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

喜歡抱著嬰兒搖晃? 小心搖出癱瘓

喜歡抱著嬰兒搖晃? 小心搖出癱瘓#嬰兒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一名2歲多男童,7個月前在保母家玩耍時,因為坐不穩,身體向後仰使頭撞到地板,導致顱內出血,送醫被診斷是「嬰兒搖晃症候群」。醫師緊急開刀雖救回性命,但至今男童仍有左眼失明、身體左半側癱瘓、語言障礙等諸多後遺症。馬偕醫院小兒科醫師邱南昌指出,嬰兒搖晃症候群好發於2歲以下的孩子,因頸部支撐力不足,無法承受劇烈搖晃對頸動脈和腦部所造成的衝擊,引發出血、缺氧、缺血、腦水腫、腦壓上升、癲癇發作等腦傷症狀,甚至可能造成視網膜出血、剝離等損傷視力的情況。邱南昌表示,嬰兒搖晃症候群死亡率約在15%到38%,等於患症的3至6個嬰兒,就會有1個不幸死亡。提醒若發現嬰兒身上有瘀血等疑似跌墜的傷痕,並出現嗜睡、昏迷、痙攣等異狀,就應該立即送醫檢查。靖娟基金會執行長林月琴呼籲,家長在照顧嬰兒時,應該要避免晃動、拋接、翻滾、撞擊、旋轉等動作,抱著孩子時,也需注意頸部的支撐性。避免一時的照護疏忽,造成家長與孩子一輩子的遺憾。

「催生」奏效 全台101年嬰兒出生數破23萬人

「催生」奏效 全台101年嬰兒出生數破23萬人#嬰兒

(優活健康網記者廖詠琦/綜合報導)全台生育率提升!內政部為因應少子女化的措施中和鼓勵生育,近幾年實施了父母未就業育兒津貼、育嬰留職停薪津貼、保母托育費用補助、兒童醫療補助及托育資源中心等全國性措施;內政部部長李鴻源也在昨(25)日表示,因為少子女化將造成勞動力高齡化、經濟成長趨緩、財政收支惡化及老年扶養比提高等不良現象,政府藉由實施各項相關配套措施,讓我國嬰兒出生數從99年16萬6千餘人的最低點,上升到101年23萬4千餘人。並提出希望未來10年平均每年嬰兒出生數能達到18萬人的目標。李鴻源部長指出,其中最受民眾關心的保母托育費用補助,自97年4月開辦至今,受益人數有10萬9,505人,補助金額21億5,619萬8,200元;幼兒送托社區保母系統的保母比例逐年增加,由97年平均的4.07%攀升至101年的8.42%。去年才開辦的育兒津貼共有21萬2,563人受益,補助金額高達41億7,224萬9,926元。另外,在勞工保險局的資料中,申請育嬰留職津貼的勞工人數,從98年的2萬6,472人,到101年人數已經超過5萬人。截至101年11月為止,每100位領有生育給付的勞工,已經有將近38位申請育嬰留職停薪津貼。勞保局人員表示,這也代表育嬰津貼確實提供一定的誘因,讓家長願意申請育嬰假來陪伴自己的小孩。不願意生小孩的國家也包含了新加坡,因面臨人口老化及年輕人不願生育的危機,星國政府今年1月宣布調高新生兒補助金,推出有薪育嬰假等福利,盼能增加本國人口,減緩人口老化速度。其中,新生兒父母可獲得的一次性補助金,由原本的4,000新加坡幣提高至6,000新加坡幣(約14.3萬台幣),適用於頭兩胎,而第3和第4個胎,每胎補助也由6,000新幣加碼至8,000新幣(約19.1萬台幣)。在小孩出生的第1年,提供在職母親4周有薪育嬰假,及父親一周育嬰假,而家中有7到12歲小孩,父母也可每年獲得2天育兒假,通通都由政府支薪。

母嬰親善院所 媽媽:照護更順暢

母嬰親善院所 媽媽:照護更順暢#嬰兒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為提供媽媽與寶寶最好的生產、出生環境,國民健康局與接生院所攜手打造母嬰親善環境。自民國90年開始推動全國母嬰親善醫院認證,迄今全國已有163家醫院通過認證,平均每四個寶寶就有三個是在母嬰親善院所誕生,幫助父母喜迎新生寶寶的到來。健康局指出,今年認證有兩家醫院在十項評比上都獲得了滿分,分別是耕莘醫院永和分院及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耕莘醫院永和分院將母嬰親善十大措施融入醫療照護項目;高雄中和紀念醫院除落實母乳政策外,還有行動嬰兒沐浴車及哺乳專刊等貼心設置。服務產後病房十多年的程偉婷護理師表示,在任職耕莘醫院永和分院施行母嬰親善政策近五年來,最大的收穫應該屬於施行親子同室的部份,在住院短短幾天內,爸媽不僅可以跟孩子有親密頻繁的互動,臨床工作人員指導的照護技能也較容易達成,不僅能適時給予協助及解答,衛教也更完整、具體、有連貫性,服務範圍也由單一個體變成全家、全程。有4位寶寶的龐國詩媽媽表示,有一次在非母嬰親善醫院生產,產後恢復後要到嬰兒室哺乳,卻被護理人員拒於門外,被告知:「妳剛生完還沒有母奶。」因此在去年第4個小孩堅持要選擇完整的母乳哺育照護,選擇了母嬰親善醫療院所,讓她哺乳之路一路順暢。母嬰親善醫療院所認證每年由醫療院所主動提出申請,由評審委員進行實地評鑑,全國已共計有163家母嬰親善醫療院所,涵蓋全國75.1%的接生數,顯示母嬰親善認證已普遍獲得醫療院所及新手父母的認同,等於每四個寶寶就有三個是在母嬰親善院所誕生。母嬰親善醫療院所還會持續提供出院後的衛教,媽媽能夠電詢或親洽院所,獲得協助,醫護人員也會致電媽媽,探詢持續哺餵的情形,提供媽媽們互助分享的經驗。

早產兒提前回娘家 孩子健康媽媽欣慰

早產兒提前回娘家 孩子健康媽媽欣慰#嬰兒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據內政部統計,2012年新生兒數超過23萬,生育率創十年新高,不過早產比例並未下降,每100個新生兒中仍有8至10名早產。馬偕紀念醫院早產兒照護團隊為延續對早產兒孩童及家庭的關心,舉辦早產兒回娘家活動,安排兒童劇團表演、早產兒健檢及早產兒父母照顧歷程焦點團體等活動,約70戶早產兒家庭參與同歡。新生兒科張瑞幸主任表示,隨著早產兒照顧技術愈來愈進步,根據民國100年的資料統計,馬偕紀念醫院共照護約150名出生體重小於1500公克的早產兒,而出生週數24週者存活率超過五成,25到27週者存活率約八成五,大於28週者存活率則為九成五以上。擁有一雙兒女的Yuki媽媽分享,因為子宮頸閉鎖不全的問題,兩個孩子都是早產兒,哥哥28周出生,體重1084公克;妹妹26周出生,體重830公克,都是極低體重早產兒,兩個孩子分別在馬偕住了三個月才出院。她強調,當時哥哥出生後腦室三度出血,醫師提及運動神經可能受損,因而會診復健科,讓哥哥從保溫箱時期就開始按摩復健,醫師亦鼓勵Yuki媽媽千萬不要失去信心。孩子出院後,Yuki媽媽辭掉工作,依照醫囑全心在家照護小孩、照著課表幫哥哥做復健。哥哥現在已經4歲、妹妹2歲,相當健康,讓Yuki媽媽非常欣慰。張主任表示,馬偕紀念醫院現有的早產兒追蹤服務方案,以兩歲以下、出生體重低於1500公克的早產兒為主。針對三到七歲的早產兒孩童及家庭,早產兒照護團隊舉辦馬偕早產兒回娘家活動,協助家長們彼此分享養育早產兒的經驗,並追蹤與檢測早產兒成長發展狀況,協助早產兒入學前的準備和適應。早產兒家庭對此活動迴響佳,已持續舉辦超過十年。(圖片:馬偕紀念醫院提供)

嬰兒進食不易體重難升 恐是心臟疾病!

嬰兒進食不易體重難升 恐是心臟疾病!#嬰兒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家中小嬰兒若進食不易、體重上升速度緩慢,家長們可別掉以輕心。羅東博愛醫院小兒科張永青副院長日前在門診發現兩名2個月大的小嬰兒,皆罹患先天性心臟病「開放性動脈導管」。為此,醫院集結心臟醫學中心、小兒科、護理部組成團隊,為兩位未足歲小患者進行開放性動脈導管手術,術後恢復良好,已順利出院,迎接健康「心」人生。羅東博愛醫院張永青副院長解釋,開放性動脈導管是新生兒先天性心臟病的一種,好發於早產兒。當胎兒還在母體內的時候,動脈導管代替尚未發展完全的肺部,連接主動脈與肺動脈使血液循環正常運作,一般在嬰兒足月出生三週內,動脈導管就會自動完全閉合,若未閉合即為開放性動脈導管,會使血液流動路徑從原先主動脈至肺動脈反向逆流,增加心臟與肺部的負擔,會引發心律不整、心室肥大、肺性高血壓,嚴重時會導致心臟衰竭。對此,心臟外科詹智翔主任說,治療開放性動脈導管,可採取手術結紮或血管內線圈置入,醫師會以血管大小選擇治療方式,若血管管徑大於4毫米(4mm)以手術閉合開放性動脈導管較安全,手術時間扣除麻醉時間約1至1.5個小時可完成。本次兩位患者因為動脈導管開口較大,因此選擇結紮手術,兩位小患者術後恢復良好,恢復進食,亦未再出現不適症狀。羅東博愛醫院呼籲,若嬰兒有餵食困難不易進食、體重增加困難、呼吸急促費力、冒汗等,應盡速就醫診療,醫師可藉由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快速、方便又安全,把握治療黃金時機,讓小寶貝能重獲心生,迎接健康「心」人生!

諾羅病毒肆虐 母奶可提高嬰兒免疫力

諾羅病毒肆虐 母奶可提高嬰兒免疫力#嬰兒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最近天氣不穩定,農曆連假即將來臨,民眾聚會互動頻繁,諾羅病毒所引起腹瀉病例恐會上升,南投縣衛生局呼籲民眾落實各項防疫措施,以降低疫情發生。 諾羅病毒主要透過糞口途徑傳播,攝食受病人排泄物或嘔吐物污染的水或食物而傳染,也可能經由與病人密切接觸或吸入病人嘔吐物及排泄物所產生的飛沫而感染,因該病原所造成的群聚事件與飲食暴露關係密切,尤其群體共同食用受污染的食物或罹病的餐飲從業人員於食品調理過程造成的污染。另,人與人之間的接觸也是諾羅病毒的傳播管道。 南投縣衛生局提醒:症狀會隨著感染部位的不同,出現不同的症狀,常見的症狀為發燒、嘔吐、腹瀉等。 因此預防方法為安全的食材來源、符合衛生條件的食品調理過程。飯前和便後應洗手;為嬰幼兒或老年人更換尿布或處理排泄物之後,以及準備餐點之前也應洗手。蔬果要清洗乾淨;避免生食生飲,注意居家環境衛生。新生兒餵哺母奶可提高嬰幼兒的免疫力。發病廚工請暫時停止從事餐飲工作與維持個人不生飲、不生食及勤洗手的良好衛生習慣是預防諾羅病毒最重要的措施。

等不及啦 愛你一生元旦寶寶降臨

等不及啦 愛你一生元旦寶寶降臨#嬰兒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童綜合醫院2013(愛你一生)第一位誕生的寶寶,在 1/1(週二)早上6點25分出生,體重3280公克,是一名哭聲宏亮的男嬰。27歲的媽媽李怡慧表示,這個寶貝是她的第一胎,預產期在1/9,幸運地在元旦出生,感覺非常高興且有意義;爸爸姓俞,是金門人,也是家中的長子,與妻子都是4月6日出生,所以結婚紀念日也選在4月6日。俞爸爸表示,很感謝負責接生的婦產科主任劉錦成細心的產檢,因為自己是很龜毛的人,還好能遇到劉主任,在每次產檢過程都能詳細解說,讓寶寶健康誕生;一早孩子誕生時,已通知遠在金門的父母親,他們都非常的高興,已準備來台灣看孫子。另一名元旦寶寶,預產期原本為1/2,於今晨7點12分,由29歲的許永惠媽媽自然產下,是一名3132公克的健康女嬰,由婦產科醫師張永玲接生;許永惠表示,第一胎就是元旦寶寶,讓升格當媽媽的她感到與有榮焉,期望孩子快樂健康的長大。這名小女嬰的阿公、阿媽、姑婆等長輩親人,一早也趕到醫院探視母女,阿公高興的表示,已經替寶貝孫女取好名字「蔡昕澐」,期許孫女未來就如同元旦第一道曙光一樣,充滿了光明。(圖片: 童綜合醫院提供)

研究:嬰兒出生前就在學習語言!

研究:嬰兒出生前就在學習語言!#嬰兒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科學家發現,當嬰兒仍在母親的子宮內,他們就開始學習語言了!在此之前,人們都以為新生兒出生後的前幾個月才開始區分語言的聲音,但美國一項新的研究表示,嬰兒在媽媽懷孕的最後十周期間,從母親身上發出的語言有學習基本聲音和記憶的能力。主導這項研究,也是太平洋路德大學心理學的教授恭月表示,嬰兒們開始學習產前聲音藉由聽媽媽說話的聲音,顯示嬰兒在他們出生前,了解母親說的語言所發出的聲音。40名剛出生30個小時的男娃女娃,在美國的塔科馬和瑞典的斯德哥爾摩進行研究,實驗嬰兒們聽到英語或瑞典語母音,可以掌控幾次他們聽到的元音,透過吸吮連接到一個虛擬的計算器。母音發音被選為研究的對象,因為是突出的,研究人員更認為,在媽媽不斷的說話時會很顯著,甚至可以抵抗子宮內吵雜的聲音。就讀華盛頓大學腦科學研究所,也是共同作者之一的帕特里夏•庫爾表示,大家都認為嬰兒出生時才學習,但是其實嬰兒是在更早之前就在學習,他們出生時的發音是不天真的。嬰兒們在母親體內就能投入這種學習,因此,媽媽們更不能浪費嬰兒早期的好奇心。母親可優先影響孩子的大腦,因為媽媽在講話的元音,是很響亮的單位,且是被胎兒鎖定的。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