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

多給他們鼓勵! 「失智症」不是壓力

多給他們鼓勵! 「失智症」不是壓力#失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臺灣邁入高齡化社會,人口老化越來越快,而失智症人數也在增加,老化是失智症的重要因子,若家中有人罹患失智症,長期的照護壓力,加上得時常注意防止走失,常令家屬心力交瘁。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15日舉辦的家屬支持團體活動,邀請專長健康傳播的中正大學副教授盧鴻毅,帶領家屬團體,以各自的照顧撇步為主題,讓家屬彼此分享。防家人走失 帶手鍊、繡電話如何防止家人走失?有家屬幫失智症病人戴上防走失手鍊,讓病人不必一直被關在家裡,可以自己出外走動,家人也不必總是提心吊膽,擔心病人走失。也有家屬會在病人衣服上繡上電話和姓名,萬一走失時,旁人可以與家屬連絡接回。發揮他們的專長 並時常給予鼓勵除了預防走失的方法,在病人的照顧和復健上,家屬們也分享獨門的撇步。一位女兒分享,母親的很會算東西,所以家人準備了許多紅豆、綠豆等,請母親協助分裝為10顆一包,假稱要做小學生上課的教材,每包的工錢兩塊錢,因此母親每天都會很認真地分裝,在分裝時不但可以練習手的靈活度,動腦算數,領工錢還有成就感,一舉數得。另位家屬分享,帶爸爸去逛夜市很有用,像夜市裡丟九宮格、水球等童玩,可以訓練爸爸的手眼協調能力,增加運動量,還能與其他人多互動,玩遊戲時旁邊觀眾的加油打氣,更能讓爸爸愈玩愈起勁。盧鴻毅表示,當人的能力減弱時,需要外界更大的刺激才會有反應,因此帶病人出去,借助社會的力量給予刺激,是很不錯的方法。他鼓勵家屬們多給病人和主要照顧者支持及鼓勵,擁抱是很好的方式,能帶來很大的力量。大林慈濟醫院神經內科曹汶龍主任指出,失智症患者雖然有部份能力退化,但一定還有擅長的優點,家屬要好好掌握,加以運用,例如有一位病友雖然偶爾會走失,煮飯的能力也退化了,但從年輕做到老的削竹筍工作,動作仍十分俐落,所以鼓勵她繼續做,讓她很有成就感,手部的靈活度也得以維持,就是一個好例子。(照片提供/佛教大林慈濟綜合醫院)

醫訊/認識血管型失智症

醫訊/認識血管型失智症#失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血管性失智症是因腦中風或慢性腦血管病變,造成腦部血液循環不良,導致腦細胞死亡造成智力減退,是造成失智症的第二大原因。因此,財團法人行天宮文教基金會特舉辦「 2013行天宮精神醫學系列講座」,這次主題為「認識血管型失智症」,將邀請恩主公醫院神經科呂建榮主治醫師演講,呂醫師將介紹血管性失智症的特徵,並將教導如何防治中風後血管性失智症。進場時間:上午 9:30。報名者優先入座,開場前10分鐘,開放現場報名。活動內容日期時間人員設備項目規則流程名額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當天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認識血管型失智症時間:102年6月8日(六)上午 9:30地點:土城藝文活動中心土城圖書館(新北土城區中正路18號3樓;近捷運藍線土城站出口2)洽詢:02-2713 6165報名:http://www.ht.org.tw/education/ed5_2.asp

樂閱讀/不想早年失智?就要眼腦並用

樂閱讀/不想早年失智?就要眼腦並用#失智

牙齒有替代品,腦和眼卻無可取代活躍於日本演藝圈的綾小路君麻呂,曾將年齡增長出現的生理變化現象,以玩笑式口吻編入表演的台詞中。他說:「人到了43歲,黑斑就跑出來了。48歲時,皺紋也出跑來見人。到了53歲,簡直是垃圾一個。59歲至63歲就要告別工作舞台,聽別人對自己說聲『辛苦啦』。等到65歲,老年生活揭幕了」。以上確實是段幽默的漫談台詞,然而請不要純粹把它當成笑話一則,這段話真實描述出各年齡層人士內心的困擾啊!一旦過了40歲,「視茫茫、髮蒼蒼、齒牙動搖」等老化現象開始出現,連成人病也跑來湊熱鬧。人的身體確實是以40歲為分水嶺,準備迎接老化了。舉棒球選手為例,通常在35歲後就要考慮退休,因為身體機能已開始衰退。如果是上班族,正是代謝變差、容易囤積脂肪的時期,也是開始思考退休問題的時期。若在以前,公司還容得下「窗邊族」的存在(窗邊族是指在職場內不受重用的員工),但現在鐵定會被裁員。想在職場上有所成就,就算到了40歲仍是重要的關鍵。因此,提升身體機能的同時,務必同時強化眼力及腦力。即使出現「視茫茫、髮蒼蒼、齒牙動搖」的情形,如今科技發達,裝上假牙就不再齒牙動搖了,大腦和眼睛卻是無法取代的。「四十而不惑」是指人活到40歲,經驗算豐富,更能明白人情事理,心境也會更豁達。這是指心境的成長,如果提及40歲的生理狀況,可能就覺得有苦難言了,因為一過40歲,老花眼就來敲門,當眼睛退化,大腦功能也開始變差。腦力退化,逐漸步上失智的道路人到中年,就算腳力衰退,腦力並不會變差;可是眼睛一開始老化,腦力便跟著退化,因為眼腦是一體的,密不可分。原本人的大腦會記住所有看過或聽過的東西。可是如果突然變得健忘,表示銘記力衰退了,意味大腦的情報輸入能力變差。情報輸入能力變差,將會喪失「感動」或「驚豔」的感知能力,最後變成知覺薄弱的人。這樣,豈不等於在無意識下放棄了自己的人生?眼力衰退不只會影響記憶力,還會影響腦力,當腦力衰退,遲早會出現所謂的失智症,其症狀包括眼睛無法對焦,連說話也無法抓住重點。然後因為集中力衰退,會變得缺乏耐心;隨後認知力、判斷力、理解力也會退步,等於整個大腦功能都退化了。最佳預防之道是平日要經常鍛鍊眼力及腦力。而且過了40歲以後,要設法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對各種事物都感興趣,別忘記感動的心情。(本文作者/中川和宏)(摘自/驚人的視力回復眼球操/采實文化出版) 

下世代的負擔? 台灣失智症人口快速增加

下世代的負擔? 台灣失智症人口快速增加#失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家中的長者有沒有忘東忘西的情況?千萬別以為只是年紀大了而輕忽,這有可能是「失智症」。台灣人口快速老化,衛生署委託台灣失智症協會進行由民國100年至101年底的全國失智症盛行率調查,發現我國65歲以上長者輕度以上失智症患者共414人,盛行率為4.97%,即65歲以上老年人每20人中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推估全國65歲以上老年人罹患失智症者共近13萬人。根據統計,全世界失智症患者有三億六千萬人,平均每四秒新增一名,但若與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比較,台灣不到二十年,失智人口即倍增,比全球進展速度還快,照顧失智老人的社會成本,恐成下個青壯年世代沉重負擔。輕微認知障礙及極輕度失智症盛行率分別為16.04%及3.17%,故早期診斷與治療為延緩失智症發生之主要措施。南投縣衛生局呼籲民眾,多關心家中長者,及早診斷與治療可延緩失智症的惡化。

醫訊/睏袂去!失智症病人的睡眠困擾

醫訊/睏袂去!失智症病人的睡眠困擾#失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在愈來愈多的老年相關身心疾病中,失智症為大眾所常提及與擔心。失智症病人的睡眠障礙是其照護者的主要壓力源之一。行為問題對於照護家屬已是相當沉重的精神負擔。而失智症病人無法「照表操課」的生活型態更進一步浸蝕照護者透支的體力。其結果也容易了造成失智患者因而發生種種意外,並且大大增加了病人被送至機構安養的機會。另一方面,醫師常期望經由睡眠腦波檢查以及了解睡眠品質、睡眠障礙與失智症發生的關聯性。在處理失智症病人的睡眠障礙與間日節奏異常等問題時,雖藥物扮有一定的角色,但仍舊無法解決所有問題。反之,若能經由正確的睡眠衛生矯正,就可讓他們的生命中任何時刻是有價值、有趣的、多采多姿的。有鑑於此,財團法人行天宮文教基金會特舉辦「 2013行天宮精神醫學系列講座」,這次主題為「睏袂去!失智症病人的睡眠困擾」,將邀請新光醫院睡眠中心江秉穎主治醫師主講,江醫師也是輔大醫學系耳鼻喉科學科主任、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理事。需事先報名,講座對象:銀髮族及一般成年人(12歲以下兒童不宜進場),該單位歡迎民眾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日期時間以主辦單位為準,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該單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當天請自備喝水容器。進場時間:上午 9:30。報名者優先入座,開場前10分鐘,開放現場報名。活動內容日期時間人員設備項目規則流程名額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當天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睏袂去!失智症病人的睡眠困擾時間:102年5月18日(六)上午 9:30地點:玄空圖書館本館(台北松山區敦化北路120巷9號;近捷運棕線南京東路站)4樓禮堂洽詢:02-2713 6165報名:http://www.ht.org.tw/education/ed5_2.asp#aform

壓力大致記憶衰退 老翁術後不識妻

壓力大致記憶衰退 老翁術後不識妻#失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開了一個刀後就變了一個人,完全不一樣的陌生人。不出門、不說話,就是生氣,見了孩子就告狀說我沒弄飯給他吃,可是明明就才剛放下碗筷…。」劉奶奶滿臉愁容看著坐在她身旁的親密愛人-劉爺爺。90歲的劉爺爺除了有高血壓外,平日身體硬朗、生活自理能力佳,不但每天外出運動,還經常親自下廚做菜給劉奶奶吃,兩人恩愛相隨的情形不知羨煞多少親朋好友。年初,劉爺爺告訴孩子腰痛、下肢無力、無法走路。署立台中醫院神經外科鍾偉安主任安排檢查後,告訴劉爺爺腰椎壓迫到神經並建議手術,家人討論後決定接受手術,術後劉爺爺恢復良好。出院後劉爺爺開始出現健忘情形,夜裡睡不安穩、拒絕出門,甚至常常忘記自己已經吃過飯,卻告訴子女:「你媽媽要餓死我,都不弄飯給我吃。」劉奶奶流著淚,看著眼前這位如此熟悉卻又如此陌生的親密伴侶。經友人介紹,劉爺爺的家人陪同他到署立台中醫院的記憶保健門診求診,包含家醫科、神經內科、精神科及中醫科醫師一同為他看診,經檢查,發現劉爺爺可能是因手術,而導致記憶退化的情況。台中醫院心智發展科劉駿熒主任表示,老人家遇失去親人、搬家等環境因素改變,或是自己身體發生重大疾病、手術時,壓力使原本已存在的退化徵兆會在此時更明顯,建議家人要及時帶患者就醫,接受抗失智、抗焦慮藥物治療,家人則可準備家人朋友照片喚起患者記憶,多關懷、陪伴,對於控制延緩老化有很大幫助。(照片提供/行政院衛生署台中醫院)

醫訊/家庭照顧者培訓

醫訊/家庭照顧者培訓#失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隨著社會人口結構老年化,面對長者的失智退化過程,需要更專業的知識及照護技術來,成為一名稱職的家庭照顧者,使長者能活得更有尊嚴是很重要的。照顧者是人人皆有機會擔任,照顧的感受通常負面多於正面,所以照顧者需要更多社會資源關懷與協助。有鑑於此,國泰醫院特舉辦「家庭照顧者培訓班」,課程規劃:包含居家復健技巧、案家心理調適、社會資源、飲食調配、身體清潔、管路照護及藥物指導等;對象:日常生活功能依賴,有長期照護需求病人之家屬,面臨居家照護或調適困擾者。活動須事先報名。活動內容日期時間人員設備項目規則流程名額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當天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家庭照顧者培訓班時間:102年4月27日(六)上午8:50~下午17:00地點:汐止國泰醫院(新北汐止區建成路59巷2號)地下2樓第1會議室C區洽詢:02-2648 2121轉2001~3陳小姐、李小姐,或2021居家護理辦公室

突然失憶誤為失智 66歲男腦部長巨大腫瘤

突然失憶誤為失智 66歲男腦部長巨大腫瘤#失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新北市一名66歲傅姓男子在過年前突然出現失憶的情況,行為舉止變得奇怪,因為沒有其他不舒服的症狀,家人一開始懷疑是老人失智,觀察一星期後覺得不對勁,就醫檢查發現腦部顱底竟然有一個巨大腫瘤。起初,家人發現傅先生變得不愛講話,站在廚房發呆很久卻沒有煮菜、刷牙時會把洗面乳誤認為牙膏、答非所問、數學能力變差,甚至無意識的辦了許多手機門號。家人一開始懷疑是失智症,觀察一星期後覺得不對勁,於是帶到醫院急診。慈濟醫院神經外科醫師黃國烽表示,由於患者屬於突然性的失憶,不像是罹患失智症,同時發現有顱內壓上升的異常反應,懷疑腦部有腫瘤,於是安排影像檢查。最後再經由核磁共振檢查,確定是一個大約9x6公分的罕見巨大顱底腫瘤,已經對額腦、顳腦與視神經甚至腦幹產生嚴重的壓迫,影響到記憶、語言等大腦功能,而且會有生命危險。黃國烽指出,對非顱底的腦瘤來說,造成暫時神經損傷的機會大約是2至3%,造成永久性損傷的機會則為1%,但是較大或位於顱底的腫瘤造成併發症的機率會大幅提高。黃國烽說,顱底腫瘤手術本身已經相當困難,這位病人更是因為腫瘤的形態呈現不規則形狀,很難與腦組織區分出來;而且腫瘤相當巨大,範圍涵蓋額腦、顳腦,甚至對視神經與腦幹產生嚴重的壓迫,腫瘤還包圍著支配大腦的最重要血管(內頸動脈),手術難度極高,一旦手術切除腫瘤過程中對內頸動脈造成傷害而嚴重出血,可能導致病人立即死亡。黃國烽表示,傅姓男子的腫瘤為非典型之硬腦膜瘤,復發率較高,在腫瘤全切除手術為原則之下,手術後仍需接受放射線治療以減少復發並定期回門診追蹤。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