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

嬰兒吃掉媽祖護身符 可用哈姆立克法救命

嬰兒吃掉媽祖護身符 可用哈姆立克法救命#嬰兒

小寶寶的好奇心旺盛,拿到什麼東西都往嘴裡嘗,日前就有一名10個月大的女嬰把玩媽媽的媽祖護身符手機吊飾,誤食吞進肚子,幸好及時發現送醫,醫師運用消化道內視鏡從胃中取出一枚長4.5公分、約10元硬幣大小的護身符,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小兒腸胃科主任陳安琪表示,今年就處理了14名嬰幼兒誤食就診,顯示家長在照顧時,更要特別注意居家安全。陳安琪主任表示因為嬰幼兒從4個月開始進入口腔期,在3歲前,透過觸摸和品嚐,累積經驗、滿足安全感,誤食的異物也五花八門,因此陳安琪主任建議,家長最好學會哈姆立克急救法,因為一旦誤食可能造成窒息或食道、腸胃道穿孔,造成縱隔膜發炎,死亡率將近5成。陳安琪主任表示1歲以下嬰孩用拍背壓胸方式,先清除嬰兒口中異物,保持口鼻暢通,以手掌托住嬰兒臉部、頸部,以頭下腳上的姿勢傾斜20度,另一手輕拍背部5下,再將嬰兒回復正面,用中指按壓肋骨中間5下,重複動作直到異物咳出(過程切忌直接將嬰兒雙腳抓起來倒吊,從背部拍打),最後記得送醫檢查,確認身體狀況。 熟悉「哈姆立克」急救法,您也可以救人一命!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5178避免悲劇發生 掌握黃金急救時間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6530歡慶元宵吃湯圓 慎防老幼吃湯圓「食不下嚥」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8203

婦女產後「補過頭」 當心影響喝母乳的寶寶

婦女產後「補過頭」 當心影響喝母乳的寶寶#嬰兒

一名女性產後喝十全大補湯進補,卻導致喝母乳的嬰兒排便變硬,就醫後得知是因補過了頭,不僅母親上火,寶寶也因喝母乳、吸收過多中藥導致火氣大,以致排便不順。三軍總醫院婦產部醫師黃貴帥表示,母親吸收的營養中,約有1%至3%會經由母乳讓嬰兒吸收,所以母親產後不宜過度進補,以免影響小寶寶。醫師黃貴帥說,嬰兒喝一般奶粉容易便秘,喝母乳反而不會,所以餵母乳最有益寶寶健康;不過若媽媽在產後吃了某種食物或藥材後導致便秘,喝母乳的寶寶也會因此排便不順。醫師黃貴帥表示,婦女產後過度進補,不只會影響瘦身,部分藥物也會被喝母乳的嬰兒吸收,因而影響寶寶,所以建議民眾坐月子進補前,應先徵詢醫師的建議。開業中醫師鄧正梁指出,中藥雖具療效、也可補身,但並非適合每個人,舉例來說,體質虛者適合喝十全大補湯,但有些人喝了會容易上火,所以不見得每個人都能用補性強的藥材進補,還是要依體質與身體狀況來調整。●越愛哺乳的媽媽 罹患乳癌機率越低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066●想快速恢復身材就盡量哺乳 餵母奶=慢跑1小時!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1787●讓「惡露」徹底排出 產後首週禁生冷食物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1300

嬰兒吃副食品有順序 從液狀果菜汁開始

嬰兒吃副食品有順序 從液狀果菜汁開始#嬰兒

小英(化名)是一位年輕媽咪,她的寶寶已經滿四個月了。最近,寶寶常常做出伸手拿食物的動作,小英考慮要給寶寶吃「副食品」。該怎麼開始呢?台東基督教醫院家庭醫學科彭莉玲營養師表示,患者來到營養諮詢門診,請教有關副食品的製作原則及注意事項。營養師提供嬰兒副食品的六大餵食原則給民眾參考。開始的時間:約4~6個月;很多媽咪問營養師的第一個問題通常是:「什麼時候開始給寶寶添加副食品?」最好的時機是,當寶寶對可以吃的食物表現出興趣時,時間大約在4~6個月。初期添加副食品的目的,主要是訓練寶寶的吞嚥能力及適應新食物。建議量:一次一種,由少至多,同一種食物觀察一週,適應後再添加新的。由低濃度的米湯、果汁開始,一天1~2次。此時寶寶的主要營養來源仍是母乳或配方奶,媽咪不需擔心寶寶因為副食品吃的不足而營養不足。同一種食物先少量給予(約一匙),觀察寶寶有無出現「過敏反應」,再逐漸增加濃度及量。經過一週對這項食物適應後,才可以繼續餵食或添加新的食物。餵食的方法及器具:一個碗(杯)、一支湯匙;提醒媽咪將食物裝在碗(杯)內,用湯匙餵食,而不是將副食品裝入奶瓶讓寶寶吸允。若寶寶進展到7個月後,可以給較硬的食物讓寶寶拿著吃,例如:磨牙餅、塊狀水果、土司條等。如此既可以訓練寶寶手部握的動作,也可增加進食的趣味性,切記照顧者要在一旁看著,以免寶寶噎著。副食品的順序,應從液體/半流質(糊狀)/半固體(泥狀)/條狀/固體(塊、碎狀);配合嬰兒消化系統的進展,從液狀的果汁、菜汁開始,進展到糊狀的穀類(如米糊),泥狀的果泥,再慢慢給予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肉泥),適應後,可慢慢給予固體食物(如碎麵條)。食材添加順序:穀類/水果/蔬菜/豆類/肉類/蛋類;一般來說,4~6個月只能添加米類食品和蔬果類,麥粉則6~8個月左右再添加。寶寶7個月後可提供富含蛋白質的肉、蛋黃、豆類等。讓寶寶從肉汁(湯)開始嘗試肉的味道,可用雞骨加蔬菜一起熬成高湯,再用高湯來煮副食品。易過敏的蛋白質(如帶殼海鮮、貝類、蛋白)、水果(如柑橘類、奇異果、草莓)、堅果(如花生)及巧克力則最好滿一歲以後再添加。照顧者的正確態度:營造愉快的用餐環境,切勿強迫餵食,要尊重寶寶的個別差異;寶寶剛開始不習慣副食品時,父母不要放棄,隔幾天再試;或是以其他副食品替代,讓寶寶漸漸習慣。可在用餐區擺放寶寶熟悉的物品(如洋娃娃、小汽車),並放輕柔的音樂。一個讓寶寶感到安全、舒適的環境可以提升他接受新食物的動機。寶寶吃副食品時,有時吃一口就不吃是正常的。只要寶寶頭圍、身高、體重在正常範圍內,家長無須太過擔心!「營養好又易消化吸收」是選擇副食品的重要原則,希望家長可以用愛及耐心,讓寶寶在食物堆中快樂的成長、茁壯成大樹一樣。彭莉玲提醒民眾,一般「食物過敏」反應大多會在吃完食物後馬上表現出來,例如:皮膚泛紅、發癢、鼻塞、氣喘、流眼淚、嘔吐、腹瀉等症狀。所以,餵食副食品的時候,一次只能先嘗試一種。並且要連續試一週,確定寶寶對此食物不會過敏後,才換另一種副食品。若是兩、三天後才出現類似過敏的反應,大多是「食物耐受性不良」,並不是過敏的情況,只要讓寶寶再適應幾天即可。延伸閱讀「原則小技巧」: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1299

3個月內新生兒 父母應特別注意寶寶腸胃問題

3個月內新生兒 父母應特別注意寶寶腸胃問題#嬰兒

文/媽咪窩雜誌 採訪/余靜雯諮詢/慈濟醫院台北分院小兒腸胃科主治醫師余俊賢馬偕醫院小兒腸胃科主治醫師 江椿彬體重是否正常增加是新生兒健康的指標,而腸胃道的健康與否更是主宰嬰兒體重的重要因素。由於引起寶寶腸胃不適的症狀很相似,應給小兒科醫師作詳盡的檢查與治療後,再配合正確的飲食,來幫助寶寶儘快恢復健康。一般來說,嬰兒出生後,腸胃的功能已趨於完整,然而為何1~3個月的新生兒只能喝母乳或配方奶,非得到4、5個月才能接觸副食品呢?慈濟醫院台北分院小兒腸胃科主治醫師余俊賢表示,除了因新生兒的神經系統尚未發育成熟,如頸部仍無法挺直、咀嚼跟吞嚥的能力不佳等因素外;新生兒體內的消化酵素不夠成熟也是原因之一。新生兒胃蛋白脢分解食物的功能未成熟,雖胰臟與小腸也會分泌酵素來分解脂肪,但整體來說新生兒所分泌的酵素仍是不夠的,除了吸收母奶或是配方奶之外,很難再去吸收其他的營養,倘若又吃了分子較大的食物,如:蛋白質、肉類等,更是無法有效消化、吸收。余俊賢醫師進一步指出,就算到了4、5個月腸胃系統的一些消化酵素已成熟,可以開始吃副食品了,仍建議家長可以先讓寶寶吃固定的食物,待適應一段時間後,沒有發生任何不適,再去選擇其他不同種類的食物。此外,家長們也會發現1、2個月內的新生兒,經常邊喝奶邊解大便,這是正常現象,並不是腸胃的吸收不良,而是因寶寶的腸胃較敏感、蠕動較快,食物在腸胃內停留的時間較短,很快就會被排出體外的緣故。3個月以內的新生兒,常會在傍晚或晚上突然哭鬧,一次至少哭3小時,1週哭3次以上,並會因哭鬧導致臉部脹紅、四肢彎曲、肚子繃得很緊,但在哭鬧完之後就又沒事了,此時家長要注意寶寶是否發生腸絞痛。江椿彬醫師表示,目前醫學上無法確切推測腸絞痛的原因,有專家學者歸類到奶類中的奶蛋白過敏,或是腦中樞神經不成熟,導致脹氣、哭鬧,少數也會合併有嘔吐、噁心等不舒服的症狀。腸絞痛通常會隨著年齡增加,而慢慢減緩或是痊癒,若是寶寶腸絞痛的狀況很頻繁,或無法有效解決,則建議就醫做進一步詳細的檢查。父母只要確定寶寶沒有其他的問題,如:腸套疊、盲腸炎、腹膜炎等器官疾病,則在寶寶哭鬧時,可以施予適當的安撫,如:塞奶嘴、擁抱、置於安靜環境等。余俊賢醫師特別提醒,家長千萬不要因寶寶哭鬧不已,就到中藥房購買八寶粉或來路不明的中藥給孩子吃,因為八寶粉含有過量的鉛、汞等重金屬成分,對寶寶的健康危害甚大。延伸閱讀:http://www.uho.com.tw/sex.asp?aid=10365

如何挑選合法的產後護理機構?衛生局提供7撇步

如何挑選合法的產後護理機構?衛生局提供7撇步#嬰兒

依據臺北市政府民政局資料顯示,臺北市99年出生嬰兒計1萬8,530人、生育率僅0.93‰,即平均每對夫妻的生育子女數只有1.07人,相較全國平均數1.1人低。而在生得少、又要生得好的時代,加上高齡生產與小家庭比例偏高,有愈來愈多的準媽媽選擇產後在護理之家坐月子(約佔6~7成)。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為維護產後婦女及嬰幼兒照護品質與健康權益,從89年起積極輔導未立案坐月子中心轉型為合法立案的產後護理機構,截至100年2月止,共計40家。除每年依護理人員法聘請專家進行督導考核,提升本市產後護理機構的品質外,並責成轄內產後護理機構依據政院衛生署與行政院消費者保護委員會99年10月6日修正公告「產後護理機構及坐月子中心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與「產後護理機構及坐月子中心定型化契約範本」規範訂定契約書。衛生局呼籲準媽媽們,為確保自己的權益,入住前至少5日為契約審閱期,記得要細看清楚合約的內容;目前常見的契約爭議有進住日之前解除契約、機構未依規定退還定金、入住後因其他因素提前離開,機構未退回未住滿日數的餘款,且最多以餘款的10%做為賠償金等不合理狀況。衛生局也特別提供幾個「小撇步」,教準媽媽們挑選產後護理機構時,可特別留意的地方:為衛生單位合法立案之產後護理機構。機構24小時均應有護理人員值班。為顧及產婦與嬰兒之安全與休息,不得有推銷人員進入推銷物品。有簽訂產後護理機構定型化契約並符合公告範本。應有緊急情況之處理機制。價格符合臺北市產後護理機構收費基準之規定範圍內。參考衛生局網站公告之每年督考評等情形。衛生局提醒準媽媽們,為了自身權益及保障自己及寶寶的安全起見,應慎選優質且合法立案之產後護理機構,或衛生局網站查詢,網路路徑:產後護理之家名單:臺北市政府衛生局>主題服務區>資訊公告>婦女服務>臺北市立案產後護理機構一覽表。產後護理機構及坐月子中心定型化契約範本:臺北市政府衛生局>主題服務區>資訊公告>婦女服務>產後護理機構及坐月子中心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產後護理機構及坐月子中心定型化契約範本。產後護理之家特刊:臺北市政府衛生局(http://www.health.gov.tw/)>主題服務區>主題專區>產後護理之家。若民眾有消費爭議相關問題,可以洽衛生局承辦人陳小姐(聯絡電話:市民熱線1999(外縣市02-27208889 轉7083)。

小孩一口蛀牙,是體質不好的關係?

小孩一口蛀牙,是體質不好的關係?#嬰兒

所謂「奶瓶性齲齒」是指幼兒時期用奶瓶餵食乳品後沒有立刻做口腔潔牙的動作,導致糖份附著於牙齒表面,經過長時間的作用,使細菌大量繁殖產生酸,造成上排前牙的外側面脫鈣,最後則產生非常嚴重的瀰漫性,腐蝕性齲齒。臺安醫院牙科醫師群指出,許多父母為了讓幼兒安靜入眠,經常在睡覺前泡一瓶牛乳給幼兒喝,甚至在牛乳中添加了蜂蜜,糖,果汁的糖類食品,而待幼兒吃飽後也就睡著了,疏忽了口腔清潔的工作。一旦幼兒睡著後,口腔活動量減低,唾液分泌減少而且也變的較黏綢,腔的自淨效果較差,附著在牙齒表面的糖份不易被沖刷掉;經過長時間的睡眠,無異給細菌提供充份吸收養份與繁殖的機會。乳牙的齒質原本就比較脆弱,這樣的哺時習慣更容易使乳牙脫鈣,造成齲齒。除了以上的原因之外,乳牙的萌出時間,齒質的好壞,刷牙的方式,零食的攝取方式,乳品中有無添加物及添加物的種類,飲用頻率的次數,及每次飲用時間的長短等,皆有密切的關係。臺安醫院牙科醫師群表示,奶瓶性齲齒初次症狀出現於上顎門齒的外側面。門齒萌發後,可見外側面靠牙齦處出現白色班點,此為脫鈣現象,之後向旁向下延伸,侵犯鄰接面而形成棕黑色環狀窩洞。更甚者上顎四顆乳門牙僅剩下棕黑色殘根、或發生病理性牙冠斷折,其餘牙齒也會陸續受到侵犯,而下顎乳門牙通常可倖免,這樣特殊型式的齲齒,可能與萌牙的時間順序,有害習慣的持續時間,嬰兒吸允的肌肉型態有關。但不良的哺育習慣若一直持續下去,下顎乳門齒亦會遭到波及。奶瓶性齲齒因為發生的年齡很低,平均1~2歲即可能出現,小朋友的心智發育剛起蒙,除非是施與全身麻醉,否則要乖乖接受齲齒治療是機乎不可能的,但是父母通常不忍心自己心愛的寶貝在這麼小的年紀就接受全身麻醉,只好等小朋友年紀較大,較能合作時,再接受牙科治療。但通常為時已晚,甚至以嚴重到必須拔除的地步。奶瓶性齲齒的小朋友常有些共同的特徵,就是滿口蛀牙、膿包一堆、偏食、經常生病、發育不良、愛吃軟食。有些父母只推說,我的小孩生下來體質不太好,所以實際上蛀牙太多,多吃東西會痛,所以只喜歡軟的食物,容易造成偏食的習慣,營養不均衡,自然影響小朋友的身體發育及免疫系統,使小朋友容易生病,並非天生的體質不好。所以說奶瓶性齲齒的危害不可謂不巨。■ 奶瓶性齲齒的預防因為奶瓶性齲齒的發生很早,所以預防措施要在更早以前開始才有效。臺安醫院牙科醫師群建議,嬰兒出生後喝完母乳或牛乳,再喝一點溫開水,然後用綿棒或紗布沾溫開水,輕輕擦拭嬰兒口腔內的黏膜、舌頭、嘴唇等。讓嬰兒從小就能適應口腔的清潔。使用奶瓶餵奶時不要添加含糖物質。別擔心小孩不喝,他們的很多習慣是大人造成的!待幼兒逐漸成長,視情況訓練幼兒用手拿杯子喝牛乳,這時晚上睡前用奶瓶餵牛乳的習慣要戒掉。約一歲半到倆時,也就是除最後方第二乳臼齒尚未萌出外,其餘的牙齒幾乎都有的時候,可以培養小朋友刷牙的習慣。此時不可操之過及,先故意讓小朋友看見父母刷牙 ( 當然父母本身之口腔習慣要建立 ),小孩與生俱來的模仿性,會促使小朋友拿小牙刷跟著父母刷。在他們可接受的範圍跟時間內刷牙。很重要的一點是,這時的小朋友是不可能刷乾淨的, 所以父母應於事後檢視並予以適度的指導,帶領其刷洗,讓小朋友感受到父母的重視程度,並提高小朋友的刷牙意願。■ 奶瓶性齲齒的治療臺安醫院牙科醫師群強調,奶瓶性齲齒的治療,不能只治療牙齒,還必須包含口腔潔牙,飲食習慣的改善等措施。如果齲齒情況太嚴重,而行為又不易控制的小病人,就必須考慮在全身麻醉下進行牙科治療,而治療時的填補材料端看齲齒的嚴重度而定。若以侵犯牙髓,通常需實行冠髓切割術或牙髓拔除術 (即根管治療或俗稱抽神經 ),再進行牙冠復形;後方臼齒可考慮即整型乳牙冠 ( 即俗稱金鋼牙 ),前牙則可考慮成型透明牙冠以維持美觀,若尚未侵犯牙髓組織,即可考慮複合樹脂或光聚合玻璃子汐門定汀來填補,後門咬牙面則可考慮銀汞合金。另外要注意是,必須按照約診的時間回診復檢,可避免因照顧者的錯誤觀念或疏忽造成齲齒的復發,以落實治療防治之效。

嬰兒不哭不吵 不代表沒需求

嬰兒不哭不吵 不代表沒需求#嬰兒

零至四歲的幼兒是否也會感受到壓力嗎?照顧幼兒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常需要照顧者敏銳的感覺與回應,也就是能夠在第一時間知道他現在是餓了、太熱或太冷、是不是想睡覺、想要活動筋骨或者只是要媽媽抱抱,但是即使知道如果未被適當的回應或者被忽略,長期下來就可能造成挫折與不快樂。為恭紀念醫院精神科吳四維醫師表示,零至四歲的幼兒,基本上就以發展階段來說,屬於嬰兒期與學步期的過程,嬰兒期發展的主要方向為:滿足生理上的需求為主,如是否吃的飽、睡的好或穿的暖;而學步期的發展目的是:逐步的脫離對於母親的依賴,所以常見幼兒常要自己來完成一些他能力所及的事,如自己走、自己開,並學會控制大小便等,而此階段的發展完成才逐漸具備有團體生活的能力,之後便進入學齡前階段過幼兒園的生活;但如果上述階段的發展受到阻礙,是否會對小孩產生影響呢?這個答案目前是肯定的,確實可能造成其發展的停滯甚至退化,也就是從原本會的變成不會,當然此階段的兒童並無足以表達困難的語言能力,所以即使他感受到”壓力”,也只能以非語言的方式來表現,像是莫名的哭鬧、很難哄騙與轉移注意力、睡眠與進食不規則、嚴重的甚至生長遲滯。吳四維醫師表示,一般來說壓力是一種主觀的感受,所以常需要具備有語言溝通的能力才能表達自己是否有壓力,而兒童通常要到四歲以上才具備有基本的語言溝通能力,所以此階段的兒童是無法以言語的方式陳述其困難的,只能以非語言的動作來表達,當然這只能靠大人的適當與敏感的解讀、並適時提供協助。每個家長在小孩出生前都會擔心孩子是否健康、是否好帶,當然帶小孩也考驗著照顧者的辨識能力、處理技巧與情緒控管,畢竟不是每個小孩都是那麼好帶,吳醫師也提醒家長,要切記一個原則”不會吵鬧並不代表他沒有需求”。你可能因此忽略他,他還是可能出現挫折與壓力,會吵鬧的反而可以讓照顧者知道該做什麼處理了,當然也可能把照顧者的耐心磨光,因而刻意忽略或者過度體罰,當然適當的忽略與行為修正也是一種技巧。所以幼兒的壓力並非出於自己本身,而是與環境互動所造成的結果,也就是照顧者的反應常是小孩的壓力來源。而可能會影響照顧者反應的因素有:一、小孩本身因素:如基因(自閉症、過動症)、染色體問題(唐氏症)、母親懷孕期間使用毒品與酗酒(胎兒酒精症候群)、慢性疾病、早產、出生時缺氧、出生後的細菌或病毒感染(腦膜炎甚至腦炎)、癲癇與腦傷、重金屬中毒等,這些可能導致小孩的生理與情緒發展遲緩,如語言發展落後常會導致其有苦說不出造成情緒不穩定,所以常以亂發脾氣、摔東西或在地上打滾的發洩行為,也可能因為需要服藥、所導致的副作用,而影響小孩的生活規則性,如白天嗜睡與腸胃道不適如便秘等,常讓家長不知如何是好。二、小孩的氣質因素:許多家長可能不完全瞭解小孩先天的氣質,導致因為不符合自己的期待而產生的憤怒與排斥感。三、照顧者因素:如身體與性虐待、家庭破碎、照顧者本身的精神疾病或智能障礙,由於照顧者無法提供敏銳、溫暖、適時幫助的照顧品質,以致於過度保護與疏於照顧等。四、社會因素:如社交隔離、家庭與社會環境因素;例如家庭經濟困難等。吳四維醫師說,這些因素都可能導致照顧者無法適當的提供、協助,而讓小孩處於壓力之中,一旦小孩長期處在壓力之下,也就是其生活的基本需求未能被滿足,可能會出現的行為問題如常亂發脾氣不易被哄騙或轉移注意力、破壞物品行為、攻擊人的行為、生活作息混亂如進食或者排泄的混亂、退化行為如又開始尿褲子、拒絕進食甚至造成成長遲緩、情緒異常的害怕人等。一般來說,情緒障礙在一般兒童的發生率約有百分之五到十,但是如果是有先天性缺陷者如自閉症、腦傷與過動症等出現的比例更高。

疑似食用三聚氰胺民眾 市醫就診篩檢結果通報

疑似食用三聚氰胺民眾 市醫就診篩檢結果通報#嬰兒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接受疑似食用三聚氰胺污染奶粉及奶製品民眾門診就醫計畫,9月29日就診人數:泌尿科14人、小兒科13人;一歲以下幼兒腎臟病變篩檢人數2人。截至9月29日午夜12時止,累計就診人數:泌尿科374人、小兒科239人;一歲以下幼兒腎臟病變篩檢人數20人。診察結果為腎結石者,新增人數0人,累計人數16人,包括泌尿科14人、小兒科1人;一歲以下幼兒腎臟病變篩檢1人。有疑慮的民眾,可撥打臺北市民當家熱線1999*8888(外縣市請撥02-2192-6068),由專人為您服務。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