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

運動會集體骨折 4高中生不支倒地

運動會集體骨折 4高中生不支倒地#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嘉義某高中前(31)日發生集體骨折事件,4名男同學在參加學校運動會團體大隊接力比賽時,竟然同時發生骨折情形,隨即緊急送醫處置。學生們表示,因大隊接力是學校全面性的比賽,為了班級榮譽,大家都很認真奮力地跑,但卻在跑到一半時,沒有跌倒、也沒有撞到東西,腰部忽然「啵」一聲伴隨一陣劇痛,痛到跌坐在地、腳也無法伸直。經醫師診斷後,發現4位受傷同學都是因為激烈跑步而造成腸骨前上脊部位的撕脫性骨折,所幸傷勢不嚴重,骨折部位不須手術,只要保守治療、冰敷止痛及休養一段時間即可恢復健康。嘉義天主教聖馬爾定骨科林宗志醫師表示,這類骨折案例並不少見,多發生在10、11月國、高中學校舉行運動會時,因團體大隊接力關係到整體士氣與全班榮譽,同學多會拚盡全力賽跑,爭取最佳成績。骨骼發育尚未完全 強度跑步恐拉扯釀骨折然而國、高中生這時的骨骼發育尚未完全骨化,仍有部分生長板脆弱的部位,因此,學生平常若沒有運動習慣,突然高強度的跑步或跳躍,控制髖關節彎曲及膝關節伸展做大跨步動作的縫匠肌,強力收縮下,就有可能將腸骨前上脊,肌腱連結部位的骨頭扯下來而造成撕脫性骨折。林宗志醫師說明,此類的骨折,依據病情輕重,大部分保守治療即可慢慢恢復,少部分較嚴重的情況則需開刀治療。

中醫療法 加速骨折復原、減少後遺症

中醫療法 加速骨折復原、減少後遺症#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骨折是臨床常見疾病,骨折導致的肢體局部腫脹、疼痛、活動障礙等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因此如何在手術復位治療後,減輕患處的腫脹、加速骨折癒合、預防關節黏連後遺症,是相當重要的課題,為此,台南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針對骨折術後復原提供完整療法,望能達到整體治療的效果。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主治醫師任東輝表示,療程不只注重骨折復位外,並秉持整體施治的特點,讓骨折部位的肌肉、肌腱、韌帶、筋膜、關節囊等軟組織同時復原;外敷包紥固定休養,並依病人體質、開立內服中藥以滋養氣血、壯筋續骨。同時施以針灸、薰蒸、理筋手法治療,並施以衛教,讓病患進行自我復健運動,達到筋骨同治、內外兼顧、調整體質、整體治療的功效。內服、外敷、針灸、理筋、薰蒸一套療程 內外皆顧完整治療任東輝醫師指出,大多數骨折術後的人,都可接受中醫的治療方式,內服中藥配合外敷藥、針灸、薰蒸、理筋手法醫治,有癒合快、療程短、功能佳、併發症少的優點。中醫治療骨折外傷,除了內服中藥、在骨折早期可以外敷「金黃散」約4-5日,可達到清熱、消腫、止痛,消除急性軟組織損傷腫痛的情形;在骨折中、後期可施以針灸、薰洗蒸氣、理筋手法等,針灸是根據患處循經取穴、局部取穴,再視實際情況加上艾粒或電針,能有疏經活絡、理氣活血、消腫止痛、預防肌肉萎縮的功效。至於薰蒸有溫散寒邪、活血化瘀、疏通經絡,增加關節彈性的作用;對於局部組織肥厚、沾黏,患處氣血滯澀所導致的筋肉攣縮、疼痛、活動受限,則施以理筋手法,可達到活血化瘀、舒筋活絡、鬆解沾黏、軟化關節的作用,加速關節恢復原本功能;最後會再外敷祛瘀通絡的藥膏,增強療效。

老翁開農車撞樹滾下山 險四肢癱瘓

老翁開農車撞樹滾下山 險四肢癱瘓#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別以為只要是骨折,就會有立即性的症狀出現。日前,台中一名六十多歲的黃姓男性,某日因開農車,不小心撞上果樹,人就這麼摔了出去,更慘的是還滾下一旁的山坡,幸好沒有造成生命危險。可是送醫之後,雖醫生告知應無大礙,未料,兩個月後,四肢開始出現麻痺、無力症狀,連拿個筷子都非常有問題,到台中慈濟醫院就診後,才發現有高位頸部骨折現象,再拖些時間治療,恐四肢癱瘓。病患頸部骨折不易發現臺中慈濟醫院神經外科黃伯仁主任指出,黃先生到臺中慈濟醫院就診時,已出現雙手麻木、行走無力、大小便困難等症狀,黃太太描述,先生拿筷子都出問題,連吃飯都必須要人餵。經電腦斷層檢查影像發現,黃先生頸椎骨折屬於不穩定情況,必須手術處理,除了脊椎不穩定會對頸椎脊髓神經造成傷害與壓迫,也發現漸進式的四肢癱瘓,可能長期臥床,建議盡快做手術處理。他指出,第一、第二頸椎骨折屬於頸椎高位骨折,絕大多數病人受傷後造成的症狀會有四肢癱瘓、呼吸困難等明顯表現,甚至可能死亡。但部份骨折,在最初受傷時症狀卻並不明顯,容易被忽略。黃先生就是典型的例子,起初只感覺脖子痠痛、僵硬、活動困難,直到出現漸進式手腳無力、僵硬與行走困難,才驚覺不對勁,這都是高位頸椎骨折造成四肢神經病變,萬一被忽略,未加手術固定治療,受傷的神經會持續惡化,就可能導致終身癱瘓的遺憾結果。黃柏仁醫師說,病人在採用新式骨釘將第一節與第二節鎖上,再用連接器連起來,並在第一節、第二節種上捐贈骨,用鐵絲綁起來,增加骨頭連接與融合的可能性,簡單說是將原來脫位頸椎復位後,再利用骨釘與外來骨做固定術,讓原來的骨頭有生長的機會。術後一周,黃先生已經可以不需依賴他人活動,四肢活動已改善很多,回診確認進步很快,終於重拾健康。

好重要!加入篩檢行列成為人生勝利組

好重要!加入篩檢行列成為人生勝利組#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採訪報導)台灣消化醫學會今日發布一項長達10年的監測研究結果,發現「癌症事前篩檢」可以顯著降低死亡率的風險,其中大腸直腸癌的死亡風險可以降低10%,且有做篩檢的人比較不容易罹患大腸癌,可惜的是,目前的篩檢率僅33%,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間,「有做真的有保佑」!學界跟政府共同呼籲50-74歲的民眾把握每2年1次「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免費篩檢服務。台灣消化醫學會副秘書長暨台大醫院腸胃內科主治醫師邱瀚模醫師表示,癌症的死亡率可以經由一項方式(篩檢)顯著減少,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提高大腸直腸篩檢率需要更多人一同推廣;目前大腸直腸癌已是國人癌症發生率第一名,更是死因第3位,但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大腸直腸癌防治最重要的原則,且不同期別的存活率更是不一,越晚期發現,存活率越低,如0-1期大腸直腸癌治療5年存活率,高達8成以上,而第3期才發現者存活率僅56.9%。篩檢率、參與率高 死亡率就降低 邱醫師進一步說明,根據加拿大安大略省的研究指出,接受大腸鏡檢查的比例每多1%,罹患大腸直腸癌的風險則降3%,因此國內外的研究都指向,民眾的篩檢率、參與率越高,越能降低罹患風險。除此之外,篩檢的好處不僅有明顯較佳的存活率外,還能盡早發現大腸直腸癌前病變,如息肉、腺瘤需要5-10年的病程演變為大腸癌,所以提早發現切除息肉與治療,能減少發生不可逆的風險。採樣方便、採檢過程簡單、敏感度高 有效篩出高危險群目前「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對於大腸直腸癌的敏感度高達8成,但仍有些腺瘤(癌前病變)和早期癌可能因為只有輕微出血,未被糞便潛血檢查偵測到,因此唯有藉由2年1次的反覆篩檢才能避免重要的病灶被遺漏;可惜的是,約有3成糞便潛血檢查陽性的患者,因種種原因未進一步接受大腸鏡確診檢查,錯失治療契機。針對民眾調查沒有意願進一步做大腸鏡篩檢的原因,最主要是過於忙碌,且接受大腸鏡篩檢過程容易產生不適、疼痛,有時甚至需要麻醉,更是排斥的因素;而有些民眾是根本不知道篩檢的重要,因此更需要政府部門和消化醫學界通力合作,提倡篩檢的重要性,造福國人健康。

「保命防跌」十招 銀髮族做健康不倒翁

「保命防跌」十招 銀髮族做健康不倒翁#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老人跌倒容易造成後續的健康問題,如骨折、撞傷!且台灣65歲以上老人事故傷害第2名就是「跌倒」,為了防止意外的發生,台南新樓醫院舉辦一系列「保命防跌」課程,教導長者如何事前預防、事後減緩造成的傷害。動線流暢、採光充足、止滑設計 居家環境應謹慎新樓醫院趙寂鈴衛教師表示,提供如何在家預防跌倒十招,首先「維持生活空間流暢」:家具擺設應固定、走到樓梯要暢空、電線要固定收好、避免使用地毯以免絆倒;「居家照明、採光需充足」:採用不會使人眩光的燈泡、備有緊急照明設備、夜晚樓梯、走道需隨時有光線照明;「加裝安全扶手及止滑設計」:特別是樓梯和浴室,並盡可能將老年人的臥房和主要活動空間安排在同一樓層,一樓最佳,減少年長者爬樓梯的機會。地面應保持乾燥,勿潮濕或光滑:浴室使用完畢應保持乾燥,下一次使用時才不至於跌倒。老者防跌倒 也要改變本身習慣「放慢速度、勿匆忙」:下床和起身採側身動作且緩慢進行,不要突然蹲下或站起,容易造成姿態性低血壓而發生頭暈、站不穩;「規律運動」:維持身體柔軟與加強腿部肌耐力,可經常做抬腿或踮腳尖運動,並注意早晚保暖,以防關節僵硬無力;「穿合腳的鞋子和拖鞋」:鞋底要防滑、不要墊太厚的鞋墊。避免坐摺疊或底部有輪子的椅子、且高度適宜;常用物品放置的高度,避免需墊腳尖或爬梯子,減少跌倒機會;使用安全的輔助器材,如枴杖、助步器及輪椅等。不慎跌倒 可冰敷或求診若萬一不小心跌倒,在移動身體前應警覺是否會受傷,可沿著地板緩慢移動身體至穩固的家具旁(如椅子),讓身體好好休息,若無法移動肢體或劇烈疼痛,就應大聲求救;最後觀察腫脹部位予以冰敷,若是事後發現疼痛加劇,則需盡速就醫。

無聲的健康殺手!骨質隨年紀默默流失

無聲的健康殺手!骨質隨年紀默默流失#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骨質疏鬆號稱無聲無息的疾病!隨著年紀越大,骨質不斷流失,骨質疏鬆越來越嚴重,隨之而來的併發症也不容小覷,調查結果指出,30歲以前骨質疏鬆的情形,男女比例皆低於1%,隨著年齡的增加,骨質逐漸流失,65歲以上的老人,超過2成以上有骨質疏鬆的問題,只要輕微跌倒或彎腰、搬物品容易有骨折的情形。老年人易骨折 骨質疏鬆釀禍國民健康署針對2萬927名、15歲以上的國人進行「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結果發現女性罹患骨質疏鬆症的比例明顯高於男性,占10.5%,男性僅4.6%,且隨著年齡增加,骨質疏鬆的比例增多,30歲以下骨質疏鬆的比例,男女皆低於1%,但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超過2成有骨質疏鬆的問題;骨質疏鬆隨之而來就容易發生骨折,患者只要有輕微跌撞或彎腰、搬運物品就會造成骨折,且長期臥床的骨折病人也常因併發感染而死亡,因此骨質疏鬆問題不能輕忽。骨本三秘訣 預防骨質疏鬆國民健康署署長邱淑媞表示,為了預防骨質疏鬆,民眾從年輕開始就要儲存「骨本」,存骨本有三大要訣:分別是高鈣、頂天(日曬)、立地(負重運動),因此從小就要養成攝取高鈣食物的習慣,如喝牛奶、吃起司、黑芝麻、小魚干、豆腐和深綠色蔬菜等,適當接受陽光曝曬,增加身體維生素D的製造,並從事負重運動,如慢跑、健走、跳繩、伏地挺身和舉啞鈴等,強健骨骼,減少罹患骨質疏鬆的風險。骨質隨著年齡流失,預防措施不可少,除了年輕時多攝食含鈣食物、養足骨本外,培養規律運動習慣也能達到抗鬆防跌的功效,除此之外,若是已罹患骨質疏鬆的民眾,也可透過正確飲食和規律的運動習慣,來減緩骨質流失的速度。

無聲無息沉默殺手 骨質疏鬆性骨折

無聲無息沉默殺手 骨質疏鬆性骨折#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隨著台灣進入老年化社會,許多專屬於長輩的疾病也越來越盛行。如骨質疏鬆就是這樣的一個毛病。衛福部臺南醫院骨科胡智雄醫師表示,骨質疏鬆這個疾病本身,並沒有嚴重疼痛的症狀。而為何要注意這樣的疾病呢?因為當病患有骨質疏鬆這樣的症狀時,僅僅是走路不小心跌倒、或是在浴室內滑倒等,就可能有骨折的可能性。骨質疏鬆性骨折通常會發生在手腕、肩膀、髖關節附近、以及脊椎骨。長輩們會因骨折後,因疼痛或接受手術而相當程度的影響生活品質。此外,有追蹤研究指出,罹患骨質疏鬆型髖關節骨折的長者,約有2成的長者會在一年內過世。胡智雄醫師建議有下列因子的病患應接受骨質密度檢查,包括:更年期過後或早期停經的婦女,以及因疾病接受卵巢切除術的婦女,因雌激素減少而造成骨質大量流失。年紀大或是雄性激素缺乏的男性。有骨質疏鬆的家族病史,藥物史;長時間抽菸、喝酒、類固醇、抗癲癇藥物、以及抗凝血劑。缺乏運動、或長期臥床的病患、特殊疾病史;甲狀腺亢進、副甲狀腺亢進、類風溼性關節炎等。以了解自己是否有骨質疏鬆症,並且接受適當的治療。

運動傷害 恢復過程不能急躁

運動傷害 恢復過程不能急躁#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自從去年NBA球星林書豪掀起「林來瘋」的籃球熱潮,醫院骨科門診也多了不少因為打籃球,激烈運動過後而造成的運動傷害患者,除了韌帶受傷之外,另有部份受傷在腳部第五根蹠骨的基底,也就是一般稱為小腳趾的部位,被稱為「瓊斯骨折」。激烈運動跳躍落地瞬間 易導致「翻腳刀」阮綜合醫院骨科阮儀醫師表示,瓊斯骨折是相當常見的籃球運動傷害,主要發生部位在足部外側背部第五腳趾的根部,籃球比賽球員或是高度激烈運動員,常在跳躍落地的一瞬間,出現足底內翻現象,也就是台灣人俗稱「翻腳刀」,將第五蹠骨的基底端扯斷。骨折若民俗推拿 恐有反效果阮儀指出,這類型骨折,在骨折處會出現血液循環相當不良,癒合的情況也不理想,因為一開始發生時,常誤認為筋骨扭傷,許多患者會接受民俗推拿,結果反而更糟,導致足踝浮腫、瘀青更嚴重,需要更多時間恢復。骨折恢復需按部就班、不急躁阮儀表示,一般來說,受傷之後的四星期內,傷肢不可下地行走,五到六星期後可以用雙手支撐枴杖輔助,以足跟點地的姿勢行走,七到八星期間用雙枴輔助,腳掌放平行走,但不可以出力過大,更要小心,不能踩到突出物,如石頭,樓梯角等,約八星期才能不用拐杖協助,自然行走。阮儀提醒,若骨折卻沒有充分休息,即下地行走,在走路的動作中,會造成腓骨長肌持續產生拉扯,第五蹠骨骨折的碎塊隨之移動,延後癒合的時間,也有些病人對於必須以石膏長期固定感到不耐煩,認為無法自由行動,要求提早拆除,以致前功盡棄,呼籲別因小失大。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