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痛

腰痛竟是子宮頸癌作祟

腰痛竟是子宮頸癌作祟#腰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三十五歲王小姐最近一年有慢性腰痛的毛病,甚至每一到兩天都需要到各大醫院急診就診。某日至成大醫院斗六分院急診求診,提及最近三、四個月有月經不規則的問題,故照會婦產科吳郁芃醫師,經過內診、切片等詳細檢查發現罹患子宮頸併膀胱侵犯第四期,其腫瘤大小約為六至七公分,因此壓迫到後腹腔造成腰痛症狀;目前患者持續進行化療合併放射線治療,狀況穩定,持續恢復健康中。成大醫院斗六分院吳郁芃醫師表示,近來雖然健保給付免費提供三十歲以上婦女每年一次免費子宮頸抹片檢查,但台灣抹片檢查普及率仍不高,只有三成至五成左右。而子宮頸癌是少數能早期篩檢的癌症,一旦子宮頸上皮細胞發生病變,抺片檢查便可檢測出異狀,且於病變初期時只需一次小手術及配合門診追蹤即可,無需化療或電療等,對病人生活影響甚小。吳郁芃指出,近年於臨床上發現子宮頸癌的發生有年輕化趨勢,因為社會風氣影響,性經驗的年紀已提早至十幾二十歲,導致有越來越多未滿三十歲之民眾都罹患子宮頸早期病變甚至是子宮頸癌。強烈建議年輕女性若有過性行為即使未滿三十歲也應定期接受抹片檢查並且接種人類乳突病毒疫苗。吳郁芃更呼籲民眾,因子宮頸從感染至發展成癌症病變時間約數年至二、三十年不等故無法預估正確的發病時間,因此女性最好每三年至少進行一次抹片篩檢,如果可以最好是每年都檢查;即使民眾已接種過人類乳突病毒疫苗,但該疫苗並非百分之百的預防子宮頸癌,故仍需定期接受抹片檢查,保障自己的健康。(照片來源:成大醫院斗六分院婦產科提供) 

腰痛腳麻以為中風 竟是子宮肌瘤惹禍

腰痛腳麻以為中風 竟是子宮肌瘤惹禍#腰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42歲林小姐因不孕到婦產科求診,經輸卵管攝影,及超音波檢查發現子宮內竟長了5顆肌瘤,其中ㄧ顆4公分大小的肌瘤因壓迫輸卵管,造成林小姐不孕。另外最大顆達5公分的肌瘤更壓迫骨盆腔神經,難怪她長期飽受腳麻所苦!直到醫師經腹腔鏡手術將5顆肌瘤取出後,讓林小姐不再出現腰痠腳麻症狀!台北中山醫院婦產科郭安妮醫師表示,子宮肌瘤發生的原因至今還不明確,推估可能和遺傳及長期動情激素過度刺激有關。國內30歲以上婦女罹患子宮肌瘤的比例高達20%,而40至50歲婦女發生率更高達3成。女性晚婚晚孕現象也讓門診因子宮肌瘤壓迫輸卵管造成不孕激增2成,提醒婚後ㄧ年以上、有正常性生活無法順利懷孕的婦女應重視子宮肌瘤引發不孕的問題。郭安妮醫師說,林小姐的子宮肌瘤數量多、體積也較大,屬於漿膜下肌瘤,這類肌瘤容易從肌肉層長出來往外向骨盆腔突出,由於生長空間較大且不受限制,加上初期沒有症狀,發現時都比較大,常見壓迫旁邊的器官如膀胱及輸尿管,導致患者出現頻尿或因感染尿不出來的情形,另外長期壓迫輸尿管,嚴重時會造成單邊腎臟萎縮的狀況。子宮肌瘤壓迫到輸卵管的機率不高,但容易造成不孕;另壓迫到骨盆腔神經的機率更低,讓患者經常合併腰痠腳麻症狀。另外若肌瘤長在靠近子宮內膜位置,就屬於黏膜下肌瘤,會有大量經血且持續時間長,常常合併嚴重貧血。如果長在子宮肌肉層內,就屬於肌肉層間質肌瘤,是目前最常見的子宮肌瘤。郭安妮醫師建議,針對症狀較為嚴重,或是藥物治療無效者;或是肌瘤一下長的太快,就要施行手術治療,如果想要生小孩的患者,可以使用腹腔鏡將肌瘤切除,保留子宮。如果不計劃生育,就可以直接將子宮摘除。若肌瘤長在子宮內腔,屬於黏膜下肌瘤,則可以施行子宮鏡肌瘤切除術。

腰痛找上身 從中醫談慢性腰痛

腰痛找上身 從中醫談慢性腰痛#腰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70歲陳先生,患有慢性腰痛許多年,年輕時曾做勞力工作,腰部有多次扭傷史。多年以來,腰痛反覆,近二、三年來,腰痛感覺越來越明顯,稍微坐久一點、站久一點就不舒服,有時痛到沒辦法彎腰,天氣變化、陰雨濕冷的時候症狀更明顯,左邊大腿跟小腿偶而會麻木、痠痛。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中醫傷科醫師藍士哲指出,慢性腰痛是臨床很常見的問題,不論男女、年紀大小都可能發生。造成慢性腰痛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原因是長期姿勢不良或長時間側背重物,彎腰作手工,電腦族及銷售服務人員等需久坐、久站的人,都是慢性腰痛好發族群。其他原因還包括腰椎或下肢的畸形、腰背急慢性損傷史等。藍士哲醫師表示,中醫治療慢性腰痛注重整體觀、內外合治。骨關節的結構錯位,可運用傷科手法整復,減少腰部肌肉受力不均。肌肉軟組織、筋膜的緊繃、勞損,可用針灸行氣通絡,放鬆深層肌肉。還有拔罐、熱敷、薰蒸等外治方式。同時,藍士哲醫師還教導民眾一個簡易保健方法,將雙手搓熱後貼放在腰部兩側,從上往下摩擦20至30次,以產生熱感為宜。此方法可以改善腰部氣血循環,減輕肌肉疲勞,預防風寒濕的侵犯。

擾人的腰痛 椎弓根固定手術可解決

擾人的腰痛 椎弓根固定手術可解決#腰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下背痛很多人都曾經歷過,有的人疼痛只有兩三天,有些人則是經年累月的痛,沒有一天舒服過。下背痛一般亦稱為「腰痛」,根據研究,約有80%的人在一生中曾發生過下背痛的經驗。國立成大醫院神經外科醫師阮威勝解釋,一般下背痛發生的部位通常是在第四和第五腰椎或第五腰椎和第一薦椎間,下背痛一般亦稱為「腰痛」。而其中椎弓骨折(pars fracture)是成年人下背痛常見的原因之一,若椎弓骨折後沒有癒合則會造成缺陷可能進一步導致小應力骨折,降低脊椎骨穩定度。很多人沒有症狀,所以大多不自知,而在例行X光檢查時意外被發現。然大多數此類患者有腰部沈重疲勞感或有使不上力氣的感覺。發生腰痛的原因乃脊椎不穩,或發生解離部位所分佈的神經受到刺激,因而引起下肢的放散痛、麻木或步行困難。在脊椎滑脫的情形下,腰部肌肉緊張,有時還會引起類似坐骨神經痛的症狀。此類症狀在運動或工作時會惡化,但躺下休息就好轉。但嚴重時甚至會一走路就引起腰部抽痛、痙攣甚至痛至蹲下的慘況。而漸對自己的身體失去信心,擔憂往後的大半輩子,不知如何渡過。阮威勝醫師說,治療以簡單方式開始,如運動、復健或背架支持,當確定所有簡單性治療無效後,可以考慮手術治療。手術是以椎弓骨釘、椎體支架以及骨移植達到脊椎復位及骨融合手術。目前經皮微創椎弓根固定手術則只需要在皮膚中線外劃開4個約一點五公分的小傷口,不用經歷冗長的肌肉剝離的程序,直接將椎弓骨釘打入便完成手術,明顯縮短手術時間及失血量,術後因傷口小,許多病人在隔天就可以下床活動,甚至有病人住院不到一個禮拜便趕著回家上班。

孕婦結石腰痛 早產或提前破水機率增

孕婦結石腰痛 早產或提前破水機率增#腰痛

一名31歲女性懷孕6個月,左側腰痛持續1天,就醫驗尿發現有輕微潛血,超音波檢查在左側輸尿管下段有一個0.8公分結石,引起輸尿管阻塞,造成腎水腫。經治療後,不適症狀改善,也未對胎兒造成影響。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醫師周固表示,在懷孕時期結石的發生率約是200個人中有1個。由於懷孕期的生理變化,使得輸尿管變粗,如有腎結石易落至輸尿管下段,而引起阻塞及不適症狀。常發生於懷孕第5、6個月。另外,由於結石會引起輸尿管阻塞,使得尿路感染風險增加10~20%,而早產或提前破水的機率約增加2~3倍。治療部分,周固建議,大量飲水,並配合藥物治療,像是止痛藥、輸尿管擴張劑等,以緩解症狀,幫助結石排出。若結石已經造成腎水腫、甚至腎絞痛,且藥物治療無效,則會考慮採用輸尿管鏡碎石術,或是雙J管置入術。雙J管可暫時解除輸尿管阻塞問題,要定期更換,直到生產後再將導管拔除,作徹底治療。但迫不得已時,像是結石已引發腎盂蓄膿或腰痛一直無法緩解,就會採用腎造瘻術來處置。最後,周固提醒,在日常保健預防方面,每天多喝水、多排尿,飲食均衡。平時注意預防結石的發生,若是在懷孕時有結石,只要有適當的治療,併發症是可以避免的,對寶寶是不會有太大的影響。一旦有腰痛、血尿、排尿疼痛、發燒等症狀出現時,應儘快就醫治療。

腰痛、血尿、腰部硬塊 小心腎細胞癌

腰痛、血尿、腰部硬塊 小心腎細胞癌#腰痛

腎細胞癌好發於60~70歲老年人,以男性居多,台灣地區每十萬人中約有10至12人罹患此病,發生率雖然不高,但因初期沒有症狀,容易被忽略。在過去,來求診的病患多為末期。不過,近年來國人的健康意識抬頭,定期接受健康檢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得以讓死亡率逐年下降。此外,標靶藥物的出現也帶給病人新生的希望。新光醫院外科部黃一勝部主任表示,腎細胞癌是發生在腎皮質的腫瘤,由於腎臟位於後腹腔深部,有任何病變不易被發現,加上初期沒有明顯的症狀,等到出現腎臟疼痛、腫塊以及血尿到院求診時,幾乎都已是晚期。因為腎細胞癌對化療與放療的效果不佳,直到標靶藥物的出現,才大幅降低腎細胞癌的死亡率;目前用於腎細胞癌的標靶藥物可分成兩類,一是抑制腫瘤血管新生,阻斷腫瘤生長所需的養分,直接抑制腫瘤細胞的增生,這類藥物包含紓癌特(Sutent)及蕾莎瓦(Nexavar);另一類是阻斷腫瘤細胞訊息傳遞,讓腫瘤細胞無法長大與擴散,此類藥物包含特癌適(Torisel)及癌伏妥錠(Afinitor)兩種藥物。目前健保給付的第一線藥物為紓癌特(Sutent),服用後可能出現手足症候群以及腸胃道不適等副作用,通常是服藥四周後停藥兩週休息的方式進行療程。值得一提的是,根據美國癌症協會最新報告,病患在服用紓癌特後,若出現高血壓、手足症候群等副作用症狀,表示病患治療成效較佳。另外,晚期腎細胞癌的病患中,有一部份屬於預後較差的一群,這類病人可考慮使用特癌適(Torisel),已有研究指出,此藥物使用在預後較差晚期腎細胞癌的病患身上,有不錯療效,而且特癌適於今年元旦起,健保開始給付在高危險群晚期腎細胞癌的第一線治療,為此病患每月可節省將近13萬元的醫療費用,讓病人家庭的經濟負擔得以紓緩。黃部主任叮嚀,腎細胞癌的發生率或許不高,但定期的健康檢查並且輔助影像學是目前唯一能早期發現的管道。若有出現任何的腰部疼痛、血尿甚至是摸到腫塊,應盡早接受檢查,才能徹底遠離腎細胞癌的威脅。

腰痛、血尿、腰部硬塊 小心腎細胞癌

腰痛、血尿、腰部硬塊 小心腎細胞癌#腰痛

腎細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好發於60~70歲老年人,以男性居多,台灣地區每十萬人中約有10至12人罹患此病,發生率雖然不高,但由於初期沒有任何症狀,容易被忽略,在過去,病患出現症狀求診時通常已是末期。不過,近年來腎細胞癌的死亡率逐年下降,探究原因可能與國人的健康意識抬頭,定期接受健康檢查,讓難以發現的腎細胞癌無所遁形,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癒後遠比以前好得多。此外,標靶藥物的出現也帶給病人新生的希望。新光醫院外科部黃一勝部主任表示,腎細胞癌是發生於腎皮質的腫瘤,由於腎臟位於後腹腔深部,有任何病變不易被發現,加上腎細胞癌初期沒有明顯的症狀,更增加早期發現的難度,當然超音波是早期診斷的工具,若能定期檢查,就能早期 診斷出來。但是若等到出現腎臟疼痛、腫塊以及血尿到院求診時,幾乎都已經是晚期。由於腎細胞癌對化學治療與放射線治療的效果不佳,過去僅能以免疫療法做為治療的唯一選擇,但效果始終有限。近幾年發展出的標靶藥物,大幅降低腎細胞癌的死亡率,給醫界打了一劑強心針;目前用於腎細胞癌的標靶藥物可分成兩類,一類是抑制腫瘤血管新生,阻斷腫瘤生長所需的養分,直接抑制腫瘤細胞的增生,主要針對轉移性亮細胞型腎癌患者,這類藥物可以很快看到治療效果,包含紓癌特(Sutent)及蕾莎瓦(Nexavar);另一類則是阻斷腫瘤細胞訊息傳遞,讓腫瘤細胞無法長大與擴散,這類型的藥物對於非亮細胞的腎細胞癌特別有效,包含特癌適(Torisel)以及癌伏妥錠(Afinitor)兩種藥物。黃部主任進一步說明,腎細胞癌可分為四期,第一期是腫瘤範圍仍位於皮質內者,第二期則為侵犯到皮質外周,此兩期的病患皆屬於早期,治療方式以外科手術為主,若能完整將腫瘤切除,癒後良好,後續僅需定期追蹤即可;當癌細胞侵犯到周邊大血管、腎靜脈、下腔靜脈及淋巴結時是第三期,若再加上任何器官的轉移,則歸類至第四期,這兩期屬於晚期,在治療的方式上,針對僅有少數部位轉移的病人,仍可進行多部位開刀將腫瘤一一摘除,術後輔以標靶治療;倘若癌細胞已經侵犯擴散至多重器官時,通常就不建議進行手術,除非病人出現疼痛、出血等狀況時,才會考慮將侵犯部位切除,減輕病人痛苦,否則幾乎都是服用標靶藥物控制腫瘤的生長與擴散。目前健保給付的第一線藥物為紓癌特(Sutent),服用後可能出現手足症候群以及腸胃道不適等副作用,通常是服藥四周後停藥兩週休息的方式進行療程,若腫瘤明顯縮小,則表示藥物有效,可持續用藥,若腫瘤並無縮小,則需評估是否要轉成第二線的藥物。值得一提的是,根據美國癌症協會最新報告,病患在服用紓癌特後,若出現高血壓、手足症候群等副作用症狀,表示病患治療成效較佳。另外,晚期腎細胞癌的病患中有一部份是屬於預後較差的一群,這類的病人可以考慮使用特癌適(Torisel),已有研究指出,此藥物使用在預後較差晚期腎細胞癌的病患身上,有明顯的療效,而且特癌適於今年元旦起,健保開始給付在高危險群晚期腎細胞癌的第一線治療,為此病患每月可節省將近13萬元的醫療費用,讓病人家庭的經濟負擔得以紓緩。黃部主任叮嚀,腎細胞癌的發生率或許不高,但不能因此輕忽這種疾病可能帶來的威脅,定期的健康檢查並且輔助影像學是唯一能早期發現的管道。此外,若有出現任何的腰部疼痛、血尿甚至是摸到腫塊,都應盡早到院接受醫師檢查,才能徹底遠離腎細胞癌的威脅。

「腰椎椎間盤凸出症」站著痛,坐著更痛!

「腰椎椎間盤凸出症」站著痛,坐著更痛!#腰痛

案例:卅歲的張先生歪著身體、兩手扶著腰,臉上露出痛苦的表情,一拐一拐的來到診間。張先生很緩慢很緩慢的坐在診間椅上,患者表示:「醫生啊,坐下來腰更痛,站著比較好一點。除了腰痛以外,痛還從右腿一直痛到腳底,常常要躺床休息,真的很艱苦!」看到張先生這種情況,醫師第一個想法是典型的坐骨神經痛。像張先生這樣的年輕人,最常見的病因是腰椎椎間盤凸出,壓迫鄰近的神經,造成下背痛及下肢麻痛。台東基督教醫院復健科主任王和誠醫師說明,椎間盤是連結每一節脊椎的軟骨,腰椎椎間盤凸出是當受到外在的壓力,例如:用力打噴嚏、咳嗽或彎腰搬東西,造成腰椎椎間盤外層的纖維環破裂,內層的髓核被擠出來,壓迫附近的神經,造成坐骨神經痛;大多發生在第四腰椎和第五腰椎,以及第五腰椎到第一薦椎這兩節。王和誠表示,此類型病患檢查時,常常發現患者平躺於床上時,無法將腳打直舉起抬高超過三十度。因為直舉抬腳會牽扯到坐骨神經,引起劇烈的疼痛。另外小腿、腳背或腳底的感覺較遲鈍,腳部有麻木、針刺感,大腳趾向上背屈或向下蹠屈的肌力降低,病人無法墊腳尖或用腳跟著地走路。一般腰椎椎間盤凸出在醫院有以下三種放射科檢查:腰椎X光檢查:雖然無法直接看到椎間盤軟骨,只能看到腰椎骨骼,有時可以發現腰椎骨之間的距離狹窄。電腦斷層攝影:將腰椎做橫切的影像,藉此可發現哪一節的椎間盤軟骨有變化,是否有凸出、破裂的情形。核磁共振攝影:不僅可以清楚的對椎間盤軟骨顯像,對附近的骨頭、神經也可以清楚的觀察。王和誠進一步說明,治療方法可以選擇消炎、鎮痛的非類固醇消炎藥,肌肉鬆弛劑,復健治療。復健治療可減輕椎間盤壓力,降低神經壓迫症狀,放鬆肌肉,緩解疼痛。方法有局部熱療、磁場、短波、電刺激、向量干擾、腰椎牽引、姿態教育、運動治療、穿束腹帶或背架等選擇。運動治療可藉由治療性運動,增強背部肌力,回復正常的生物力學功能。穿束腹帶及背架可提升腹腔壓力,減輕脊椎負擔,也有保護脊椎的效果。復健治療持續一、兩個月後,80%的病人都會獲得改善。如果經過休息、藥物及物理治療之後,病情仍未好轉,或出現肌肉萎縮、無力或大小便困難時,則須盡快接受手術治療。王和誠提醒有相同困擾的民眾,腰椎椎間盤凸出症除了上述治療外,病人的配合也很重要。平時避免拿重物及彎腰;避免激烈的腰部運動;床舖宜軟硬適中,讓身體獲得適當支撐;站姿、坐姿保持正確的姿勢。另外一些增強腹肌及背肌肌力的運動也要持之以恆繼續下去,才能預防復發,遠離背痛。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