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

腳踝扭傷不可輕忽 聰明冷熱敷、避免後遺症

腳踝扭傷不可輕忽 聰明冷熱敷、避免後遺症#骨折

腳踝的扭傷常常是在運動中間或是在走路時不小心意外產生。腳踝關節在人體的支撐、走路或運動中佔了很重要的角色,一旦受傷便會造成極大的不方便。為恭紀念醫院骨科洪志昌 醫師表示,腳踝扭傷是骨外科臨床上非常常見的肌肉骨骼傷害之一,扭傷的病人中大約有八成會傷到外側腳踝韌帶,常見為前距骨腓骨韌帶,有時合併有其他的傷害--包含內外踝的骨折,距骨的圓頂(關節面軟骨)或第五蹠骨底部骨折、腓肌肌腱斷裂或脫位、表層或深層腓神經拉傷、跟骨或外側距骨撕裂性骨折,距骨下關節的扭傷,假如沒處理好可能引起慢性的症狀。所以腳踝扭傷可能會造成永久性的傷害或是短暫性的症狀,端看受傷時的機轉及受傷的力道,在骨質疏鬆的中年或老年病患,合併有骨折是很常見的。常見症狀包括:內側或外側腳踝關節處的疼痛、腫脹及瘀青瘀血是腳踝扭傷的常見徵象。比較嚴重的腳踝扭傷,病人常會在受傷時聽到腳踝發出「爆裂聲」,這可能代表韌帶斷裂了。腳踝扭傷有時會合併骨折,常見症狀包括疼痛嚴重、外形改變、關節異位或不穩定、瘀腫嚴重及無法踩地活動等。洪志昌 醫師建議,受傷後應找骨科醫師做詳細的檢查,包括X光檢查以確定有無骨折或脫臼,並排除血管及神經受損的可能。若X光檢查發現有骨折但沒有發生位移,治療以石膏固定四至六週為主。若X光檢查發現有骨折合併位移,則以手術鋼釘固定治療為主。藉著手術治療才有可能把骨折復位到原來的位置,若踝骨骨折沒有接受手術復位,常會有後遺症,不但以後無法好好走路,發生關節炎的機率也是相當大的。在急性期的治療,通常有四個治療流程(口訣:PRICE)◎ P:Protection(保護),受傷後應避免負重及行走,可藉由護踝或柺杖來幫助行走;如屬嚴重扭傷,可能需接受護木或石膏固定。◎ R:Rest(休息),受傷後應多休息,避免活動。◎ I:Ice packing(冰敷),前三天以冰敷為原則,每天冰敷數次,每次冰敷15至20分鐘後休息半小時到一小時再繼續冰敷,記得冰敷袋外層需由毛巾包覆,以免直接接觸造成皮膚凍傷。◎ C:Compression(壓迫),彈性繃帶包紮壓迫,避免患處繼續腫脹,且有壓迫止血的效果,但切勿過緊造成遠端血液循環不良。◎ E:Elevation(抬高患肢),應抬高患肢休息,避免患處腫脹,促進血液循環。至於扭傷的復健,洪志昌醫師指出,一旦腫脹的程度不再增加時,此時可以將冰敷改為熱敷或熱水療(40度左右),此目的在於幫助患處瘀血的消腫;於熱敷時可以稍微活動關節,以上、下、左、右、順時鐘及逆時鐘方向來輕微轉動,但若有骨折則不可太早活動關節。約3至4週後,受傷的腳可以慢慢增加踩地的重量,護踝、柺杖可以慢慢拿掉,還是應持續去做腳踝運動,開始靈敏度、耐力和本體感覺運動,運動中最重要的是本體感覺運動,包括閉眼睛用扭傷的腳踝站立5分鐘,一天重複數次,每次約15分鐘。   腳踝受傷不應當作小傷來看待,再小的受傷都有可能產生不良的後遺症。輕者會經常扭傷再復發,嚴重者會產生關節炎不良於行。腳踝扭傷時要儘早找尋醫師診治並接受詳細檢查及正確的治療,以免延遲治療留下後遺症。

一彎腰就骨折! 婦女五成以上有骨質疏鬆

一彎腰就骨折! 婦女五成以上有骨質疏鬆#骨折

72歲的張阿嬤彎下腰欲提起一個水桶洗澡,只聽她「啊!」叫了一聲,僵住身子,久久不能挺直。張阿嬤的媳婦見狀趕緊送阿嬤到台中醫院急診求診;經影像學檢查發現,張阿嬤的第12胸椎骨折。經骨科陳振輝醫師解釋後,張阿嬤住院接受治療。陳振輝醫師說:「隨著高齡化的社會,因骨質疏鬆症所造成的脊椎壓迫性骨折也有越來越多的趨勢。根據統計,在六十五歲以上,每四個人中就有一位因骨質疏鬆症而造成脊椎壓迫性骨折,八十五歲以後,則上升到每兩個人中就有一個。尤其都會婦女,六十五歲以上約50%在X光可看出骨質疏鬆。在台灣大約三分之一的婦女一生中會發生一次脊椎、髖部或手腕之骨折。」脊椎壓迫性骨折最常見的臨床症狀是背痛與駝背。也有少數病患沒有明顯的疼痛,只覺得自己漸漸變矮小了。背痛的程度因人而異,輕者不影響日常之活動,嚴重者劇痛致不能坐或站,必須臥床休息。但有些病患即使躺著,症狀依然不能緩解。駝背是脊椎壓迫性骨折所造成的一個結果。骨折最好發的部位是胸腰椎交界處,胸椎的骨折常見多節連續性。腰椎的骨折會造成腰駝,它的疼痛比胸椎更為明顯。脊椎壓迫性骨折的治療分為保守療法及手術療法。當壓迫性骨折發生時,急性期應多臥床休息,使用對抗骨質疏鬆的藥物加上非類固醇止痛藥來緩解疼痛。使用特製的背架,可固定脊椎降低關節的活動度以達到止痛的目的。至少需穿上三個月以確保骨折癒合。但長期的藥物治療容易造成胃或十二指腸潰瘍、腎臟疾病等,因疼痛而臥床時間太長會加速骨質流失而導致更嚴重的骨質疏鬆性骨折。因此有些患者保守治療無法達到滿意的效果。外科治療分為:傳統手術:神經減壓手術或合併椎骨融合手術,手術時間長、癒合時間也長,病人若合併有嚴重的內科疾病不適合此種手術。新型的椎體成型術:包括灌骨水泥(骨漿)及植入鈦合金支架兩種。「灌漿」是局部麻醉,過程只要半個小時,是目前老年人脊椎壓迫性骨折最安全的手術。要防止脊椎壓迫性骨折的發生,要有均衡的飲食,尤其鈣、維生素D、蛋白質的攝取,盡量避免喝酒及咖啡,負重運動可預防骨質疏鬆,如走路、游泳等,但要預防跌倒。有明顯骨質疏鬆的患者應避免搬重物,建議當物品超過3~5公斤時,老人家最好不要提,同時更要防止跌倒。如需舉物,先將雙腿分開,膝蓋彎曲,然後再蹲下,盡量將身體靠近物品。一旦發生了骨折,應找專業的醫師診治,以免病情惡化。

「骨折微創手術」傷口小 復原快,適合銀髮族

「骨折微創手術」傷口小 復原快,適合銀髮族#骨折

銀髮族最怕的就是跌倒骨折的發生,傳統骨折手術傷口數十公分不等,復原時間長,常造成生活不便。署立彰化醫院骨科推出「骨折微創手術」,只要在骨折上下端各開約2公分傷口以X光機輔助,再「經皮」打入解剖鎖定鋼板,傷口小可降低併發症及後遺症的發生。王守吉主任說,一名50歲陳女士因為不慎跌倒,導致左踝骨折送醫,經評估陳女士病史有關節炎長期使用類固醇及骨質疏鬆的症狀,另外發現皮膚較薄,這些都會造成較高的手術感染風險,經醫師評估後建議以「微創手術」經皮內固定手術治療,陳女士術後傷口小、骨折癒合佳,沒有產生併發症及後遺症的現象。骨科王守吉主任表示,「骨折微創手術」對老年人而言,確實是骨折手術一個很好的新選擇,他並指出署立彰化醫院骨折患者佔百分之70都是銀髮族,老人家因為比較會有骨質疏鬆的問題,在家裡若不慎跌倒就容易造成骨折,如果加上老人家有慢性疾病,手術復原時間的長短對患者傷害是有很大的影響的。以往傳統手術,有「開放性復位及內固定(ORIF)」,那是以直接打開一個數十公分傷口,在目視下進行骨折的復位,同時做骨釘的固定,這會留下較長的傷口,對軟組織破壞也較大,如果過度破壞甚至會影響骨折癒合,進而影響復原進度,感染風險也會相對提高。還有另一種手術方式就是「閉鎖復位及內固定(CRIF)」,也就是骨折處不開傷口,而是透過X光機的輔助確認骨折復位之後,再由外「經皮」打入鋼釘鋼板做內固定處理,但這項手術傷口也約數十公分。但微創手術,術後就只會留下打入骨釘部位的傷口,以微創手術進行骨折治療的好處是局部骨膜軟組織破壞少,對骨折癒合較好,而且感染率因傷口較小相對會較低。王守吉主任指出,以往骨折須以鋼板做固定時,常須採用開放性復位及內固定(ORIF),因骨材設計改進與醫學技術進步,骨科界目前發展出比較過去必須全傷口切開的手術,改為只在鋼板固定處的兩端各開一個傷口,鋼板經皮進與X光導引,再以經皮打入解剖鎖定式鋼板以間斷皮膚切開鎖入螺釘與不破壞骨膜手術法。這對骨質疏鬆及粉碎性骨折病患,特別有利,因為這樣的手術法,傷口小破壞少,術後較不疼痛,可較快恢復生活機能。因為醫學的進步,以往一些困難及併發症多的骨折,現今透過「骨折微創手術」這樣較佳的治療方式,可減少骨折的不適及提高復原機會。王主任表示,醫療的觀念應是以「不傷害(do no harm)」為原則,而手術是極具侵襲性的治療方法,權衡治療疾病與手術傷害的利弊得失,在「不傷害原則」的精神下,除傷口要小之外,對於正常組織的傷害也要降到最低。這就是「微創手術」的精神所在,也是患者的福音。延伸閱讀「手術方式比較」: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8894

骨質疏鬆症若不注意 易導致壓迫性骨折

骨質疏鬆症若不注意 易導致壓迫性骨折#骨折

文/台東基督教醫院 骨科主治醫師 呂升業六十五歲的陳媽媽平常沒有下背痛的症狀,兩天前在浴室摔了一跤後,背部激烈疼痛、無法站立及坐下,即使臥床,也會痛到無法翻身。家屬帶到醫院就診,經檢查後診斷為第一節腰椎壓迫性骨折。經手術治療後三天即出院。像陳媽媽一樣的病患非常多,根據統計,六十五歲以上台灣城市婦女,19%已有一個以上的脊椎體壓迫性骨折;男性則為12%。然而,到了八十五歲以後,會上升到每兩個人中就有一位曾經發生過椎體骨折。椎體骨折雖不會立即致命,但長期臥床除了導致骨質進一步的流失之外,還可能引起褥瘡、尿路感染或肺炎等併發症。若沒有積極治療,一年內的死亡率與乳癌末期的病患相當;其他的併發症如骨折癒合不良、駝背變形、慢性背痛等,對家庭所造成的負擔及衝擊更是不容輕忽。骨質疏鬆症所造成的脊椎壓迫性骨折,常造成嚴重的背痛和駝背,影響日常生活,要防止脊椎壓迫性骨折的發生,應從均衡的飲食、適量的運動及接觸陽光做起。有明顯骨質疏鬆的患者更應避免彎腰搬重物、防止跌倒,若有脊椎壓迫性骨折的症狀發生,建議尋找專業的醫師看診,以免病情持續惡化。延伸閱讀「椎體成型術優缺點比較表」: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8641

《不可不知》骨折固定原則與治療基本觀念

《不可不知》骨折固定原則與治療基本觀念#骨折

文/為恭紀念醫院 - 骨科   鍾承翰 醫師固定原則:有開放性傷口要先行處理。固定的長度要超過病灶上下兩個關節。石膏的厚度要夠堅固。關節壟起處避免過度加壓以免造成壓迫不適感或傷口潰爛。注意石膏固定後的遠端肢體血液循環的狀況。應在疼痛控制下做簡單復位,特別是有明顯神經血管的損傷時。 骨折固定好處:避免軟組織(神經、血管、肌肉)進一步的損傷。減輕疼痛。減低發生脂肪性肺拴塞及休克的機率。方便轉送或施予放射線檢驗。治療基本關念一、骨折須考慮接受手術的適應症包括:關節腔的骨折。 (intra-articular fracture)不穩定型骨折。 (unstable fracture)合併重要血管、肌肉、韌帶損傷的骨折。(associated muscle or tendon or vessel injury)非手術治療會影響到肢體功能者。例如:股骨頸骨折 Femerol neck fracture、橈骨骨折合併關節脫臼 Galeazzi fracture-dislocation、尺骨骨折合併關節脫臼 Monteggia fracture-dislocation。生長板的損傷, 有可能影響生長者。例如:軟骨垢部分骨折 Salter-Harris type III and IV fracture骨折合併腔室症候群 (Compartment Syndrome)。二、骨骼肌肉損傷須儘早接受手術的情形有:不穩定型的脊椎骨折,長骨骨折 (long bone fracture)、骨盆骨折 (特別是多重損傷的病患)。骨折合併嚴重軟組織損傷者。多重創傷合併骨折且須長期臥床者。骨折合併神經或血管損傷者。

要活就要動 骨科醫師分享「護骨」行動

要活就要動 骨科醫師分享「護骨」行動#骨折

一般人總覺得,跌倒摔斷骨頭,照顧好再生就好了,但許多老人家,往往因為骨折,才發現骨質已經疏鬆得很嚴重,甚至一跌不起。在台灣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加,骨折已成為主要的健康照護問題,其中老人家髖關節骨折的死亡率高達百分之五至二十,多數是因為骨折帶來的併發症。花蓮慈院骨科主治醫師邵柏洲說明,老人跌倒的原因很多,包括腳沒有力氣、步態不穩、頭暈、有疾病在身、營養不良、藥物影響及環境等因素。即使足不出戶,家中也是老人最容易跌倒的地方,因老人視力不佳,家裡的門檻、階梯、地面物品,高低落差地方、濕滑地方,都可能讓老人家跌倒。另外,憂鬱症也可能是造成跌倒的原因。因為,憂鬱症可能讓老人更害怕面對社會,足不出戶,長期下來造成肢體無力、體力衰退,連走路功能都會退化,或是老人因體力衰退,擔心跌倒,不敢再走路,[因此加速活動及社交功能的退化,反而加重憂鬱症的病情。邵柏洲表示,一般人總覺得,跌倒摔斷骨頭,照顧好再生就好了,但許多老人家,往往因為骨折,才發現骨質已經疏鬆得很嚴重,甚至一跌不起。另外,骨折所造成的行動不便,常會導致昂貴的住院費用及漫長的復健過程,長期下來令家屬與老人家身心交瘁。邵柏洲舉例,一位方姓阿嬤,勞動了一輩子,全身筋骨幾乎都出現問題。本身就有腰椎壓迫性骨折,不能久站、久坐的方阿嬤,平日必須藉由輪椅輔助行走,卻有次不小心在住家附近的巷子跌倒,阿嬤這一摔,卻摔裂了右側髖關節,緊急送往醫院,接受醫師建議,開刀治療後,才挽救了阿嬤的行動能力。「雖然沒有辦法俐落地跪坐在蒲團上,但幸好自己還可以走,至少不會對家人造成困擾。」另一位林姓患者,因為老年的退化,讓他的膝蓋就像氣象台一樣,風還沒吹過來就先痠痛,嚴重時甚至還用爬行才能前進。因為左膝不能彎曲,如廁對林姓患者而言更是一大折磨,還要家人攙扶才能如廁。這名病友在不堪其擾之下,才決定接受邵柏洲醫師換置人工關節。手術後,這名林姓患者「走」出病苦陰霾,迎接開心的人生。

沉默的的殺手 骨質疏鬆症

沉默的的殺手 骨質疏鬆症#骨折

世界衛生組織(WHO)於1994年公佈成年人骨質疏鬆症的定義為:『一種因骨量減少或骨密度降低,而使骨骼微細結構發生破壞的疾病。骨鬆惡化的結果,將導致骨骼脆弱,並使骨折的危險性明顯增高』。陳先生58歲已退休,騎腳踏車出車禍,經照X光之後才發現T12壓迫性骨折,抱怨患處很痠痛,且只能前彎20度,前彎時腰部疼痛,並有如鐵板般緊繃,緊繃感可傳至右大腿後側。經多次針灸及配合藥物治療後,腰部疼痛及有緊繃感減輕許多,腰前彎時,手指甚至可觸碰到地上。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門診中心中醫科醫師洪偉育表示,根據估計,女性骨骼流失加速每年約0.5-1%,總計老年男性將流失全部骨骼的20-30%,女性則高達40-50%。並指出,民眾可能見過駝背的老先生、老太太,也聽過「呷老會倒縮」的說法,而且常有很多老年人,因不小心跌跤而造成大腿骨折,這都是骨質疏鬆症所引起,罹患此症的病患愈來愈多,人稱為「無聲無息的流行病」。洪偉育說明,骨質疏鬆表現方式很多,例如:1. 駝背:即俗稱的「呷老會倒縮」,乃因頸及胸椎等處的骨骼產生無症狀壓迫性骨折所致。2. 骨折:承受較大外力或衝擊力所致。常好發於第四、第五腰椎、大腿骨、橈骨。3. 腸胃不適:可能因脊椎前屈及壓迫性骨折導致胸腹部器官受壓。4. 腰痠背痛:約有一半的脊椎壓迫性骨折患者深為腰背痛所苦。他指出,骨質疏鬆在中醫理論中屬「骨痿」,骨痿始見於《素問‧痿論》:「骨主身之骨髓…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言之本在腎,病在骨。《素問‧逆調論》曰:「腎不生,則髓不能滿。」《素問‧六節藏象論》曰:「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發,其充在骨。」又說:「丈夫…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因此該病發生和發展除與先天稟賦不足有關之外,和腎精虧虛、脾氣虧虛和血瘀等都有密切關係。洪偉育解釋,「腎主骨生髓,其充在骨」,骨的生長發育,有賴於骨髓充盈及其所提供的營養,而骨髓來源是腎中精氣,因此,骨病多從腎論治,骨質不足,即是腎虛。脾胃消化並吸收飲食精微,脾虛時,飲食精微無法轉化成氣血,氣血不能充養腎,最終導致腎虛。氣不足則不行,氣血循環不良,骨質代謝新生亦容易產生問題,則為血瘀。所以中醫治療上以「補腎壯骨,健脾益氣,活血通絡」為主要治則。洪偉育提出保護骨本的中醫對策:1. 運動好重要。運動能促進氣血循環,使氣血循環流暢無礙,當然能促進骨質正常代謝及新生。正確而適度運動,能使骨質增加。2. 無避日光。中醫養生法謂:「春三月夜臥早起,廣步於庭;夏三月夜臥早起,無厭於日;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冬三月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作息隨著大自然晝夜變化而行,是最健康的。現代醫學則認為,適度日曬有利骨質合成,因此無避日光,適度日曬是很重要的。3. 食膳有度。脾胃為後天之本,飲食影響身體鉅大,飲食有度,保護腸胃正常運作,有效率的消化及吸收營養分,也是保護骨本重要關鍵。洪偉育最後強調,骨質疏鬆症是一種危險的隱形殺手,併發症所造成的醫療花費極其昂貴,給病患帶來身體和精神上的痛苦,也增加家屬、社會負擔,必須未雨綢繆地加以預防和治療。

2009台灣世界骨鬆日提倡『骨鬆防治三五六』,10/18免費提供骨鬆檢測!

2009台灣世界骨鬆日提倡『骨鬆防治三五六』,10/18免費提供骨鬆檢測!#骨折

骨質疏鬆症死亡率高 衍生費用驚人根據健保局統計資料指出,2006年65歲以上髖部骨折的人數每年新增5%病例,尤其停經婦女更容易因骨質疏鬆、髖部骨折而死亡,50歲以上停經婦女髖部骨折致死率高達2.8%,與罹患乳癌死亡率一樣高,是子宮內膜癌死亡率的四倍。前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宋永魁教授指出,每年約有一萬五千名病患因骨質疏鬆症導致「大腿骨骨折」,如估算患者開刀住院費用約10萬,以及出院後一年約需100萬等照護及間接成本,等於這些家庭每年因骨鬆而衍生的醫療費用即高達165億元,約健保總額3000億的二十分之一,而此數據還不包括因骨質疏鬆症所造成的「脊椎骨骨折」及其他併發症所需的醫療成本,顯示骨鬆疾病耗用極大家庭人力及社會資源。骨鬆症無聲無息 侵襲停經後婦女 女性從懷孕補乳開始就缺鈣停經婦女朋友因女性荷爾蒙分泌大幅減少,以致停經後五年內骨質流失每年約3%~10%。由於骨質流失是無聲無息,患者初期並無明顯症狀表現,通常透過骨質密度檢查時,才驚覺自己罹患了骨質疏鬆症。宋永魁教授表示,由於女性的生理設計具有懷胎特質,婦女在懷孕哺乳期間,母體會不斷地提供鈣質供給胎兒所需,因此女性應從生育年齡就要注意鈣質攝取,但可惜的是,台灣婦女在懷孕哺乳時期,通常會疏忽攝取鈣質,造成骨質大量流失。男性骨鬆 「性」不行 男性的雄性激素具有維持骨質密度的功能,當雄性激素隨年老慢慢下降時,男性不但有陽痿與性動力不足的困擾,骨質疏鬆症的症狀也會加速。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秘書長,同時也是林口長庚新陳代謝科黃兆山醫師建議,已超過50歲,發覺性能力有所改變的民眾,最好請教專業醫師,並立即進行血液檢查,觀察雄性素testosterone是否下降,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10/18台灣世界骨鬆日,骨鬆對策產品試吃展示,超多衛教資訊讓民眾滿載而歸為了防治骨鬆疾病對台灣民眾造成健康的危害,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TOA)特別於2009/10/18(星期日)下午1點30至4點30分假台北101大樓北方噴水池廣場,舉辦『為健康骨鼓掌 !挺直腰,大聲講:有骨氣,為健康』世界骨鬆日活動,現場有雀巢奶粉保鈣配方、雀巢銀養奶粉、統一營養強化牛乳等試飲攤位、以及3M防滑貼片展示、另外也有如羅氏、台灣諾華、禮來、默沙東等藥廠,及台灣更年期醫學會與台北市政府衛生局等攤位進駐,提供民眾豐富的衛教訊息。新任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同時也是高雄長庚新陳代謝科陳榮福醫師說,今年是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第四度舉辦世界骨質疏鬆日園遊會衛教活動,目的是希望提高民眾對於骨質疏鬆的病識感,特別呼籲30歲以下的民眾要開始注意充分的鈣質及維他命D攝取,每週進行規律而適量的載重式運動,幫助骨骼發展健全;50歲左右的民眾,要定期接受骨質密度測量,當骨密檢測結果(T值)低於-2.5,就代表可能罹患骨鬆,需要更積極的尋求正規醫療來解決,活動中將呼籲全民重視自己的骨鬆問題,提倡『骨鬆防治三五六』口號,提醒民眾三十勤補骨、 五十測骨密 、六十「bone」操心等階段衛教宣導,並規劃骨鬆衛教活動遊戲區、骨鬆對策展示區、骨質密度檢測區等區域,現場免費提供超音波檢測儀器及骨鬆車檢測,,民眾不但可以檢測自己的骨質密度是否合乎標準,更可於完成四大攤位闖關活動後兌換精美福袋,宋教授表示,希望有更多民眾透過世界骨鬆日活動,得到骨鬆正確防治與治療的方法。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