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

骨鬆骨折恐失能 「骨本」從年輕開始存

骨鬆骨折恐失能 「骨本」從年輕開始存#骨折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世界骨質疏鬆基金會IOF(Inter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的報告顯示,50歲以上每2位女性就有1位有骨鬆性骨折(Fragility fractures),每5位男性也有1位。對於年長者而言,由於骨鬆性骨折所造成的髖骨骨折相較於其他部位骨折來的高,且導致的失能及死亡所造成之經濟負荷也相對較高,大約有20至24%的民眾,在發生髖骨骨折的第1年即死亡,且髖骨骨折經常造成失能狀態,1年內大約有40%無法自行走路、60%患者需要協助,除影響患者及照顧者之生活品質及經濟負荷,也增加醫療支出。國健局表示,IOF訂定2012年世界骨鬆日主題為「stop at one」,指出發生第1次骨鬆性骨折後,將近一半的人會再發生第2次,如果第1次骨折發生後,能夠進一步的評估與治療骨質疏鬆,可以有效降低骨折再發率及節省醫療支出。因此,國健局除了呼籲發生骨鬆性骨折的患者要接受進一步治療外,仍需透過飲食及運動來維持骨質及預防跌倒,避免再度發生骨折。依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98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顯示,國人自述且經醫師診斷有骨質疏鬆的比例隨年齡增加而增加,婦女停經後更明顯增加,其比例在50歲以上男性為10.2%、女性為25.2%正遭受骨質疏鬆威脅,而75歲以上老人平均每4人就有1人有骨質疏鬆的問題。因此,隨著人口老化,骨質疏鬆症對國人的威脅會更加劇,相關防治作為更顯重要。國健局解釋,人體骨骼的骨質大約在20至30歲會達到最高峰,之後骨質逐漸減少。女性在停經後,骨質減少的速度會加快。如果骨質流失過多,使得原本緻密的骨骼形成許多孔隙,呈現中空疏鬆的現象,使得骨骼變脆、變弱,就是所謂的「骨質疏鬆症」。而骨質疏鬆症是沈默的疾病,大多沒有明顯的症狀,有些中高齡患者,可能只有出現身高變矮、駝背的外觀變化,這些患者平常不會覺察到它的存在,大多不以為意,但是只要一個輕微的跌倒,或是彎腰搬運物品,就有可能造成骨折。同時,上述調查結果發現,50歲以上骨質疏鬆症患者過去1年跌倒次數平均都在2次以上,比沒有骨質疏鬆症患者的跌倒次數來得多。在骨鬆和跌倒的加成效應下,容易發生跌倒、骨折、住院、失能等不良預後,不僅增加整體醫療耗費與社會公共健康照護體系之負擔,且老人骨折後長期臥床的結果,經常併發感染而造成死亡。相較於正常體位的民眾,過輕、過重及肥胖者有較高的骨質疏鬆比率。經常節食及體重過輕會減少雌激素分泌,加速骨質流失,造成骨質含量變少及肌耐力降低而容易發生骨質疏鬆;體重過重則會增加骨頭、關節的負擔,因此國民健康局呼籲國人可透過身體質量指數(BMI)來瞭解及監測自己的體位狀況,當BMI小於18.5或是大於等於24,就要注意維持及控制自己的體重了。國健局提醒民眾,從年輕就要儲存「骨本」。存骨本三大要訣是:高鈣、頂天(日曬)、立地(負重運動)。國健局表示,從小要養成高鈣飲食習慣,包括:喝牛奶、吃起司、黑芝麻、小魚、傳統豆腐、深綠色蔬菜等;要適度曬太陽,讓身體增加維他命D的製造;並多多從事負重運動,強化骨骼,例如:健走、慢跑、跳繩、伏地挺身、舉啞鈴等。又依據IOF建議,每週3天,每天做45到60分鐘的負重有氧運動可以有效增加骨密度。至於已罹患骨質疏鬆的民眾,仍需養成正確的飲食和運動習慣,以減緩骨質流失的速度,但運動計畫及強度應與衛生保健專業人員討論,不宜勉強進行,以免發生骨折。此外,在日常生活中應提高警覺,慎防跌倒,以降低骨折發生的機會。

老年人骨折難好 術後照顧成關鍵

老年人骨折難好 術後照顧成關鍵#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醫師啊!同樣是骨折受傷開刀,人家都三、四個月就好了,為什麼我還跛腳?完全無法負重?」偶爾總會聽到有人這樣質疑,懷疑醫師的手術技術,導致術後恢復的慢,或是留有後遺症,引起醫病關係緊張,甚至造成醫療糾紛。阮綜合醫院骨科醫師楊宗憲表示,老人家一跌倒就容易發生骨折,通常復原較慢。而骨折恢復的因素非常多,包括受傷的部位及嚴重程度、病患的體質、手術醫師的經驗以及復健的效果。在外科病房中,骨折的病人是最常見的疾病。一般而言,骨折通常都是「意外」。如發生了車禍造成骨折、或者是運動時受傷,高能量受傷因為衝擊較大,易造成血管神經皮膚等傷害,使得將來恢復不完全,甚至截肢,也易形成開放性骨折,也就是骨折處有傷口和皮膚外面相通,及粉碎性骨折,使得感染及不癒合的併發症大為提高。相反地,低能量受傷的併發症低,較有機會完全復原。  因為骨折很少立即危害到生命,且需要較長康復時間,所以大部分人都會忽略骨折的照護,而造成許多後遺症,如:傷口感染、骨折癒合不良、關節僵硬、肌肉萎縮等症狀等等。骨折後的恢復期需要多長?基本上,受傷的部位、嚴重程度及病患骨質是最關鍵的因素。一般將導致受傷的原因,分為高能量,如嚴重車禍、高處墜落、槍傷,與低能量的跌倒、運動傷害。  尤是老年人一旦骨折,活動力可能大受影響,若長期臥床、身體不活動,很容易就會罹患肺炎、泌尿道感染、褥瘡等疾病,不但引起死亡率上升,生活品質也大大降低。因此術後的復健,非常重要,才不會造成肌肉萎縮或關節僵硬,影響活動或步態。老年人在骨折後的復原階段,則要特別小心,不要跌倒。必要時可以拿柺杖、輔助用具,避免再對關節造成負擔。

銀髮族殺手 骨折致死率逐年攀升

銀髮族殺手 骨折致死率逐年攀升#骨折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你知道骨折後如果沒有好好保養,可能造成死亡嗎?根據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研究顯示,骨鬆併發症中最嚴重的是髖部骨折,而65歲以上的男性在骨折發生後一年內的死亡率高達22%,是女性的二倍。台安醫院骨科醫師劉文俊表示,骨折後容易使病人的活動力下降,容易引發各種不同的併發症,甚至造成死亡。呼籲民眾萬一發生骨折,必須立即接受治療,降低因骨折導致的生命危機。常見骨折發生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還是因為骨質疏鬆問題導致。劉文俊解釋,骨質疏鬆的情況一般常見於60歲以上的銀髮族人口,隨著年齡越大,骨質密度越低,發生骨折的機率就越高其中又以肩關節、手腕關節、髖關節、脊椎最容易發生骨折。然而,骨折後如果沒有完整治療引發併發症,第一個月的死亡率高達12%,第一年死亡率甚至可到25~35%,比例之高令人擔憂。臨床上曾碰過一名50歲婦女,因脊椎嚴重骨鬆導致胸腰椎體骨折塌陷,疼痛難忍因而引發厭食症,加上長期服用止痛劑,終致尿毒症,於52歲時死亡。劉文俊表示,骨折後容易使病人的活動力下降,加上長時間臥病在床,間接造成身體的機能及免疫力降低,引發各種不同的併發症。常見的肺部感染僅是其中的一種,其他還有心血管疾病、腎臟或膀胱感染、褥瘡、血栓、腦中風等疾病。雖骨折與死亡並無直接關係,但骨折後注意保養則可有效避免骨折引起的併發症甚至是對生命的威脅。劉文俊也建議,保健骨頭除了每天規律的運動外,最重要的是注意飲食的調養,多攝取富含鈣質的食物,如鈣片、牛奶、蔬果、豆類、蛋類等食物,透過飲食、運動雙管齊下,才能達到「顧骨」效果。另外,一般民眾認為,骨折後補充肉骨頭可以使骨頭癒合,針對此點,網路上對於健康議題討論卓著的「厝邊藥師 阿源爸」表示,肉骨頭的成分主要是鈣和磷,骨折後如果攝入大量的鈣和磷,容易導致骨質內有機質與無機質比例失調,阻礙斷骨癒合;而骨折後的骨頭再生,主要依靠骨膜、骨髓的作用,又骨膜、骨髓只有在增加骨膠原的條件下,才能更有效地發揮。因此,要達到骨頭癒合,建議多補充骨膠原可幫助骨頭再生。

防骨鬆好方便!風濕免疫病人可上網可自我檢測

防骨鬆好方便!風濕免疫病人可上網可自我檢測#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風濕免疫病人是骨鬆的高危險群,容易骨折,大林慈濟醫院風濕免疫科黃光永主任表示,過去長期接受風濕免疫科治療的病患不慎扭傷腳,就造成骨折,或是打噴嚏導致肋骨骨折,這些都是因為骨質疏鬆所導致,醫師提醒,風濕免疫許多病人本身已經有骨鬆的症狀而不自知,提醒病患應建立預防骨鬆的觀念,提早進行治療。不過風濕免疫病人想知道自己十年後會不會骨折呢?現在已經可以上網自我檢測,打上「FRAX」後就能輕鬆得知是否是骨折的高危險群。黃光永主任指出,「FRAX」是世界衛生組織(WHO)針對骨折而開發的評估工具,透過輸入年齡、性別、體重、身高、骨折病史、家族史、等危險因子,即可算出未來十年發生骨折的機率。病人不像以往需要做複雜的檢查,看著不了解的數據,現在利用這個程式,能讓病人體會到嚴重性,增加提早治療的意願。黃光永主任強調,骨密度檢測值的高低和骨折沒有絕對的關係,有些年輕人雖然骨密度低,但卻沒有太多骨折風險。以「FRAX」計算骨折風險,並不一定需要繁複的檢查,在家也能進行評估,倘若測出的骨折風險很高,即不用再測骨密度,可考慮直接治療。黃光永主任說明,骨質疏鬆症一般好發於停經後的女性,尤其罹患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人更要特別注意,除了本身疾病就容易導致骨質疏鬆,更因經常使用類固醇藥物導致骨鬆風險增加,如果能早期用藥治療,大部分都能有效減少骨質流失,降低骨鬆產生的機會。為了提高風免病人對於骨鬆的重視,大林慈濟醫院風濕免疫科目前也積極宣導預防骨鬆的重要性,針對風險性較高的病人進行骨折風險試算,再由風免科醫師進行評估,提供專業建議。黃光永主任提醒,由於目前健保未補助預防性用藥,因此民眾需自費進行治療,平均一年的費用為一萬多左右,民眾可視經濟情況決定是否進行治療。自我檢測網址:http://www.shef.ac.uk/FRAX/

腰酸背痛是得了骨質疏鬆?當心輕忽恐骨折

腰酸背痛是得了骨質疏鬆?當心輕忽恐骨折#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全身腰酸背痛,是不是得了骨質疏鬆?」想必是許多人心中的疑惑,高雄市立大同醫院骨科主任黃鵬如說,其實骨質疏鬆本身並不會造成任何的症狀,但不能因此而輕忽,否則會增加骨折的機會,而在診斷上,主要是靠特殊骨密度測定儀來偵測,至於一般的X光檢查只能看出較嚴重的病人。黃鵬如主任指出,人類骨頭在身體的器官算是代謝較為活躍的,經由不停分解舊的、不良的骨及不停地製造新的骨頭而達到一個穩定平衡的狀態。在正常的情形下,破骨細胞會清除舊的或結構受損的骨組織,之後造骨母細胞會生成新的骨頭並修補受損之結構,所以我們全身的骨頭約十年就會全部更新,在三十歲之前造骨的功能會大於破骨之功能,讓我們身體中的骨本增加而達到巔峰,但三十~五十歲時,造骨、破骨的功能效率會相等,所以我們的骨質幾乎維持不變;而在這之後會因破骨細胞功能增強及造骨母細胞功能降低而造成骨質下降,就是骨質疏鬆症的重要成因。在三十歲之前,因為骨本尚可累積,所以均衡營養是相當重要,主要可藉由攝取足夠的鈣及維他命D來補充,如此一來就可以有較多的骨本以供將來流失。除了營養充足之外,足量的運動也是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年輕時多運動可達到較高的巔峰骨密度;即使是年紀大的人,運動對骨密度亦是相當有幫助。女性朋友在停經後數年內會有較大程度的骨質流失,此時除了鈣片及維他命D的補充外,可配合賀爾蒙的補充會得到較好的療效以降低骨質流失的速度。黃鵬如主任提醒,老年人常會因骨質疏鬆而增加腰椎、髖部、遠端橈骨骨折的機會,發生髖部骨折後,除了住院的支出外,只有一半的人可回復到受傷前行走的狀態,四分之一的人會因併發症在一年內死亡,四分之一的人永遠需要輪椅或需人照顧生活起居,可見骨質疏鬆影響的深遠,因此最重要的是防止老年人跌倒,以降低骨折的發生率。

生鮮蔬果殘留農藥 13件不符規定

生鮮蔬果殘留農藥 13件不符規定#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為維護市民食用生鮮蔬果之安全,臺北市政府衛生局依計畫按月前往各蔬果零售業者、超市、大賣場、農產公司批發市場等販售場所抽驗生鮮蔬果殘留農藥情形,5月共抽驗73件產品,檢驗結果13件不符規定,不合格率17.81%。本次抽驗73件生鮮蔬果中,有46件檢出殘留農藥,其中33件檢出量尚在「殘留農藥安全容許量標準」限量範圍內,符合規定;另13件不符規定產品,為10件蔬果檢出農藥超量、2件蔬果檢出於該類農作物不得使用之農藥、1件蔬果同時檢出農藥超量及不得使用於該類農藥。針對不合格產品,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除要求業者下架回收、不得販售外,來源廠商屬外縣市者,已移請來源所轄衛生局查辦,另無法交待來源之業者,將依食品衛生管理法處分新臺幣3萬元以上15萬元以下罰鍰。殘留農藥含量超過安全容許量者,處以新臺幣6至600萬元罰鍰。該局特別表示,食品安全首重源頭把關,於市面抽驗產品屬於終端的管理,只有落實源頭田間監測及產地加強輔導農民於栽種時正確施用農藥,才能有效減少蔬果殘留農藥的問題。為維護民眾食用安全,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呼籲農友於栽種蔬果施用農藥,應符合相關法令。同時提醒消費者在選購蔬果時,最好選擇具有良好信譽之商家產品,或具農政機關核發之農產品標章,以確保飲食安全。另為減少攝入蔬菜可能之殘留農藥,建議清洗蔬菜時應去除外葉,先用水沖洗蔬菜根部,將泥沙清除,並將根部摘除,以水浸泡10至20分鐘,接著用流動的自來水沖洗2至3遍,可有助於去除殘餘的農藥。此外,一般消費大眾亦可用烹煮、選擇當季蔬果等方法,來減低農藥的殘留,炒菜時,將鍋蓋打開,亦可促使農藥隨蒸氣而揮散。

高處踩空墜落 男子腰椎橫突骨折

高處踩空墜落 男子腰椎橫突骨折#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李先生於鐵皮屋工地施工時,不小心從二樓踩空摔落地面,緊急送至聖馬爾定醫院急診,診斷發現除了頭部撕裂傷、背部及手部擦傷外,腰椎左側一至五節橫突骨折。聖馬爾定醫院骨科林宗志醫師表示,脊椎骨折的原因跟受傷機轉有很多種,一般常見的如高處墜落,跳水受傷,車禍撞擊,甚至骨質疏鬆病患簡單的跌倒,車禍時安全帶的拉扯或急速向前向後的反彈力,都可能造成脊椎骨折。脊椎骨折有分穩定性骨折以及不穩定性骨折兩種,脊椎椎體前半部受損的單純性骨折通常是穩定的,如果是嚴重的爆裂性骨折或是骨折引發脊椎脫位,則有可能傷及椎體的前半部與後半部的骨頭與韌帶,導致脊椎不穩定,也容易傷及神經合併神經障礙或下半身麻痺。脊椎骨折最常見的症狀是受傷之後的中度至重度背痛,疼痛會因活動而增加。但如果伴隨下肢有麻痺、針刺感、肌肉無力或是大小便的失禁即有可能是神經或脊髓受損的症候。橫突位於人體皮膚下十幾公分處,就像是脊椎的小翅膀,長在脊椎兩側,而這名病患一次就造成一至五節橫突骨折,無非是從高處墜落時遭受到巨大撞擊,沒有受到嚴重的傷害,真的非常幸運. 林宗志醫師也表示,發生疑似脊椎骨折的症狀時,除了以身邊隨手的物品幫患者盡量固定或以護腰背架、護腰帶輔助固定傷患處,避免患部扭動或壓到造成二次傷害,應儘快送醫,尋求專業醫師診斷與治療。穩定性的脊椎骨折可以保守治療;若是不穩定性的骨折或有神經損傷或壓迫,則可能需要進一步的手術治療。不論是保守治療或接受手術治療,應避免香菸,酒精,食用含尼古丁或過度刺激的食物,可補充一些鈣片及維他命D促進骨骼癒合,並遵從醫生指示臥床休息,配合復健恢復腰椎活動度,便可早日恢復健康生活。

保命防「跌」 長者跌倒傷害大

保命防「跌」 長者跌倒傷害大#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台灣的跌倒發生率,不同研究的盛行率從10.7%~32%,據估計,亞洲國家每100名長者過去1年中有10~20人會跌倒、跌傷,台灣有27人,美國則有20~30人。65歲以上老人的事故傷害死因中,第一位是交通事故,其次即是跌倒,長者跌倒都視為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如何「防跌保命」,也伴隨國內人口老化問題,長者跌倒、跌傷的盛行率也隨之上升,已經是不容忽視的重要課題。老人跌倒大致可分內在與外在因素。跌倒的內在因素包括:行動能力衰退,包含肌力衰退,關節退化,步態與平衡功能降低。慢性疾病: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關節炎、慢性呼吸性疾病及大小便失禁等慢性疾病數目較多者。視力不良:視力不良與視野減少、視深感覺差、對比敏感度受損及白內障,均會增加跌倒風險。服用藥物:如抗精神病藥物(抗巴金森藥物、抗憂鬱劑、非三環抗鬱劑)會誘發低血壓,從而導致暈眩。胰島素會引起血糖過低而導致暈厥。類安眠藥及其他如利尿劑、瀉劑等均可能增加跌倒的機率。5.生理及心智狀況等:如自主神經失調可引起姿勢性低血壓,再導致跌倒。有失智或憂鬱症狀者較易忽視環境中的危害,增加跌倒風險。跌倒的外在主要因素為環境因子。除寒冷、酷寒或高溫的天氣、公共場所地面不平或照明不足等戶外環境因素之外,居家環境也很重要,像是照明不足,牆壁亮度不夠,地板潮濕、髒亂、太滑,地毯太小、磨損、未固定好,走道堆放雜物,家具設計及擺設不當,鞋子太鬆太滑等,階梯無欄杆,階梯踏板磨損、不平、粗糙等,都會提高跌倒、受傷的機率。(資料來源:衛生署健康九九 健康專欄)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