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

醫訊/淺談老年失智症

醫訊/淺談老年失智症#失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隨著現代醫療進步,台灣更加速老化,伴隨著是記憶力隨著年齡增長而漸次衰退,失智人口也逐步增加,衛生署因勸告社會大眾應重視失智症對於家庭、社會與國家的衝擊與影響,並應即早準備,做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現在,土城藝文活動中心有一場「談老年失智症」講座,特邀請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林克能心理師主講。活動內容日期時間人員設備項目規則流程名額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當天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談老年失智症時間:102年4月13日(六)上午10:00~12:00地點:土城藝文活動中心(新北土城區中正路18號3樓)洽詢:02-2718 0171轉313

老年人恍神?每百人就有一人失智

老年人恍神?每百人就有一人失智#失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台灣老年人失智狀況可能比你想像的嚴重!根據調查指出,台灣60歲以上的人口,大約每百人就有一人罹患巴金森氏症;且近年來,也逐漸出現40歲以下的病例患者。嘉義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神經內科葉柏延醫師解釋,帕金森氏症,又稱震顫麻痺或巴金森氏症,是一種緩慢的、漸進式的發展過程。靜止時顫抖、單邊的手不自主地抖動,常伴有手部搓藥丸動作,肢體動作緩慢、身體僵硬、走路異常,是帕金森氏症的主要表現症狀。患者通常會由身體的一側開始發病,逐漸地才會發展到身體兩側,病況至嚴重時,可能全身肌肉僵硬。患者常常需要花很長的時間,以緩慢步伐一寸一寸地移動轉身;而咽喉的運動障礙,也會使患者無法自然地吞嚥唾液,致使口涎流身;另外,患者症狀也可能話語減少、身軀微彎等。因此他提醒,如發現家中老年人有嗅覺異常、面部表情呆滯、動作緩慢、單側肢體抖動等,是患帕金森氏症的早期症狀,如果發病早期就能開始及時到醫院的神經內科就診,穩定治療就能控制病情,延緩病情的惡化速度,維持基本生活自理;因此,若患者懷疑自己罹患此病,應速至醫院神經內科就醫,專科醫師才能給予準確的治療方案規劃。

失智非正常老化 民眾常錯失治療時機

失智非正常老化 民眾常錯失治療時機#失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台灣自民國82年開始邁入高齡化社會,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比率不斷上升,在101年達到11.2%。失智老人人口數估算超過19萬人,佔老年人的盛行率約1.7到4.4%。根據經建會社區失智症盛行率推算,社區失智人口在民國145年將超過72萬人,即每100人中就有4人是失智症病人。失智症是隨著年紀越大盛行率越高的疾病,65歲到85歲間每增加五歲失智症的盛行率便會倍增。失智症人口不斷急速增加。然而,在台灣仍有七成的失智症病人隱藏在社區中未被診斷,主要是因為老年人記憶力變差、語言表達困難、判斷力變差、行為能力退化常被當作是正常老化的一部分,因此而未及時診斷,也就失去了治療先機。但失智並非正常老化,失智症是發生在老年期的漸進性智能退化,並影響記憶、抽象思考、語言能力、操作功能和日常生活執行功能。導致失智症的原因很多,首要之務便是在鑑別診斷。臨床上最為常見的就是阿茲海默症,血管性失智症次之,其他尚包含路易氏體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等等。診斷的目的在區別可逆及不可逆的致病病因,以對症下藥。而在確定失智症診斷後,也才能導入適當醫療資源及社會服務。七成的失智症病人在認知功能變差的病程中會合併出現行為精神症狀(BPSD),包括有憂鬱、妄想、幻覺、錯認及其他行為障礙,是照顧者最主要的壓力來源,也常常是家屬開始帶病人就醫的原因。奇美醫學中心精神科主治醫師高霈馨表示,許多病人還未就醫前,往往就因為妄想家人或鄰居偷竊自己財務、另一半外遇、錯認家屬、幻聽、重複問、逢人便抱怨兒子媳婦虐待不給飯吃等,而干擾鄰人,或屢與家屬發生口語甚至是肢體衝突,造成親子、手足、配偶、社交關係破裂,實為憾事。其實這都是導因於病人及家屬對疾病的不認識。在門診中,不僅要收集病史、安排檢查,與病人建立良好醫病關係及治療,也要同理家屬,並對家屬衛教有關行為精神症狀與失智症的關係,以及未來如何因應之。由於早期診斷對於失智症的預後影響深遠,因此,奇美醫學中心精神科主治醫師高霈馨建議家中如有長者,尤其是失智症高危險群,如65歲以上合併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心臟病、動脈硬化、巴金森氏症、中風或有失智症家族史等等,出現疑似記憶力或其他認知功能缺損時,家屬不妨透過一些簡易而能在家自行施測的問卷進行初步的失智篩檢。(資料來源:奇美醫院電子報提供)

壓力大易罹失智症 壓力類固醇搞鬼?

壓力大易罹失智症 壓力類固醇搞鬼?#失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長期受壓力影響的人,容易得到失智症,可是卻無法找出壓力導致失智症惡化的原因。而目前,根據即將發表的論文報告中,瑞典優密歐大學莎拉‧斑特森進行老鼠實驗發現,原來是腦中的壓力類固醇所搞得鬼!研究指出,壓力會使得腦中的壓力類固醇濃度上升,將會抑制大腦的活動,而其中的「孕酮代謝產物」,影響更為明顯。而孕酮代謝產物濃度若長時間居高不下,會加速阿茲海默症病程。老鼠較會出現學習能力、記憶力受損等失智症症狀。且這些壓力類固醇也會讓大腦中的「β澱粉樣蛋白」大大增加。在阿茲海默症患者大腦中,常可看到β澱粉樣蛋白堆積。另外,研究也發現,當壓力類固醇孕酮代謝產物常常高升,大腦突觸功能就容易出現異常,而β澱粉樣蛋白也會增加,這都是阿茲海默症早期現象。對此,研究人員則提醒,若老鼠的結果與人類相符的話,那家人們應該別給老年人太多的壓力,以免讓他們出現失智症的情況。

醫訊/認識失智症

醫訊/認識失智症#失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失智照顧長路漫漫壓力如千斤巨石,你是否感到精疲力竭,失智者無故失控的行為,是疾病還是故意?疑惑讓彼此距離越拉越遠,讓我們一起尋覓知音、求得認同、腦力激盪,為自己與家人提供更好的生活品質。為此,財團法人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特規劃「照顧失智症 大家相逗陣」全國失智症家屬照顧技巧訓練課程暨家屬支持團體,其中上半場「家庭照顧技巧訓練課程」每場次 30 人,失智照顧者與一般民眾皆可參加;下半場「家屬支持團體」每場次限定 15 人。這次的講座主題為「認識失智症」,將邀請台中科大老人服務事業管理系謝嫣娉副教授主講。活動內容日期時間以主辦單位最新公告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做確認,以免臨時更動或取消,當天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認識失智症時間:102年3月16日(六)上午9:00~12:10地點:衛生署立苗栗醫院(苗栗市為公路747 號)第3會議室洽詢:02-2304 6716轉156 陳玉萍社工

成大失智症中心 讓關懷從行動做起

成大失智症中心 讓關懷從行動做起#失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因台南成大醫院前院長林炳文的鼓勵與支持,成大醫院成立成失智症中心,積極推動大台南地區失智症醫療服務與關懷行動,在老年人口逐漸增多的大台南地區,幫助民眾能認識、關懷與重視這無聲、且漫長的失智症。成大醫院失智症中心至今揭碑2週年,提供個別化的免費照護諮詢服務達410人次、辦理免費民眾教育訓練、病友家屬座談會及各項衛教活動達15場次以上,其中2012年失智症中心所主辦的活動,參與民眾人數更高達2500人次。失智症中心召集人白明奇表示,身為第一個國立級的失智症中心,成員們提供專業醫療、教育、創新與服務的精神,對本院醫療同仁、病友家屬、鄰近社區民眾及院外人員提供學習機會,以盡到醫學中心的之社會責任。此外,也積極向衛生署南區醫療網爭取經費,充份利用有限的資源,辦理各項失智症教育推廣工作, 今年,成大醫院失智症中心將發行「失智症衛教專刊」,將實際生活面上失智症的照護問題,以簡淺易懂的方式,提供正確知識供大眾閱讀與認識;更鼓勵民眾將自己的照顧經驗與心得分享,讓疾病照顧生活化、去污名化,未來將更努力陪伴大眾一起關懷失智症。白明奇更補充,失智症的照護已經超越醫療層面,更是家庭、社會與國家未來的重要問題。(圖片來源:成大醫院提供)

及早治療中風 避免失智

及早治療中風 避免失智#失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廖詠琦/綜合報導)中風不及早治療還可能會造成失智症!一位80歲的林先生,年前發生中風,造成一手一腳無力。癒後雖然行動恢復,但是家人發現他的反應變慢、記憶力不好。經醫院檢查發現他在出院後又發生多次小中風,所以出現失智的情形。雙和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胡朝榮醫師指出,中風患者除了有臉部歪斜、單側手腳無力等問題,還可能造成失智,所以家屬在照顧中風患者時,要注意病人是否有記憶減退或應付日常生活的功能變差等現象,早期發現並且及時治療,就能避免病症惡化。失智症是一種疾病現象而不是正常的老化,通常都發生在老年人身上,所以過去被稱「老人癡呆症」,但並不是每一位失智症的患者都是老人,因為中風也可能造成失智症。胡朝榮表示,這種失智症稱作血管性失智症,它是一次或多次中風後,腦部某些區塊功能喪失,造成智力退化的腦血管病變,盛行率約佔老年人口的2~3%。胡朝榮進一步指出,中風的位置如果是在控制身體運動的部位,可能造成半身不遂,如果是在掌管思考的額葉、與掌管記憶相關的顳葉、視丘等,或者連結各腦區的腦白質,智力就會受影響。有些中風,看起來很輕微,病人本身也沒有發現,但是可能在腦中形成小空洞。一次又一次的小中風,腦中的空洞就會愈來愈多,人也就愈來愈笨。血管性失智症的表現與一般退化性失智症略有不同,它所造成的失智情況不是逐漸嚴重,而是以階梯方式惡化。胡朝榮說,治療血管性失智症的方法和治療腦血管疾病類似,都是以抗血小板劑或抗凝血劑為主,血壓、血糖及心臟病等危險因子的控制也很重要,近年研究發現,治療阿茲海默症藥物,如膽鹼酶抑制劑對病人的認知功能有療效。胡朝榮強調,避免發生中風的方法,像是控制體重、戒菸、規律運動等,也就是效降低血管性失智症的方法,而且經過治療就可以停止惡化,民眾若懷疑家裡中風病患有出現失智的情形,請盡快到醫院接受AD-8極早期失智症篩檢表評估,爭取時效早期治療,就是面對血管性失智症的最好方法。

記憶退化誤認失智 84歲老太太「認臉不能」

記憶退化誤認失智 84歲老太太「認臉不能」#失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一名84歲莊老太太,近期家屬發現老太太連最疼愛的孫兒名字都叫錯,於是帶她到醫院神經內科就醫,經過一系列的檢查,才發現老太太因為腦部之前中風的地方出現異常放電,造成了少見的「認臉不能症」,經過藥物的治療,老太太很快又認得她最愛的家人。莊老太太平常血壓有點高,之前有過小中風,都有固定就醫吃藥,雖然已經高齡84歲記憶力有些退化,但還可以在家人協助下自己處理生活起居。但近期家人發現老太太出去散步時,反常的不愛跟附近鄰居打招呼,鄰居跟她問好,她又會把對方的名字叫錯,除此之外,日常生活倒也還好,一樣能吃能睡。可是又過了幾天,家人發現老太太連天天見面最疼愛的孫兒名字都叫錯,趕緊送到署立彰化醫院神經內科就醫,經過一系列的檢查,才發現老太太因為腦部之前中風的地方出現異常放電,造成了少見的「認臉不能症」,經過抗癲癇藥物的治療,老太太很快又認得她最愛的家人。署立彰化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劉彥良表示,老年記憶退化,常被認為是失智症,卻忽略其它隱藏著的疾病。許多民眾都把老人家記憶力退化視為理所當然,當家裡長輩叫錯自己的名字時有些難過,但似乎也無可奈何,只要她看起來身體健康、血壓正常、有吃有睡有排便、大概也沒什麼關係。的確,大多數失智症患者在藥物的控制下,僅能延緩卻不能逆轉失智症的進展。不過,有些時候看似是失智症的患者,卻隱藏著其他的疾病,如腦部積水、感染、血糖過高、電解質異常、甲狀腺功能異常、腎上腺功能異常、癲癇等,只要把隱藏的疾病處理好,患者記憶力不好的情況就可獲得明顯的改善。又或者患者的失智症並不僅因腦部萎縮退化所造成,而是多次小中風之後累積的後遺症,如果不進行中風的預防,僅僅只靠失智症的藥物,患者的記憶減退還是無法停止,家人的警覺心就成為了失智症治療與預防最最重要的關卡。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