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房

該如何選對「運動時穿的胸罩」?醫教你「1張表」速查

該如何選對「運動時穿的胸罩」?醫教你「1張表」速查#乳房

文/林杏青 盡量減少乳房不適和尷尬運動期間過度的乳房晃動通常與乳房不適有關,並且會讓一些女性在運動時感到尷尬。在跑步和跳躍等活動中,因為乳房本身的結構支撐不足,未穿胸罩的乳房上下移動可多達12厘米。過重的乳房可能將軀幹向前拉,造成姿勢上容易駝背。可能對運動表現產生負面影響,並導致頭痛和頸部、背部和手臂疼痛。為了避免這兩個因素變成活動上的障礙,增加乳房的外在支撐很重要。我們應該將胸罩視為必不可少的運動裝備,而不僅只是「內衣」。影響乳房支撐的因素1.年齡:乳房主要由皮膚支撐。皮膚的彈性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降低,使支撐性變差。因此懷孕後及老年女性會比年輕女性需要支撐性更強的胸罩。2.尺寸:乳房較大的女性需要支撐性更強的胸罩。3.運動類型:不同類型的運動會導致不同的乳房晃動。垂直運動更多的運動晃動大(例如騎馬較自行車多、跳躍較步行多);下肢快速移動的運動晃動大(例如跑步與步行相比較多)。胸罩的設計種類有3種基本類型的胸罩可供選擇: 時尚胸罩(日常活動中穿的胸罩) 露臍短上衣(沒有罩杯的胸罩將兩個乳房緊貼胸部) 運動胸罩(罩杯有支撐的運動胸罩)如果只需要低支撐性(例如年輕、乳房較小且只是走路),露臍短上衣可能就足以提供足夠的乳房支撐。但如果需要高支撐性(例如年長、乳房較大且正在跑步),則可能需要高支撐性的運動胸罩或合併運動胸罩和露臍短上衣以獲得足夠的支撐。(不同的年紀以及運動方式,就該選擇穿著不同支撐度的胸罩。圖片提供:台灣運動醫學學會)合適的胸罩應大小適中、包覆度高,減少乳房位移支撐性胸罩應盡量減少乳房移動,移動得越少越好。然而即便是支撐性好的胸罩也可能會讓人不舒服。以下是一些選擇重點:罩杯下的束帶應由強韌寬大的彈性材料製成以支撐乳房,越大的胸罩尺寸需要越寬的束帶。肩帶應該寬且有襯墊避免勒住肩膀。乳房必須完全包在罩杯中,以有效限制乳房晃動。如果胸罩有鋼圈,大小必須適中,應該貼在肋骨上而不能壓住乳房組織。如果找不到合適的鋼圈,請選擇無鋼圈胸罩。前帶應位於您的胸骨上,而不是壓在乳房上。材料也應該選擇吸汗高彈性材料。參考資料:澳洲運動醫學學會(作者為台灣運動醫學學會副秘書長、土城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

經前乳房脹痛是乳癌警訊?聽聽中醫怎麼說

經前乳房脹痛是乳癌警訊?聽聽中醫怎麼說#乳房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月經來前胸部就開始發脹,隱隱作痛,會不會是乳癌的警訊呢?知名中醫診所中醫師賴睿昕表示,經前乳房脹痛是婦科病的一個早期且重要的信號,通常與內分泌系統或卵巢功能調節不穩有關,和乳癌沒有直接關係,建議先調適情緒,生理期改穿寬鬆無鋼圈的內衣,經前一周少吃辛辣刺激、高脂肪類的食物,盡量高纖飲食,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能緩解經前期乳房脹痛。對雌激素與黃體素敏感 較易誘發子宮肌瘤針對經前乳房脹痛,賴睿昕表示,發生的時間通常是排卵後或是月經來臨之前幾天至一週,平常柔軟的乳房變得像結塊一樣,觸碰或是穿胸罩會痛、睡覺翻身壓到也會痛醒,乳頭容易有痛或癢的感覺,但是月經一旦來臨後,這些症狀就會開始消失。賴睿昕指出,中醫認為「乳頭數肝,乳房屬胃」,是中醫經絡理論的說法。中醫所說的十二經絡,足厥陰肝經會經過乳頭,而足陽明胃經則會貫穿整個乳房,因此乳房的健康,與肝經和胃經有關,肝與內分泌有關,胃與身體的新陳代謝有關,主身體功能的運化,當肝氣鬱結,胃的氣血運化失調,乳腺就會開始腫脹不通暢,乳房就會有壓迫感,嚴重時產生硬塊進而導致疼痛。有人謠傳經前乳房脹痛時容易得乳癌,賴睿昕強調,經前乳房漲痛跟乳癌並沒有直接的關係,但是卻是代表你屬於對雌激素與黃體素敏感的體質,相對來說反而比較容易誘發子宮肌瘤的風險,此外經前胸部脹痛也容易誘發情緒低落、水腫等情況產生,中醫則重視乳房與與精神因素的聯繫。在日常生活中的壓力,抑鬱,不開心有事容易誘發經前乳房脹痛的可能,通常以調肝養胃的治療為準,方劑中的小柴胡湯、當歸拈痛湯、烏藥順氣散就能有效的緩解疼痛,也可以避免每個月痛苦的循環,但是在中醫治療後,乳房明顯腫塊未隨月經消退,且家族高風險的族群有乳癌、卵巢癌病史,則建議去西醫乳房外科定期接受篩檢,絕對不可輕忽。預防經前乳脹 情緒調適擺第一要預防經前乳脹,賴睿昕說,情緒的調適絕對是擺在第一位,在自己月經將至前幾天,就不要把自己搞得太忙太累,適當地休息,保持樂觀情緒,切忌常常發怒或生悶氣,平時多運動,參加適當的社交活動。賴睿昕建議,可在生理期要來前改穿較為寬鬆無鋼圈的內衣,很多人乳房痛時會覺得不穿內衣,或穿無鋼圈內衣比較好,其實不一定。如果本身胸部比較豐滿的女性,反而是穿著支撐力足夠的內衣才能減少乳房過重帶來的不適。而大家運動時最後穿著適當的運動內衣,以減少乳房過度晃動,平時就選擇具有足夠支撐力的內衣,對改善週期性或非週期性的乳房痛都有幫助。此外,臨床上有發現患者少喝咖啡有助於減少乳房脹痛的,醫師說,如果常常乳房痛,可以考慮先避免攝取咖啡因,看看狀況是否改善,刺激性的飲料在月經來前要減少服用,並建議在月經前一周少吃辛辣刺激、節制富含高脂肪類的食物,盡量高纖飲食,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能緩解經前期乳房脹痛。【茶飲】舒胸理氣茶材料陳皮6g,山楂6g,香附6g,有機玫瑰花3g,生甘草2g、枸杞3g、紅棗3-6枚,水1000c.c.作法1.陳皮、山楂、香附、有機玫瑰花、甘草稍微清洗過,用茶濾袋包好;枸杞、紅棗剪碎。2.把所有藥材加入沸水1000c.c.煮開,靜置10分放涼即可飲用。功效陳皮消導疏通胃氣,山楂通經活血、有機玫瑰花與香附疏肝理氣,甘草紅棗調養脾胃,枸杞補脾益腎,有助於緩解經前乳房脹痛。(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國二生驚長纖維腺瘤 醫籲少吃炸物

國二生驚長纖維腺瘤 醫籲少吃炸物#乳房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A姓國二生,一個月前在洗澡時發現左乳房出現硬塊,媽媽非常緊張,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外科醫師古君平,經乳房超音波確認在左乳房下側出現邊緣形狀不規則的硬塊,大於2公分橢圓形的「纖維腺瘤」,可能有惡性的風險,和家屬討論後,考量到A姓生年紀輕,決定開刀以「乳房腫瘤摘除手術」早一點拿掉,確認不會變化成惡性腫瘤。A 姓生目前恢復狀況良好,開刀後並不會影響外觀和未來發育,只要一到兩年持續超音波追蹤即可。少吃油炸食物 以免刺激女性荷爾蒙古君平醫師表示,一般乳房纖維腺瘤好發在20到30多歲女性,這次發生在年僅14歲的國二生比較少見,年齡層有降低的趨勢,可能和飲食習慣和環境有關,建議少吃油炸食物,例如炸雞或是鹽酥雞等,因為比較早接觸油炸食物,女性荷爾蒙表現比較早就會比較旺盛,刺激乳房纖維腺瘤。乳房纖維瘤大多是良性 建議切片確診尤其,現在國中女生正值青春期非常重視自己的隱私,父母親可提醒女兒,在經期1~2週後可以自我觸診檢查,如果胸部出現像湯圓或貢丸圓圓的、鼓鼓的、移動式的硬塊,或乳房有分泌物,一定要儘速就醫,找出原因,但也不要恐慌,95%的乳房纖維瘤是良性的,如果影像出現不規則,建議切片確定診斷。飲食西化 罹癌年齡層年輕化古君平指出,預防乳癌的方法,除了避開高油脂飲食、控制體重也有助益,最重要的是女性應定期做乳癌檢查,乳癌高風險年齡層為45到69歲,政府也補助45歲以上每2年1次乳房攝影檢查,但因飲食西化,罹癌年齡層也有年輕化跡象,建議最好40歲之後每年檢查。

乳房異樣?若遇不適建議儘早就醫

乳房異樣?若遇不適建議儘早就醫#乳房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一名38歲生完小孩已3年多且停止哺餵母乳逾2年的陳姓女患者,兩個月前發現左側乳房有紅腫熱痛的情形,乳房摸起來有硬物感與疼痛感覺,至醫院就醫後確診為肉芽腫性乳腺炎,安排手術將乳房內壞死細胞部分切除,術後恢復良好。乳腺炎可分為感染性及非感染性發炎,因細菌感染而造成發炎情況時,患者會伴隨有畏寒、發燒、患處紅腫、脹痛等症狀;而非細菌感染造成的發炎,患者通常不會出現發高燒症狀。1)感染性發炎:患者容易畏寒、測量體溫超過38.5℃,乳房排空後仍有硬塊,硬塊範圍有擴大、變硬的情形;奶量明顯減少,乳房脹痛不舒服情形持續1天以上。2)非感染性發炎:乳房排空後仍有硬塊,患處會脹痛不舒服,而且奶量明顯減少,但患者沒有發燒,而且觀察硬塊範圍也沒有擴大趨勢。乳腺炎非產婦專利乳腺炎並非只有剛生產完的產婦或哺乳媽媽才會發生,非哺乳期的女性也可能出現,甚至連男性或新生兒,都可能罹患乳腺炎。常見造成乳腺炎的原因如下:1)乳汁堆積在乳管/乳汁的生成是源源不絕的,當擠乳不定時、殘乳沒排乾淨、含乳不正確等,皆容易導致乳汁漸進性堆積在乳管中。2)乳汁質地變黏稠/飲食過於油膩、水分攝取不夠,也會讓乳汁的質地變得濃稠、不易排出。3)免疫力變差/作息不正常、免疫系統低弱,會使乳管容易感染發炎。4)不當擠乳/使用蠻力擠乳、硬擠,也會造成乳房發炎或乳腺炎。輕者抗生素抑制發炎 重則手術切除膿瘍引流趙玟珊醫師指出,肉芽腫性乳腺炎會出現腫塊伴隨疼痛與皮膚紅腫,也可能產生膿瘍而造成乳頭溢液,另外部分患者則會出現關節症狀,如關節處結節性紅斑、腫痛等情形。治療方式除了使用抗生素等抑制發炎的用藥外,也會進行手術切除壞死細胞並進行膿瘍引流。紅腫熱痛情況加劇甚至發燒 應立即就醫治療民眾平時可觀察乳房情形,若出現異物或紅腫熱痛等情形時,切勿不要忌諱就醫而延誤治療。

乳房良性腫瘤怕增大 新手術傷口小

乳房良性腫瘤怕增大 新手術傷口小#乳房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很多人困惑,乳房良性腫瘤到底要不要切除?31歲的黃小姐摸到左邊乳房有2公分小腫塊,就醫經超音波檢查發現,除了原本觸摸到腫塊,還有2個約1.5公分小腫塊,切片檢查確診為乳房纖維腺瘤。雖然是良性腫瘤,但擔心腫瘤增大造成困擾,又怕開刀會留下疤痕。與醫師討論後,進行超音波導引真空輔助抽吸乳房腫瘤切除手術,黃小姐恢復良好,隔天恢復正常上班。乳房纖維腺瘤好發年輕女性 多為良性仍造成困擾台北慈濟醫院一般外科乳房醫師陳彥志說明,通常乳房出現腫塊,約90%是良性,只有10%是惡性腫瘤。常見的良性乳房腫瘤有「乳房纖維腺瘤」、「乳房纖維囊腫」、「乳房囊腫」3種,其中以乳房纖維腺瘤最常見,好發於15至35歲的年輕女性。由於形成惡性腫瘤機率不高,定期追蹤即可,但對大部分的年輕女性而言仍相當困擾。當病患自我檢查、超音波檢查或X光檢查發現乳房有腫塊,醫師會藉由影像特徵,判別良性、惡性;若有惡性可能,則以細針穿刺,採樣化驗,確定屬性後,再決定治療方式。傳統治療乳房纖維腺瘤,必須等到腫瘤大於2公分,在超音波定位下,劃一個比腫瘤大的切口,將整顆腫瘤取出。但通常都不只1顆腫瘤,若要將所有腫瘤取出,術後就會有數個傷口,影響乳房外觀。超音波導引、真空抽吸 腫瘤大於3公分不適用陳彥志醫師說明,「超音波導引真空輔助抽吸乳房腫瘤切除手術」利用真空抽吸取出腫瘤。局部麻醉或輕微震靜麻醉後,利用超音波導引確定位置,在病患皮膚上劃出約0.5公分的切口,將0.2至0.3公分粗、附有刀片的探針深入腫瘤組織切割。每切掉一小塊腫瘤,就用真空抽吸管抽出,反覆直到清除。這個技術打破過往手術限制,即使腫瘤不大,只要病患有需求,就有機會切除。然而此種手術方式仍有出血風險,3公分以上的腫瘤不適用。術後仍會化驗 若腫瘤為惡性需再度開刀雖然術前的超音波檢查或穿刺化驗可推估腫瘤屬性,但並非絕對。無論是傳統切開手術或真空抽吸的微創手術,醫師都會在術後將取出的腫瘤拿去化驗,若是惡性腫瘤,就必須再次開刀切除周圍組織。醫療科技的進步,讓有良性乳房腫瘤困擾的年輕女性多了一個治療選擇,陳彥志醫師提醒,不要輕忽乳房腫瘤。許多病患摸到腫塊不願面對,或尋求其他非醫療管道,使腫塊日益增大,延遲治療。培養自我檢查習慣很重要,無論良性或惡性,早期發現身體異常,便能早期治療,若因不敢面對而拖延可能造成遺憾。

講座/乳房保衛戰

講座/乳房保衛戰#乳房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乳癌為我國女性好發癌症排名第一位,相較於歐美國家,台灣乳癌好發年齡比歐美國家早,約在45~64歲之間,且以45~49歲每10萬名婦女發生144人為最高。乳癌對台灣婦女的健康威脅日益嚴重,台灣每天約22名婦女被診斷罹患乳癌及5名婦女死於乳癌。要預防乳癌,每月自我檢查、每年定期篩檢都是必要的,只要能早期發現就有極高的治癒率,病友們不要羞於讓醫師檢查。本次講座將由乳房醫學中心李嘉慧專科護理師主講,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名稱:乳房保衛戰地點:大豐社福館4樓研習教室(新北市新店區民族路110號)時間:106年10月14日(六)09:30-11:30洽詢:22193391轉67260~67263健促中心

拒當少奶奶! 台灣乳癌照護接軌國際

拒當少奶奶! 台灣乳癌照護接軌國際#乳房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不容忽視!根據國健署癌登報告顯示,乳癌已居國人女性前十大癌首位!近年數據指出國內乳癌患者死亡率下降,平均存活率提升;鑑此,中華民國乳癌教育暨防治學會為推動癌友的全人照護,將於上周六(27日)在台中市舉行第一屆的「翻轉護理,接軌國際」研討會,學會理事長劉良智醫師表示,國內乳癌醫療以往著重在藥物治療的學術研討,而今年的國際研討會將強調:癌痛的照護、乳癌治療心理層面、病患衛教技巧與多科團隊照護等議題,希望透過國際交流,讓台灣的乳癌照護品質再次提升。多科別合作 給予患者最佳照護品質劉良智醫師表示,中國附醫在去(2016)年9月收一名45歲的乳癌病患,確診時腫瘤已4.8公分大,癌細胞亦轉移到淋巴,當時團隊即採用新輔助型治療方式,也就是先用化療與標靶藥物治療,半年後,腫瘤已縮小至1.5公分,此時再做腫瘤切除手術,達到保留更完整的乳房外觀。中國附醫中醫部的陳盈佑醫師也表示,由於乳癌治療的方式相當多元,建議可以合併中醫藥療法,幫助患者在手術前後或化療期間恢復精神體力,緩解化療的副作用,提高病患生活品質;而中國附醫乳癌治療團隊也將在本次研討會分享如何整合多科別互相合作,給予患者最佳照護品質。乳癌治療團隊三大特點 實為患者福音中國附醫乳癌治療團隊特點有三:一,採新輔助型治療方式,即根據不同個案的腫瘤特性做治療,達到縮小腫瘤大小,保留較大的乳房體積;二,乳房保留手術結合微整形手術,因手術往往容易造成乳房的凹陷,在美觀上會讓病人產生心理不適,團隊結合微整形手術,著重照顧病人心理層面;三,以全人照護為宗旨,即整合各科別做治療,包含中醫科、復健科、身心科,並結合專科護理師、個管師等,提供病患及時的各種協助。(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肌肉痠痛逾3週 恐為肌筋膜受傷

肌肉痠痛逾3週 恐為肌筋膜受傷#乳房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運動完後肌肉痠痛,不一定是乳酸堆積!一位32歲的輕熟女平日較少運動,加入一週3次的健身房運動,除了跑步機跑步外也加入深蹲運動、訓練肌肉的行列。沒想到練完後大腿前緣和小腿肚都會痠痛,以為是乳酸堆積,疼痛連續3週都沒有改善,第4週時連在跑步機快走時亦感到疼痛。檢查發現,患者右側股骨及遠端股骨外側均會疼痛,確診為髂脛束症候群(Iliotibial band friction syndrome, ITB syndrome)。熱身不足、柔軟度差 容易造成摩擦部位發炎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復健科主任武俊傑指出,跑步及深蹲時筋膜會呈現緊繃狀態,蹲站及跑步時會強力摩擦股骨大轉子及遠端股骨外髁。熱身不足、伸展柔軟度不佳,則極易造成摩擦部位發炎及疼痛,此稱為髂脛束症候群(Iliotibial band friction syndrome, ITB syndrome)。運動前須針對大腿外側的髂脛束做適當伸展武俊傑主任指出,髂脛束症候群的患者多半是平時較少運動的女性族群,運動時欠缺適當的拉筋,導致筋膜過度摩擦而受傷,要避免此症狀的發生,最重要的就是平時及運動前須針對大腿外側的髂脛束做適當的伸展運動。欲伸展右側肌束,可側身將右手平舉扶牆,右腳交叉至左腳後,重心逐漸移至右腳,身體呈弧形,至感覺大腿外側有緊繃感為止,持續此感覺約20秒鐘,一天3回合,每回合重複20次,就可以舒緩肌肉痠痛不適症狀。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