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

中國女醫師搭船遊台 不慎摔傷骨折

中國女醫師搭船遊台 不慎摔傷骨折#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一名來自四川的80歲劉姓女病患,是一名心臟內科醫師,搭郵輪到台灣旅遊,沒想到在郵輪上搭電梯時不慎跌倒,左側下肢感覺劇烈疼痛無法站立;船醫評估患者病情不能等待送回大陸就醫,且劉姓患者也相信台灣醫療能力,願意留在台灣手術後再返回家鄉,靠岸後即由救護車載送到童綜合醫院進行治療。女病患骨本不錯 經治療後康復返國經骨科部黃清順醫師看診後,進行X光檢查發現劉姓患者左側股骨頸骨折,讓患者髖部疼痛無法站立或行走;醫師評估患者身體況與服藥狀況後,因患者本身有心臟、高血壓等疾病,長期服用抗凝血劑,為了手術安全,先讓病患停藥(抗凝血劑)三天後再行手術。術後復原良好,術後三天即可下床走動,七天就出院返回四川。所幸, 黃清順醫師表示,患者年紀雖大但骨頭本質不錯,身體很健康,所以術後復原很快。劉姓患者表示,單身一人參加旅遊團到台灣旅遊,發生這次的意外,也會擔心醫療與後續情況,還好手術一切順利,並沒有感覺到多大的疼痛,醫護人員細心的照料,而國際醫療服務中心團隊每天訪視並協助她安排返回四川、申請醫療保險等後續事宜,讓人感到很放心能安心休養。黃清順醫師呼籲,股骨頸骨折是老年人常見的骨折,在進行治療手術方式前,首重於全面考量血壓、心、肺、肝、腎等主要器官狀況,並瞭解老人家平常用藥情形,預防手術中出血。若股骨頸骨折時未能及時妥善處理,變成長期臥床而嚴重地影響日常生活,造成褥瘡、尿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等許多合併症,最後還可能造成死亡;因此若老人家因受外力撞擊或跌倒等,導致疼痛無法站立、行走時,應立即就醫接受治療,切勿自行判斷輕重而延誤治療良機。

骨折失能達8成 保骨3步驟遠離骨鬆

骨折失能達8成 保骨3步驟遠離骨鬆#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採訪報導)骨質疏鬆稱之為沒有症狀的疾病,且骨鬆導致骨折的機率高,女性約每3位就有1位、男性5位即1位!對此,骨質疏鬆的治療不應輕忽,醫師呼籲,長者需遵守保骨3步驟和防跌之道,遠離骨鬆致死風險。鹿港基督教醫院杜思德院長表示,骨鬆骨折恐嚴重影響生活,如髖部骨折,一年內的死亡率平均約20%、30%會導致永久殘障、40%無法獨立行走、80%無法單獨進行至少一項日常活動,顯示出骨鬆骨折的併發症眾多且對生活極為不便。保骨3步驟:補營養、好作息、持續治療對此,杜思德醫師建議患者,應補充足夠營養,如鈣質、維生素D等,確保骨骼健康;保持良好作息,如多運動、戒除菸酒、作好跌倒預防措施等,預防骨鬆、並減少發生骨折風險;此外,更應持續藥物治療,避免骨鬆惡化。杜思德醫師進一步說明,運動可提高骨骼的血流量、減低骨骼流失、增強骨骼耐受力,有效預防骨鬆;並注重防跌措施,如廁所加裝防滑墊、夜裡要點亮家中小夜燈、上下樓梯需加裝扶手,減少發生髖骨骨折的機率,避免後續嚴重併發症發生。防跌之道:物品應歸訂位、浴室別濕滑、室內燈光應明亮此外,台大醫院骨科部楊榮森教授也建議,長者更應注重防跌措施,降低發生骨折的機率,提醒長者及家屬,應將物品歸定位、鞋子玩具等不可亂丟;室內燈光應明亮、避免看不清楚跌倒;冬天容易夜尿,臥室廁所應開小夜燈,浴室也應避免濕滑;老人家剛起床時,容易頭昏、最好坐一下再起身;避免使用有輪子的椅子;最後建議多運動,維持大腿肌耐力,有效預防跌跤。

頸椎遭結核菌吃光 婦打噴嚏竟骨折

頸椎遭結核菌吃光 婦打噴嚏竟骨折#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輕輕一個噴嚏,竟頸椎骨折!上個月彰化一名43歲婦女打完噴嚏後,忽然頸椎劇痛,就醫檢查後發現頸椎骨折,進一步確診原來是她感染開放性肺結核,結核菌透過血液入侵頸椎,導致頸椎第5、6節塌陷,才會輕輕打了個噴嚏就骨折。台中榮總神經外科崔源生醫師表示,細菌幾乎快吃掉頸椎,才脆弱到一打噴嚏就骨折,該婦女第5、6節頸椎不但塌陷,還差點壓迫到脊髓,如果再遲些就醫,恐怕就會壓迫到脊髓,導致四肢癱瘓。結核菌釀禍!崔源生醫師說,原先懷疑是癌細胞作祟,才會使頸椎如此脆弱,進一步檢查發現她罹患開放性肺結核,結核菌從肺部一路入侵到頸部,幾乎把頸椎骨頭吃垮,才會導致頸椎一受力就塌陷骨折;醫師提醒,如果有久咳症狀,千萬別輕忽,儘早就醫確保自身安全健康。

18歲女學生嚴重骨質流失造成骨折 就診竟罹庫欣氏病

18歲女學生嚴重骨質流失造成骨折 就診竟罹庫欣氏病#骨折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日前,一名18歲女高中生行走樓梯突然骨折,就醫固定骨折後發現該名學生骨質嚴重流失,問診同時發現近三個月內體重莫名增加,且有月亮臉及中心性肥胖,易瘀青及紫色妊娠條紋,進一步抽血檢查發現血中的促腎上腺皮質素(ACTH)及可體松(cortisone)非常高,腦部蝶鞍磁振掃描(MRI of Sella)發現是罹患腦下垂體腫瘤的庫欣氏病。由於醫師早期診斷,病人接受迷你內視鏡經鼻蝶骨腦下垂體腺瘤切除手術治療後,臨床症狀已經消失,目前在門診持續追蹤中,台中榮總神經外科沈烱祺主任呼籲民眾,若有出現類似症狀,應即早接受檢查並治療。庫欣氏病臨床症狀更可怕沈烱祺主任根據臨床多年經驗表示,庫欣氏病患者常有以下徵狀,體重莫名增加、中心性肥胖、背頸部脂肪沉積(水牛肩)、臉部圓腫如月亮(月亮臉)、皮膚易瘀青及紫色妊娠條紋;因腦下垂體會分泌過多的「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當位於腎臟上方的腎上腺皮質受到ACTH的刺激,會分泌可體松、醛固酮及性腺素。基本上,可體松(cortisone)的分泌與壓力有關;醛固酮則會增進腎臟對於離子及水分再吸收作用的激素,負責血壓與水分調節;性腺素主要以產生「雄性素」為主,「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因過度分泌影響到體內性腺素的荷爾蒙分泌轉化,造成男性荷爾蒙前趨物濃度較高,較容易長鬍鬚及四肢多毛造成多毛症,以及青春痘並使月經失調,且會引起高血壓、高血糖及骨質疏鬆引起壓迫性骨折等症狀,也會因免疫力降低容易因嚴重感染而死亡。庫欣氏病的患者常感到焦躁不安,長期未好好控制疾病會有憂鬱症甚至自殺的傾向,因此,找對醫師及早診斷極為重要。庫欣氏症候群在台灣多為患者長時間服用類固醇(steroid)藥物所引發,坊間常有不肖業者在藥裡添加類固醇藥物,並號稱這些黑藥丸可改善體質,使得台灣民眾濫用類固醇藥物的情形嚴重,患者長期使用後會引發一連串稱為庫欣氏症候群的症狀及臨床表現,如體重增加、特殊的脂肪分佈形成四肢較瘦的中心性肥胖、月亮臉、水牛肩…等等。庫欣氏病為庫欣氏症候群中的一種罕見疾病,是因腦下垂體腫瘤過度分泌促腎上腺皮質素(ACTH)所造成。好發在20-50歲的女性,台灣每百萬人口每年約有1個新增病例,目前台灣約有兩百位患者被診斷罹患庫欣氏病。治療方式以手術為主 針劑為輔沈烱祺主任表示,目前治療方式有外科手術、放射治療或藥物治療,其中以內視鏡經鼻蝶骨腦下垂體腺瘤切除手術為主,對於微小腺瘤(小於1公分)有百分之八十的病人可以痊癒,較大的腫瘤(大於1公分)也有百分之六十的成功率。其治療目標為降低「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的過度分泌,保存正常腦下腺組織分泌及其他前腦下腺荷爾蒙的功能,並去除或縮小腺瘤本身。不過,約有2至3成患者在第一線手術治療後會復發,此時可考慮再度進行手術,若遇到較大的腦下垂體瘤無法手術根除時,則需靠放射治療、內科藥物或合併治療,目前,台灣衛生署已核准皮下注射針劑,可用於治療術後無效或復發之庫欣氏病患者。不管是那一種治療方式,沈烱祺主任提醒患者,追蹤檢查是絕對必要的,至少每年應接受內分泌專家的評估,包括過度分泌的ACTH、皮質醇和其他腦下垂體荷爾蒙。另外,庫欣氏病的患者特別需要適應身體或是情緒上的不舒適,因此找尋合適的醫師並緊密的與醫師配合極為重要。

樂閱讀/摔不得!老人最容易跌倒的3大地點

樂閱讀/摔不得!老人最容易跌倒的3大地點#骨折

老人家經不起摔。事故傷害是台灣老人第十大死因,其中一半(51%)與跌倒有關,96%的髖部骨折是跌倒引起的。台大醫院老年醫學部主任詹鼎正引述研究指出,一般社區中65歲以上的老人,約有三分之一每年都會跌倒,這個數值在75 歲以上長者更高。可怕的是,銀髮族一旦跌過跤,就會增加再次跌倒的危險。有統計指出,跌過一次的人再次跌倒的風險,比從來沒有跌倒的人高出3.8倍。前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外科教授努蘭則指出,造成年長者臥床最重要原因,就是跌跤。另一個因為跌倒演變到後來臥床的原因是,老人家摔跤過以後,出現「跌倒恐懼症」,他們會把步伐變小,或在需要轉彎時身體僵硬,害怕動作太大會再次跌倒,更嚴重的會不敢站起來走路,活動少,腰腿更衰弱無力,怕出門閉居家中而影響人際交往,生活作息,慢慢失去自我照護能力。為什麼老人容易跌倒?詹鼎正表示,跌倒原因大致可分內在和外在兩方面因素。內在原因主要是老化,造成神經系統反射與協調變得比較遲緩,如果腳底一滑或踢到門檻來不及反應,就摔倒了。老化也會使視力不良、肌力衰退和走路步態不穩而容易跌倒。其次,許多疾病如中風、巴金森氏症、失智症、退化性關節炎、重聽、憂鬱症等,都是跌倒的風險因子。造成老人跌倒的外在因素,「藥物是最常見的兇手」。詹鼎正說,任何會影響中樞神經系統或治療心臟血管藥物都可能增加跌倒機會。最常見就是安眠藥、會讓人想睡覺的感冒藥,有些降血壓藥物會引起姿勢性低血壓,意即站起來血壓突然降低,腦部一時得不到血液供應,眼前一黑就很容易摔倒。某些治療攝護腺肥大藥物、治療過敏的抗組織胺、肌肉鬆弛劑都可能是造成跌倒的嫌疑犯。環境也是造成老人跌倒的肇因。例如捨不得開燈、家裡光線不佳,地板濕滑,走道電線纏繞成一團或者堆滿雜物,地毯邊緣捲翹起來,都可能害老人家絆倒,太長太寬的衣服褲子,磨損老舊沒有防滑功能的鞋子,都可能增加老人重重摔倒的風險。跌倒最容易受傷部位/國健署「台灣地區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發現,在跌傷老人當中,往往最容易傷到3個重要部位,依序為下肢(腿部)、上肢(肩膀雙手)及髖部,摔傷後常因此臥床不起,身體活動受限,失去社交活動,不僅讓老人家痛苦,也加重照顧者的負擔。老人骨折,儘快治療,儘早恢復活動/一旦跌倒骨折,要儘快就醫治療。根據骨折的嚴重程度,由骨科醫師決定是穿鐵衣、臥床休息、石膏固定、手術鋼釘板固定或者需要置換人工關節。比方,身體有些部位的骨折,像是肋骨、肩胛骨、程度較輕微的腰椎壓迫性骨折等,不需手術或石膏固定,但因為疼痛,病人需穿背架或臥床休息幾週。手部橈骨末端骨折,一般徒手復位後,石膏固定6~8週;粉碎性橈骨末端骨折徒手復位後,加上外固定器固定。大腿股骨頸骨折或股骨轉子間骨折,大多必須手術鋼釘鋼板固定或置換人工關節等。只要病人身體狀況容許,要儘快接受治。治療後,諮詢醫護人員何時可以讓長輩起床和活動筋骨,避免因臥床過久或限制活動帶來褥瘡、下肢血管栓塞、肺炎、尿路感染等併發症。褥瘡大多發生在臥床1 週內,而身上有褥瘡的病人,住院天數會延長,而且也有較高的死亡率。有統計指出,在手術後2 週內就可以起床活動的病人,能夠恢復到骨折前的日常生活功能狀態的機會比較高。(本文作者/張曉卉)(摘自/牽爸媽的手,自在到老的待辦事項/天下雜誌出版)

中老年人體重過低 易有骨鬆、骨折風險

中老年人體重過低 易有骨鬆、骨折風險#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上了年紀還在減肥嗎?小心,五十歲以上的中老年人,B M I一旦小於18.5,很可能會造成骨質疏鬆。尤其是六十五歲以上老人,超過20%以上有骨質疏鬆的問題,女性在停經後骨質疏鬆的比率更高達20%至35%。阮綜合醫院骨科陳正彥醫師指出,過瘦的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每四人就有一人骨質疏鬆,這顯示可能是因為經常節食,以及體重過輕,而減少雌激素分泌,加速骨質流失,造成骨質含量變少以及肌耐力降低,而容易發生骨質疏鬆。骨鬆骨折最常發生在脊椎、髖部、手腕、肩部,其中又以髖部骨折最危險,老年人在發生髖部骨鬆骨折之後,一年內的死亡率高達15~20%,與晚期乳癌相當。 高鈣、日曬、運動   防骨鬆陳正彥醫師建議,從小要養成高鈣飲食習慣,包括喝牛奶,多吃起司、黑芝麻、小魚乾、傳統豆腐、深綠色蔬菜等食物。適當的曬太陽也可增進人體合成維他命 D,平日養成運動的習慣,並減少生活環境中容易造成跌倒的危險因素,便能有效預防跌倒,防止骨鬆骨折。要提醒的是,一味地減肥反而影響健康,維持理想體重不但可以減少骨質疏鬆,同時可以預防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發生。

長期補充鈣質 做錯運動仍患骨鬆

長期補充鈣質 做錯運動仍患骨鬆#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今年77歲的黃奶奶,40年來注重骨質及身體保養,不但每天都會補充綜合維他命和鈣片,早晨也會至公園練氣功、太極拳,培養長期運動的習慣,卻仍罹患骨鬆,讓奶奶感到非常驚訝。經醫師說明後才了解,原來一直做錯了運動,氣功和太極拳只能訓練身體平衡、避免跌倒骨折,無法有效提升骨密度,進入中老年後,須持續補充營養與充足的日曬,才能真正預防骨鬆找上門。黃奶奶表示,好險我有參加骨鬆衛教健檢講座,才能及早發現骨鬆,相信一定有很多跟我一樣年紀的人,可能早已被骨鬆纏上,大家都需特別留心。用對的方法做對的事情若再不重視正確衛教知識及習慣,估計40年後,台灣每2人就有1人骨質疏鬆,為此,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呼籲民眾應攝取充足的蛋白質、鈣質及維生素D3,並養成運動習慣,謹記「保骨333」口訣,並積極改善食、衣、住、行4大方面的骨鬆骨折危機。詹鼎正醫師建議,可從食、衣、住、行進行骨鬆預防措施,如每天食3份鈣食品 = 1份牛奶+1份小魚乾+1份綠色蔬菜;曝曬身體3部位 = 露出臉部+手臂+手部;居家防跌3要點 = 清雜物+降高度+防濕滑;負重運動3撇步 = 每週3次、30分鐘、3選1(重量訓練、健走、路跑)。做對運動、吃對食物、養成正確的生活習慣與規律的運動,可以改善生活中骨鬆骨折風險,將骨本加倍還給自己。

骨折率高 乃生活習慣環境「疏」很大

骨折率高 乃生活習慣環境「疏」很大#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據調查台灣的高骨折率肇因國人從根本忽略,導致全盤皆「疏」,僅有2成民眾有固定補充維生素D3的習慣,3成5固定補充鈣片,此外、65歲以上女性有43%缺乏食用乳製品及鈣片,嚴重影響骨質健康,長輩們因而容易發生骨折意外。國人不僅「食」得不健康,生活習慣及環境更是充斥骨鬆骨折危機。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第九屆監事黃兆山醫師表示,台灣50歲以上的股骨頸骨鬆盛行率和髖部骨折發生率都略高於日本,可能原因包括台灣人「住」的不安全,比起日本傳統榻榻米起居皆貼近地面,台灣人習慣在屋內擺放桌椅、床板及腳踏墊、散落的電線等,容易從床上滾落或被絆倒,潛藏骨折的危機。此外,有規律運動習慣的民眾僅有3成,且就算有運動習慣者,每4位中有1位(26.9%)每次運動時間不到30分鐘,不利骨質健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