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癌

少年罹晚期淋巴癌併心衰竭 奇蹟復原

少年罹晚期淋巴癌併心衰竭 奇蹟復原#淋巴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中一名19歲楊姓少年,去年剛從高職畢業,對未來充滿無限希望,卻在短短兩個月內,從90公斤爆瘦至75公斤,同時頸部出現腫塊、呼吸困難、雙腳水腫及皮膚癢,起初他不以為意,被家人帶去看中醫,認為是作息不正常、胃發炎引起;中間又改看別家中醫,採食療及中藥仍未見改善,拖了將近七個月才到醫院就醫,當時狀況惡化為連呼吸都會喘,雙腳腫了三倍大,嚴重到無法走路,必須由家人推輪椅。差點活不過兩個月 醫護問是否轉安寧烏日林新醫院血液腫瘤科林增熙主任表示,楊姓少年早期只有頸部淋巴腫塊,由於延誤治療,就醫時左側脖子長了約4公分淋巴瘤,經切片化驗後確診,罹患惡性淋巴癌中佔10%盛行率的「何杰金氏淋巴瘤第四期」;從電腦斷層中發現癌細胞已轉移至其他器官,出現心包、胸腔、腹腔部位多處積水,甚至引起嚴重的心肺衰竭而轉至加護病房。曾有加護病房醫護人員認為情況不樂觀,詢問是否要轉為安寧療護?林增熙主任表示,不是每個第四期癌症的病危患者,都只能選擇安寧療護,而捨棄積極接受化療的機會。由於何杰金氏淋巴瘤採化療,大多有良好反應,整體治癒率可達八、九成以上,考量楊姓少年還年輕,不該悲觀放棄治療。楊姓少年初次施打四種標準化療藥物後,心肺衰竭情形改善,醫師導入引流管及利尿劑等支持系療法,緩解器官積水、體內水腫的情形,短短兩天就轉回一般病房。接下來安排每隔兩周化療一次,連續六個月共做十二次療程,透過正子攝影報告顯示療效達腫瘤完全緩解,出院後每兩個月定期回診抽血追蹤,降低復發的風險。何杰金氏淋巴瘤 好發15~34歲族群從鬼門關走一遭的楊姓少年開心地說,「從未想過人生會變成這樣,曾有人說我恐怕活不過兩個月,如果一開始選擇就醫,就不會拖到這麼嚴重。」接下來決定要繼續升學的楊姓少年,將更珍惜未來的每一天!根據衛福部今年最新公布的106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何杰金氏淋巴瘤在台灣的發生率較低,每年只有約200名的新病例,罹患族群多以15歲至34歲的年輕人,可能與自身體質、病毒感染有關。

攜手花慈攻血液腫瘤商機 尖端醫走俏

攜手花慈攻血液腫瘤商機 尖端醫走俏#淋巴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 國內細胞治療發展熱,政府力推的生技產業,將可望再度成為市場焦點,依據日本經濟產業省預估,全球再生醫學市值至2050年將達到3,800億美元,2020年的「細胞療法」概念股,應不會太寂寞! 特管辦法開放屆滿一年以來,尖端醫積極與醫療院所合作,共同向衛福部提出細胞治療計畫申請,是第三家通過衛福部GTP查核的細胞製備場所,並與花蓮慈濟醫院進行全台第一例細胞因子誘導殺傷細胞治療癌症的案例。 近期雙方再添新合作案,宣布合攻骨髓瘤與淋巴瘤,以「自體免疫細胞治療」經標準治療無效之血液惡性腫瘤計劃,目前與花慈申請的總件數計7件,其中實體癌第四期在去年8月底衛福部核定通過,這呼應了總統蔡英文推展生技產業政策目標。 花蓮慈院精準醫療研發中心主任李啟誠指出,骨髓瘤是人體免疫系統中負責產生抗體的漿細胞,癌化後,在骨髓中不斷複製增生,是國內發生率第三高的血液惡性腫瘤,好發於65至70歲的老年族群,每年新增病患人數約500人;另根據台灣癌症登記資料顯示,每年約有3,500人罹患淋巴癌,為國人癌症10大死因第9名,又稱「沉默的癌症」。 特管辦法開放後,細胞療法是癌症治療的新選擇,就是病患抽血後,在核准的細胞製備場所進行培養,擴增數量及活性,再回輸到病患體內攻擊癌細胞。醫學文獻指出,使用細胞因子誘導殺傷細胞治療癌症安全性高且副作用低,可以增加本身的免疫能力,減少腫瘤大小及癌症指標,同時對生活品質的提升亦有很大幫助。 尖端醫董事長蘇文龍表示,由神經外科專家林欣榮院長領軍的細胞治療團隊,在臨床治療上已取得豐厚的成果,再搭配尖端醫多年的細胞培養經驗及GTP的品管,將好的細胞產品投入醫療院所,才能真正造福病患與推動醫療產業的進步。 積極布局細胞治療產業的尖端醫,目前與花蓮慈濟醫院、新光醫院與北醫附醫三家醫院合作,共提出9件申請案,更投入其他適應症的開發;尖端醫去年12月營收較前年同期成長86.32%,年營業收入也較2018年成長22.25%,營收動能來自細胞相關服務,未來將投入基因檢測、和拓展海外細胞市場等。

男童臉部麻痺 竟是淋巴癌轉移導致

男童臉部麻痺 竟是淋巴癌轉移導致#淋巴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2歲半的小明(化名)最近3個月出現不明原因發燒,數日後突然嘴歪眼斜、口水直流、面無表情,也不願意走路,家長以為中風嚇壞了,趕緊送醫檢查,後又陸續出現體重減輕、單側睪丸出現硬塊且腫得比正常大2倍等症狀,經詳細檢查,竟是罕見的兒童睪丸淋巴瘤(非何杰金氏淋巴)合併中樞神經系統轉移。經過化療及自體幹細胞移植,已恢復健康。淋巴癌是兒童常見癌症 早期發現及治療治癒率可達8成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廖優美表示,淋巴癌是兒童常見的癌症,在兒童癌症中排名第3,僅次於血癌與腦癌,但只要早期發現、治療,治癒率可達8成。廖優美醫師指出,淋巴從脖子經胸部、腹部延伸到腹股溝,發病位置會出現不明無痛腫塊。臨床症狀主要視腫瘤所在部位而定,若轉移至骨髓,則會出現白血病典型症狀,如貧血、發燒、瘀青、骨痛等;如有中樞神經系統侵犯,則會出現腦壓增高症狀,如頭痛、嘔吐或及顏面神經麻痺或肢體無力等神經症狀。治療則依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種類和分期而定。顏面神經麻痺若短時間進展到雙側或加重 恐有棘手病因廖優美醫師表示,突然臉歪嘴斜、講話不清楚,可能是突發中風所致,還有另一種可能是顏面神經麻痺。顏面神經麻痺又可分為中樞型及週邊型,常見的「貝爾氏麻痺」屬於週邊型,是第7對腦神經顏面神經麻痺。臨床症狀有患側表情肌肉癱瘓、嘴角歪斜、額頭紋變淺或消失、不能皺眉閉眼及流淚異常等狀況。廖優美醫師指出,兒童顏面神經麻痺發生率約10萬分之3至10,主要是病毒感染後引發顏面神經水腫所致。大多發生在半邊臉,如果短時間進展到雙側臉部,或由輕度變成重度無力,甚至合併其他神經症狀,如複視、眩暈、步態不穩、四肢乏力,很有可能潛藏其他更棘手的病因,如自體免疫疾病、罕見疾病及腫瘤轉移等。小明即是淋巴瘤合併中樞神經系統轉移,幸好家長警覺性高,雙側臉部嘴歪眼斜時即時送醫治療。臉部麻痺及早就醫檢查 以免錯失治療先機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主任邱世欣提醒家長,如果小朋友突然發生臉部麻痺,應帶至醫院做詳細檢查,並及早接受適當治療。由專業醫師診斷是否是單純的貝爾氏麻痺或者其他疾病,以免一直被當作病毒感染,錯失腫瘤治療先機。

背部反覆出現紅疹 竟罹罕見淋巴癌!

背部反覆出現紅疹 竟罹罕見淋巴癌!#淋巴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28歲年輕男性,半年多前背上開始出現不痛不癢的凸起紅疹,起初不以為意,以為只是一般的濕疹,於是自行抹藥膏,但紅疹卻時好時壞,後來竟然越長越多。就醫經背部皮膚切片檢查,竟是罕見的表皮性B細胞淋巴癌,接受化學治療後,背部紅疹已大幅改善,並持續追蹤治療中。淋巴癌患者 多在脖子、腋下或鼠蹊部會摸到腫大淋巴結台大醫院新竹分院血液腫瘤科醫師楊鎰聰表示,台灣1年大約有2千至3千多個新診斷的淋巴癌個案,大多數的淋巴癌都是源自於淋巴結內的不正常淋巴球細胞癌化所致。這類患者多數在脖子、腋下或鼠蹊部會摸到腫大的淋巴結,但1/3左右個案卻是來自淋巴結外實體器官中的淋巴組織癌化所致,常見的有胃部、腸道、肝臟、脾臟、腦部等器官。像案例中皮膚性的淋巴癌個案實屬罕見。皮膚出現反覆、長久不消紅疹要小心楊鎰聰醫師提醒,皮膚性淋巴癌很容易被誤診為其他皮膚疾病,而被當作一般皮膚問題處理。皮膚上若有一些不尋常反覆出現、長久不消、甚至惡化的紅疹,一定要特別留意。若除了紅疹還合併其他症狀,如發燒、體重減輕、夜間盜汗,甚至有摸到其他硬塊,一定要迅速就醫,尋求專業醫師進一步檢查及治療。

喉嚨痛是感冒?驚見5公分淋巴癌腫瘤

喉嚨痛是感冒?驚見5公分淋巴癌腫瘤#淋巴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96歲的周阿公喉嚨疼痛,原本以為是感冒,20多天後竟吞嚥困難。到醫院耳鼻喉科就診,發現口腔上顎約5公分大的腫瘤,切片確診為淋巴癌。轉血液腫瘤科化療,消除腫瘤且沒有轉移,也可正常吞嚥。周阿公不放棄,見證年紀大也可化療。口腔內腫瘤大部分是口腔癌 淋巴癌是少數彰化醫院耳鼻喉科主任許嘉方表示,周阿公上個月來就診時自訴喉嚨痛20多天,一直在診所吃感冒藥,但沒有好轉又越來越不舒服,連吃東西都難吞嚥,講話也困難。電腦斷層等檢查顯示阿公的口腔上顎有個滿大的腫瘤,阻礙吞嚥,研判口腔癌的可能性大,但切片送驗卻是淋巴癌。長在口腔內的腫瘤絕大部分是口腔癌,極少口腔內的癌症是淋巴癌,淋巴癌分布位置以頸部、腋下、鼠蹊部、縱膈腔及腹腔的淋巴結較多。彰醫副院長、血液腫瘤科醫師樊聖說明,扁桃腺及其外圍有淋巴組織,仍有可能出現淋巴腫瘤,造成喉嚨疼痛,就像周姓阿公誤以為感冒,其實是淋巴腫瘤正快速長大。淋巴癌成長快速 而化療治癒率也較高淋巴癌是化療成效很好的癌症,也是可治癒的癌症。周阿公身體還算硬朗、精神不錯,建議可以化療。但由於阿公已經高齡96歲,仍存在風險,最終由阿公及其家人決定,阿公明確表達要化療的意願,醫院方面也全力醫治。樊聖醫師表示,淋巴癌是一種長得很快速的腫瘤,治癒率約40%。阿公果斷接受化療,很快地施以低劑量化療,目前還在療程中,復原情況良好,可以吃得下東西,生活品質大幅改善,治癒機率很高。

體重驟降、腹悶 驚見頑強淋巴癌

體重驟降、腹悶 驚見頑強淋巴癌#淋巴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47歲的小如3年前體重驟降、肚子悶求診,發現胰臟頭有腫瘤並切除,術後病理報告確認是「T細胞淋巴癌」。後續進行化學治療,療程一開始背部長出約巴掌大小的腫瘤,癌細胞頑強,化療藥物都無法抑制根除腫瘤。經使用新標靶藥物,腫瘤全部消除,不但無需骨髓移植,追蹤至目前也沒有再復發。淋巴癌常見徵兆 脖子、腋下、鼠蹊部無痛腫塊彰化基督教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賴冠銘表示,台灣每年約有500位淋巴腫瘤個案,長在胰臟的淋巴瘤極為稀少,約佔胰臟腫瘤的0.5%。淋巴癌是淋巴系統的癌症,當淋巴系統因為基因、病毒或外在有毒物質作用,可能過度增殖和癌變,而產生惡性淋巴瘤。最常見脖子、腋下、鼠蹊部摸到淋巴無痛腫塊,有些會轉到胸腹部臟器,其他可能症狀為發燒持續數月、體重減輕或者半夜流汗。惡性淋巴瘤9成屬於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依種類又分為B細胞和T細胞淋巴瘤。縱使全身骨頭轉移4期,瀰漫性大細胞淋巴瘤搭配標靶(莫須瘤)和化療,經過6次約半年的治療,仍有5成以上可以痊癒並長期追蹤回到正常的生活。如果第一線化療無法根除,搭配二線以上化療和自體幹細胞移植,仍有治癒機會。化療、標靶藥物、免疫療法 淋巴癌治療選擇多依據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公布癌症存活率的研究結果,東亞地區淋巴惡性腫瘤5年存活率偏低,台灣的淋巴惡性腫瘤5年存活率為50.5%。醫療越來越進步,淋巴瘤的治療也從化療加上標靶藥物,傳統自體和異體骨髓移植,甚而接受免疫療法。賴冠銘主任說明,目前醫療上也逐漸找出致癌基因,使用次世代基因定序可以快速得找出所有致癌基因,進而發展出精準醫學的藥物,期待且相信淋巴瘤治療在未來能讓所有的病人達到完全治癒且有品質的存活。提醒民眾,淋巴癌被稱為沉默的癌症,初期症狀容易與一般感冒混淆,如有持續發燒、體重減輕、半夜盜汗或無痛腫塊,請向醫師諮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腹痛只買胃藥吃 竟患淋巴癌

腹痛只買胃藥吃 竟患淋巴癌#淋巴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70多歲的王太太常上腹悶痛,常常自行買胃藥服用。服藥完症狀稍有改善,但過1、2週又再次發生,情況反覆超過1年終於就醫。胃鏡檢查發現胃壁一大半都紅腫且表面散佈著許多潰瘍,切片顯示為淋巴癌,屬於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癌。小心腹痛、消化不良及貧血症狀胃腸肝膽科醫師康本初表示,淋巴細胞是負責對抗侵入人體病原的細胞,主要位在扁桃腺、脾臟和淋巴結。腸胃道黏膜也有一些散佈的淋巴細胞,構成黏膜相關淋巴組織。當這些細胞轉變成惡性時,就是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癌。可能出現腹痛、消化不良、食慾不佳、噁心等腸胃症狀,有些還會伴隨著體重減輕、貧血。胃的惡性腫瘤從細胞的來源來看,最常見是胃腺癌,也就是一般所指的胃癌。另外有胃基質瘤、胃神經內分泌瘤和胃淋巴癌等,因細胞來源、侵犯程度不同,治療方法和效果都不一。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癌與胃幽門桿菌的感染有關,是低惡性度的淋巴癌,癌細胞的成長擴散相當緩慢。使用公筷母匙 降低感染機會倘癌細胞侷限在胃,以幽門桿菌的藥物治療就有不錯的效果,倘已發生轉移則需要配合放射治療或化療。可藉由平時注意飲食衛生預防,儘量使用公筷母匙,降低幽門桿菌感染機會,也可接受幽門桿菌檢測,早期清除幽門桿菌。康本初醫師提醒,長期胃部不舒服,或是服用胃藥後不適症狀仍反覆出現時,應儘早接受檢查治療。胃的惡性腫瘤因細胞來源、侵犯程度不同,治療方法和效果都不一樣,並非每種都一定要手術,切勿長期自行購買胃藥服用,以免延誤治療。

不明原因發燒又盜汗 淋巴癌可能找上門

不明原因發燒又盜汗 淋巴癌可能找上門#淋巴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57歲的陳先生感覺頸部及鼠蹊部出現腫塊已經2個月了,不但有腫塊增生,同時還伴隨發燒、體重下降及腹部脹痛的症狀,就醫檢查後確診為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腫瘤並侵犯了肝臟及脾臟。成大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許雅婷表示,病人接受化學和標靶治療後疾病完全緩解,目前在門診持續追蹤,淋巴癌達到緩解已有1年。發燒、體重減輕、盜汗都可能是淋巴癌症狀許雅婷醫師指出,淋巴癌為淋巴細胞異常增生形成的惡性腫瘤,確切原因尚未完全明朗,患淋巴癌常見的症狀,包括於頸部、腋下或鼠蹊部觸摸到持續腫大的淋巴結、不明原因的發燒、體重減輕及夜間盜汗。此外,淋巴癌也有可能侵犯身體其他部位,包括肝臟、脾臟、腸胃道、骨髓及中樞神經等,侵犯部位不同,患者也會出現不同症狀,如肝脾腫大造成的腹脹、腫瘤造成腸胃道壓迫及出血等,若骨髓受到侵犯,病患可能表現貧血、出血等症狀。淋巴癌可分為低惡性度及高惡性度2種許雅婷醫師表示,淋巴癌雖然有數十種分類,但約略依照其臨床病程,可分為低惡性度(和緩性)及高惡性度(侵襲性)2種。一般而言,低惡性度淋巴癌生長速度較慢、病程和緩,可考慮放射線或低強度的化學治療,或甚至小心觀察直至腫瘤產生症狀再開始治療;但高惡性度淋巴癌因腫瘤生長速度很快,必須使用較強的化學治療,依照不同腫瘤特性,可以合併單株抗體或放射線治療。對於高復發風險的病患,更可考慮加上自體或異體幹細胞移植作為鞏固治療,以降低復發率。屬於惡性腫瘤但有機會痊癒許雅婷醫師說,淋巴癌雖屬惡性腫瘤,但仍有不少病患對治療反應很好,有機會痊癒,如果能早期診斷,治療的效果更好。所以若有類似症狀,應諮詢血液腫瘤科醫師,才不會錯失治療良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