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

勇敢抗癌鬥士 用癌症激發更多音樂創作

勇敢抗癌鬥士 用癌症激發更多音樂創作#癌症

台灣癌症基金會「第二屆抗癌鬥士選拔」,已選出20位入圍者,其中包含了江蕙台語經典歌曲「紅線」、「炮仔聲」作者-黃士佑。YUJI黃士祐,致力成為日台時尚業界的橋樑,毅然放棄商社職位,在日本東京成立個人工作室,接泊中港台對日時尚媒體的所有業務。2002年,一首壓箱長達九年的詞曲「紅線」孤注一擲,被台語天后江蕙相中收錄進同名專輯裡,創作生涯開始受到注目。2005年度作品「炮仔聲」再度由江蕙主唱,感恩泣慟爆紅全台。翌年盛夏爆發癌症末期病情,於病榻中出版了第一本長篇小說「如煙流轉的歌姬物語 / 煙花」,悲情催淚的作品風格與作者本人的境遇裡應外合,落淚感動被風評為新生代作家當中的「催淚教父」。但就在他才剛略嚐成功滋味之時,卻毫無預警的從醫師口中:「你得到的是癌症!接近末期」,那是2006年櫻花盛開的春季。他原以為自己對人生已經看得夠開、道理領悟得已經夠透徹,可是當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時候,卻又是那麼的六神無主而無助,每天除了百咳不止喀痰吐血之外,茫然的窩在家裡審視著一屋子裏的私人物品。曾經是那麼衷愛的雜誌、小說,曾經是那樣百聽不厭的CD,一櫥櫃穿過及沒穿過的衣服,恍神之間這些都變成了空泛的身外之物,汲汲追求的名牌、名聲、地位、財富,這些個俗事都已經不再具有任何的意義了。忘了是從多久以前開始,自己便有著一番對生死現象的領悟。有生必有死,這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共通宿命。假設,死亡純粹是一種靈魂的肉身脫離,昇華前往另外一個境界的現象,當它是另一種層次的進化,那麼死亡真的是那麼需要悲傷恐懼嗎?更何況這些年來,自己徹底的實踐著過好每一天,沿著夢想的河岸一步留下一腳印,人生可以說是已經獲得了意義,照理說該要滿足了、沒什麼好留戀的了。但是一回神,書桌上散落的是未完成的小說故事及音符旋律的塗鴉。雖說著手的業務逐步上軌道,追求的夢想也逐漸萌芽,但…他還有太多太多的事情想要做,還有太多的理想想要付諸實現,多想再多帶些愛與感動來分享給大家啊!此時再堅強的外表與理性也頓時付諸一潰,握拳的十指顫抖在鋼琴鍵盤前。「神啊!請你再給我一些時間!」從不求人的他,居然茫無所措的祈求起上天來了。不是貪生、不是怕死,而是婉惜、是心有不甘呀!「答應我我也答應你,等我完成了今生最感人的作品,我!隨時都跟你走!」恍神的在心中吶喊,與上天交易著不平等條約…亡羊補牢的事後這才發現到,「食」真的是很重要。而化療期間最讓自己懊惱的也是食的問題。如女人害喜般的對食物氣味的異常敏感,作嘔的動作很容易隨時就出現。副作用更是讓舌頭味蕾感應力變差,所有食物一夜之間都食不知味了起來。入口咀嚼至舌根吞嚥的那一剎,更是化腐朽為神奇的,所有美食瞬間變成苦渣,就連喝白開水也自動變成像在飲苦茶。已經沒有食欲了,三餐還都得吃吞些藉以維生的苦味飼料,美好的進餐時間也變成了痛苦的煎熬。這才知道自己之前不注重飲食,吃飯只當作填飽肚子的基本動作,這種行為是有多麼的愚蠢。聞得到、聽得到、看得見、食能知味…,這些個理所當然的身體功能,健康的人任誰也從不曾認真的去在意過。但是等到真的失去了,才會體驗到這些個理所當然是有多麼的寶貴。每天能夠快樂的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一邊幹樵,其實都是難能可貴的幸福啊!同理可證於愛情、親情、友情,沒有一項感情、沒有一項別人付出是理所當然的。這次的教訓讓我體會到,更要珍惜我們周遭平時忘了去感覺而視而不見的每一項事物。正因為幸福不是理所當然,每天睜開眼睛有個健康的破曉,其實都值得珍惜和感謝的。一場病下來讓士佑額外看到了好多、感受到好多,病人的心情、弱勢者的悲哀、無償的大愛、奉獻與祈福等,皆是在健康階段無法想像與體會到的點點滴滴,世間沒有白吃的午餐、世上也沒有白得的癌症,讓一個擁有創作能力的寫手來體驗這些個谷底的經驗,又將之殘留於世間繼續作亂不予資源回收,黃士佑相信老天爺必有其特殊的理由及用意存在。本屆抗癌鬥士選拔是由台灣癌症基金會、遠雄人壽、台灣諾華公司共同推動,想知到更多動人的抗癌故事,在台灣癌症基金會網站http://www.canceraway.org.tw/fighter/ 一起加入20元圖鈴下載,為抗癌鬥士加油。

腋下有小硬塊該怎麼治療?!

腋下有小硬塊該怎麼治療?!#癌症

腋下的硬塊如果出現的時間很短,不一定是淋巴腺方面的問題,數天內的腋下腫塊如果合併有紅腫熱痛的話,極有可能是皮脂囊腫(Fpidermal cyst)合併發炎。臺安醫院一般外科蔡尚達醫師表示,淋巴腺所在的部位比較深,一般需要由專業的醫生來作鑑別才能明顯,當然兩者不論透過藥物或其他可行的方法會消失的話,癌症的機會就接近零了。如吃藥痊癒之後又復發,如花生粒般大小,這一定要確定的所在才行,建議再看第二位專科醫師,腋下淋巴腺的部位,深在腋窩之內,除非大至1.5公分以上,否則不易自行察覺。較表淺的皮脂腺囊腫一旦有腫大很容易被觸摸得到,兩者的處理則完全不同,一定要慎重。

飲用蔬果汁的四大迷思

飲用蔬果汁的四大迷思#癌症

台灣癌症基金會於民國88年開始,即推動「天天5蔬果」,鼓勵民眾每天吃五份新鮮蔬菜水果,簡單易行的飲食運動,期望降低癌症的發生率。民國93年更進一步推動健康飲食改造運動「蔬果579,健康人人有」,建議全民依不同年齡及性別,足量攝取蔬果份量,即兒童5份、女性7份、男性9份,以有效預防癌症及文明病。由於現代人忙碌,很少有人有時間充分地吃蔬果,蔬果汁提供了便利性,且訴求似乎比一般市面上其他碳酸飲料或珍珠奶茶來的健康。然而,市售蔬果汁產品是否真的健康仍值得探究。台灣癌症基金會副董事長彭汪嘉康院士也表示:「市售蔬果汁很難判斷等同於幾份蔬果,一瓶蔬果汁能提供消費者多少份量的蔬果、是否滿足民眾一天所需,都沒有明確規範。」然而這些文字宣傳卻嚴重影響了消費者對於蔬果健康飲食之正確認知。而蔬果汁的廣告誤導也造成消費者的多種錯誤迷思:★迷思一:喝下500公克市售盒裝蔬果汁就等於吃了5份蔬果?正解:市售盒裝蔬果汁無法完全取代新鮮蔬果。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公佈的『成人均衡飲食建議量』指出,約每100公克的蔬菜或水果即等於一份的量,但這不等於喝下500公克市售盒裝蔬果汁就等於吃了5份蔬果,且市售盒裝蔬果汁也不全然是100%純果汁,更遑論有新鮮蔬果的營養價值。★迷思二:蔬果種類越多越好?正解:市售盒裝蔬果汁種類受限、份量亦不足,無法取代新鮮蔬果。這些蔬果汁的產品,由於業者廣告的訴求及文字的傳達,使得大多數人都認為這些飲料很健康,以為喝了就可以彌補今天少吃的蔬菜水果。甚至許多蔬果汁產品的名都會讓消費者誤以為只要喝了一瓶蔬果汁就可以滿足一天所需的蔬果份量。甚至市面上有業者宣稱自家產品一罐內含32種的蔬果汁,看似種類繁多,事實上每種蔬果純汁含量稀少,而且永遠也只限於這幾種,無法攝取到當季新鮮蔬果。國泰醫院營養室李蕙蓉組長提醒大家:「蔬果汁雖然提供方便性但廣告卻誤導民眾份數的概念,且新鮮的維生素會受到破壞、蔬果種類也受到限制。」★迷思三:喝下去的到底是香料與色素或是新鮮蔬果汁?正解:要小心選擇避免飲用到香料與色素調合成的糖水果汁。市售許多蔬果汁純汁含量約只有5%~10%,其餘的都只是糖水、色素與香料。就算其他號稱100%的蔬果汁也多使用濃縮果汁再還原,加工過程中許多營養素被破壞了,珍貴的纖維也一同被去除。★迷思四:市售盒裝蔬果汁比一般飲料健康?正解:一杯市售盒裝蔬果汁的熱量,相當於2/3杯珍珠奶茶。市售蔬果汁多含糖,不宜因感覺較健康而取代市售飲料作為水分來源,如此一樣會造成肥胖,不利健康。以現在市面上號稱100%的蔬果汁為例,平均每一百毫升約40~50大卡,每天喝下一杯500毫升的蔬果汁,就攝取了將近一碗飯的熱量、約等於2/3杯的珍珠奶茶。也就是說,以人體增加一公斤體重約需7700大卡換算,相當於天天喝一杯號稱100%的蔬果汁,約持續一個月就會增胖一公斤,所以蔬果汁的熱量也不可輕忽。再加上市售蔬果汁為了講求口感通常都會將纖維過濾,然而現代人由於生活步調緊湊、工作壓力大又沒有時間運動,常常會有便秘的問題,新鮮蔬果所富含的纖維是清除宿便、預防便秘、排除毒素的好幫手。而且,某些癌症、慢性病、消化道疾病和高膽固醇的發病率會隨著飲食中纖維含量增高而降低。再者,植物中所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及其他具有保健作用的化合物,常常都和纖維結合在一起,若只喝蔬果汁就無法完整地攝取這些營養素了。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醫師表示,現代人的飲食習慣都有共通特點:三餐蔬果都很少。國立臺灣大學生化系教授蕭寧馨也表示,根據食品處2004-2008國民營養初步調查資料,成人的蔬菜攝取量平均2.5-2.7份,水果攝取量平均0.8-1.1份;然而,每日達三份蔬菜的人口比例只有40%,達2份水果的人口比例只有20%。賴基銘醫師強調,脂肪攝取過多,很容易誘導乳癌、大腸癌、肺癌、攝護腺癌及胰臟癌的發生;而纖維攝取過少除了會造成便秘、腸憩室炎、心臟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現代文明病與日俱增外,也會使罹患大腸癌、乳癌的危險性增加;而多吃蔬菜水果不僅可以獲得不同之「植物性化學物質」,更可以提供身體對抗疾病的生物效應,不只具有抗癌效果,同時還可以減少許多文明病產生,包括痛風、心血管疾病、動脈硬化、中風、肥胖、關節炎及老化等,然而這些都無法藉由蔬果汁來取代。呼籲政府為市售蔬果汁訂定明確規範台大生化系蕭寧馨教授也提出,現代人健康意識高漲,未來若要把蔬果汁納入均衡飲食的一部份,政府應該要為市售蔬果汁訂立明確規範,階段性輔導商品標示份量、營養成分,才能與新鮮蔬果搭配以期達到健康訴求。這裡還是要再一次呼籲消費大眾,若真的要喝蔬果汁,建議選擇當季新鮮食材,以現打不過濾的為佳。另外新鮮蔬果汁含有豐富維生素,放置太久會因光線及溫度破壞維生素效力,營養價值變低,請盡量於5~15分鐘內喝完。 請把握「現打現喝」的原則,才能發揮最大效用。(本文文案由台灣癌症基金會提供)

單翼彩蝶不停飛 獨臂女勇敢抗癌

單翼彩蝶不停飛 獨臂女勇敢抗癌#癌症

「第二屆抗癌鬥士選拔」活動,已初步選出二十位入圍者,其中獨臂的吳美玉是入圍者裡最醒目的。罹患癌症前,她是個標準的家庭主婦,每天從早到晚認真的工作及做家事,連煮飯的時間還兼做手工,平常也很鮮少走出戶外,「井底之蛙」也可以說是她前半輩子的寫照。民國82年3月30日,她因為工作中出意外而導致左手手臂被機器截斷,當時,內心痛苦不堪,也封閉了自己兩年多的時間,這段時間裡,受到了許多的安慰與鼓勵,才漸漸打開心扉,甚至開始會走出戶外去面對大家的異樣眼光。對於異於常人的外觀(獨臂),她努力的克服自己內心的恐懼,好不容易勇敢地走出陰霾,上天又給她另一個人生考驗,又一次地接近死亡。在民國89年,她發現了自己的鼻子會不正常的『鼻水倒流』,原以為,只要將健保卡背面的六格看診紀錄蓋滿,這個症狀就會好了,沒想到卻是越來越嚴重了;獨自前往醫院徹底檢查,卻因此發現了鼻咽裡長了一顆腫瘤,須再做進一步的切片化驗。當她在候診區觀看牆壁上的各種鼻病症狀文章時,發現了自己的症狀似乎與牆上所張貼的鼻病症狀相同,心裡隱約覺得不安。經過了一星期的等待,內心的煎熬還是抵不住罹患癌症的惡耗。在治療中,令她最痛苦與失意的事情就是,吞嚥困難、脖子皮膚灼傷、耳中積水等後遺症,而讓她再度受到打擊的是耳朵越來越沒有聽力、體重也從60公斤掉到了45公斤,她心想自己絕不能因此就被打敗,要為往後的人生鼓起勇氣繼續往前衝。後來,她加入了在民國91年10月26日成立的『彰基鼻恩愛團隊』。發願要走出困境,付出愛心去關懷人群,也到慈濟的彰化分會做福田志工,從中得到快樂也感恩,她的人生也開始有了色彩,除了會跳元極舞、排舞,還會到廟裡誦經文,更會單手做發粿、甜粿、包粿、芋粿、菜頭粿等呢!對她來說,罹癌前的人生是單純的,沒有寬廣的社交圈;罹癌之後,反而人生開始一點一滴的增加色彩,有了不同的人生體驗,讓她更加珍惜一切,也很感同身受的去鼓勵其他正在抗癌的病友,我們要勇往直前,讓愛永不孤單。她希望當選抗癌鬥士之後,能用獎勵金來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心中滿懷感激大家的扶持與鼓勵。由台灣癌症基金會、遠雄人壽、台灣諾華公司,共同推動的「第二屆抗癌鬥士選拔」活動,需要你的支持,更多的故事都在台灣癌症基金會網站:http://www.canceraway.org.tw/fighter/   一起加入 20元圖鈴下載 為抗癌鬥士加油!

多食用十字花科蔬菜 降低腸癌機率

多食用十字花科蔬菜 降低腸癌機率#癌症

人的一生罹患大腸癌的機率約為5%,主要發生於50歲以上的人。衛生署去年的十大癌症死亡原因統計排名,大腸直腸癌症仍是第三名,僅次於肺癌、肝癌,在花蓮縣的十大癌症死因排名,男性是第四名(因有口腔癌排第三),女性是第三名。最新的衛生署癌症申報發生統計資料顯示,大腸直腸癌已經高居發生率第二位,僅次於肝癌,民眾不可不慎!   花蓮慈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說,大腸直腸癌幾乎都是由息肉演變而成,若在初期息肉發現時將它切除可降低癌症發生,且文獻報告顯示透過大腸直腸癌篩檢,有將近60%的病患可以免死於癌症。 糠榮誠說,通常在癌症預防上,多運動及食用足量的新鮮蔬果,可以降低離癌機率,特別是綠葉蔬菜的抗癌效果更好,像胡蘿蔔、花椰菜、包心菜、捲心菜等十字花科蔬菜,及青蔥、蒜等都可預防大腸癌,但若要確切達到預防大腸直腸癌發生,或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降低死亡率,他建議年過50歲的民眾至少實施一次大腸鏡檢查。 花蓮慈院關懷大腸直腸病友自今年1月成立腸腸久久聯誼會,已陸續兩次邀請病友及家屬相聚,透過醫護團隊正確的衛教知識、飲食療養觀念及病友分享,鼓舞病友活出快樂人生。花蓮慈院將在11月8日舉辦戶外聯誼,邀請大腸直腸癌病友及家人到君達香草健康世界踏青,並有大腸直腸癌防治座談交流,即日起病友只須在11月4日以前,填寫姓名、身分證字號、聯絡電話與地址,傳真03-8579485或郵寄花蓮市中央路三段707號社會服務室蘇倚萱收即可。因保險需要,每人須酌收150元活動費,在8日上午9點半報到時繳交。

抽血難!針針不見血 有苦難言

抽血難!針針不見血 有苦難言#癌症

陳先生(化名)是49歲上班族,身形略為肥胖的他,平時最喜歡吃爌肉飯、五花肉等脂肪熱量含量高的美食。月初,他因身體不適而到醫院看診時,醫師建議抽血檢驗是否有過敏體質,沒想到針扎下去卻抽不出血來,檢驗人員又試了好幾次,扎了三四針後才成功。光田綜合醫院內科醫師鄧麗梅表示,一般說來,不易抽到血的狀況可分為找不到血管與針扎入後抽不到血兩種狀況。找不到血管的狀況包括天生血管較細、分佈較深層,另外和年齡與身體健康狀況也有關係。鄧麗梅醫師指出,人體末梢的血管都分佈於淺層,但有些民眾天生血管較細、位置較深,要找到血管就很困難。而身體肥胖,脂肪層較厚或有高血脂問題,也會因找不到血管或血管出現粥狀硬化,而有抽不出血的問題。年紀小的孩子也常遇到這方面的問題,因為孩子的血管細,有時找到血管後,卻又因抽血時的抽力,造成血管變扁而抽不出血來。此時,若孩子因疼痛害怕而掙扎哭鬧,也會影響抽血;而年紀大的民眾由於血管的老化或硬化,有時也會抽不出血。為了要讓患者少受皮肉之苦,檢驗科人員在抽血時,往往要透過拍打等方式刺激患者的血管使其明顯,讓抽血過程更為順利。除此之外,癌症患者若因淋巴回流問題導致肢體水腫,嚴重時也會找不到血管下針,而患有糖尿病的患者由於血管病變,或因時常選擇同一個地方打針,也會造成抽不到血的問題,因此糖尿病患者做好個人健康管理,並且儘量選擇不同的地方扎針,是預防抽不到血的方法。除了個人的身體狀況和疾病的因素外,天氣與溫度也是能否順利抽血的關鍵因素,光田綜合醫院檢驗科主任謝光耀指出,每當天氣轉冷或寒流來襲時,人體血管就會跟著收縮,而有些老人家或民眾又於天冷時出現低血壓的毛病,這些都會影響抽血的順利程度。因此天氣太冷,找不到血管時,抽血檢驗人員會先摩擦敷熱患者手部,讓收縮的血管擴張變明顯。醫師也建議抽完血後,為了避免血液由血管傷口流出而造成淤青,最好於抽血處加壓三到五分鐘再放開,也不要於加壓時把棉花掀開來看,因為持續加壓才有預防淤青的效果。另外也建議常抽不到血,飽受皮肉之苦的民眾,應保持良好的作息與飲食習慣,降低體脂肪與血脂,並且多運動,促進心血液循環,可慢慢改善抽不到血的問題。

《抗癌鬥士加油》失去喉嚨無法言語 因為愛重新開始

《抗癌鬥士加油》失去喉嚨無法言語 因為愛重新開始#癌症

台灣癌症基金會「第二屆抗癌鬥士選拔」活動,已初步選出二十位入圍者,其中這次入圍者年紀最大的林小山。林小山是喉癌第四期未,手術醒來後,發現身上不但插了好幾根透明導流管,而且被氣切也不能說話,醫師告訴他這是永久性氣切,以後將無法恢復講話!他一聽!整個人傻了、怎麼辦?怎麼辦?難道以後就要成了一個啞巴?出院後還要學手語來和別人溝通?完了、工作完了、下輩子也完了!他內心充滿了悲憤、痛苦的回憶著過去,不明白老天為甚麼要這樣對待他!他痛恨!他哀嚎…完全失去了生存的勇氣,好多次、好多次、真想結束自己的生命。手術後又做了電療、化療,頭髮掉了、脖子、口腔、嘴巴都踵了、體力也沒了,整個療程水深火熱、有如活在地獄中。當時,他的嘴巴已經腫得打不開,口腔內因細菌感染,也有些許的潰瘍,又因口不能進食,只好在肚子開個洞,裝條管子,以便灌流質食物。就著樣辛辛苦苦、跌跌撞撞的度過了漫長的療程。幸好,有許多朋友鼓勵他、給他力量,老婆更是無私無悔的全天候照顧與守護著他,餵食、抽痰和打理一切,更引導他加入了「無喉者協會-語言復健教室」。原本以後語言障礙而產生的害怕、猜忌、恐懼、和對往後的人生失去了信心和期望,而造成內心自我封閉,還摒棄了親朋好友的關愛期盼而自怨自哀!但是,有老婆的支持、老師的耐心和病友們的共同努力,讓他重拾了信心,並以「可以和老婆答嘴鼓為目標」來努力,現在的他因為愛重新開始,並參加了台灣癌症基金會之抗癌鬥士選拔獲得入圍,期望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幫助其他癌症病友。此次由台灣癌症基金會、遠雄人壽、台灣諾華公司,共同推動「抗癌鬥士選拔活動」,抗癌鬥士需要您的支持,一起加入 20元圖鈴下載,為抗癌鬥士加油!更多的故事都在台灣癌症基金會網站:http://www.canceraway.org.tw/fighter/  

響應「全球抗痛年」 疼痛列入第五生命徵象

響應「全球抗痛年」 疼痛列入第五生命徵象#癌症

『當身體不適時或開刀後令人感到疼痛難耐、痛澈心扉、痛不欲生時,您一定要忍受嗎?』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麻醉科龔家騏主任表示,基於尊重生命及重視人權,該院自今年起將『疼痛』視為繼體溫、脈搏、呼吸、血壓之後的第五個生命徵象,並將疼痛強度正式納入監測人體生命徵象的一部份。換言之,住院病人每天都可獲得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疼痛等生命徵象的持續性評估,護理人員會將每天評估的疼痛分數記錄在『生命徵象紀錄單』上,如此一來,當醫師查房檢視病歷時,對於疼痛處理的情況便能瞭若指掌,進而得知是否需調整藥物或改變處置方法。疼痛評估的工具是以0-10分的數學法併用六個臉部表情來分類,分數1-3分屬於輕度疼痛,4-6分屬於中度疼痛,7-10分屬於重度疼痛。在今年疼痛治療的情況調查結果顯示,住院期間病人的疼痛問題經治療後,疼痛分數由最高痛不欲生、嚴重疼痛的9分降至輕度疼痛的2分,整體治療後疼痛分數的平均值是3分,屬於偶爾會忘了疼痛存在的輕度疼痛,顯示病人的疼痛問題在住院期間都可以獲得緩解。根據統計,12歲以上、超過20%的成人在三個月內都曾出現過各種身體上的疼痛,而且女性的發生率比男性高,疼痛不僅是大部份疾病伴隨的症狀,也常是病患求診的原因。疼痛不僅在生理上會讓身體分泌過多的腎上腺素使心跳、血壓上升,嚴重時更會造成心肌缺氧,也會影響呼吸、使腸胃蠕動變慢、排氣時間延長,甚至會減低免疫力,增加感染機會、影響身體復原。研究指出,五分之一的成人有慢性疼痛的問題,32%-96%的病患在手術後都經歷過疼痛,其中70%的病人會覺得非常痛;至於癌症後期造成的疼痛更是高達80-90%。在慢性疼痛的長時間影響下,更會有引發憂鬱症的疑慮。 龔家騏主任指出,早在1990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就宣佈『免於疼痛是一種基本人權』,而自2004年起每年10月國際疼痛醫學會(IASP)都會選定一個主題,發起為期12個月的『全球抗痛年』(Global year against pain)活動,要求正視疼痛醫療,除了呼籲醫護人員要積極評估疼痛與治療疼痛,也希望病人能主動參與疼痛問題的處理。因此,民眾切勿有『疼痛忍一忍就會過去』的想法,另外,一些錯誤的觀念也應該被導正,如:50%的病人認為止痛藥會影響傷口瘉合,22%的病人認為使用病患自控式止痛給藥會有造成藥物過量或上癮的問題。 龔家騏主任表示,除了將疼痛列入第五個生命徵象外,也重視疼痛治療與止痛服務,除了一般常態性的疼痛治療、疼痛會診外,也提供手術後病患自控式止痛、無痛性腸胃鏡檢、減痛分娩等服務;更開設『疼痛門診』,提供介入性疼痛治療,利用各種方式的注射或神經阻斷術以治療各種急慢性或神經性疼痛。期盼透過各類的疼痛治療與止痛服務,協助民眾向疼痛說不!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