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

育兒指南 學著當好一面鏡子

育兒指南 學著當好一面鏡子#家庭教育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治平在學校的人緣很差,而人緣差的主要原因就在於他的嘴太壞,說話非常尖酸刻薄,就像是古龍著名的武俠小說《絕代雙驕》裡的十大惡人之一──人稱「損人不利己」的白開心。說話愛損人 喜歡挑撥同學情緒平常說話愛損人也就罷了,沒事還喜歡在背後挑撥同學間的情緒,搞得大家都不愉快,有一次學校家長日,導師終於看到治平媽媽也來參加,懇談進行到一半,其中一位家長提出建議:「是否可以讓孩子寫家庭聯絡簿?」「高中生已經不寫家庭聯絡簿了,在高中階段每週會寫一篇週記。」導師委婉地回答。「哎呀!導師太忙了啦,哪有空每天改家庭聯絡簿啊,勉強一週改一篇週記就不錯啦!」治平媽媽冷不防地突然發言。說話傷人 因從小耳濡目染「 聽說學校規定第7節課時, 冷氣都會斷電, 但是夏天氣溫經常在28度以上,孩子反應實在熱得受不了,可否請學校改善這一種狀況?」有一位家長提出建議。「小孩子習慣就好了,電費很貴,要繳好多冷氣費,不是每個人家裡都很有錢。」治平媽媽再度開口。導師很感慨,同時也明白為什麼治平總是說話傷人、惹人討厭,實在是從小耳濡目染,說起話來完完全全就是媽媽的翻版,導師和治平媽媽交談過幾次之後,發現治平媽媽其實並不喜歡她自己,這就難怪了,因為治平曾告訴導師,他覺得媽媽不喜歡他,為什麼孩子會覺得媽媽不喜歡自己呢?因為媽媽經常在兒子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給孩子完整環境 他會變得更好〈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收錄於Children Learn What They Live )是美國作家羅樂德(Dorothy Law Nolte)發表於1954年的作品,其中一些充滿智慧的話語,不因時間而改變,與大家分享:如果孩子時常在受到貶低中長大,他就會成為貶低別人的人。如果孩子在尖酸刻薄的家庭中長大,他就會變得粗暴。如果父母用不安的情緒教育孩子,那麼孩子也會變得情緒不安。如果孩子在被憐憫的環境中長大,他就會感到自己很悲慘而沒有信心。如果家長老是看不起自己的孩子,他就會變得靦腆、畏縮。如果家長老是羨慕別人,孩子也會變成羨慕別人的人。如果孩子老是受到斥責,他就會覺得「自己是個壞孩子」。如果我們鼓勵孩子,孩子就會充滿自信。如果以寬廣的胸懷去對待孩子,他就會心胸寬廣、寬於待人。如果你經常誇獎孩子,他就會被教育成一個開朗的孩子。如果你愛孩子,孩子就能學會去愛別人。如果你肯定孩子,孩子就會懂得自愛。如果你能直視孩子,孩子就會變得更加努力。如果你教育孩子與人分享,孩子就會懂得體貼別人。如果父母正直,孩子就會懂得正直的重要。如果公平地對待孩子,孩子就會成為有正義感的人。如果溫柔體貼地養育孩子,孩子就會成為和善的人。如果我們守護孩子,孩子就會成為一個堅強的人。如果孩子在溫馨和睦的家庭中成長,他就會覺得這個世界無限美好。(本文摘自/教育這種病/時報出版)

讓孩子更上進 試試暗示激勵法

讓孩子更上進 試試暗示激勵法#家庭教育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要啟發孩子想要了解事物的道理、熱愛自然的渴望,請使用愉快溫和的口吻清楚解答各種疑問,努力引起他們的興趣,你必須以和藹可親的態度回答問題,而不是說這種話來制止他們:「你很煩耶,不要吵了,以後你就懂了!」孩子會因罕見的稱讚表現得更好讓孩子有更好的表現千萬別對孩子說:「你是個一無是處的懶鬼。」那會讓他真的產生出你所指控的這些缺點,如果孩子真的很懶或表現不佳,你應該找一天對他說(即使不是事實):「你這次表現得比平常更好,很不錯。」這個孩子會因為罕見的稱讚而感到欣喜,下次一定會表現得更好,透過這種明智的激勵,會讓他在未來成為成功的工作者。避免在孩子面前討論病情這是一個絕對要注意的重點,因為這會引發他不良的自我暗示,反之,應該要教他們:健康是人類的正常狀態,疾病則是例外,是一種反常的現象,而過著節制、有規律的生活,就可避免生病。避免讓孩子怕東怕西請不要在日常生活中教孩子怕東怕西、怕冷或怕熱,怕風或怕雨……這將會造成他們性格上的弱點。事實上,人類天生本就可以忍受這類變化而不會受到傷害。因此,要忍耐、適應,不要抱怨。避開恐怖故事不要讓孩子心裡充滿鬼怪和狼人的故事,這會讓他們變得膽怯。因為童年造成的怯懦個性,可能會延續一輩子。慎選教育者無法親自教養子女的人,必須謹慎決定該把這個責任交付給誰,光是愛孩子是不夠的,他們必須具備你所希望擁有的特質。喚起孩子熱情的説明方式請以審慎而愉悅的方式解釋事情,才能喚起孩子對工作與學習的熱情,你在解釋時可以使用有趣的故事,這會讓他們渴望聽下去。牢記工作的必要最重要的是,必須使孩子牢牢記住:工作是必要的,不工作的人既無價值,又沒有用──任何工作都能讓人得到健康,並獲得深刻的滿足,游手好閒──有些人喜歡,也渴望如此──會讓人疲倦、神經衰弱、厭惡人生,那些因游手好閒而無法滿足,進而產生欲望的人,終究會走向道德敗壞,甚至是犯罪之路。學習尊重教導孩子對所有人,特別是出身比自己低的人一定要有禮貌、友善,要尊敬長者,絕不可嘲笑他們生理或精神上的缺陷。付出愛心教導孩子應不分階級地位的去愛每個人,隨時準備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不要在意花多少時間與金錢去幫助對方。(本文摘自/暗示療法的奇蹟:一種喚醒你內在身心療癒的力量,效果非常驚人!/柿子文化出版)

白吃白喝?快還清隱性負債

白吃白喝?快還清隱性負債#家庭教育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之前在網路上看見一篇文章,印象中標題好像是22K小資族買房不是夢,我好奇點進去想看看有什麼過人的祕訣,沒看還好,看完之後除了有種被騙的感覺以外,也不禁讓我對現下年輕人的無知感到擔憂。父母的支援 其實也是一種負債文章作者提到自己是月薪22K的小資男,工作5年之後,終於在台北市買了一間30坪,總價2000萬的小套房,但其中1950萬都是父母金援,他真正的負擔額只有50萬,如果你跟案例中的小資男一樣,有著口袋深不可測的父母,也認為接受他們金援是天經地義的事,那麼我勸你可以馬上放下這本書回家睡覺,因為不想改變的人,真的不需要浪費時間把接下來的內容看完。我發現身處低薪社會下的年輕人普遍分成2種,一種是認為薪水雖然少,但省一點還勉勉強強夠用,另一種則是強烈反對薪資開倒車,對社會環境變化比較有感,前者會有這種心態,不是因為知足常樂,而是這些人大多都住在家裡,不用面對欺負人的惡房東,也不必繳房租,中餐還有媽媽的愛心便當,下班回家只要張開嘴巴就有得吃,連水電費都不關你的事,但是你沒看透的是,父母的支援,其實也是一種負債。原本該支出的部分 全部被他們善意吸收或許你會反駁,自己又沒有「借錢」,怎麼可能會產生負債,但我要提醒你,這種迷思很可能就是導致你落入貧性循環的元凶,雖然沒有主動借錢,但父母負擔你的生活開銷是顯而易見的事實,原本你該支出的部分,全都被他們善意吸收,這就是你從來沒發現的「隱性負債」,因此,就算一個月只領22K,你每個月還是照樣可以有「假性存款」。不同的是,如果是銀行替你買單,每個月還要加計利息,要是手腳太慢過了繳費期限,或是記性不好忘了繳錢,還會額外向你收取費用,而父母就算包你吃住,天天替你的生活買單,也只會笑著跟你說這些錢不用還。父母無法享清福 還要挖老本來養你當你20多歲的時候,或許還可以用剛出社會這種藉口,將自己被「包養」的狀況輕鬆帶過,但你有沒有想過,父母生你養你,總算盼到你長大成人,好不容易可以開始享清福,沒想到竟然還要挖老本來養你,除了沒跟他們拿零用錢之外,其實你跟啃老族沒有任何差別。

孩子渾身是刺?試著聽他說

孩子渾身是刺?試著聽他說#家庭教育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這是我第一次參加個案的葬禮,也是至今唯一的一次,而我,忍不住在心裡反覆想著:這一場葬禮,是不是有機會可以避免?渾身是刺的孩子「是我爸媽要我來的,但我不需要跟人談,你別白費力氣。」初次見面時,他說,活像隻刺蝟,卻也直率而坦白。希望藉由輔導了解孩子「我明白,因為你的語氣已經傳達出你有多不爽。」我不受影響,倒是他自己聽了後忍不住「噗哧」一聲笑了出來,嚴格說來,他不算是我的個案,更不是我的學生,純粹只是因為他的父母曾與我在同一個義工單位服務,有些許交情,所以希望我能夠與他們正就讀高三資優班的兒子談一談。至於這對父母的訴求,他們不好意思明講,但因為已被許多家長請託過,所以我心裡大概猜得出來,「雖然我認識你爸媽,但我不是他們的『打手』,更沒有領他們的薪水,所以也毋須『效忠』他們。」我喜歡直來直往,聽到「打手」、「效忠」這些字眼,他笑得更開了,「你真的很有趣,跟其他我爸媽找來『輔導我』的人很不一樣,夠直白。」「看來,我不只不是第一個『官方代表』,可能連十名內都排不進去?」我們相視而笑。父母擔心達不到他們的期望第一次見面的剩餘時間裡,就在聽他分享「遇過哪些種類的『官方代表』」中度過,看著笑逐顏開的他,我知道:他的防衛,放下了,資優生的原罪從小到大,不只一路就讀資優班,在資優班裡更是名列前茅,大家都說他是「準醫科生」,這個向來孝順、聽話的孩子,讓這對父母很自豪。但,特別的是:高中二年級以後,他的成績明顯滑落很多,「再這樣下去,怎麼上得了國立大學醫學系?」他父親憂心地說,母親則在一旁靜默不語,與這孩子接觸幾次後,他學習上的天賦以及聰明的模樣,都令我印象深刻。從不問孩子喜好 說過也當沒聽到我不禁萌生好奇:成績退步,是他「不為」?還是「不能」?隔週見面時,我轉述了他爸爸的話,「奇怪,為什麼成績好,就一定得念醫學系?」他嘲諷地說,嘴角牽動了一下,「那你愛什麼系?」我直接破題,「生命科學系。」他回答得也俐落,「但我爸媽眼裡只有醫學系,從來不問我喜歡什麼,即使我說過,他們也假裝沒聽到。」「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讓成績爛到上不了醫學系,就可以做自己。」我歪頭看著他,「我果然不能小看你!」他說完,偌大的空間裡,留下我們兩個人清朗的笑聲。(本文摘自/鋼索上的家庭──以愛,療癒父母帶來的傷/寶瓶文化出版)

別讓公平對待 引爆孩子情緒迷思

別讓公平對待 引爆孩子情緒迷思#家庭教育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們先試著站在孩子的立場,來想想他們怎麼看待「公平」這件事,你就會發現,這裡頭有很多邏輯「奇特」的地方,難怪孩子會為了公不公平,而傷心半天:• 公平就等於:你對別人不能比對我好。• 公平就等於:別人擁有的時候,我也應該要有。• 公平就等於:我被處罰的時候,別人也應該要被處罰。解決情感直覺 要先發現邏輯錯誤要解決孩子的「情感直覺」,大人得要先發現他們的「邏輯錯誤」在哪裡,上述的幾個「公平迷思」,如果轉換另一個角度來看,也許就會這樣:• 公平就等於:你對我好時,也可以對別人這樣好。• 公平就等於:我擁有的時候,別人也可以擁有。• 公平就等於:別人被處罰的時候,我也要想想我有沒有做錯。引發孩子情緒迷思 在於「凡事要公平」除了「公平迷思」以外,我認為引發孩子情緒的更大迷思,是在於「凡事要公平」,怎麼說呢?不管是心理學的立場、還是教育的立場,我們總是強調、也深深了解: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所以當「公平」這種具有社會權力的抽象議題,被孩子單純直率的腦袋拿來思考的時候,孩子們很容易扯到「我是如何被對待」上,而不會了解那背後屬於社會正義的概念。所以我們有責任告訴孩子:你是獨特的,每個獨特的人不需要被一樣的對待,比如說,姐姐喜歡畫畫,所以媽媽買了畫筆給她,弟弟喜歡車子,所以媽媽買了模型給他──但我們可不能因為畫筆比較小、比較便宜,車子比較大、比較貴,就說這是不公平,不是嗎?感覺不公平 已經帶著競爭與比較「不公平」也是挫折容忍力的開始當孩子嚷出「這不公平」的那一刻起,其實背後已經帶著競爭與比較,這是他們面對真實社會的開始,卻也是逐漸成長、面對挫折與挑戰的時刻,所以,當面臨這珍貴的一刻,對家長來說,無疑是一個很好的時機,協助孩子提升他們的「挫折容忍力」:• 了解孩子的不公平感,是如何連結的:「寶貝,為什麼這會讓你覺得不公平呢?」• 給予孩子適當的肯定:「寶貝,可是就算你沒有,你還是知道自己很喜歡這件事,也可以做得很好對不對?」• 鼓勵孩子,如果真的想要,可以主動爭取:「寶貝,你知道嗎?如果今天爸爸、媽媽跟你一起玩球,球在媽媽手上,如果你沒有跟媽媽說:『媽媽,給我。』媽媽可能就會丟給爸爸、不一定會丟給你,所以如果你真的想要這個,你可以主動說啊!」學會面對 想要不一定可以得到當然,不管什麼樣的事情,孩子終究要學會面對:就算想要,也不一定可以得到,但我們真的不需要因為沒有得到,就否認別人的得到,我們可以同時擁有,可是擁有的東西不一定相同──也許這才是對孩子最好的「公平」註解。(本文摘自/教出情緒不暴走的孩子/新手父母出版) 

爸媽別急!求同存異撫平心結

爸媽別急!求同存異撫平心結#家庭教育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家是最溫暖的避風港,每個人都渴望擁有幸福美滿的家庭、父母與親人的疼愛,但不是所有人都這麼幸運,有的人因為父母太過嚴厲、偏心、忙於工作無暇陪伴等,對他們懷有一種又愛又恨的矛盾心結,彼此的關係十分疏離。罪惡感變成煩惱的根源在我國中時期,那個盛行打罵教育的年代,有位同學的父母很與眾不同,他們幾乎從不體罰小孩,也很少大聲斥責,而是用說教、手指敲頭的方式代替處罰,這樣的管教方式已經算是非常溫和,不會傷及小孩的自尊,沒想到卻造成我同學的罪惡感,他會對做錯事感到自責,隨時準備接受父母的責備。長久下來,這份罪惡感變成了煩惱的根源,而長期的壓抑導致情感上的退縮,讓他非常畏懼雙親,直到現在,他若心煩或遇到無法解決的事,仍不敢讓父母知道,表面上裝得很快樂,其實內心十分苦悶。母親極具掌控欲 難化解心結父母管教孩子是天經地義的事,即使出發點是為了子女好,但最好的方式不是放任或嚴厲,而是不斷地鼓勵他們,因為過與不及都會造成負面的效果,曾在報上看過一則讀者投書,作者的母親極具掌控欲,無論她做任何事,母親都會懷疑質問,連同學與好友都說:「妳媽好像武則天喔,我才不敢打電話給妳,妳自己再跟我聯絡。」當然,有這麼一個嚴厲的母親,沒有同學敢去她家。高三時,她發誓一定要考上外地的大學,逃離母親的掌控,過自己想過的生活,後來她如願以償,自由快樂的在外地唸書,忙碌的生活,讓她很少回家,慢慢地,和母親的距離愈來愈遠,她知道父母的養育之恩比天高,但她實在太害怕母親了,即使想化解心結,也不知從何做起,她感到非常困擾。互換立場著想 找出雙方共同點雖然父母有管教子女的義務,但手段不能太過極端,以免對孩子造成傷害,輕者形成自卑心理,嚴重者則叛逆不羈,變成社會中一顆不定時炸彈,愛之深,責之切,為人父母者,千萬要把握好管教的方向,除了給予基本的衣食住行外,更應該傾聽孩子的心聲,多用鼓勵代替責難,想做到兩全其美,只有互換立場著想,找出雙方的共同點,也尊重彼此意見不同之處。(本文摘自/你有什麼好煩的?/哈林文化出版) 

趕走起床氣 先建立時間觀念

趕走起床氣 先建立時間觀念#家庭教育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報導)家長們,是否也有過賴床的時刻呢?某些明明天氣好得不得了的早晨,太陽暖暖地曬進房間裡,可是前一天才為了工作或家事而奮戰到晚,於是瞌睡蟲大勝鬧鐘小天使──萬般只求,讓我多睡5分鐘吧!小孩抵禦生理睡眠需求的心更堅強孩子爬不起床時,就是這樣的心情,而且比大人更難受,因為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小孩是比大人「更本能」、「重歡樂」的生物,所以他們抵禦生理睡眠需求的心也更堅強,加上在時間概念建立前,孩子起床的時間往往不是自己控制的,這種「非自願性起床」的狀況,就讓孩子特別容易在起床時鬧脾氣囉!看完這樣的說明,許多家長可能就明白,要長期解決起床鬧脾氣的做法,當然是讓孩子早睡早起、睡眠前不做情緒激烈的遊戲和運動、創造孩子起床後的期待,並且在孩子建立時間概念後,能讓他們自我管理上床與起床的時間、設置鬧鐘,只是,在一切進入孩子自我管理的美夢前,家長遇到孩子起床鬧脾氣,怎麼辦呢?孩子因大腦發展 懂得比能表達的多大人的起床氣,可能在起床後潑潑冷水、吃頓早餐、找心愛的人罵個兩句……就沒事了,從心理學上來看,孩子因為大腦發展的關係,腦袋懂的比能表達的多,即使起床後一肚子不開心也表達不出來,只感覺全身都不對勁,不想要人家碰、不想要人家問、更不想和人講話,此時大人觸犯了原則,孩子自然大哭大鬧。孩子表達與發洩 容易陷入惡性循環容易陷入惡性循環的爭戰小孩的揮手踢腳,有時會傷到別人、傷到自己,雖然這對孩子來說是表達與發洩的一種,但在大人看來卻像是發作的小惡魔,容易引發一早趕著上班的慌亂感,在這種狀況下,有些爸媽可能選擇牽就、在孩子哭鬧下仍幫他們把生活瑣事打理好,有些爸媽自顧不暇,大吼或挫折感也跟著來(特別是當爸媽們聽專家的話,已經耐著性子和孩子玩許多小遊戲仍踢到鐵板後)。在這樣激烈的早晨,發脾氣後所感受到「爸媽也發脾氣」的反作用力,有時會讓家長和孩子陷入惡性循環的爭戰中:家長覺得,「為你做這麼多,你還不領情?」孩子也覺得,「叫你不要過來,你怎麼都不懂?」起床一件美好的事情,就變成名符其實的「起床氣」-起床了,親子一起生氣。觀察孩子習慣 是處理起床情緒的第一步雖然孩子的習慣可以建立,但這不代表孩子的個性本質,可以或需要被「轉變」,面對起床氣,許多家長往往請問專家、老師,然後拿了許多五花八門的方法試驗在孩子身上──結果有用固然是好事,結果無效,不只父母感到挫折,那些提出辦法的人也跟著失去效用。(本文摘自/教出情緒不暴走的孩子/新手父母出版)

別在心裡打架 親子溝通大聲說!

別在心裡打架 親子溝通大聲說!#家庭教育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著名的CNN創辦人泰德.透納是美國最有錢的人之一,他為人寬厚,頭腦敏捷,是新聞界和娛樂圈的焦點人物,然而如此成功的他,每當被問及最遺憾的事,他總是難過地回答:「沒能做一個像樣的兒子。」泰德的父親是知名廣告商,與兒子在想法上有許多隔閡,兩人很難有意見一致的時候,知情者說,這對父子只要單獨在一起超過10分鐘,便會吵得不可開交,每次都搞得不歡而散。年輕氣盛 有個性的人必須堅持那時年輕氣盛的泰德認為,有個性的人必須堅持自己的主張,即使面對親生父親也不例外,直到後來,雙方為了是否賣出一部分名下產業而徹底對立,正當人們觀望這對父子誰會占上風時,泰德的父親突然引彈自盡,雖說此舉並非完全與此事有關,至少也是因素之一。泰德為此深受刺激,後悔不已。他深信如果沒有那麼激烈地爭論,以至於傷了父親的自尊,而是先把觀點放在一旁,慢慢用事實說服父親,也許他就不會死,自己能與商場的對手求同存異,為什麼對父親卻做不到?求同存異 可以溝通心理情感求同存異是改善親子關係的好辦法,可以溝通心理情感,對彼此有更多的了解,進而將心比心,願意為對方著想,它不僅可以保有子女自以為是的一些優點,也能在兩者之間找到對雙方有利的地方。父母任何決定都是為你好英國劇作家蕭伯納說:「家是世界唯一的地方,在那裡人們的缺點與失敗被隱藏,但同時它也藏著甜蜜的愛。」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期盼,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的,千萬別怨恨你的父母,他們做任何決定的出發點都是為你好,如果你暫時無法化解心結,只要不放棄愛,未來就有希望。作家菲爾說:「家是情感的中心,我們心靈中最好的願望,都圍繞這個中心。」家是每個人的避風港,如果你仍矛盾、焦慮、恐懼、怨恨或罪惡,表示你沒有面對真正的自己,人世間的一切,都因親情而溫暖。(本文摘自/你有什麼好煩的?/哈林文化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