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

小心!老人跌倒易骨折

小心!老人跌倒易骨折#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小心!老人家一跌倒,非同小可。家住北港鎮高齡九十五歲的蘇黃魚阿嬤,8號在家跌倒造成「左側股骨粗隆間骨折」,由北港附設醫院骨科何堃淵醫師緊急為病患進行「骨內鋼釘固定手術」。何醫師指出,股骨粗隆間骨折是老人常見的損傷,平均年齡略高於股骨頸骨折患者,股骨粗隆部血液供應豐富,很少發生骨折不癒合,所以進行鋼釘固定手術可以有效幫助患者固定。但若處理不當,易發生髖內翻。而蘇黃魚阿嬤只生一名女兒,年輕時由她一名女子獨力撐起一整個家庭,女性強軔性格表現無遺,一直到95歲她仍在下田進行勞務拔花生。阿嬤有三個外孫女及兩個孫子,但孫子皆相繼過世。現在由她的獨生女和她一起居住在北港鎮,當天晚上阿嬤只是起個身想要喝水,沒想到一個顛簸就摔倒了,在樓下的女兒趕緊將老母親送往北港媽祖醫院就醫。何堃淵說,蘇黃魚阿嬤術後4天已經可以使用助行器下床,後續只需要配合復健治療就可解除長期臥床的危機,為了避免二次骨折,醫師也提醒家中有長輩者應特別注意保持光線暢通明亮,浴室要加裝防滑墊,以避免二次跌倒造成不可彌補之遺憾。

跌倒輕忽痠痛症狀 男子一年後竟癱瘓

跌倒輕忽痠痛症狀 男子一年後竟癱瘓#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一名51歲林姓男子,一年前在家中不慎跌倒,當時以為無明顯外傷應該沒大礙,不料一年後竟四肢癱瘓。直到至醫院接受X光檢查才發現,原來是第二頸椎齒凸骨骨折造成第一、二頸椎脫位,使得頸脊髓受到壓迫造成癱瘓,必須藉由手術才能解除病灶。林姓患者表示,一年前跌倒後,沒想到接著開始陸續出現頭痛、頸部痠痛,於是想藉由推拿及按摩來得到緩解,直到半年後,竟然連碗都端不起來,吃飯也只能用湯匙挖。一年後,四肢已經癱瘓,直到一次在家中因小腿嚴重抽筋,才被家人送往醫院。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陳金城說,藉由病患核磁共振檢查影像中,發現脊髓因受到第一頸椎骨壓迫,導致患者四肢無力,甚至嚴重到癱瘓。由於患者經過一年多的時間,骨折的頸椎骨已無法再復位,必須靠頸骨切除減壓,不讓脊髓繼續壓迫。而手術時,將第一頸椎壓迫脊髓的骨頭切除,再藉由顱骨、頸骨骨釘固定系統,把滑脫移位的骨頭固定,經由這樣的治療,病人在術後逐漸恢復行走及上肢活動能力。陳金城指出,由於第二頸椎骨折的病患,多數並不會立即出現四肢麻痺、癱瘓、知覺喪失、大小便失禁及呼吸困難等立即的神經症狀,反而僅以頸部痠痛,或枕部痠麻痛、脖子僵硬等症狀表現,因此也容易被誤認為一般扭傷或拉傷,甚至最後想以推拿、整脊等民俗療法來減輕疼痛。許多病患可能剛發生嚴重的外傷後,當時頸部及頭都會很痛,使得肌肉收縮,讓骨頭移位不明顯,X光檢查不容易看出來,這時候就像一顆不定時炸彈,等到肌肉放鬆時,移位就會較明顯,若不提早發現加以治療,骨頭可能移位愈來愈嚴重,最後造成四肢癱瘓,還可能呼吸衰竭,甚至死亡。陳金城提醒民眾,若因車禍或其他原因造成頸部受傷而疼痛不已時,絕對不可輕忽,一定要前往醫院接受X光檢查,以確定頸椎是否正常,若發現有問題,就應馬上接受正確的治療,切勿在診斷確定以前接受推拿、整脊治療,以免產生無法彌補的遺憾。(圖片來源:大林慈濟醫院提供)

老骨頭跌不得? 老人平時活動應多注意

老骨頭跌不得? 老人平時活動應多注意#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署立台中醫院骨科洪宗賢醫師表示,隨著社會高齡化,許多老人醫學問題日漸顯著。小兒醫學不等於縮小的成人,那老人醫學更不僅是年紀變大的成人。人類仍無法完全了解老化的機制,但老化的問題卻無時無刻在發生。許多高齡居家及活動產生的意外創傷也層出不窮。就有一名九十五歲的李婆婆,因為右大腿越來越腫痛,家屬帶她到醫院急診就醫,結果顯示右股骨下端骨折,家屬則表示不記得病患有明顯跌倒病史,怎麼會有這麼厲害的骨折?還有另一名九十二歲的婆婆因不小心跌倒,導致左側髖部骨折,送到附近醫院醫師表示因年紀太大,心臟瓣膜有問題等等,不適合開刀,給予止痛就好。但病患疼痛難耐,止痛藥根本無法止痛,家屬不知該如何?署立台中醫院院長李孟智說,診間最常發現長輩們因居家意外,如跌倒,而造成生活品質受限,手術風險卻又會令家屬擔心而怯步,甚至放棄。長輩只好臥床無法行動。有鑑於此,台中醫院特設有超高齡骨鬆特別門診。李孟智也特別提醒,超高齡老人常見骨折部位,像是腰椎骨折(輕微跌坐)、手腕骨折(拉單槓,倒退走)、肩部及髖部及腳踝骨折(絆倒)、高能量撞擊更常伴隨生命器官的損害及多處骨折(車禍)。而醫院對超高齡骨折病患的治療目標,希望能夠減輕病患的疼痛,恢復原有的生活舒適感、恢復日常生活能力,避免永久失能、減輕原有患疾的負擔,並避免惡化、避免臥床照護的併發症。讓老年人也能享有該有的生活品質。(圖片來源:署立台中醫院提供)

骨頭也會細菌感染! 34歲男骨折引骨髓炎

骨頭也會細菌感染! 34歲男骨折引骨髓炎#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台中一名34歲吳姓先生,因車禍造成右足踝骨折肌腱斷裂,開刀打釘子固定,一個月後本已結痂的傷口卻有滲液及紅腫現象,回原就診醫院診治,仍未見好轉,經醫師診斷骨頭受到細菌感染造成骨髓炎,住院進行傷口清創、服用抗生素及高壓氧治療,一個月後終於順利出院。豐原醫院骨科主任醫師李永恆表示,吳先生右足踝骨折的傷口,原本預定兩個月可以拔釘子,但有天他為了穩住身體,踏了受傷的右腳,因不覺得疼痛所以沒有在意,之後卻發現原本結痂的傷口濕濕腫腫的,到醫院做了細菌培養,一切正常,雖然情況沒有改善但也不以為意,直到紅腫情況加劇,連原本外露的釘子都因紅腫而看不到了,才轉到豐原醫院就診。李永恆說,骨頭與身上的其他器官一樣都會受到細菌感染,而骨髓炎即是骨頭受到感染所引起的發炎反應,可以從體溫、血液中的白血球數目、發炎指數、細菌培養及影像學中判斷出來。骨髓炎早期症狀單純時使用抗生素通常可以治療,若拖延了治療時機,服用抗生素36至48小時仍無效果者,則必須藉由開刀治療,若為慢性骨髓炎除清創手術、組織的重建外仍須接受長達六週的抗生素治療,甚或加上六週的口服抗生素以防再次感染;抗生素不盛行的時期,罹患骨髓炎的死亡率很高,特別是經由血液循環而感染的骨髓炎,在目前延誤治療仍會導致死亡,或造成肢體的生長受阻或功能障礙。李永恆叮嚀,早期的積極治療可以免去病理性骨折(骨頭發炎而變脆或疏鬆易造成骨折),與避免慢性骨髓炎的發生(持續的流膿及反覆疼痛),骨髓炎患者要特別調整好生活作息,慎防意外的發生,減少菸酒及藥物的濫用,補充足夠的營養,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若有糖尿病、高血壓則必須好好控制,骨髓炎治療時間較長,亦有再次復發的機率,患者需極力配合醫師的治療才能免於留下病根。(圖片來源:台中豐原醫院提供)

只是腰痠背痛? 僵直性脊椎炎嚴重恐癱瘓

只是腰痠背痛? 僵直性脊椎炎嚴重恐癱瘓#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採訪報導)你是否經常腰痠背痛、關節疼痛或是早晨起床時會感覺下背僵硬呢?許多患者常誤以為只是壓力太大,只要按摩推拿、休息就好,但小心你可能已經罹患「僵直性脊椎炎」!台北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醫師周昌德表示,僵直性脊椎炎是發炎性的腰背痛,嚴重可致脊椎骨折,大幅增加癱瘓的風險。周昌德指出,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系統,好發於20至40歲之間,男性罹患比例更是女性的三倍,推測和遺傳基因有很密切的關係,使免疫系統異常。此疾病常伴隨骨質疏鬆、骨折等併發症,病情惡化更會出現肌肉變形、萎縮、脊椎沾黏、駝背等情形,嚴重影響活動力,還有2至3成的機率造成虹膜炎而使視力受損。不過,雖然與遺傳有很大的關聯,但許多外在環境(如抽菸)也會導致疾病發生,非遺傳患者,就有5至10%的機率引發僵直性脊椎炎,因此,可別輕忽平時的小症狀。另外,因僵直性脊椎炎是種發炎疾病,使病患易疲倦,加上身體行動不便、活動能力受限,進而導致性生活品質下降,就有近4成患者認為受到影響。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過敏免疫風濕內科主治醫師蔡文展表示,許多男性患者常在就診的時候,對於性事難以啟齒,呼籲病友要正視疾病症狀,才能有效改善。醫師共同強調,若有出現僵、痛、不動等症狀,應及早至治風濕免疫科就醫治療,因初期症狀容易遭忽略,一但病情惡化,脊椎骨折風險可是會增加3.3倍,造成癱瘓、死亡率的可能性大幅提升。提醒民眾,僵直性脊椎炎初期常出現的症狀如下:早晨起床後感覺背痛或脊椎僵硬,但是會隨著一天活動的開始而逐漸減輕、超過數週或數月感覺腰背漸漸痛起來,痛的感覺持續三個月以上、運動後感覺比較不痛,但休息後感覺比較痛、感覺疲勞且體重有可能減輕,特別是在發病的早期。(圖片來源/記者劉麥文攝影)

更年期後骨鬆危機 檢測骨密度防骨折

更年期後骨鬆危機 檢測骨密度防骨折#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骨鬆危機找上妳了嗎?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日前一份調查發現,半數五十歲以上婦女不知停經後至少應做一次骨密度檢測,甚至每五名骨質疏鬆婦女就有一名,直到骨折了,才知骨鬆已上身。阮綜合醫院骨科主任黃泰元表示,大多數婦女過了更年期,仍沒注意到自己可能會有骨質疏鬆症。一旦因為骨鬆造成骨折,再度發生骨折的風險就增高,如能持續接受治療,可抑制骨質流失,增加骨質密度,並降低再度發生骨折的機率。骨鬆症學會的「骨密度檢測觀念大調查」,是針對全台四百名五十歲以上婦女所進行,從該份調查,顯示台灣婦女骨鬆預防觀念仍不足,一般而言,女性過了五十歲後,骨鬆罹患率會逐年增高。原因在於停經後體內雌性素量急遽減少,不但心血管產生變化,骨質疏鬆的問題也逐漸浮現,因為蝕骨細胞活性會增強,造成骨量嚴重的流失,但因為骨鬆沒有明顯症狀,除非造成骨折才會引起的疼痛,所以很容易被輕忽。  骨鬆骨折最常見於脊椎、腕部以及髖部,又以脊椎和髖部骨折造成的傷害較大,以髖部骨折為例,骨折後一年之間女性死亡率高達15%,相當於晚期乳癌死亡率。有四○%的人會因髖部骨折而無法獨立行走,但因骨質疏鬆症導致髖部骨折接受手術治療的病人,只有18.5%會持續接骨鬆治療一年以上。由此,可以看出一般人對骨質疏鬆的認知不清,以及對醫囑遵從性偏低,顯然對於骨質疏鬆症的認知與治療,仍不如其他疾病普及與重視。但別以為骨質疏鬆是女性的專利,男性骨質疏鬆以及骨折的機率也不斷上升。隨著我國進入高齡化社會,伴隨而來骨質疏鬆症正是中老年人的頭號沈默殺手,但由於骨質疏鬆症沒有明顯症狀因而輕忽,常常直到跌倒、彎腰甚至咳嗽等狀況,導致脊椎變形或骨折引發疼痛時,才發現骨質嚴重流失。因為老年人對外界的反應比較遲緩,一旦遭逢突發性意外或是環境改變、壓力等,極易導致跌倒因而造成骨折。此外,定期骨密度檢測對停經婦女而言相當重要。婦女停經後應進行骨密度檢測,若確診為骨鬆,應持續一年一次骨密度追蹤與治療,才能瞭解骨質流失的情形並減少骨折帶來的傷害。同時要建立起良好生活,飲食、運動及日照的習慣,定時追蹤骨質密度檢測,保持骨本,防止骨鬆惡化,因骨鬆性骨折常因跌倒、意外引起,故除前述注意事項外,改善生活環境、注意活動方式,以預防跌倒,避免意外發生,也是非常重要的事。

傷筋動骨一百天?醫師籲開完刀就要動起來!

傷筋動骨一百天?醫師籲開完刀就要動起來!#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傷筋動骨一百天」?許多人,出了車禍或遭遇不測,使得手腳骨折,而在以前的傳統觀念,認為骨折開完刀之後,連動都不敢動,因為怕動了骨頭又會裂開。但是,臺中慈濟醫院復健科楊鎮嘉醫師強調,現在醫療科技發達,多數骨科、神經科病患,在手術後當天就可以復健,民眾應擺脫舊觀念,手術後就要開始動起來!日前,知名歌詞創作人李坤城,因在大陸車禍受傷被送往當地醫院治療,經大陸醫生接骨、打釘、照顧傷口後,三個月期間躺在床上,雖骨架幾乎已經復原,但還是無法行走,只好坐著輪椅送回台灣進行治療。之後在經過楊鎮嘉檢查後發現,李坤城兩邊的膝關節沾粘嚴重,一般人的膝關節可以彎到120度,他只剩下約20度,不到五分之一,原因就是沒有復健,「如果關節有在動,活動度就不會像現在這樣差。」他說,開刀方式與治療的器材日新月異,最新的醫學理論,很多骨科、神經科的病患,經專業復健科醫師評估、指導,術後馬上開始復健,像李先生術後到傷口癒合,整整兩到三個月,骨頭好了八成,如果只讓傷口長好沒有搭配復健,關節完全沒有活動,術後三個月骨頭長好才做,關節的沾粘會更嚴重,等於復原、疼痛時間都加長。對此,楊醫師強調,手術後不要在床上躺太久,否則會僵硬退化,關節一旦沾粘,術後復健會事倍功半,尤其許多人相信「傷筋動骨一百天」傳統觀念,很多人開完刀都不敢動,整整被圈住一百天,最好是在可以動、不能動之間就要漸進式的做復健,在避免傷害到骨頭的情況下,術後馬上復健,同時兼顧骨頭的癒合與避免沾粘,如果是預定的手術,甚至可以在術前就先學習復健動作。(圖片來源:由台中慈濟醫院提供)    

冬季易骨折 適當日曬比補鈣有用

冬季易骨折 適當日曬比補鈣有用#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採訪報導)受不了陽光嗎?許多女性為了防曬美白,見到陽光就躲,反而錯過了攝取維生素D的大好機會,中華民國骨質疏鬆協會祕書長詹鼎正表示,人體維生素D有80%是來自陽光曝曬,食物來源中含量較少,若是人體缺乏維生素D很容易讓骨質疏鬆,即使再補鈣也很難阻止骨質流失。因此日曬不足與骨質疏鬆密切相關。調查顯示,1至3月髖部骨折發生率不僅是全年最高並較夏季高出20%,且由於冬季紫外線較弱、日照時間短,民眾接觸陽光更少。平均每半小時就新增1位髖部骨折患者!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楊榮森教授表示,冬季進入骨折高峰期,尤其發生髖部骨折的老人,一年內之死亡率女性約為15%,男性則高達22%大多數國人體內維生素D不足,如何才能夠攝取足夠的維生素D?以台灣地區位置、地形與天候等變因計算,包括臉、手及手臂於正中午均需暴露於日曬的時間,如在夏天全台各地約曬6~8分鐘即可,但由於冬季紫外線下降,台北人至少需曬35~42分鐘,台中和高雄也各需約15~20分鐘才能達到,且每隔一日就需曬一次太陽,老年人曬太陽的時數可以更長,才能產生足夠的維生素D。詹鼎正醫師指出,由於曝曬的身體部分設定為露出臉部、手臂及手部,所佔人體表面積各為9%,不能戴帽子或手套圍巾,並需穿無袖上衣,不過,足夠的日曬不僅對一般民眾有執行難度,對於行動不便的老人家,更是難以達成。詹醫師建議已發生一次骨鬆骨折的患者,應立即接受骨密度檢測,考慮使用藥物的必要,另補充維生素D或使用含維生素D的複合性治療藥物,積極提升骨密度,以避免再次骨折。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