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

你是脂肪肝高危險族!?自我檢測是否罹患”代謝症候群”

你是脂肪肝高危險族!?自我檢測是否罹患”代謝症候群”#肝癌

曾經做過腹部超音波的朋友,想必對脂肪肝不陌生。很多原因會造成脂肪肝,習慣上我們將脂肪肝區分為「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脂肪肝,顧名思義是因為喝酒所導致的,酒精不僅會引起脂肪肝,還會造成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當然也會增加罹患肝癌的機會,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療與預防,很簡單就是「不要喝酒」。臺安醫院一般內科-蔡青岩醫師表示,不喝酒的人產生的脂肪肝,50-100%的人同時有體重過重、50-60%的人同時有高血壓,50-60%的人同時有血脂肪異常現象。目前相信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源頭是來自「胰島素阻抗性(Insulin Resistance)」,98%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人具有胰島素阻抗性,80%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人,同時也是代謝症候群病人(Metabolic Syndrome)。什麼樣的人有代謝症候群?我們採取一個最容易了解的定義:1. 腹圍(腰圍):男性≧40英吋或102公分,女性≧35英吋或88公分,如果家族中有糖尿病遺傳傾向的,定義稍為嚴格一些,女性上限是31-35英吋,男性上限是37-39英吋2. 三酸甘油脂≧150mg/dL3. 高密度膽固醇HDL(好的膽固醇):男性<40mg/dL,女性<50mg/dL4. 血壓≧130/85mm Hg5. 空腹血糖≧100mg/dL以上5項,只要符合3項以上的人,就是屬於罹患代謝症候群的病人,也就是脂肪肝的高危險族群。為什要麼特別注意脂肪肝呢?因為脂肪肝相關的代謝症候群患者,產生動脈硬化心臟血管疾病的機會是一般人的1.5到3.0倍,產生糖尿病的機會是一般人的5倍。蔡青岩醫師強調,雖然代謝症候群患者剛開始時,僅僅是腹部肥胖,但是如果不注意,隨著時間,其他的危險因子就會逐漸顯現,一旦產生動脈硬化心臟血管疾病,緊接著就是心律不整、心臟衰竭、血管阻塞;萬一產生糖尿病時,容易併發腎衰竭、糖尿病相關心肌病變,以及各式各樣的神經病變。如果合併罹患動脈硬化心臟血管疾病和糖尿病時,生存的品質將會大打折扣,當然死亡率也會增加。此外,脂肪肝不僅僅是脂肪堆積,脂肪肝依嚴重程度可以區分為脂肪肝疾病、脂肪變性肝炎(NASH,發炎和纖維化)、甚至會轉變為肝硬化。日本曾經針對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的患者進行長期追蹤,總共205位非酒精性脂肪變性發炎患者,其中64位患者一開始肝臟已經有纖維化現象,在平均60.3個月(20-137個月)的追蹤時間,發現了7位病人產生肝癌,統計上,5年肝癌累積發生率為22%。脂肪肝不僅僅只是一個症狀,近幾年來,我們已經逐漸認清脂肪肝是一個症狀跟慢性B、C型肝炎一樣,會導致肝癌的疾病。其中,非酒精性肝疾病會產生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蔡醫師提醒必須謹慎看待。

《愛肝族》預防ABC肝炎 先檢測有無抗體

《愛肝族》預防ABC肝炎 先檢測有無抗體#肝癌

臺灣有10至15%的人口是B型肝炎帶原者,也有1至2%的人口是C型肝炎患者,由於B型或C型肝炎感染者,罹患肝癌的機率,相對於沒有感染的人高出兩百多倍。因此,對於慢性B型或C型肝炎患者,不管是健康帶原者、慢性肝炎患者,或是已經進展至肝硬化的患者,臺安醫院一般內科-蔡青岩醫師建議都必須接受每三至六個月的定期檢查,而檢查的內容必須包含肝功能,胎兒蛋白以及腹部超音波檢查,目的就在於早期診斷出肝癌,早期治療。由於台灣是B型肝炎病毒的高度傳染區域,因此每一位台灣人實在有需要了解自己的肝炎病毒狀況,但是有很多病毒都會引起肝炎,到底必須偵測哪些病毒呢?蔡醫師表示,目前文獻上確認且常見的肝炎病毒有A、B、C、D、E五種,其中A型、E型病毒是經口傳染的,只會引起急性肝炎,不會造成慢性肝炎,因此不會產生慢性肝炎或肝硬化,也與肝癌發生無關;B、C、D型病毒是經由血液或體液感染的,可能導致急、慢性肝炎,進展成肝硬化,與肝癌發生有關。D型肝炎病毒是一種缺陷病毒,只會感染B型肝炎患者。這五種病毒肝炎中,有疫苗可以預防的目前只有A型和B型肝炎。蔡青岩醫師建議每一位台灣人應了解自己:■ 是不是B型肝炎帶原者,也就是偵測B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如果是表面抗原陽性者,可能是B型肝炎感染者,應接受定期追蹤檢查;如果表面抗原呈現陰性,建議再加測B型肝炎病毒表面抗體。如果表面抗體呈現陰性,可以考慮施打疫苗,當然如果表面抗體已呈陽性,那就代表身體已具免疫力,不怕被傳染。■ 是否有A型肝炎抗體A型肝炎病毒傳染的途徑是「經口傳染」,有點像腸胃炎,得過一次後,會產生抗體,終生免疫。由於個人、環境衛生越來越好,因此現今得過A型肝炎的人越來越少,相對的可以被傳染的人口也越來越多,一個不小心搞不好就會鬧個局部的群體感染,或是前往環境較差的東南亞或是大陸,都有機會被傳染A型肝炎。如果檢驗沒有A型肝炎抗體,可考慮打疫苗。■ 檢驗是否有C型肝炎,如為陽性,應接受定期追蹤檢查如果已經是慢性肝炎患者,更必須小心,不要感染上其他種類的肝炎,因為如果產生其他病毒的重複感染時,往往有較高比例的急性肝衰竭發生,因此如果是B型肝炎患者,應檢驗是否有A型肝炎抗體,如無,建議施打疫苗;預防C、D型病毒感染,也就是避免危險性行為,避免共用針頭,避免消毒不良的針炙、穿耳洞、刺青等;預防E型肝炎感染,注意飲食、飲水的衛生,特別是旅行至位於南亞的國家。如果是C型肝炎患者,當然也需檢驗A型肝炎抗體,另外B型肝炎的狀態也必須了解,如未曾感染,也有打疫苗的需要。

早期預防、定期檢查!杜絕肝癌良方

早期預防、定期檢查!杜絕肝癌良方#肝癌

肝癌早期無明顯症狀,後來才會出現無力、容易疲倦、胃口變差、上腹部痛及體重減輕等症狀,但大多數的病人在發現時就有可能已經轉移,而錯失治療良機。光田綜合醫院一般外科蘇劍秋醫師表示,肝癌的診斷除了觸診外,常見的是透過「血液檢查」與「甲型胎兒蛋白檢查」。不過,蘇劍秋醫師指出,有10-15﹪肝功能指數正常患者,事後卻仍不幸發現罹患肝硬化或肝癌,因此僅靠血液檢查來判斷肝功能是否正常是不夠的,應再經由超音波、電腦斷層及核磁掃描、血管攝影等專業醫療儀器作進一步的檢查。肝癌大多數發生在患有B型肝炎、酒精性肝硬化、其他型肝硬化、C型肝炎、肝內膽管結石及各種慢性肝病等,所以要儘量避免這些疾病發生,蘇劍秋醫師建議,應該少喝酒、少食發黴的花生、食物等,並且應多吃新鮮食物,更重要的是在嬰兒早期需接種B型肝炎疫苗,若無B型肝炎抗體者,則應施打B型肝炎疫苗。其實規律的生活、少喝酒、多食新鮮食物、定期健康檢查及早期治療才是預防肝癌的最佳方法。

肝功能檢查正常,不代表沒有肝病!

肝功能檢查正常,不代表沒有肝病!#肝癌

「肝哪好,人生是彩色的;肝哪不好,人生是黑白的!」這句膾炙人口的廣告詞,刻劃了肝臟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台灣,肝病一直是危害國人身體健康的第一大殺手。在國人十大死因一直獨佔鰲頭的癌症,肝癌是男性癌症死因的第一位,女性癌症死因的第二位,全台每年約有五千人死於肝癌,四千人死於肝硬化。光田綜合醫院肝膽腸胃科何建興醫師指出,B型與C型肝炎正是造成國人肝病死亡的第一號及第二號殺手,全台約有三百萬B型肝炎帶原者,C型肝炎感染者約有三十萬人。大部份B型與C型肝炎的患者都沒有任何症狀,等到二、三十年或三、四十年之後,發展成肝硬化或肝癌時,才會有症狀出現,此時才想要就醫,大都為時已晚,不易治癒。很多B型與C型肝炎的患者,常常會有「抽血檢查GOT、GPT值正常,就表示沒有肝病」的錯誤觀念。我們常在胃腸科門診遇到一些這類的病患,在坊間檢驗所自行檢查肝功能,而GOT、GPT數值一直是正常的,卻不幸罹患肝癌的案例。何建興醫師,也提醒肝癌的高危險群患者─B型與C型肝炎患者、各種病因造成的肝硬化、家族中曾有肝癌的患者,一定要定期接受篩檢,才不會因延誤就醫而抱憾終生。建議肝病定期篩檢項目‧肝功能檢查‧血清甲種胎兒蛋白‧腹部超音波檢查

早餐對肝病患者的重要性

早餐對肝病患者的重要性#肝癌

肝病患者平時起居應自我調養,要控制生活工作的節奏,飲食有節,動靜結合,睡眠充足,營養均衡,工作時才能精力充沛,心情愉快。清晨起床後,豐富營養之早餐對身體有利的。因為經過一夜的睡眠,體內生理活動已將前一天的飲食消化吸收,胃已排空,急需補充熱量,而且一般人經過一夜蒸發的水分,約60至120毫升。光田醫院血液腫瘤科柯萬盛醫師表示,對肝病患者來說,早上起床若不吃早餐、不喝水便匆忙去上班,這對肝病患者是不利的,其會導致膽曩炎或膽囊結石。主要原因是飢餓時膽曩內膽汁不易排出及其內之水分被吸收,膽汁形成粘稠,提供了膽曩炎及膽結石形成的條件。慢性膽曩炎症狀有右脅部隱痛,腰部酸痛,食慾不振,腹脹,消化不良等,常常誤認為肝炎引起的。柯萬盛醫師建議,理想的早餐應該是高蛋白、高熱量的飲食,熱量不少於全天食量的四分之一。只喝一瓶牛奶是不夠提供這些熱量的。如果早餐要喝一瓶牛奶,可以同時吃或先吃米飯,再加一個雞蛋或豆腐乾等,然後再喝牛奶,使牛奶在胃中與食物混合,延長了在腸胃中停留的時間,有利營養的吸收。由於食物提供了足夠的熱量,消化吸收轉為緩慢充分。合理的飲食,有助於促進損傷的肝細胞修復和再生,吃早餐可促使膽囊排泄膽汁,以保持正常的動態平衡,可以防止膽結石產生。以下針對肝炎病患,柯萬盛醫師提出幾項食物的選取建議:麵包及穀類全部可用。點心:例如海綿蛋糕、餅乾、布丁、果凍、優格類、奶類及穀類點心、霜淇淋、包子饅頭類等。蛋。水果全都可用。肉類:以瘦肉為主,避免攝取肥肉類。蔬菜全部可用。胃口不佳時,可採一天六餐。酒類絕對禁止。避免食用易發黴之食物譬如臭豆腐、花生製品。

從B型肝炎看預防肝癌

從B型肝炎看預防肝癌#肝癌

最新一期的美國醫學會期刊(The Journal of the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JAMA)刊出,病人血中B肝病毒量介於每毫升一 千個(十的四次方)及一萬個(十的五次方)以上時,未來肝癌危險性是病毒量低於每毫升一千個的兩倍以上。天主教聖功醫院內科 醫師群表示研究中則發現,這類對象未來發生肝癌的危險更高達六倍以上;肝病研究學術團體考慮,最好是在病人病毒量超過每毫升一千個以上,即開始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提早抗癌。

肝臟的隱形殺手-C型肝炎

肝臟的隱形殺手-C型肝炎#肝癌

C型肝炎病毒是經由皮膚、黏膜的傷口,接處到帶有C型肝炎病毒的血液和其他身體的分泌物而進入體內感染,在南台灣有所謂的「C型肝炎村」,也就是某一鄉村其居民感染C型肝炎比例高,而其原因大多與該地區的傳統民俗醫療或非拋棄式的針頭使用有關。其實根據統計,台灣地區約有2%至4%的人口,即約有30萬人感染C型肝炎,而感染C型肝炎之後,約有70%至80%的病人會演變為慢性C型肝炎,且經過20至30年後,則約有20%至30%的患者會演變為肝硬化,而其中每年更約有5%的人會併發肝癌,尤其目前尚未研發出C型肝炎疫苗,所以無法預防C型肝炎傳染,尤其C型肝炎初期無明顯症狀,患者往往在接受健康檢查中才會被篩檢出來,因此C型肝炎病毒可說是僅次於B型肝炎病毒外,另一個肝臟的隱形殺手。所幸近年來在C型肝炎治療上有明顯的進步。光田綜合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 柯萬盛指出,近年來醫界研究使用干擾素合併口服Ribavirin療法來治療C型肝炎,其療效可達70%至80%,因此目前C型肝炎是可以根除,且值得治療及可預防傳染的疾病,而目前健保局亦有給付,若患者符合治療的條件,及可以節省約15萬元左右的醫療費用,可說是患者的一大福音。柯醫師也建議民眾,切勿私自重複使用針頭注射,若接受傳統民俗療法如針灸時,亦應使用拋棄式針頭,且也勿與他人共同使用牙刷與刮鬍刀等,以避免C型肝炎感染,此外除了定期健康檢查外,民眾若出現易疲勞與黃疸等症狀,即要提高警覺就醫檢查,以利及早發現病灶、早期治療。

常感覺疲勞倦怠嗎?慢性肝炎徵兆

常感覺疲勞倦怠嗎?慢性肝炎徵兆#肝癌

慢性肝炎的定義是肝細胞持續的發炎超過六個月以上,未見好轉,而造成慢性肝炎的原因,最常見的有病毒感染,如B型肝炎、C型肝炎、酒精性肝炎、藥物性肝炎及自體免疫和代謝問題等所造成的慢性肝炎。新店耕莘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 葉錦龍表示一般來說,如果得到了慢性肝炎,有些人可能會有疲勞倦怠的感覺,但是大部份的病人沒有什麼特殊症狀,因此居住在B型肝炎高感染區的台灣,都應該做B型肝炎篩檢及肝功能檢查,一旦發現有異常,醫師會進一步安排腹部超音波檢查及抽血,以確定肝炎的種類和嚴重程度,列入追蹤,一旦治療條件符合時,便可以開始治療,若是治療效果良好,那麼就不會演變成肝硬化了。目前我國政府毎年均編列預算用來預防及治療B型肝炎和C型肝炎,自民國75年,B型肝炎的盛行率已經從15~20%,下降到2%左右,成果斐然。治療方式也從保守治療進展到干安能、肝適能等藥物治療,只是效果尚未令人滿意而已。至於酒精引起的慢性肝炎,近年來似乎有日益增多的趨勢,以我國的酒類消耗量而言,與1952年比較,1994年全人口的酒精消耗量增加13.7倍,而每位國民平均酒類消耗量增加4.2倍,一個人毎天喝酒 80克以上,喝上十年,就有機會得到慢性酒精性肝炎,甚或是酒精性肝硬化,由於酒精性肝炎或是酒精性肝硬化,沒有特殊的治療方法,因此無論如何一定要想辦法戒酒,一旦肝硬化形成,就沒有辦法復原了。肝硬化是所有發炎性肝病的最後結果,肝硬化不但會造成肝臟功能的減低,而且會有嚴重且致命的併發症,例如併發食道靜脈曲張破裂出血、自發性腹膜炎以及肝腦病變。另外,肝硬化也很容易併發肝癌,目前肝硬化除了肝臟移植以外,沒有很好的治療方法,預防是唯一的策略,因此任何人只要是檢查出肝功能異常,就應該找醫師做進一步檢查,以確定是那一類的肝病,須要做什麼樣的治療,避免肝硬化的發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