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

鼓勵取代強迫 和孩子一起成長

鼓勵取代強迫 和孩子一起成長#家庭教育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質疑除了以上提到,孩子毫無疑問會經歷的感覺,除了持續出現的自己的想法,孩子還懂得什麼是義務,他們不會完全從別人丟給他們的觀點和建議中解放出來,主動的孩子會比較清楚、比較快速地感受到自我矛盾的衝突,被動的孩子也會感受到,只是比較慢、比較模糊。孩子的靈魂 充滿永恆又悲劇性的衝突主動的孩子會自己想到,被動的孩子則會在不幸和被奴役的情況下被迫「打開眼睛」,不管是前者還是後者,都不會有系統、有意識地發現自我,孩子的靈魂就像我們的靈魂一樣複雜,充滿了類似的矛盾,以及這些矛盾之間永恆又悲劇性的衝突:我渴望,但是我不能,我知道該這麼做,但是我沒有辦法。如果教育者以解放取代威嚇,用鼓勵取代強迫,用塑造取代擠壓,用教導取代命令,用發問取代要求,他就會和孩子一同經歷許多充滿啟發性的時刻,帶著淚光觀看天使與撒旦之間的爭鬥,並且看到天使最終獲勝。奇怪的改變通常會預示著情感的風暴孩子說謊了,他偷偷地拿了夾有果醬的蛋糕,他掀了女生的裙子,拿石頭去砸青蛙,嘲笑駝背的人,他打破了一個人偶但是又把它黏起來,這樣別人就不會發現,他抽了菸,他生父親的氣,然後在腦海中咒罵他,他做了壞事然後感覺到,這不會是最後一次,新的誘惑又會出現,說服他照它們的話去做。有時候,孩子會突然變得安靜、謙虛、有同情心,大人熟悉這個現象:「八成是幹了什麼壞事。」這奇怪的改變通常會預示著情感的風暴、隱藏在枕頭裡的淚水、決定和莊嚴的誓言,有時候,我們準備好要原諒,準備好要接受孩子的保證—啊,不是絕對的保證,只是相信他的惡作劇不會重複的幻覺。教育者看到自己的無力 他也會感到痛苦「我不會改變,我無法承諾。」孩子的這句話表現的不是頑劣,而是誠實,「我明白您在說什麼,但是我對它沒有感覺。」12歲的男孩說,在有壞習慣的孩子身上,我們也可以看到這同樣令人肅然起敬的誠實:「我知道不該偷東西,這是可恥的行為,而且是犯罪,我不想偷東西,我不知道我會不會再偷東西。這不是我的錯!」當教育者在無助的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的無力,他也會感到痛苦。(本文摘自/如何愛孩子:波蘭兒童人權之父的教育札記/心靈工坊文化出版)

無理取鬧?領悟情感能力差!

無理取鬧?領悟情感能力差!#家庭教育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各位家長,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如果你也覺得自己的孩子在某方面表現很好,但是老師卻沒有看到他在這方面的才華,你的感受會是什麼呢?想起來多少會有些心酸,家長可能會拍拍孩子、安慰他就算了,但這心酸的感覺,其實也代表孩子心裡「想要向上」的心情,被辛酸襲擊卻是很好的機會,可以幫助獲得一些成就以外的重要能力。把情感和早年發生的事聯繫在一起「語言」對小小孩的重要性,是發展出語言能力後,孩子才能透過語言明白自己情緒反應的意義,也才能把自己內在的情感顯示到腦袋與意識層面中,在語言能力發展之前,孩子的許多情緒反應能力是非理性的,時常會把自己的情感和某些早年發生的事件聯繫在一起,這種聯繫的關係,常常是「無法用言語來形容」。這種把「事件」與「情感」連結的領悟力,得要隨著語言發展增強,才能越來越提升,所以,越小的孩子,領悟自己的情感如何受到事件引發的能力越差,也導致孩子們對一些事件做出情感反應時,沒有邏輯可言。孩子缺乏邏輯 需要大人引導思考這就是為什麼,孩子的描述、孩子的想法,好像總是比較絕對,例如,你不給我糖吃,你就是不愛我──這可不是他們在說氣話,而是孩子的情感上,真是這樣連結的,但這種缺乏邏輯的情感思考,大人在旁邊客觀地看,就知道這種論調是非常容易被「攻破」的,所以孩子才常常需要大人去引導他們思考:情感背後的邏輯究竟在哪兒?情感上的束縛 引發憂鬱的情緒倘若在年幼的時候,這種「情感連結事件的邏輯能力」沒能常常受到挑戰、反思與引導,孩子成年之後,就會常常墜入過去的情感事件中,比如說,我曾經遇過一個20幾歲的年輕女性,她接受了一個專案的聘任,在某間公司工作了3年,這間公司一共5個類似的專案人員,而這位女性是年資最淺的一個。後來,專案聘任的時間快要到了,主管向上爭取到1個正式的員額,並在這5位專案人員中,依年資多寡,留下了最資深的一位員工,這位女性自然期滿離職啦,沒想到,這件事情卻引發了她憂鬱的情緒,雖然她理智上知道自己離職的理由,但情感上她還是覺得自己是因為被主管挑剔、覺得自己表現不好,所以才被請走的。情感邏輯的思考 是種挫折容忍力這和孩子在思考「公平」時,所用的連結方式一樣:仰賴的不是邏輯、思考和判斷,而是情感、直覺與想像,所以他們可能把自己陷入一個很深的情緒當中,卻也很容易被旁人透過邏輯、帶回現實來,這種情感邏輯的思考,就是一種「挫折容忍力」。(本文摘自/教出情緒不暴走的孩子/新手父母出版) 

利用5分鐘原則 起床不要氣

利用5分鐘原則 起床不要氣#家庭教育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其實,要解決孩子的情緒問題,首先還是得要了解孩子本來的習慣,例如,有些孩子起床後不高興,他的習慣是坐著不動,嘴裡還要哀號兩聲,有些孩子的起床氣則是發呆、動作像烏龜一樣慢──說真的,這些一點也沒有礙到別人(除非他哀嚎得太大聲),讓他這樣鬧一下、慢一下又何妨呢?觀察孩子的習慣、並讓他遵照自己的習慣,是處理起床情緒問題最重要的一步。家長不要氣、下指令要清楚當然,家長們往往擔心起床時哭鬧、動作慢吞吞的孩子,會趕不上娃娃車、或害大人上班也來不及,這時,不妨來個「5分鐘原則」:•    5分鐘等一等 /告訴孩子:「我知道你沒有睡飽,起床不舒服,我再讓你坐一下、睡一下,等一下會來叫你,如果等一下叫你還這樣,我就要生氣囉!聽見了嗎?」(這時,家長們不妨先放下孩子,去做自己的事,5分鐘後再回來處理也不遲。)•    下指令要清楚 /最重要的是,即使孩子正在生氣,家長說這段話時,仍要要求孩子看著你的眼睛:「看媽媽,寶貝,看媽媽。」(這樣語言才會進到孩子的心裡去。)適合玩小遊戲把孩子「鬧醒」搭配孩子的起床管理,家長的確可以自行創造許多親子小遊戲,只是有一些特別的原則,對於起床時已經在鬧脾氣的孩子,因為大多是身心不舒服的關係,用上述的「5分鐘原則」就行,如果孩子的情緒已經比較舒緩,或是起床時是在伸懶腰、賴床的那種,就很適合玩個簡單的小遊戲把孩子「鬧醒」。例如,「是哪個小蘿蔔還在睡覺啊?我要來拔蘿蔔囉!」「這個春捲怎麼還包那麼緊啊!我要來打開春捲皮囉!」起床,也可以很開心,孩子在這種歡樂的氣氛下,也容易自動自發、生活自理。嘗試1個月 孩子會發生改變當然,處理孩子起床問題,除了需要觀察力和魄力,還要和孩子比情緒耐力,如果孩子起床氣的問題已經積習已久、一時間難以搞定,家長更要知道,起碼要天天嘗試、把持一致原則,快則1個月、慢則3個月,你一定會看到孩子在父母包容(願意讓孩子按照自己的習慣是一種包容)與了解(願意在孩子習慣外創造一些適合他的新習慣是一種了解)下所產生的改變。•  這些不能說或做 /• 「你再不起來就自己待在家裡!」(這是威脅口吻,除非你真的可以讓孩子留在家裡)• 和孩子說好再睡5分鐘,卻容許他多睡好幾個5分鐘!(缺乏遵循原則)• 天天因為孩子賴床,就幫他打理好所有事情,而不用自己面對上課遲到的責任。(缺乏責任心)(本文摘自/教出情緒不暴走的孩子/新手父母出版)

以身作則 別讓孩子負面借鏡

以身作則 別讓孩子負面借鏡#家庭教育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孩子能不能養成良好的禮儀習慣,相信是許多家長同樣關心的問題,過去雜誌上曾經做過調查,哪些是「小孩頑皮,大人沒有第一時間制止」的前10大無禮的行為?我們從第10名倒回來看,包括:孩子打噴嚏沒有摀住口鼻、活動時不管後面的人就站起來拍照(這句像是在說大人的)、公共場合嘻鬧太大聲、玩遊樂器材不守規矩、大人用比孩子還大的音量叫小孩安靜(這句也像是在說大人的)、用餐後食物掉滿桌卻沒有收拾、捷運上像猴子一樣玩吊環、車廂裡影響別人睡覺、商店裡放任孩子跑來跑去……而最重要的冠軍項目呢?則是放任孩子踢前面座位的椅背。多增加孩子的同理心 可從家裡練習我仔細看了這些被票選出來的內容,可以想像評分的人一定都遭遇過這些無禮行為,但我想對家長來說最困難的是,這裡頭除了少數幾項以外,其他幾乎都是孩子快樂時,就會出現的反應,比如說:講話大聲(有些孩子還會在火車上唱歌呢!)、跑來跑去(除非你把他綁著,不然有些孩子就是要一直跑啊!)、打噴嚏要摀口鼻(早就講過了、學校也有教,忘記、忘記,就是老忘記)……那麼,父母到底該怎麼辦呢?其實你會發現,這些被挑出毛病的行為,都是因為「干擾到別人」所引起的,與其一直禁止孩子這些行為,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不如多增加孩子的同理心,而且,要從家庭裡頭開始練習。孩子的快樂已經影響了大人的快樂孩子年紀越小,越不懂什麼叫「禮貌」(我指的是「禮貌」這個語詞的意思),所以孩子只能以別人的反應來判斷,自己還要不要持續這個行為,因此,當孩子出現的無禮行為,是一些沒有特定對象的「事件」(例如,跑來跑去、亂打噴嚏、在車上大聲唱歌),只有一個理由:孩子的快樂已經影響了大人的快樂,而孩子會不聽從大人的教導,也只是因為很簡單的理由:這些教導禁止了他們行使快樂原則,所以他不開心。無禮行為 反映的則是家庭裡的「關係」另外一種無禮行為,是針對某些「特定對象」的,例如,對阿嬤特別兇、對陌生人不打招呼,這種無禮行為,所反映的則是家庭裡的「關係」,比如說,孩子可能觀察到,在整個家庭裡面,阿嬤的地位好像是特別低的(因為阿公、爸爸、媽媽都可以對阿嬤大聲講話),所以孩子可能就學到一個信念:如果家裡要找一個人作亂,那個人應該就是阿嬤。過去很多人說,教孩子有禮貌,大人是不是要先「以身作則」?我認為這個「以身作則」,指的不是「大人要孩子對自己有禮貌、自己要先對孩子有禮貌」,而是當大人要教導孩子「對長輩有禮貌」,大人要「先對長輩有禮貌」,因為,孩子的行為,就是家庭的鏡子。(本文摘自/教出情緒不暴走的孩子/新手父母出版)

培養青少年競爭力 實踐這5點!

培養青少年競爭力 實踐這5點!#家庭教育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達菲建議我們應該對孩子們在螢幕前所觀看的內容表示好奇心、感興趣,去了解內容,以及裡面所播出的是否流行於孩子之間,而不要武斷地批評和說教,最重要的是,關注孩子對此有什麼看法,達菲說:「青少年喜歡當專家或老師,這會培養他們的競爭力,應對他們正投注的事物表達興趣,而別去說教。」釋出善意 建立起孩子的信心更甚於其他世代,當今的孩子們不是離開家庭,就是在家裡從事一些孤立的活動,藉由限制他們在螢幕前的時間,並且當他們在家時,也和他們聊聊所投入的活動(別做過頭了)──你可以在此同時釋出善意,並建立起孩子的信心。當然,在為孩子訂下使用螢幕時間限制的規則前,先檢視自己拿著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黑莓機和筆記型電腦等在孩子面前的形象吧,帕姆最近看到一位父親噗通一聲坐在沙發上陪他的孩子,而他自己那天已經在電視機前待上4個小時了,她心想:終於可以有個很棒的親子時間了,沒想到這位父親拿出平板電腦繼續工作,遺憾的是,只是親近孩子,並不等同真正的關心。減少在螢幕前的時間或許可來個親子間的約定:在牆上釘一張圖表,在欄框上寫下你和孩子的名字,來記錄彼此待在螢幕前的時間,也藉此減少在螢幕前的時間,此外,或許可以在家門口放一個箱子,每天限制大家必須將電子產品擱在那兒幾小時不用,至少在晚餐時間不要拿出來使用。有一位學校圖書館員成立了一個男孩圖書俱樂部,他很好奇、也同時注意到大部分加入俱樂部的男孩們,都來自社區內一個家族。他問這些父母們:為何這裡每個孩子都如此熱愛閱讀?他們回答說:「我們都嚴格地限制孩子們在螢幕前的時間。」以閱讀來爭取更多在螢幕前的時間1) 一般來說,建議每天讓孩子們在螢幕前的時間不要超過2小時,除非在你同意的特殊狀況下,讓孩子以閱讀來爭取更多在螢幕前的時間──這個訊息可以讓他們知道,在家裡,閱讀時間比在螢幕前的時間來得重要。2) 小學生不准在房間裡上網和看電視,這對大腦的影響和發展是不利的,科技只會剝奪孩子專注力和學習力。3) 嚴格遵守電影和電玩的年齡限制規定,在電腦上設定密碼保護、將電視機上鎖,或使用任何方法讓孩子們遵守你的規定。4) 可能的話,和孩子一起看電視和聽音樂,並留意歌詞的內容,當你們碰到反感的題材時,問問孩子有什麼想法,別對孩子說教,詢問他是否想聽聽你的意見。5) 關掉電視機,而且晚餐時間不准使用行動電話,研究證實,晚餐時間會與父母親聊天的孩子,在校成績比較優異。(本文摘自/閱讀,逆轉男孩學習力/大好書屋出版) 

別再說教 傾聽也是一種愛

別再說教 傾聽也是一種愛#家庭教育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有多少家長,是以「藉著溝通之名,實則行說服之實」的呢?在跟女孩們的相處之中,我日漸行走得宜,是因為我知道,「傾聽」的最終目的不是說教,更加不是批評,陪伴女孩們成長,我們總想給她們滿滿的愛,我們期予這些愛足以讓她們去應對生活中的每一份挫折。陪伴中不可或缺 非傾聽莫屬陪伴中必不可缺的一劑,非傾聽莫屬,透過傾聽,我們足以看到孩子另一個內心世界,而透過傾聽,我們才能毫無障礙地行走於孩子們內心的花園,看見孩子們內心的缺失,亦或是見證她們因你給予的愛,而讓內心變得豐盈飽滿。感歎時光流逝 也見證彼此的成長女孩們的記憶力驚人,幾天前的事情我可能已經忘記,但她們卻仍舊記得幾個月前的事情,順著記憶之繩可以清楚地找著線索理出情節,姐妹倆還會互相補充彼此的記憶,我們常玩的遊戲之一叫作「翻記憶」,就是講起過去的一件事情,彼此分享再補充,往事浮於心頭,我們感歎時光流逝,卻也見證彼此的成長。曾受到別人幫助 從此也願意幫助別人有一次,我陪姐妹倆玩遊戲,我們列舉生命中對自己影響最深的人,是什麼事情讓你感動或難過?我跟女孩們分享兒時母親對我的關愛照顧,以及語文老師對我的讚美讓我從此與文字結緣的感動事件,小女兒說出曾受到同學的幫助讓她感覺很貼心,從此她也願意伸手幫助別人,大女兒此時抬頭問我:「是不是難過的事情也可以說?」「當然,我很願意聽。」「可是……我又不知道要怎麼講。」從女孩們出生至今,我跟女孩們之間無所不談,此時的她們心底裝有秘密?到底是什麼困惑讓她不知道怎麼講?她的擔憂與顧慮是什麼?微博有個ID名叫「說給樹洞聽」,很多陌生人皆將自己的秘密交託給那個樹洞,人人皆有傾聽的能力,但在傾聽的同時還要替她保密,讓交託自己秘密的人心裡有份安全感。祕密樹洞 絕對不讓第3人知道想到此,我小聲對女孩說:「姐姐,你就把媽媽當作是一個秘密樹洞,你把所有的秘密都告訴我,我呢?負責幫你保管這些秘密,絕對不會讓第3個人知道,好不好?」「真的不會有第3個人知道?」我點點頭:「等你想說的時候,隨時都可以來找媽媽,媽媽非常樂意聽你說你的小秘密,不管多晚,我都會等你喔。」(本文摘自/聽孩子說,勝過對孩子說/時報出版)

適時放手 別讓愛變得沉重

適時放手 別讓愛變得沉重#家庭教育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你說:「他應該要……我想要他……」你為他尋找個性的範例,為他尋找你渴望他擁有的人生,即便周遭是平庸和沒有價值的人事物,即便周遭一片灰暗沉悶,人們汲汲營營──微小的擔憂,若有似無的嘗試,平凡的目標……不被滿足的希望,咬噬人心的遺憾,永恆的懷念……四處都是傷害,冷漠讓人麻木,虛偽讓人無法呼吸,有尖牙利齒的,會去脅迫他人。在你是回憶和習慣 在他是變化和希望安靜的遁入自己的內心,他們不只會受苦,也會變壞變髒……他應該成為什麼人?領導或小職員,司令或士兵?還是快樂就好?快樂在哪,什麼是──快樂?你知道通往快樂的路途嗎?有任何人知道那條路嗎?你是否能克服……?如何預見,如何庇護?就像一隻在生命洪水上飛行的蝴蝶,要如何持久,又不失去飛行的輕盈?要如何變得堅強,又不讓翅膀疲憊?也許給他你自己的例子,協助,建議,話語?如果他把它們拋開呢?15年後──他的眼睛會看向未來,而你──將回顧過去,在你體內是回憶和習慣,在他體內是變化和頑強的希望,你懷疑,他期待信任,你恐懼,他無所畏懼,如果青春不嘲笑、咒罵、輕蔑,它總是會想要改變有瑕疵的過去,應該是如此。讓他去尋找 只要不迷路然而……讓他去尋找,只要不迷路,讓他往上爬,只要不往下摔,讓他去整理森林,只要不流血,讓他去搏鬥,只要小心一點──小心一點,他說:「我有不同的意見,你管得夠多了。」所以你不信任我?所以你不需要我了?我的愛讓你感到沉重嗎?輕率的孩子,不懂事的孩子,可憐的孩子,不知感恩的孩子。(本文摘自/如何愛孩子/心靈工坊出版)

和孩子聊天 不喜歡也請先贊同

和孩子聊天 不喜歡也請先贊同#家庭教育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歷史老師今天談到二二八事件,有說二二八事件的過程裡,外省人有一段時間也被本省人殺害。」「我對歷史不是很在行,但知道歷史的呈現經常有不同解讀角度,建議你多上網查找資料,而且要注意不同角度的歷史詮釋,避免僅信一家之言,尤其要避免挑弄情緒的文章,還要小心不要用今日的時空背景看當年的事件演變。」贊同孩子或許有機會讓他聽聽你的說法「地理老師說濁水溪口的台塑六輕廠,對於南方的外傘頂洲確實產生影響,但是還不至於讓外傘頂洲變成消失的國土。」「是喔!我朋友就住在那裡,他說外傘頂洲愈來愈小,很快就要消失囉,他認為都是六輕害的,不過你們老師應該有拿出證據來證明吧?」「老師運用多年的衛星影像變化來顯示外傘頂洲的位置與面積的改變。」「哇!現在的科技真的很方便,你也可以試著自己找找臺灣還有哪裡也有像外傘頂洲一樣的變化。」上述兩種截然不同的家長反應,哪一種會教出比較正向、樂群、令人充滿期待的快樂孩子呢?打開電視機,隨時都可以看到負面新聞報導,名嘴無時無刻都能說得讓觀眾血脈賁張、義憤填膺,你喜歡這樣的憤怒生活與無望的社會嗎?如果不喜歡,就不要學習他們,多和孩子聊聊,聽聽他說什麼,就算不喜歡也請先贊同,贊同之後或許有機會讓孩子聽聽你要說什麼。停止互不信任 多給孩子希望與熱情為了怕孩子受傷,就一直對孩子述說各種社會、政治的黑暗面,或許太過頭了,這會造成孩子對國家、社會、學校、家庭、父母全面的不信任,一個什麼都不信任的孩子,你不覺得很可憐、很可悲嗎?「不信任」有多可怕,因為什麼都不信任,所以年輕人不想生孩子,他們怎麼敢把孩子交付在一個自己都不信任,而且看起來沒有希望的世界呢!因為不信任,缺乏可信賴的朋友、可交流的心靈,因為不信任,長期寂寞的心靈多麼難以忍受,有些年輕人選擇進入宗教,有些選擇進入虛擬遊戲世界,他們還算是幸運的,不幸地,有些則因憤怒而想殺人,一個互不信任的社會,還能正常運作嗎?停止這種太過度的行為,多給孩子希望與熱情,這兩樣東西才能讓孩子在廣闊的世界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本文摘自/教育這種病/時報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