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

14萬人腹瀉 「手」護健康抗諾羅

14萬人腹瀉 「手」護健康抗諾羅#腹瀉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目前為病毒性腸胃炎的好發季節,每年自3月至6月為腸病毒病例數增加最快的時節,依據疾病管制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近4週(2月12日至3月11日)腹瀉疫情以7至12歲及13至18歲兩年齡層呈現上升,上周腹瀉人數甚至達到14萬人,且多以感染諾羅病毒為主。想要積極抗病,民眾應自己「手」護健康,勤洗手、洗手後確時擦乾等良好衛生習慣,生病別逞強,在家休息才能避免疫情傳播。67%病例為校園群聚感染近四週累計通報108件腹瀉群聚中,72件為校園群聚(占67%),以國小至高中50件為多,其次分別為餐飲旅宿業(11%)及營區(7%)等場所。108件群聚案件中共70件病原檢驗陽性,其中68件檢出諾羅病毒(占97%),包含29件為國小至高中校園群聚案件及13件幼兒園群聚。噁心嘔吐腹瀉 症狀解除48小時再出門諾羅病毒常透過糞口傳染,傳染途徑包含衛生習慣差、和患者密切接觸、接觸或食用患者的嘔吐物或排泄物污染的食品。預防方式為如廁後、進食或準備食物前落實手部及個人衛生防護,烹製食物時應使用安全的食材來源、食品調理過程應符合衛生條件、食物澈底煮熟再食用。由於諾羅病毒目前無特效藥可治療,民眾如出現噁心、嘔吐、腹瀉、腹絞痛、發燒等症狀,建議充分休息並補充水分與電解質,至嘔吐或腹瀉等症狀解除至少48小時後,再恢復上學或工作,並注意正確洗手,降低病原藉由人與人接觸而增加傳播風險。 

食療藥療 怎麼吃最健康?

食療藥療 怎麼吃最健康?#腹瀉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食療和藥療是可以相得益彰的,缺一不可的。以平常的保養而言,「吃得好」的確能預防疾病發生、改善身體小病痛及體質。但如果你已經八病九痛、病病殃殃了,就千萬不能只有食療,還是得要乖乖接受醫師安排的療程。現代人常吃多重加工的重口味食物所以,我們要知道:怎麼「吃得好」?「吃不好」又會有什麼後果?有句俗話說:「好吃的食物都不健康,健康的食物都不好吃。」這句話並不是真理。會有這樣的說法是因為所謂「好吃」的食物,多是經過多重加工的精緻食品,通常都以高油、高糖、高熱量進行烹調的食物,如:珍珠奶茶、炸雞排、蛋糕甜點等「失去食物本來面貌」的重口味食物。當人們習慣了這樣的食物之後,再去吃燙青菜、糙米、新鮮蔬果等幾乎不加工的天然食物,就會產生這樣的想法。「民以食為天」,吃是人生大事,如果不好好重視,時間一長自然就病痛不斷。飲食最好的狀況是六七分飽、少量多餐《內經.素問》有段文字指出:「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腎欲鹹。善養性者,先飢而食,食勿令飽,先渴而飲,飲勿令過。食欲數而少,不欲頓而多。蓋飽中飢,飢中飽,飽則傷肺,飢則傷氣。若食飽,不得便臥,即生百病。」這段話說明了每一個臟腑所喜歡的飲食五味,例如蓮子心嚐起來是苦的,它的功能就是養心;南瓜是性質溫和的食物,嚐起來就是甘甜的味道,能入脾、胃兩經。想吃得好,飲食的方法也要調整:飲食不要過飽,最好的狀況大約是維持六七分飽的狀況,少量多餐,別一頓飯吃很多但一天只吃這一餐,所以時下很流行的「吃到飽」餐廳其實是不符合飲食方法的;吃太飽的話容易傷肺、太餓卻又會傷氣。吃飽後也千萬不能立刻躺下,會百病叢生的。不同食物可能會帶來健康或相剋中醫裡的「藥食同源」就是指「食物本身就像中藥一樣,具有四性五味」,不同的食物會對人體產生不同的作用,帶來健康或者是食用禁忌、相生相剋;而且每個人的體質也適合食用某些食物藉此改善身體毛病,這就是食療。這跟現代的營養學很像,當你身體吸收到了均衡的營養,就能健康。現代人喜歡吃保健食品養生,那也很好,不過在服用前還是先問一下醫生,你的體質適合服用哪些保養品,別一股腦兒亂吃,例如高血壓一類心血管疾病患者,就不適合服用含鹿茸的保養品(如龜鹿二仙膠),容易導致頭暈、眼紅、血尿等症狀;習慣腹瀉的人,如果服用六味地黃丸會瀉得更慘……等等,這種狀況會保健不成反傷身,那就得不償失了。(本文摘自/國民中醫藥保健全書/大寫出版)

喝水就吐 小心病毒型腸胃炎

喝水就吐 小心病毒型腸胃炎#腹瀉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3歲的小白在春節的某天中午不舒服,只要一吃東西或喝水就吐,根本無法進食,到了晚上又出現發燒和腹瀉症狀,有輕微脫水現象,醫師詢問後發現,小白的哥哥和媽媽也有同樣症狀,醫生診斷為病毒性腸胃炎。醫師表示,從10月開始一直到隔年的4月左右都是病毒性腸胃炎的高峰期,做好消毒才能真正遠離病毒。高濃度的漂白水才能確實殺死病毒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急診科醫師陳德慶表示,今年是暖冬,加上流感疫苗的接種率提高,今年流感疫情與去年相比減緩很多。但這些病毒在環境中的生存能力很強,所以病毒性腸胃炎常常會一人得病,全家遭殃。病毒性腸胃炎是典型的病從口入,要預防病毒性腸胃炎就是做好手部清潔和環境清毒,避免手部接觸到病毒後再送進嘴巴裡。有一點必須特別注意,酒精對病毒性腸胃炎的預防效果不好,應該要使用較高濃度的漂白水才能確實殺死病毒。嘴唇皮膚乾燥、哭沒有眼淚、沒有小便病毒性腸胃炎的傳染力很強,只需少量病毒就足以致病。此外,病人在還沒有症狀前就可能會傳染病毒。目前沒有殺死病毒的特效藥,因此治療病毒性腸胃炎是以支持性療法為主。適當地補充水分和電解質,同時給予藥物來緩解症狀。如果沒有併發症,多數病人會在2-3天內好轉。除非病人因為持續嘔吐或疼痛不適等原因而無法或不願進食,或是有脫水的徵兆,例如嘴唇皮膚乾燥、哭卻沒有眼淚、沒有小便等,這時就要到急診室打點滴,否則只需以口服電解液的方式補充水分即可。要認真消毒和暫時隔離病患陳德慶醫師提醒,雖然大部分患者的情況都不會太嚴重,也都能自行痊癒,但某些病毒例如諾羅病毒和輪狀病毒,還是有可能造成嚴重的後果和大規模的疫情,尤其是對於5歲以下和有特殊疾病的孩子,家長更要小心,一旦有人生病了,全家都要認真消毒和暫時隔離生病的小朋友,以免疫情在家中擴散開來。 

避免水中毒 先排水再喝水!

避免水中毒 先排水再喝水!#腹瀉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水分就跟所謂的「冷卻水」一樣,不論是存在於身體或空氣中,都具有冷卻的作用。體內的水分如果太多,身體為了避免生病,就會想辦法溫暖自己,結果就會把形成寒冷的原因之一──水分,排出體外。睡覺時受寒 會出現腹瀉現象當身體因受寒而感冒時,會打噴嚏或流鼻水。睡覺時如果受寒,則會出現腹瀉現象。身體狀況變差時可能會嘔吐、或是睡覺時出一身汗。這些都是身體正在排除多餘水分,企圖溫暖身體以治療疾病的反應。在西方醫學中有一種名為「梅尼爾氏綜合症」的疾病,會出現暈眩、耳鳴、噁心想吐的症狀,但真正的原因是專司平衡感的內耳淋巴液(水分)過多所引起的疾病。因為水分過多而無法順利調節身體的平衡感,還會產生暈眩跟耳鳴的現象。心跳加快變心悸 恐為水中毒如果罹患這種梅尼爾氏綜合症,身體為了排除水分,就會利用嘔吐的反應來排出胃液。此外,為了提高代謝來消耗體內水分,還會出現心跳加快的現象,也就是所謂的心悸。以上這些症狀,在中醫都稱為「水中毒」。對身體來說,水分是非常重要的物質,但攝取過多的話反而會造成疾病。如果可以大量排尿或流汗,不要囤積在體內就不會出現「中毒」現象。但如果囤積在體內,就一定會透過某種症狀來產生排水的反應。宇宙的原則是先「釋放」。呼吸是不斷重複「吐氣、吸氣」的動作,而水這種物質也是一樣,所以喝水時請記住「先排水,再喝水」的原則。(本文摘自/體溫力革命:守護身體的健康密碼/方舟文化出版)

劇烈痛經 恐為子宮內膜異位

劇烈痛經 恐為子宮內膜異位#腹瀉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經期腹痛別忽略!25歲的王小姐,每逢生理期就經痛,近半年來經痛愈來愈嚴重,止痛藥吃好幾顆也沒效,還頻頻拉肚子,生理期過後下腹部也常常不舒服,求醫後才發現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症。經血逆流 子宮內膜細胞可能附著他處林口長庚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顏志峰表示,子宮內膜會受卵巢荷爾蒙刺激而週期性地增厚、剝落,形成經血,台灣子宮內膜異位症學會理事長曾啟瑞醫師指出,當經血逆流,子宮內膜細胞可能附著到其他器官上,長在卵巢上稱為巧克力囊腫,長在子宮肌肉層則是子宮肌腺症,甚至有長在直腸、膀胱、肚臍、肺部等案例。月經來潮 可能腹瀉、排便疼痛隨著每次月經來潮,病人除了嚴重痛經、經血過多,還可能發生腹瀉、骨盆腔疼痛、性交疼痛、排便疼痛、血便等症狀,不僅影響生活品質,也會使骨盆腔處於慢性發炎狀態,破壞卵巢機能,導致不孕和流產。臨床約有5成病人患子宮內膜異位症曾啟瑞醫師表示,臨床發現,不孕的病人經腹腔鏡檢查,約有5成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內膜異位症雖然是良性的,擴散速度卻很快,影響遍及卵巢、子宮、輸卵管、腹膜,手術後仍有相當高的復發率。提高黃體素造成假懷孕 使病灶萎縮林口長庚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顏志峰解釋,新的用藥趨勢是希望既能對子宮內膜異位病灶有較強的壓制力,又可以持續服用較長時間,新一代口服黃體素能直接針對子宮內膜異位症有效抑制,除了緩和疼痛外,副作用少、安全性高,不會骨質流失,也更能預防復發,更可提高懷孕機率。劇烈痛經、異常出血、骨盆腔痛要注意顏志峰醫師提及,劇烈痛經,經期間異常出血、骨盆腔痛、腹瀉,都有可能是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徵兆,切勿認為是普遍現象而掉以輕心,愈早確診,才能阻止病灶擴大,治療效果也更好。

循環差?三九貼可袪寒補氣

循環差?三九貼可袪寒補氣#腹瀉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冬季是人體陰氣最盛、陽氣最弱的時候,在這段期間常感覺身體的能量不足、活動力下降、血液循環不良、皮膚乾燥、毛孔緊縮等等,身體處於一種低代謝狀態,這個時節身體最容易受寒,若平時體質虛弱的人更容易出現過敏、氣喘、腹瀉、關節疼痛、遺尿、遺精等症狀。利用特定節氣 進行中藥敷貼「三九貼」是傳統醫學對於慢性、虛寒性疾病的保養方法,和夏季「三伏貼」同樣屬於穴位敷貼的一種,利用在特定節氣進行特定穴位的中藥敷貼,是中醫治療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的獨特方法之一,已有悠久的歷史。辛散溫熱的中藥貼在背部 激發陽氣依照每年「冬至」次日開始算起,第一個九天稱「一九」,第二個九天稱「二九」,第三個九天稱「三九」,冬至,為ㄧ整年之中白晝最短、黑夜最常的一天,冬至日之後陽氣漸漸開始生長,「三九天灸」就是抓緊這段陽氣開始上升的時間,配合使用辛散溫熱的中藥敷貼在人體背部的穴位,補充與激發人體的陽氣。在大椎、定喘、風門等穴位敷貼「三九天灸」所使用的穴位敷貼藥材ㄧ般多選擇辛溫、溫通經絡的中藥調製而成,例如元胡、細辛、白芥子等等再加上生薑汁調製成膏狀,在背部膀胱經或督脈的穴位如大椎、定喘、風門、肺俞、脾俞、腎俞等進行敷貼,這些辛溫走竄的藥物作用於皮膚可以達到溫通經絡、祛除寒邪與痰濁的功效。孕婦、一歲以下、心肺功能差不適用穴位貼敷治療方法簡便,無毒副作用,但必須注意孕婦、一歲以下小孩、嚴重心肺功能不足、皮膚經短時間敷貼即會大量起泡者,不適合三九天灸治療,發燒和咽喉發炎等症狀必須痊癒後方可接受治療。

日腹瀉30次 結腸炎誤當痔瘡

日腹瀉30次 結腸炎誤當痔瘡#腹瀉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現年54歲的歐先生,8年前有血便以為是痔瘡,自行買藥3個月未改善,至醫院檢查,確診是潰瘍性結腸炎,疾病嚴重的時期,每天跑20~30趟廁所達一年,開車時、睡覺時也經常需要如廁,長期使用類固醇更導致糖尿病病情加劇,歐先生有長達105公分的大腸處於嚴重發炎的狀態,醫師建議歐先生1個月1針的生物製劑治療後症狀大幅改善。主要症狀為腹瀉、血便、裡急後重中山附醫肝膽胃腸科醫師林敬斌說明,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發炎性腸道疾病、因免疫失調而造成,通常好發在20~40歲的年輕族群,主要症狀為腹瀉、血便、裡急後重,患者總是急著想上廁所,但卻只有一點黏液、糞便或血,很容易讓患者誤以為是痔瘡,延誤診斷和治療。林敬斌醫師指出,潰瘍性結腸炎的患者,比起一般人有更高罹患大腸癌的風險,門診中曾有病患是潰瘍性結腸炎,沒有規律服藥,5年後發現罹患大腸癌,如果沒有積極治療,最後恐需要全腸切除後永久性造口,醫師說明,過去10年來,台灣罹患潰瘍性結腸炎的人數增加81%。生物製劑抑制發炎 有效控制病情林醫師說明,健保從9月1日起,陸續給付2種施打頻率不一樣的生物製劑,經傳統治療療效不好、或是急性嚴重的潰瘍性結腸炎病人,需要有完整評估符合健保規範才能申請使用,施打之後也需要評估療效,才能續用,一次療程能最多使用38週,林醫師強調,根據臨床經驗,生物製劑有3大好處:1)  腸道的黏膜若能恢復到正常的狀況,就可以減少後續因黏膜病變惡化成為大腸癌的機率,而生物製劑比起傳統治療更有機會修復腸道的黏膜。2)  能減少、甚至不需要依賴類固醇,避免長期使用類固醇而產生如骨質疏鬆、以及新陳代謝併發症,如高血壓或糖尿病等。3)  提升生活品質,還可減少住院率、手術率,醫師提醒,在接受生物製劑治療前應配合醫師做潛在風險評估,確認患者的健康狀況適合再進入療程。  

維持腸道保護力 少吃加工食品

維持腸道保護力 少吃加工食品#腹瀉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因為壓力而出現反覆腹瀉,或便秘的過敏性腸症候群(IBS)的症狀,腸道是非常敏感的臟器,那是因為它們負起了分隔體外和體內的門房任務,胃和腸道位於口腔非常深處的地方,所以往往被認為是在「體內」,但是,所謂的體內是指腸壁的內部。我們和腸內細菌是共生腸內住著超過一百種以上、一百兆個左右的菌,這些菌一邊保持調和,一邊擊退來自外界的入侵者—各種細菌或病毒以及區分選擇食物,或者將營養素加以合成,對我們有各方面的助益。另一方面,我們則給予它們優質的食物,提供一個讓它們容易棲息的場所,也就是說,我們和腸內的細菌是共生(共存共榮),此外,負責吸收大部分營養成分的小腸當中有許多神經細胞和免疫細胞,據說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serotonin)有大半是在這裡製造出來的。提升腸道能力 避免腸胃受寒人體的臟器還藏有許多未解的謎題,腸道足以左右人體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臟器,這卻是不爭的事實,提升機能,也就是提升「腸道的能力」是這些腸內細菌們的網絡工作。重視腸道,避免腸胃受寒、不要只吃太過冰冷的食物、隨時保持排便順暢,而且要記住不要攝取食品添加物、抗生素等不必要的東西(化學合成物質),尤其要注意化學合成物質,我們的身體本來就不擅於處理加工食品,因為當中往往含有各種食品添加物。禁止動不動就服藥、最好不要吃抗生素把速食麵等食物當成主食來攝取,本身就是對身體的一種殘酷傷害,說到化學合成物質,藥物也是我們不想吃進體內的東西之一,當然,有時候因為需要不得不服用藥物,但是絕對禁止動不動就服藥的行為,尤其是抗生素會滅絕腸道內的細菌,所以最好不要吃抗生素。腸內環境的好壞會大大地左右大家的壽命,這種說法並不為過。舉例來說,納豆有納豆菌、乾鰹魚有鰹魚黴菌,發酵食品的幕後推手—─微生物(菌)有各種不同的種類,這些有用的微生物(菌)是可以和人類共生的生物,也許在今後的研究實驗中將會發現微生物(菌)的新作用。(本文摘自/九成疾病可以自癒/天下雜誌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