之改變。輔以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

單側喉嚨疼痛不癒,小心是扁桃腺癌警訊

單側喉嚨疼痛不癒,小心是扁桃腺癌警訊#癌症

民眾若發現有單側喉嚨疼痛的現象超過一個月以上,那就要注意是否為扁桃腺癌的警訊。扁桃腺位於我們的後咽部,也就是在舌根部的兩側,在六歲前是鼻喉部最重要的免疫系統,之後就逐漸退化,而人體的免疫機能則被其他地方的淋巴組織所取代。光田綜合醫院耳鼻喉科 沈炳宏醫師指出,扁桃腺也會有惡性變化,稱之扁桃腺癌,通常與酗酒和吸菸有關。扁桃腺癌的典型症狀是單側的喉嚨不舒服,有可能只有一點痛,但這種痛有時會傳到耳朵裡面,或吞嚥時會有異物感,甚至偶爾也有血絲;然而到了末期,則會有劇痛、吞嚥困難、牙關緊閉、出血等症狀;不過有時咽喉也沒有任何症狀,但卻在頸部發現淋巴轉移的腫塊。要確定診斷,則必須接受扁桃腺腫瘤切片,甚至作診斷性的扁桃腺切除手術。沈炳宏醫師表示,在扁桃腺癌的治療上,初期以放射線治療或是手術為主,其效果相當不錯;而末期時則輔以化學治療為主,然重點是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由於口咽部的惡性腫瘤初期時大多沒有明顯症狀,因此多數扁桃腺癌發現時大多已經是末期,因此特別提醒民眾,如果有單側喉嚨痛超過兩個星期、口水帶血絲、喉嚨有異物感、扁桃腺大小不一樣、或是頸部有不明腫塊時,就應儘速接受專科醫師詳細檢查,以確立病灶、掌握治療良機。

睪丸癌

睪丸癌#癌症

睪丸癌整體而言屬於少見腫瘤,但卻是15至35歲這個年齡層最好發的癌症,且在過去50年發生率有逐漸上升的趨勢。其發生率因國家、種族及社會經濟不同而有所差異,從每年每10萬人口0.8位至10.5位不等。東方人發生機率此歐美國家低。睪丸癌較易發生於右側,只有1%到2%為兩側同時發生。形成原因並不十分清楚,但有隱睪症(正常睪丸3至14倍的發生率)、母親懷孕時攝取女性賀爾蒙、睪丸因外傷或感染導致萎縮的民眾有較高的發生率。睪丸癌細胞形態主要分生殖細胞癌(佔所有原發性睪丸腫瘤90-95%)及非生殖細胞腫瘤。生殖細胞癌(germ cell tumors)包括:精原細胞癌(佔35%):好發於三十五至五十五歲,對放射線治療非常有效。胚胎細胞癌(佔20%):分為成人型及嬰幼兒型(卵黃囊腫瘤)。青春期前幼童常罹患之睪丸腫瘤。畸胎瘤(佔5%):組織學上由三層生殖層構成,內含骨骼、肌肉、軟骨、神經及皮膚等。絨毛膜癌(佔<1%):易由血液轉移及會有睪丸中央出血現象、預後較差。混合型(佔40%):四分之一以上由畸胎瘤及胚胎細胞癌混合而成。而非生殖細胞腫瘤(non-germ cell tumor)主要包括:1. Leydig 細胞腫瘤—佔所有睪丸腫瘤1-3%,好發生於5至9歲及25至35歲。十分之一為惡性。如發生於青春期前小孩,會有早熟現象。2. Sertoli 細胞腫瘤—佔所有睪丸腫瘤<1%,好發於1歲前或20至45歲間。十分之一為惡性。3.生殖母細胞瘤—佔所有睪丸腫瘤0.5%,好發於30歲以下。睪丸癌最常見的症狀為無痛性的睪丸腫塊。十分之一患者因腫瘤出血或感染會有睪丸疼痛現象。如有後腹膜腔轉移可能會有背痛噁心、嘔吐。如有肺部轉移會造成咳嗽、呼吸困難及咳血。如有骨頭轉移則會有骨頭疼痛。或可能因下腔靜脤阻塞引起下肢水腫。睪丸腫瘤之診斷主要靠理學檢查(看有無異常睪丸硬塊)及陰囊超音波檢查。另外可做甲型胎兒蛋白(AFP)、絨毛膜性腺激素(HCG) 及 LDH抽血檢查,來當做輔助診斷及治療後之追蹤指標。睪丸腫瘤的治療主要先以手術根除性切除病變側的睪丸,再根據腫廇種類及分期,視情況可能需配合後腹膜腔淋巴清除手術,放射線治療或化學治療等方法來治療。單側睪丸癌治療後,只要對側睪丸治療前正常無病變,病患的生育能力及性功能八成以上並不會因為接受治療而受影響。如怕影響生育,可於冶療前將精子冷凍儲存於精子銀行。如治療後精液品質不良,也可運用人工受孕方法以達生育下一代的目的。睪丸切除後如怕影響外觀,也可於睪丸切除手術中或術後接受人工睪丸植入手術。由於睪丸癌大部分不會造成疼痛,病人往往會忽略而延誤就醫。根據統計病人從發現無痛性睪丸腫塊至就醫的時間,平均約需三至六個月。我們應加強健康教育,比照女性乳癌自我檢查,男性養成洗澡時睪丸自我檢查的習慣。懷疑睪丸有問題時,應立即找泌尿專科醫師診治,以達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目的。

聲音持續沙啞,小心是喉癌惹的禍!

聲音持續沙啞,小心是喉癌惹的禍!#癌症

「醫生我先生這兩個月來都聲音沙啞,吃藥也沒改善,是因為菸抽太多嗎?」男患者在喉閃頻攝影檢查下,清楚看到原本平滑的聲帶,出現了白色不規則的突起肉瘤,且不是常見的聲帶結節或瘜肉,而在內視鏡切片檢查下確定是早期喉癌。喉癌較常見於男性,吸菸與喝酒會增加罹患的機會,其可分成聲門癌、上聲門癌與下聲門癌,其中以聲門癌較常見,早期的症狀就是聲音沙啞,所以也較易被早期發現;光田綜合醫院耳鼻喉科醫師 賴正軒表示,目前早期的聲門癌以放射線治療為主,治癒率可達八成以上,近來國內也有醫師使用雷射內視鏡手術將早期喉癌合併部分聲帶切除,亦可達到同樣的療效。至於上聲門癌與下聲門癌早期症狀不明顯,大多只有輕微的喉嚨異物感或痰裡有血絲,等到出現聲音沙啞時多已是第三期以上;由於上聲門癌與下聲門癌及晚期的聲門癌,大多已侵犯鄰近的組織,同時頸部淋巴轉移機率亦較高,因此多採取部份或全喉切除手術合併頸部淋巴廓清手術,術後再加上輔助的放射線治療與化學治療,治癒率亦可達五成以上。有些患者會擔心喉嚨切掉後無法講話與進食?其實全喉切除手術的病人會做口咽與食道的接合手術,約術後兩週即可經口進食,且透過人工發聲器亦可說話無礙,當然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能獲得最佳的治療效果。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