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

營養乘以5 有效防癌抗癌!

營養乘以5 有效防癌抗癌!#癌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現代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曾經說過:「讓食物成為你的藥物,而不要讓藥物成為你的食物。」對於癌症患者而言,我們認為食物才是最好的防癌抗癌藥。有研究顯示,對抗癌症最有效的方法,不是在醫院接受各種治療或者服用各種特效藥物,而是應該建立正確的飲食觀念和習慣。均衡攝取各種營養 才能有效防癌抗癌在臨床中,總有患者問我:「抗癌應該怎麼吃最好?」其實,這個問題在我們祖先的書中就能找到準確的答案──平衡飲食,《黃帝內經‧素問》上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穀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說明了均衡攝取各種營養,才是保持健康和防癌抗癌的關鍵,這對癌症患者而言非常重要。1) 「五穀為養」是指蓬萊米、小豆、麥、大豆、黃黍等穀物和豆類,為養育人體之主食。「五穀」含的營養成分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其次是植物蛋白質,脂肪含量不高。穀物和豆類同食,可以大大提高營養價值。中國人的飲食習慣是以碳水化合物作為熱量的主要來源,而人類生長發育的自身修補則主要依靠蛋白質,所以「五穀為養」是符合現代營養學觀點的。對於癌症患者而言,保證能「吃」是康復的一個基本條件,而五穀的攝入也是非常重要的。2) 「五果為助」是指桃、梨、杏、李、棗、栗子等多種鮮果、乾果和堅果。它們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微量元素和食物纖維,還有一部分植物蛋白質。「五果」儘量生吃,才能保證養分中的維生素不受烹調的破壞。堅果類如花生、核桃、瓜子、杏仁、栗子,所含蛋白質類似豆類,可彌補穀類蛋白質的不足。所以五果是平衡飲食中不可缺少的輔助食品。我建議癌症患者多吃各類水果。3) 「五畜為益」指牛、犬、羊、豬、雞等禽畜肉食,對人體有補益作用,能增補五穀主食營養之不足,是平衡飲食食譜中的主要輔食。動物性食物高蛋白、高脂肪、高熱量,而且含有人體必需的氨基酸,是人體正常生理代謝及增強身體免疫力的重要營養物質。臨床中經常有患者問我:「我能不能吃肉?」有患者怕吃肉加速癌細胞的擴散,所以,知道得癌後就改為素食主義者了,其實,癌症治療中,適當吃肉,對康復也是非常有意義的。4) 「五菜為充」則指各類蔬菜,能營養人體、充實髒氣,使體內各種營養素更完善,更充實。蔬菜種類多,根、莖、葉、花、果均可食用。它們富含胡蘿蔔素、維生素C和B 族維生素,也是膳食纖維的主要來源。有增食欲、充饑腹、助消化、補營養、防便秘、降血脂、降血糖、防癌變等作用,對癌症患者的康復十分有益。總而言之,癌症病人的日常飲食應堅持五穀、五果、五畜、五菜的合理搭配,注意盡可能變換花樣,每天吃5至7種不同的果蔬,同時要多吃高纖維、低脂肪食物。避免吃過鹹、煙熏、醃製的食物,少吃油脂、糖、鹽,少喝酒。(本文摘自/抗癌名醫的食療祕方/時報出版)

5項飲食習慣 小心恐致癌!

5項飲食習慣 小心恐致癌!#癌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們已經知道了飲食與癌症的發生有著密切的關係,但是,什麼樣的飲食習慣容易導致癌症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現實生活中自己是否存在導致癌症的不良習慣。1) 喜歡吃過燙的食物/臨床中,我發現很多消化系統癌症患者,特別是食道癌、胃癌患者,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喜歡吃非常熱的食物,每頓飯都恨不得吃那些剛出鍋的東西。我問過一位被確診為食道癌的患者飲食情況,發現他平日不但喜歡吃燙嘴的飯菜,還非常喜歡喝熱茶,就是這些不良的飲食習慣,造成他中年發病。近年來,國內外的報導也不斷證明著,喝熱茶會破壞食道的「黏膜屏障」。據中國食道癌高發地區的流行病學調查,食道癌患者中有很大比例的人,喜好熱飲、堅硬的食物、進食速度過快或喝酒。動物實驗也證明:喝酒、吃滾燙的食物、吃飯狼吞虎嚥等都對食道黏膜有一定的灼傷和腐蝕作用,當黏膜細胞出現增生性病變後,就有可能進一步發生癌變。2) 吃東西狼吞虎嚥/吃東西狼吞虎嚥仿佛成為這個時代上班族的一個通病,工作和生活的壓力讓上班族處於一個高度緊張的狀態中,吃飯好像只是為了簡單的身體需要,所以,吃飯速度非常快。實際上這樣對身體健康非常不利。吃飯快,食物的咀嚼不細,易損傷消化道黏膜,產生慢性炎症;另外,吃飯快,食物團塊的體積大,易對食道和賁門等消化道產生較強的機械刺激,久之會引起消化道損傷甚至癌變。張先生就是這樣的患者,從參加工作起,因為工作太忙,所以練就了快速吃飯的本領,不幸的事情發生了,工作十年後他得了胃癌。3) 吃得過飽/我們的先輩在很早以前就認識到吃得過飽會對身體造成危害,《黃帝內經》裡面說了句非常經典的話:「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說明一次吃很多東西,首先損傷的是我們自己的腸胃。中醫古書《濟生方》也指出:「過餐五味,魚腥乳酪,強食生冷果菜停蓄胃脘……久則積結為症瘕。」從古人的經驗看,飲食過量就會使腸胃功能失調,時間久了,生病得癌也無法避免。臨床中,我遇見過好幾位這樣的患者,每頓飯一定要吃到胃脹,才認為是吃飯了,久而久之,就傷了胃,最終,得了胃癌。4) 經常在外用餐/當今是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生活水準的迅速提高,也改變了人們居家飲食的良好習慣。許多人由於工作的原因,不得不經常在外應酬,其實,這樣的飲食方式對身體健康是非常不利的。一方面,由於經常在外吃飯,造成了飲食無定時,時間一久必然使自身的脾胃功能受到損害,進入一種「癌狀態」中。另一方面,外面售賣的食物,為了追求色香味,通常會使用高溫油炸的方法,或者加入大量調味料,比起家庭烹飪的食物,它們含有更多的致癌物質。同時,大家在聚會中大量喝酒,這些無疑都加重了胃腸負擔,為癌症的發生提供了條件。5) 常常飲酒過量/從保健方面講,適量喝酒能興奮神經,讓人產生愉悅的感覺,有提神醒腦、舒筋活血的生理功能,可以鬆弛血管,改善血液迴圈,提高人體免疫力,增進食慾,有利於睡眠。最近,國外的研究分析顯示,每日喝酒少於20克,可使冠心病風險降低20%,在糖尿病、高血壓、陳舊性心肌梗死病人中,也得到同樣結果。適量喝酒對人體有益處,與酒精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可防治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發展)、抗血小板血栓形成和提高人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有關,對防治冠心病、糖尿病有一定效果。但是,過量喝酒則對健康有害無益。酒的主要成分乙醇,是一種對人體各種組織細胞都有損害的有毒物質,能損害全身各個系統。研究證明:直接喝沒有稀釋過的烈酒,或一天喝75公克以上的白酒、大口喝啤酒等,都是容易招致癌症的喝酒方式。值得提出的是,要避免空腹喝酒。喝酒前應先吃些食物 以碳水化合物為佳空腹喝酒時,由於胃中沒有食物,酒精經胃黏膜快速吸收,直接導致血液中酒精濃度急劇升高,對人體的危害較大,因此在喝酒前應先吃些食物,尤以碳水化合物為佳,因其分解時產生的能量可供肝臟「燃燒」酒精之用。此外,還可以選擇一些適當的下酒菜,如新鮮蔬菜、鮮魚、瘦肉、豆類、蛋類等,以補充肝臟代謝酒精所需的酶與維生素。(本文摘自/抗癌名醫的食療祕方/時報出版)

緊張睡不好 恐陷入情緒風暴

緊張睡不好 恐陷入情緒風暴#癌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世界衛生組織曾表示,現代人類的三大文明病是愛滋病、癌症與憂鬱症,每年全世界因為憂鬱症而自殺的人數超過一百萬人,有三億五千萬人正為憂鬱症所苦。疑似廣泛性焦慮症的人將近六百萬人臺灣的數據也非常嚇人,衛生福利部統計,單單在二○一四年看診並請領治療憂鬱症藥物的就有一百一十六萬人,臺灣人每年至少吃掉一億五千萬顆鎮靜劑及安眠藥。據中研院歷年的統計,全臺灣有心身症、精神困擾的人約占百分之二十五左右,甚至因精神疾病嚴重到領有殘障手冊的人也有二十多萬人;也有調查指出,臺灣出現疑似廣泛性焦慮症的人將近六百萬人,等於二十歲以上的民眾每三人之中就有一人,憂鬱到曾有自殺念頭的人有兩百多萬人。所謂廣泛性焦慮的外在表現就是浮躁不安、容易疲累,而且很容易不耐煩,肌肉經常緊繃,夜晚難以入睡或者睡得很不安穩,而且這些狀況持續半年以上。每年有十多萬人因心身症到醫院求診這種身體明明不舒服,卻又查不出具體的生理疾病,有時會稱為心身症,也就是與焦慮、憂鬱、壓力有關的精神官能症。據統計,臺灣每年有十多萬人因心身症到醫院求診,而且大多數是正在工作的青壯年,不但影響個人,也影響企業的競爭力。產生這些精神方面的困擾有三種原因:第一個是生理上的,也就是遺傳或內分泌失調造成;第二個是心理上的,比如要求完美的性格或無法處理工作壓力;第三個是來自於環境的影響,大者如天災人禍的巨大災難,小者如居家環境的布置。最近的研究一再證實,心理與環境,甚至遺傳基因也會和環境互相影響,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實驗,單單只是把牢房漆成粉紅色,就會降低囚犯的攻擊性,稱為粉紅牢房效應。多關心別人 建立與人感情的親密連結為什麼會有這麼高比例的心身症?主要原因大概來自於工作的競爭壓力。當然,面對新事物與新挑戰時,適度的壓力、適度的緊張感是好事,能讓我們集中精神與資源,也是渴望成長的象徵,但是若緊張焦慮到心神不寧,就太過度了,恐怕需要主動想辦法降低這種因壓力而來的焦慮。有人建議適度避開令人煩惱的事情,也不要一早起床就看公司的電子郵件,破壞一整天的心情。養成每週一、二次與朋友吃飯談心的習慣,多關心別人,建立與人感情的親密連結。白天要有充足的日照與光線,每天至少要有機會接觸到自然光,至於晚上回到家就不要有太強烈的照明,尤其睡前不要看手機,因為手機螢幕的藍光會干擾睡眠,而睡眠不足則會加重我們的壓力。每天撥出五分鐘簡單健身運動是紓解壓力最好的方法,若是工作太忙沒有時間外出運動,每天撥出五分鐘、十分鐘在房間做做簡單的健身操、瑜伽,或者類似台塑創辦人王永慶的毛巾操,這樣的時間或環境總是有的。若有機會,利用工作空檔練習呼吸或者靜坐禪定,也是能迅速紓壓、讓心神安定的好方法。假如沒有意識到自己正承受著壓力,恐怕會選擇用吃東西來紓解,尤其是甜食,不管是飲料或糕餅,這些高糖分子可以迅速提升腦中的血清張力素,壓力會暫時緩解而且產生幸福感,但是效果來得快也去得快,不知不覺中會一再渴求甜食,這也是肥胖愈來愈年輕化的原因,針對上班族還有一個名稱—過勞肥。尋求醫療或輔導專業的協助因憂鬱症的比例這麼高,我們身邊的親戚朋友一定有人正身受其苦,若勸朋友高興一點、想開一點,要他振作起來,或者想說服他不用擔心,情況依舊很好……這些言語的勸說不只無效,甚至還會加重其壓力,讓他們覺得自己真的是一無是處,而且還是個不知感激、不知好歹的人。正在情緒困擾中的人無法透過理性說服走出困境,因為人的意志力與情緒是很難連線的,即便擁有堅強的意志,也很難克服沮喪。最好的方法是尋求醫療或輔導專業的協助,身為朋友只能從生活中透過活動這種間接的行動,轉移他們的心神焦點,讓美妙的感覺帶動低迷的情緒。至於每個人(包括你我)在還沒有陷入情緒風暴前,要常提醒自己,生命裡總有失望,但是不要忘了,它是有限的,而且一定會過去;別失去希望,因為它是無窮的。(本文摘自/活得興高采烈/時報出版)

憂鬱愛生氣 恐增流感機率!

憂鬱愛生氣 恐增流感機率!#癌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世界上既有經常傷風感冒的人,也有完全不曾感冒的人,或許有人認為這跟體力的好壞有關,事實上怒氣也是原因之一。激怒會使神經系統失去平衡因為激怒會使神經系統失去平衡、產生混亂,因此導致免疫系統也變得紊亂,所謂的免疫,是指排除入侵到體內的異物、防止疾病產生及恢復健康的功能,努力工作發揮免疫功能的就是血液裡的白血球,白血球會吃光黏在血管壁上的老舊細胞,有外敵入侵時則會展開攻擊。交感神經過於活絡 白血球會增加負責掌控這些白血球行動的就是自律神經,白血球又可以分為2種,負責排除體積比較大的異物的顆粒球,和攻擊細小病毒的淋巴球,平常負責守護身體的白血球,在交感神經過於活絡的狀況之下,顆粒球的數量會增加,如果增加太多,而侵入體內的異物很少,就會轉而攻擊身體必需的常住菌群。人體如果失去常住菌群,身體的屏障功能、抵抗病菌的能力就會降低,顆粒球的壽命很短,只有2、3天,大量增生的顆粒球死去之後,會產生大量的活性氧,傷害周遭的細胞。容易發怒者 免疫力愈差相反地,如果副交感神經活動過剩,就容易罹患像異位性皮膚炎或花粉症等過敏性的疾病,由於發怒會讓交感、副交感神經失去平衡,因此會導致免疫力下降,這也是愈容易發怒者,免疫力愈差,愈容易感冒或罹患流行性感冒的原因。過度發怒會導致交感神經作用過剩如果只是容易感冒還好,當人的免疫系統失序的時候,恐怕也很容易罹患癌症,過度發怒會導致交感神經作用過剩,顆粒球增生,淋巴球就會減少,由於攻擊癌細胞也是淋巴球的功能,這種功能如果減弱,就有可能製造出癌細胞容易增生的環境。如前所述,如果動怒,守護我們身體的免疫系統就無法順利運作、發揮功能,當你生氣的時候,你已經不知不覺對疾病呈現毫無防備的狀況了。(本文摘自/打造身體一生不動怒的方法/天下雜誌出版)

醫訊/電療後身體好僵硬,我該怎麼辦?

醫訊/電療後身體好僵硬,我該怎麼辦?#癌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當頭頸癌患者進行手術、化療及放射線治療後,可能會出現牙關緊閉、張口困難、舌頭活動度不足、頸部肌肉纖維化等症狀,面對這樣的副作用,如何透過確實的復健運動進行改善呢?物理治療師林慧芬,將在課程中帶您認識放射線治療後的影響,以及如何使用彈力帶的輔助達到復健的目的,報名可電洽亞東醫院癌症資源中心(02)89667000轉分機1709。名稱:頭頸癌復健運動─電療後身體好僵硬,我該怎麼辦?時間:105年12月16日 星期(五) 上午10:00-11:0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2樓J250-J253空間(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122-23號B2)洽詢:02-8966-7000轉1709

輕忽頸部腫塊 長大恐致癌!

輕忽頸部腫塊 長大恐致癌!#癌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名47歲的男性半年前來到成大醫院耳鼻喉科求診,主訴多年前發現右側頸部在耳朵下方有約1公分的小腫塊,沒疼痛或不舒服的感覺,因此不以為意,但半年來腫塊明顯變大,讓他開始擔心是否為鼻咽癌,經手術切除顯示為惡性混合瘤,目前病人情形穩定無復發。摸到頸部不明腫塊 最好快找醫師評估成大醫院耳鼻喉部醫師張展旗表示,頸部腫塊是門診非常常見的疾病,所幸大部分都只是淋巴腺發炎腫大,僅需藥物治療及追蹤就好。有些是因先天性病灶如甲狀舌骨囊腫、腮裂囊腫,或是感染性病灶如淋巴結核、頸部膿瘍,以及腫瘤性病灶如淋巴癌或其他癌症轉移到頸部淋巴結等,病人可能就需要手術處理,若自己摸到頸部有不明腫塊,最好先找耳鼻喉科醫師詳細檢查評估,千萬不要不理,以免危害自己的健康。混合瘤長大 恐轉化為癌症張展旗醫師說,像腮腺腫瘤是頸部腫塊常見診斷之一,約8成屬於良性腫瘤,又以混合瘤占最大宗,但不幸的是,混合瘤可能隨時間演變,有一部分病人的混合瘤會癌變成惡性混合瘤,屬於腮腺癌的一種,因此,一般都建議腮腺腫瘤應手術切除,以避免腫瘤繼續長大,甚至轉化為癌症。顏面神經損傷 恐會產生口歪嘴斜不過,由於顏面神經從顱底鑽出分布到臉上,會穿過腮腺而產生許多細小分支,萬一造成顏面神經損傷,就會產生口嘴歪斜或眼睛無法閉合的併發症,使得有些病人因而害怕開刀。張展旗醫師表示,使用顏面神經偵測系統,可以減低手術中顏面神經被切斷的機率,對於腮腺腫瘤,手術後仍須定期追蹤,除了腫瘤可能復發外,有些抽菸的男性病人也容易在對側腮腺長腫瘤。

趕走癌症 快樂賀爾蒙很有效

趕走癌症 快樂賀爾蒙很有效#癌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想像一下,癌細胞有如生長在低溫、低氧與陰暗環境的黴菌,這類環境會促其增生和惡化,相反地,具有良好日照、循環和氧氣供給時,會提升溫度與免疫力,癌細胞就容易凋亡。生理時鐘恢復正常 大大改善慢性發炎首先要有規律充足的睡眠(7小時左右),一旦生理時鐘恢復正常,能大大地改善慢性發炎,讓自癒力或免疫力走向回升趨勢,這也是改善便秘或肥胖的第一關鍵步驟。過度激烈的運動會導致免疫細胞活性降低每日快步健走2回,每回38分鐘以上,走到會流汗,不要忘了,有氧運動永遠是最簡單可行、最佳的抗癌與抗老化良藥!切記每次健走以30~38分鐘最佳,太長(>2小時)或過度激烈的運動會釋放過量活性氧,導致自然殺手細胞與其它免疫細胞的活性降低!騎腳踏車亦可與快步健走交替施行,這類腿部肌肉運動除了能促進分泌多種肌肉素,又能順便到郊外觀景,是紓壓良方。每日平甩功至少3回 每回至少500甩每日平甩功至少3回,每回至少500甩,這會讓全身氣血循環順暢,改善免疫細胞功能,同時矯正有利於癌細胞生長的低溫與缺氧環境,活化線粒體與葡萄糖之燃燒,促進癌細胞凋亡。每天30~60分鐘的紓壓活動,包括輕柔瑜伽、禪修或聽喜歡的音樂或影視節目,這可安定心神,有助於紓解發炎,促成免疫力的改善,如果能參與每週1小時的小組支持聚會,更能提高執行力與毅力。聽喜歡的音樂 抗癌效果好聽喜歡的音樂是所有抗癌活動中最輕鬆,而且效果不凡的,選擇音樂時不必拘泥於傳統或教條,應該根據自己的感覺或喜好作決定,讓自己紓壓最重要,千萬不能低估音樂治療的潛能。其它能活化免疫力(自然殺手細胞)的活動,上面提到的適度的有氧運動、氣功或平甩功、瑜伽、禪修、良好睡眠品質可以讓全身氣血循環順暢,並改善低溫與缺氧的環境或,有利於活化自然殺手細胞,或有效地放鬆,並從而減少全身發炎,增強自然殺手細胞活性,促進抗癌免疫力,或能讓大腦創造「快樂賀爾蒙」,活化自然殺手細胞。大笑瑜伽 能使大腦分泌快樂賀爾蒙另外笑口常開或「大笑瑜伽」特別值得一提,即使是故意大笑或硬擠出來的笑,也能誘導出愉快的身心,由於自然殺手細胞表面有不少快樂賀爾蒙「腦內啡」的受體,能被快樂給活化,而且笑開來之後,能把歡樂感染給旁人或癌友。「大笑瑜伽」則是結合笑的動作、伸展與瑜伽呼吸,能在短短30分鐘內讓人流汗紓壓、提升快樂情緒、增強自信心,能使大腦分泌快樂賀爾蒙,其它如使用遠紅外線療法所產生的溫熱效果有助於活化自然殺手細胞,負離子產生器產生的負離子能中和自由基、活化自然殺手細胞。(本文摘自/抗癌就像減肥/天下雜誌出版) 

小兵立大功 褐藻醣膠助抗癌

小兵立大功 褐藻醣膠助抗癌#癌症

(優活健康網特約記者黃雅芬/採訪報導)癌症一直是台灣十大死亡原因之首,一般認為,癌症是正常細胞的DNA發生突變所致,與遺傳及環境因子有關。而癌症的發生,也讓抗癌產品跟著大紅,其中「褐藻醣膠」更是著名抗癌幫手,不僅研究成功,還獲得海洋藥物文獻獎,究竟褐藻醣膠是什麼?據說當年秦始皇派徐福尋找的長生不老藥,就是褐藻醣膠,褐藻醣膠是一種水溶性食物纖維,只來自褐色海藻中的黏滑成份,如:昆布、裙帶菜等褐藻,內含大量維生素及微量元素,被視為高營養價值的食材,尤其台灣四面環海,目前所知大約有80多種的褐藻,而這種藻類除了可以食用,近來醫學研究發現,從裡面提煉出的褐藻醣膠,有抑制癌細胞發生,降低癌症的血管新生能力。褐藻醣膠營養豐富 助抗癌、抗發炎、降血脂營養師余朱青指出,在許多科學研究文獻上指出褐藻醣膠有調節免疫、抗發炎、降低血脂等功能,同時還能改善肝、腎功能異常及胃潰瘍等症狀,不過還是要建議民眾養成日常均衡的飲食及健康的生活習慣,預防勝於治療才是根本之道!另外,余營養師提醒,褐藻醣膠會增加抗凝血功能,要避免與抗凝血劑並用。成年人補肝 老年人延緩老化靠它褐藻醣膠對於成年人跟老年人來說幫助不同,成年人較容易有飲食不均、胃潰瘍及工作壓力大導致肝臟負擔過大的情況,褐藻醣膠中的多醣體能提升肝功能,而老年人免疫系統及腎功能較低,適度的補充有助於改善。目前市面上褐藻醣膠保健產品種類眾多,有膠囊狀、錠狀、玻璃瓶裝飲品及沖泡式等多種形式,在人體吸收上會建議選擇哪一種?余營養師表示,若以消化角度來看,液狀對人體來說吸收速度最快,因此,玻璃瓶裝飲品或粉狀沖泡式是較適合的選擇,若擔心單飲會有不舒服感,也可以和其他飲品一起沖泡飲用,至於膠囊或錠劑到胃部還約需半個小時的消化時間,有些民眾消化道或胃功能較弱,可能會對膠囊殼產生不適,尤其是年長者若有吞嚥困難更要注意,不過整體而言,還是必須看產品本身的劑量及濃度是否符合身體所需。另外,在選擇上余營養師建議,因為褐藻醣膠是來自於海域的植物,海域來源有無重金屬汙染,需要有合格的檢驗標準認證,才能安心購買,同時包裝上也需要明確標示多少含量或是濃度,以確保消費者購買權益!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