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

《呷健康》各式火鍋營養分析

《呷健康》各式火鍋營養分析#痛風

在冷風颼颼的日子裡,最適合三五好友歡聚享受熱騰騰的火鍋了!傳統火鍋可以方便品嘗新鮮食材甘甜的美妙原味,而現代人發揮創意的"無國籍料理"則巧妙結合了異國風味與圍爐團聚的快意,例如風味獨特的巧克力鍋、牛奶鍋、起司鍋、大腸臭臭鍋、咖哩鍋、養生鍋等等琳瑯滿目讓饕客們恨不得有好幾個胃,各種美食都不放過。但享受美味之餘,您是否常因為吃火鍋吃得太飽,而擔心影響健康,不知如何取捨?以下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營養組-官小燕營養師,以專業的營養觀點分析一下不同的火鍋,了解湯底火鍋料及各種沾醬的熱量高低、成分、含量,您就可挑選適合自己的火鍋,盡情享受一番囉!營養師官小燕表示,一般涮涮鍋的湯底熱量最少,如果是用蔬菜熬製而成的,如部份養生鍋則熱量、油脂、普林含量都少;許多用肉類大骨熬製的高湯,則油脂、普林會溶在湯裡,痛風或尿酸高的人就不適合食用。而巧克力鍋、牛奶鍋、起司鍋、大腸臭臭鍋、麻辣鍋等的湯底,熱量就比涮涮鍋的熱量多了10~20倍不等;尤其麻辣鍋的湯底熱量及油脂都偏高。但是牛奶鍋及起司鍋因含有較高的鈣質,對需要增加鈣質攝取量的人較有幫助。火鍋料的內容不外乎肉類、蔬菜與主食類。新鮮的豬、牛、羊肉及海鮮等肉類之中,以海鮮的含油量最少,熱量也較少,而肉片如果含的白色油花越多(如五花肉)則熱量越高,最好盡量選瘦肉;而雞蛋、豬肝、內臟類則含膽固醇多,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不宜食用。談完肉類再談蔬菜,營養師官小燕指出,涮涮鍋及牛奶鍋的菜盤約有2~3份的蔬菜量,熱量低且有飽足感,怕胖的人可放心食用;有些巧克力鍋、起司鍋則蔬菜份量較少。剩下就是主食了,包括玉米、芋頭、冬粉、豬血糕、麵包、甜點等,甚至於甜不辣也含有不少醣類,吃這些主食類就和吃飯是一樣的。糖尿病患需控制糖分者,就要注意主食份量的選擇,勿過量而造成血糖過高。需要提醒您大部分的加工餃類(如魚餃、蝦餃等)、丸子油脂及熱量都較高,許多用五花肉、絞肉做內饀油脂含量更高,要注意應少攝取。沾醬包括醬油、豆腐乳、醋、香油、辣椒醬、沙茶醬等,其中沙茶醬的熱量最高,含油較多,而醬油、豆腐乳、辣椒醬含鈉量高,官小燕提醒,高血壓的人要注意,最好適用蔥、薑、蒜、辣椒加醬油、醋,滴幾滴香油做為沾醬,鹽分及熱量較少。綜合以上各項分析比較,您是否有了概念原則上食物應均衡攝取,盡量選擇新鮮、天然、高纖維食物,注意熱量、油脂、鹽分攝取勿過量,任何美食適量而不放縱,就能確保健康。

吃完湯圓 撫摩腹部可幫助消化

吃完湯圓 撫摩腹部可幫助消化#痛風

春節剛過,熱鬧的氣氛,通常還會一直到元宵節才結束,除了各地有慶祝活動外,吃元宵更是元宵節傳統的習俗之一,起初人們把元宵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後來又叫「湯糰」或「湯圓」,這些名稱與「團圓」字音相近,象徵著家家戶戶都能團圓、美滿。為恭紀念醫院中醫科-林東宏醫師表示,湯圓的主要成分是糯米,中醫認為,糯米性甘溫、無毒,其功效為暖脾胃、補中益氣、縮小便,主治脾胃虛寒、小便頻數、脾胃泄瀉、氣虛自汗。市售甜餡湯圓本身已有甜味,所以湯不需要再加糖,以減少熱量攝取;若是無餡小湯圓,湯可以用桂圓紅棗湯或桂圓薑湯取代,有安神祛寒的功效,或放入枸杞、白木耳等,增加營養和美味;無餡料小湯圓還可以用花茶來煮,味道更清鮮;煮鹹湯圓時可多放一些蔬菜,增加纖維素含量。林東宏醫師指出,由於糯米性溫黏滯,難以消化,對於腸胃功能不佳者、老年人、兒童,在食用湯圓的時候就應特別留意,切記要緩慢、小口,以免造成消化不良或吞嚥阻礙;湯圓餡種類繁多,其中油脂含量均較高,會影響慢性病患者病情;另外,甜餡常會使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花生、芝麻、豆沙餡等會加重腎臟病患者病情,應特別注意;對於體重超重或高脂血症、高血壓、糖尿病的患者,都不宜過量攝取含大量油脂及糖分的湯圓;對於痛風病患者,高油脂的食物會影響尿酸的排泄,增加痛風病復發的可能。由於熱量高,食用湯圓後,適當的走動,可消耗一些熱量,也可撫摩腹部,以促進腸胃蠕動。如果有腸胃問題情形而不能緩解,林東宏醫師建議還是求診於醫師,以改善病情。

圍爐火鍋健康吃 慢性疾病不加重

圍爐火鍋健康吃 慢性疾病不加重#痛風

圍爐,是每逢過年活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項目之一。團圓時的熱鬧氣氛及桌上滿滿的佳餚,常常會使人食慾大增,然而若是在享受美食時沒有節制吃得過多或暴飲暴食,不但腸胃受不了,也會加重糖尿病、高血壓、痛風等慢性病的病情,可是得不償失的。圍爐火鍋應該如何吃?慢性疾病患者才能吃出健康?!以下是天主教聖功醫院營養科 - 黃舒儀營養師,針對部分慢性疾病患者,所提出的過年團圓圍爐,健康飲食原則。一、痛風患者怎麼吃火鍋?由於火鍋湯底含有大量會造成尿酸的「普林」,所以對患有痛風的患者來說,不妨可以改以一些普林較低的食材,去做為熬煮火鍋的湯底,像可以多選用蔬菜類,例如:番茄、高麗菜等植物性食品下去熬製湯頭,鮮美的程度可是不輸給用大骨下去熬製的湯底的。此外,應該減少選用海鮮(蛤蜊、干貝、魚片‥等)這些含有較高「嘌呤」的食物,可以以豬、羊、牛代替,且以一盤約2份肉類為限。二、高血壓患者怎麼吃火鍋?火鍋中不可缺少的加工製品如:魚餃、蝦餃、燕餃等含鈉量很高,像蝦餃一顆中便含64mg的鈉;魚餃一顆中便含50mg的鈉;燕餃一顆中便含57mg的鈉。黃舒儀營養師舉例:若一頓吃下來,假設蝦餃、魚餃、燕餃各吃了五顆,那5顆蝦餃(蝦餃一顆中所含的鈉64mg=320mg);5顆魚餃(魚餃一顆中所含的鈉50mg=250mg);5顆燕餃(燕餃一顆中所含的鈉57mg=285mg),總計起來便吃了855mg的鈉,再加上一般生鮮食材中所含的鈉370mg恐怕已不屬低鹽飲食了。而沾醬方面,沙茶醬(假設沾了小瓶250公克的沙茶醬半瓶)所含的鈉436mg,那這樣加起來鈉含量便高達1661mg了,這對一般人鈉的攝取來說是可以的(一般人可以攝取2400毫克的鈉=6克鹽),但對高血壓患者來說,卻太過量了,因為高血壓限鈉飲食最多控制在2000毫克為宜,否則容易造成血壓上升。因此,黃舒儀營養師提醒,患者應該要少吃火鍋餃和各種丸類食物。如果要吃火鍋料,應該要選擇生鮮食材會比較理想。而大白菜、高麗菜等熱量低又可以增加飽足感的食物,則可以多吃。而吃火鍋常會配的沙茶醬是高鹽分的沾料,1茶匙沙茶醬含21.05mg的鈉,相當於3~4茶匙的鹽,有高血壓的人最好避免使用,所以在吃火鍋時,沾料方面可以使用一些低鹽的佐料,像蒜、薑、香菜等,利用其特殊的香味,加醬油、酒或醋來製作醬料,減低鹽份的攝取量。三.糖尿病患者怎麼吃火鍋?食物份量的控制是糖尿病患者要特別注意的,最好依照各人的飲食份量計畫,善用食物代換表。火鍋料中常用的芋頭、玉蜀黍、冬粉等都是屬於主食類,相當於我們平時食用的米飯、麵條等,糖尿病人要取用合適自己的份量食用。此外為預防在不知不覺中就過量的進食,黃舒儀營養師建議,先吃至少一碗以上的新鮮蔬菜類,蔬菜含有豐富纖維和極低熱量,多加選用可較容易感到飽足,也有助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控制。而餐桌上不可少的飲料,果汁及汽水儘量避免不要飲用,可用無糖烏龍茶或白開水及低熱量的汽水替代及攝取一份新鮮水果。每逢年節節慶之後回診的病友往往失去控制,在門診也會發現對控制結果心灰意冷的病友,所以每逢節慶快來時便常常為病友捏一把冷汗,希望大家過完年仍健康美麗。

痛風患者 冬天進補宜忌口 醫師籲:多喝水

痛風患者 冬天進補宜忌口 醫師籲:多喝水#痛風

冬天氣溫驟降,此時來碗熱呼呼的補湯是最適合不過了,但是許多民眾在吃多了燒酒雞及薑母鴨等進補食物後,興致一來小酌幾杯酒更是在所難免,因此原本就有痛風的患者,紛紛在寒流來襲的這段期間往醫院報到。光田醫院風濕免疫科吳全成醫師表示,由於進補的食材中多少都含有酒類或高普林等食物,本身患有痛風病史的人,一不小心攝取過多這類型的食物,就容易讓體內的尿酸值竄高,引發急性痛風。這些患者往往來醫院就診時,常常痛到無法走路,進出都得靠輪椅或需人攙扶,處境十分不便。吳全成醫師指出,自從入冬以來,患有痛風的病人就較往常更頻繁的出入醫院,尤其以四、五十歲的中年男性,本身為肥胖、嗜酒、嗜吃高普林食物或服用藥物及缺水等痛風的高危險群,在遇上寒冷的天氣後,更容易引發急性痛風,臨床上就看過患者前夜才參加完宴會,隔天早上卻痛著醒過來且雙腳無法走動的案例。由於痛風的早期症狀是出現單發性關節炎,患者會有紅、腫、熱、痛的感覺,根據患者本身形容發作時的痛像針紮、如刀割,長久下來手腳漸漸變形,會出現奇形怪狀的痛風結石,甚至手腳僵硬變形,造成日常生活如穿衣的不便等,久而久之造成腎臟損壞,變成往後必須洗腎的結果。吳醫師表示,由於目前治療痛風的方式,是在急性發作時給予秋水仙素、或非類固醇止痛劑抑制疼痛,但根本之道仍需控制好體內的尿酸濃度,因此,吳醫師呼籲有痛風病史的人,平日就應保持正常的飲食起居,尤其接近年終接踵而來的尾牙、望年會不斷,更應避免大吃大喝的應酬聚會,萬一無法推辭,也要少喝幾杯,最好是以茶代酒,心意到就好;另外,高普林食物指的是較緻密的食物,如:動物的內臟、香菇、濃肉汁等也少碰為宜,才能避免引發痛風的危機。

吃火鍋祭五臟廟 身體健康要顧到

吃火鍋祭五臟廟 身體健康要顧到#痛風

氣溫驟降,除了出門多加幾件保暖衣物外,天冷也讓民眾食慾大開,尤其熱呼呼的火鍋更成為祭祭五臟廟的最佳選擇,因此這幾天各大火鍋店皆高朋滿座,除了一般火鍋外、麻辣鍋、牛奶鍋、豆漿鍋或巧克力鍋等特色鍋品也讓人食指大動,生意好得不得了。不過台中縣一名中年男子這幾天都和親朋好友到火鍋店吃飯,想趁機會把幾家知名火鍋店吃透透,沒想到半夜睡覺時,卻被腳指突來的劇痛痛醒,痛得他站也不是,躺也不是,無奈之下只好連夜到醫院掛急診。經檢查後,發現男子原來是犯了痛風。男子後悔的表示,這幾天吃太多火鍋,沒想到把健康也賠進去了。光田綜合醫院家庭醫學科暨健康檢查中心醫師王牧群指出,痛風以單一關節發作為主,痛風跟尿酸雖不能畫為等號,但尿酸高的人比較有機會出現痛風問題,有許多人是在吃完大餐後,造成身體尿酸波動而引發痛風。而火鍋由湯底到部份食材中,都含有高普林,許多家庭或火鍋店為求美味,用大骨、雞骨、魚頭來熬煮湯底,也因此普林含量很高。而動物內臟、肥肉、菇類、蘆筍、豆類製品如豆腐、豆皮、豆漿等素食食材都含有普林,食用過量很可能造成痛風的發作。王牧群醫師建議民眾吃火鍋時不要喝太多湯底,食材方面多以天然蔬果取代,而肉類則以瘦肉為主,對健康會比較好。尤其本身已經有尿酸過高、尿酸波動大的毛病的民眾,更需要控制飲食。另外,患有高血脂、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的民眾,則要減少動物油脂、肥肉、魚頭等高膽固醇食材的添加,還有許多民眾吃火鍋時喜歡加入雞蛋或者以雞蛋作為沾醬食用,這樣都會造成膽固醇攝取過多的問題。王牧群建議中年以上的民眾,每週不要食用超過兩個雞蛋。而火鍋裡常放的鵪鶉蛋體積雖小,但膽固醇含量其實比雞蛋黃更高,許多人一次就吃好幾顆,對身體也造成負擔。另外,牛奶鍋為了讓口味更加濃郁,常使用大量全脂牛奶,在食用上也需要控制。醫師也提醒,心肌梗塞、心臟病比較容易在餐後、激烈運動中、情緒激動時發作,所以若有親友在餐後出現胸口悶痛的症狀,一定要趕快送醫接受檢查。而糖尿病患者在吃火鍋時,需要計較的是「總熱量」,火鍋中的油脂、肉類、甜品等任何含熱量的食物別攝取過多,而飯後水果也要控制,一天大概兩顆柳丁的量比較剛好。光田綜合醫院營養室也特別為民眾準備了健康吃火鍋的幾項撇步,供大家作參考:沾醬:沙茶醬1大匙(15克)約100大卡,且鹽分含量高,建議以蔥薑蒜代替,沙茶醬則去油或以開水稀釋再使用。湯頭:大骨或雞骨熬湯油脂含量高,且普林、鉀、鈉、磷含量也高,不適用於痛風、腎功能不佳及肥胖者,建議使用大白菜、大番茄、海帶、白蘿蔔、高麗菜、洋蔥為湯底,高湯則去浮油後再使用。火鍋食材( 1 ) 肉類:一般常用加工品如餃類、貢丸、魚丸、蝦丸或梅花肉片、三層肉含有高鹽、高脂,最好以瘦肉片、魚肉、海鮮、豆腐取代。( 2 )主食類:如芋頭、米血糕、冬粉、麵條、山藥、白飯,可改搭配糙米飯、全麥麵條來增加纖維攝取。( 3 )蔬菜類:蔬菜類以高麗菜、大白菜、茼蒿、金針菇、紅蘿蔔、白蘿蔔、蒟蒻為佳,熱量低,還可飽足感。( 4 )飲料:宜選用開水、茶、麥茶,不宜喝酒、汽水、沙士。

補冬養生避「四高」 呷補!呷巧!不三高!

補冬養生避「四高」 呷補!呷巧!不三高!#痛風

「立冬」是農曆冬季開始,依習俗立冬日是要進補,坊間對於進補不外乎麻油雞、薑母鴨、羊肉爐、藥燉排骨、十全及八珍等補品。但營養師提醒說,這些補冬補品容易含有四高:「高熱量」、「高蛋白」、「高油脂」、「高膽固醇」,主要原因是因為進補食材使用上偏重於油、高湯、肉類及內臟類。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營養科營養師吳雅惠表示,國人飲食在油脂與蛋白質比例上已較偏高,在立冬這個節氣的補品,對於已是有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慢性病患或者是欲要體重控制者,在飲食上是ㄧ大挑戰。吳雅惠說,古云:「健康之道,在於養生,養生之本,在於飲食」,所以針對慢性病患補冬藥膳飲食,她有一些小撇步要告訴大家,讓大家在冬令進補時也可以吃的很健康、無負擔。對於已是「三高」的人要做到:一、肉類選擇要適當:捨棄內臟類、大塊含肥肉及皮的肉,改選擇帶骨肉類,如小排骨,如此不但可使膽固醇、飽和脂肪酸攝取量減少,連帶肉類攝取量也下降,而在視覺效果上份量也較多。二、 份量選擇要計畫:肉類份量對於控制「三高」有絕大關係,所以可以將補品肉類當正餐主菜,且要按照平時份量食用,如此肉類才不會吃過量。三、 用油控制要得宜:油量太多是一般進補常見到問題。要降低用油量,可將肉類用熱水先煮至半熟,鍋內放少量油將辛香料爆香,再放入半熟肉類拌勻,如此可減少用油去拌炒肉類到沒有血水。四、 蔬菜纖維不可少:進補之餘不要忘了纖維對慢性病的好處,另外要補充或添加進補品內1-2份蔬菜,或是可添加低卡路里高纖食材來增加食物豐富性及飽足感,如菇類、蒟蒻製品等。五、 油炸食品要止步:對於油炸製品儘量少使用,或是以相似品來替代,如油豆包或油豆皮,以新鮮豆腐或凍豆腐來替代。六、 湯水適量少浮油:藥膳煮好時要將浮油去除,避免喝湯時,喝下太多飽和脂肪酸及熱量,對於痛風患者,肉類藥膳湯內含有較多普林,不宜大量喝藥膳湯汁。七、 沾醬宜少不宜多:一般沾醬大多屬重鹹,如豆腐乳沾醬等,對於要控制血壓的人使用沾醬可加少許熱開水稀釋使用、少量沾取食用或者可利用蔥、薑、蒜、辣椒、適量醬油等來調味,避免鈉鹽攝取過多。進補時若能充分運用以上小撇步,方能養生與健康兼顧。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營養科,為使慢性疾病病患在這冬令時節也能輕鬆進補,特與中醫科設計一個冬令進補藥膳~益氣補血鴨。將可清虛熱、滋陰、補血、補氣及降血脂藥膳與鴨肉一起熬煮,此藥膳藥性為平性,對於健康的人也可食用。作法是將熬煮好的藥膳為湯底,加入金針菇、袖珍菇等菇類、蒟蒻製品、玉米筍、綠色蔬菜及適量豆腐或凍豆腐。除增加纖維攝取外,更能減少肉類中飽和脂肪攝取的量。搭配淋上益氣補血鴨湯汁的白麵線,再加上一份水果,即成一份養生套餐。讓冬令進補飲食也可以吃得很均衡,讓大家在補冬養生時可避「四高」~呷補呷巧不三高!【益氣補血鴨】一、 主材料當歸三錢、白芍三錢、黨參三錢、玉竹三錢、何首烏三錢、黑棗三錢、甘草二錢、枸杞三錢、赤芍二錢、丹參二錢及1斤-1斤半的母鴨、米酒100-200cc、鹽巴適量。二、 其他材料金針菇、袖珍菇、高麗菜、玉米筍、蒟蒻小捲及凍豆腐3小塊(人)、白麵線75公克(人)三、 作法:母鴨切塊去頭、脖、腳、屁股後洗淨,汆燙去血水。藥材快速沖洗,除枸杞、黑棗外,包入藥包。將汆燙過的鴨肉塊、藥材和酒適量放進燉鍋中,水加至淹過食材一倍,煮開後改小火燉煮約1~2小時至肉爛即可食用。煮好鴨肉鍋底加入其他材料(除白麵線外)一起烹調。白麵線在水滾後放入煮約2-3分鐘,撈起淋上益氣補血鴨湯汁即可。

美麗”蟹”逅的後遺症 膽固醇檢測破表

美麗”蟹”逅的後遺症 膽固醇檢測破表#痛風

38歲的傅先生(化名)在太太的安排下,第一次到聯安診所做全身健康檢查,身型體態保持良好的他,除了胃部偶有不適,對自己的健康狀況頗為自豪。沒想到,檢查結果膽固醇數值為270mg/dL,超過正常值50 mg/dL之多。營養師追究發現,原來是因為擋不住肥美秋蟹的誘惑,近一個月內只要聽聞哪個餐廳有螃蟹大餐就號召同好前往品嚐,不論是大閘蟹、毛蟹、紅蟳或處女蟳等一隻隻送入口,雖然滿足了口慾,卻換來膽固醇檢測破表成績。美食背後的健康陷阱肥美的螃蟹總讓人食指大動,不論是清蒸、鮮炸、鹽烤或佐奶油等醬料熱炒,各有不同風味,也因此不少民眾和傅先生一樣,每到秋天總想來一場美麗的”蟹”逅,只是若對這個邂逅對象了解不夠深入即一股腦的栽進去,就得要有心理準備面對享受美味後的可怕後遺症,如膽固醇急速攀升、痛風及過敏發作等症狀發生。螃蟹的膽固醇含量相當驚人,每100克的蟹肉含有100 毫克的膽固醇,蟹黃部分更高達200-466毫克。根據衛生署的飲食建議,成人每日膽固醇攝取量應低於300毫克,患有心血管疾病者應低於200毫克。一般來說,一隻蟹約300克,扣除不可食用的肺部等部位,品嚐一隻螃蟹,每日膽固醇攝取量即超過標準,若是一隻接著一隻吃不停,不僅使膽固醇數值飆高,更可能加重動脈硬化、冠心病、中風、高血壓、高血脂等健康問題。此外,螃蟹屬高普林食物,尿酸偏高的民眾食用過量即可能促使痛風發作而寸步難行,對海鮮過敏者也可能引起紅腫,陷入這裡也癢那裡也癢的窘境。找對方法 享受“蟹”逅的幸福其實螃蟹並非吃不得,因蟹肉的脂肪含量不高、營養很豐富,其蛋白質含量高於豬肉及魚肉,另外含有菸鹼酸、維生素B12、維生素A、 維生素C、鐵及磷等營養素,但建議老饕們,金黃的蟹膏與鮮嫩的蟹肉雖然美味,還是要依照自己的健康狀況酌量淺嚐,一般建議吃半隻至一隻滿足口感最好。此外,挑選蟹時要注意新鮮度,避免選購死蟹以免將細菌一併吞下肚;烹煮的方式以清蒸為佳,最能品嚐蟹的鮮美,也可避免熱炒等方式攝取過多的油脂,並可沾薑醋一起食用,因為醋能延緩血糖上升的速度避免身體負擔,且有改善酸性體質的效果。“蟹”逅是美麗而幸福的,但不要因為一時衝動、無法節制而引發健康的後遺症,使快樂的“蟹”逅成為一種遺憾!

愛蹬高跟鞋出門 當心腳變「鷹爪趾」

愛蹬高跟鞋出門 當心腳變「鷹爪趾」#痛風

每次看到女性朋友足蹬高跟鞋,千嬌百媚走在顛簸的路上,除了由衷佩服,但更為這些女性們的足部健康感到憂心。美麗的鞋子往往是影響足部健康的最大原凶,而「姆趾外翻」就是常見的後遺症之一。姆趾外翻是指:拇趾向外傾斜,大於生理角度十五度的畸形變化。天主教耕莘醫院永和分院骨科郭家孝醫師表示,外翻的大姆趾除了會擠壓其他腳趾,也使姆趾近端的趾骨頭向內側產生不正常力量與運動,導致第一蹠骨基部突出,在行走時,姆趾滑液囊容易和鞋子產生摩擦,造成劇烈疼痛和厚皮。姆趾外翻的初期症狀為:第一蹠骨隆起處紅腫、疼痛,局部皮膚發炎甚至潰瘍。到了後期,嚴重者大姆趾會與第二腳趾重疊,將第二趾擠向背側,形成所謂的「鷹爪趾」,經常與鞋子摩擦、引起不適。由於大姆趾畸形,功能受影響,行走時勢必增加前足其他部位的負擔,加上蹠趾骨關節變形,因此也會發生足底疼痛,稱為蹠骨疼痛;而因姆趾滑液囊腫、又有蹠骨疼痛,每走一步都會有尖銳痛感,到後來可能無法穿著鞋子走路,嚴重影響日常的生活行動。造成姆趾外翻的先天因素包括扁平足、腳跟外翻、前腳內翻、第一蹠骨過短;而罹患類風溼性關節炎、痛風、先天性軟組織疾病等,也都容易有姆趾外翻。至於後天因素,常見的有趾骨關節受傷、趾骨骨折癒合不良、脫臼、靭帶撕裂等,而長期穿著高跟尖頭鞋,更是重要原因之一。許多人由於蹠骨前端(也就是鞋頭的部位)較寬,鞋子若太窄,也會擠壓指尖朝中央集中變形,導致姆趾外翻和小趾內翻。所以,郭家孝醫師提醒,具有上述先天或後天因素的人,千萬不要穿著過尖或過窄的鞋子,以免姆趾外翻惡化。要預防姆趾外翻,首須穿著適宜的鞋子,最好是腳趾有半公分左右活動空間的寬頭鞋,避免壓迫到大姆趾;平底鞋比有跟的鞋好,材質柔軟舒適為宜,鞋底也要能吸震。值得一提的是,名牌、昂貴的鞋子不一定設計就好,因此,自我判斷相當重要,千萬別花了大錢,反造成足部變形。此外,姆趾外翻與扁平足有密切關係,因此郭醫師建議,鞋子最好選擇有「弧形足弓」支撐,又具吸震、減壓效果,對防範拇趾外翻很有助益。如果已經出現姆趾外翻,在外翻角度未達三十度之前,仍有機會採取非手術治療。例如,將外翻部份以護具支架矯正,在第一、二趾間夾棉墊或矽膠墊,並在夜間穿戴塑膠材質的姆趾外翻支架,或製作合適的鞋內墊等,都有療效。至於疼痛不適,則可藉冷、熱敷或其他復健儀器,改善局部肌腱與筋膜的疼痛;若有持續發炎紅腫情形,則要再加口服或局部藥物。郭家孝醫師表示,姆趾外翻角度若已超過三十度,且疼痛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甚至行動不便,則需考慮以手術減輕疼痛、治療變形。其方法是把拇趾內側的突出物切除,拇趾內緊繃的內縮肌放鬆,再將內側關節囊縫緊即可。若外翻角度太大,可能還要加上骨鋼絲釘或石膏固定一個月左右,手術成功率極高,唯一要注意的是,術後切莫再穿著不適當的鞋子,否則極可能復發。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