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臟癌

減少糖分攝取 可有效預防胰臟癌發生

減少糖分攝取 可有效預防胰臟癌發生#胰臟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50歲的林先生,反覆上腹痛已經好幾週了,原本以為只是工作壓力大,三餐不正常導致的胃痛,隨著症狀越來越厲害加上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直到就醫才發現胰臟頭長了顆腫瘤,肝臟也有許多陰影,最後確診為「胰臟腺癌」合併肝轉移。所幸及時就醫,在醫生細心的診治下,癌症得到良好的控制,症狀也獲得改善。現代人生活壓力大,飲食習慣不正常,偶發性的上腹痛可能被當成胃炎,隨便吃個胃藥或止痛藥,症狀改善就不以為意了。但是若疼痛持續存在,小心!可能是胰臟癌在作怪。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05年的癌症登記報告指出,胰臟癌的發生率約為2.08%,在全部癌症部位中男、女性均排名為第13位,但死亡率卻高達4.18%,位居男性排名為第8位、女性為第5位。進一步分析首次治療方式,僅有兩成左右的病人在初診斷時可以開刀治療,甚至有接近五成的病人不適合治療,只能接受安寧緩和照護。胰臟癌初期沒有明顯癥兆 早期診斷困難柳營奇美醫院血液腫瘤科高婉真醫師表示,胰臟癌的診斷和治療一直是臨床醫師最為棘手的課題,沒有適合的篩選工具,且大多數病人在癌症初期通常沒有明顯癥兆,導致早期診斷的困難。再者,胰臟癌復發及轉移率高,病人的平均存活時間只有短短的三至六個月,如何提高癌症控制率、延長存活時間及改善病人生活品質仍是目前需要努力的目標。減少糖分攝取 可有效預防胰臟癌發生現今對抗胰臟癌的方法包括手術、化學藥物、和放射線治療,經由醫師細心評估病人身體狀況,並搭配適合的治療配套措施,即使是癌症末期的病人,仍有機會達到良好控制及存活時間延長的治療成效。另外,在各方專家學者的努力研究下,胰臟癌的危險因子也有了突破性的發現,除了抽菸喝酒之外,中央研究院最新期刊發表指出,糖代謝異常是罹患胰腺癌的關鍵原因,因此只要減少糖分攝取,就可以保護胰臟免於因代謝異常而造成損傷,有效預防胰臟癌的發生。高婉真醫師建議,民眾應該對自己的身體多一分關心及警覺,飲食均衡不偏食不過量,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隨時注意身體發出的警訊。若有長期不明原因的上腹痛,甚至合併有體重下降、黃疸、食慾變差、血糖控制不佳等症狀,應盡速就醫檢查,早期發現就能早期治療。

胰臟癌為癌中之王 主要症狀可察覺

胰臟癌為癌中之王 主要症狀可察覺#胰臟癌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胰臟是位於胃後方,長約20公分左右的器官,如同將西洋梨橫放一般,呈現細長狀。胰臟當中有著名為「胰管」的細小管子,像網眼般遍布胰臟,有90%以上的胰臟癌都生長在 胰管細胞上。所以說到「胰臟癌」的話,通常指的是「胰管癌」。 胰臟癌的發生主因有糖尿病、慢性胰臟炎、肥胖、吸煙等等。這之中又以吸煙為最「確實」 的發生主因。 日本每年超過3萬人以上死於胰臟癌。民國105年台灣十大癌症死因報告中,胰臟癌入列第8名,由於發現不易,生存率最低(五年總生存率不到7% )、致死率高達95%,為公認的 「癌中之王」。 胰臟癌的罹癌率由60歲左右開始增加,年紀愈大罹癌比例愈高。胰臟癌至 1980年代後半 為止有增加趨勢,但1990年代開始便呈現停滯及緩慢增加趨勢。罹癌數和死亡數幾乎相同, 這就表示診斷出胰臟癌後的存活率低,換句話說這也代表早期發現和治癒的困難度。  胰臟的構造胰臟是一個位於胃部後方,長約20公分左右細長的器官。可分為「胰頭」、「胰體」、「胰尾」,胰頭被「十二指腸」所包圍,胰尾則連接著「脾臟」。「胰管」就像網眼般遍布穿透整個胰臟。 胰臟的運作胰臟會產生幫助食物消化的「胰液」,並擔當調整血糖值時所必需的荷爾蒙、「胰島素」和「升糖素」的生產一職。胰液會經由胰管運送彙集到「主胰管」,並和「總膽管」匯合,一起流向「十二指腸乳頭」。 胰臟癌並無特有的初期症狀。最多胰臟癌患者會去看診的原因,是感到胃部周邊或背部很沉 重、感覺腸胃不適、沒有食欲等等不明確的症狀,有時也會有體重減輕等症狀。但是,這些症狀 即便不是胰臟癌也會常常發生,所以也很少人會因這些症狀而懷疑自己罹患胰臟癌。 其它和胰臟癌相關聯的症狀還有「黃疸」。皮膚或眼白變黃、身體發癢、尿色變濃等等症 狀,都是因黃疸造成的。胰頭部長了癌細胞,排放膽汁的「膽管」阻塞住就會出現黃疸。但引起 黃疸的原因並不只有胰臟癌,膽結石和肝炎等等有時也會引起黃疸。 另外罹患胰臟癌的話,血糖控制會突然變差,有時也會引發糖尿病。 胰臟位在身體深處,被胃和十二指腸、小腸、大腸等眾多器官所包圍之外,因為胰臟癌並無 特有的初期症狀,即便罹患胰臟癌也無法像胃癌或大腸癌那樣可以早期發現,所以發現的時候常 常都已經是發展了一段時間的狀態。今後,期待著能有早期發現胰臟癌的研究報告出現。 胰臟癌發生時可察覺的主要症狀胃部周邊或背部很沉重平常也會感覺胸部或背部疼痛感覺腸胃不適沒有食欲明明沒有減肥,體重卻減輕了生活明明沒有變化,血糖值上升了皮膚變黃、眼白變黃等等的黃疸症狀 4成的胰臟癌病患,發現時已進入第4期 胰臟被稱為「沉默的器官」。胰臟因為位處身體深處,即使罹癌也不太會產生症狀,利用圖 像檢查也很難發覺。而且發生在胰臟的癌細胞,利用手術也很難完全切除。  根據國立癌症研究中心於2016年9月所發表的資料指出,被診斷為胰臟癌患者當中,有12%的患者被診斷為第0期~第1期,相對於此卻有43%的患者被診斷為第4期。也就是說被診 斷為胰臟癌的情況下,有4成的患者有可能已經進行到第4期。 第4期就是移轉到其它器官的狀態。癌症階段只要愈提升,就愈難以手術完全治癒,而現今 罹患胰臟癌5年後的存活率大約只有10%。 癌症最重要的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但胰臟癌卻是在檢查的時候難以發現的癌症。首先需 注意容易罹患胰臟癌的生活習慣是很重要的,目前所知引發胰臟癌最確實主因就是「吸煙」。  (本文摘自/遠離癌症的生活習慣法/橙實文化)

無聲殺手胰臟癌 出現5大徵兆快就醫

無聲殺手胰臟癌 出現5大徵兆快就醫#胰臟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胰臟癌被稱為「無聲殺手」,因為胰臟位處人體的後腹腔,一般超音波檢查不容易早期發現,且早期胰臟癌除發生在胰臟頭部,會壓迫及阻塞總膽管出口導致黃疸外,體部和尾部的早期癌灶一般都不會出現不適的症狀,等到病人感到明顯不舒服時,往往癌症已屆臨晚期或末期。無故體重減輕、平臥腹痛明顯等 5大徵兆當心胰臟癌安南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梁永昌表示,根據長期臨床研究觀察,抽菸、肥胖、喜歡食高脂肪食物、酗酒導致慢性胰臟炎、糖尿病、感染幽門螺桿菌和有家族胰臟癌病人者,都屬於胰臟癌的高危族群。一般民眾假如出現(1)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2)腹部疼痛,尤其平臥時最明顯,趴臥時更緩解的肚子痛、(3)眼白和皮膚變黃、(4)血糖突然升高、(5)大便外觀油油(脂肪便)等,便應提高警覺,盡快到醫院檢查,如抽血檢查癌症指數、腹部電腦斷層等,才能盡早診斷出早期胰臟癌,做適當有效的治療。胰臟癌病灶發生於胰尾 雖易手術但難初期發現安南醫院一般外科主任黃德佳表示,胰臟癌是難以篩檢的癌症。胰臟位於橫貫腹部深處且連結多處器官,手術複雜度很高,是消化外科手術中,除了肝移植,耗時最久的手術。胰臟頭部位於十二指腸C型彎內側伴有膽管經過,所以胰頭長癌時會有黃疸,胰頭癌有較高的機會可以根治性手術,但是手術複雜而且併發症機會高,術後往往要住院2周以上。黃德佳主任指出,胰尾只連接脾臟,所以手術相對簡單,只要切除後半胰臟加脾臟。但是胰尾病灶因為沒有症狀,往往發現時癌症細胞已經擴散,無法以根治性手術切除。不論病灶位於何處的胰臟癌,手術淋巴廓清都十分重要,藉以得知局部癌症侵犯的情況,有助於後續的腫瘤治療。胰臟癌發現多為晚期,經常會使用腹腔鏡做診斷性分期,確定沒擴散再進一步手術。若胰臟癌病況已無法手術根治,可以針對症狀做消化道或者膽道繞道手術,改善癌末生活品質。

胃癌、胰臟癌術後 5飲食原則顧營養

胃癌、胰臟癌術後 5飲食原則顧營養#胰臟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本身無慢性疾病史的46歲王先生,因上腹疼痛2週至醫院就診。自述疼痛發生前,2至3個月內體重已減輕10公斤,就診時抽血檢查發現血糖偏高,進一步檢查發現胰臟頭有腫瘤。手術治療後,營養師的術後飲食衛教讓王老闆的進食量有慢慢提升,改善部分腸胃道症狀,體重也不再直直落。胃癌及胰臟癌 常見腹脹、腹悶感、上腹痛、食慾不振就醫而確診成大醫院營養部營養師李雅萍指出,上消化道癌症為營養不良高風險族群,臨床常見胃癌及胰臟癌病人初次就診時,自述腹脹或腹悶感或上腹痛,導致食慾不振、體重減輕;病人在接受手術治療後,因為造成腸胃道構造及功能改變,進而影響食物與營養素的吸收及利用,發生營養不良的問題,影響健康及預後。有些病人更會出現「傾食症候群」,在進食後10至15分鐘後出現上腹滿脹、虛弱、頭昏眼花、面色蒼白、出冷汗、疲乏無力、心悸亢進、噁心等現象。這主要是因為食物和液體太快進入小腸,高濃度的碳水化合物在小腸內迅速被消化、吸收,使血糖呈現過度增高,促使胰島素分泌過量,造成反應性低血糖。少油糖、飯後坐一下 胃癌、胰臟癌術後5大飲食原則為改善胃癌及胰臟癌病人的營養狀況,依其接受的術式不同,飲食禁忌也有所不同,但基本原則是「少量多餐」及軟質食物優先,並避免高纖、粗硬、易產氣的食物,是不變的法則。李雅萍營養師建議病人術後的5大飲食原則:1) 少碰高油糖,腸胃乖乖好/傾食症候群常見於胃部手術及胰十二指腸切除的病人,因為含糖飲料、精緻甜食、濃縮果汁等高滲透性的食物,太快進入腸道會導致腹脹、頭暈、無力、冒冷汗等症狀;術後消化油脂的能力也受影響,高油飲食可能會增加脂肪痢發生。2) 飯後坐一下,消化吸收好/因腸胃道構造改變,固體與液體食物分開進食及採半坐臥的方式進食,皆可減少進食後的腸胃道症狀,幫助消化。3) 造血鐵三角,通通不可少/胃切除後會影響維生素B12、鐵質及葉酸的吸收,可多選擇瘦紅肉(牛、豬、鴨肉)、肝臟、貝類(牡蠣、文蛤)、蛋類及深綠色蔬菜等。4) 定時又定量,血糖穩妥當/胰臟癌病人術後胰島素分泌會受到影響,飲食定時定量及避免精緻甜食,有助血糖穩定。5) 定期量體重,營養鞏固好/盡早開始偵測體重,可適時調整飲食,避免體重持續下降導致營養不良。李雅萍營養師提醒,以上是大方向的飲食原則,但各人狀況不同,仍建議諮詢專業營養師,提供個人化的飲食指導及衛教。

食慾差、體重降 警覺胰臟癌5大症狀

食慾差、體重降 警覺胰臟癌5大症狀#胰臟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早期胰臟癌幾乎沒有症狀,85%患者發現罹患胰臟癌時幾乎已晚期。因手術預後存活率低,每5位患者就有1位放棄治療,胰臟癌位居國人癌症死因第8名,有「癌中之王」稱號!近年來胰臟癌已非老年人的專利、有年輕化的趨勢,年紀最輕的病患甚至僅23歲!多數胰臟癌患者發現罹癌時已屬晚期、預後差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最新資料統計,我國胰臟癌患者人數逐年攀升,2006-2015年平均每年成長幅度約6%,每年約近2000位新確診的胰臟癌病患,每天約5.5人受到胰臟癌威脅,多數晚期患者1年內就會死亡。台灣胰臟醫學會理事長葉大森表示,胰臟癌高危險族群應定期檢測,若有早期胰臟癌病徵也應提高警覺,把握黃金治療期,醫病積極合作將能提升存活機會。葉大森理事長說明,胰臟附近有很多重要血管,使手術充滿挑戰。加上多數胰臟癌患者發現罹癌時已屬晚期,大約只有10-20%可以動手術;其中能手術的病人也只有5-25%能存活超過5年,生存率低於2%以下,多數病患選擇緩和治療。民眾若能早期確診並切除胰臟腫瘤,加上積極化學藥物治療,將能提升胰臟癌治療困境。TCOG台灣腫瘤合作組織資料及安全監理委員會主席謝瑞坤表示,胰臟癌化學治療技術已有進步突破,國內今年已經引進化療套組,可提高病人存活率平均達11.1個月,國內也正在進行二線新型藥物的三期臨床試驗。未來患者若對第一線化療藥物產生抗藥性,或治療過程中發生嚴重副作用,將可有其他選擇治療方式、降低副作用。胰臟癌毫無徵兆 晚期才確診為提高胰臟癌醫療品質,打破胰臟癌治療效果不佳的困境,近日國內健保局通過胰臟癌用藥的健保給付,證明了目前全球對胰臟癌新藥需求若渴。美國癌症中心腫瘤學教授菲利浦醫師指出,少喝酒、少抽菸可減低罹患肝癌、肺癌的機率,然而胰臟癌防不勝防,有家族史的病患只佔整體的5-10%,其餘都是毫無徵兆,直到胰臟癌晚期才確診。美國胰臟癌罹患人數也逐年攀升,致死率高居全國第2,胰臟癌患者多數在短短1年內去世,民眾對胰臟癌的認知普遍偏低。菲利浦醫師表示,即便胰臟癌是相當惡性的癌症,但在多國努力下,病患整體5年內存活率逐步提升至8-9%。出現食慾不佳、體重驟降等5大症狀千萬要警覺胰臟癌早期難發現且致死率高,依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最新的癌症登記報告顯示,2015年胰臟癌發生率排名,男性居第12位、女性居第13位,單年新增病例為2237 人。死亡率排名於男性為第8位、女性為第5 位,然而同年因胰臟癌死亡之人數則有1948 人,名列十大致死癌症之一。胰臟癌患者往往晚期才會察覺身體不適,導致延誤就醫,葉大森理事長呼籲,胰臟癌惡化速度極快、症狀不具專一性,患者本身或一般求診時都極難察覺,若發現(1)食慾不佳、(2)短時間內體重驟降、(3)上腹痛或腰背痛、(4)尿液變黃、(5)嘔吐等5大症狀時,一定要提高警覺。家族遺傳更是高風險族群,大約5-10%癌症病人有家族病史(可或不可知的基因突變影響),其中又大約有10-15%的胰臟癌歸因於遺傳問題(家族性胰臟癌、遺傳性胰臟癌傾向症候群)。而有乳癌基因(BRCA1、BRCA2)突變帶原者,終身胰臟癌風險也高達3-5%,應定期健檢,提早發現、提早治療,胰臟癌將不再是奪命夢魘!

罹「癌王」胰臟癌 防惡病質有助治療

罹「癌王」胰臟癌 防惡病質有助治療#胰臟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35歲的張女士過年前腹部持續強烈疼痛,比生小孩還痛,可是又說不出來到底哪裡痛。一天吃掉超過一盒止痛藥,就醫後才發現自己年紀輕輕竟得胰臟癌。張女士開刀切除腫瘤後,又熬過化療帶來的噁心、掉髮、牙齦長膿包等強烈副作用。療程結束後,張女士恢復食慾,體重止跌回升。她鼓勵奮戰中的癌友保持愉快心情,積極接受治療,「胰」定有希望!胰臟位於胃的後方 不易檢查、異狀易忽略根據2015年癌症登記統計,胰臟癌發生人數約2千餘人,死亡人數卻高達1千9百多人,5年存活率僅7%,死亡率如此高,是公認的「癌中之王」!知名體育主播傅達仁、寶島歌王洪一峰與民歌手梁弘志、黃大城及潘安邦等皆死於此症。過去民眾對於胰臟癌多半存有存活期很短、很痛苦的刻板印象,從過去的癌症登記統計資料也可發現,新診斷的胰臟癌患者中,每5人就有1人選擇治療。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醫師表示,主要是因為胰臟深藏在胃的後方,不容易檢查,異狀常被忽略,使得胰臟癌發現時都已屬晚期。加上胰臟癌患者多屬年長族群,身體狀況不太好,常因為體重下降、體力變差,陷入惡病質的惡性循環,治療過程會受到影響。現今醫療持續進步 有治療就有希望不少病患與家屬一聽到胰臟癌就聞之色變,王正旭醫師鼓勵患者,有治療就有希望,絕對不要害怕就醫、或自行宣布放棄治療,加上治療持續進步,現在也有新的健保藥物治療,經驗豐富的醫療團隊會替患者爭取延長存活期,同時也兼顧生活品質。

「癌王」胰臟癌 有症狀就醫已晚期

「癌王」胰臟癌 有症狀就醫已晚期#胰臟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胰臟位於胃部後方,主導各種消化素及胰島素的分泌,位置隱祕低調,生病了也很難發現。若發生胰臟癌,死亡率極高超過9成,有癌中之王的稱號,蘋果創辦人賈伯斯、知名媒體人傅達仁就死於胰臟癌。澄清醫院一般外科吳明哲主任說,等到胰臟發生問題出現症狀到醫院就醫時,通常都是晚期,所以一般能有機會接受切除手術的機率相當低。傳統手術難度高 腹腔鏡微創手術近年夯胰臟癌好發於中老年人,飲食、遺傳、肥胖等致病因素複雜,還未有明確定論。早期無明顯症狀,若發生在胰臟頭的胰臟癌,可能會出現眼睛變黃、尿液顏色加深、糞便灰白等黃疸症狀、食慾變差體重驟降也要小心。由於位置隱祕,傳統剖腹手術難度高,近年興起了腹腔鏡微創手術治療趨勢。吳明哲主任解釋,微創手術跟傳統手術相比,主要著眼點在於傷口比傳統手術小得多,復原也就也比傳統手術快。越快速的傷口復原,對病人而言,若要進行後續化療,整個療程也可以跟著提前,所以腹腔鏡微創手術被認為可以替病人爭取到更多的治療黃金時間。手術非人人能做 醫師把關更該警覺胰臟癌胰臟癌最怕影響到胰臟周邊血管組織,根據統計,只有兩成胰臟癌患者能成功接受手術切除癌細胞組織,但目前有學者提出先化療、放療,後手術,增加手術成功率。醫師會衡量病人的情況 再決定治療的模式,也提醒民眾應定期健檢,但病兆難發現,相關科別醫師也更該加強對診斷胰臟癌的警覺。(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健檢出肝指數異常 驚見胰臟癌已轉移

健檢出肝指數異常 驚見胰臟癌已轉移#胰臟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肝出問題有可能是胰臟癌作祟!有位50歲粉領何女士在員工健康檢查中,意外發現肝指數異常,至醫院進一步檢查後,才得知罹患晚期胰臟癌,且腫瘤已轉移肝臟,經醫師研判無法進行手術,不料治療初期即陷入瓶頸,不僅症狀更加惡化,肝臟更是佈滿大小腫瘤,讓何女士感到很灰心,險些放棄求生的念頭。所幸,在醫師建議下,何女士加入胰臟癌第二線新劑型藥物的臨床試驗,治療近半年,腫瘤明顯縮小,過程中也未出現嚴重副作用,爭取到更多與家人相處的時光。超音波難找到腫瘤 有症狀多為胰臟癌晚期當症狀出現時,腫瘤通常已經長的很大,甚至轉移了。義大癌治療醫院饒坤銘副院長表示,胰臟位於身體後腹腔,即使透過超音波也難診斷出腫瘤,而且胰臟癌的臨床症狀會依腫瘤位置而有不同表現,當腫瘤長在胰臟頭部時,會壓迫膽管導致黃疸,患者可以明顯察覺異狀,但若在體部或尾部, 就很難有早期的症狀,當患者因腹痛等症狀就醫時,多半已經是晚期或已轉移,使後續治療更為棘手。第二線新劑型藥物納健保 造亮患者「胰」線生機饒坤銘副院長進一步說明,過去胰臟癌藥物治療選擇有限,當第一線治療失敗後,患者常陷入無藥可醫的困境,值得慶幸的是,胰臟癌第二線新劑型藥物於今年(2018)通過健保給付,大幅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也提供後續治療的機會。臨床試驗顯示,胰臟癌第二線新劑型藥物能有效延長患者存活期,副作用也比傳統化療低,成為晚期胰臟癌患者的「胰」線希望。菸、酒、糖尿病皆會增加胰臟癌風險 定期檢查不能少饒坤銘副院長提醒,抽菸是癌症常見危險因素之一,長期飲酒也可能併發慢性胰臟炎,進而增加罹患胰臟癌的風險,其中,糖尿病與胰臟癌更互為因果關係,診間常見糖尿病導致胰臟癌以及胰臟癌併發糖尿病的案例;此外,民眾應定期安排健康檢查,若是確診為胰臟癌的患者也不要過於憂鬱,只要配合醫療團隊積極治療,症狀都能得到良好控制。(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