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

醫訊/認識失智症

醫訊/認識失智症#失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失智照顧長路漫漫壓力如千斤巨石,你是否感到精疲力竭,失智者無故失控的行為,是疾病還是故意?疑惑讓彼此距離越拉越遠,讓我們一起尋覓知音、求得認同、腦力激盪,為自己與家人提供更好的生活品質。為此,財團法人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特規劃「照顧失智症 大家相逗陣」全國失智症家屬照顧技巧訓練課程暨家屬支持團體,其中上半場「家庭照顧技巧訓練課程」每場次 30 人,失智照顧者與一般民眾皆可參加;下半場「家屬支持團體」每場次限定 15 人。這次的講座主題為「認識失智症」,將邀請台中科大老人服務事業管理系謝嫣娉副教授主講。活動內容日期時間以主辦單位最新公告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做確認,以免臨時更動或取消,當天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認識失智症時間:102年3月16日(六)上午9:00~12:10地點:衛生署立苗栗醫院(苗栗市為公路747 號)第3會議室洽詢:02-2304 6716轉156 陳玉萍社工

成大失智症中心 讓關懷從行動做起

成大失智症中心 讓關懷從行動做起#失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因台南成大醫院前院長林炳文的鼓勵與支持,成大醫院成立成失智症中心,積極推動大台南地區失智症醫療服務與關懷行動,在老年人口逐漸增多的大台南地區,幫助民眾能認識、關懷與重視這無聲、且漫長的失智症。成大醫院失智症中心至今揭碑2週年,提供個別化的免費照護諮詢服務達410人次、辦理免費民眾教育訓練、病友家屬座談會及各項衛教活動達15場次以上,其中2012年失智症中心所主辦的活動,參與民眾人數更高達2500人次。失智症中心召集人白明奇表示,身為第一個國立級的失智症中心,成員們提供專業醫療、教育、創新與服務的精神,對本院醫療同仁、病友家屬、鄰近社區民眾及院外人員提供學習機會,以盡到醫學中心的之社會責任。此外,也積極向衛生署南區醫療網爭取經費,充份利用有限的資源,辦理各項失智症教育推廣工作, 今年,成大醫院失智症中心將發行「失智症衛教專刊」,將實際生活面上失智症的照護問題,以簡淺易懂的方式,提供正確知識供大眾閱讀與認識;更鼓勵民眾將自己的照顧經驗與心得分享,讓疾病照顧生活化、去污名化,未來將更努力陪伴大眾一起關懷失智症。白明奇更補充,失智症的照護已經超越醫療層面,更是家庭、社會與國家未來的重要問題。(圖片來源:成大醫院提供)

及早治療中風 避免失智

及早治療中風 避免失智#失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廖詠琦/綜合報導)中風不及早治療還可能會造成失智症!一位80歲的林先生,年前發生中風,造成一手一腳無力。癒後雖然行動恢復,但是家人發現他的反應變慢、記憶力不好。經醫院檢查發現他在出院後又發生多次小中風,所以出現失智的情形。雙和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胡朝榮醫師指出,中風患者除了有臉部歪斜、單側手腳無力等問題,還可能造成失智,所以家屬在照顧中風患者時,要注意病人是否有記憶減退或應付日常生活的功能變差等現象,早期發現並且及時治療,就能避免病症惡化。失智症是一種疾病現象而不是正常的老化,通常都發生在老年人身上,所以過去被稱「老人癡呆症」,但並不是每一位失智症的患者都是老人,因為中風也可能造成失智症。胡朝榮表示,這種失智症稱作血管性失智症,它是一次或多次中風後,腦部某些區塊功能喪失,造成智力退化的腦血管病變,盛行率約佔老年人口的2~3%。胡朝榮進一步指出,中風的位置如果是在控制身體運動的部位,可能造成半身不遂,如果是在掌管思考的額葉、與掌管記憶相關的顳葉、視丘等,或者連結各腦區的腦白質,智力就會受影響。有些中風,看起來很輕微,病人本身也沒有發現,但是可能在腦中形成小空洞。一次又一次的小中風,腦中的空洞就會愈來愈多,人也就愈來愈笨。血管性失智症的表現與一般退化性失智症略有不同,它所造成的失智情況不是逐漸嚴重,而是以階梯方式惡化。胡朝榮說,治療血管性失智症的方法和治療腦血管疾病類似,都是以抗血小板劑或抗凝血劑為主,血壓、血糖及心臟病等危險因子的控制也很重要,近年研究發現,治療阿茲海默症藥物,如膽鹼酶抑制劑對病人的認知功能有療效。胡朝榮強調,避免發生中風的方法,像是控制體重、戒菸、規律運動等,也就是效降低血管性失智症的方法,而且經過治療就可以停止惡化,民眾若懷疑家裡中風病患有出現失智的情形,請盡快到醫院接受AD-8極早期失智症篩檢表評估,爭取時效早期治療,就是面對血管性失智症的最好方法。

記憶退化誤認失智 84歲老太太「認臉不能」

記憶退化誤認失智 84歲老太太「認臉不能」#失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一名84歲莊老太太,近期家屬發現老太太連最疼愛的孫兒名字都叫錯,於是帶她到醫院神經內科就醫,經過一系列的檢查,才發現老太太因為腦部之前中風的地方出現異常放電,造成了少見的「認臉不能症」,經過藥物的治療,老太太很快又認得她最愛的家人。莊老太太平常血壓有點高,之前有過小中風,都有固定就醫吃藥,雖然已經高齡84歲記憶力有些退化,但還可以在家人協助下自己處理生活起居。但近期家人發現老太太出去散步時,反常的不愛跟附近鄰居打招呼,鄰居跟她問好,她又會把對方的名字叫錯,除此之外,日常生活倒也還好,一樣能吃能睡。可是又過了幾天,家人發現老太太連天天見面最疼愛的孫兒名字都叫錯,趕緊送到署立彰化醫院神經內科就醫,經過一系列的檢查,才發現老太太因為腦部之前中風的地方出現異常放電,造成了少見的「認臉不能症」,經過抗癲癇藥物的治療,老太太很快又認得她最愛的家人。署立彰化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劉彥良表示,老年記憶退化,常被認為是失智症,卻忽略其它隱藏著的疾病。許多民眾都把老人家記憶力退化視為理所當然,當家裡長輩叫錯自己的名字時有些難過,但似乎也無可奈何,只要她看起來身體健康、血壓正常、有吃有睡有排便、大概也沒什麼關係。的確,大多數失智症患者在藥物的控制下,僅能延緩卻不能逆轉失智症的進展。不過,有些時候看似是失智症的患者,卻隱藏著其他的疾病,如腦部積水、感染、血糖過高、電解質異常、甲狀腺功能異常、腎上腺功能異常、癲癇等,只要把隱藏的疾病處理好,患者記憶力不好的情況就可獲得明顯的改善。又或者患者的失智症並不僅因腦部萎縮退化所造成,而是多次小中風之後累積的後遺症,如果不進行中風的預防,僅僅只靠失智症的藥物,患者的記憶減退還是無法停止,家人的警覺心就成為了失智症治療與預防最最重要的關卡。

小心!頸動脈狹窄 中風前無徵兆

小心!頸動脈狹窄 中風前無徵兆#失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近期相繼有演藝圈及醫界人士病倒,都和心血管有關。因此豐原醫院於1月份推出顧腦月活動,每週二、四安排10位民眾進行檢測,截至28日止,共55位民眾參與,異常率達4成,神經內科黃紫英醫師表示,預防勝於治療,保養好腦部的血管,對於預防失智症也是很重要的。一位平凡的62歲家庭主婦,照顧中風失智的先生多年,本身也是醫院志工,看多了病痛殘疾,自己也深知健康的重要,不抽菸、不喝酒、身材適中、偶爾運動是她的保養方式。此次也參加了顧腦月的義診活動,包括極早期失智篩檢及頸動脈內膜厚度的檢測,檢查發現頸動脈內膜厚度異常,再次安排完整的頸動脈影像檢查及血流測定,發現右側頸動脈有60%的狹窄,左側頸動脈也有50%的狹窄,所幸在中風前即早發現,是不幸中的大幸。神經內科醫師黃紫英表示,頸動脈是供應腦部血流的重要血管,若有狹窄,中風的機會將會增加。頸動脈狹窄通常肇因於血管的動脈硬化,可能和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有關。一般而言,頸動脈狹窄並不會有明顯的症狀出現,只有在較嚴重的個案可能會出現頭暈、黑矇或暫時性的肢體麻木、無力等現象,大多數的情況是在毫無預警之下,直接發生中風。在神經內科,造成失能的疾病,除了中風,最常見的就是失智症。失智症是一種慢性的退化性疾病,患者初期可能有記憶力不佳,容易迷路、上當、被騙等現象,由於患者及家屬對此疾病缺乏警覺性,一般常被誤認是正常的老化,而錯失治療的黃金時期。黃紫英說,在忙碌的現代社會,大家都身不由己的被推趕著向前,有時也該刻意停下腳步,傾聽身體與心靈的聲音。曾有文獻報導,頸動脈內膜的厚度可以預測心血管疾病,如果您有三高,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或是有抽菸、年紀大於65歲,建議可安排頸動脈超音波的健康檢查,以評估血管的健康狀態。豐原醫院將結合成人健檢與極早期失智篩檢,為55歲以上來院健檢的民眾,免費提供量表測試。(圖片來源:豐原醫院提供)

延緩失智減少失能 YMCA教防跌操

延緩失智減少失能 YMCA教防跌操#失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一項以預防臺中市高齡市民不失能、不臥床的健康促進計畫,將由臺中市政府高齡友善推動委員會邀請日本大阪YMCA、臺中市YMCA於1月29日上午由臺中市副市長蔡炳坤親自主持簽署「高齡者照護預防健康促進計畫」共同宣言儀式,希望能透過人才培育與社會教育,預防及延緩高齡者成為「被照顧者」。臺中市政府則以政策支持、倡議,三方共同合作推動「高齡者照護預防健康促進計畫」,達到減少失能、延後失智、延長健康餘命的目標。今日簽署記者會當中,由臺中市YMCA督導及資深體適能教練示範有關高齡者在自我照護預防及健康促進等簡易的技術,如防跌操的腳力訓練及失智預防的反應訓練。副市長表示,透過共同簽署「高齡者照護預防及健康促進計畫」,將照護預防及健康促進的技術及經驗推廣至各社區,2001~2011年老人人數平均年成長率,全國平均為2.51%,大臺中為3%,都會區則高達3.59%。因此預防或延緩高齡者落入「需要被別人照顧」的機會是越來越重要的課題。這項合作計畫是由日本大阪YMCA提供教學技術經驗、臺中YMCA進行實務推動工作,培育人才師資,使其成為高齡友善傳播種子,協助推動高齡者照護預防的理念與健康促進活動,本計畫第一期的推展目標,將培訓5000名高齡市民照護預防推動協助員,藉由協助員深入臺中市各社區、家庭,推廣照護預防理念及健康促進活動,讓臺中市高齡市民活出健康、享受生命,以實踐「友善樂齡、幸福臺中之高齡友善城市」願景。根據國民健康局統計,除了交通事故外,跌倒是老人意外事故傷害的原因之一,2009年,調查全國老人曾經跌倒的比率為17.5%,而跌倒是導致失能的主要危險因子,本次透過國際合作,結合推展高齡者照護預防健康長達20多年之日本大阪YMCA,及長久推動社會服務及社會教育之臺中市YMCA公益組織,共同推展適合東方高齡者健康促進之活動。(圖/臺中市政府衛生局提供)

編號手鍊 守護失智長輩

編號手鍊 守護失智長輩#失智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75歲李阿伯常常忘記自己講過的話、做過的事、老是提起陳年往事,甚至出門後,常常忘記回家的路,讓子女擔心受怕爸爸出意外,長期照顧管理中心提供預防走失手鍊服務,增加走失協尋之機會。預防走失手鍊每一條都鑲有長輩編號及服務專線,民眾透過免付費服務專線0800-056789告知手鍊編號,協尋中心就會立刻通知家屬或當地派出所派員處理。除提供預防走失手鍊服務外,長期照顧管理中心也提供居家護理,教導家屬面臨失智症長輩之症狀及居家照護方法,也提供失智症日間照顧、失智症團體家屋及喘息服務,以減輕家屬的負擔。

醫院辦老歌歡唱 失智症病友笑了

醫院辦老歌歡唱 失智症病友笑了#失智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大林慈濟醫院感恩樓大廳12日上午傳出陣陣耳熟能詳的歌聲,還有熱鬧的鈴鼓聲,原來是失智症中心今年第一次家屬支持團體活動,志工們正陪著病友開心歡唱。首次參與活動的病友家屬蔡佩珊說,幾個月前爸爸開始說話反覆、忘東忘西、封閉自己,對很多事情都提不起興趣,因為不知該帶他看哪一科,所以先掛老人醫學科,再轉診至神經內科治療,在醫師介紹下報名參加病友會。這次的活動不僅對爸爸有幫助,自己也很有收穫,從一開始的復健運動,到後來的家屬分享,學到很多,爸爸也露出久違的笑容。 神經內科曹汶龍主任表示,希望大家將這個團體當成一個家園,每個月聚在一起,彼此分享、支持。失智症中心新年度的病友家屬支持團體活動改變型態,先由復健科物理治療師帶著大家做復健運動,隨後病友們由志工陪伴,家屬則分組座談。 復健科物理治療師蔡明倫表示,在照顧家人或是日常生活中,常會感到肩頸酸痛,雖然熱敷、貼膏藥可以暫時舒緩,但不持久,因此提供大家一些平時可自行練習的復健運動,鍛鍊肌肉的耐力。蔡明倫帶著大家一起練習手肘彎曲提重物、手肘、肩膀關節運動等,除了病友及家屬跟著做,在場的醫院同仁、志工也把握機會學撇步,一位家屬開心地說,「這個從小到老都實用。」 半個小時的暖身結束後,病友在志工一對一的陪伴下,歡唱卡啦OK,一首接一首的懷舊老歌,牽動著他們舊時的記憶,即使不上台,也能在台下幫忙搖鈴鼓、打拍子,人人樂在其中。 而在會場另一邊,家屬們分成兩組,先後與醫師及志工進行座談,家中長輩同樣患有失智症的志工何照容和陳佳美分享各自的照顧經驗,陳佳美表示,很多家屬沒有走過這條路,常會誤以為爸爸媽媽是故意挑剔,其實根本不是。因為以前沒有失智症相關資源,連要找哪一科醫師看病都不清楚,所以很高興有這個團體。 (圖片:佛教大林慈濟綜合醫院提供)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