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

蘿蔔腿剋星!小腿曲線也可以很性感

蘿蔔腿剋星!小腿曲線也可以很性感#肌肉

你有蘿蔔腿嗎?對於自己粗壯的小腿感到難以啟齒嗎?輕輕踮起你的腳尖,然後回頭看看你的腿後,一群兔子已經肖想腿上的兩根大蘿蔔多久囉?台灣區許多人都有蘿蔔腿和小腿粗壯的困擾,但是選擇「拔蘿蔔」的人卻是少數,蘿蔔腿滿街跑,為何少有人願意治療呢?整型醫師蔡豐州醫師表示,國內治療肌肉型蘿蔔腿的方式,主要有腓腸肌切除、神經截斷術、肉毒桿菌注射等幾種方式。許多患者害怕手術後留下難看的疤痕,變成名副其實的「疤比」;不然就是因為暫時性效果的肉毒桿菌需要時常補打,而興趣缺缺。治療蘿蔔腿,從小腿神經來改善,不只讓想消除的肌肉部分得到塑形,還可以調整先天或後天小腿粗細不同的問題;整形醫師蔡豐州強調,小腿神經整形術傷口目前已將傷口縮短至0.8~1.3CM由於腓腸與比目魚肌是輔助型肌肉,初期的無力感在2~3個月左右逐漸消失,手術完後可以持續正常上班上學。整型醫師蔡豐州醫師繼續表示,為了增加小腿的完美曲線「大腿抽脂加上小腿神經整形術」,這項療程顧名思義就是抽光大腿的脂肪,切斷小腿的輔助型肌肉,也就是腓腸肌與比目魚肌的神經,切除後使它萎縮,達到消除腿脂肪,小腿肌肉的目的。腓腸肌在小腿運動上扮演輔助的角色,走路的功能主要是倚靠較深層的比目魚肌,但是我們的蘿蔔腿往往都是因為腓腸肌太過粗壯所造成,所以阻斷支配腓腸肌的神經可以安全又有效的改善小腿外型,對於日常活動並不會造成影響。擁有修長纖細的雙腿是不少愛美女性的夢想,畢竟粗壯的小腿實在難以跟美女畫上等號。在日新月異的瘦小腿技術以及愛美一族的誓死對抗之下,人人都能擁有美腿的目標相信已經不再是夢想!

長年肩頸僵硬痠痛 中醫籲:扁針治療力量大

長年肩頸僵硬痠痛 中醫籲:扁針治療力量大#肌肉

陳小姐背部膏肓痛已經二十年,平日偶有不適感,每當勞累或天氣轉變時,疼痛就會劇烈發作,曾經用熱敷、推拿、電療、針灸等方式治療,但過了一段時間又會再度發作,始終無法根治。林太太膝蓋疼痛多年,無法蹲下,每次上、下樓梯,膝關節就會疼痛。賴先生長年肩頸僵硬痠痛,常常按摩、刮痧也只能稍微緩解,一、兩日之後又會發作。台東基督教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黃俊傑指出,上述這些症狀,都是人體組織因為各種原因(例如:運動傷害、重複動作、施力不當等),使各處肌肉韌帶損傷發炎,未能及時處理或治療不當,經過反覆多次損傷、長期姿勢不良或肌肉長期處於緊張狀態,使局部微血管血液滲出後,在自我修復的過程中產生軟組織沾黏,因而限制肌肉韌帶的活動,產生疼痛、屈伸受限的情況。再加上長期活動後,使局部反覆的充血、水腫,而後更產生鈣化或結疤,使疼痛發炎反覆發作,不易痊癒。若局部組織已經沾黏,一般治療方式根本很難將沾粘處鬆解開來,所以治療難以收到效果,以致於要開刀才能處理。黃醫師說明:「扁針就是鬆解鈣化沾黏的軟組織,想像一下,如果你的手被橡皮筋綁住了,此時將橡皮筋放鬆,你的手恢復自由後便可以活動,不會因為受到限制,而感到痠痛或活動不順了。」黃醫師表示,扁針原名「小針刀」,但是它並非開刀,也不是刀,而是將中醫針灸的「針」和西醫的手術「刀」結合為一體,融合兩者特色和優點的新醫療工具。扁針發展迄今已約二十餘年,扁針療法在1992年西班牙巴塞隆納奧運會上搶盡鋒頭,因為此療法效果快,痛苦少,能馬上恢復身體受損功能,讓選手繼續比賽,許多國際選手運動傷害後,爭相要求使用扁針治療。黃醫師說:「扁針療法的優點是將治療簡單化,把過去需要長時間針灸復健的治療,或只能服用止痛消炎藥的症狀、需要精密外科技術的疾病,使用扁針簡單的鬆解、剝離、剷、削等手法來處理,針刺時間短,病人除了感受到打針般的疼痛感外,就是類似針灸的脹、麻和酸等感覺而已。」黃醫師呼籲,扁針並非適合所有的痠痛疾病,仍然要經過醫師判斷是否為適應症,才能有良好。以下八項即為扁針的適應症:五十肩及各種肩頸疼痛。膏肓痛。膝關節退化及膝關節炎。長期習慣性的腰酸背痛及扭傷。因軟組織損傷、發炎症狀而引起的頑固性病點。高爾夫球肘、網球肘。坐骨神經痛。急性腰扭傷、急性頸部扭傷。延伸閱讀「扁針與一般針灸的差異」: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9410

電腦族的通病 肩頸神經痛

電腦族的通病 肩頸神經痛#肌肉

近年流行大型時尚背包,許多背包族或旅行者因長時間背負重物,肩頸肌肉神經過度使用拉扯伸張,長期未能放鬆肩頸肌肉群,致使造成肩頸神經肌膜疼痛,甚至引發頭痛、手臂酸麻疼痛等各式各樣神經痛症狀。也有眾多年輕及中年人,因長時間使用電腦及不當姿勢,再加上工作壓力過重,導致整個肩頸部延傳至整個手部痠麻疼痛等症狀。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神經外科主任劉金亮指出,受到肌膜疼痛所苦的患者,其局部肌肉通常會有一個特別敏感的痛點,對其按壓會引發觸壓部位異常疼痛感,也可能造成肢體遠端其它部位痠痛麻等異常感覺及局部肌肉收縮活動障礙,而有些對疼痛反應較為強烈的患者,此類疼痛感覺已經到了無法忍受程度。劉金亮表示,病因除來自肌肉扭傷、肌腱發炎外,長期身體背負過重物品或工作時同一姿勢持續過久,如打字員、長時間使用電腦或久坐辦公室的職員等,常會出現肩頸痠痛、頭痛頭暈、胸悶疲勞症狀。致使身體肩頸部肌肉及手部肌肉長期處在過度收縮使用下,極容易重覆發作肌膜痠痛的症狀。劉金亮說,常有年輕族群來醫院門診,表示長期肩膀、頸背痠痛及手麻等類似疼痛,用手按壓局部會感覺異常疼痛,這通常會有一個至數個痛點,而這些激痛點會因工作壓力過大、身體狀況不佳、或姿勢不正確更加不適,而引起更多劇烈疼痛,嚴重時影響睡眠造成精神倦怠感。對於治療方式,他說,通常以口服藥物治療,或按摩緊縮疼痛肌膜,或以溫熱敷加強肌肉放鬆等復健方式治療。如果治療效果不佳時,就需要以局部注射消炎藥物!此即在患者肌肉痠痛處尋找激痛點局部注射,藉由局部阻斷術治療,以減少肌肉收縮傳導物質,讓激痛點得以放鬆、促進新陳代謝及增加血液循環,進而達到放鬆肌肉、減輕疼痛的目的。劉金亮提醒,在生活上,對造成肌膜疼痛的壓力、姿勢等因素的改善,可以避免疼痛復發。

治療運動傷害 中醫建議:少吃冰

治療運動傷害 中醫建議:少吃冰#肌肉

在傳統中醫的看法裏,認為所有的疼痛都是不通造成的,或是氣滯(氣的流動性不好或受到阻礙),或者是血瘀(血的流動性不好,受到阻礙或是出血),或者是一些病理產物無法代謝而造成不通,演變成痛證。而在運動中最易造成的傷害要算是「傷筋」了。所謂的「筋」,在中醫包括肌肉、肌腱、韌帶、筋膜…等等均歸屬於「筋」;而造成傷筋的原因最多的就屬於扭傷及挫傷了。而扭挫傷造成的傷害在中醫看來就是不通,也就當然會造成疼痛了。天主教聖功醫院中醫部 - 張書寶 醫師表示,一般在急性受傷時,當組織正紅、腫、熱、痛時,不宜推拿,但適合針灸,若腫脹嚴重中醫也會考慮放血治療,並給予外敷藥,以達消腫止痛的目的。並可合併內服藥,以「活血化瘀,疏經活絡」為主,此時的外敷一般以冰敷為主,外敷藥亦以涼性藥為主,以防受傷處繼續出血腫痛。若急性期已過,受傷處紅腫熱已消,一般則建議熱敷,以改善局部循環,加速傷處的修復,並可適當加入一些中醫理筋手法。當然此時仍適合針灸及內服中藥。一般傷筋在中醫治療效果均相當不錯,但若受傷日久而達數月才開始治療,可能就需一些時日了。運用中醫經絡理論不管使用針灸、藥物、推拿來治療,均可達到疏通經絡使氣血暢通而達治療的效果,也就是通則不痛。張醫師說,在門診也常會遇到來治療的患者貼著膏藥,且常是前一天就貼上了。一般我們都建議膏藥敷4-6小時就要取下,讓皮膚休息2-3小時之後若需要再敷。當然,若是前一天睡前貼上的,應一早起床就拿下,避免皮膚過敏而有紅癢的現象。常言:「休息是最好的治療。」傷筋之後首先當然就是要多休息,讓受傷之處能得到修復。千萬不可過度使用受傷部位,以防二度傷害。張醫師強調,最好要少食冰冷食物,尤其是冰品及冰鎮飲料。因在中醫認為寒性凝滯,主痛、主收引。簡單的說也就是寒性會使身體整體的循環變差,非常不利於傷處的復原。這也是一般不論是傷筋,甚至是骨折或身體一些酸痛所應共同遵守的重要原則。運動前確實做好熱身,運動時也不要做出超過自己能力的動作。對於一般不常運動的人,尤須循序漸進、量力而為,要慢慢漸增,剛開始時15分鐘或20分鐘甚至10分鐘都是一個很好的起步,等到體力、肌肉各方面都適應了才加大運動量。運動時也盡量放鬆心情,不但能夠得到運動的樂趣,且能使身體、氣血調和,得到運動的好處。

騎車運動不成 反而傷害連連

騎車運動不成 反而傷害連連#肌肉

國內吹起健康樂活風,騎乘腳踏車成為最熱門的節能減碳運動。近年來,由於騎乘腳踏車人口的大量增加,因騎乘腳踏車而造成的運動傷害的人口數也迅速攀升。羅東博愛醫院復健科伍泰毅醫師提醒民眾,雖然騎乘腳踏車是看似簡單而容易入門的運動,但在騎乘的過程中,若忽略了一些小細節,是很容易造成運動傷害的,因此,腳踏車一族在騎乘時,一定要特別注意自身的狀況,以免運動不成,反而造成無法彌補的運動傷害。伍泰毅醫師依臨床的經驗指出,常見自行車手的運動傷害原因可分為「尺寸錯誤」、「技巧不良」及「個人原因」等三種。在騎乘之前,應先檢查單車,調整自己的姿勢,同時量力而為,衡量自身的體力與耐力,決定騎乘的時間與距離,準備適當的保護裝備如頭盔等,以免傷害身體。而常見的自行車手的運動傷害可分為頸部、腰部、膝部、手部、臀部、足部等五個部位。在頸部方面,騎車時為了抬頭看路,頸部容易後仰,長時間下來常造成頸部痠痛,尤其頸椎退化的人,甚至會加重神經症狀,臨床上,就常見因騎車而導致的頭、頸、後肩胛、上肢的痠痛、麻痛或無力的感覺;除此之外,長時間前屈騎車,也容易造成腰部痠痛,對於腰椎椎間盤突出的人,這種姿勢更會增加腰部的壓力;而坐墊的位置不正確可能會加重膝關節的壓力,常見患者死命踩著踏板,結果造成「髕骨股骨疼痛症」,下了車就膝蓋痛又腿軟;長時間握彎把把手易造成手腕處正中神經(腕隧道症候群)和尺神經(Guyon’s隧道症候群)的壓迫;陰神經壓迫引起臀部麻痛甚至性功能問題;其它如「股骨轉子滑液囊炎」、「腸脛束肌腱炎」,「腳底前側的蹠骨疼痛」與「腳底中後側的足底筋膜炎」都是常見的自行車手的運動傷害。羅東博愛醫院復健科伍泰毅醫師表示,雖然在不注意的情況下,容易導致騎車的運動傷害,但若小心預防,注意騎乘的姿勢、適時更換握把手位置、抽車技巧減輕壓力、補充水分、考量自身可負荷的運動量,騎腳踏車仍是鍛練心肺機能與肌耐力的良好運動。騎乘者別忘了騎車後做一做緩和運動,以達舒緩痠痛、避免運動傷害之效,當運動傷害發生時,可以先冰敷兩天並休息,當患部腫脹嚴重時可配合壓迫及抬高之動作,以緩和疼痛,一旦症狀持續時,一定要尋求專業協助,以免產生後遺症。

單車健身前 先了解潛藏的運動傷害

單車健身前 先了解潛藏的運動傷害#肌肉

政府推廣節能減碳,全民也興起單車健身的風潮,不僅高價腳踏車賣到缺貨,騎車環台也成了熱門的自我挑戰運動;但是,許多人趕流行,忽略了評估自我健康狀況、作好相關運動準備,貿然上路,導致運動傷害也層出不窮。臨床上,永和耕莘醫院復健科 - 洪茂桓醫師指出,常見的腳踏車運動傷害可分為兩大類:急性外傷及過度使用。其中,急性外傷大部份都在上肢,以表淺傷害為主;過度使用則較常見於長期騎腳踏車的人身上,以下洪醫師便針對不同部位的常見傷害,逐一分析。■ 頸部:許多單車的坐墊較高,騎車時為了抬頭看路,頸部容易後仰,長時間下來常造成頸部酸痛,尤其頸椎退化的人,甚至會加重神經症狀,包括頭、頸、後肩胛、上肢都可能出現酸痛、麻痛或無力的感覺。■ 腰部:長時間前屈騎車,也容易造成腰部酸痛,對於腰椎椎間盤突出的人,這種姿勢更會增加腰部的壓力,可能加重腰、臀、下肢的酸痛、麻痛及無力。■ 手部:騎車時手腕的位置不良,加上長時間的壓力,可能造成手部壓迫性神經病變,常見的如手指麻痛、感覺異常、手部無力等。洪醫師建議騎車時經常變換手在握把上的位置,增加握把的襯墊,並穿戴較厚的手套,以預防這類問題。■ 臀部:單車騎士常過度或不當使用髖關節,引發「股骨轉子滑液囊炎」,造成外側臀部、大腿腫痛;而髂腰肌肌腱炎也相當常見,會導致大腿上提時疼痛。此外,男性若長時間騎車,與坐墊接觸的恥骨部位易受壓迫,可能造成會陰麻痛甚至性功能問題,建議一旦出現不適,應暫停騎車,直到症狀緩解,同時籍由正確的坐墊擺位、或改用中空坐墊,以預防復發。■ 膝部:騎單車也常導致髕骨股骨症候群,在膝蓋前方會有疼痛感,這可藉由加強大腿前內側的肌力、及大腿後側的拉筋來改善。另外,膝蓋內側韌帶扭傷、肌肉拉傷或肌腱炎等,也是常見的單車運動傷害。■ 足部:腳踏車騎久了,常發生腳底前側的蹠骨疼痛,這可籍由調整踩踏板的位置、使用緩衝鞋墊或前掌減壓墊來改善。而腳底中後側的足底筋膜炎、腳後跟上方的阿基里斯肌腱炎,也都是單車騎士常見的運動傷害。洪茂桓醫師提醒,當運動傷害發生時,急性處理要休息冰敷,腫脹嚴重時再配合壓迫及抬高患部,如果症狀持續,一定要尋求專業協助,以免產生後遺症。

膝蓋骨半脫位 退化性關節炎前兆

膝蓋骨半脫位 退化性關節炎前兆#肌肉

「醫師,我的膝蓋會痛,不能蹲下來,尤其在上下樓梯時更不舒服。」「走平路不痛,但下樓梯或坐久站起來時會痛 。」澄清醫院平等院區骨科-錢樂禮主任表示,在門診常常會遇到這種問題,這就是髕骨軟化症的徵兆。髕骨即是膝蓋骨,而軟化則是指膝蓋骨上的軟骨變軟,產生早期磨損發炎,這是造成膝蓋疼痛很常見的原因。引起髕骨軟化症的原因不明,大致有下列幾項原因,(1) 軟骨表面不平或老化,(2) 髕骨半脫位,(3) 髕骨直接撞擊股骨髁,(4) 使用過度等。這症狀以成年女性居多,老年人次之,和骨質疏鬆症無關。錢樂禮主任指出,髕骨半脫位會影響整個膝關節,症狀以膝蓋前緣疼痛為主,在上下樓梯時出現疼痛無力,有時蹲下困難,或是從蹲姿或坐椅站起來時產生悶痛感,偶爾會感覺到膝蓋在彎曲時有磨擦聲。嚴重時膝關節會有腫脹、僵化、持續疼痛和肌肉萎縮情形出現。而這主要和大腿股四頭肌無力有關,引起膝蓋骨在彎曲時外移造成髕股間軌道不良。這種軌道不良即髕骨半脫位,一般膝蓋X光片正面或側面無法明顯看出問題,必須加照膝蓋彎曲45 度由上向下的Merchant View X光片來看膝蓋骨有無傾斜,外翻或與股骨的間隔變窄,才能辨別出是否膝蓋骨及股骨的軟骨是否有磨損情形。軟骨軟化只是個磨損前兆,若是保養不好,磨損一旦形成,就會影響整個膝關節,成了退化性關節炎。■ 復健運動的保守治療為主治療方法以復健運動保守治療為主,第一是抬腿運動,增加股四頭肌力量。躺臥在床上、地板或沙發上,讓膝關節伸直,腳板背屈,整隻腿抬高大約45度,支撐3到5秒鐘,再慢慢放下,重覆這個運動每天一百次,或早晚各五十次。第二是強化股四頭肌運動。坐在高椅或桌上讓腳垂下,在腳髁上套上1至2公斤的東西如沙袋,先舉起一腳至90度,支撐3到5秒再放下,這個動作重覆大約十分鐘,每天做兩個課程。若是疼痛減少,可增加重量,加強肌力。錢樂禮主任說,大部分的病情可由復健運動獲得改善,若物理治療及藥物治療一段時間後仍然無效的話,這就需要至醫院做關節鏡手術檢查或做膝外側韌帶放鬆手術來改善髕骨半脫位的問題。

「多發性風濕肌痛」常被誤認為關節痛

「多發性風濕肌痛」常被誤認為關節痛#肌肉

黃老師六十二歲,退休後每天到公園跳「元極舞」。上週跳完舞後隔天起床時發現頸部、肩膀和大腿出現疼痛,一向健康的她感到驚訝,認為只是運動過度,好好休息就會恢復。但是情況卻越來越糟糕,全身漸漸變得更僵硬、酸痛,且有輕微發燒,沒有胃口。她自行服用了一些止痛消炎藥,結果症狀仍然沒有消失,便到醫院求診。經由病史、理學檢查及一連串的抽血測試,證實她得了「多發性風濕肌痛」。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主任-張棋楨醫師指出,就如同病名所示多發性風濕肌痛是指多處肌肉疼痛,這種疾病會造成頸部、肩膀、上臂、臀部、大腿及下背多處的肌肉疼痛和僵硬。由於肌肉疼痛的範圍會涵蓋關節如頸、肩、腰及髖關節,所以病人有時候會描述有關節痛。它的病因至今未明,可能是免疫系統錯亂或病毒感染所引起的。它好發於五十五歲以上的女人,其罹患率隨年齡愈大而增加,可稱為專屬於老人的肌肉風濕。據國外知名風濕病雜誌研究調查其每年發生率約為十萬分之十五,冬天是犯病的季節。張棋楨醫師表示,多發性風濕肌痛的主要症狀就是多處肌肉有持續性的疼痛,部位如上所述。疾病開始時多半是突然發生的,且無明顯原因。病人睡前可能還好好沒事,隔天起來卻發現身體僵硬酸痛,無法行動自如。而有一些病人的症狀是慢慢產生。當氣候變冷變濕時會加重病情。由於多發性風濕肌痛疼痛的感覺與關節炎的症狀相似,但檢查結果找不到關節炎的証據,類風濕因子也呈現陰性。另外患者常伴隨發燒、體重減輕、倦怠及食慾不振。血液檢查時,病患的紅血球沉降速率異常升高,此為其特徵之一。而肌電圖、肌肉切片及X光檢查均為正常。 張醫師提醒,特別要注意的是,有些多發性風濕肌痛病人會同時罹患巨細胞動脈炎,巨細胞動脈炎最常波及頭部和頸部的動脈,一旦這些血管發炎造成阻塞,會出現頭痛,嚴重時甚至視力喪失。多發性風濕肌痛是一種能定期自癒的疾病。換句話說,它會自然發展,一般而言二至三年後便可能消失,很少有後遺症產生。只要給予低劑量的類固醇(prednisolone 10~15mg)之後,病情馬上可獲得很大的改善。然而為了避免長期使用類固醇所引起的副作用,可使用非類固醇止痛消炎藥或是混合使用,但要花較長的時間。當此病併發巨細胞動脈炎時,就必須使用高劑量的類固醇治療以防止眼盲的發生。

Menu