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60歲男子經常有肩膀疼痛的困擾,尤其睡覺時側睡壓到會特別痛,之後更發覺肩膀無力抬不高,以為是五十肩造成,治療3個月仍不見改善。後續到醫院就診,並安排超音波及核磁共振檢查後,發現竟然是「肩關節旋轉肌破裂」,且破裂處有2公分大,因此立即安排微創關節鏡修補手術,術後隔天出院,疼痛及肩膀功能均明顯改善。
一名60歲男子經常有肩膀疼痛的困擾,尤其睡覺時側睡壓到會特別痛,之後更發覺肩膀無力抬不高,以為是五十肩造成,治療3個月仍不見改善。後續到醫院就診,並安排超音波及核磁共振檢查後,發現竟然是「肩關節旋轉肌破裂」,且破裂處有2公分大,因此立即安排微創關節鏡修補手術,術後隔天出院,疼痛及肩膀功能均明顯改善。
36歲林先生為國中數學老師,因工作需頻繁地寫板書,1週前開始右手上舉肩關節有疼痛感,導致教課困難,需要另外準備簡報檔案減少書寫板書。除此之外,林先生日常生活也受到嚴重影響,例如無法提重物、晚上睡覺會痛醒等,於是到台南市立醫院求診中醫。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60歲李姓男性病患日前出現右肩膀疼痛、手臂無法上抬等症狀,雖有自行貼藥膏、做復健等方式尋求緩解,但持續3個多月依舊沒有改善,直到至醫院骨科看診才發現,病患是因旋轉肌袖退化而造成肌腱破裂,才會讓手臂舉不起來。童綜合醫院骨科醫師梁哲翰表示,病患自述右肩膀活動時出現疼痛且有無力的狀況,到了晚上症狀更明顯,常常因疼痛而輾轉難眠,以為是局部拉傷疼痛自行使用藥膏貼布,後續又到鄰近復健診所進行復健,但復健超過3個月,右手無力的情形仍無明顯改善。旋轉肌袖症候群:肌腱受傷使肩膀活動度受限旋轉肌袖是圍繞肩關節的一組肌肉和肌腱,包含4條肌肉,也稱肩旋轉肌或肩袖。其功能可讓上臂骨頭保持在肩部的淺窩內,並讓肩膀做出各種動作。當這群肌肉受傷,就稱為「旋轉肌袖症候群」或稱「肩袖損傷」。造成旋轉肌袖破裂損傷的常見原因有: 老年退化 過度使用 運動傷害 受到撞擊創傷 長期肩夾擠症候群「旋轉肌袖症候群」包含旋轉肌袖肌腱炎、旋轉肌袖撕裂傷及旋轉肌袖斷裂,病患會出現肩膀疼痛或肩部無力等症狀。程度較輕微的病人,可透過多休息、冰敷、物理治療及運動療法可改善;此次個案屬於較嚴重的撕裂傷,則需要以外科手術來修復。旋轉肌袖症候群,常見2類症狀旋轉肌袖症候群的症狀,主要可以分為2大類: 肩膀出現不適:尤其在上臂舉起時,疼痛感會更加明顯,這也會連帶影響到睡覺的姿勢,只要壓迫到受傷的肩膀,就會感覺明顯疼痛,肩膀可能會出現腫脹感。 肩膀無力:一些動作牽涉到肩膀就會感覺無法施力完成,常見有動作受限,如難以梳髮、難以舉起炒菜鍋等。在治療方面,梁哲翰建議病患進行肌腱修補手術,以內視鏡微創手術修補破裂的肌腱,並去除周邊的骨刺,避免破裂越來越大而增加日後手術治療的困難度。病患術後返家休養3個月,回門診追蹤時右手已恢復至昔日情況,疼痛已緩解,而手臂無力的狀況也完全消失。梁哲翰提醒,有時旋轉肌袖破裂的症狀,可能與五十肩的症狀類似,常被誤判而未進行進一步的檢查與治療,導致旋轉肌袖破裂程度加劇,使後續的治療更加困難。呼籲民眾若出現肩膀不適的症狀,應先由專業的骨科醫師進行評估,避免因症狀誤判而延誤治療最佳時機。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27歲林先生是一名電器維修師傅,2年多前因車禍,導致左側鎖骨骨折,雖經手術後復原良好,但工作時左上臂特別容易痠痛,過度勞動後手臂上舉會有受限感覺,且近3個月左右疼痛頻率加劇,導致晚上睡覺時無法側睡躺,擔憂自己是否罹患五十肩。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醫師翁瑞陽表示,檢查發現患者在活動後症狀會較緩解,做抓癢測試時能夠摸到對側肩胛上緣,但要摸到下緣時就略顯困難,確實類似五十肩症狀。然而測試肌肉力量的阻抗測試則為正常,但雙手上舉超過60度左右會感受到阻力,超過90度後又逐漸正常,因此診斷為肩夾擠症候群;可能與鎖骨骨折造成肩鎖關節結構發生異常,與其工作需長期手舉高有關。罹患肩夾擠症候群 機率比五十肩更高!肩夾擠症候群使手臂活動範圍受限,常被誤診為五十肩。因肩膀骨頭是被肌肉包覆的地方,而被包在肱骨、肩胛骨、和鎖骨之間的是「旋轉肌」與「滑囊」。若活動時滑囊、旋轉肌肌腱、與肩胛相摩擦發炎,又被限縮在一個小空間裡,就會造成夾擠的問題。翁瑞陽解釋,當肩膀疼痛造成活動限制時,罹患肩夾擠症候群的機率其實比五十肩更高;一般會先以雙手舉高作投降姿勢來做為檢測,若手忍痛也無法舉到耳朵的高度就可能是五十肩。而肩夾擠症候群則是肩胛骨或肩膀周圍組織出現異常,導致肩峰下間隙相對變窄,肌腱、關節囊摩擦導致局部發炎腫脹所導致,往往造成局部的疼痛與手臂活動受限。容易發生在常常手高舉過肩的人身上。針灸搭配筋結處理 有效解除周邊肌肉緊繃、沾黏翁瑞陽指出,患者左肩有微圓肩情形,試著向後扳動時有明顯阻力感,肩鎖部也會出現局部疼痛,觸診發現三角肌前束有明顯條鎖狀觸感,按壓棘上肌及斜方肌都有痠痛感。因此施行針灸肩井穴、肩俞穴與巨骨穴,配合阿是穴處理局部筋結,治療後疼痛即有緩解;患者治療約1月餘,肩膀已恢復正常活動無不適。翁瑞陽分享,針灸雖可以解除周邊肌肉的緊繃,並鬆解局部的沾黏,但持續配合中醫傷科及復健鍛鍊的手法,加強過弱的肌群,才能令肩關節回到舒適健康的活動機制,順利解決疼痛與活動限制問題。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從事貨運工作20多年的50歲蔡先生,近年來因為右肩膀關節疼痛、手臂無法抬舉情形,在神經外科服藥、注射治療,但為了生活家計,治療期間仍然持續工作,不僅右肩膀疼痛、無力狀況一直無法改善,進而影響到工作效率,至醫院經過核磁共振檢查,才知道自己是得了「旋轉肌袖症候群」。近年來,職業性骨骼肌肉疾病越來越受到重視,職業性肩部肌腱炎經常發生,卻容易被忽視沒有申請職業給付。職業傷害的認定,可協助個案在因病復健及後續開刀時期,都能夠獲得勞保給付,不需因為生活壓力而繼續從事可能傷害的作業,也可進而發現工作當中許多不良的作業姿勢,改善人因工程,減少職場當中的職業疾病發生。這類工作 當心罹患職業傷害花蓮慈院東區職業傷病防治中心暨職業醫學科主任劉鴻文表示,旋轉肌袖症候群是指肩膀處「旋轉肌群」的肌腱病變,可能出現的病變包含肌腱炎、肌腱撕裂傷或斷裂,其中以棘上肌病變最為常見,從事貨運工作的蔡先生經過詳細檢查後,就發現是屬於常見的右肩部棘上肌撕裂。至於為什麼會造成旋轉肌袖症候群,除了自身疾病、退化外,工作中累積性傷害是重要原因之ㄧ,尤其是工作中需要時常手臂、手肘高舉超過肩部的活動、或其他肩膀部姿勢不良的動作,如理髮師剪髮、營造人員要負重傳遞物料至高處、清潔人員反覆擦拭動作、貨運司機雙手高舉搬貨等,都有可能造成旋轉肌袖症候群。可向勞保局 申請職業病相關給付蔡先生在花蓮慈院職業醫學科團隊及東區職業傷病防治中心協助下,進行詳細檢查確認病況,並且完成工作內容調查,發現蔡先生在貨運工作中,扣除掉開車的時間,每日有近6小時需反覆搬運貨物上下車,且在堆放貨物的過程中,常需雙手肘反覆高舉,且貨物都有相當重量,又會額外加重肩膀負擔。經過綜合評估,確診蔡先生之右肩旋轉肌袖症候群為職業促發,由職業醫學科開立職業病評估報告,協助蔡先生向勞保局申請職業病相關給付,讓蔡先生可以先好好休息、復健療養,暫時解除經濟壓力,後續蔡先生也已請領到4個月之職業病傷病給付,及陸續使用職災門診單就醫,減輕醫療負擔。劉鴻文主任表示,長時間從事肩部、肘部不良姿勢作業而罹患旋轉肌袖症候群,並且合理排除其他致病因子,就可能是職業疾病。但是勞工常常卻是在疾病已影響到工作、生活,甚至需要手術治療了,才停工休養,職業傷病防治中心強烈建議,平日工作必須作好個人工作防護、改善工作姿勢,如搬運物品時多使用堆高機、天車輔助,或需要高舉作業時將地面墊高,以減少肩部不適;除了罹病後之職業病評估外,有相關工作流程改善衛教需求,皆可至全台灣十家職業傷病防治中心或網絡醫院進行諮詢。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六旬男子車禍後右肩疼痛,就醫檢查被告知僅挫傷沒有骨折,吃藥、做復健半個月,不僅沒止痛,手還痛到舉不起來。經轉院骨科診斷,才發現男子的旋轉肌重度斷裂,立即接受小傷口的肩關節鏡加上關節整形手術,幸好沒有留下纖維化的不可逆後遺症,復原情況良好。車禍後右肩持續疼痛、無法轉身 旋轉肌重度斷裂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骨科主任朱柏榮說明,病患車禍後右肩卻持續疼痛,嚴重時右肩一動就痛,影響運動功能,也沒法轉身、側躺睡覺及工作。經過理學診斷再配合核磁共振檢查,確定男子右肩旋轉肌重度斷裂,確切部位是四條旋轉肌中的棘上肌斷裂,必須盡早接受修補,以免纖維化,日後極易再度斷裂。朱柏榮主任指出,為讓病患加速術後復原,建議接受肩關節鏡微創手術,進行關節內病灶的清創,傷口只有2個小洞大小。再加上關節整形手術,以整復、縫合旋轉肌的斷裂處,並置入兩支錨釘協助斷裂處的癒合,傷口只有3公分左右。不僅傷口小、破壞組織少、復原加快且只需住院3天,病患術後亦恢復良好。年紀逾6旬、經常負重工作 為旋轉肌斷裂高危險群除了車禍造成創傷,朱柏榮主任提醒,年紀60歲以上族群,約4成會出現旋轉肌退化、磨損;必須時常手舉高、抬高或負重的人,也容易造成肩峰下夾擠,都屬旋轉肌斷裂的高危險群。重要的是,當出現持續肩痛或手舉不起來,超過1週時,建議盡早再度就醫確診,以免錯失4星期治療黃金期,留下肩關節僵硬的後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50歲的女老師,近3個月前因右肩痛,手沒法抬高寫板書,先前就醫僅被告知是筋膜發炎或拉傷,治療始終不見起色近2個月。由物理治療師評估後,才發現她的右肩關節已經出現沾黏且活動角度受限、也就是「五十肩」。幸好經密集徒手物理治療,進行牽拉與關節鬆動,讓病患肩痛逐漸緩解。五十肩沒治療好 到第2期將使肩膀活動角度受限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康復治療中心主任孫偉傑物理治療師說明,「五十肩」是肩關節沾黏,發生原因不明,但當有肩峰下滑液囊炎、肌肉拉傷或肌腱發炎,卻沒有積極治療加以根治,很容易變成五十肩。好發於40至50歲,卻不一定到50歲才會得到五十肩,也曾遇過30多歲的工人,因負重拉傷肌肉引起發炎而引起五十肩。孫偉傑主任進一步表示,五十肩發作讓人疼痛不已,此時屬於第1期的「發炎期」。若沒有治療好,將會使肩膀活動角度受限,在分期上已屬於第2期的「冰凍期」,就如同這位女老師,因此也有「冰凍肩」之稱。五十肩患者無法穿脫貼身衣服、曬衣服、洗頭髮、寫高處板書等,影響工作及日常生活,嚴重者夜間側躺還會疼痛,影響睡眠。徒手物理治療外 五十肩發展出如玻尿酸、增生療法等療新趨勢治療五十肩一定要動手術嗎?孫偉傑主任說明,其實治療五十肩能透過密集接受徒手物理治療,藉由專業手技,進行牽拉、關節鬆動,讓肌肉放鬆,進而讓關節有效的增加活動度,改善疼痛,不一定需要開刀。兩式專業徒手物理治療的手勢,對患者漸進改善五十肩有明顯效果,「肌肉放鬆術」可讓緊繃的肌肉鬆軟,增加肩胛骨的活動,角度更為增加;「關節鬆動術」可鬆動沾黏組織,增加關節活動角度。此外,孫偉傑物理治療師表示,五十肩已發展出許多治療上的新趨勢,能提供患者選擇,包括施打玻尿酸,撐開沾黏處,提供潤滑,以幫助關節的活動;使用增生療法或施打葡萄糖,促進組織增生與修復;接受體外震波治療,破壞沾黏組織,讓組織恢復自體修復能力。以上這些治療,若能再配合徒手物理治療,可達到相輔相成的效果。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57歲先生是油漆工,工作年資約18年,工作內容包含備料、清土屑、補土、磨平、上漆等,因雙肩出現疼痛症狀,懷疑和工作有關,到職業醫學科門診就醫請求職業病診斷評估,經檢查診斷為旋轉肌袖症候群。經工作現場訪視評估,每天大部分時間須肩部重複動作、舉手過肩及手肘無支撐動作,考量工作性質並排除其他致病因素後,認定其疾病與工作相關,被診斷為職業疾病,後續順利申請到勞保職業傷病相關給付。肩關節旋轉肌群1) 肩部骨骼/肩部為人體關節中活動最大關節也是穩定度最差的關節,所以需要靠肩關節附近肌肉韌帶組織來維持穩定度。肩部由肩胛骨、肱骨這2塊骨頭所組成盂肱關節。2) 旋轉肌袖肌肉/旋轉肌袖一共由4條肌肉組成,分別為棘上肌、棘下肌、小圓肌、肩胛下肌。棘上肌收縮時可使肱骨外展,棘下肌收縮時可以使肱骨外旋、內收,小圓肌收縮時可以使肱骨內收,肩胛下肌收縮時可以使肱骨內旋。旋轉肌袖肌群中又以棘上肌受損最為常見。何謂旋轉肌袖症候群「旋轉肌袖症候群」是指肩部之旋轉肌肌腱發炎或損傷,導致肩膀發生疼痛,無法正常轉動或抬高。疼痛問題會隨著時間越來越嚴重,症狀可能維持好幾個月以上,常發生在旋轉肌袖曾受過傷、常搬重物或重複舉手工作者身上。發生旋轉肌袖症候群的原因1) 工作需要肩膀上舉或肩上搬運重物。2) 手腕與手肘長時間無支撐。臨床症狀1) 急性期的疼痛會干擾睡眠,特別是翻身壓迫到患側肩部時。2) 手舉高超過頭部拿東西、推或拉時會疼痛。3) 抬舉重物時會感到疼痛。4) 無法承受重複性肩部活動(如伸出手臂、舉重、投擲、推、拉或搖晃手臂)。5) 穿衣時會感到疼痛,特別是穿套頭上衣時。哪些族群容易罹患旋轉肌袖症候群?1) 營造從業人員。2) 倉儲運輸工作者。3) 清潔人員。4) 油漆工。5) 汽車修護人員。6) 球類運動員。7) 自由式游泳選手。職業性旋轉肌袖症候群認定原則1) 高度重複性或持續性肩部不良姿勢(如長期抬舉過肩),該動作平均每日4小時以上。2) 肌腱炎最短暴露期為3個月,最長潛伏期為3個月。3) 撕裂傷或斷裂傷最短暴露期為1年。4) 在從事於高風險工作後,才出現旋轉肌袖症候群診斷。5) 排除其他非職業性因素所致病變。如何預防?1) 避免高速或高頻率肩旋轉動作,如刷洗浴缸、鍋子、殺球、高爾夫球揮桿等。2) 避免從事長時間手舉高過肩的工作,如刷油漆、寫黑板等。3) 避免引起肩痛的動作,如提、扛、托拿重物或伸手向後取物。也要注意夜間肩部的保暖及調整睡姿避免誘發肩痛。4) 確實做好肩關節暖身操。5) 牽拉小運動/健側手托住患側手肘向對側肩膀推。維持10秒,重複6至10次,1天3回。(資料來源: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職業傷病管理服務中心勞動力健康報第20期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