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

血糖管理差 恐引發心血管、腎病變

血糖管理差 恐引發心血管、腎病變#心血管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國人飲食西化、生活習慣改變,少蔬果、少運動,就算是沒有遺傳體質、身材標準的年輕人,都有可能罹患糖尿病,也使這項慢性疾病,成為健康的最大殺手。血糖管理不佳 增致死風險愛胰協會游能俊醫師表示,糖尿病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做好血糖管理,所引起的併發症,因為血糖管理不佳容易引起心血管疾病、腎病變等併發症,大幅提升生命威脅風險,而低血糖則可能會造成昏迷,甚至有致命危險。像是控糖作家順子提到,自28歲那年被檢查出患有第1型糖尿病後,利用定時記錄不同食物,在各項活動中記下對血糖升降的影響,打造出一套飲食準則,使血糖能夠一直維持平穩。消炎藥、類固醇 也會影響血糖值游能俊醫師說,應由服用的藥量來評估測量血糖的次數,約每日2~4次,但全台有173萬人接受糖尿病治療,僅有半數患者家中備有血糖機,而真正做到定時測血糖者也僅有2成,是造成血糖控制不佳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消炎止痛藥、類固醇等藥物,也會造成血糖值浮動,若糖尿病友因為疾病需要服用此類藥物,則應該與醫師討論血糖藥的調整,並更確實紀錄三餐飯前血糖,以利醫療團隊能更準確給予服藥指示。4方配合 助血糖維持平穩醫師強調,飲食均衡,做到確實量血糖並完整紀錄,配合醫師指示用藥,並且每週運動150分鐘,不要超過2天不運動,能夠使血糖維持在平穩狀態,也是血糖管理的最佳途徑。

堅果護心降血脂 怎麼吃不會肥?

堅果護心降血脂 怎麼吃不會肥?#心血管

從口味、一日分量到食用時間,一次解惑 大大小小的堅果,蘊藏著植物發芽所需的豐富能量及營養素,也是相當受歡迎的小點心。不管是芝麻、亞麻仁子、葵花子、松子、南瓜子、花生、杏仁、開心果、腰果、夏威夷果仁、核桃等,都各有擁護者。而以往談到堅果,營養師總是眉頭一皺,原因無他,因除了含有較高比率醣類的栗子跟全穀根莖一樣是屬於主食類外,絕大多數的堅果,都因富含油脂,被分類在油脂類,屬於易致肥的高熱量食品。 近年,堅果一躍成為美國心臟學會主動推薦的護心食品。「吃堅果可護心」的浪潮,也讓營養界重新思索,屬於油脂類的堅果,真的那麼罪不可赦?而堅果跟單純的油脂,又有什麼不同的營養價值?本週由專精營養照護的蔡淑玲營養師,分享堅果怎麼吃,最健康的養生之道。 吃起來很有飽足感的堅果,是營養相當豐富的天然食物,含有蛋白質、膳食纖維、維生素(如:維他命E)、礦物質。堅果的油脂,主要來自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特點是可以稍微提高好的膽固醇(HDL),降低壞的膽固醇(LDL),因此,確實具有減少血脂異常的護心功能。堅果,也含有部分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可同時降低LDL、HDL。 但不飽和脂肪酸的缺點是不安定,尤其是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又比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更容易變質,不只不適合高溫油炸,也容易因為氧化而有油耗味。所幸,堅果中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會比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多一些,因此,也會比多元不飽和脂肪酸高的魚油安定,但仍不適合大量囤積。 挑選堅果三要訣 口感脆、沒油耗味是首選 而且堅果跟全穀雜糧類食物一樣,在溫暖、潮溼、氧氣多的環境中較容易滋生傷肝的黃麴毒素,肉眼不見得可以分辨。買堅果時,很重要的原則,就是不要為了貪便宜,大量購買,建議盡量買真空的小包裝,開封後,可冰在冰箱的冷藏室裡,以低溫、乾燥的環境保存,並在兩週內吃完,比較不會產生毒素。吃之前,先用鼻子聞一下有沒有臭臭的油耗味,用眼睛看一下堅果表面有沒有新鮮的天然光澤。萬一吃進嘴裡味道怪怪的、口感不再香脆,代表已經開始變質,應捨棄別吃。 常常有民眾會問哪一種堅果最健康,營養最豐富?其實,每一種堅果的營養價值,都不相同,各有優點,像芝麻的鐵質特別多,口感鬆脆的葵花子,則含有比較高比率的膳食纖維,建議可購買綜合的堅果較能攝取到不同種類的營養。口味上,只要避免油炸、鹽味、麻辣、蒜味、蜜煉的調味,選擇低溫烘焙的原味綜合堅果,就能吃到堅果的好處,不額外增加健康的負擔。 依種類估油脂,注意糖分 在營養指導門診中,常常會有民眾會提到,「我明明是吃水煮的花生湯,不是吃油炸的花生,為什麼還是算在油脂類?」其實,油脂類指的是食材的油脂比率高,因此,不管是清蒸、水煮或打成精力湯或堅果泥,只要堅果本身含有的油脂量多,都還是算在油脂類,多吃照樣會增加熱量的攝取。 那成人一天到底可以吃多少堅果呢?衛生福利部建議,成人每天額外加在三餐裡的油脂類,應控制在三到七份的油脂(編按:一份油脂,等於一茶匙的油),再加一份的堅果。如果愛吃堅果,也可以把堅果的分量,提高到兩到三份,但同時,就得把飲食中,其他外加的油脂依比率減少。 一份堅果,視堅果本身油脂含量而定,重量約在七到十二公克。舉例來說:油脂含量較高的夏威夷果仁、杏仁,約七公克,就等於一份的油脂,大約是四到五粒的果仁。花生,大約十粒;松子,大約四十二粒是一份油脂。而油脂含量較夏威夷果仁、杏仁稍低又帶殼的葵花子、南瓜子,約十二公克,才等於一份的油脂,約有三十粒左右。 含有各種堅果的綜合果仁,則可用八到九公克,預估一份的油脂,簡單用烘焙用的磅秤,先秤一下,或是用瓷的湯匙裝一平匙,每次只取要吃的分量出來,才不會越吃越「續」嘴(一口接一口),一不小心就吃掉一整包的分量。而市售的杏仁粉、芝麻糊,部分因會添加大量的澱粉,油脂量會較純堅果低,但仍要注意甜度高時,可能會有糖分較高的問題。 堅果入菜,現打現吃為宜 堅果的油脂,可幫助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很適合隨餐一起吃。牙口不好、咀嚼力差,咬不動堅果或想變化口味的民眾,可用食物調理機,把堅果打成泥,塗在麵包上或是拌麵、拌青菜食用,但由於堅果泥與空氣接觸的面積大,更容易變質、發霉,建議先秤好分量,現打現吃較容易掌握份量及保持鮮度。 那有沒有哪些民眾較不適合吃堅果?因堅果的鉀、磷等礦物質的含量較多,若是需要限鉀、限磷的慢性腎臟病、洗腎患者較不建議吃堅果。 【延伸閱讀】3招吃出堅果營養 吃堅果護心,最大的原則是注意新鮮度、多樣化、分量得宜。掌握3訣竅,就能吃出健康。 1)可挑選低溫烘焙的原味綜合堅果,宜避免油炸、鹽味等調味。 2)盡量買真空小包裝,開封後,可冰在冰箱的冷藏室裡保存。 3)堅果泥入菜,先秤好分量,現打現吃,最能掌握分量及鮮度。 小檔案_值班營養師蔡淑玲 經歷:台灣靜脈暨腸道營養醫學會理事 現職:馬偕醫院營養醫學中心淡水營養課課長 專長:營養照護 • 本文由《良醫健康網》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鬧鐘竟是健康殺手!早上瞬間遭驚醒 自律神經恐大亂

鬧鐘竟是健康殺手!早上瞬間遭驚醒 自律神經恐大亂#心血管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採訪報導)早晨,陽光緩緩透進窗戶,鳥兒溫柔啁啾,突然一陣陣鬧鈴聲,大聲劃破房間寧靜,此時驚醒,心臟還會撲通撲通的狂跳。相信有不少人,每天早上起床時,都是遭鬧鈴聲驚起,才匆匆忙忙的趕赴公司或學校,開啟一天的正常生活,不過,每天早上都以驚嚇方式醒來,當心你的自律神經失調,進而讓心血管、腸胃道出現問題!每天驚醒 上班狀態恐失常根據最新的調查指出,台灣超過九成的成年人,每天都從睡夢中,狠狠被鬧鐘拖回現實,其中八成以上,因此整天心情鬱卒、精神狀態不佳,甚至引發頭痛等問題,家醫科醫師洛桑加參指出,民眾別忽略早上被鬧鐘嚇醒的問題,因為容易引起自律神經失調,進而引發身體疾病。他解釋,自律神經負責維持生理功能的正常運作,其中,又分為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他舉例,就上剎車與油門一樣,交感神經是油門,副交感神經是剎車,晚上睡覺時,需要交感神經減弱,副交感神經主導,但倘若早上遭驚醒,等於突然狂踩油門,交感神經猛然增強,猶如出車禍,久了自律神經就會失調!現代人時常出現身體小毛病,一下那裏痛,過一陣子又開始腸胃不適,但到了診間看了醫生,卻查不出任何問題,這正是自律神經失調,健康狀態處於「亞健康」所致。自律神經失調 血壓容易亂飆上升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醫科醫師陳欣湄也指出,人類睡眠有固定的生理週期,起床時身體從深眠到淺眠,階梯式逐漸自然甦醒。如果是用鬧鐘等激烈方式中斷睡眠,不但會影響心律、刺激交感神經,使血壓及腎上腺素上升,造成身體的負擔。長期起床壓力的累積,更會導致情緒緊張不安,影響睡眠品質,進而引發失眠、淺眠等問題。洛桑加參強調,民眾應正視鬧眾的選購問題,建議盡量購買音量能夠「漸進式大聲」的鬧鐘,瞬間音量過大的鬧鐘,應避免挑選。此外,也能挑選能以漸進式發光且發聲的喚醒燈,減少瞬間驚醒的風險,才能避開自律神經失調所帶來的傷害。 

心血管疾病年輕化 醫:血液濃稠是關鍵

心血管疾病年輕化 醫:血液濃稠是關鍵#心血管

(優活健康網特約記者許家瑋/採訪報導)圍爐年菜大魚大肉少不了,民眾若是飲食不節制,加上運動量又少,高鹽、高糖與高油製成的美食,長時間累積與體內,容易造成心血管的負擔。近年來心血管疾病有年輕化趨勢,醫學美容科曾垂紳醫師提醒,以往心血管疾病好發於中年男性居多,近年有年輕化的趨勢,民眾對於自身健康應多了解與評估,屬於高危險族群的民眾更應積極預防與治療。脂肪、膽固醇易使血液濃稠 高危險族群更要小心 根據衛福部公布102年十大死因排行,心臟疾病及腦血管疾病分別位居第二及第三名,而心血管疾病多年來一直是國人十大死因的前五名,但因現代人不正常的生活型態、過勞緊張的工作方式,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逐年攀升。曾醫師表示,心血管疾病高危險族群包含中年男性、肥胖、抽菸酗酒、高血壓、糖尿病及高血脂等特徵,常見有中年男性病患,因長時間生活作息不規律、飲食不正常,而引起胸悶、頭暈等症狀前來就診。此外,民眾前往診所、醫院進行心血管疾病檢查時,皆會空腹抽血檢驗膽固醇指數,然根據臨床研究的結果顯示,有超過三分之一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膽固醇在正常範圍內。曾醫師說:「膽固醇並非造成心血管疾病的唯一角色。」他表示,血液可以滋潤人體細胞,但濃稠的血液帶著過多的脂肪與膽固醇,長時間累積在血管裡,使血管的通路變小、血壓升高,造成血管硬化或者失去彈性,無法完善發揮體內新陳代謝外,更易引發腦中風、心臟病等心血管疾病。提升腸胃、肝臟功能 雷射來幫忙有血液濃稠、膽固醇問題的民眾,就診時針對常見的高血壓症狀,醫師往往開立降血壓藥物,雖經服用血壓就會下降,但還是治標不治本,曾醫師強調,平時養成良好運動習慣並搭配抗氧化食物是健康不二法門外,平時可食用粗纖維食材,能增加腸胃蠕動,有助提升腸胃吸收力、肝臟排毒功能,對於心血管疾病有相輔相成的效果,而目前已有生化雷射血液(另稱為靜脈雷射)的技術,能促進血球代謝及改善循環。曾醫師說,血液的流通是人體的運輸大隊,當血液發生問題,血液流通不順暢就會發生各種疾病,特別是心腦血管類疾病,而生化雷射血液技術是以低能量雷射光照射血液,能降低血液黏度,改善細胞缺血、缺氧狀態,並清除人體內過多的自由基,是從根本上預防高血壓、高血脂、腦血栓、心肌梗塞等心腦血管疾病。一般大眾可藉此方式邊預防邊治療,但建議有惡性腫瘤、孕婦或是心臟疾病患者經醫師評估後再考慮使用。良好生活及飲食 預防勝於治療心血管疾病所發生的症狀固然可以適量的藥物控制,但藥物治標難治本,長期服用,也易對身體造成各種不同的副作用。曾醫師建議,養成良好的生活及飲食習慣,再搭配生化雷射血液技術的幫忙,提升紅血球的帶氧量與彈性,清除體內容易致癌的自由基,除了可控制病情外,還可改善人體體質。

冷風直直吹 保暖五招有做有保佑

冷風直直吹 保暖五招有做有保佑#心血管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近幾日因大陸寒流報到,除了冷風直直吹,大街讓更是陰雨濛濛,而濕與冷的交纏合攻,則讓體感溫度更加下降,根據氣象局的預測,寒流南下全台無一倖免,今日晚上與明日清晨,氣溫將探十度以下,提醒有心血管疾病及慢性疾病的民眾,應多加留意保暖動作,以免發生不幸。國民健康署「2007年台灣地區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之追蹤調查研究」顯示,20歲以上的民眾中,有四成(約730萬人)患有三高之任一項疾病,也因此面對寒流,全台民眾皆須要嚴陣以待,以下提供護身五招,助民眾安然度過此波寒流的威脅:1) 監測血壓及控制病情/面臨寒流來襲,提醒三高患者及心血管疾病患者,除規律服藥、定期回診和飲食控制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定期量血壓,並做好血壓監測。年節降至,慢性病患者更可提早領藥,切莫因年節門診未開,而停止服藥。2) 留外套在床頭旁,起床立即保暖/提醒民眾晚上睡覺時,要先備妥衣物在床邊,不管是半夜起床上廁所或是早上起床,都要記得先添加衣物保暖後再進行活動。除了注意手腳保暖外,頭部的保暖也很重要,因此除手套、襪子及保暖衣物不可少外,戴帽子和圍巾尤其重要。3) 氣溫回升再出門運動/清晨外出運動時要特別注意禦寒保暖,避免太早出門,最好等太陽出來、氣溫回升後再出門運動,並建議結伴同行。4) 泡湯注意事項/心血管疾病患者泡湯要注意溫度勿超過40℃,並且避免長時間泡在溫泉中,以免因四肢血管擴張,周邊血流量遽增,引發心血管或腦血管急症。5) 避免大吃大喝及情緒起伏太大/除了避免因天冷而大吃大喝或是情緒起伏太大等情形,另應多喝水、並多攝取纖維素,以預防便秘,以及避免突然用力、緊張、興奮、激烈運動等。

中西醫聯手 心血管治療雙管齊下

中西醫聯手 心血管治療雙管齊下#心血管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冬天是好發心肌梗塞、中風的季節,因此,對於心血管疾病患者來說,除了要做好預防措施外,還需長年服用抗凝血藥物來預防血管栓塞,只不過,國人的體質特性與飲食習慣,使得幾十年來,患者即使固定服藥,仍未能確保可降低風險。日前,有位蔡同學,因嬰幼兒時期罹患先天性二尖瓣閉鎖不全,接受了人工瓣膜置換手術,需終身服用抗凝血藥物(Warfarin),但就在2011年時,他突然感到異常頭暈,就醫檢查後才發現,右側大腦血管梗塞,造成視野遮蔽感,後來在高雄榮總醫院邱鎮添中醫師的針灸治療下,他的遮蔽感已完全消除。服用Warfarin要注意 易與食物產生衝突對新血管疾病患者而言,血液凝固指數INR值,應維持在2.0至3.0為佳,因為當INR少於2時,就表示血液太濃,有增加中風栓塞的風險,反之若大於3.9時,就表示血液太稀,會有腦出血的風險。且根據2010年,國際權威醫學期刊《刺針》指出,中港台三地服用Warfarin患者,其凝血指數不能維持在安全水平的時間較西方患者為多,且Warfarin容易與生活中的食物或藥物相互衝突,以致影響藥效,也因此醫管局已將Warfarin列入高風險藥物之一。中西醫互補治療 使得病情達到穩定狀態然而,邱鎮添中醫師表示,蔡同學在2012年時被兒童心臟科醫師發現,使用抗凝血劑量已達上限,加上Aspirin輔助後,仍無法穩定控制,因此,建議患者採用中西醫互補治療方式,使用活血化瘀科學中藥與水煎藥後,長期追蹤並調整用藥,至今除了少數特殊狀況外,病情控制相較過去長年服用抗凝血劑,已達到穩定狀態。

寒風刺進心臟 全台去年萬人死於心血管疾病

寒風刺進心臟 全台去年萬人死於心血管疾病#心血管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氣象局又發布低溫特報,根據氣象局的資料指出,近日因大冷氣團來襲,低溫會持續到十一日,而空曠地區,也將下探十度左右,呼籲民眾應多加注意保暖,除了避免感冒,全台老中青三代,也都須慎防心血管疾病,因中風、心肌梗塞等,在台灣早已不是老年人的專利!寒風威脅不可小看 全台民眾都須包緊緊氣溫急速下降,對於台灣民眾而言,有多大的威脅?根據國民健康署的資料指出,我國20歲以上的民眾,約有四成(約730萬人)患有三高之任一項疾病,且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三高」族群,未來發生心臟病、中風的風險比一般人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病人未來五年內發生心臟病的機率是非三高民眾的1.9、1.5及1.8倍;罹患中風的機率是非三高民眾的2.8、2.9及2.4倍。另肥胖(BMI≧24)的民眾未來五年內罹患心臟病、中風的風險也是體重正常者的1.4及1.7倍。台灣肥胖人口多 身陷中風危機值得注意的是,台灣肥胖人口多,超過三分之一都屬體重超標,使得台灣人身陷心血管疾病的威脅之中,去年,因心血管疾病而死亡的案例,就高達34,040人,數據令人驚訝。國民健康署呼籲,面臨冷氣團來襲,提醒民眾晚上睡覺時,要先備妥衣物在床邊,不管是半夜起床上廁所或是早上起床,都要記得先添加衣物保暖後再進行活動。另習慣早起運動的民眾,不要急著太早出門運動,建議等氣溫回升以後再出門運動,或建議也可改在室內運動。出門需穿著禦寒衣物,要注意頭頸部及四肢末端的保暖,如帽子、口罩、圍巾、手套、襪子及防滑鞋,以多層次穿著(例如洋蔥式穿法),方便隨著溫度變化來穿脫衣物。最外層可選擇具有防濕與防風功能之外套,儘可能選擇易於穿脫與合適肢體活動之衣物。運動前要先暖身,儘量攜伴運動,相互照應。

低溫來襲!平均每天93.3人死於心血管疾病

低溫來襲!平均每天93.3人死於心血管疾病#心血管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清晨寒風當中,救護車警報聲,響徹大街小巷,大力擲向家家戶戶,又有一個人受不了低溫幽魂的索命,性命垂危,近日,中央氣象局連日發布低溫特報,在空曠區域更可能出現十度左右的低溫,呼籲有慢性疾病以及老年人,冬日之下可要特別注意保暖!根據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資料顯示,102年因為心臟病、中風及高血壓疾病死亡人數高達34,040人,平均每天就有93.3人因為心血管疾病(心臟病、中風及高血壓疾病)死亡。國民健康署提醒,低溫容易誘發心臟病、中風急性發作,呼籲民眾一定要加強保暖,手套、襪子及保暖衣物不可少,戴帽子和圍巾來保暖頭部也非常重要,尤其長者與心血管疾病患者要特別留意低溫的天氣,如果突然有胸悶、胸痛、呼吸困難等症狀,或是發生臉部表情不對稱、單手無力下垂、口齒不清的情形,一定要儘速就醫。國健署指出,三高及心血管疾病患者於冷氣團來襲期間更需要遵從醫囑,規律服藥來控制病情,同時提供下列「保暖護心」要訣,幫助民眾遠離低溫的威脅:1) 冬天多加注意血壓控制/三高及心血管疾病患者,天氣變冷容易引起血管收縮、血壓上升,因此除規律服藥、定期回診和飲食控制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定期量血壓,並做好血壓監測。2) 夜間與清晨起床要先添加衣物保暖/提醒民眾晚上睡覺時,要先備妥衣物在床邊,不管是半夜起床上廁所或是早上起床,都要記得先添加衣物保暖後再進行活動。3) 天冷外出運動注意事項/寒流來時,不要急著太早出門運動,建議等氣溫回升以後再出門運動,或建議也可改在室內運動。出門穿著禦寒衣物,要注意頭頸部及四肢末端的保暖,如帽子、口罩、圍巾、手套、襪子及防滑鞋,以多層次穿著(例如洋蔥式穿法),方便隨著溫度變化來穿脫衣物。最外層可選擇具有防濕與防風功能之外套,儘可能選擇易於穿脫與合適肢體活動之衣物。運動前要先暖身,儘量攜伴運動,相互照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