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癌

莫名發燒、瘀青⋯我可能得血癌嗎?台大醫揭「1診斷標準」別嚇自己

莫名發燒、瘀青⋯我可能得血癌嗎?台大醫揭「1診斷標準」別嚇自己#淋巴癌

血癌是一種骨髓惡性疾病,導致造血功能的喪失。台大醫院血液科主治醫師侯信安,召集26位血癌專家共同撰寫,於《血癌全攻略》一書中,詳述「8大血癌」的治療方法與照護,包括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慢性骨髓性白血病、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淋巴癌⋯等,希望做為病友與家屬的參考。以下為原書摘文:

罕見血液病「卡斯爾曼氏症」治療現曙光,單株抗體藥物精準對抗疾病

罕見血液病「卡斯爾曼氏症」治療現曙光,單株抗體藥物精準對抗疾病#淋巴癌

成人特發性多中心卡斯爾曼氏症(Idiopathic multicentric Castleman disease, iMCD)是一種特殊血液疾病,由於症狀多元,不僅會造成腎功能惡化、肝脾腫大、肺積水的狀況產生,也有部分患者會演變成嚴重的全血球低下症或淋巴癌,但由於症狀不明,不少人常以為是過於疲勞或老化較難及時察覺,病患也常受輾轉就醫所苦,但若延誤就醫都可能影響到預後情形,甚至有死亡風險。 亞東醫院腫瘤科暨血液科主任林世強醫師表示,成人特發性多中心卡斯爾曼氏症(iMCD)主要是淋巴結異常增生,屬於相當罕見的疾病。根據增生的位置、範圍多寡等又分為三種亞型,有少部分與HIV病毒、疱疹病毒相關,其中一種亞型「特發性多中心型卡斯爾曼氏病症(idiopathic multicentric Castleman disease, iMCD)」更是至今成因不明,難以診斷,患者會出現淋巴結腫大、發燒、疲勞、盜汗、貧血、體重減輕、引發黏膜反應而出現腹水、肋膜積水,或脾臟及肝臟腫大等不同症狀。由於一開始症狀不顯著,病患往往以為是否只是因為太累造成;當輾轉就醫沒有改善,有些人甚至會往淋巴癌的方向進行就醫。 經多項檢測才能確診,就醫耗時困難 以台灣iMCD盛行率來看,每年應有80~90人確診,但事實上只有20~30人,林世強醫師說明,這表示多數病患病沒有在第一時間診斷出,很多人都是到了血液腫瘤科才抓出問題。iMCD必須進行多項檢測才能診斷出來,當中最關鍵的檢查就是淋巴結切片,醫師也會再透過組織病理學分析與電腦斷層或PET-CT正子斷層掃描,以排除超過15種情況才能診斷出iMCD,由於不少病患也會出現體重下降等情形,因此也必須考量是否為惡性淋巴瘤。 IL-6單株抗體藥物帶來新曙光,有望完全緩解 林世強醫師表示,目前已發現iMCD是由於細胞激素被過度活化造成,以往於一線治療只能使用類固醇或化學治療,但改善空間有限,根據研究顯示過往有4成2的病人一線治療失敗;且5年存活率僅有近三成左右[1]。,因此最新的IL6單株抗體標靶藥物經臨床試驗顯示,已可直接抑制介白質的IL-6,精準對抗疾病,且於今年年初已成功納入健保,有望延長存活,爭取更卓越的預後。 林世強醫師就曾有位病患60幾歲的阿姨因水腫非常嚴重就醫,其他醫院已經看了很久沒有改善,到門診發現已有肺積水情形,就趕緊做淋巴切片,確診為成人特發性多中心卡斯爾曼氏症。林世強醫師更進一步分享,過去國內缺乏用於卡斯爾曼氏症具有臨床實證的治療藥品,多以類固醇等傳統治療方式,但治療效果有限。而該名患者也因身體狀況不佳沒有再進行化療,後來雖接受CD20單株抗體藥物治療,不過由於身體免疫力下降與感染新型冠狀病毒,最後仍舊不幸過世,是典型來不及接受精準標靶治療離世的案例。 罹患iMCD這樣的罕病病友多年來飽受疾病所苦,生活品質也受到相當大的影響,除了呼籲發現有異狀時即早至血液腫瘤科檢查,把握黃金治療期外,隨著新藥納入健保給付,不但降低治療負擔,也為病人帶來更多治療的動力與信心。    

比閃電擊中機率還低!她患極少見癌症「全身血液超黏稠」存活率不到5成

比閃電擊中機率還低!她患極少見癌症「全身血液超黏稠」存活率不到5成#淋巴癌

「剛開始眼睛、牙齒、子宮都在出血,我一直以為是婦產科疾病,全村都覺得我會死⋯⋯」70歲的陳女士,回想罹病初期,反覆求診未果,長達1個多月找不出病因,從彰化輾轉北上就醫,近一步檢查才發現原來是造血功能出問題,確診罹患淋巴瘤中極少見的「華氏巨球蛋白血症」 (Waldenström’s Macroglobulinemia,簡稱WM)。

白血病、淋巴癌新治療「天價費用」首納健保!原價千萬估年逾百人受惠

白血病、淋巴癌新治療「天價費用」首納健保!原價千萬估年逾百人受惠#淋巴癌

白血病、淋巴癌治療新希望!健保自今年11月1日起納入「CAR-T細胞免疫治療」給付,針對難治型的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採取2年暫時性支付,為患者省下自費動輒上千萬的治療費用,讓化療、骨髓移植失敗者,仍能存有一線生機,預估每年約有100人可受惠。

淋巴瘤就是淋巴癌嗎?症狀、類型有哪些?醫揭「7大QA」一文解析

淋巴瘤就是淋巴癌嗎?症狀、類型有哪些?醫揭「7大QA」一文解析#淋巴癌

一名男子因血便症狀住院,醫師透過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後發現,有明顯胃潰瘍情況,切片報告為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而後病患又因大量血便而休克,雖經緊急輸血並使用藥物治療,但因效果不佳,造成血壓極低,找到腸道出血點異常困難,醫療團隊緊急以血管栓塞止住出血點後,發現至少還有6處已明顯受到淋巴瘤的浸潤⋯

脖子腫腫硬卻不痛⋯「這癌症」會找年輕人!醫曝治癒率高卻藏隱憂

脖子腫腫硬卻不痛⋯「這癌症」會找年輕人!醫曝治癒率高卻藏隱憂#淋巴癌

惡性淋巴瘤每年新增病例將近3000人,其中何杰金氏淋巴瘤佔約10%,治療以化療為主,但以年長患者為例,除了必須承受一定的副作用,可能導致治療中斷外,更需要留意肺纖維化、肺毒性等不可逆的影響。對何杰氏淋巴瘤患者而言,在一線選擇療效好且副作用較小的治療方式,一直是治療上努力的目標,今年通過健保擴大給付用於一線治療的新型抗體藥物複合體標靶藥物,不僅能提升何杰金氏淋巴瘤患者治療成效、大幅降低副作用困擾,並減輕患者經濟負擔,對患者而言是一大福音。

發燒、盜汗、體重減輕⋯淋巴癌現5症狀因「體內積痰」

發燒、盜汗、體重減輕⋯淋巴癌現5症狀因「體內積痰」#淋巴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位病患來求診時看起來臉色蒼白、滿臉倦容,並表示自己在今年初時身體沒有不舒服,但卻在頸部摸到有一顆小硬塊,至耳鼻喉科檢查為淋巴瘤,之後轉到大醫院不斷地做化療、電療,療程真的很不舒服,因此希望可以透過中醫調理身體。什麼是淋巴瘤?杏儒中醫診所院長中西醫師蔡易昌表示,身體裡有許多地方充滿著淋巴組織,例如小腸、扁桃腺及皮膚、眼窩、鼻咽腔、甲狀腺等等,而這些淋巴系統與組織內的淋巴球細胞,當它自幹細胞分化及成熟的過程中,某一個時期若發生惡性變化而增生,就會形成所謂的淋巴瘤,是屬於惡性腫瘤的一種。男性罹淋巴癌機率為女性2倍淋巴瘤佔台灣癌症死因的第9位,每10萬人口死亡人數約4人。淋巴瘤是急性的疾病,分為何杰金氏症及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前者好發於15~40歲青年,在台灣較少見;後者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好發於中老年人,男性發生機率為女性的2倍,台灣則是以此型較為常見。淋巴瘤的早期症狀很不明顯,只有少數會出現一些非特異性的症狀,例如: 發燒 夜間盜汗 體重減輕 疲倦 食慾不佳所以,蔡易昌提醒,如果有摸到不明的硬塊,就要即早就醫檢查。在治療上則是以化療、干擾素、放療、免疫療法為主,嚴重的則需要骨髓移植或周邊血幹細胞移植。以台灣常見的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惡性淋巴瘤為例,病人若不接受治療,一般而言平均存活期不超過1到2年。但接受適當的放射線治療或化學治療者,達成完全緩解的機率約佔6到7成。淋巴瘤病因主要為臟腑功能失調蔡易昌表示,淋巴瘤在中醫是屬於「惡核」、「瘰癧」、「石疽」、「失榮」的範疇。瘰癧之名,最早見於中醫古籍《內經.靈樞.寒熱篇》:「寒熱瘰癧在於頸腋者。」是指發生在頭側耳後皮裡膜外,累累如串珠的結核,大者屬瘰,小者屬癧,後期往往延及頜下、缺盆、腋下等處。東晉著名的醫學家葛洪,在其著作《肘後方》中提到「表現為肉中生核,小如豆粒,大如梅、李,推之能移,且患處疼痛,還可伴有惡寒發熱等症。其病因為風熱毒邪搏於氣血,復為風寒乘襲所致。」描述了詳細的症狀,到了清朝著名醫家王德維的《外科全生集》則說:「大者惡核,小者痰核」,區分了不同的名稱。中醫認為,淋巴瘤主要的發病成因是臟腑功能失調,導致氣虛血瘀,寒痰凝聚,或因肺腎陰虛,肝氣久郁,虛火內灼,煉液為痰,或受風火邪毒侵擾,痰火結郁而成。中醫治療淋巴瘤,分為4種證型明代著名醫家薛己所著的《立齋外科發揮》提到:「腫脈沉數者,邪氣實也,宜泄之。腫痛,增寒發熱,或拘急者,邪在表也,宜發散。因怒弱者,補氣為主。腫硬不潰者,補氣血為主。抑鬱所致者,解鬱結調氣血。潰後不斂者,屬氣血俱虛,宜大補。虛勞所致者,補之。因有核而不斂者,腐而補之。脈實而不斂,或不消者,下之。」將各種不同病因集不同表現的瘰癧,作出不同的治療指引。蔡易昌說明,延伸到後來,治療上多以不同證型加以不同調理,臨床常見的分型有4類: 寒痰凝滯 氣鬱痰結 痰瘀互結 肝腎虧虛另外會搭配專病專用的藥物,來作針對性的治療,也可以配合西醫的化療、放療、免疫療法來作適當的輔助,促進療效並降低副作用。在經過幾次調理後,病患的臉色明顯改善,且表示至醫院回診時,腫瘤科醫師也說目前身體狀況不錯,腫瘤也清得差不多了,再好好配合身體調養即可。(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少年罹晚期淋巴癌併心衰竭 奇蹟復原

少年罹晚期淋巴癌併心衰竭 奇蹟復原#淋巴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中一名19歲楊姓少年,去年剛從高職畢業,對未來充滿無限希望,卻在短短兩個月內,從90公斤爆瘦至75公斤,同時頸部出現腫塊、呼吸困難、雙腳水腫及皮膚癢,起初他不以為意,被家人帶去看中醫,認為是作息不正常、胃發炎引起;中間又改看別家中醫,採食療及中藥仍未見改善,拖了將近七個月才到醫院就醫,當時狀況惡化為連呼吸都會喘,雙腳腫了三倍大,嚴重到無法走路,必須由家人推輪椅。差點活不過兩個月 醫護問是否轉安寧烏日林新醫院血液腫瘤科林增熙主任表示,楊姓少年早期只有頸部淋巴腫塊,由於延誤治療,就醫時左側脖子長了約4公分淋巴瘤,經切片化驗後確診,罹患惡性淋巴癌中佔10%盛行率的「何杰金氏淋巴瘤第四期」;從電腦斷層中發現癌細胞已轉移至其他器官,出現心包、胸腔、腹腔部位多處積水,甚至引起嚴重的心肺衰竭而轉至加護病房。曾有加護病房醫護人員認為情況不樂觀,詢問是否要轉為安寧療護?林增熙主任表示,不是每個第四期癌症的病危患者,都只能選擇安寧療護,而捨棄積極接受化療的機會。由於何杰金氏淋巴瘤採化療,大多有良好反應,整體治癒率可達八、九成以上,考量楊姓少年還年輕,不該悲觀放棄治療。楊姓少年初次施打四種標準化療藥物後,心肺衰竭情形改善,醫師導入引流管及利尿劑等支持系療法,緩解器官積水、體內水腫的情形,短短兩天就轉回一般病房。接下來安排每隔兩周化療一次,連續六個月共做十二次療程,透過正子攝影報告顯示療效達腫瘤完全緩解,出院後每兩個月定期回診抽血追蹤,降低復發的風險。何杰金氏淋巴瘤 好發15~34歲族群從鬼門關走一遭的楊姓少年開心地說,「從未想過人生會變成這樣,曾有人說我恐怕活不過兩個月,如果一開始選擇就醫,就不會拖到這麼嚴重。」接下來決定要繼續升學的楊姓少年,將更珍惜未來的每一天!根據衛福部今年最新公布的106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何杰金氏淋巴瘤在台灣的發生率較低,每年只有約200名的新病例,罹患族群多以15歲至34歲的年輕人,可能與自身體質、病毒感染有關。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