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

突然失憶誤為失智 66歲男腦部長巨大腫瘤

突然失憶誤為失智 66歲男腦部長巨大腫瘤#失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新北市一名66歲傅姓男子在過年前突然出現失憶的情況,行為舉止變得奇怪,因為沒有其他不舒服的症狀,家人一開始懷疑是老人失智,觀察一星期後覺得不對勁,就醫檢查發現腦部顱底竟然有一個巨大腫瘤。起初,家人發現傅先生變得不愛講話,站在廚房發呆很久卻沒有煮菜、刷牙時會把洗面乳誤認為牙膏、答非所問、數學能力變差,甚至無意識的辦了許多手機門號。家人一開始懷疑是失智症,觀察一星期後覺得不對勁,於是帶到醫院急診。慈濟醫院神經外科醫師黃國烽表示,由於患者屬於突然性的失憶,不像是罹患失智症,同時發現有顱內壓上升的異常反應,懷疑腦部有腫瘤,於是安排影像檢查。最後再經由核磁共振檢查,確定是一個大約9x6公分的罕見巨大顱底腫瘤,已經對額腦、顳腦與視神經甚至腦幹產生嚴重的壓迫,影響到記憶、語言等大腦功能,而且會有生命危險。黃國烽指出,對非顱底的腦瘤來說,造成暫時神經損傷的機會大約是2至3%,造成永久性損傷的機會則為1%,但是較大或位於顱底的腫瘤造成併發症的機率會大幅提高。黃國烽說,顱底腫瘤手術本身已經相當困難,這位病人更是因為腫瘤的形態呈現不規則形狀,很難與腦組織區分出來;而且腫瘤相當巨大,範圍涵蓋額腦、顳腦,甚至對視神經與腦幹產生嚴重的壓迫,腫瘤還包圍著支配大腦的最重要血管(內頸動脈),手術難度極高,一旦手術切除腫瘤過程中對內頸動脈造成傷害而嚴重出血,可能導致病人立即死亡。黃國烽表示,傅姓男子的腫瘤為非典型之硬腦膜瘤,復發率較高,在腫瘤全切除手術為原則之下,手術後仍需接受放射線治療以減少復發並定期回門診追蹤。

研究證實多吃蔬果 可降低認知惡化風險

研究證實多吃蔬果 可降低認知惡化風險#失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亞洲大學健康產業管理學系研究所教授蔡仲弘,以衛生署國民健康局1999及2003年的「台灣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資料,分析結果顯示,蔬果的攝取與認知惡化風險呈負關聯,即蔬果攝取的愈多,認知惡化的程度愈低,而且蔬果的攝取程度是認知惡化的預測因子,蔬果的攝取可能影響認知惡化風險,此結果也彰顯飲食對於老人減少記憶退化及長期健康的重要性。1999年的橫斷研究發現,蛋類、豆類及茶類與認知狀況之間有顯著的關聯。蛋類與豆類攝取頻率每週3次(或以上)者比2(或低於)次者,認知衰退分別減少23%與20%。表示蛋類與豆類攝取頻率愈高認知狀況愈好。但本研究發現攝取補強性的卵磷脂與認知沒有顯著的關聯,推論1999年當時國人對於正常飲食以外的營養補充品並未有相當的認識且使用人數不多。不過,1999年各類食物攝取頻率與2003年的認知惡化的縱性關聯發現。蔬果每週攝取超過5次(或5次)者與攝取蔬果小於4次(或4次)者,四年後的認知惡化風險減少23%;乳品類攝取每周超過3次(或3次)比每週小於2次(或2次)者,四年後認知惡化風險減少17%,其餘食物如肉禽類、魚類、海鮮類、蛋類、豆類、茶類則不呈顯著關聯。蔡仲弘表示,天然食物中含卵磷脂最多的是蛋黃和大豆脂質,多攝取豆類及豆類製品、蛋等食物,可獲取豐富的卵磷脂,對增強短期記憶和學習力可能有幫助。有研究發現大豆蛋白能降低總膽固醇及低密度膽固醇,有助改善認知狀況。(資料來源/台灣公共衛生雜誌提供)

失智誤認為健忘 桃園8成患者未診斷

失智誤認為健忘 桃園8成患者未診斷#失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老年人口比例日益增加,失智症人數也越來越多,光是桃園縣65歲以上老年人口就已達16萬人,其中縣內社區及機構失智症有10098人,由於失智與健忘常被混淆,桃園縣101年罹患失智症領有身心障礙手冊者人數僅2083人,推估仍有約八成失智症患者常未被診斷。桃園縣自101年度起辦理潛在失智症社區篩檢,針對65歲以上老人及55歲以上原住民進行篩檢,共計篩檢47438人,也鼓勵桃園縣內的護理之家設置失智症照護專區,以及家屬照顧技巧訓練、家屬支持團體課程,101年度共計辦理51場次,計有1103人次參與,民眾滿意度達98%。桃園縣政府衛生局為推動高齡暨健康友善城市,周全失智長者身心照顧,102年度持續於13鄉鎮市衛生所及結合社區健康網絡醫療院所進行失智症社區篩檢,期能發現潛在失智症個案,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醫訊/男性荷爾蒙與失智及記憶力退化的關係

醫訊/男性荷爾蒙與失智及記憶力退化的關係#失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失智症已成為人類健康重大威脅之一。根據最新國內失智症人口調查顯示,65歲以上老人,每20人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90歲以上老人更是每3人就有1人失智,與20年前相比,失智症人口增加2.6倍。衛生署近期內將舉行跨部會會議,討論失智症政策綱領,因應失智人口不斷增加引發的問題。所以,台灣失智症協會特承辦2013年「第28屆失智症國際研討會」,該屆主題為「失智症:迎接全球的挑戰」,其中的「男性荷爾蒙與失智及記憶力退化的關係」場次,特邀請澳洲雪梨大學許勝斌教授主講。該活動需要事先報名,活動內容日期時間人員設備項目規則流程名額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當天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男性荷爾蒙與失智及記憶力退化的關係時間:102年4月19日(五)下午14:00~16:00地點:台北國際會議中心(台北信義路5段1號)洽詢: 02-3365-2826報名:http://www.adi2013.org/

醫訊/憂鬱症與失智症~如何預防及自我檢測

醫訊/憂鬱症與失智症~如何預防及自我檢測#失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憂鬱症是一種現代文明病,又號為「心靈的重感冒」。W.T.O.預估7年後該症將名列失能與早夭的第2名病。憂鬱症也是世紀3大疾病之一;此外,隨著現代醫療進步,台灣更加速老化,伴隨著是記憶力隨著年齡增長而漸次衰退,失智人口也逐步增加,衛生署因勸告社會大眾應重視失智症對於家庭、社會與國家的衝擊與影響,並應即早準備,做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緣此,苗栗大明社大特舉辦102年公民素養課程~「幸福與安樂」系列講座,其中有4/19「憂鬱症與失智症之預防及自我檢測」、4/18「幸福飛揚方程式」、4/17「樂活在人間」、4/16「自在與解脫」等講座,分別邀請到大千醫院南勢分院長馬大元醫師、勵馨基金會見習督導賴佩瑜社工師、國家展研究院鍾茂松等講師主講,以使聽眾更能夠增加健康、快樂(詳細資訊請參考http://dharma.fgs.org.tw/shrine/fgsastw2j/index3.htm),每場可核發2H公教員研習時數;參加4場以上贈送精美禮物。活動內容日期時間人員設備項目規則流程名額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當天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102年公民素養課程~幸福與安樂系列講座時間:102年4月15~19日(五);下午19:00~21:00地點:社大(苗栗市經國2路485號)洽詢:037-327 401

醫訊/淺談老年失智症

醫訊/淺談老年失智症#失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隨著現代醫療進步,台灣更加速老化,伴隨著是記憶力隨著年齡增長而漸次衰退,失智人口也逐步增加,衛生署因勸告社會大眾應重視失智症對於家庭、社會與國家的衝擊與影響,並應即早準備,做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現在,土城藝文活動中心有一場「談老年失智症」講座,特邀請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林克能心理師主講。活動內容日期時間人員設備項目規則流程名額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當天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談老年失智症時間:102年4月13日(六)上午10:00~12:00地點:土城藝文活動中心(新北土城區中正路18號3樓)洽詢:02-2718 0171轉313

老年人恍神?每百人就有一人失智

老年人恍神?每百人就有一人失智#失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台灣老年人失智狀況可能比你想像的嚴重!根據調查指出,台灣60歲以上的人口,大約每百人就有一人罹患巴金森氏症;且近年來,也逐漸出現40歲以下的病例患者。嘉義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神經內科葉柏延醫師解釋,帕金森氏症,又稱震顫麻痺或巴金森氏症,是一種緩慢的、漸進式的發展過程。靜止時顫抖、單邊的手不自主地抖動,常伴有手部搓藥丸動作,肢體動作緩慢、身體僵硬、走路異常,是帕金森氏症的主要表現症狀。患者通常會由身體的一側開始發病,逐漸地才會發展到身體兩側,病況至嚴重時,可能全身肌肉僵硬。患者常常需要花很長的時間,以緩慢步伐一寸一寸地移動轉身;而咽喉的運動障礙,也會使患者無法自然地吞嚥唾液,致使口涎流身;另外,患者症狀也可能話語減少、身軀微彎等。因此他提醒,如發現家中老年人有嗅覺異常、面部表情呆滯、動作緩慢、單側肢體抖動等,是患帕金森氏症的早期症狀,如果發病早期就能開始及時到醫院的神經內科就診,穩定治療就能控制病情,延緩病情的惡化速度,維持基本生活自理;因此,若患者懷疑自己罹患此病,應速至醫院神經內科就醫,專科醫師才能給予準確的治療方案規劃。

失智非正常老化 民眾常錯失治療時機

失智非正常老化 民眾常錯失治療時機#失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台灣自民國82年開始邁入高齡化社會,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比率不斷上升,在101年達到11.2%。失智老人人口數估算超過19萬人,佔老年人的盛行率約1.7到4.4%。根據經建會社區失智症盛行率推算,社區失智人口在民國145年將超過72萬人,即每100人中就有4人是失智症病人。失智症是隨著年紀越大盛行率越高的疾病,65歲到85歲間每增加五歲失智症的盛行率便會倍增。失智症人口不斷急速增加。然而,在台灣仍有七成的失智症病人隱藏在社區中未被診斷,主要是因為老年人記憶力變差、語言表達困難、判斷力變差、行為能力退化常被當作是正常老化的一部分,因此而未及時診斷,也就失去了治療先機。但失智並非正常老化,失智症是發生在老年期的漸進性智能退化,並影響記憶、抽象思考、語言能力、操作功能和日常生活執行功能。導致失智症的原因很多,首要之務便是在鑑別診斷。臨床上最為常見的就是阿茲海默症,血管性失智症次之,其他尚包含路易氏體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等等。診斷的目的在區別可逆及不可逆的致病病因,以對症下藥。而在確定失智症診斷後,也才能導入適當醫療資源及社會服務。七成的失智症病人在認知功能變差的病程中會合併出現行為精神症狀(BPSD),包括有憂鬱、妄想、幻覺、錯認及其他行為障礙,是照顧者最主要的壓力來源,也常常是家屬開始帶病人就醫的原因。奇美醫學中心精神科主治醫師高霈馨表示,許多病人還未就醫前,往往就因為妄想家人或鄰居偷竊自己財務、另一半外遇、錯認家屬、幻聽、重複問、逢人便抱怨兒子媳婦虐待不給飯吃等,而干擾鄰人,或屢與家屬發生口語甚至是肢體衝突,造成親子、手足、配偶、社交關係破裂,實為憾事。其實這都是導因於病人及家屬對疾病的不認識。在門診中,不僅要收集病史、安排檢查,與病人建立良好醫病關係及治療,也要同理家屬,並對家屬衛教有關行為精神症狀與失智症的關係,以及未來如何因應之。由於早期診斷對於失智症的預後影響深遠,因此,奇美醫學中心精神科主治醫師高霈馨建議家中如有長者,尤其是失智症高危險群,如65歲以上合併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心臟病、動脈硬化、巴金森氏症、中風或有失智症家族史等等,出現疑似記憶力或其他認知功能缺損時,家屬不妨透過一些簡易而能在家自行施測的問卷進行初步的失智篩檢。(資料來源:奇美醫院電子報提供)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