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

因為「你太肥、太愛吃」 全球每年損失兩兆美元

因為「你太肥、太愛吃」 全球每年損失兩兆美元#失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隨著高熱量飲食橫行全球,皆讓不少國家的肥胖比例,不斷增高,而肥胖所帶來的疾病,從癌症、心血管疾病、慢性病、失智,到代謝症候群等,都危害人體甚鉅,根據統計,因為不健康飲食,所導致的全球經濟損失,其實早已比菸害更為嚴重,事實上,有研究直指,肥胖所帶來的威脅,不亞於世界大戰,而隨著高熱量食物、垃圾食物的步步進逼,所衍伸的龐大問題,民眾應積極正視。全球二十一億人過胖 衝擊經濟甚鉅在全球,不健康的飲食每年導致許多人死亡,其影響已經比菸害更嚴重;肥胖的問題,每年估計造成2兆美元損失。這不僅發生在已開發國家,一些與飲食有關的疾病,如糖尿病、心臟病和某些癌症,在開發中國家同樣快速增長,全世界都應該重視不健康飲食的代價。全球知名顧問機構麥肯錫也直指,全球超過二十一億人面臨過胖的問題,其中,百分之五的死亡案例,都與肥胖有關,對於全球經濟早已帶來不小的衝擊,其劇烈程度,更如同世界大戰。世界各國應祭出積極手段 防止垃圾食物橫行國際消費者聯盟呼籲,世界衛生組織應採取更積極的手段,防止全球市場上的垃圾食物,持續暢行無阻,包括,應降低食品中過量的脂肪、鹽和糖;減少垃圾食品對兒童的不當行銷;提供明確的食品營養標示;改善學校與醫療院所的食品營養等。我國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也指出,目前初步政策,已參考外國經驗,並協調衛生福利部在今年試辦「校園周邊健康飲食輔導示範計畫」,輔導國中小學校園周邊販售早餐業者開發少油、少鹽、少糖之早餐,其目的便是在讓校園內外都能提供健康營養的食品。同時提醒消費者,多關心自己與家人平日健康,「聰明吃、快樂動」,方能遠離疾病,永保安康。

高階主管女強人 竟罹患失智症

高階主管女強人 竟罹患失智症#失智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王蒨茹/綜合報導)現齡62歲曾是高階女主管的女性,過去曾拿下兩個碩士、一個博士學位,也擔任過知名企業的高階主管,看似獨立、能力優秀的女強人,卻在5年前被診斷出罹患早發性失智症,這對她的家庭與事業來說,無非是個難以置信的打擊。慶幸的是,嚴博士在家人與親友細心的呵護下,仍快樂的過日子,她的先生張鎮華教授也表示,妻子自從生病後,對他的依賴也隨之增加,即使生活再辛苦,但也是「甜蜜的負荷」。中壯年群族當心 失智已非老人專利!類似的案例也容易發生在我們周遭!倘若發現身邊親友有失智症的早期徵兆,例如:記憶力退化、在計畫決策上有障礙,應盡快尋求專業醫師,掌握早期診斷的黃金治療期。根據內政部人口統計及世界各國的失智症流行病學研究發現,在台灣,65歲以下患有早發性失智症人數多達1-2萬,而罹患年齡層多落在處於事業巔峰的中壯年族群。醫學上目前仍未發現與失智症相關的治療藥物,因此該如何預防失智症成了很重要的課題。台灣失智症協會也整理出失智症的預防方法,希望可降低罹患的風險。1)多動腦/多從事可刺激大腦功能的心智活動,例如:保持好奇心,接觸新事物、學習課程、打橋牌、麻將等動態、需要用腦思考的休閒娛樂。2)規律運動/長期維持每週2次以上的運動習慣,如:爬山、游泳、瑜珈、太極拳、有氧運動。3)採取地中海飲食/研究顯示,地中海飲食法可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及癌症的風險。多攝取蔬果、堅果、豆類食品,減少食用飽和性脂肪產品;避免飲酒過量及長時間從飲食外的來源,攝取高劑量的維生素或深海魚油,避免造成副作用。4)增加社會互動/多參與社交活動可緩慢認知功能的退化速度,建議多參加社區公益、當志工等接觸人群的活動,有助於大腦的血液灌流量,降低失智症發病的風險。關心周遭親友 預防失智人人有責台灣失智症協會邱銘章理事長表示,即使早發性失智與遺傳、基因有部分關聯性,但每個人還是應該做好失智症的預防。民眾應多關心身旁的親友,一旦發現失智症的早期徵兆,請立即前往神經內科、精神科門診做檢查,早期治療可延緩退化、降低疾病的負面影響。

走路不穏記性差非退化 竟是水腦症纏身

走路不穏記性差非退化 竟是水腦症纏身#失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步態不穩、無法控制小便、記憶越來越差,這些症狀讓人誤以為只是單純的退化,殊不知恐是水腦症,常延誤就醫。一位退休的老先生,發現近來走路不穏,加上記憶力愈來愈差,小便會憋不住。起初不以為意,認為是年紀大、體力衰退的自然生理現象。但隨時間這些症狀逐漸變得嚴重, 經檢查確診為常壓性水腦症,而後接受放置腦室腹腔引流管,現在狀況已逐步改善。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神經外科馮睿哲醫師解釋,腦室裡每日約生產500C.C.的腦脊髓液,正常情況下,這些腦脊髓液會被人體吸收;一旦無法吸收,就會形成腦部積水。常壓性水腦乃因腦部慢性積水,腦部壓力變化較少。好發於腦部有過傷害的老年人,如蜘蛛膜下腔出血後、腦外傷後、感染腦膜炎等。3症狀辨別:步態不穩、尿失禁、失智而常壓性水腦症典型臨床症狀有3種:第1是步態不穏,常在方向轉彎時,出現步態不協調情形。第2是失智,以記憶力缺損為主,症狀包括面無表情、冷漠、遲鈍、健忘等。第3是尿失禁,無法控制小便,常無故尿溼褲子。及早發現  腰椎腹腔引流解憂儘管常壓性水腦症有典型三症狀,但在臨床上卻沒有很好的診斷工具。馮醫師說,目前會以腰椎穿刺測量壓力並放置腰椎引流數日,視病人症狀是否改善做為診斷依據。而治療方式採手術治療,會在頭骨上面鑽洞,切開硬腦膜,穿刺腦實質而放置腦室腹腔引流管,並連接至腹腔引流積聚的腦脊髓液。馮睿哲醫師也提醒,常壓性水腦症若沒及早發現治療,會使症狀日漸加劇,不僅會常常容易跌倒,也會逐漸失去自我照顧能力,不可不慎。 

失智悄悄接近你我 及早檢測揪病因

失智悄悄接近你我 及早檢測揪病因#失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最新資料統計,全世界阿茲海默症(失智症)的患者已到達3億6千萬人!然而人們對於阿茲海默的瞭解尚顯不足,在現實生活中常忽視,這種症狀卻可能在你我身邊上演,如果能即早檢測發現,就能採取積極的預防計劃。心智殺手阿茲海默症 目前仍無法治癒阿茲海默症其實是一種神經系統退化的疾病,目前科學家已發現24種可能與阿茲海默症相關的基因,這些都是增加罹患阿茲海默風險的主要原因之一。阿茲海默症的2大隱憂,一是患者由於記憶力受損,因此通常不會覺得自己發病而拒絕就醫,而延誤就醫時間;二則是依目前的醫療技術而言,目前還沒有能徹底治癒的方法。阿茲海默症非老年人專利 中年人也需注意精神科醫師蘇聖傑表示:「阿茲海默症風險並非老年人的專利,雖然目前臨床上有95%的患者是在60歲以後發現阿茲海默的症狀,但也有5%左右的患者會在30~40歲出現明顯症狀,且病情發展也比晚發性要快得多」因此,中年人也需特別注意,別讓阿茲海默症默默找上你!基因檢測揪病因 及早發現積極預防蘇醫師表示,日前已有國內研究團隊透過基因檢測科技,依照每個人基因型不同,推算出阿茲海默症的潛在風險,再進一步由專業醫師及營養師諮詢團隊,量身訂做個人專屬的預防計畫及營養補充品,以不透過藥物、避免副作用的方式,及早積極預防可能罹病的風險。蘇聖傑醫師強調,若能愈早瞭解自身的潛在風險,愈能成功遠離這個惱人的「心智殺手」。

【免費講座】樂活午餐之遠離失智講座

【免費講座】樂活午餐之遠離失智講座#失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當家人罹患失智症,要怎麼辦?隨著現代醫療進步,台灣更加速老化,伴隨著是記憶力隨著年齡增長而漸次衰退,失智人口也逐步增加。有鑑於此,臺北榮總特別針對「預防失智」主題,邀請神經內科王培寧教授主講「認識失智症及預防之道」、營養部許薰云營養師主講「預防失智,從飲食著手」,以及營養部李宛芸營養師將會提供「護腦營養套餐」與食譜,幫助民眾破解飲食迷思,破解飲食迷思,歡迎大家踴躍報名參加。名稱:樂活午餐之遠離失智講座時間:1月7日(三)上午11:00~下午1:00地點:臺北榮總中正一樓營養部 營養講堂洽詢:(02)2875-7472 (敬請事先報名,額滿為止)

白內障傷眼又傷腦 恐增失智風險

白內障傷眼又傷腦 恐增失智風險#失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眼睛是靈魂之窗,也是每個人與外界溝通的重要橋梁,但隨著年紀越大,水晶體質地慢慢混濁,就會使得白內障找上門,且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2010年全球2億8仟5佰萬失明者中,51%的人其致盲主因是白內障。此外,日前臺北榮總眼科部與神經內科有項最新研究發現,70歲以上患有白內障的國人中,有接受手術治療者在日後罹患老年失智症的風險,較沒有接受手術治療者少,所以,提醒民眾當白內障程度已影響到工作效率或生活品質時,應及時找醫師治療,而不是一昧忍受不良視力所帶來的困擾。視力模糊、怕光 恐是白內障作祟該研究主要利用近50萬筆70歲以上的白內障患者進行分析,在排除干擾因素後,發現白內障患者中,有做手術改善視力的11萬人,相較於沒做手術的另外11萬人,失智風險減少了23%。對此,臺北榮總青光眼科劉瑞玲醫師表示,白內障是一種老化現象,隨著年紀越大,進而造成視力模糊、顏色對比降低、怕光、夜間視力差等症狀,且嚴重者甚至會有失明的風險,種種因素加起來,老人家為了避免依賴他人、跌倒等,使得越來越退縮,而這些都可能是增加失智症風險。白內障失明患者 接受治療後仍可重見光明其實只要接受治療,不僅可降低失智症風險,失明病患也能重見光明,劉瑞玲醫師表示,一般手術主要是透過清除白內障與植入人工水晶體治療,但目前飛秒雷射技術,以雷射光取代手術刀進行切割步驟,進而提高手術切科的精準性、降低感染風險,且同時也可降低角膜傷害,有助於減少復原時間,只不過此治療尚未列入健保,屬於自費項目(約7萬)。

找不到記憶的味道 失智老婦家常菜走味

找不到記憶的味道 失智老婦家常菜走味#失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一名64歲的張太太,原本是位麻將高手,但自6年前起,卻突然記不住麻將規則、也不會疊牌,因此,被牌友嘲笑,氣到再也不想出門,後來家人更發現,她忘東忘西的次數越來越頻繁,且連煮飯也會忘記加鹽巴,甚至跟老公出門,也會找不到坐了10多年的車子,結果在家人的安排下就醫檢查,才發現她原來罹患失智症。輕度患者很聰明 經常會掩飾自己的困難台灣失智症協會邱銘章理事長表示,失智症不像其他障礙容易辨識,早期失智者外觀與一般人無異,但在記憶力、方向感、語言、個性及行為上,只要有2項以上受到改變,就要提高警覺了,舉例來說,經常重複說一件事、重複買相同東西、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如拿手菜走味)、夏天穿冬天衣服、兩腳穿不同鞋子、馬路上徘徊等。且由於輕度失智的長輩常很聰明地掩飾自己的困難,甚至有些長輩嫻熟於社交語言(如打招呼用語),以致更不容易被早期發現,家人或親友須細心觀察,若有察覺任何異狀,應盡快尋求醫療及相關資源的協助。多聊天、散步 有助於延緩惡化速度一般來說失智症的病程約7年,但會隨著每個人的狀況而有所不同,既然這樣若發現家人、朋友罹患失智症的話,可以怎麼做幫助他們延緩惡化?台灣失智症協會湯麗玉秘書長表示,可多做動腦、社會互動、運動等來減緩惡化速度,例如:聊天、和他們一起到大賣場買菜、散步等,都能幫助刺激大腦,延緩退化速度,因為如果什麼都不做,就會增加惡化速度。

失智老人易走失 平均每天有10人失蹤

失智老人易走失 平均每天有10人失蹤#失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根據警政署統計指出,近3年來平均每年都有逾3400人失蹤老人,每天近10位老人失蹤,且一旦遇到嚴峻寒冬時,失蹤老人容易因失溫而危及生命,日前,有位因不幸走失而往生的老年人,在公車上表示搭公車去哪裡都好,在馬路上不理會紅綠燈等危險用路行為,這些現象已超越正常範圍。因此,除了家人須多留意失智老人外,如民眾發現異常狀況都應主動協,友善地關心長者要往哪裡去,或聯絡警察協助,幫助他們找到回家的路。切勿應外觀正常 而忽略失智症患者台灣失智症協會邱銘章理事長指出,走失事件頻傳是失智人口增加過程可預期的現象,且未來還會增加速度還會更快,失智者因方向感障礙以致走失,判斷力障礙加上欠缺問題解決能力,所以,在走失後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以及適時求救。而民眾需要對失智症有清楚的認識,切勿因長者外觀正常、行動自如、對答如流即認為長者很正常,一旦發現長者出現異常行為時,多一份關心、主動伸出援手,就可能挽回一條寶貴生命,並幫助到一個家庭。定位器、指紋捺印 都是預防走失的方法台灣失智症協會湯麗玉秘書長指出,即使再用心、再小心照顧的家屬,都有機會碰到失智長者走失的意外。因為大部份輕中度失智患者行動能力很好,甚至比家屬動作還要快,常常是一轉眼人就不見了。因此,任一預防走失的方法都有失效的時候,所以,為確保長者安全,預防走失必須採用多重策略,例如:指紋捺印、防走失手鍊、衛星定位器、防走失警報器等都是可使用的方法。最後,提醒無法陪伴失智症的民眾,應儘量安排長者去日間照顧中心,許多家屬聘雇外勞,為的就是可安全陪伴失智長者,冬天時,失智長者容易出現行為改變,家屬須多一份留意,於大門可加一層門簾,不但可禦寒還可防長者走失。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