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

骨折小心後遺症 術後復健先冷敷

骨折小心後遺症 術後復健先冷敷#骨折

在外科病房中,骨折的病人是最常見的疾病,約佔了百分之三十到四十左右,一般而言「骨折」通常都是發生在「意外」。澄清醫院平等院區三樓外科病房 陳美秀護理長表示,像是不小心發生了車禍造成骨折、或者是運動時不小心受傷、尤其是老人家一跌倒就發生了骨折,雖然骨折是一個大家常聽到的疾病,也因為是常常發生又不會立即危害到生命,且需要較長期康復時間,所以就忽略骨折的照護,因此又不小心造成了許多後遺症,如:感染、癒合不良、關節僵硬、肌肉萎縮的症狀等等,所以如何防範意外之後的意外發生,就要好好重視骨折的復健之道了。 延伸閱讀: 我的大腿拉傷了嗎?復健醫師教你「1分鐘」快速判斷法 當意外發生時,骨頭遭受到外力的重擊,造成傷害時,骨科醫師會根據臨床檢查結果、及X光片等理學報告結果,來判斷對骨折的處理方式。通常可分為以下幾種情況:1.骨折斷端兩邊骨頭未移位,只出現裂痕。這樣我們可以使用石膏固定三到六週。2.骨折合併骨頭移位時,可使用骨內鋼釘、鋼板固定或者是骨外固定器來加以治療。3.骨折已經插出皮膚,造成開放性傷口,這種情況比較麻煩,需要先控制傷口感染的情況,再來治療骨折的問題。 延伸閱讀: 大腿拉傷怎麼辦?醫師親授「4招」在家也能做的復健法 在醫師精心治療之後,我們的復健之道才正要開始,陳美秀護理長針對以下幾點說明。 1.冷敷或熱敷:在受傷或手術之後兩天內,可以先採用冷敷(用冰枕敷每次20分鐘),可以減輕疼痛及出血的情況,兩天後可以採用熱敷(可用溫水40℃~43℃及毛巾濕敷或浸泡溫水約20分鐘)用來增加血液循環減輕腫脹,也可以使得肌肉及關節鬆弛。 2.按摩法:我們可先擦上乳液或嬰兒油,以雙手手掌或手指平按,用平穩長而慢、有節律的、由遠心端往近心端推動,可以增加局部的血液循環,可以緩解肌肉僵硬。 3.運動:可以預防肌肉萎縮、維持關節活動度及肌肉強度,簡單來說床上的復健運動,可以依關節的活動度活動,例如:腕關節可以做旋轉及上下的運動,每天至少做兩次,每次作5-10下。切記,若有疼痛或其他不舒服時不要勉強做,應立即停止。 4.飲食:可以用來補充流失的營養及促進骨頭及傷口的癒合,要攝取足夠的熱量,成年人一天的熱量約在1600-1800卡路里﹔可以多增加蛋白質攝取如:魚、肉、蛋、奶類等,尤其是鈣質(小魚乾、葡萄乾、芝麻、紫菜等)及維生素D(曬太陽)要多多攝取,還要減少喝咖啡、喝濃茶、抽煙、喝酒等不好的習慣。 相信只要病人及家屬配合、執行以上四點的觀念,骨折會恢復很好,早日回歸正常生活。

居家照顧者聚會 貼心量骨密、體脂與試吃養生餐

居家照顧者聚會 貼心量骨密、體脂與試吃養生餐#骨折

為了關心居家照顧者的身心健康,羅東博愛醫院廿四日下午舉辦一場居家照顧者聚會,安排健康飲食講座外,並貼心地為居家照顧者測量骨質密度、體脂肪,與居家照顧者分享壽司、愛玉等養生餐點,再帶領大家跳健康蔬果操,鼓勵居家照顧者多參加支持團體的聚會,舒緩照顧的壓力。羅東博愛醫院出院準備服務委員會,每年舉辦居家照顧者支持團體活動,邀請居家主要照顧者、養護院負責人、護士及看護、社區志工人員、醫院住院中的主要照顧者、住院中照顧病患的看護人員等參加,並依病患常見的問題,舉辦照顧技巧訓練課程,課程包括:常見管路照護及照護技巧、病患居家營養照護須知、慢性病患常見居家問題、居家病患簡易復健技巧等,並邀請本院出院準備服務團隊,如營養師、社工師、復健師、居家護理師、醫師等等,於座談會提供主要照顧者相關諮詢,藉由課程增進家庭照顧者之間的情感互動、經驗分享與資訊交流,以最真誠的心給予溫暖、尊重、認知重建、鼓勵表達及適當的情緒支持。廿四日下午的聚會,共30多名居家照顧者參加,家醫科李雨樹醫師介紹「認識健康飲食」,接下來杏一醫療器材行護理人員及社區健康管理師協助照顧者測量骨密及體脂,李雨樹醫師及營養師也提供健康諮詢服務,之後,用五穀米、奇異果、小黃瓜等健康食材做成的養生壽司與清涼檸檬愛玉端上桌,與會者開心地享用,現場也提供食譜,讓大家在家自己作。緊接著,莊易瑾個管師帶著大家一起跳「健康蔬果操」,活動筋骨、抒解壓力,再請社區健康照護中心2位個管師引導參與者相互回應,分享心得與收穫,活動的最後,由社工師協助解決主要照顧者相關社會資源運用問題,並適時協助轉介服務。羅東博愛醫院社區健康照護中心表示,許多居家照顧者不是家中權力核心及決策者,她/他們背負許多沉重的角色與責任,身心承受許多壓力與情緒起伏,一個居家照顧者能走出家庭,走進支持團體,必須擁有極大的勇氣,社區健康照護中心告訴照顧者,在漫長照顧的路上並不孤單,博愛團隊努力協助大家「知識、資源多一點,壓力、煩惱少一些」。

骨折治療勿依賴非正規醫療

骨折治療勿依賴非正規醫療#骨折

人在世上,難免會生病或受傷;骨折自古就有,如今依然常見。由於一般民眾對骨折的了解有限,遇骨折情形常因此忽略或以不正確的方式來處理。雖然有許多古老的處理方式仍然被保存下來,但隨著解剖學及生理學的發展、X光的發現及應用、外科麻醉及手術技巧的進步,鋼板骨材的日新月異,現代的骨科醫師們對骨折及脫臼的病理機轉及治療方式的認識已經和古人大大不同。一般民眾面對其他疾病時,都會要求最好的檢查、最新的治療方式、以及最新最好的藥物;有的民眾還會上網尋找最新的醫療資訊來和醫師討論。但當面對常見的骨折脫臼等問題,許多民眾仍然依賴非正規的處理方式,兩相比較,不是非常奇怪嗎?天主教聖功醫院骨科 - 李彥興醫師表示,當骨骼骨質失去連續完整性時,即稱為「骨折(Fracture)」。一般人常會問:「是裂開還是斷掉?」,許多人認為「裂開」只是「有條裂縫」,「斷掉」時兩個斷端分開才是「骨折」。但在醫學上,不論是「裂開」和「斷掉」,其實兩者都是骨折,只是「無移位骨折」和「移位性骨折」的差別而已。如果受傷時所受的力量較小,使得骨骼失去連續完整性,但還不足以使斷端移位,便是「無移位骨折」。那是因為骨頭並不是單獨存在的,它的周圍還有許多韌帶、肌腱、肌肉、皮膚包圍著,這些組織包圍在骨頭的周圍而起了一些固定的作用,手術時將周圍組織打開就可以看到其實骨骼已經分開成兩塊了。如果此時沒有診斷出來,或者未用石膏或手術加以固定,甚至還使用患肢踩地提重,原本未移位的骨折很可能會變成移位,「裂開」變成「斷掉」,徒增治療上的困難,延緩復原的時間。至於「移位性骨折」則是因為受傷時所受的力量較大,在骨骼失去連續完整性時,周圍的軟組織無力維持原來的位置,甚至同時受到撕扯而破裂,就同時使得骨折斷端移位了。骨折又可分為「封閉性骨折」和「開放性骨折」。李彥興醫師指出,封閉性骨折發生時表皮完整無損,或僅有和骨折無關的表淺性傷口。雖然看起來單純,但是封閉性骨折仍有可能是粉碎性骨折或關節內骨折,絕不能掉以輕心,尤其某些直接撞擊傷害雖然沒有傷口,但常使得受撞擊處的皮膚、皮下組織、及肌肉等組織受到傷害,可能在一段時間之後出現皮膚壞死甚至肌肉壞死的狀況,一定要由骨科專科醫師來做正確的診斷與治療,以防止併發症的產生。骨折時如果發生外物刺入或骨折斷端刺出的狀況,就形成「開放性骨折」,表示有一處和骨折處相通的外在傷口。這種骨折有較高的機會引起傷口發炎、軟組織缺損、甚至造成骨髓炎,應該由骨科專科醫師來做徹底的清創手術,將可能引起感染的異物或壞死組織加以清除,再視骨折及傷口的狀況來予以內固定或外固定,有時還需要做補皮手術來重建缺損的軟組織。李彥興醫師說,正是因為每一個發生的骨折都不一樣,處理的方式也都不同,所以受傷時一定要請骨科專科醫師詳細檢查,仔細評估。例如:有裂到關節面的骨折和沒有裂到關節面的骨折,兩者在處理時要考量的重點就不一樣,於是在治療上可能就會有不一樣的作法。又例如:脫臼發生時,有時候會合併有骨折同時發生,這就不是只單純將脫臼復位這麼簡單而已,還要視骨折的形態來決定是否要開刀治療。另外,骨折有時也會合併鄰近組織(例如血管或神經)的傷害,也必須列入治療時的考慮。總而言之,針對不同的狀況做最適當的處理,才能使骨折處順利的癒合,而不致於留下後遺症;受傷時應尋求骨科專科醫師的診療,切勿諱疾忌醫,才能避免不必要的進一步傷害,得到最好的治療,儘早恢復肢體的正常功能。

預防骨質疏鬆症 每天曬太陽10分鐘

預防骨質疏鬆症 每天曬太陽10分鐘#骨折

人體的骨組織是一種活的結締組織,是唯一礦物化及提供堅硬支持結構的組織,骨骼的堅硬結構,它能感知力量的變化,以及具備成長與再生的能力。骨的再塑由兩種細胞所執行,一是造骨細胞,負責骨的形成;另一是蝕骨細胞,負責骨的破壞與再吸收。骨質疏鬆症的定義乃是因爲骨骼中骨質量 (bone mineral mass; BMC) 降低所導致的骨骼變薄變脆且骨密度 (bone mineral density; BMD) 也降低的一種慢性疾病,它是一種日積月累所造成的疾病,可能在輕微碰撞下即易形成骨折,而嚴重影響人體健康與正常生活,為恭醫院 - 鍾秀惠護理長表示,骨質疏鬆症是一種普遍又不易被察覺之疾病,常發生在老年人、長期臥床、缺乏運動、荷爾蒙不平衡及停經後婦女身上。2008年衛生署制定中的「2020健康國民白皮書」中,將老人族群列為未來需要健康關注的焦點族群,在台灣65歲以上人口中每四人中即有一人罹患骨質疏鬆症,其所造成的社會及醫療成本極為可觀,如果可藉由外在方式預防及治療骨質疏鬆症,勢必可以降低骨質疏鬆症對社會之影響,降低社會醫療成本、提高整體國民健康水平。人類在28歲時達到全身骨質量的最高峰,影響骨質疏鬆症的相關因素大致可分爲直接(先天)因素,包含年齡、性別、荷爾蒙、遺傳及種族;以及間接(後天)因素,主要是環境和生活習慣。鍾秀惠護理長指出,鈣質是維持骨骼強度的重要成份,鈣與維生素D有密切關係,維生素D有促進腸道對鈣、磷的吸收,促進骨形成和骨礦化的作用,維生素D缺乏骨量流失,容易發生骨質疏鬆症。此外,運動對骨質量有深遠的影響可提高骨峰質,運動是防治骨質疏鬆症的有效手段。而預防骨質流失的根本之道,是在年輕時,多多從事運動、均衡的飲食、每日攝取足夠的鈣質、儲存骨本以及曬太陽,以應付老年不可避免的骨質流失。國內外相關研究均指出,適量運動及均衡營養補充,對骨質疏鬆症預防及治療有正向之幫助,然而了解骨質疏鬆症之成因及其影響因素,並以預防及治療角度淺談運動及營養對骨質疏鬆症之影響。亦有研究發現增加骨質密度及降低骨質流失速率是預防及治療骨質疏鬆症最重要之兩大原則,在所有的運動方式中以中等強度負重式運動對增進骨質密度效益最大;而在營養補充方面,則以適量補充鈣質、維生素D及雌激素對降低老年人及停經後婦女骨質流失的助益最大。鍾秀惠護理長提出六大招有效預防骨質疏鬆症:在35歲之前,骨量都屬於持續漸進生長的狀況,不過預防不嫌早,從小培養良好的飲食、生活習慣,到老也不怕骨頭鬆。1. 均衡飲食之外,加鈣加維他命D :均衡的攝取營養,不偏食、不亂食,是打好保骨本的基礎,在乳製品以及綠色蔬菜中都含有豐富的營養素。2. 選擇負重運動:運動對骨骼成長有正面幫助,因為骨頭生長過程與骨頭承受的硬力有關,運動可以幫助與硬力對抗,藉以增加骨頭合成。負重式運動,像是跑步、打球、舉重、啞鈴操、跳躍動作等,具有與應力對抗的作用,肌肉骨骼可以獲得訓練。 3. 每天曬太陽10分鐘:曬太陽對預防骨質疏鬆來說是一件重要的事,因為透過紫外線的照射,可以活化維他命D,有了維他命D才能與鈣質相輔相成。建議您在早晨或傍晚太陽不是很強烈的時候,每天曬個10-15分鐘。 4. 避免過量咖啡、煙酒:長期過量的煙酒、咖啡都會干擾造骨細胞的活性,讓體內荷爾蒙失調,進而影響骨頭生長,讓骨質更快流失。5. 加強肌肉力量:固定運動以及均衡飲食是長肌肉的好方法,與預防骨質疏鬆的方法不謀而合。 6. 規律的正常作息:正常的作息可以讓內分泌系統正常工作,維持荷爾蒙分泌機能,避免因熬夜晚睡、失眠、壓力大等因素,打亂內分泌系統,進而影響骨骼發育生長。

骨鬆長效年針治療 六月獲健保給付

骨鬆長效年針治療 六月獲健保給付#骨折

據統計,目前每年約有12,500名65歲以上婦女發生髖骨骨折,第一年死亡率高達15%,平均每天就有5名媽媽死於骨鬆骨折。若幸運撿回一條命,仍有超過七成五的患者在就醫、用藥與生活起居上都需家人協助。初期的治療支出,加上每月的醫療復健費用,每年就要花掉近30萬元,以65歲停經後婦女來說,到老所支出的費用恐超過500萬元,不是一般家庭可負擔的,還不包含家人精神上與時間上的成本。因此,用藥順從度低一直是治療骨質疏鬆症的最大瓶頸,新光醫院骨科主任魏志定醫師認為,施打一年一針順從度可以說是100%,記憶力差、服用多種藥物或是不喜歡長期用藥的患者根本不用害怕停藥的問題。而臥床、行動不便或是社交生活豐富、活動力強、嚮往簡單治療模式的患者,也很適合一年一針。研究證實長效年針可降低七成脊椎骨折與四成髖骨骨折風險,對於其他部位的骨折也有防禦效力,治療成效非常卓越。六月開始,脊椎或髖骨骨折的停經後骨鬆婦女(BMD T score < -2.5 SD)可獲健保給付。目前長效年針的健保價格為12,703元,自費價格約在2萬元以內,患者可同時省去回診的掛號費、交通費及時間成本,無論是健保給付或是自費,與目前被廣泛使用的骨鬆藥物相比,都是相當划算的選擇。魏志定主任認為,在經濟不景氣的年代,任何會造成龐大開銷的疾病,都應該特別注意,尤其是需自費治療的骨鬆患者與高危險群。哪些高危險群需要特別注意呢?魏主任建議,有骨鬆骨折家族病史、體重過輕(身體質量指數BMI小於20者),或是40歲以前就停經的婦女都應該提前用藥;另外像是長期使用類固醇、或是甲狀腺/副甲腺機能亢進、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也很容易因為疾病的關係導致骨鬆。骨鬆骨折防治大使李翊君表示,朋友家中也有請看護來照顧長輩,每個月的費用都讓人喘不過氣來,精打細算的她在日前幫媽媽安排施打骨鬆年針,希望降低發生骨折的風險。李媽媽笑著說,骨鬆年針治療方式跟一般打點滴一樣,非常的簡單方便,不用長期吃藥是她最高興的地方。李媽媽也認為,只要是骨質疏鬆的高危險群都應該要提前治療,現在存好骨本以免老來活受罪,也不會加重子女的負擔。

腳踏車運動夯 小心『肉包鐵』事故發生

腳踏車運動夯 小心『肉包鐵』事故發生#骨折

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 - 創傷外科 - 黃俊雄醫師表示,近年來騎乘腳踏車的運動,漸漸風行,尤其假日在各風景名勝常見到許多單車穿梭在車陣中,已成為最夯的休閒活動。甚至許多人以腳踏車為上下班的代步工具;也因此造成腳踏車事故的發生率逐年明顯提升,漸漸成為機車與汽車車禍事故之外的第三位常見事故傷害。該院最近一例死亡案例便是一位60多歲老先生騎單車被轎車撞倒,導致頭顱及胸腔嚴重受創大出血而喪命。根據新竹醫院最近的統計,機車事故仍然是車禍外傷的主因,但是腳踏車事故比率在成長中,而且腳踏車事故造成的傷害五花八門,舉凡輕微的皮肉擦傷裂傷、腹壁血腫,到四肢骨折、顏面骨骨折、肋骨骨折、氣胸血胸、肝臟破裂、腎臟破裂,再到嚴重的顱骨骨折、顱內出血、胸腔大出血,甚至導致死亡的案例均有。固然腳踏車車速不如汽機車快速,造成的傷害可能較輕微,但是若與高速的汽機車相撞時,單車騎士常常是受創嚴重。騎乘單車與騎機車一樣,都是『肉包鐵』,車禍發生時,全身都可能受創,而戴安全帽是主動自保方式,僅能保護頭部免於受到致命的傷害,這點與機車事故的道理相同,雖然這些年來針對機車安全有不少新的發明:例如機車的安全氣囊、甚至騎乘機車時穿的安全氣囊夾克,但都還不普及,戴安全帽還是騎乘單車與機車最簡易方便的自保之道,而其餘的就必須有賴安全的駕駛行為與正確的騎乘觀念了。黃俊雄醫師指出,根據該院的統計,腳踏車事故有高達三分之二是自行摔倒,而非與其他車輛相撞,而其中又有將近一半是在下坡時發生失控情形,探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下坡時速度明顯增快,再加上突發狀況(如:轉彎、夜間視線不良加上沒有護欄、地上木條障礙物、遛狗被線絆倒、野狗衝出等)而翻車。進一步探討,這與腳踏車車體先天缺陷有關:單車車體較輕,在較高速行駛時較易面臨難以平衡的問題,煞車也不如汽機車的設計靈敏,因此下坡時多半建議要正確的使用煞車,車速盡量不要超過二十公里,尤其過彎時要及早減速與煞車。單車車輪輪寬較窄,當輪子遇上不平整路面時(如突起物、碎石子、油漬路面),較易導致失去平衡,甚至曾有人騎上縫隙較寬的人孔蓋時,車輪陷入縫隙卡死而摔個人仰馬翻。黃俊雄醫師呼籲民眾,勿把單車當汽機車來使用,例如:載掛重物而導致車身不平衡;後座載同學加狂飆(去年的一例悲劇即是車速過快遇上坑洞,導致後座同學摔成重傷),這些都是危險的行為;另外,腳踏車應行駛於車道的慢車,所有道路上應注意的交通規則都不可忽略,才能平安上路,快樂回家。

骨質流失無症狀 年輕就要開始補鈣、維生素D

骨質流失無症狀 年輕就要開始補鈣、維生素D#骨折

骨質疏鬆症的特點是骨骼變得愈來愈單薄脆弱,很容易發生骨折。一般而言,骨質密度在三十五歲的時候達到最高峰,之後便逐漸走下坡了,骨質流失的速度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加速,尤其是更年期之後的女性。 奇美醫院骨科主任 - 陳伯毅醫師表示,因骨質疏鬆造成的骨骼疾病在門診相當常見,隨著人口老化,這一類的病人逐年增加,治療骨質疏鬆症及其骨折合併症目前已經是骨科的一大課題。骨質流失並沒有症狀,直到跌倒發生骨折,或者背部疼痛、逐漸變形,才發現有嚴重的骨質疏鬆症;與骨質疏鬆症相關的骨折通常發生於胸腰部脊椎、髖部、腕部橈骨遠端和肩部肱骨近端等處;髖骨骨折會使合併症與死亡率增加,而脊椎骨折與其併發症同樣也造成死亡率增加。不論是何種骨折,生活品質與行動力都受到很大的影響。找出有潛在骨折危險性的患者是很重要的,陳伯毅醫師指出,因為患者一旦有了第一次脊椎骨折後,再次發生脊椎骨折的機率比不曾有過脊椎骨折的人高出四至五倍,而發生髖骨骨折的機率也多兩倍。脊椎骨折的患者,在第一年有高達20%會再次骨折。骨質疏鬆症的危險因子,包括年長者、停經後的女性、長期使用藥物,例如類固醇,甲狀腺補充治療,以及一些抗癲癇用藥、內分泌失調、飲食不正常、低鈣飲食、抽煙、少運動、飲酒過量、維生素D不足等。骨質疏鬆症的診斷主要是骨密度測試。台灣目前的骨密度測試的適應症包內分泌失調可能加速骨質流失者(如副甲狀腺機能過高接受治療者、腎上腺皮質醇過高者、腦下垂體機能不全影響鈣代謝者),以及五十歲以上之婦女、停經後之婦女正接受骨質疏鬆治療追蹤者。陳伯毅醫師提醒,日常生活中除了骨質疏鬆症的治療、骨折的治療外,預防預防跌倒亦是相當重要的。骨質疏鬆症的治療目標包括降低骨折的風險、減少骨質的流失、或增加骨骼強度,也可以提供臀部的保護品、戒煙、參與一些承載身體重量以增進平衡與增強肌肉的運動及注重鈣及維生素D 的補充。每日鈣的理想攝取劑量,男性與停經前的女性為1,000毫克,而停經後的女性、使用雌激素的女性及骨密度較低的男性則為1,500毫克。陳伯毅醫師指出,目前可視情予醫師配合進行藥物治療,如使用Bisphosphonate類來治療男性與女性的骨質疏鬆症,或使用抑鈣激素來處理停經後的骨質疏鬆症,雌激素受體調節劑,可用於停經後婦女骨質疏鬆症的預防與治療。副甲狀腺素則用於骨質疏鬆症有骨折高危險性的男性與停經的女性,禁忌症包括高血鈣症、副甲狀腺機能亢進及有骨骼放射線治療病史的患者。要記得年齡是骨折最重要的預測依據,年齡越大越需要積極治療來維持骨質密度。預防勝於治療,要避免骨質疏鬆症的併發症除了注意鈣質和維他命D的攝取、多運動、適當的日曬,以維持骨密度,更要預防跌倒,以免造成骨折。年紀較長者,多為動作慢、反應慢、視力不好、有神經血管疾病,若居家環境設施不良、照明不足,容易造成跌倒。要預防跌倒,一方面要重視安全的居家環境、修改居家設施、要有良好的照明,另一方面也要多運動、訓練肌力、柔軟度、反應力和平衡感,並要注意及避免姿態性低血壓的問題。

頸部外傷切勿推拿 當心「絞刑者骨折」

頸部外傷切勿推拿 當心「絞刑者骨折」#骨折

所謂「絞刑者骨折」一辭源自於16世紀盛行的吊刑,受刑人因嚴重的頸部受創急速拉扯而導致第二頸椎脫位骨折,進而造成如海珊的不幸結果。但你知道嗎?在日常生活中卻也潛藏了第二頸椎的外傷性「絞刑者骨折」的危機,光田綜合醫院大甲分院近一年來就有五位患者因此前來求助。其中有二位男患是因為車禍撞擊所造成;一位女患是被砍倒的樹擊中後往後跌倒,腦部再撞到石頭所致;另有一位女患則是在更換電燈泡時,不慎往後傾倒而讓後腦撞擊到階梯;還有一位男患是由鷹架跌落撞到鷹架後頭部再著地所造成。病患受傷後的相同症狀都是頸部一直疼痛不已,甚至有一位病患在受傷一星期後因疼痛無法減除才來就醫,經X光詳細檢查後才發現是第二頸椎不穩定性骨折,造成嚴重脫位但卻被疏忽的情形。所幸患者在及時發現並開刀治療,植入先進的人工椎間籠加以固定後,才不至於釀成癱瘓的悲劇,並重回正常的生活軌道。光田綜合醫院大甲分院神經外科林忠男醫師表示,現今絞刑者骨折的發生不像過去因吊刑所造成,反而大多是因為車禍相撞、重物撞擊、滑倒、或由高處跌落甚至在用力推拿、做瑜珈後都有可能發生,其皆因為頸椎同時受到快速且強大力量的撞擊,造成過度彎曲及伸展而導致的頸椎不穩定性骨折。由於屬於高位頸椎(第二至三節)即所謂脫位及骨折的「絞刑者骨折」病患,大多數並沒有像其他頸椎骨折患者,出現四肢麻痺、癱瘓、知覺活動喪失、大小便失禁及呼吸困難等立即的神經症狀,反而僅僅以頸部強烈疼痛不已來表現,因此也往往容易被誤以為只是一般的扭傷或拉傷而已,最後甚至企圖以推拿、整脊等民俗療法來減輕疼痛,如此一來,反而延誤就醫時機並且讓原有問題的頸椎更加惡化,甚至引起四肢癱瘓的悲劇產生。光田綜合醫院大甲分院神經外科林忠男醫師進一步表示,高位頸椎的手術治療,因頸部有神經與呼吸道系統所以屬於困難且複雜的手術,不過本院對於這種不穩定的頸椎骨折及脫位,則是採用最新又簡單的經前位「人工椎間籠植入固定術」手術治療,其優點是,患者皆不需擷取自己的骨頭來修補,免除術後骨盆取骨之痛,而且其手術是經由前頸部植入「人工椎間籠」,因此危險性大幅降低且術後頸部疼痛亦可馬上得到緩解並達到立即穩定的效果,同時另一優點是病患頸部活動幾乎不受限制,最快2天後即可出院,可說是這類患者的一大福音。光田綜合醫院神經外科林忠男醫師也特別強調,民眾若因車禍或其他原因造成頸部受傷而疼痛不已時絕對不可輕忽,一定要前往醫院進行X光的檢查,以確定頸椎是否正常。若發現有問題即應馬上接受正確的治療,切勿自行以直接接受推拿、整脊等危險行為來治療,以免產生無法彌補的遺憾。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