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

中老年人體重過低 易有骨鬆、骨折風險

中老年人體重過低 易有骨鬆、骨折風險#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上了年紀還在減肥嗎?小心,五十歲以上的中老年人,B M I一旦小於18.5,很可能會造成骨質疏鬆。尤其是六十五歲以上老人,超過20%以上有骨質疏鬆的問題,女性在停經後骨質疏鬆的比率更高達20%至35%。阮綜合醫院骨科陳正彥醫師指出,過瘦的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每四人就有一人骨質疏鬆,這顯示可能是因為經常節食,以及體重過輕,而減少雌激素分泌,加速骨質流失,造成骨質含量變少以及肌耐力降低,而容易發生骨質疏鬆。骨鬆骨折最常發生在脊椎、髖部、手腕、肩部,其中又以髖部骨折最危險,老年人在發生髖部骨鬆骨折之後,一年內的死亡率高達15~20%,與晚期乳癌相當。 高鈣、日曬、運動   防骨鬆陳正彥醫師建議,從小要養成高鈣飲食習慣,包括喝牛奶,多吃起司、黑芝麻、小魚乾、傳統豆腐、深綠色蔬菜等食物。適當的曬太陽也可增進人體合成維他命 D,平日養成運動的習慣,並減少生活環境中容易造成跌倒的危險因素,便能有效預防跌倒,防止骨鬆骨折。要提醒的是,一味地減肥反而影響健康,維持理想體重不但可以減少骨質疏鬆,同時可以預防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發生。

長期補充鈣質 做錯運動仍患骨鬆

長期補充鈣質 做錯運動仍患骨鬆#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今年77歲的黃奶奶,40年來注重骨質及身體保養,不但每天都會補充綜合維他命和鈣片,早晨也會至公園練氣功、太極拳,培養長期運動的習慣,卻仍罹患骨鬆,讓奶奶感到非常驚訝。經醫師說明後才了解,原來一直做錯了運動,氣功和太極拳只能訓練身體平衡、避免跌倒骨折,無法有效提升骨密度,進入中老年後,須持續補充營養與充足的日曬,才能真正預防骨鬆找上門。黃奶奶表示,好險我有參加骨鬆衛教健檢講座,才能及早發現骨鬆,相信一定有很多跟我一樣年紀的人,可能早已被骨鬆纏上,大家都需特別留心。用對的方法做對的事情若再不重視正確衛教知識及習慣,估計40年後,台灣每2人就有1人骨質疏鬆,為此,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呼籲民眾應攝取充足的蛋白質、鈣質及維生素D3,並養成運動習慣,謹記「保骨333」口訣,並積極改善食、衣、住、行4大方面的骨鬆骨折危機。詹鼎正醫師建議,可從食、衣、住、行進行骨鬆預防措施,如每天食3份鈣食品 = 1份牛奶+1份小魚乾+1份綠色蔬菜;曝曬身體3部位 = 露出臉部+手臂+手部;居家防跌3要點 = 清雜物+降高度+防濕滑;負重運動3撇步 = 每週3次、30分鐘、3選1(重量訓練、健走、路跑)。做對運動、吃對食物、養成正確的生活習慣與規律的運動,可以改善生活中骨鬆骨折風險,將骨本加倍還給自己。

骨折率高 乃生活習慣環境「疏」很大

骨折率高 乃生活習慣環境「疏」很大#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據調查台灣的高骨折率肇因國人從根本忽略,導致全盤皆「疏」,僅有2成民眾有固定補充維生素D3的習慣,3成5固定補充鈣片,此外、65歲以上女性有43%缺乏食用乳製品及鈣片,嚴重影響骨質健康,長輩們因而容易發生骨折意外。國人不僅「食」得不健康,生活習慣及環境更是充斥骨鬆骨折危機。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第九屆監事黃兆山醫師表示,台灣50歲以上的股骨頸骨鬆盛行率和髖部骨折發生率都略高於日本,可能原因包括台灣人「住」的不安全,比起日本傳統榻榻米起居皆貼近地面,台灣人習慣在屋內擺放桌椅、床板及腳踏墊、散落的電線等,容易從床上滾落或被絆倒,潛藏骨折的危機。此外,有規律運動習慣的民眾僅有3成,且就算有運動習慣者,每4位中有1位(26.9%)每次運動時間不到30分鐘,不利骨質健康。

運動會集體骨折 4高中生不支倒地

運動會集體骨折 4高中生不支倒地#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嘉義某高中前(31)日發生集體骨折事件,4名男同學在參加學校運動會團體大隊接力比賽時,竟然同時發生骨折情形,隨即緊急送醫處置。學生們表示,因大隊接力是學校全面性的比賽,為了班級榮譽,大家都很認真奮力地跑,但卻在跑到一半時,沒有跌倒、也沒有撞到東西,腰部忽然「啵」一聲伴隨一陣劇痛,痛到跌坐在地、腳也無法伸直。經醫師診斷後,發現4位受傷同學都是因為激烈跑步而造成腸骨前上脊部位的撕脫性骨折,所幸傷勢不嚴重,骨折部位不須手術,只要保守治療、冰敷止痛及休養一段時間即可恢復健康。嘉義天主教聖馬爾定骨科林宗志醫師表示,這類骨折案例並不少見,多發生在10、11月國、高中學校舉行運動會時,因團體大隊接力關係到整體士氣與全班榮譽,同學多會拚盡全力賽跑,爭取最佳成績。骨骼發育尚未完全 強度跑步恐拉扯釀骨折然而國、高中生這時的骨骼發育尚未完全骨化,仍有部分生長板脆弱的部位,因此,學生平常若沒有運動習慣,突然高強度的跑步或跳躍,控制髖關節彎曲及膝關節伸展做大跨步動作的縫匠肌,強力收縮下,就有可能將腸骨前上脊,肌腱連結部位的骨頭扯下來而造成撕脫性骨折。林宗志醫師說明,此類的骨折,依據病情輕重,大部分保守治療即可慢慢恢復,少部分較嚴重的情況則需開刀治療。

中醫療法 加速骨折復原、減少後遺症

中醫療法 加速骨折復原、減少後遺症#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骨折是臨床常見疾病,骨折導致的肢體局部腫脹、疼痛、活動障礙等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因此如何在手術復位治療後,減輕患處的腫脹、加速骨折癒合、預防關節黏連後遺症,是相當重要的課題,為此,台南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針對骨折術後復原提供完整療法,望能達到整體治療的效果。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主治醫師任東輝表示,療程不只注重骨折復位外,並秉持整體施治的特點,讓骨折部位的肌肉、肌腱、韌帶、筋膜、關節囊等軟組織同時復原;外敷包紥固定休養,並依病人體質、開立內服中藥以滋養氣血、壯筋續骨。同時施以針灸、薰蒸、理筋手法治療,並施以衛教,讓病患進行自我復健運動,達到筋骨同治、內外兼顧、調整體質、整體治療的功效。內服、外敷、針灸、理筋、薰蒸一套療程 內外皆顧完整治療任東輝醫師指出,大多數骨折術後的人,都可接受中醫的治療方式,內服中藥配合外敷藥、針灸、薰蒸、理筋手法醫治,有癒合快、療程短、功能佳、併發症少的優點。中醫治療骨折外傷,除了內服中藥、在骨折早期可以外敷「金黃散」約4-5日,可達到清熱、消腫、止痛,消除急性軟組織損傷腫痛的情形;在骨折中、後期可施以針灸、薰洗蒸氣、理筋手法等,針灸是根據患處循經取穴、局部取穴,再視實際情況加上艾粒或電針,能有疏經活絡、理氣活血、消腫止痛、預防肌肉萎縮的功效。至於薰蒸有溫散寒邪、活血化瘀、疏通經絡,增加關節彈性的作用;對於局部組織肥厚、沾黏,患處氣血滯澀所導致的筋肉攣縮、疼痛、活動受限,則施以理筋手法,可達到活血化瘀、舒筋活絡、鬆解沾黏、軟化關節的作用,加速關節恢復原本功能;最後會再外敷祛瘀通絡的藥膏,增強療效。

老翁開農車撞樹滾下山 險四肢癱瘓

老翁開農車撞樹滾下山 險四肢癱瘓#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別以為只要是骨折,就會有立即性的症狀出現。日前,台中一名六十多歲的黃姓男性,某日因開農車,不小心撞上果樹,人就這麼摔了出去,更慘的是還滾下一旁的山坡,幸好沒有造成生命危險。可是送醫之後,雖醫生告知應無大礙,未料,兩個月後,四肢開始出現麻痺、無力症狀,連拿個筷子都非常有問題,到台中慈濟醫院就診後,才發現有高位頸部骨折現象,再拖些時間治療,恐四肢癱瘓。病患頸部骨折不易發現臺中慈濟醫院神經外科黃伯仁主任指出,黃先生到臺中慈濟醫院就診時,已出現雙手麻木、行走無力、大小便困難等症狀,黃太太描述,先生拿筷子都出問題,連吃飯都必須要人餵。經電腦斷層檢查影像發現,黃先生頸椎骨折屬於不穩定情況,必須手術處理,除了脊椎不穩定會對頸椎脊髓神經造成傷害與壓迫,也發現漸進式的四肢癱瘓,可能長期臥床,建議盡快做手術處理。他指出,第一、第二頸椎骨折屬於頸椎高位骨折,絕大多數病人受傷後造成的症狀會有四肢癱瘓、呼吸困難等明顯表現,甚至可能死亡。但部份骨折,在最初受傷時症狀卻並不明顯,容易被忽略。黃先生就是典型的例子,起初只感覺脖子痠痛、僵硬、活動困難,直到出現漸進式手腳無力、僵硬與行走困難,才驚覺不對勁,這都是高位頸椎骨折造成四肢神經病變,萬一被忽略,未加手術固定治療,受傷的神經會持續惡化,就可能導致終身癱瘓的遺憾結果。黃柏仁醫師說,病人在採用新式骨釘將第一節與第二節鎖上,再用連接器連起來,並在第一節、第二節種上捐贈骨,用鐵絲綁起來,增加骨頭連接與融合的可能性,簡單說是將原來脫位頸椎復位後,再利用骨釘與外來骨做固定術,讓原來的骨頭有生長的機會。術後一周,黃先生已經可以不需依賴他人活動,四肢活動已改善很多,回診確認進步很快,終於重拾健康。

好重要!加入篩檢行列成為人生勝利組

好重要!加入篩檢行列成為人生勝利組#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採訪報導)台灣消化醫學會今日發布一項長達10年的監測研究結果,發現「癌症事前篩檢」可以顯著降低死亡率的風險,其中大腸直腸癌的死亡風險可以降低10%,且有做篩檢的人比較不容易罹患大腸癌,可惜的是,目前的篩檢率僅33%,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間,「有做真的有保佑」!學界跟政府共同呼籲50-74歲的民眾把握每2年1次「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免費篩檢服務。台灣消化醫學會副秘書長暨台大醫院腸胃內科主治醫師邱瀚模醫師表示,癌症的死亡率可以經由一項方式(篩檢)顯著減少,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提高大腸直腸篩檢率需要更多人一同推廣;目前大腸直腸癌已是國人癌症發生率第一名,更是死因第3位,但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大腸直腸癌防治最重要的原則,且不同期別的存活率更是不一,越晚期發現,存活率越低,如0-1期大腸直腸癌治療5年存活率,高達8成以上,而第3期才發現者存活率僅56.9%。篩檢率、參與率高 死亡率就降低 邱醫師進一步說明,根據加拿大安大略省的研究指出,接受大腸鏡檢查的比例每多1%,罹患大腸直腸癌的風險則降3%,因此國內外的研究都指向,民眾的篩檢率、參與率越高,越能降低罹患風險。除此之外,篩檢的好處不僅有明顯較佳的存活率外,還能盡早發現大腸直腸癌前病變,如息肉、腺瘤需要5-10年的病程演變為大腸癌,所以提早發現切除息肉與治療,能減少發生不可逆的風險。採樣方便、採檢過程簡單、敏感度高 有效篩出高危險群目前「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對於大腸直腸癌的敏感度高達8成,但仍有些腺瘤(癌前病變)和早期癌可能因為只有輕微出血,未被糞便潛血檢查偵測到,因此唯有藉由2年1次的反覆篩檢才能避免重要的病灶被遺漏;可惜的是,約有3成糞便潛血檢查陽性的患者,因種種原因未進一步接受大腸鏡確診檢查,錯失治療契機。針對民眾調查沒有意願進一步做大腸鏡篩檢的原因,最主要是過於忙碌,且接受大腸鏡篩檢過程容易產生不適、疼痛,有時甚至需要麻醉,更是排斥的因素;而有些民眾是根本不知道篩檢的重要,因此更需要政府部門和消化醫學界通力合作,提倡篩檢的重要性,造福國人健康。

「保命防跌」十招 銀髮族做健康不倒翁

「保命防跌」十招 銀髮族做健康不倒翁#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老人跌倒容易造成後續的健康問題,如骨折、撞傷!且台灣65歲以上老人事故傷害第2名就是「跌倒」,為了防止意外的發生,台南新樓醫院舉辦一系列「保命防跌」課程,教導長者如何事前預防、事後減緩造成的傷害。動線流暢、採光充足、止滑設計 居家環境應謹慎新樓醫院趙寂鈴衛教師表示,提供如何在家預防跌倒十招,首先「維持生活空間流暢」:家具擺設應固定、走到樓梯要暢空、電線要固定收好、避免使用地毯以免絆倒;「居家照明、採光需充足」:採用不會使人眩光的燈泡、備有緊急照明設備、夜晚樓梯、走道需隨時有光線照明;「加裝安全扶手及止滑設計」:特別是樓梯和浴室,並盡可能將老年人的臥房和主要活動空間安排在同一樓層,一樓最佳,減少年長者爬樓梯的機會。地面應保持乾燥,勿潮濕或光滑:浴室使用完畢應保持乾燥,下一次使用時才不至於跌倒。老者防跌倒 也要改變本身習慣「放慢速度、勿匆忙」:下床和起身採側身動作且緩慢進行,不要突然蹲下或站起,容易造成姿態性低血壓而發生頭暈、站不穩;「規律運動」:維持身體柔軟與加強腿部肌耐力,可經常做抬腿或踮腳尖運動,並注意早晚保暖,以防關節僵硬無力;「穿合腳的鞋子和拖鞋」:鞋底要防滑、不要墊太厚的鞋墊。避免坐摺疊或底部有輪子的椅子、且高度適宜;常用物品放置的高度,避免需墊腳尖或爬梯子,減少跌倒機會;使用安全的輔助器材,如枴杖、助步器及輪椅等。不慎跌倒 可冰敷或求診若萬一不小心跌倒,在移動身體前應警覺是否會受傷,可沿著地板緩慢移動身體至穩固的家具旁(如椅子),讓身體好好休息,若無法移動肢體或劇烈疼痛,就應大聲求救;最後觀察腫脹部位予以冰敷,若是事後發現疼痛加劇,則需盡速就醫。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