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

無聲的健康殺手!骨質隨年紀默默流失

無聲的健康殺手!骨質隨年紀默默流失#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骨質疏鬆號稱無聲無息的疾病!隨著年紀越大,骨質不斷流失,骨質疏鬆越來越嚴重,隨之而來的併發症也不容小覷,調查結果指出,30歲以前骨質疏鬆的情形,男女比例皆低於1%,隨著年齡的增加,骨質逐漸流失,65歲以上的老人,超過2成以上有骨質疏鬆的問題,只要輕微跌倒或彎腰、搬物品容易有骨折的情形。老年人易骨折 骨質疏鬆釀禍國民健康署針對2萬927名、15歲以上的國人進行「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結果發現女性罹患骨質疏鬆症的比例明顯高於男性,占10.5%,男性僅4.6%,且隨著年齡增加,骨質疏鬆的比例增多,30歲以下骨質疏鬆的比例,男女皆低於1%,但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超過2成有骨質疏鬆的問題;骨質疏鬆隨之而來就容易發生骨折,患者只要有輕微跌撞或彎腰、搬運物品就會造成骨折,且長期臥床的骨折病人也常因併發感染而死亡,因此骨質疏鬆問題不能輕忽。骨本三秘訣 預防骨質疏鬆國民健康署署長邱淑媞表示,為了預防骨質疏鬆,民眾從年輕開始就要儲存「骨本」,存骨本有三大要訣:分別是高鈣、頂天(日曬)、立地(負重運動),因此從小就要養成攝取高鈣食物的習慣,如喝牛奶、吃起司、黑芝麻、小魚干、豆腐和深綠色蔬菜等,適當接受陽光曝曬,增加身體維生素D的製造,並從事負重運動,如慢跑、健走、跳繩、伏地挺身和舉啞鈴等,強健骨骼,減少罹患骨質疏鬆的風險。骨質隨著年齡流失,預防措施不可少,除了年輕時多攝食含鈣食物、養足骨本外,培養規律運動習慣也能達到抗鬆防跌的功效,除此之外,若是已罹患骨質疏鬆的民眾,也可透過正確飲食和規律的運動習慣,來減緩骨質流失的速度。

無聲無息沉默殺手 骨質疏鬆性骨折

無聲無息沉默殺手 骨質疏鬆性骨折#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隨著台灣進入老年化社會,許多專屬於長輩的疾病也越來越盛行。如骨質疏鬆就是這樣的一個毛病。衛福部臺南醫院骨科胡智雄醫師表示,骨質疏鬆這個疾病本身,並沒有嚴重疼痛的症狀。而為何要注意這樣的疾病呢?因為當病患有骨質疏鬆這樣的症狀時,僅僅是走路不小心跌倒、或是在浴室內滑倒等,就可能有骨折的可能性。骨質疏鬆性骨折通常會發生在手腕、肩膀、髖關節附近、以及脊椎骨。長輩們會因骨折後,因疼痛或接受手術而相當程度的影響生活品質。此外,有追蹤研究指出,罹患骨質疏鬆型髖關節骨折的長者,約有2成的長者會在一年內過世。胡智雄醫師建議有下列因子的病患應接受骨質密度檢查,包括:更年期過後或早期停經的婦女,以及因疾病接受卵巢切除術的婦女,因雌激素減少而造成骨質大量流失。年紀大或是雄性激素缺乏的男性。有骨質疏鬆的家族病史,藥物史;長時間抽菸、喝酒、類固醇、抗癲癇藥物、以及抗凝血劑。缺乏運動、或長期臥床的病患、特殊疾病史;甲狀腺亢進、副甲狀腺亢進、類風溼性關節炎等。以了解自己是否有骨質疏鬆症,並且接受適當的治療。

運動傷害 恢復過程不能急躁

運動傷害 恢復過程不能急躁#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自從去年NBA球星林書豪掀起「林來瘋」的籃球熱潮,醫院骨科門診也多了不少因為打籃球,激烈運動過後而造成的運動傷害患者,除了韌帶受傷之外,另有部份受傷在腳部第五根蹠骨的基底,也就是一般稱為小腳趾的部位,被稱為「瓊斯骨折」。激烈運動跳躍落地瞬間 易導致「翻腳刀」阮綜合醫院骨科阮儀醫師表示,瓊斯骨折是相當常見的籃球運動傷害,主要發生部位在足部外側背部第五腳趾的根部,籃球比賽球員或是高度激烈運動員,常在跳躍落地的一瞬間,出現足底內翻現象,也就是台灣人俗稱「翻腳刀」,將第五蹠骨的基底端扯斷。骨折若民俗推拿 恐有反效果阮儀指出,這類型骨折,在骨折處會出現血液循環相當不良,癒合的情況也不理想,因為一開始發生時,常誤認為筋骨扭傷,許多患者會接受民俗推拿,結果反而更糟,導致足踝浮腫、瘀青更嚴重,需要更多時間恢復。骨折恢復需按部就班、不急躁阮儀表示,一般來說,受傷之後的四星期內,傷肢不可下地行走,五到六星期後可以用雙手支撐枴杖輔助,以足跟點地的姿勢行走,七到八星期間用雙枴輔助,腳掌放平行走,但不可以出力過大,更要小心,不能踩到突出物,如石頭,樓梯角等,約八星期才能不用拐杖協助,自然行走。阮儀提醒,若骨折卻沒有充分休息,即下地行走,在走路的動作中,會造成腓骨長肌持續產生拉扯,第五蹠骨骨折的碎塊隨之移動,延後癒合的時間,也有些病人對於必須以石膏長期固定感到不耐煩,認為無法自由行動,要求提早拆除,以致前功盡棄,呼籲別因小失大。

小心!老人跌倒易骨折

小心!老人跌倒易骨折#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小心!老人家一跌倒,非同小可。家住北港鎮高齡九十五歲的蘇黃魚阿嬤,8號在家跌倒造成「左側股骨粗隆間骨折」,由北港附設醫院骨科何堃淵醫師緊急為病患進行「骨內鋼釘固定手術」。何醫師指出,股骨粗隆間骨折是老人常見的損傷,平均年齡略高於股骨頸骨折患者,股骨粗隆部血液供應豐富,很少發生骨折不癒合,所以進行鋼釘固定手術可以有效幫助患者固定。但若處理不當,易發生髖內翻。而蘇黃魚阿嬤只生一名女兒,年輕時由她一名女子獨力撐起一整個家庭,女性強軔性格表現無遺,一直到95歲她仍在下田進行勞務拔花生。阿嬤有三個外孫女及兩個孫子,但孫子皆相繼過世。現在由她的獨生女和她一起居住在北港鎮,當天晚上阿嬤只是起個身想要喝水,沒想到一個顛簸就摔倒了,在樓下的女兒趕緊將老母親送往北港媽祖醫院就醫。何堃淵說,蘇黃魚阿嬤術後4天已經可以使用助行器下床,後續只需要配合復健治療就可解除長期臥床的危機,為了避免二次骨折,醫師也提醒家中有長輩者應特別注意保持光線暢通明亮,浴室要加裝防滑墊,以避免二次跌倒造成不可彌補之遺憾。

跌倒輕忽痠痛症狀 男子一年後竟癱瘓

跌倒輕忽痠痛症狀 男子一年後竟癱瘓#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一名51歲林姓男子,一年前在家中不慎跌倒,當時以為無明顯外傷應該沒大礙,不料一年後竟四肢癱瘓。直到至醫院接受X光檢查才發現,原來是第二頸椎齒凸骨骨折造成第一、二頸椎脫位,使得頸脊髓受到壓迫造成癱瘓,必須藉由手術才能解除病灶。林姓患者表示,一年前跌倒後,沒想到接著開始陸續出現頭痛、頸部痠痛,於是想藉由推拿及按摩來得到緩解,直到半年後,竟然連碗都端不起來,吃飯也只能用湯匙挖。一年後,四肢已經癱瘓,直到一次在家中因小腿嚴重抽筋,才被家人送往醫院。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陳金城說,藉由病患核磁共振檢查影像中,發現脊髓因受到第一頸椎骨壓迫,導致患者四肢無力,甚至嚴重到癱瘓。由於患者經過一年多的時間,骨折的頸椎骨已無法再復位,必須靠頸骨切除減壓,不讓脊髓繼續壓迫。而手術時,將第一頸椎壓迫脊髓的骨頭切除,再藉由顱骨、頸骨骨釘固定系統,把滑脫移位的骨頭固定,經由這樣的治療,病人在術後逐漸恢復行走及上肢活動能力。陳金城指出,由於第二頸椎骨折的病患,多數並不會立即出現四肢麻痺、癱瘓、知覺喪失、大小便失禁及呼吸困難等立即的神經症狀,反而僅以頸部痠痛,或枕部痠麻痛、脖子僵硬等症狀表現,因此也容易被誤認為一般扭傷或拉傷,甚至最後想以推拿、整脊等民俗療法來減輕疼痛。許多病患可能剛發生嚴重的外傷後,當時頸部及頭都會很痛,使得肌肉收縮,讓骨頭移位不明顯,X光檢查不容易看出來,這時候就像一顆不定時炸彈,等到肌肉放鬆時,移位就會較明顯,若不提早發現加以治療,骨頭可能移位愈來愈嚴重,最後造成四肢癱瘓,還可能呼吸衰竭,甚至死亡。陳金城提醒民眾,若因車禍或其他原因造成頸部受傷而疼痛不已時,絕對不可輕忽,一定要前往醫院接受X光檢查,以確定頸椎是否正常,若發現有問題,就應馬上接受正確的治療,切勿在診斷確定以前接受推拿、整脊治療,以免產生無法彌補的遺憾。(圖片來源:大林慈濟醫院提供)

老骨頭跌不得? 老人平時活動應多注意

老骨頭跌不得? 老人平時活動應多注意#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署立台中醫院骨科洪宗賢醫師表示,隨著社會高齡化,許多老人醫學問題日漸顯著。小兒醫學不等於縮小的成人,那老人醫學更不僅是年紀變大的成人。人類仍無法完全了解老化的機制,但老化的問題卻無時無刻在發生。許多高齡居家及活動產生的意外創傷也層出不窮。就有一名九十五歲的李婆婆,因為右大腿越來越腫痛,家屬帶她到醫院急診就醫,結果顯示右股骨下端骨折,家屬則表示不記得病患有明顯跌倒病史,怎麼會有這麼厲害的骨折?還有另一名九十二歲的婆婆因不小心跌倒,導致左側髖部骨折,送到附近醫院醫師表示因年紀太大,心臟瓣膜有問題等等,不適合開刀,給予止痛就好。但病患疼痛難耐,止痛藥根本無法止痛,家屬不知該如何?署立台中醫院院長李孟智說,診間最常發現長輩們因居家意外,如跌倒,而造成生活品質受限,手術風險卻又會令家屬擔心而怯步,甚至放棄。長輩只好臥床無法行動。有鑑於此,台中醫院特設有超高齡骨鬆特別門診。李孟智也特別提醒,超高齡老人常見骨折部位,像是腰椎骨折(輕微跌坐)、手腕骨折(拉單槓,倒退走)、肩部及髖部及腳踝骨折(絆倒)、高能量撞擊更常伴隨生命器官的損害及多處骨折(車禍)。而醫院對超高齡骨折病患的治療目標,希望能夠減輕病患的疼痛,恢復原有的生活舒適感、恢復日常生活能力,避免永久失能、減輕原有患疾的負擔,並避免惡化、避免臥床照護的併發症。讓老年人也能享有該有的生活品質。(圖片來源:署立台中醫院提供)

骨頭也會細菌感染! 34歲男骨折引骨髓炎

骨頭也會細菌感染! 34歲男骨折引骨髓炎#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台中一名34歲吳姓先生,因車禍造成右足踝骨折肌腱斷裂,開刀打釘子固定,一個月後本已結痂的傷口卻有滲液及紅腫現象,回原就診醫院診治,仍未見好轉,經醫師診斷骨頭受到細菌感染造成骨髓炎,住院進行傷口清創、服用抗生素及高壓氧治療,一個月後終於順利出院。豐原醫院骨科主任醫師李永恆表示,吳先生右足踝骨折的傷口,原本預定兩個月可以拔釘子,但有天他為了穩住身體,踏了受傷的右腳,因不覺得疼痛所以沒有在意,之後卻發現原本結痂的傷口濕濕腫腫的,到醫院做了細菌培養,一切正常,雖然情況沒有改善但也不以為意,直到紅腫情況加劇,連原本外露的釘子都因紅腫而看不到了,才轉到豐原醫院就診。李永恆說,骨頭與身上的其他器官一樣都會受到細菌感染,而骨髓炎即是骨頭受到感染所引起的發炎反應,可以從體溫、血液中的白血球數目、發炎指數、細菌培養及影像學中判斷出來。骨髓炎早期症狀單純時使用抗生素通常可以治療,若拖延了治療時機,服用抗生素36至48小時仍無效果者,則必須藉由開刀治療,若為慢性骨髓炎除清創手術、組織的重建外仍須接受長達六週的抗生素治療,甚或加上六週的口服抗生素以防再次感染;抗生素不盛行的時期,罹患骨髓炎的死亡率很高,特別是經由血液循環而感染的骨髓炎,在目前延誤治療仍會導致死亡,或造成肢體的生長受阻或功能障礙。李永恆叮嚀,早期的積極治療可以免去病理性骨折(骨頭發炎而變脆或疏鬆易造成骨折),與避免慢性骨髓炎的發生(持續的流膿及反覆疼痛),骨髓炎患者要特別調整好生活作息,慎防意外的發生,減少菸酒及藥物的濫用,補充足夠的營養,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若有糖尿病、高血壓則必須好好控制,骨髓炎治療時間較長,亦有再次復發的機率,患者需極力配合醫師的治療才能免於留下病根。(圖片來源:台中豐原醫院提供)

只是腰痠背痛? 僵直性脊椎炎嚴重恐癱瘓

只是腰痠背痛? 僵直性脊椎炎嚴重恐癱瘓#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採訪報導)你是否經常腰痠背痛、關節疼痛或是早晨起床時會感覺下背僵硬呢?許多患者常誤以為只是壓力太大,只要按摩推拿、休息就好,但小心你可能已經罹患「僵直性脊椎炎」!台北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醫師周昌德表示,僵直性脊椎炎是發炎性的腰背痛,嚴重可致脊椎骨折,大幅增加癱瘓的風險。周昌德指出,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系統,好發於20至40歲之間,男性罹患比例更是女性的三倍,推測和遺傳基因有很密切的關係,使免疫系統異常。此疾病常伴隨骨質疏鬆、骨折等併發症,病情惡化更會出現肌肉變形、萎縮、脊椎沾黏、駝背等情形,嚴重影響活動力,還有2至3成的機率造成虹膜炎而使視力受損。不過,雖然與遺傳有很大的關聯,但許多外在環境(如抽菸)也會導致疾病發生,非遺傳患者,就有5至10%的機率引發僵直性脊椎炎,因此,可別輕忽平時的小症狀。另外,因僵直性脊椎炎是種發炎疾病,使病患易疲倦,加上身體行動不便、活動能力受限,進而導致性生活品質下降,就有近4成患者認為受到影響。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過敏免疫風濕內科主治醫師蔡文展表示,許多男性患者常在就診的時候,對於性事難以啟齒,呼籲病友要正視疾病症狀,才能有效改善。醫師共同強調,若有出現僵、痛、不動等症狀,應及早至治風濕免疫科就醫治療,因初期症狀容易遭忽略,一但病情惡化,脊椎骨折風險可是會增加3.3倍,造成癱瘓、死亡率的可能性大幅提升。提醒民眾,僵直性脊椎炎初期常出現的症狀如下:早晨起床後感覺背痛或脊椎僵硬,但是會隨著一天活動的開始而逐漸減輕、超過數週或數月感覺腰背漸漸痛起來,痛的感覺持續三個月以上、運動後感覺比較不痛,但休息後感覺比較痛、感覺疲勞且體重有可能減輕,特別是在發病的早期。(圖片來源/記者劉麥文攝影)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