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

避免肥胖 可降低退化性關節炎風險

避免肥胖 可降低退化性關節炎風險#脊椎

退化性關節炎(osteoarthritis)是一種常見慢性的、漸進性的關節軟骨損傷疾病,特別好發於手部、膝蓋、髖關節及脊椎等處的關節上,是一種與年齡職業性負重有很強相關的疾病。一般來說很少發生在四十歲以下的人身上,但是在過了五十歲之後,退化性關節炎的盛行率則開始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加。營造、林木、農、礦工業從業人員因職業性負重,也有很高的風險。柳營奇美醫院家醫科蕭旭峰醫師呼籲:避免肥胖,適度增加關節周邊肌肉韌帶強度,可以降低風險。估計全美國約有四千萬人受到退化性關節炎所困擾,男女的比率差不多,其中約有70~90%為七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雖然退化性關節炎不是一項容易致命的疾病,但是對生活品質及健康的影響卻是極大的,在西方的研究中,退化性關節炎對健康的衝擊,在女性所有疾病中排名第四;在男性則是第八位。此外退化性關節炎也是一個造成病人喪失日常活動能力(例如:走路、爬樓梯)的重要病因,對於西方的老年族群,退化性關節炎是僅次於心血管疾病的引起失能的第二大原因。退化性關節炎也往往造成了相當大的醫療資源負擔,全英國在西元2000年共進行了80,000個髖關節或膝關節的置換手術,總共花費了約四億英鎊的醫療費用,在台灣每年用在置換人工膝關節手術的醫療費用也高達二十多億台幣。因此隨著社會老化程度的進展,退化性關節炎對台灣社會的影響將會變得越來越嚴重。蕭旭峰醫師表示,傳統上退化性關節炎被認為是一種隨著老化而不可避免的疾病,因此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發生與年齡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除了年齡之外,有關於退化性膝關節炎的危險因子,在過去已被廣泛研究且確認的還有:性別(女性多於男性)、種族、體重過重、過去曾有膝關節外傷病史者以及運動、職業上的影響等。根據文獻的結果顯示,從事一些粗重工作,例如:搬運、背負重物的工人,通常比較容易發生退化性關節炎,另外對於一些需要較長時間採取蹲姿或是跪姿的工作者,也是疾病的好發族群。就不同的職業類別而言,營造業、林木業、農業及礦業之從業人員都是退化性關節炎的高危險族群。針對各種不同職業上的動作或姿勢所作的研究,結果也發現:蹲、跪、搬舉重物以及長時間走路、爬樓梯等動作,都會提高罹患退化性關節炎的危險性,特別是如果工作中經常需要使用到蹲、跪姿勢同時又需搬舉重物的工作者,其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盛行率是一般人的三倍以上。因此預防退化性關節炎的方法,除掉遺傳基因及性別等不可改變的因素之外,蕭旭峰醫師說,最主要的就是要減少關節的負擔及增加關節周邊組織的強度。因為體重是關節負重最主要的來源,所以避免肥胖絕對是預防退化性關節炎的第一要務,其次要避免長期負重及關節反覆性的動作。至於適度而正確的運動則可以增加關節周邊的肌肉韌帶的強度,可以減少罹患退化性關節炎的危險性。雖然早在1952年,就有研究發現礦工有較高的危險性罹患退化性關節炎,後續有關職業與退性關節炎的研究也大都顯示職業上的負重工作與退化性關節炎是有非常高的關聯性,但是一般醫療人員或是職場的工作者還是較少注意到這方面的問題。主要原因是退化性關節炎大多發生在50歲,甚至是退休之後,因此過去工作上的影響往往被輕忽。再加上長達四、五十年的職業史追蹤並不容易,而且過去的研究中也一直沒有明確的負重暴露與退化性關節炎間的劑量效應關係被證實,所以到目前為止,包括歐美的主要國家在內,都還沒有正式認定因工作負重而引起的退化性關節炎是職業病的一種。然而隨著有越來越多的證據支持兩者之間的關連性,因此如果可以讓大家多了解這方面的問題,對基層勞工採取適當的衛教,進而要求職場提供更多預防退化性關節炎的防護施,不僅可以減少未來龐大醫療資源的支出,同時也可以降低這個疾病對個人及社會健康所造成的衝擊。

金融海嘯狂襲 聰明投資顧「骨」本

金融海嘯狂襲 聰明投資顧「骨」本#脊椎

經濟不景氣,許多民眾投資失利,造成股本流失荷包縮水,民眾的消費意願降低,只求錢要花在刀口上。許多醫師反應近期醫院看診人數明顯減少,甚至許多自費治療的項目,患者還會跟醫師討價還價。以骨質疏鬆症為例,這種看似不痛不癢的疾病,一但中斷治療就無法預防骨折意外的發生,曾是菜籃族的劉太太說:「股市大跌造成投資股本流失,為了節省開銷,就停止自費治療骨質疏鬆症,沒想到一停藥就發生脊椎骨折!」根據統計,台灣的菜籃族婦女一但開始出現更年期的症狀,其骨鬆發生率是一般人的6-8倍。骨鬆患者很容易因為受到外力而發生骨折,據調查顯示,骨鬆造成骨折的發生率是腦中風的2-4倍,遠比心臟病及乳癌罹患率要來的高。骨折經常發生在橈骨、脊椎以及髖骨三個部位,其中以髖骨骨折對於患者的死亡威脅最大,發生後第一年的死亡率約15~20%。家醫科林育弘醫師表示,骨折患者通常需要接受手術治療,加上復原時間較久,六成患者生活起居需要家人協助,算一算每個患者的醫療費用再加上後續復健、照護甚至中斷工作的成本,恐怕數十萬元跑不掉。不但造成家人龐大的負擔,也會耗用極大的社會資源。林醫師說目前衛生署已經核准一種一年只要施打一次的骨鬆新藥,這項新藥透過靜脈注射方式,只要15分鐘,治療效果就能持續一年。患者接受治療後,平時只要注意鈣質的補充,即可有效降低七成脊椎骨折及四成髖關節骨折風險,與三成髖骨骨折死亡率。這種治療選擇目前收費約二萬多元,可以節省許多病患就醫的等待時間還有金錢,除了能有效治療骨鬆外也能大幅度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仔細算一算,非常符合投資報酬率。使用新型藥物治療來預防發生第二次骨折的機率,劉太太說:「投資股市連本都留不住,不如投資健康不虧本。」醫師特別提醒菜籃族注意,一但自覺有身高縮水、駝背或是骨頭酸痛等症狀出現,一定要就醫接受骨密度檢查,如果發現有骨密度流失的症狀,千萬不要為了節省花費而放棄治療,以免像劉太太一樣因小失大。

手麻、腳麻未必是中風 可能是壓迫性神經炎

手麻、腳麻未必是中風 可能是壓迫性神經炎#脊椎

在神經內科門診,常有病患因手麻腳麻求診,大多病患都擔心是不是中風了,其實不用太擔心,絕大多數的手麻腳麻都是神經被壓迫所造成的,也就是「壓迫性神經炎」。■ 如何與腦中風做區分?臺安醫院神經內科-黃尚本醫師解釋,如果是腦中風造成的麻木感,通常是突然發生的,多半會有血壓上升的現象,以年長者居多,且會有臉部麻木感,有時候也會合併單側的臉、手、腳無力。至於「壓迫性神經炎」,主要是周邊神經受壓迫,不會有上述的症狀,可以此做區分。當神經受到外力壓迫的時候,就會有麻木的感覺,舉例來說,當我們翹著二郎腿一段時間後,因神經被壓迫就會有麻木感,這時只要起來活動一下,麻木感就會消退,但是如果壓迫的時間太久,就需要更多的時間麻木感才會消退。■ 哪些情況會造成神經壓迫?黃醫師指出,有一些狀況會造成神經長時間被壓迫,如:1. 脊椎長骨刺壓到神經:頸椎長骨刺會造成手麻,嚴重時會有無力感;腰椎長骨刺會壓迫坐骨神經,造成腳麻,嚴重時也會無力。2. 腕隧道症候群:這是上班族最常見的手麻原因,大多是因為長期使用滑鼠或鍵盤造成手腕長期被壓迫,被包覆在裡面的正中神經因壓迫而受損。症狀包括大拇指、食指與中指有麻木感,也會有肌肉緊繃感,有些人會覺得晚上睡覺時或騎機車時特別麻。有些家庭主婦做家事,因姿勢不良也會造成神經壓迫而手麻腳麻。有些上班族因趴著睡覺,或單手拖著下巴講電話,也會造成手麻不能動。3. 睡姿不良造成的神經壓迫:最有名的就是所謂「蜜月手」,當情侶晚上睡在一起,女友的頭躺在男友手上,隔天男友的手就麻木不能動了。這種情況因壓迫時間過長,往往要數個禮拜才能完全恢復。■ 如何診斷壓迫性神經炎?有麻木的症狀一定要迅速就醫,醫師會藉由專業判斷排除中風的可能。如有需要會安排X光的檢查看看是否有長骨刺,此外也會安排神經傳導的檢查,因為當神經被壓迫時傳導速度會變慢,可藉由檢查評估神經的功能是否受損。■ 如何治療壓迫性神經炎?治療上最重要的是姿勢的調整,務必去除任何會造成神經受壓迫的機會。多休息也有助於受損神經的恢復。黃醫師表示,藥物治療上,醫師會使用肌肉鬆弛劑、止痛消炎藥。此外,少量的鎮定劑與維他命B12也有助於麻木感的消退,較嚴重的個案會考慮使用類固醇,因其有較好的消炎與消腫效果。如有骨刺可藉由復健或背架使用來調整,嚴重個案則要考慮手術去除骨刺。

治療骨鬆一年一次 有效降低骨折風險

治療骨鬆一年一次 有效降低骨折風險#脊椎

70歲的張老太太(化名),陪孫子在公園玩耍時不慎扭傷,造成脊椎壓迫性骨折,就醫檢查後赫然發現自己的骨密度指數只剩- 3.6,屬於嚴重骨質疏鬆症。當時雖立即接受治療,但因張老太太同時需治療其他慢性疾病,需要服用的藥物種類甚多,經常忘記服用骨鬆藥,且骨折後行動不便的她僅能仰賴家人請假陪同就醫回診,諸多不便使得張老太太中斷了治療;三個月後,張老太太又再發生第二次骨折!骨科醫師黃勉倉指出,類似張老太太這樣中斷治療後又骨折的案例經常發生。大多數患者骨折後因為行動不便,以至於定期回診的困難度增高,此外,目前常用的口服骨鬆藥物有許多的不便性,患者常常排斥服藥或是忘了吃藥而中斷治療。最近衛生署已經核准一種一年只要施打一次的骨鬆治療藥物,不但可以減輕患者在就醫以及用藥時的不便,更能夠有效降低二次骨折的發生率。日前,歐洲的衛生主管機關更核准該新藥可適用於男性骨質疏鬆症病患。黃醫師說明,這種新藥可減少骨頭內蝕骨細胞的作用,經過醫學研究證實其治療成效較其他藥物優異,可有效降低七成的脊椎骨折風險,及三成的髖骨骨折手術後死亡率。治療時,患者只需在醫療院所接受15分鐘以上的靜脈注射,治療效果便可維持一年,患者的接受意願頗高。根據調查顯示,有少數病人在施打後會產生肌肉酸痛等症狀,黃醫師表示此屬正常藥效發揮現象,只要多休息或經適當的症狀處理,約莫三天後,前述的不適症狀即會解除。許多患者在初次選擇新的治療方式時,都會多方考慮費用及時間成本的因素,但相較於現有藥物的繁複使用方式,加上必須定期回診的交通及醫療費用,長期下來,一年一次的自費藥物的確是讓患者多一個很好的新選擇!黃醫師也建議目前已有骨質流失或不足的民眾,也可以考慮使用藥物來積極控制、避免日後發生骨質疏鬆惡化的情形。張老太太經過黃醫師細心的治療後,開心地表示:「以後一年只要去一次醫院,實在很方便!」但黃醫師叮嚀,施打新藥後兩、三個月內還是需要回診追蹤,而後再依醫師的建議、減少就醫次數,以後甚至只要一年回診一次即可,其方便性對許多骨質疏鬆的患者可說是一大福音,同時也可減輕患者的家人在照顧上的經濟負擔及心理壓力。

一站起來腳就麻 ”脊椎孔狹窄”作祟

一站起來腳就麻 ”脊椎孔狹窄”作祟#脊椎

60歲陳先生(化名)最近三個月一站起來雙腳就有麻木的感覺,剛開始還能勉強走一段路,可是最近幾個星期症狀加劇,走不到十公尺,就因為腳又麻又痛而不得不坐下來休息,不過這些症狀只要坐下就會改善。神經學檢查結果發現陳先生雙腳的肌力正常,站立時,從腳底到腰部的位置感覺都是異常,但雙下肢的動脈搏動正常,代表血液循環方面沒有問題。所以,研判是腰椎的脊髓神經受到壓迫。於是安排腰椎的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在腰椎第三、四節的脊椎孔有明顯的狹窄,因此,只要他一站起來,狹窄的脊椎孔就會壓迫到裡面的脊髓,造成腳麻及痠痛的症狀。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神經科-周秉箴醫師表示,腳麻的原因有很多,局部神經或脊髓神經受到壓迫,血液循環不良等都會造成下肢麻木或無力。長期姿勢不良或是從事粗重工作則是脊椎孔狹窄的危險因子。脊髓神經的周圍其實有腰椎骨骼韌帶肌肉等嚴密的保護,但是隨年紀增長,椎間盤突出、骨刺形成、脊椎滑脫、韌帶肥厚等原因都會造成脊髓所在的脊椎孔狹窄,進一步壓迫神經。嚴重的話,有可能進展至下半身癱瘓。但只要及早治療,都可以恢復得不錯。周秉箴醫師提醒民眾,長期姿勢不良或是從事粗重工作都是脊椎孔狹窄的危險因子,因此,民眾應該隨時注意日常生活的站姿及坐姿,千萬不要在辛苦了大半輩子以後,正想準備好好享受退休生活,遊山玩水時,卻因「身體的苦楚及功能受限」,而破壞了美好的退休計畫及生活品質!另外,如果有肢體麻木的症狀應及早就醫,才能做正確的診斷及治療。

骨骼一定強!預防骨鬆由年輕做起

骨骼一定強!預防骨鬆由年輕做起#脊椎

人的總骨量在20歲至30歲之間達到最多量,過了30歲骨質開始流失,女性在停經後,骨質減少的速度會快,如果流失過多,骨骼呈現中空疏鬆現象,就是所謂的「骨質疏鬆症」,且骨鬆非女性專屬,男性致死率也高。依據97年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調查發現:有91﹪受訪的男性低估男性髖部骨折後1年內高致死率為22%,更有75%的男性有罹患骨質疏鬆症的危險因子,最有效的預防做法是從小有均衡的飲食,尤其攝取含豐富鈣質的食物,例如乳製品及肉類,再加上規律的運動,使骨頭得到充分的發育,儲存足夠的鈣質。此外,懷孕或餵奶的婦女,對鈣質的需求量比平常的時候更重要,每日至少2,000毫克以上,而更年期後之婦女之鈣質攝取量(1,500毫克)也比年輕時要多(1,000毫克)。所以,預防骨質疏鬆症的第一步是由年輕的時候做起。◆ 骨質疏鬆症的預防方法一、增加鈣質攝取牛奶是鈣質最主要的食物來源,若不喝牛奶,則很難獲得足夠的鈣質,為獲得足夠的鈣質,建議每人每日應喝牛奶量為:成人1~2杯 、青少年及孕產婦2~3杯(一杯牛奶為240毫升,或以3~4湯匙奶粉沖成一杯,每杯約含260毫克鈣質。)二、適當的運動運動方面,適度的戶外運動是必要的,因陽光能使身體產維生素D,維生素D可以加強腸胃對鈣的吸收,持續而且適量運動,可以防止骨質疏鬆、幫助睡眠、維持活力,選擇適合自己運動(如游泳、太極拳、外丹功等),避免需要碰撞或快速移位的運動,以免摔倒。最好參加運動團體,一方面較能持之以為恆,同時也能拓展人際關係。有些負重運動(如慢跑、騎單車、步行、提重等)能增加骨質,但患有關節炎者,應避免負重運動。三、預防跌倒經診斷罹患骨質疏鬆症的人,必須要預防跌倒,以免發生骨折。預防跌倒的方法可分兩方面:改善居家環境浴室、廚房、廁所及樓梯是較容易跌倒的地方,應有充足的照明,保持地面乾燥或鋪設防滑墊、加裝扶手。維持適當的運動運動可以增進肌力及關節柔軟性並改善身體的協調能力,而減少跌倒的機會。◆ 骨質密度檢測保健康由於骨質疏鬆初期大多無明顯症狀,骨質密度檢測是骨質疏鬆症治療中一項必要程序。骨質密度檢測可幫助醫生進行疾病診斷、骨折風險評估和監測患者對治療的反應。世界衛生組織(WHO)對骨質疏鬆症的評估,建議以骨質密度(BMD)值為診斷標準,若體內任何一處骨骼之BMD值,低於20歲年輕婦女平均值的-2.5個標準差(T值小於-2.5),就可診斷為骨質疏鬆症;若BMD值介於-1和-2.5個標準差之間(T值介於-1和-2.5之間)則稱為骨質減少症;BMD值高於-1個標準差(T值大於-1)則為正常。根據研究發現,骨質密度每低於1個標準差,脊椎與髖骨發生骨折的危險性會提高2倍。*T值>-l為正常骨頭。*T值介於-1及-2.5間為骨質減少症。*T值<-2.5為骨質疏鬆症。為響應2008年世界骨鬆日及提升民眾重視骨質疏鬆症對健康的影響,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與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特別精心策劃於97年10月19日(星期日)下午1時30分至4時30分假臺北市國父紀念館西側中山廣場舉行「挺直腰,大聲講:骨骼一定強!」全民強骨活動。現場免費提供超音波檢測儀及骨鬆車檢測,並提供通關秘笈、績優骨筆記、保密&防跌吸鐵等衛教指導的動靜態宣導活動,全程參與民眾,還有超值豐富的強骨福袋可以帶回家,歡迎市民朋友參加,一起支持骨質疏鬆症的防治。當日篩檢活動,將由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邱文祥局長及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宋永魁理事長率領,民眾一起來喚起對骨質疏鬆症防治的重視!

預防骨鬆三撇步:運動、「走光」、吃豆腐

預防骨鬆三撇步:運動、「走光」、吃豆腐#脊椎

隨著國人對養生與健康逐漸重視,骨質疏鬆症的預防與檢測也成為熱門話題之一。根據「婦女骨質疏鬆症調查」結果得知,臺灣地區25歲以上婦女,約三成做過腳部超音波骨密度檢查,約一成三做過脊椎及髖關節骨密度檢查,約三成婦女骨質密度有異常狀況。這項「婦女骨質疏鬆症調查」是由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與該計畫主持人彭玉章醫師,針對台灣23縣市,共1,072位25歲以上婦女進行電話問卷調查,詢問最近一年曾經接受骨密度檢查狀況與結果等問題,在95%信心水準下,最大可能抽樣誤差為3%。彭玉章醫師表示,值得注意的是,腳部超音波骨密度檢查出骨質密度不正常者,在大醫院做脊椎及髖關節骨密度檢查,約七成結果顯示的確是骨質密度不正常,三成檢查結果反而是正常,表示腳部超音波檢查可能有三成假陽性,仍需至大醫院做詳細檢查。彭醫師說,雖然有做過腳部超音波骨密度檢查者有35.3%檢查結果不正常,但其中20.5%為骨密度低但未達骨質疏鬆,14.8%為骨質疏鬆。而且臺北市婦女做過骨密度檢查比率(31.6%)略高於非臺北市婦女(28.9%)。進一步比較不同地區做腳部超音波骨密度檢查結果發現,臺北市婦女有28.9%被檢出骨密度不正常,10.3%被檢出有骨質疏鬆症狀;而非臺北市婦女有36.4%被檢出骨密度不正常,15.6%被檢出有骨質疏鬆症狀。彭玉章提出,預防骨質疏鬆簡易三撇步:運動、「走光」、吃豆腐。其中,「走光」係指「走在陽光下」,以增加維生素D攝取,而「吃豆腐」則泛指多攝取富含鈣質食品,例如:傳統豆腐就是含鈣量很高食品。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院長翁林仲則呼籲民眾,可於10月19日(星期日),參加該院區於臺北市立仁愛國中操場所舉行「仁愛GOGO健康久久」趣味運動會,馬上就可獲得運動與「走光」之效!將預防骨鬆行動融於日常生活中。有興趣民眾可逕洽仁愛院區社區護理室(2709-3600分機3598),詢問活動相關問題喔~

女性減肥、防曬過度 易得骨質疏鬆症

女性減肥、防曬過度 易得骨質疏鬆症#脊椎

骨質疏鬆症是一種全身性的骨量降低,使骨骼微細結構發生破壞的疾病,會導致骨骼的脆弱,結果使發生骨折的危險性增加。一般而言,人的骨密度在三十至三十五歲時達到巔峰,以後便開始走下坡。奇美醫院骨科主任-陳伯毅醫師表示,女性因為懷孕生子、較少運動、減肥節食、營養不良,在三十五歲以前沒有達到較高的骨密度﹙成年女性骨質較同年男性為低﹚,也可能因為疾病長期服用藥物﹙例如利尿劑、抗癲癇藥、類固醇、甲狀腺素、肝素、化學治療等﹚,或卵巢病變、停經後,女性荷爾蒙下降,導致骨質快速流失,較男性易患有骨質疏鬆症。骨質疏鬆症容易衍生許多併發症,包括跌倒易產生骨折﹙髖部、腕部、胸腰部脊椎﹚、外觀變形﹙駝背、脊椎側彎、身高變矮﹚、瀰漫性背痛、肌肉衰弱、活動性降低、喪失獨立自主的能力、行動不便造成與社會疏離、高死亡率。骨質疏鬆症常是無聲無息地進行著,毫無預警。有時病人已出現自發性的骨折但可能仍無任何症狀。臨床上病人大多因突發性之骨折引起劇痛而求醫。近十年來台灣的流行病調查統計發現:65歲以上之城市婦女,19%已有一節以上之脊椎壓迫性骨折,依全民健保資料顯示,65歲以上女性每年髖部骨折約為3500例﹙男性則約為2500例﹚。發生髖部骨折的年長者,一年內的死亡率約為15%﹙約等於乳癌3、4期的死亡率﹚,死因則以長期臥床引發的感染為主。若依目前台灣婦女平均壽命為78.3歲而言,大約三分之一的婦女在一生中會發生一次脊椎、髖部或腕部之骨折。目前治療骨質疏鬆的原則是:(一)在發生骨折前正確診斷出骨質疏鬆,並找出可以治療的導致骨質快速流失的原因(二)降低骨質流失速率(三)積極治療和預防骨折(四)以復健方法增進患者生活品質因為至今仍無一個安全又有效的方法可以使已經疏鬆的骨骼回復到原有的骨質密度,因此陳伯毅醫師建議,骨質疏鬆症的預防是最重要的。首先要改善日常生活中抽煙、酗酒、過度飲用咖啡的習性、要多運動﹙輕度負重運動,如散步、跑步、游泳、騎腳踏車均可﹚、有適當的日曬﹙一天當中十多分鐘的日照就夠了﹚,注重飲食中鈣質、蛋白質、維生素D的攝取,攝取較習慣上為高量的鈣質對骨質是有幫助的,成人女性每日攝取量為1000mg,停經後則增加到1500mg。有些疾病會導致骨質不正常的流失而致極度骨質疏鬆,例如:副甲狀腺機能亢進、甲狀腺機能亢進、性腺功能低下、庫欣氏﹙Cushing’s syndrome﹚症候群、胃腸吸收不良等,診斷並治療這些疾病是主要的治療方法。確認病患所使用藥物是否造成骨質流失的副作用,改善或停止使用這些藥物也是很重要的。陳伯毅醫師說明,目前用來治療骨質疏鬆症的藥物,主要有雌激素﹙Estrogen﹚Fosamax、Evista、Miacalcic、Forteo等。以往雌激素是用於防止停經後婦女骨質流失的首選藥物,但有研究顯示長期使用雌激素可能增加婦女罹患子宮內膜癌、乳癌和因血栓導致冠心病和中風的發生率。因此醫師應與病患共同討論使用雌激素治療骨質疏鬆症的利弊得失,再行選擇適當療法。婦女在接受雌激素治療時應常規地作乳房檢查,包括自我檢查乳房、乳房X光攝影和超音波檢查,並應定期做子宮頸抹片甚至病理切片檢查。其他如活性維生素D,由於年老婦女飲食減少,少曬太陽,活性維生素D較易缺乏,不利鈣質吸收,應經常補充,並追蹤血鈣以防高血鈣症的發生。年長者因為動作慢、反應慢、視力不好,容易跌倒。據統計大部分的老人跌倒骨折多發生在家中或居室內,故居家環境內必須注意照明是否充足,是否有可能引致跌倒的不良設施需要改善,在衛浴空間裏必須防滑,且設有可供抓握的扶手。年長女性也可能在起身時因自主神經失調造成姿態性低血壓而發生跌倒,必須給予教導,儘可能避免使用可能影響行動、反應和姿態性低血壓的藥物。一旦發生骨折,應儘早尋求專業骨科醫師的診斷、對骨折的正確瞭解和妥善治療,積極復健,避免感染和心肺併發症,才能增進生活品質。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