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

《醫解密》吃「維骨力」可預防骨鬆?!

《醫解密》吃「維骨力」可預防骨鬆?!#骨質疏鬆

在琳瑯滿目保健食品當中,若提到葡萄糖胺,知道的人可能寥寥無幾,但若提到維骨力卻是眾所周知。藥師提醒說,葡萄糖胺主要用來輔助治療退化性關節炎,非治療骨質疏鬆,且屬指示用藥非食品。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藥劑科藥師李朝珠指出,在台灣風土民情“吃好逗相報”口耳相傳催化下,維骨力儼然已成為葡萄糖胺代名詞。甚至是許多人從歐美旅行歸國時,孝敬父母長輩熱門伴手禮。接受度如此高,流通如此廣,多年深植消費者群已立於不敗之地的產品,您對於葡萄糖胺使用及認知都很清楚嗎?以下有3個問題可以測出您對葡萄糖胺概念,而且也是您在使用葡萄糖胺製品時不可不知的知識喔!1.請問有輔助療效的葡萄糖胺成份是以下那一個?a. Glucosamine sulfate(硫酸鹽葡萄糖胺)b. Glucosamine hydrochloride(鹽酸鹽葡萄糖胺)c. Glucosamine(不含鹽類葡萄糖胺)2. 請問有輔助療效的葡萄糖胺是屬於以下那一類?a. 醫師、藥師、藥劑生指示藥品b. 食品c. 以上皆是3. 請問有輔助療效的葡萄糖胺是用來輔助治療以下那一個症狀?a. 退化性關節炎b. 骨骼疏鬆c. 以上皆是答案:1.a 2.a 3.a李朝珠說,葡萄糖胺是從蝦殼、蟹殼裡純化出來的成分,為了讓成分能有效被人體吸收,藥廠通常會再和鹽酸鹽類或硫酸鹽類合成,英文為Glucosamine HCL或Glucosamine Sulfate。目前市面上含葡萄糖胺類成分產品,主要可分為三種:Glucosamine(葡萄糖胺不含鹽類)、Glucosamine hydrochloride(鹽酸鹽葡萄糖胺),及Glucosamine sulfate(硫酸鹽葡萄糖胺)等3種成分。李朝珠表示,依據科學證據,文獻資料及毒藥理活性及臨床研究,多僅針對硫酸鹽葡萄糖胺療效進行,無相關文獻支持鹽酸鹽葡萄糖胺或不含鹽類葡萄糖胺具有療效,故當時評估結果為:含Glucosamine(葡萄糖胺不含鹽類)、Glucosamine hydrochloride(鹽酸鹽葡萄糖胺)二種成分,因缺乏足夠臨床文獻支持其有效性,不以人用藥品列管,而Glucosamine sulfate(硫酸鹽葡萄糖胺)有部分文獻支持其輔助關節炎作用,應以藥品列管,同時適應症修訂為「退化性關節炎」,且屬於「醫師藥師藥劑生指示藥品」,民眾於購買前應諮詢醫師、藥師或藥劑生後依指示小心使用。李朝珠強調,葡萄糖胺是形成軟骨細胞重要營養素,可修補已退化軟骨組織以增加關節靈活度,一般認為對軟骨有益。硫酸鹽葡萄糖胺臨床上常用於關節炎患者,藉由葡萄糖胺被吸收及運送到關節後,可以促進體內蛋白多糖以及膠原蛋白製造。補充關節滑液,提供受傷後關節恢復健康軟骨組織所必須材料。維修磨損,因而達到減緩發炎疼痛症狀。因此也有許多人誤以為葡萄糖胺可以補骨,補充鈣質進而改善骨質疏鬆症狀,其實是錯誤觀念。她說,雖然關節炎困擾是中老年人專利,但是每個年齡層也都有可能發生,尤其是肥胖者、關節受過傷者、常搬重物者、從事關節負重工作或有家族病史者,都是高危險群。李朝珠說,那麼應該從何時開始服用葡萄糖胺呢?民眾若無任何症狀則無需服用葡萄糖胺。若有症狀出現且經醫師診斷為退化性關節炎時,只需在關節炎發生初期依指示服用有輔助治療性葡萄糖胺來緩解關節疼痛發炎即可。如果關節已被嚴重破壞,則其效果就不明顯了。

治療骨鬆一年一次 有效降低骨折風險

治療骨鬆一年一次 有效降低骨折風險#骨質疏鬆

70歲的張老太太(化名),陪孫子在公園玩耍時不慎扭傷,造成脊椎壓迫性骨折,就醫檢查後赫然發現自己的骨密度指數只剩- 3.6,屬於嚴重骨質疏鬆症。當時雖立即接受治療,但因張老太太同時需治療其他慢性疾病,需要服用的藥物種類甚多,經常忘記服用骨鬆藥,且骨折後行動不便的她僅能仰賴家人請假陪同就醫回診,諸多不便使得張老太太中斷了治療;三個月後,張老太太又再發生第二次骨折!骨科醫師黃勉倉指出,類似張老太太這樣中斷治療後又骨折的案例經常發生。大多數患者骨折後因為行動不便,以至於定期回診的困難度增高,此外,目前常用的口服骨鬆藥物有許多的不便性,患者常常排斥服藥或是忘了吃藥而中斷治療。最近衛生署已經核准一種一年只要施打一次的骨鬆治療藥物,不但可以減輕患者在就醫以及用藥時的不便,更能夠有效降低二次骨折的發生率。日前,歐洲的衛生主管機關更核准該新藥可適用於男性骨質疏鬆症病患。黃醫師說明,這種新藥可減少骨頭內蝕骨細胞的作用,經過醫學研究證實其治療成效較其他藥物優異,可有效降低七成的脊椎骨折風險,及三成的髖骨骨折手術後死亡率。治療時,患者只需在醫療院所接受15分鐘以上的靜脈注射,治療效果便可維持一年,患者的接受意願頗高。根據調查顯示,有少數病人在施打後會產生肌肉酸痛等症狀,黃醫師表示此屬正常藥效發揮現象,只要多休息或經適當的症狀處理,約莫三天後,前述的不適症狀即會解除。許多患者在初次選擇新的治療方式時,都會多方考慮費用及時間成本的因素,但相較於現有藥物的繁複使用方式,加上必須定期回診的交通及醫療費用,長期下來,一年一次的自費藥物的確是讓患者多一個很好的新選擇!黃醫師也建議目前已有骨質流失或不足的民眾,也可以考慮使用藥物來積極控制、避免日後發生骨質疏鬆惡化的情形。張老太太經過黃醫師細心的治療後,開心地表示:「以後一年只要去一次醫院,實在很方便!」但黃醫師叮嚀,施打新藥後兩、三個月內還是需要回診追蹤,而後再依醫師的建議、減少就醫次數,以後甚至只要一年回診一次即可,其方便性對許多骨質疏鬆的患者可說是一大福音,同時也可減輕患者的家人在照顧上的經濟負擔及心理壓力。

預防骨質疏鬆症不等骨折 運動、足鈣、少菸酒

預防骨質疏鬆症不等骨折 運動、足鈣、少菸酒#骨質疏鬆

骨質疏鬆症是健康的隱形殺手,患者多不自知,等到跌倒發生骨折行動不便,才知道問題的嚴重性。高齡股骨骨折有15%患者在一年內因感染或其他併發症死亡。骨質流失沒有症狀,民眾應多加注意防範。建議卅五歲以上的民眾定期進行骨質密度檢測,為健康把關。「骨質疏鬆症」在正常的老化過程中,大約35歲起,骨質會開始慢慢減少。但如果正常的骨質流失速度加速的話,骨頭就會呈現中空疏鬆的現象,而這就是所謂的骨質疏鬆症(Osteoporosis)。當骨質大量流失,骨頭變得疏鬆脆弱時,容易因跌倒而造成骨折。根據相關報告顯示,股骨骨折的高齡患者,由於長期臥床,約有50%的患者會在發生後的一年內因感染或其他併發症而死亡。奇美醫院放射診斷科-么煥忠總技師指出,引起骨質疏鬆症的危險因素有很多,像長期鈣質的攝取不足、過量飲用咖啡、茶或酒,吸煙、長期缺乏適度的運動、停經期提早來臨、長期使用類固醇藥物等。一些疾病也會引發骨質疏鬆症,如甲狀腺機能亢進、肝病等都是引起骨質疏鬆症的危險因素。那如何預防骨質疏鬆症的發生?通常患者本身根本不知道已罹患骨質疏鬆症,一定要等到骨折發生時,才知道是骨質疏鬆所引起的。所以日常生活中,充分的鈣質攝取、正確的運動以及定期的接受骨質密度檢查等,都有助於預防骨質疏鬆症的發生。么煥忠總技師表示,預防骨質疏鬆可參考以下幾點:1. 適量且持續的運動:能有效地增加骨質密度,降低骨質流失;更可增加柔軟度及肌肉力量,增加關節活動度與平衡感,進而預防跌倒,減少受傷。預防跌倒受傷:保持正確姿勢,改善身體的平衡感,預防跌倒受傷最能避免骨折發生的危險性。2. 足夠且均衡的營養:足夠的鈣與維生素D是治療骨質疏鬆最基本的要求;避免過度節食,均衡飲食並攝取足夠蛋白質;少食用含磷、咖啡因過量等太鹹的食物及減少過多鹽分攝取。3. 避免服用易造成骨鈣流失的藥物,如類固醇等。4. 充足日照與避免過量菸、酒。么煥忠總技師表示,目前先進的骨質密度測量儀,檢查速度快,可一次檢查三個以上部位;只要符合健保局給付之適應症皆可隨時檢查。有需要的民眾可至醫院門診洽詢;若是民眾擔心自己骨質疏鬆卻不屬於健保局給付之適應症,亦可電話洽詢。早期預防才是最重要的!◎ 健保局給付骨質密度之適應症 ◎一、內分泌失調可能加速骨質流失者:包括副甲狀腺機能過高須接受治療者、腎上腺皮質醇過高者、腦下垂體機能不全影響鈣代謝者、甲狀腺機能亢進症者醫源性庫欣式症候群者。二、非創傷性之骨折者三、五十歲以上婦女或停經後婦女接受骨質疏鬆症追蹤治療者,但是篩檢性檢查如健康檢查等則不列入健保局保險給付範圍。過早停經及長期服用類固醇的患者是骨質疏鬆高危險群,應定期接受骨質密度檢測的評估。一般建議,停經後女性及60歲以上男性應每年定期接受骨質密度篩檢。

骨骼一定強!預防骨鬆由年輕做起

骨骼一定強!預防骨鬆由年輕做起#骨質疏鬆

人的總骨量在20歲至30歲之間達到最多量,過了30歲骨質開始流失,女性在停經後,骨質減少的速度會快,如果流失過多,骨骼呈現中空疏鬆現象,就是所謂的「骨質疏鬆症」,且骨鬆非女性專屬,男性致死率也高。依據97年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調查發現:有91﹪受訪的男性低估男性髖部骨折後1年內高致死率為22%,更有75%的男性有罹患骨質疏鬆症的危險因子,最有效的預防做法是從小有均衡的飲食,尤其攝取含豐富鈣質的食物,例如乳製品及肉類,再加上規律的運動,使骨頭得到充分的發育,儲存足夠的鈣質。此外,懷孕或餵奶的婦女,對鈣質的需求量比平常的時候更重要,每日至少2,000毫克以上,而更年期後之婦女之鈣質攝取量(1,500毫克)也比年輕時要多(1,000毫克)。所以,預防骨質疏鬆症的第一步是由年輕的時候做起。◆ 骨質疏鬆症的預防方法一、增加鈣質攝取牛奶是鈣質最主要的食物來源,若不喝牛奶,則很難獲得足夠的鈣質,為獲得足夠的鈣質,建議每人每日應喝牛奶量為:成人1~2杯 、青少年及孕產婦2~3杯(一杯牛奶為240毫升,或以3~4湯匙奶粉沖成一杯,每杯約含260毫克鈣質。)二、適當的運動運動方面,適度的戶外運動是必要的,因陽光能使身體產維生素D,維生素D可以加強腸胃對鈣的吸收,持續而且適量運動,可以防止骨質疏鬆、幫助睡眠、維持活力,選擇適合自己運動(如游泳、太極拳、外丹功等),避免需要碰撞或快速移位的運動,以免摔倒。最好參加運動團體,一方面較能持之以為恆,同時也能拓展人際關係。有些負重運動(如慢跑、騎單車、步行、提重等)能增加骨質,但患有關節炎者,應避免負重運動。三、預防跌倒經診斷罹患骨質疏鬆症的人,必須要預防跌倒,以免發生骨折。預防跌倒的方法可分兩方面:改善居家環境浴室、廚房、廁所及樓梯是較容易跌倒的地方,應有充足的照明,保持地面乾燥或鋪設防滑墊、加裝扶手。維持適當的運動運動可以增進肌力及關節柔軟性並改善身體的協調能力,而減少跌倒的機會。◆ 骨質密度檢測保健康由於骨質疏鬆初期大多無明顯症狀,骨質密度檢測是骨質疏鬆症治療中一項必要程序。骨質密度檢測可幫助醫生進行疾病診斷、骨折風險評估和監測患者對治療的反應。世界衛生組織(WHO)對骨質疏鬆症的評估,建議以骨質密度(BMD)值為診斷標準,若體內任何一處骨骼之BMD值,低於20歲年輕婦女平均值的-2.5個標準差(T值小於-2.5),就可診斷為骨質疏鬆症;若BMD值介於-1和-2.5個標準差之間(T值介於-1和-2.5之間)則稱為骨質減少症;BMD值高於-1個標準差(T值大於-1)則為正常。根據研究發現,骨質密度每低於1個標準差,脊椎與髖骨發生骨折的危險性會提高2倍。*T值>-l為正常骨頭。*T值介於-1及-2.5間為骨質減少症。*T值<-2.5為骨質疏鬆症。為響應2008年世界骨鬆日及提升民眾重視骨質疏鬆症對健康的影響,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與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特別精心策劃於97年10月19日(星期日)下午1時30分至4時30分假臺北市國父紀念館西側中山廣場舉行「挺直腰,大聲講:骨骼一定強!」全民強骨活動。現場免費提供超音波檢測儀及骨鬆車檢測,並提供通關秘笈、績優骨筆記、保密&防跌吸鐵等衛教指導的動靜態宣導活動,全程參與民眾,還有超值豐富的強骨福袋可以帶回家,歡迎市民朋友參加,一起支持骨質疏鬆症的防治。當日篩檢活動,將由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邱文祥局長及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宋永魁理事長率領,民眾一起來喚起對骨質疏鬆症防治的重視!

女性減肥、防曬過度 易得骨質疏鬆症

女性減肥、防曬過度 易得骨質疏鬆症#骨質疏鬆

骨質疏鬆症是一種全身性的骨量降低,使骨骼微細結構發生破壞的疾病,會導致骨骼的脆弱,結果使發生骨折的危險性增加。一般而言,人的骨密度在三十至三十五歲時達到巔峰,以後便開始走下坡。奇美醫院骨科主任-陳伯毅醫師表示,女性因為懷孕生子、較少運動、減肥節食、營養不良,在三十五歲以前沒有達到較高的骨密度﹙成年女性骨質較同年男性為低﹚,也可能因為疾病長期服用藥物﹙例如利尿劑、抗癲癇藥、類固醇、甲狀腺素、肝素、化學治療等﹚,或卵巢病變、停經後,女性荷爾蒙下降,導致骨質快速流失,較男性易患有骨質疏鬆症。骨質疏鬆症容易衍生許多併發症,包括跌倒易產生骨折﹙髖部、腕部、胸腰部脊椎﹚、外觀變形﹙駝背、脊椎側彎、身高變矮﹚、瀰漫性背痛、肌肉衰弱、活動性降低、喪失獨立自主的能力、行動不便造成與社會疏離、高死亡率。骨質疏鬆症常是無聲無息地進行著,毫無預警。有時病人已出現自發性的骨折但可能仍無任何症狀。臨床上病人大多因突發性之骨折引起劇痛而求醫。近十年來台灣的流行病調查統計發現:65歲以上之城市婦女,19%已有一節以上之脊椎壓迫性骨折,依全民健保資料顯示,65歲以上女性每年髖部骨折約為3500例﹙男性則約為2500例﹚。發生髖部骨折的年長者,一年內的死亡率約為15%﹙約等於乳癌3、4期的死亡率﹚,死因則以長期臥床引發的感染為主。若依目前台灣婦女平均壽命為78.3歲而言,大約三分之一的婦女在一生中會發生一次脊椎、髖部或腕部之骨折。目前治療骨質疏鬆的原則是:(一)在發生骨折前正確診斷出骨質疏鬆,並找出可以治療的導致骨質快速流失的原因(二)降低骨質流失速率(三)積極治療和預防骨折(四)以復健方法增進患者生活品質因為至今仍無一個安全又有效的方法可以使已經疏鬆的骨骼回復到原有的骨質密度,因此陳伯毅醫師建議,骨質疏鬆症的預防是最重要的。首先要改善日常生活中抽煙、酗酒、過度飲用咖啡的習性、要多運動﹙輕度負重運動,如散步、跑步、游泳、騎腳踏車均可﹚、有適當的日曬﹙一天當中十多分鐘的日照就夠了﹚,注重飲食中鈣質、蛋白質、維生素D的攝取,攝取較習慣上為高量的鈣質對骨質是有幫助的,成人女性每日攝取量為1000mg,停經後則增加到1500mg。有些疾病會導致骨質不正常的流失而致極度骨質疏鬆,例如:副甲狀腺機能亢進、甲狀腺機能亢進、性腺功能低下、庫欣氏﹙Cushing’s syndrome﹚症候群、胃腸吸收不良等,診斷並治療這些疾病是主要的治療方法。確認病患所使用藥物是否造成骨質流失的副作用,改善或停止使用這些藥物也是很重要的。陳伯毅醫師說明,目前用來治療骨質疏鬆症的藥物,主要有雌激素﹙Estrogen﹚Fosamax、Evista、Miacalcic、Forteo等。以往雌激素是用於防止停經後婦女骨質流失的首選藥物,但有研究顯示長期使用雌激素可能增加婦女罹患子宮內膜癌、乳癌和因血栓導致冠心病和中風的發生率。因此醫師應與病患共同討論使用雌激素治療骨質疏鬆症的利弊得失,再行選擇適當療法。婦女在接受雌激素治療時應常規地作乳房檢查,包括自我檢查乳房、乳房X光攝影和超音波檢查,並應定期做子宮頸抹片甚至病理切片檢查。其他如活性維生素D,由於年老婦女飲食減少,少曬太陽,活性維生素D較易缺乏,不利鈣質吸收,應經常補充,並追蹤血鈣以防高血鈣症的發生。年長者因為動作慢、反應慢、視力不好,容易跌倒。據統計大部分的老人跌倒骨折多發生在家中或居室內,故居家環境內必須注意照明是否充足,是否有可能引致跌倒的不良設施需要改善,在衛浴空間裏必須防滑,且設有可供抓握的扶手。年長女性也可能在起身時因自主神經失調造成姿態性低血壓而發生跌倒,必須給予教導,儘可能避免使用可能影響行動、反應和姿態性低血壓的藥物。一旦發生骨折,應儘早尋求專業骨科醫師的診斷、對骨折的正確瞭解和妥善治療,積極復健,避免感染和心肺併發症,才能增進生活品質。

想要抗老化 先解決內分泌系統障礙

想要抗老化 先解決內分泌系統障礙#骨質疏鬆

隨著年紀逐漸增長,在老化過程中,確實荷爾蒙是逐漸減少,臨床上會因老化而產生內分泌系統障礙,像是胰臟之胰島細胞、甲狀腺、性腺、腎上腺、肝等。光田綜合醫院皮膚科醫師針對以下幾個老化常見問題,加以說明。(一) 胰島細胞障礙六十至八十歲的人口中,約百分之四十,八十歲以上之老人有半數出現血糖耐受不足或糖尿病現象,然而有一半血糖異常的老人被忽略而沒診斷出來,還些人會呈現因血糖過高而導致血管病變,原因是胰島細胞分泌胰島素能力降低,對胰島素產生抗性,飲食攝取不均,身體活動能力下降,增加腹部脂肪比率,這些異常可藉由飲食控制、運動、口服降血糖藥、胰島素來加以控制,避免糖尿症併發症產生。(二) 甲狀腺荷爾蒙變化老化過程中,體內甲狀腺素通常變化不大,但三碘甲狀腺素及甲狀腺促進素會呈現輕微不足的狀態,此時會產生怕冷、反應遲滯等類似老人癡呆之現象。(三) 性腺荷爾蒙退化光田皮膚科醫師表示,女性停經之年紀在五十歲左右,此時女性荷爾蒙中之動情激素下降尤甚,因此骨質疏鬆、心肌梗塞、中風、老年癡呆症等疾病危險性也會增加。男性六十歲以上其體內男性荷蒙為年輕人之一半,此時可導致陽萎及動脈硬化等。此時補充荷爾蒙可以降低這些疾病,女性補充動情激素及黃體素可以改善停經後之生活品質,但仍有其危險性,即會增加乳癌,子宮頸癌等發病率,所以補充荷爾蒙之前應對其效益及其潛在之危險性做通盤了解,每年定期做乳房及抹片檢查。目前醫學界有一派不主張補充女性荷爾蒙。市面上有一種植物性或雌激素,以大豆製造的,服用可以降低更年期不適應狀,其副作用極少,光田皮膚科醫師建議,若不想服用傳統的女性荷爾蒙,足以代替的,但其長期益處仍待研究。致於男性荷爾蒙補充,可以改善性功能,維持體內強壯及骨本,但對於攝護腺癌者是不可服用的,會助長癌細胞生長。(四) 腎上腺活力降低老化體內之硫酸去氫表雄脂酮(DHEAS)的濃度會降低。醫學研究發現DHEAS可以止防止肥胖、糖尿病、癌症及心臟病發生,可以增加免疫力。不過有些報告指出,服用DHEAS來治療老化有些可能導致卵巢、攝護腺及其它癌症之危險,所以未經詳細評估而冒然使用,可能會發生不好之反效果。類似胰島素因子減少,目前為止所知仍有限,光田皮膚科醫師表示,老人之生長激素逐年減少,之後類似胰島素減少,此因子它可防止肌肉萎縮,增加肌肉強度,增加骨本。但生長激素會產生肢端肥大、糖尿病癌症及高血壓等副作用,使用是需要小心的。

預防下背痛 站、坐、臥躺先消除錯誤姿勢

預防下背痛 站、坐、臥躺先消除錯誤姿勢#骨質疏鬆

下背痛是現代人常見的毛病。造成下背痛之原因有:職業運動、意外事件而引起韌帶與脊柱的傷害。肌肉過度伸展也會引起下背痛,如過胖、反覆舉重物、姿勢不良。缺乏運動則會使肌肉失去張力而變弱,容易因外力而扭傷;椎間板脫出、脊椎外傷、扭傷。背部關節炎或臀部、膝部疾病而引起的背痛。另外,懷孕時,因荷爾蒙分泌使骨盆寬鬆,致使下背部組織結構變得較鬆散;也因胎兒重量,使母親重心向前移也會導致下背痛的產生。天主教聖功醫院骨科凃振興醫師建議,預防下背痛的產生,可由下列方式:(一) 生活保健:先要建立標準的日常姿勢,藉由良好姿勢,可以設法降低背痛之產生。 【站】應避免背部過度彎曲。正確的站姿是抬頭、挺胸、背部挺直、收縮小腹。如小腹突出或長時間穿高跟鞋,會使腰椎向前凸,增加腰椎的壓力,所以女性不宜穿一吋高鞋跟以上之鞋子。凃醫師指出,長時間站立,需讓腰椎休息,可將背部呈垂直線靠於牆上,腹部向內收,臀部向下,膝彎曲,或將一腳用矮凳抬高;如洗衣、洗碗、燙衣服的姿勢,都可以一腳用矮凳抬高。【走路】腳尖朝前,重心在足掌中心而不是內外側大小趾上。行走姿勢是最深切影響全身直線架構的。通常足掌內外八字的人,都會有輕或重的腰酸背痛。【坐】採坐姿時,翹腳且腹部用力,讓背部保持平直。坐椅為支撐背部腰椎部分,應使用外型適當的坐椅以直背硬椅為宜。並應避免彎腰駝背在過於舒適的椅子而使頸部、背部肌肉不當受力。正確的坐姿是兩腳平踏地面,背部平靠椅背,臀部坐滿整個椅子。駕駛員的姿勢儘量將背及腰部靠在座椅上,座椅靠背的角度約115度為宜。 由於椅子太高,兩腳懸空時,會使腰椎向前凸,可在腳下放小矮凳。當由坐姿站起來時,須將臀部先向前移動,然後再站起來。應避免過度向前彎腰站立。【躺】躺臥時,床舖的選擇非常重要,太軟太硬的床對腰椎都會造成壓力。凃醫師建議,最好選用木板床上墊一層褥子或榻榻米,枕頭高度正好讓頭與肩膀平行,雙肩自然舒適彎曲放置在身前床面上。切記不可以手枕著頭而睡,因為該姿勢會造成背肌過度伸展。正確睡姿是側睡,雙膝微彎,兩腿間夾一個枕頭;如果要仰臥,就要在膝下墊個枕頭,這樣可以減少腰椎前凸;俯臥會使腰椎向前凸而增加腰椎之壓力故應避免。 【由臥姿變成坐姿】由臥床而起來時,先行側臥於床邊,用手推動成坐姿,並保持背部直立,再將腳放於地板上而下床。【抬放重物】先評估重物的重量,如果太重,須借助他物或他人。抬舉重物時,一定要蹲下,不可扭轉背部,要彎曲膝部,所抬的重物要靠近腰部再抬起。如果不彎雙膝,只將上半身彎下抬重物,當重物抬到前胸,上半身不慎後仰,也會增加腰椎的壓力。攜帶物品時應儘量靠近身體,並拿在腰的高度,不要一次拿太多。取物品時,若物品置於膝部以下時,也應保持背部平直,而彎曲雙膝。通常先走到物品側邊用「一步」姿,稍彎膝部及「髖部關節」再提起是最省力的方法,而且越快越好,切勿將身體重心整個下降地面再回升向側面放置物品時應轉向身後,保持背部挺直,臀部與膝部彎曲,將物品置於便利之位置。【高取物】切忌直接站在櫃架下力,應稍向後站一步,用「踏步」姿,身體和雙臂斜向前上方伸直 。除了免除物品掉落的危險性外,也去除了不自覺後彎折腰的可能性。所以最好在取高物時,不要墊著腳尖探取,應用椅子增加高度。【推拉物】雙腳前後分開作半蹲狀,用移動雙腳的方法去移動物體。綁鞋帶或整理收拾地面東西時最好先坐下。【緊身衣、背架的使用】在急性期後使用,一般穿6~8週可達到治療效果。緊身衣及背架後面有鋼條,可限制脊椎的活動,維持腰椎正常的曲線。(二) 控制體重:保持適當的體重。凃醫師說,人體的腰椎會承受身體的重量,所以太胖的話,腰部肥肉愈多,腰椎負擔就愈多,背部扭傷之機會也愈大。小腹突出也會使腰推向前凸,而增加腰椎的壓力,因此過胖或小腹突出都會增加腰椎的負擔,懷孕者亦不例外。(三) 減少腰酸背痛的運動法: 在急性期不適合做此運動,等病情穩定後才實行。主要在使腹肌緊縮、伸展下背,如游泳。 一方面可增加肌肉群之活動;另一方面可減少腰酸背痛。腹肌、背肌無力,易使椎間板脫出,凃醫師表示,運動可加強背肌、腹肌力量,以減少腰椎過分前凸,並改善不良姿勢。 ( 1 ) 仰臥起坐運動:由仰臥、雙腿彎曲坐起,再回復原來姿勢,可增加腹肌肌力。( 2 ) 平背運動:仰臥,雙腿彎曲,用力收縮腹部及臀部。抬高臀部約1~2吋,數1~5後,然後放鬆、再回復原來的姿勢。( 3 ) 鼻碰膝運動:又稱單側抱膝運動。兩手合抱一腿膝蓋向胸前靠近,數1~5後,然後回復原來姿勢,另一腿儘量保持伸直狀況。( 4 ) 手碰趾運動】雙腿伸直的坐姿,雙手儘量伸直向前碰腳趾。( 5 ) 蹲下運動:以站姿且上身保持垂直地面,蹲下,同時腳跟不可離地。( 6 ) 直膝抬腿運動:仰臥,彎曲一膝,伸直另一膝並儘量往上抬高,數1~5後放下。 兩腳輪流做此運動。( 7 ) 腹肌收縮運動:仰臥、深吸氣、緊縮下腹及臀部肌肉,數1~5後,再用上腹部將空氣壓出,放鬆全身。( 8 ) 坐下前彎運動:坐在椅子上,背部緊貼椅背,兩腿平放地上。將兩腳分開30公分,兩平放腿旁,緊縮下腹及臀部,身體向前彎腰,雙手著地,數1~3,再回復原來姿勢。預防重於治療,如平常注意正確的姿勢、控制適當的體重、加強腹肌及背肌力量。在日常生活下,不論是休閒或工作,都應儘量鬆弛背部肌肉。當長時間工作後,能休息片刻,稍微活動一下,對緊張的背部有很大的好處。

預防「老倒勼」 年輕須養足骨本

預防「老倒勼」 年輕須養足骨本#骨質疏鬆

身體骨骼的骨質,自出生後會隨著年紀而增加,大約在二十至三十歲會達到最高峰,之後骨質逐漸減少,女性在停經後,骨質減少的速度會加快,如果骨質流失過多,使得原本緻密的骨骼形成許多孔隙,呈現中空疏鬆的現象,就是所謂的「骨質疏鬆症」。另外,老年性骨質疏鬆症多見於70歲以上的老人。    骨質疏鬆症的影響有哪些?天主教聖功醫院骨科凃振興醫師指出,骨頭因疏鬆而變薄、變脆弱、容易造成骨折,特別是前臂骨、股骨及脊椎骨。骨質疏鬆症最明顯的症狀,就是脊椎壓迫性骨折,它會引起背部酸痛,身高變矮,及駝背現象,常見的「老倒勼」即是指這種現象。 凃振興醫師表示,骨質一旦流失就很難再完全恢復,預防骨質疏鬆宜趁早養足骨本,有效方法包括增加鈣質攝取。鈣質是人體骨頭最主要的成份,30歲以前是骨骼的成長期,骨質逐漸增加而達高峰,在此期間,如果能攝取足夠的鈣質,即可建立較緻密的骨質。中年以後骨質每年約減少0.3%~0.5%,停經後婦女流失速度更快,為減緩骨質流失的速度,每日應攝取足夠的鈣,足見鈣質的重要性。要有效預防骨鬆,凃醫師提出以下觀念:一、認識鈣質的來源(1)牛奶及乳製品:牛奶富含鈣質,且容易被人體吸收,對骨骼保健非常重要,其他乳類食品如乳酪、酸乳酪等,也都富含鈣質,除一般牛奶外,個人可依其體質選用下列牛奶替代: ‧低脂或脫脂牛奶,可供必須低脂肪攝取者飲用。 ‧低乳糖牛奶,可供乳糖不耐症者飲用(於喝牛奶後會產生腹漲、腹瀉的人)。 ‧發酵乳,牛奶經過發酵後,將部份乳糖分解為乳酸,而改變口味,可供乳糖不耐症者或是不喜歡牛奶口味之人飲用。 (2)其他含鈣量高的食物‧小魚(連骨進食)、魚乾、蝦類、蛤及牡蠣等。另外熬骨頭湯時,加醋可易於骨中鈣質溶出。 ‧豆類、豆製品及深色蔬菜等,唯其鈣質較不易被吸收。‧鈣片,鈣質最好是由食物中獲得,若實在無法由食物中攝取足夠的鈣質,可服用鈣片補充,但是須注意一次服用不要超過500~600毫克,每日不要超過1500毫克。在攝取鈣食品時,凃振興醫師提醒,若同時服用維他命D,或喝少量牛奶,能有利於鈣質的吸收。若服用鈣片引起脹氣、便秘時,可在服用前多喝水或於進食時服用。此外,服用其他藥物的1~2 小時內,不可服用鈣片。 二、鈣質補充,藥物治療的方式有:雙磷鹽(Biphosphonate):它的作用主要在抑制骨質的再吸收,以往第一代雙磷鹽在連續使用會有造成骨質硬化的副作用,所以用3個月要休息一個月,在第二代(Alendroneate- 福善美)已去除此一缺點,並且臨床測驗証實在使用半年到一年時間內,可有效提高BMD,而且降低骨折率達40~50%,但它也有一樣討厭的副作用,就是造成食道灼傷,所以凃醫師提醒,使用上須注意事項:(1)早上起床空腹使用 (2)搭配大量的水(約250C.C.以上的開水)(3)服用後半小時不能平躺,以免胃酸逆流灼傷食道 值得注意的是注射型的雙磷酸鹽藥物目前已經上市,健保患者自97年8月1日起便可使用,目前的研究報告指出除了擁有第二代對骨質改善及骨折預防的效果之外,還可避免食道灼傷的副作用,日後使用上應該會更方便。三、適當的運動運動方面,適度的戶外運動是必要的,凃振興醫師表示,因陽光能使身體產生維生素,維生素D可以加強腸胃對鈣的吸收,持續而且適量運動,可以防止骨質疏鬆、幫助睡眠、維持活力,選擇適合自己運動(如:游泳、太極拳、外丹功…等),避免需要碰撞或快速移位的運動,以免摔倒。最好參加運動團體,一方面較能持之以為恆,同時也能拓展人際關係。有些負重運動 ( 如:慢跑、騎單車、步行、提重等 ) 能增加骨質,但患有關節炎者,應避免負重運動。 四、預防跌倒 若經診斷確診為罹患骨質疏鬆症的人,最重要的是要「預防跌倒」,以免發生骨折。預防跌倒的方法,首先須改善居家環境,包括浴室、廚房、廁所及樓梯是較容易跌倒的地方,應有充足的照明,保持地面乾燥或鋪設防滑墊、加裝扶手。其次,就是前項所提到,要維持適當的運動,因為運動可以增進肌力及關節柔軟性並改善身體的協調能力,而減少跌倒的機會。 《預防骨質疏鬆症小辭典》■ 每日鈣質攝取量建議:(1)成年人:600毫克。(2)哺乳或懷孕後期婦女:1100毫克。(3)男性青少年:800毫克。女性青少年:700毫克。 ■ 骨質疏鬆症的危險因子可分為以下兩類。 ( A ) 不可控制因素:女性、年齡超過七十歲、已達更年期或停經、家庭成員有人患骨質疏鬆症、身材和體格特別矮小。( B ) 可控制因素:鈣質攝取不足、吸菸、飲酒過量、缺乏運動、喝大量咖啡、骨質疏鬆症的預防方法。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