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

新北3歲女童遭虐死剩十公斤 家扶痛心:孩子也有生存權

新北3歲女童遭虐死剩十公斤 家扶痛心:孩子也有生存權#嬰兒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張小妹全身布滿新舊傷痕,全身無一處完膚,加上長期營養不良,骨瘦如柴有如非洲難民。」受理的員警不忍地說,女童體重只約十公斤,死狀不忍卒睹。張小妹是今年第62位來不及長大而受虐致死的孩子,為何大人遇到的問題都要由無辜孩子的生命來承擔!家扶基金會王明仁執行長沈痛提出呼籲:「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生命個體,別讓無辜的孩子成為大人世界的犧牲品,扼殺孩子的生存權!」正當大家沉浸即將跨年的歡樂時節,昨天新北市卻又再發生一件兒虐致死的事件,一位年僅3歲的女童因父母離異,母親半年前出家託由一保母照顧,不料保母也因自己長期的婚姻家庭問題,致使身心狀況不穩定,同住的3歲女童因此成了所有情緒發洩的代罪羔羊。家扶基金會根據今年度新聞媒體分析,幾乎每個月都會發生至少兩起兒童因身體虐待致死的案件,這些無辜不幸死亡的幼童平均年齡不超過6歲,而且多半發生在單親家庭、高風險家庭或是年紀尚小的小爸媽,家庭功能欠缺與親職教育不足,又逢經濟壓力、情感衝突等因素,把孩子當成犧牲品。投入兒童保護工作已經25年的家扶基金會,統計中發現受虐兒童年齡5歲以下佔將近2成,施虐者以父母親居多,但近年發現主要照顧者(舉凡父或母同居人、保母)施虐比率明顯增加。統計今年的兒保新聞發現,迄今62名因遭受虐待、照顧疏忽而喪失寶貴生命的兒童,其身體虐待致死佔56%、照顧疏忽致死佔44%,這樣的數據令人擔憂受虐致死率已悄悄上升。兒童及少年福利權益保障法明定,保母需接受一定的訓練或通過證照考試以取得合法資格。現今社會忙碌的父母親,在委由他人照顧的同時,務必要不定期的探訪孩子,以確認孩子的發展環境是否安全。家扶基金會呼籲全民同心建構保護網,兒保事件中,施虐者大部分為兒童熟識的人,且發生的地點大部分都在家中,因此當兒童遭受不幸虐待或發生意外傷害,社區鄰里親屬網絡能夠快速發現並且及時通報,就能避免兒虐傷害的憾事發生。(圖片:家扶基金會提供)

嬰兒腸胃問題多 竟與配方奶粉有關?!

嬰兒腸胃問題多 竟與配方奶粉有關?!#嬰兒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茂軒/採訪報導)雖然政府大力提倡媽媽們要多哺餵母乳,不過以當今多為雙薪家庭、職業婦女的社會型態而言,讓小嬰兒喝配方奶粉,還是最快速、便利的選擇。不過小兒科醫師發現,門診裡未滿四個月之新生兒因為腹脹、溢奶、便秘等腸胃問題就診的患者,幾乎佔了二分之一以上,找出原因發現,竟然跟寶寶平常飲用的配方奶粉有關!醫師建議,選擇配方奶粉時應掌握「蛋白質分子較小」及「乳糖成分較低」的產品,以避免對小寶寶的腸胃造成刺激。小嬰兒不管是喝母乳或配方奶粉,都是經過腸胃的分解後,再被身體吸收利用。不過國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任林隆煌指出,若選擇的配方奶粉,其成分中的乳醣、牛奶蛋白分子太大,就會造成小寶寶的腸胃無法負擔;在無法消化的情況下,就會出現便秘、腹脹、腹絞痛、溢奶、皮膚起紅疹甚至有不明原因哭鬧的情形。林隆煌主任進一步說明,出生未滿四個月之嬰兒,生理結構尚未發育成熟,各消化器官間的擴約肌張力不夠,加上腸胃裡的消化酵素數量少、活性低,造成消化功能不佳。如果喝進了含有較大的乳醣分子或牛奶蛋白分子,胃腸道黏膜對完整蛋白的通透性較大,就會刺激腸胃、引起不適。林隆煌主任指出,臨床發現有很多新手爸媽,以為寶寶出現腸胃不適,趕快換個牌子的奶粉就解決了,其實這是不對的。林隆煌解釋,目前市售的配方奶粉品質參差不齊,如未慎選配方奶粉的組成成分,恐加重寶寶腸胃不適的情形。林隆煌主任建議,在選擇配方奶粉時,爸媽可把握選擇標示有「蛋白質分子較小」及「乳糖成分較低」的產品,如含有「水解乳清蛋白」或「低適乳糖」配方的奶粉,就是針對腸胃敏感的寶寶所設計的。不過林隆煌提醒,如果換了奶粉,還是沒有改善腸胃不適的情形,就應該盡速就診釐清是否為其他細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症狀。

使用手機傷嬰兒?研究:尚無顯著關聯

使用手機傷嬰兒?研究:尚無顯著關聯#嬰兒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茂軒/綜合報導)手機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但使用手機對身體的負面影響,仍是民眾共同關心的議題。根據台灣公共衛生學會2012年10月號出版的《台灣公共衛生雜誌》中,就有學者針對產婦及新手媽媽使用手機對胎兒、嬰幼兒的影響進行研究,結果發現,多數的母親每天使用手機的次數小於三次、且每次通話皆小於三分鐘,對寶寶或腹中胎兒的神經認知行為發展並沒有顯著的影響,媽媽們可以暫時放心。不過研究者也強調,目前仍沒有明確的證據足以證明手機暴露會對孩童神經行為造成不良影響,未來仍需有更多的研究針對此議題進行探討。台灣公共衛生學會指出,發表於2012年10月號出版的《台灣公共衛生雜誌》中,由台大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所碩士生吳佩璇、林靜君博士及陳保中教授等人所做的研究發現,針對上百對寶寶與胎兒的成對評估與分析中,未看到有寶寶的神經認知發展,有受到母親講手機的負面影響。這項研究是蒐集大台北地區醫療院所133對產婦及其新生兒,以「嬰幼兒綜合發展測驗」(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al Inventory for Infants and Toddlers,CDIIT)以及「魏氏兒童智力量表第四版」(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 for Children-Fourth edition,WISC-IV)評估孩童之神經認知行為發展,並以問卷調查母親從懷孕後到產後一年,即從懷孕到寶寶一歲前媽媽使用手機的情形,再比對分析。 研究發現,多數的母親每天手機的接聽通數皆少於三通,且每通電話之通話時間皆少於三分鐘,而比對分析則未發現,使用手機量的多寡會對孩童的神經行為發展有不良之影響。也就是說,就這項上百對寶寶與胎兒的成對評估與分析中,未看到有寶寶的神經認知發展,有受到母親講手機的負面影響。不過研究者仍強調,目前仍未有明確的證據足以證明在手機暴露下會對孩童造成神經行為不良影響,未來仍需要更多的研究針對此議題進行探討。

媽媽的煩惱 嬰兒副食品該何時添加?

媽媽的煩惱 嬰兒副食品該何時添加?#嬰兒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茂軒/綜合報導)每個孩子都是寶,而爸爸媽媽特別重視孩子的成長發育,其中令大人最傷腦筋的問題,就是何時該開始為嬰兒添加副食品?日前有報導指出,提早為嬰兒添加副食品比較好,如果以純母乳哺餵六個月,恐怕會引起孩子貧血及維他命D不足的情形,讓媽媽們相當困惑。對此,國健局回應,國際實證資料顯示,雖然個別寶寶的差異仍須注意,但總體而言,不論在已開發國家或開發中國家,純母乳哺育六個月,與更早添加副食品相比,有較多好處,且無明顯風險。國民健康局引用國際實證資料庫「Cochrane 資料庫」2012年最新發表之實證回顧分析結果指出,純母乳哺育到六個月再添加副食品,比四個月添加副食品的寶寶,其消化道感染較少、寶寶生長發育不受影響、母親體重恢復較快、自然避孕較久(即月經較慢來);但在新生兒鐵儲存量較不足的開發中國家,其寶寶血中鐵質濃度可能會較低。整體而言,其結論為雖然個別寶寶的差異仍須注意,但不論在已開發國家或開發中國家,純母乳哺育六個月的政策,與更早添加副食品相比,有較多好處,且無明顯風險。因此,國民健康局表示,目前沒有必要改變純母乳哺餵到六個月的建議。國健局表示,國際一致公認,在嬰兒出生後的前幾個月,採用純母乳哺育,是對嬰兒與母親最好的做法。至於何時可以開始添加副食品,國際上則有兩種建議:第一種是世界衛生組織、我國、日本、英國、瑞典、丹麥、澳洲、加拿大等各國政府,以及美國兒科醫學會與歐洲小兒胃腸營養醫學會所建議的,「以純母乳哺育到六個月,之後必須添加副食品,並可依母親與寶寶的意願與需要,繼續哺育母乳至一歲或兩歲以上」。另一種建議,則是純母乳哺育至少四個月,滿四個月之前應避免添加副食品,之後在滿四至六個月之間可以添加副食品;持此建議者包括比利時、德國、希臘、愛爾蘭。兩種建議之差異,是後者對副食品添加的時機提供較大的彈性空間,在滿四個月之後到滿六個月之間皆可添加。不過根據2012年國際上最新發表的系統性回顧研究「純母乳哺育之最佳期間(Optimal duration of exclusive breastfeeding)」所指出,純母乳哺育到六個月再添加副食品,比四個月添加副食品的寶寶,其消化道感染較少;寶寶生長發育不受影響;母親體重恢復較快、自然避孕較久(即月經較慢來);但在新生兒鐵儲存量較不足的開發中國家,其寶寶血中鐵質濃度可能會較低。此研究結論是,雖然個別寶寶的差異仍須注意,但總體而言,不論在已開發國家或開發中國家,純母乳哺育六個月的政策比早一點添加副食品有更多好處,且無明顯風險。此外,美國兒科醫學會綜合相關醫學證據,也於2012年再度聲明確認其建議純母乳哺育六個月的政策。關於鐵劑的補充,美國兒科醫學會的母乳小組曾公開表達其疑慮,不建議全面對四個月大的純母乳哺育寶寶補充鐵劑,認為要對廣大的嬰兒投藥,應該有更充份的支持證據,且須注意對不缺鐵的寶寶是否會造成潛在傷害。另外,其實有其他方法,例如分娩時延遲夾臍帶,即可提高寶寶的鐵儲存量。至於是否要全面為寶寶補充維他命D,國健局查詢各國,發現在歐美有些國家建議全面補充,但世界衛生組織、澳洲、法國、日本則並無此建議;各國之建議,與其日照、膚色、衣著習慣、母親營養狀況等有關,日照不足或習慣衣著緊密的國家,較傾向於建議補充維他命D。雖然目前我國仍維持以純母乳哺餵到六個月為目標的建議,但國健局亦提醒,個別寶寶的狀況並非齊一相同,仍須注意其個別差異。家長或照顧者,於平時須多觀察寶寶生長發育狀況與活力,並應定期帶寶寶接受健康檢查以及多與醫師討論。此外,為求慎重,國健局就我國母嬰在維他命D與鐵質之營養狀況,亦將進行研究,建立屬於我國之本土資料;並將持續密切注意醫學證據之新發展與國際新措施,使我國政策與時精進。為協助媽媽都能有充分的資訊及支持,國民健康局設有孕產婦關懷專線0800-870-870,歡迎民眾洽詢,或直接上國民健康局網站查詢母乳哺育資料網http://www.bhp.doh.gov.tw/breastfeeding/查詢。

男嬰翻身窒息 消防局電話指導CPR

男嬰翻身窒息 消防局電話指導CPR#嬰兒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茂軒/綜合報導)台北市政府消防局指出,本月3日深夜,勤務指揮中心接到一通報案電話,電話那頭焦急的母親表示,家中三個月的小男嬰疑似因翻身悶住口鼻,沒有呼吸心跳。勤務指揮中心護理師一面派遣消防隊出動,另一方面趕緊教導媽媽實施心肺復甦術(CPR),成功使男嬰回復呼吸心跳,再由消防隊員送醫搶救,目前仍在救治中。 消防局表示,救災救護指揮中心是在3日晚間22時52分,接獲居住在北投區民眾的報案電話,指出家中3個月的嬰兒可能因翻身而悶住口鼻,當時沒有呼吸心跳等生命跡象,119立即派遣石牌分隊救護人員前往救助,同時由119護理師在線上指導母親對小男嬰實施CPR。消防局指出,雖然經過政府的宣導,民眾對成人CPR已有一定程度的認知,但對於新生的嬰兒,其急救過程的按壓深度和次數都有所不同,民眾在施行上也有相當的困難。 消防局表示,根據家屬陳述,男嬰疑似是在睡覺中自行翻轉因而悶住,發現時已無呼吸心跳,經119護理師立即在線上予以指導,讓母親在救護人員趕到之前先對小男嬰施作CPR,成功的讓小男嬰恢復呼吸、脈博,但尚無意識,生命徵象微弱。石牌分隊救護人員在趕抵現場後,立即接手對小男嬰持續實施CPR急救,同時後送至台北榮總,目前仍在救治中。究竟嬰兒的心肺復甦術如何進行?根據美國心臟協會(AHA)提供之新版CPR教學資訊,對小於一歲之嬰幼兒施救時,其胸部按壓的位子在兩乳頭連線下的胸骨處,單人急救按壓方式為兩隻手指併攏,以按壓30下吹2口氣的方式進行急救,按壓深度約為胸廓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深,速率至少每分鐘100下。如果是雙人施行急救,按壓方式以兩手虎口放置於嬰兒腋下,抱住嬰兒,使兩手大拇指剛好落在按壓處,一人按壓15下後另一人吹2口氣,重複施作直到嬰兒開始哭鬧或急救人員接手為止。

夏日飲食要注意 慎防沙門氏菌感染

夏日飲食要注意 慎防沙門氏菌感染#嬰兒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隨著夏天的到來,天氣越來越熱,夏天是沙門氏菌腸胃炎好發的季節,行政院衛生署豐原醫院小兒科醫師王竣禾在近月來的門診中發現,因感染沙門氏菌而腹瀉發燒有增加趨勢,甚至有一位小朋友更因合併菌血症而住院治療超過10天。因此王竣禾醫師提醒,平時應注意飲食環境的清潔與衛生,食物與飲水皆應煮熟才可食用,且記得要時時勤洗手。沙門氏菌在天氣潮溼酷熱時容易繁殖,傳染途徑是經由糞口傳染,當吃下被污染的水或食物時就有可能被感染,王竣禾醫師說,由於嬰幼兒胃裡酸性不如大人,更容易被感染,且若家中若有成員罹患沙門氏菌腸胃炎,因為感染後的排泄物仍可帶菌長達五週,嬰幼兒會更久,因此,要特別注意病人的排泄物處理,並要切記勤洗手。王竣禾醫師指出,感染沙門氏菌後約在6~72小時會出現有發燒、噁心、嘔吐、腹瀉、腹痛等症狀,在嬰幼兒糞便中,有時可見黏液或是血絲,腹瀉嚴重時,有可能造成脫水或是電解質不平衡。此外,    沙門氏菌腸胃炎若無併發症,經過症狀治療,大部分都可以在1~2週內康復,不需給予抗生素治療,且切勿使用止瀉藥物,否則,不但不能縮短病程,反而會延長沙門氏菌排泄的時間。   如果感染者是菌血症的高危險群,或是已經出現嚴重的併發症,包括敗血症、腦膜炎、腸穿孔,腸道外局部感染等,則應使用抗生素並依據病況給予相關治療。最後王竣禾醫師叮嚀,若發現家中幼兒有腹瀉、持續高燒3~4天不退,尤其是合併有血絲便或腥臭黏液便時,需特別小心留意是否感染沙門氏菌,當幼兒有以上情形發生時應及早就醫治療。

嬰兒喝配方奶發生腹瀉 是食物過敏?

嬰兒喝配方奶發生腹瀉 是食物過敏?#嬰兒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有些嬰兒以配方奶為主食,一旦喝奶後發生腹瀉的情形,有些父母便自行調整,將配方奶濃度調低,若稍有好轉,便又增加濃度,如此反反覆覆,常弄得嬰幼兒營養不良、低體重、貧血等情況,大里仁愛醫院小兒科醫師程建勝則建議,喝配方奶後腹瀉的嬰兒,可以食用半奶,即一半濃度或1/3甚至1/4濃度的配方奶。程建勝醫師解釋,因為當腹瀉發生以後,在腸子的消化酵素第一個受影響的是乳糖酵素,再來是麥芽糖蔗糖酵素,這種情況類似乳糖不耐,這是過渡性,不是長期,先天的。如果沒有改善,則考慮是否為動物蛋白過敏,一般會建議改用豆類蛋白牛奶即所謂「豆精奶」,食用豆蛋白配方的配方奶,如果再繼續腹瀉,則考慮連豆類蛋白都不合,即所謂豆蛋白過敏,再考慮所有動、植物蛋白都不合,才會建議使用水解蛋白配方或elemental diet(中性脂肪鏈MCT)配方奶。當然也有許多人存疑,真的可能動、植物蛋白都過敏?程建勝醫師指出,其實只要反覆調控配方奶、控制不良,經過兩個星期以上,就叫慢性腹瀉,一旦演發成慢性腹瀉,腸黏膜受損,病毒細菌、多重問題未解決時,則須改用elemental diet(小分子配方奶),或動、植物蛋白皆過敏併乳糖蔗糖酵素不足,造成腹瀉則需要深思。另外許多家長不了解,有些醫師採取保守治療,是因為存有難以界定、難以查察的病毒,有時甚至需要三次以上的培養才能查出,若檢體採驗方法不對更不可能查出,最後醫師指出,其實只要餵食造成問題,腹瀉、腹痛都叫「食物不合」或「配方奶過敏」,叫「過敏」恐怕太過沉重。

一歲以下嬰兒忌餵食蜂蜜 嚴重恐致死

一歲以下嬰兒忌餵食蜂蜜 嚴重恐致死#嬰兒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李媽媽家有1名6個月大的嬰兒,最近因天氣漸漸變熱嬰兒常有流汗現象,因此李媽媽想餵食蜂蜜水以補充水分,卻遭醫護人員禁止並告知不可餵食1歲以下嬰兒吃蜂蜜,以避免肉毒桿菌中毒。為什麼嬰兒吃蜂蜜會造成肉毒桿菌中毒?主要原因為肉毒桿菌廣泛分布於自然界中,蜂蜜偶含肉毒桿菌芽孢,而一歲以下嬰兒,因免疫系統及腸道菌叢尚未發展健全,而胃腸道是一個良好的缺氧環境,如嬰兒食用含肉毒桿菌芽孢之蜂蜜,肉毒桿菌孢子就有可能於腸道中生長,產生毒素而造成中毒。至於肉毒桿菌早期發病症狀包括疲倦、眩暈、食慾不振、腹瀉、腹痛及嘔吐等症狀。神經性症狀通常於12至36小時間出現,但亦有數天後才發生,會造成視力模糊或複視、眼皮下垂、瞳孔放大或無光反射、顏面神經麻痺、唾液分泌障礙、口乾、吞嚥困難、言語困難及四肢麻痺等,嚴重時會因呼吸障礙而死亡。給予適當的呼吸系統照護及抗毒素治療,死亡率可降低至7%以下。但嬰兒肉毒桿菌中毒要給予支持性之照顧,不可注射抗毒素以免造成過敏之危險,故相對於成人,嬰兒肉毒桿菌中毒危險性較高。因此基隆市衛生局許明倫局長提醒家長,一歲以下嬰兒因免疫系統尚未健全,基於安全考量下應避免餵食蜂蜜。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