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

在台灣誰能避開「失智」風險?恐怕寥寥無幾

在台灣誰能避開「失智」風險?恐怕寥寥無幾#失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根據研究指出,三高、吸菸、心血管疾病,都是罹患失智症的主因,然而,因國人久坐不動、吃太好、夜市林立、百萬人吸菸、肥胖等等,幾乎都與每個人扯上關係,也導致能夠「避免」這些罹患失智症危險因子的人,少之又少寥寥可數。綜觀目前所有關於國人健康的數據指出,「超過三成民眾過胖」、「每四位成年人,就有一人罹患高血壓」、「九成國人,空腹血糖值過高」、「近兩百萬人罹患糖尿病」等等,這些數據一再指證歷歷,對於失智症,誰還能全身而退?也因此,失智症勢必成為國人必須緊盯的重大議題之一。國民健康署提供以下能夠減少晚年罹患失智症風險的方法,全都脫離不了「健康生活」的主軸,好能力挽狂瀾,讓數我國數十萬的失智人口數據,不再增加:1) 健康飲食,多蔬果/ 「天天五蔬果,三餐飲食聰明吃」能避免心血管疾病,民眾應養成天天五蔬果的飲食習慣,增加纖維的攝取及飽足感;喝白開水取代喝含糖飲料;儘量少吃零食宵夜及甜點;同時三餐正常並且要均衡飲食,以及吃東西時細嚼慢嚥,維持每餐八分飽。2) 規律運動,有活力/ 運動可提昇健康、減緩老化,身體更有活力!維持每週150分鐘以上適當的身體活動,例如伸展操、做家事、快走等等,不但可以提升體能狀況,更可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國民健康署也鼓勵生活化身體活動,利用生活中的空檔分段累積運動量,每次持續10分鐘運動即可增加身體活動量,每次15分鐘分2次的健走,效果與一次做完30分鐘相同。所有運動不嫌晚,可以從每天運動15分鐘開始,再逐漸延長運動時間,多動多流汗,對身體健康肯定益處多多。3) 主動戒菸,保健康/ 吸菸對心血管的危害,已被研究證實,但戒菸的好處,在戒菸第一天就看得到!吸菸者在戒菸的20分鐘後,血壓會降低,心跳也減慢至正常的頻率;戒菸8小時血中的尼古丁和一氧化碳濃度減半,氧氣濃度回到正常值。戒菸2週至3個月得到心臟病危險性開始下降,肺功能開始改善;戒菸1年後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機率可減少一半,而戒菸5年後中風之機率甚至可降低至與不吸菸的人一樣。4) 節制飲酒,不過量/過量飲酒可能導致急慢性疾病,會升高血液中的三酸甘油脂值,引起血壓升高、心律不整等問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如果不得已必須飲酒,也應加節制。依據美國心臟學會對飲酒的建議,男性不宜超過2個酒精當量,女性不宜超過1個酒精當量(每個酒精當量為15公克,約相當於啤酒360毫升,葡萄酒120~150毫升,白蘭地等烈酒30~40毫升)。5) 定期檢查及控制三高,不可少/要避免心血管疾病,就得先瞭解自己的三高、腰圍等數值,才能即時發現、控制三高及肥胖。提醒民眾定期測量三高及腰圍,民眾可利用國民健康署免費提供的成人預防保健服務,目前提供40~64歲民眾每3年一次,65歲以上每年一次免費服務。國健署呼籲,老化是每個人都必經的過程,但不是每個人都會有慢性病或失智症,改善肥胖、抽菸、喝酒等不良生活習慣,控制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三高」問題,多運動、多參與社會活動,才是遠離失智症威脅的不二法門。

糖尿病患罹失智症風險 暴增五成!

糖尿病患罹失智症風險 暴增五成!#失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全球失智症患者愈來愈多,根據統計,我國每二十個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而高血壓與糖尿病患,晚年罹失智症的風險,更會比常人增加許多,國民健康署呼籲,避免罹患失智症,應從戒菸、控糖、減血壓開始。根據國際失智症協會與多位失智症專家共同完成的2014年全球失智症報告中指出,控制糖尿病、高血壓、戒菸以及避免心血管疾病,都有助於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三高、抽菸、肥胖 都是罹失智症主因值得關注的是,該報告中的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罹患失智症的機會提高5成以上,而我國糖尿病患,則高達一百五十萬人,此數字仍節節攀升。此外,戒菸與降低失智症風險也有很強的關係,研究顯示65歲以上的老人,抽菸的老人比已戒菸或從未抽菸的老人罹患失智的風險高出許多。「2007年台灣地區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之追蹤調查研究」結果顯示,65歲以上民眾高血壓盛行率高達60.3%,高血糖盛行率也達21.4%,平均每5人就有1人有血糖過高的問題。另依據102年成年人吸菸行為調查結果顯示,65歲以上民眾整體吸菸率為12.1%,但65歲以上男性的吸菸率高達22.3%,平均每5個65歲以上男性長者就有1人吸菸。國民健康署呼籲已經罹患三高的長者,應該要積極控制三高並立即主動戒菸,以降低失智症的風險。

研究:吃咖哩防失智 含薑黃助修護腦細胞

研究:吃咖哩防失智 含薑黃助修護腦細胞#失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編譯)咖哩是常見的料理,而現在咖哩除了美味又多了些好處,那就是咖哩或許能對抗失智症及腦中風!根據德國一項研究顯示,咖哩中常用的一種香料「薑黃」,似乎能夠促進腦細胞自行修復生長的功能。芳薑黃酮能刺激腦細胞生長科學家以老鼠做實驗,研究人員將芳薑黃酮注射進老鼠的腦部,然後加以掃描,發現與神經細胞生長有關的大腦特定部分,似乎受到芳薑黃酮的作用,變得更活躍。他們期望這研究結果未來可以用在發展治療腦溢血、阿茲海默症的藥物上。科學家說,芳薑黃酮可能具有刺激腦細胞生長的作用。醫界發現芳薑黃酮濃度愈高,則神經幹細胞增生速度愈快,或許能研發製成治療神經退化性疾病的藥物。不過,從現在的研究成果到要實際運用在治療上,還可能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

戒菸、控制血壓血糖 降低失智風險

戒菸、控制血壓血糖 降低失智風險#失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失智症造成全球超過6000億美元的成本和不斷成長的失智人口,實不可輕忽失智帶來的巨變。據國際失智症協會所公布的報告指出,若能夠及早戒菸、更好的控制血壓及血糖、避免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都有助於降低失智症的風險。糖尿病患失智風險高5成今年的報告指出,控制高血壓、糖尿病,加上戒菸及降低心血管危險因子,可減少老年罹患失智症的機會。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罹患失智症的機會高出5成;肥胖是高血壓、糖尿病的重要的危險因子,因此維持健康體重及增加身體活動量也可降低失智風險。戒菸與降低失智症風險有很強的關係。研究顯示65歲以上的老人,抽菸的老人比已戒菸或從未抽菸的老人罹患失智的風險高出很多。該報告顯示若能在進入老年時有更健康的大腦,就可以更長壽、快樂且獨立的生活,而且可降低失智症的風險。而台灣失智症協會邱銘章理事長也表示,維護大腦健康是一輩子都很重要的事,尤其中年更重要,因為失智症的病理變化可能在症狀出現前20年就開始了。 

失智症不早期治療 家庭照護負擔將加倍

失智症不早期治療 家庭照護負擔將加倍#失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採訪報導)根據統計,全球約有三千五百萬失智症患者,且病例數每年以七百七十萬人的速度,快速增加,平均每四秒,就新增一名失智病患,在台灣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共十三萬人罹患失智症,盛行率達百分之五,若在早期未能經診斷發現初期病症,倘若惡化,家庭的照護負擔,將會增加數倍。十大失智症警訊 民眾可要仔細觀察但事實上,失智症可以透過觀察,進而早期發現失智的初期症狀,並且獲得控制,臺北市衛生局健康管理處林莉茹處長表示,若發現家中長輩出現失智症早期徵兆 10 大警訊,包括,明顯記憶減退影響工作或生活、計劃事情或解決問題有困難、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物、搞不清時間或地點、有困難理解視覺影像和空間之關係、言語表達或書寫出現困難、東西擺放錯誤。判斷力變差、從職場或社交活動中退出、個性改變如疑心變重等,應早期就醫,以把握治療黃金階段。失智症目前還沒有藥物可以治癒,因此,預防失智症的發生為首要目標。預防失智有「趨吉」、「避凶」兩大方法: 1)「趨吉」增加大腦保護因子/ 多動腦、多運動、多社會互動、採地中海型飲食、維持健康體重。 2)「避凶」遠離失智症危險因子/ 三高(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頭部外傷、抽菸及憂鬱。  但根據臺北市失智症關懷專線 102 年 9 月至 103 年 8 月統計資料顯示,有近 200 通的諮詢電話表示,家中長輩可能有失智症的徵兆,想要進一步帶長輩到醫院作檢查,但長輩十分抗拒,以致錯失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黃金時期。建議民眾能以健康檢查的方式,告訴長者只是做身體檢查,以增加就醫診斷的服從性。

中醫「智愛湯」+針灸 助延緩失智症

中醫「智愛湯」+針灸 助延緩失智症#失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一位70多歲的老太太,幾個月來家人開始觀察到她有記憶力衰退現象,甚至孫子孫女名字卻通通叫錯,連住在一起的女兒有時都認不出來,整個人看起來沒精神,無精打采。好在經過中藥飲和針灸密集4周治療,失智症狀已有顯著改善。北市聯醫中醫醫療部為照護失智症患者,特別推出失智症專屬即飲包「智愛湯」,方中採用許多對腦部有助益的藥材,包含:西洋參、益智仁、遠志、天麻、龍骨、鉤藤等。服藥次數只需一天1-2次,服用前只要用微波爐或隔水加熱到溫熱即可,但醫師也提醒智愛湯是能幫助減緩失智症而非預防失智,所以若還沒出現輕度症狀者不建議飲用。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林舜榖醫師說,藥材當中的西洋蔘可增強腦部活動,在動物實驗中更發現可以增強記憶力。天麻與遠志則是傳統中醫補腦的基本處方,現代更有許多研究證實具有保護腦部細胞,延緩退化作用。鉤藤則是被廣泛用於安神鎮驚,可以緩和病患躁動情緒、促進病患睡眠品質,讓家屬不再苦於層出不窮的情緒風暴。益智仁則是中醫用來治療腦病的。失智病患本身難自覺  家屬多注意林舜榖醫師也解釋,許多失智症患者無法自己發現退化,身邊家屬發現行為怪異時應趕快協助就醫,例如發現老人家記憶力越來越差,簡單熟悉的工作如整理房間、打掃家裡、操作電器用品變的越來越困難,或對時間地點會發生混淆,例如把黃昏誤認為早晨,在逛街時誤認為家裡而想上床睡覺,或是與家人溝通及表達能力低落,都要警覺這可能是失智症狀。搭配針灸  短期記憶有所進步聯合醫院中醫科也合併針灸療法與中藥即飲包,給失智症病患更新更好的治療效果。針灸治療以頭部穴位為主,以達到直接刺激大腦功能效果,除了傳統中醫治療會針灸的百會穴、四神聰穴、神庭穴等有醒腦開竅,促進腦部活動的穴位。仁愛院區再加上臉部的印堂、人中、廉泉等穴道,並依病人需要再酌加四肢穴道,不但治療效果更好,且有許多病患表示針刺後立刻就感覺比較清醒,短期記憶力也有進步。大部分患者都在治療1個月後有明顯改善。

頭暈又健忘為警訊 頸動脈狹窄恐失智

頭暈又健忘為警訊 頸動脈狹窄恐失智#失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65歲的何先生,有高血壓、糖尿病及高血脂病史,但近一年來開始出現頭暈及健忘情形,常常出了門忘記帶鑰匙,經過輾轉求診檢查後,發現右側內頸動脈有80%嚴重狹窄,但尚未出現中風現象。後來,在醫院的建議,接受了頸動脈的支架擴張置放術合併積極的藥物治療,頭暈顯著改善,認知功能測驗結果也顯示短期記憶力及視覺空間表現力都有部份進步。沒有中風現象 仍會罹患失智症臺北榮總神經內科李怡慧醫師表示,頸動脈是負責供應大腦血流最重要的大血管,若出現70%以上的頸動脈狹窄程度的話,就容易發生動脈斑塊的剝落或腦供血不足,造成同側下游的缺血性腦中風。即使沒有出現中風現象,但嚴重的頸動脈狹窄,會損傷大腦白質徑路的連結,進而造成暈眩、輕度認知障礙或失智,且在臨床研究也指出,有多數病人出現認知功能的退化,但他們的腦部磁振造影卻沒有異常發現,而這種血管性失智症僅次於阿兹海默失智症,是高居第二常見的失智症病因,但不同於神經退化性的阿茲海默失智症,血管性認知障礙可以早期預防治療。若出現頭暈、記憶力明顯退化 應盡速就醫檢查根據臺北榮總和陽明大學腦科學中心共同合作,長期追蹤嚴重顱外頸動脈狹窄的民眾,結果發現有4成尚未發生過腦中風或暫時性缺血症狀的患者,已有輕度認知障礙,且透過檢查後更發現,不同於阿茲海默失智症,這類血管性認知障礙的病變位置並不起源於記憶中樞的海馬回,而是在廣泛的額頂葉腦白質出現微結構和功能性連結斷裂。因此,建議有血管性危險因子的民眾,若出現頭暈或記憶力明顯退化等症狀時,應盡速就醫檢查,避免更加嚴重。李怡慧醫師表示,透過腦血管超音波可快速診斷頸動脈狹窄,若是輕度狹窄以抗血栓的藥物治療為主,而嚴重頸動脈狹窄達70%以上則考慮接受介入性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